劳动经济学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劳动经济学人力0901出品个别题目未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请自行整理,谢谢~第一章导言1、劳动、劳动力、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
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
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劳动力: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关系:,除吸收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之外,借鉴社会学、法学、组织行为学和政治科学等学科领域成果,成为了一个跨学科训练的领域。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自然人口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物质资源消费的影响是其集中要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它更多地将人作为消费者来看待。
人力资源管理:2、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
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的需求所派生和导引出的一种需求。
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
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不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不能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1)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2)应结合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研究和处理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3)不能脱离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
劳动力供给分析
E1 B A
U3 U2 U1
O
H1
H
(3)福利计划的改进
规定劳动达到一定时间 之后才能享受救济,而 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或) 劳动时间超过一定时间 Y2 后就不能领取救济。 Y1 CE3=HB U1 U2 U3
E3 B C A H2 H
O
H3 H1
思考
• 为什么通常女性更多地在家庭里从事家 务劳动,而男性更多地就业?这种分工 对于家庭福利和女性的效用有何影响? 社会学家认为女性的工资一般低于男性, 这是对女性的“歧视”,从经济学角度 的观点来看,如何解释性别间的工资差 异?如何减少女性的工资“歧视”呢?
关注与思考
• 关注:1、“傍老族”,“海派丈夫”的真面目 • 2、女性工资率、家庭收入的变化与生育率 • 3、妻管严与社会和谐 • 思考:1、小孩是什么(未来收入、养老保障;继承者; 耐用消费品) • 2、妻子=“财政部长”是否意味着其拥有对家庭 的控制权、还是要承担更多责任的男女不平等的表现 • 3、个人劳动供给理论能否提供上述问题的答案
3.3.2单个决策者的行为分析(如单亲父母 或单身家庭或其他)
• 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其前提假设是: 家务劳动和有酬劳动具有替代性 只有一个决策者的家庭 • 二重选择: 把劳动者的时间分为有酬劳动与家务劳动,则其决 策与闲暇分析大同小异 • 三重选择: 有酬劳动,家务劳动与休闲 或:劳动市场时间+家庭生产时间+消费时间 Eg:获得一份饭菜+烹调时间+就餐时间 即贝克尔模型 家务劳动与有酬工作的替代性更强 休闲与有酬劳动的替代性较差
练习: 练习:作图分析上述四种情况下对家庭 劳动供给的影响
Y
Y W2
W2 Y1 W1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劳动经济学3——社会保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板块三:工伤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分析
板块四:医疗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分析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职工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因疾病、 负伤,生育时,由社会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保障 的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对劳动供给地点的影响: 对劳动者而言,缴纳医疗保险费享受医疗保险,相当于以一定的价格 购买了一个期权,其执行与否取决于未来的患病与否。任何一个期权 都是有其内在的价值的,而且其内在的价值很可能大于其购买的价值。 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加上 政府的资助,劳动者能够享受的疾病受偿权益远大于自身缴费形成的 权益。可见,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有效保证劳动 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力流动。
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分析
二是养老保险制度对在职劳动者的闲暇时间选择亦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不同对工作闲暇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下 ,退休者的养老金金额是事先确定的,养老 金金额与所缴纳金额并不直接相关,也就意味着该种方式有着较强的 收入再分配效应。养老保险对劳动者工作闲暇选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 两种完全相反的经济效用比较:其一是收入效用,即养老保险的缴纳 使得劳动者单位时间的收入减少 ,若要取得同样的收入就需要劳动者 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其二是替代效用,即 养老保险金的缴纳使得劳动者收入的减少 ,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 性,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如果要得出总效应是增加还是减少 ,则 取决于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的差额。与此同时,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还 是减少,在理论上因个人偏好的不同而不同。
板块三:工伤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分析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法定的 情形下因工作原因发生事故或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导致劳动者暂时 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死亡时,对劳动者本人或其近亲属提供医疗救治、 职业康复、经济补偿等必要物质帮助的一个项社会保险制度。 最初,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伤亡,往往由自己承担责任。后来,18世纪 中期,产业革命从英国的纺织业开始,机器化大生产以后,生产力得到空前 提高,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经济生产逐渐社会化。生产力的提高大大促进了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劳动者 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工伤,仍然由劳动者自己承担责任,就超出了劳动者能 够承受的范围。工伤保险制度是解决工商业生产社会化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工 伤的法律制度,能从源头――工伤预防、救济――工伤补偿、恢复――工伤 康复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规制,以保护人权,促进劳动的供给,实现现代化建 设的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劳动经济学劳动供给分析
新进入、
失业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退休
非劳动力
• 美国的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
• 劳动力(labor force):在美国,劳动力是指16岁 以上在工作,或者积极地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 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
• 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 动人口。指既没有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 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人,即处于劳动力队 伍之外的人口。
•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 动力供给量的增加。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性别:一般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要高于女性
年龄:年轻型和老年型与成年型社会相比,短期内会 表现为比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 民族:黑人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白人
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 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L2
D
L1
B Y2 Y1
Z X
0
H1
H2
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C
A 闲暇 工作时数
六、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
下页图示考察工资率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工资 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 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
• 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 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 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 的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 作,又适于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 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
天后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
劳动经济学(3)
14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社会制度因素
劳动制度 如休假制度 工资制度
15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劳动和闲暇
工作时间的决策是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 者选择一部分时间作为闲暇,其余时间作为劳动供给。 闲暇直接增加效用,劳动可以带来收入,通过收入用于消费增加 劳动者效用。劳动者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效 用最大化。 可以根据闲暇需求分析工作动机,对任何商品需求的标准分析方 法可以运用于发现闲暇需求,然后从总的可支配时间中减去闲暇 时间就得到劳动供给。 确定个人工作和闲暇时间分配是否最优必须拥有两方面的信息: 第一,有关个人对工作-闲暇偏好的信息,这一信息可用无差异 曲线描述;第二,反映预算约束的市场信息。
劳动力资源总数: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 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者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 从业人员: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 从业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 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 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包括现役军人)。 职工: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 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 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 失业人员
个性和爱好; 不同的个人从事的职业存在差别; 图(a)较为平坦的曲线属于有创造性或挑战性职业的人,如画家、音 乐家,工作带来的负效用很小,因此,只需要增加很少的收入,此人就 愿意放弃1小时的闲暇; 图(b)较为陡峭的曲线属于从事令人不愉快的煤矿工作或流水线工作 的人,工作涉及较大的负效用,只有收入的大量增加才会使工作者放弃 1小时的闲暇。 个人的具体情况会影响他对工作和闲暇的评价。 学龄前孩子的年轻母亲或大学生会有相对陡峭的无差异曲线,因为“闲 暇”对照看孩子或学习非常重要; 经济负担较重的人的无差异曲线更为平坦,因为他很愿意放弃闲暇来挣 钱;经济负担较轻的人不太愿意放弃闲暇来挣钱,其无差异曲线较为陡 峭。
劳动经济学 第3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参与率受工资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2个人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力供给
3.2.1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 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
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 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 的劳动数量。
【本章要点】 本章要点】
1、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现实生 活中,有四种类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垂直的劳动力供 给曲线、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以及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每一种类型的劳动力供给 曲线,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2、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资源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的比例。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 用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除以劳动年龄人口得到。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 平的重要指标,它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程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的 影响。 3、个人劳动力供给问题,实际上就是劳动者个人在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问题。劳动者的劳 动供给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即劳动者将每一小时时间花在闲暇上与花在工作上所带来的效 用恰好相等时,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尽管人们在进行劳动决策时并不进行上述过程的 计算,但实际上却受着这一规律的支配。 4、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上升会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多享受闲暇;替代效应是指 工资率的上升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 更高的收入。通常,在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而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 程度的时候,收入效应就超过替代效应。在后一种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劳动者个人 将愿意增加闲暇的消费,而不是增加工作时间,于是会出现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情况。 5、家庭成员在进行劳动力供给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而且要考虑自身所 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即决定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从事市场劳动,哪个阶段从事非市场劳动。 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六、家庭劳动力供给(贝克尔)
2商品的特性
商品可以分为时间密集型和物品密集型两种
时间密集型:包含大量时间和少量物品 物品密集型:包含大量物品和少量时间
在一定的限度内,生产商品的时间和物品之间通常
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个人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对预算线的影响
Y Y3 Y2
个人可支配时间增加 曲线平移,收入增加 工资率提高,曲线旋转 收入增加
Y1
h1
h2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三、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个人的主观愿望 预算约束线:反映了个人的现实条件
劳动经济学
广东白云学院 黎超 15914509827 18670201827 705633025
广东白云学院
案例
人社部: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还在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 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有分析认为,劳动年 龄人口总量下降,这一历史性的拐点,意味着年轻人需要 抚养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人口抚养 比上升,使得中国经济过去赖以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窗口 加快关闭,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会日益严重。 尹成基对此表示,虽然有关机构和专家预测,将来一个时 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会持续减少,但在“十二五”期间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是呈增加的趋势。主要有以下两 个原因:
ES=(ΔS/S)/(ΔW/W)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供给曲线
E=0含义: 1短期内,劳动者来不及调整工作计划和职业技能 2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第三章_劳动力需求分析(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李放)
1
➢1.1劳动需求的派生性 ➢1.2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行为 ➢1.3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行为 ➢1.4劳动需求的弹性
2
第一节 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 力需求的因素
一、派生需求原理
3
– 产品市场: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 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7
–2、时间长短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时间长短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 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 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每一时期内,劳动、 资本与技术变化的步伐不一样。
时间范围 短期 长期 超长期
变化的要素 劳动
劳动和资本 劳动、资本和技术
固定不变的要素 资本和技术 技术
8
– 3、企业目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 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力需
35
• 三、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 线的相互作用
工资率 DS1 DS2 DS3 DS1
W1
D
B
W0
A
W2
E
C
DL
劳动数量 L0
36
– 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 于短期调整
– 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总是要比作为其基 础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为平坦
37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 劳动力需求分析
18
图3-1 短期的劳动力需求(实际工资条件下)
W
(W/P)0 0
MPL
E1
E0
E2
L
19
–(3)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 劳动价格W=边际收益产品MRP
MRP=W 或者 MP*P=W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
(三)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收入效应: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收入变化而
产生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替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的变化而产
生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案例:
张华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 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华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 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华的积蓄也 在增加,这个时候,张华对涨工资的反映,不是选择 加班,而是选择更多的闲暇和体育活动。
需把握以下要点:
1、个体决策 决策由劳动力供给主体,即一个个劳动者个人 或家庭单独做出
2、个体意愿 (1)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供给主体对职业的选择不仅考虑货币化收入, 职业的稳定性、劳动保障等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
案例导入: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根据2010年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实施方案的安排, 为期10天的网上报名工作已于24日结束,截止24日 24时,共有13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审查,预计今年 将有100万人确认参加考试。
(二)效用函数
U=f(q),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四)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是指用1,2,3 等基数词来表示效用的大小。
边际效用分析法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表
巧克力的消费量 总效用 边际效用
说明: 1、边际效用可以 反映每一巧克力的 效用。
我国劳参率变化的趋势:
女性劳参率普遍上升
原因:1、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创 造了大量适合女性工作的岗位
2、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 庭劳务市场化 3、观念的变化:独立意识
劳动力市场学第三章
工 资 率
劳动量L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W S
W2 W0 W1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W
b
a c W0 b
s2 s0 a c
s1
L1
L0
L2
L
L2
L0
L1
L
效用
效用就是人们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
劳动和闲暇的二者关系:此消彼长
劳动者的问题是其对有限的时间资源的用途选择问题。然而, 劳动者的时间是有限的。增加收入就必须减少休闲。减少休 闲带来的收入增加取决于工资率。这些形成劳动者面对的约 束条件,即他若选择多工作,则闲暇时间就会减少;他若选
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假若只考虑工资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 函数关系表示为: S = f(w)
一、劳动供给量的变动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
力供给量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 线上的移动。
工 资 率
W
0
劳动量L
二、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
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
业主
就业者
劳动力 1 6 岁以 上人口 人口 完全失 业者 受雇者
长期受雇者
零工受雇者 临时受雇者
非劳动 力人口
此外对劳动力供给概念的把握,还要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 1、个体决策 无论任何企业所能获得到的劳动力供给量, 都取决于劳动力供给一方在一定条件下作出 的供给决策。亦即一个个劳动者或家庭单独 作出的。 2、个体意愿 劳动者是否提供劳动力,取决于劳动者的意 愿。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劳动力供给
•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 从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
• 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
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 口数。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为:在劳动年龄内(16 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 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不包括在押犯人,在劳动年 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 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三)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 的调整(收入与闲暇替代)
1 纯收入效应 个体获得与本人劳动供给时间量无关的非劳 动收入,会使闲暇增多,劳动时间减少。
第一,教育事业的发 展状况。 第二,社会保障等制 度的完善程度。 第三,性别对劳动力 参与率有重要影响。 第四,宏观经济状况。 第五,人口的年龄构 成。
(二)劳动力供给的三个方面
• (1)个别劳动力供给: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分 阶段向社会供给的劳动总量。 • (2)家庭劳动力供给:从家庭成立到解体 (丧偶,离婚)家庭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 量,这个比较复杂。 • (3)社会劳动力供给: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 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即一个社会的经济活 动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影响因素有:劳动力 人口,愿意工作的人的比例,工资率,时间教 育水平,训练水平等。
•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
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 业人员。
• 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
营收入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 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 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 人员(包括军人)。 • 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 国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 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 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工 作的员工。
劳动经济学第3章课件 家庭劳动供给
前提:孩子类似一种耐用消费品,与其 他消费品中间存在替代关系
家庭对生育孩子数量的决策 与影响因素
Z:其他商品的数量 Z N:孩子的数量
替代效应:孩子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预 算线的移动 AA’:其它条件不变 孩子对家庭潜在收入的贡献提高 政府对母亲的补贴提高 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工资率降低 AA’’:生育孩子导致实际收入降低 母亲工资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E’
形受青睐。
为什么当代美女必须“骨瘦如柴”?
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影响因素
更多影响因素来自本人的工资提高,而不
是丈夫的收入提高;发展:家用电器普及; 思想解放、受教育程度提高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力供给
1、经济萧条时的附加劳动者效应 ——经济萧条时家庭候补成员进入劳动力 市场 2、经济萧条时的灰心丧气效应 ——经济萧条时使本想进入劳动力市场工 作的人自愿失业 ——现实中哪种效应占上风?
三、一种特殊的家庭生产决策——生育 决策 加里· 贝克尔(Becker ,1960)把孩子 看作是一种“耐用消费品”,运用消费 需求理论来分析人们的生育行为,从而 把生育行为置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中。 贝克尔的研究开创了芝加哥学派进行家 庭经济学分析的先河。
生育决策模型:家庭效用最大化
第3章 劳动力供给模型的扩展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第3章 劳动力供给的扩展模型— —家庭生产与生命周期
劳动供给决策模型(劳动-闲暇模型)存在 的不足:
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
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不足之二: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 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
解析:影响孩子抚养成本(价格)的因素
母亲的工资——养孩子的机会成本 抚养孩子的市场商品价格——养孩子的直接 成本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
劳 动 力 供 给 概 述 供个 给体 分劳 析动 力 生联家 命合庭 周劳生 期动产 理供、 论给家 和庭 策劳 上动 的供 应给 用在 政
3.1 劳动力供给概述
3.1.1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分类 3.1.2 劳动力参与率 3.1.3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3.1.4 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分类
• 含义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 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 (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 动时间。
分类(1) 从分析层面上划分有: 个别劳动力供给:个人一生中向社会 提供的劳动总量 家庭劳动力供给:从家庭成立到家庭 解体,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 社会劳动力供给:一个社会的经济活 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所得税的类型
比例税:税率不 随征税客体总量 变化而变化 累进税:税率随 征税客体总量增 加而增加 累退税:税率随 征税客体总量增 加而递减
• 结论 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 动供给(闲暇相对比较便宜);收入 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因为比以前相 对更穷了)。 • 建议 政府在设计一种税收政策时应该 考虑该政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尤其 是在设计累进税制的时候。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 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 简单的劳动-闲暇模型忽略 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 策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 联合做出的。 • 简单的劳动-闲暇模型没有 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 用上的分配决策。人们在时 间的使用上除了劳动和闲暇 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 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无差异曲线
•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 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消费闲暇和劳动收入的总 效用不变的前提下,要多消费一单位 的闲暇就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的数量
劳动经济学
女性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女性在生命周期内的劳动力供给在青 年和中年以后出现峰值,呈驼峰状,这种现象被 称为女性的“M型就业”。 在许多发达国家,20多岁时已婚妇女的劳动力参 与率下降,30-50时又会上升。家庭生产理论对 此的解释是,20-30岁的已婚妇女往往处于生育 时期,而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几年中,妇女在家庭 中的生产率不仅比男性更高,而且往往也比她们 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生产率要高。因此,在这一 时期,许多妇女留在家里从事家庭生产活动。而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学校,妇女在家庭中的 生产率就会有所降低,她们会重新进入劳动力市 场区挣取工资报酬,然后用获得的收入来购买家 庭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四)影响劳动参与率高低的因素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 3、工资水平 、 4、个人非劳动收入 、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 6、社会保障制度 、 7、宏观经济状况 、 8、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 、社会文化、
一般而言,劳动参与率随工资水平提高而提高,如果工资 水平一直处于低位,很多劳动者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趋于降低劳动参与率。 教育对劳动参与率有直接影响,当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 较高时,青少年接受教育人数增加,进入到劳动力市场的 人数就会减少,劳动参与率下降。 人口年龄结构也会直接影响劳动参与率,如果一个国家以 老年人口为主,则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口会相对减少,劳动 参与率下降。 思考:为什么解放以来,我国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比许多西 方国家高?
关注妇女劳动参与率: 关注妇女劳动参与率:半边天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上 升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 量适合女性的岗位 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 庭劳务市场化 观念的变化:独立意识,经济独立是基础 离婚率的上升:机会成本过高 妇女男女平等权意识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三章讲课文档
1、工时长度的变化 2、标准工时安排和灵活工时安排的对比
3、缩短工时制和周末工作的安排
❖ 分析:
宏观形势发生变化,企业为维持竞争优势,延长员工的工作 时间或者调整工时安排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员工希 望获得工时的灵活性以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
❖ 结论:
中国的工时正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工时标准化和灵活 化的双重趋势正在中国演进。工时过长的现象特别值得 关注。
❖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者 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12
第十二页,共22页。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 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贝克尔的新家庭经
济学的基础之上。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 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 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替代效应 = △H/△W > 0
❖ 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 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10
第十页,共22页。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11
第十一页,共22页。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劳动力范畴分类
劳动力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 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 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关。世界各 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 动力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和失业者、 非劳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工资率(W)
D
S
W0
0
L0
劳动数量(L)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 生命周期理论
• 就业者: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正在工
作者以及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正在工作者”:指的 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 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有职业但并未 工作”:是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 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 未工作,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
•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同 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 数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 二、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 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 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 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 ╳100%
• 无差异曲线:由于闲暇和收入都可以带来效用, 那么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如果消费 者放弃一些收入,如缩短工作时间,那么闲暇的 增加可以替代在部分失去的收入,并且仍然能够 保持原有的总效用的不变。消费者常常有不同的 闲暇和收入的组合,这些组合能够给他们带来相 同的满足程度。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 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就是 无差异曲线。
•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 一、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 理论
•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企业进行生产,家庭只进行 消费。
• 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 者。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 时间和各种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 自己使用,正是这种家庭生产商品才是家庭效用 的最终源泉。
• 职工: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 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 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 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作的员
工,也不包括离退休人员和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
• 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以上 的,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 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由此计算 的失业率为城镇调查失业率,即城镇调查失业人 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数之和 的比。该项指标是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一个指标。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人口(16岁及以上)
就业
劳动力
(就业加失业)
辞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新进入、
失业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退休
非劳动力
• 美国的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
• 劳动力:是指16岁以上在工作,或者积极地寻找 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 人。
• 非劳动力:又称非经济活动人口。指既没有工作 也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 回的人,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 家庭生产效用最大化模型:
家庭商品Z,通过不同数量的物品G和时间T生产出来。 物品的市场价格为P,时间的价格为个人的工资率W。 增加一单位生产时间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MVT=MPT*MUZ 增加一单位生产物品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MVG=MPG*MUZ 家庭效用最大化原则: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 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即:MVT/W=MVG/P
教育制度:当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 时,会有更多的青少年接受教育,而且青少年 受教育的时间会更长,就业的时间就会相应地 减少,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趋于降低 劳动力参与率。 如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到“老有 所养”,那么老年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就会降 低。
工资制度: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工资收 入体脑倒挂,导致人们教育投入不足,很多人 提前就业。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 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 供的劳动时间。
• 在劳动力进行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面临两种选 择:一是劳动参与决策,即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 寻求有报酬的工作;二是劳动时间选择决策,即 在个人可支配时间中,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的选 择。
无差异曲线
特点: 具有负的斜率; 凸向原点;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 具有更高的效用;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 会相交;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 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预算 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 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 MRSHY=W
• 五、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
• 下页图示考察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 非劳动收入增加,增加闲暇,减少工作时数。 •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
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 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 1、家庭等产量线
• 闲暇和物品不再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时间和物 品都被视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
• 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 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 轨迹。
• 2、效用最大化、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 家庭生产的实质:投入物品和时间通过生产家庭 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并最终实现效用最大化。
•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 ╳100%
•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 素,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用来制 定就业政策。该指标也为计算人口的预期工作寿命和进入、 退出经济活动的比率提供了基本的数据,对于制定社会保 障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 动力供给量的增加。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性别比例:一般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要高于女性
年龄结构:年轻型和老年型与成年型社会相比,短期 内会表现为比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 民族构成:黑人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白人
• 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
• 当工资增加时,家庭的收入将增加,可以购买更 多的物品进行家庭生产,从而扩大了家庭生产的 规模,这需要增加家庭生产时间,从而减少市场 工作时间。
• 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反,家庭 生产模型没有给出劳动供给是增加了,还是减少 了,即没有确定的劳动供给曲线。
L2
D
L1
B Y2 Y1
Z X
0
H1
H2
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C
A 闲暇 工作时数
六、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
下页图示考察工资率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 应。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 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
• 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 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 对闲暇的需求下降,导致劳动者工作更多的工作时 数。
劳动者个人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偏好 通过工资率变化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体现出来。
个人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降低劳 动力参与率。
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繁荣与衰退的 交替对劳动参与决策均有影响。
• 三、影响劳动供给的制度因素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S
W W3 W2 W1
0
H1 H3 H2 H(劳动供给时间)
• 九、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将所有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 得到整个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
• 一般来说,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 因为,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在每个劳动者身上都会发生, 而收入效应可能在一些劳动者身上不起任何作用。对劳动 者总体而言,替代效应会大于收入效应。
• 失业者: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
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 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 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 在等待且等待时间达30天后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 报到的人。
• 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图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 劳动和闲暇 •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一、劳动和闲暇
• 劳动供给可以被看成是劳动者如何决定其拥有的 既定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 配。若H代表闲暇,则(16-H)代表劳动者的劳动 供给量。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和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力参与率
• 一、劳动力范畴分类
• 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 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 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 力的范畴。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其斜率为负; 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 将随之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