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 [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温州鞋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
1 竞争力的概念
出口竞争力,就是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古典经济学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域或地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与自然禀赋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从亚当·斯密创立比较优势论到大卫·李嘉图相对优势论,还有赫克歇尔—俄林自然禀赋理论都沿袭这一看法;经济历史学家强调经济体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有利的制度形式是推动国家或地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也必然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他以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为基础进行分析,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域都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该理论认为,一国或一个地域,或一个地区,可能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即使一个国家或地域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仍然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获得比较利益。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认为是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异造成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提出了资源禀赋论,即赫—俄定理。该理论认为:对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缺少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必然比较便宜,他们就能够便宜地生产需要使用大量这类廉价要素的商品,从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商拥有成本和价格的相对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1982年1月,美国商务部开始进行“竞争力评估项目”,着重研究行业竞争力。198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任命了一个由30名专家组成的“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要求该委员会研究美国工业在国内外面临全球竞争的新的现实,向政府提出如何完善美国产业竞争力的建议。1985年1月,该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题为《全球竞争一新的现实》的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他们对竞争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美国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1986年,美国成立了“竞争力委员会”,其成员来自企业界、高等院校和劳工组织。该委员会定期发表研究报告,其最著名的成果是研究报告《赢得新优势:美国未来技术的优先权》,该报告中提出了“国家关键技术”的概念和发展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对产业竞争力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对10个国家100多个产业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机遇和政府作用。这就是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钻石体系”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具体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尽管起步晚、涉及领域相对狭窄,但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是卓有成效的。
在产业竞争力研究中,理论界对于“产业”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狭义上的产业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人(金碚,1996)认为在产业竞争力研究中,不能像通常那样把“产业”概念界定得过于宽泛,而必须将其界定为易于进行同类比较的对象。以此定义的产业概念的最基本的内涵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从产出的角度,产业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集合;从生产的角度,产业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经济实体的角度,产业是生产经营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企业的集合。这里所说的产品也应该包括服务。另一种是界定为广义上的“产业”概念。广义上的“产业”是指总体上的“产业”,它要比狭义上的“产业”具有更为宽泛的外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某种特定产业的竞争力,而且要研究“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产业组织
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内容。
国内理论界对于何为“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争论颇多,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生产力+市场力说,代表人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作出了详细阐述:“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显然,这一定义包含了两个内容:生产力和市场力(“盈利的能力”)。这一定义在国内影响广泛,有许多学者延用。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代表人物是中国社科院的裴长洪博士。他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他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
3、综合生产能力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盛世豪教授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进一步指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
4、效率能力创新说。四川师院张超副教授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的研究综述
以迈克尔·波特(M. E. Porter)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他认为:“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与辅助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对手、机遇、政府等六个因素影响各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以此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分析框架”。
熊海斌(2003)认为产业竞争力由企业竞争力、规模竞争力、企业协作竞争力3方面构成。而使我国产业竞争力低的主要原因是政资不分、条块分割。因此,推行政资分开的体制改革是优化产业组织,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薛澜(1995)通过竞争优势分析法和总体分析法对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作了详尽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