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4课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83张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8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c95c0fbcd126fff7050b76.png)
饮酒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东篱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盈袖 ——李清照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 手扣东篱
真意指自然之趣人 生真谛。
检测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 水田园风光,抒发作 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 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 对理想的追求 诗句 是
二、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 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 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 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 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 美。
——《红楼梦》
菊的意象
何宁 曾可 吹枝 落头 北抱 风香 中死 ,
菊荷 残尽 犹已 有无 傲擎 霜雨 枝盖 。,
1、想想这首诗讲了 几层意思,分别写的 是什么? 2、居住在喧嚣的尘 世,为什么生活是如 此的平静、心灵是如 此的安宁呢? 3、选出你喜欢的诗 句读一读,谈谈你喜 欢的原因
1至4句为第 一层, 作者因为 能够超脱现实纷 扰,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 偏僻幽静了。 叙结庐之事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 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 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 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 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 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 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 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 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 写《饮酒》诗20首 是其 中的第五首。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f8f57e9b6648d7c1c74646.png)
课文导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春望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
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
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 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 赏名作之境界。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 第二十四课
赤壁
课文导入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
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 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
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 ”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 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 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
爱国之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雁门太守行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28共83张PPT29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28共83张PPT29](https://img.taocdn.com/s3/m/5c9e3858f705cc17552709f3.png)
▲合作探究
➢ 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 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 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 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 象不同 奇秀丽、巍峨高大 池和遍地荒草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 近看:城池残破,
稀少
简直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 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 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 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 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 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 非。杜甫的《春望》开头 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合作探究1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春望》 杜甫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 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 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 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 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 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 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 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 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04dfd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3.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情感表达的思考,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讲授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词情感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了解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诗词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五首诗词展开教学:
1.李白《望庐山瀑布》
2.杜甫《春望》
3.王之涣《登鹳雀楼》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王维《山居秋暝》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特点、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指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诗词创作和小组讨论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在创作中尝试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虽然有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这种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值得鼓励。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很不错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03435da1c7aa00b42acb0b.png)
24.诗词五首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8张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8张](https://img.taocdn.com/s3/m/b521dbbbaf1ffc4ffe47acef.png)
品读悟梦
请用下列句式说出词人内心的感慨。
哎! 我 …… 哎!我虽有才华,但……
品读悟梦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风不要停止,把我的轻快小舟吹到 仙山去,让我去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 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敢借鹏抟 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体现了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作者名片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 如:《如梦令》。后期变为凄凉悲痛。 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 等。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称“ 易安 体 ”她居_婉__约____派之首, 她的《 词论 》,主张“词,别是一 家”。
文体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 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 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 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 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资料助读
她非凡的才华和勤奋,让她在词艺上达到空前的高 度,但是在那个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专制社 会社会却把她当做异类、叛逆、多余。
她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欲将血泪寄山河”,但 身为女子,不能驰骋沙场,也不能上朝议事,也没有朋 友能够倾吐心声。
资料助读
李清照心系天下,心忧国家。 “欲将血泪寄山河”, “位卑不敢忘忧国”, “横戈(gē,指兵器)木兰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 相将过淮水!”
拓展延伸
婉
早
约
期
风
作
格
品
拓展延伸
婉约风格
帘莫有东玉佳瑞薄
卷道暗篱枕节脑雾
西不香把纱又消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571c96d1f34693daef3ef0.png)
R·八年级上册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 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汉代以后
《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 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
起,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 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 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实是借题发挥。
2.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 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 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 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 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 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
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 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 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 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 怡然自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春江花月夜》学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春江花月夜》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d89f284a312b3169a451a45b.png)
春江花月夜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自主翻译解读课文。
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一幅清幽静谧的春江月照图。
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是五种景物。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茫茫江月使诗人这一部分诗句未见一个“思”字,诗人是如何描写月下思妇的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为了表达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人借,教学后记翻译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8、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9、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10、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1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798f5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4d.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精品《24首诗》五大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累。
2.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和讨论点评法:了解诗歌情趣交融的特点,体验五首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风格美,培养审美兴趣和情操。
教学重点: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背诵、讨论和语言欣赏。
教学时间:3小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喝酒”1。
引入新课程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诗人、诗人、散文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他写了五流先生的传记来描述自己。
在他死后,他的朋友有一个私人的死后头衔“京杰”,所以他后来被称为“京杰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0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b834a6c77da26925c5b09c.png)
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 见闻感受?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 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诗 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 事、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春望
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 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 上“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 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 可见战祸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难 得。在那年代,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想 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 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 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 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 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 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 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 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 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 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的乐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质ppt优质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质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091284f524ccbff1218436.png)
ppt精品课件
•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注解为: 诗人因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 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以花、鸟拟人写法,意思是 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 别而惊心。 • 两种解释的主体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 说你的理解。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 获得无限的意趣。
ppt精品课件
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 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 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 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 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ppt精品课件
ppt精品课件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 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 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 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 ? 春天来了,城里到 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ppt精品课件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 和自然亲近。 •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宁静、 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ppt精品课件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 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溅(
抵( 搔(
jià n —— )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24课《大道之行也》(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24课《大道之行也》(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0787621eb91a37f1115c51.png)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4《大道之行也》导学案一、目标呈现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层次。
3.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道”、“大同”这两个概念。
资料链接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预习热身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抄写两遍。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编纂.()门闩.()2.翻译a.解释词语。
选贤与.能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陶后鲜.有闻b.试译下列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再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试译全文。
4.三读课文,提出你不能解决的问题(1)(2)(3)三、活动探究活动一齐读课文,把握文章语气和节奏。
指导诵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句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
“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活动二翻译全文1.小组内独学译文,群学订正,找出小组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及订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1ce74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1.png)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感较弱。为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在诗词意象、情感分析方面,虽然我尽力引导学生们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充分,部分学生显得比较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韵律,感受诗句的气势。
(2)诗词意象、情感分析:通过分析五首诗词中的意象,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诗词的主题。
举例:《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引导学生分析“折戟沉沙”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3.强化文化认同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背诵、解析,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朗读与背诵:五首诗词的正确朗读与熟练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6288696294dd88d1d26b36.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4﹡大道之行也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于是有了这番关于“大同社会”的言论。
“大同”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天朝田亩制度》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大同”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 男有分. 谋闭而不兴. 货恶.其弃于地也 2.请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朗读停顿,并试读课文: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资料链接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货恶其弃于地也③是故谋闭而不兴3.重点词。
①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②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第二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第二个“子”:孩子,儿女。
③出自本文的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文章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91c28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b.png)
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
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
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
武器。
创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
作
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背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
景
述的是愚公不畏艰巨挖山不止,最终
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
02
课文学习
一、课前导读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中学
daokeerzhpngxue
万仞(rèn)
穷匮(kuì)
汝(rŭ)魁(kuí)父
荷(hè)担
一厝(cuò)
曾(zēng)不若
陇(lŏng)断
智叟(sŏu)
亡(wú)以应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箕(jī)畚(bĕn)
文
《愚公移山》
于是, 就
带领
肩负,扛
敲,打 翻土,开垦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
寡妇
死了父亲
换牙
的男孩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去
同“返”,返回
译文:于是愚公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 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 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穷尽
表转折, 但是
增高 愁苦,这里
指担心
铲平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
没有
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这是情节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0b98fc763231126fdb11bc.png)
第1课时
作品简介
《列子》,旧说为列子所著。原书已散佚,今 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为后人收集 有关资料汇编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 《杞人忧天》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 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 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 公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妻弱子 男,始龀,跳往助之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操蛇 之神
天帝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 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
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成功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
由此可知,实际上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 般人,实在是“大智若愚”。可见,写太行、 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就是为了 更好地烘托愚公的形象。
2.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 什么意图? 文章安排“遗男”“跳往助之”这个情节, 一方面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 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 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写出了孩子欣 欣然的神态,这与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 对比,暗含作者的褒贬之意。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288b76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b.png)
愚公移山
《列子》
Contents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
学
1 文言实词、虚词词意。
习
2.体会并尝试运用对话刻画人物
2
目
性格的方法。
标
3 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的精神及
形象。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属道 家学派,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 想代表人物。列子隐居郑国四十年,虽穷却 不肯出仕,常常因为穷困而面有饥色。他认 为应该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清净 修道。列子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 养性,是辟谷、导引、入定功夫的先行者。 因此,后来道教奉《列子》为圭臬。
智 叟 ——“笑而止之”
阻止移山
智叟
愚公
理由
阻止移山
智叟
残年余力
愚公
理由
不能毁山之一毛
9.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 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愚公之妻
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 担心,她并不反对移山。
智叟
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 嘲笑,他反对移山。
10.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 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箕畚(jīběn)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面积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长度单位,七、 八尺为一仞
黄河北岸
之北。
的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 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 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而
将近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面对 表示修饰
迂也,聚
“子子孙孙无穷匮 山不加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知识 3.一词多义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阻塞、杜绝) 闭 故外户而不闭(动词,用门闩插门)
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故 故外户而不闭(连词,所以、因此)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缘故、原因)
文言知识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发生) 是
水波不兴(动词,起) 谓 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一篇课文《 虽有嘉肴
》。“大道”指古代
政治的 最高理想
。
(2)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天下为公 老有所终 。
5.请欣赏右面的一幅宣传画,然后按要求答题。 (1)这幅宣传画是由图案和文 字两部分组成的,请用说明性 的文字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进行描述。 示例:这幅宣传画上面是图案,画的是相互连接在一 起的手,围着一幅中国版图。版图上有一间房屋,屋 旁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下面有两行字:和谐社会、 美好家园。
予谓菊(动词,认为) 修 讲信修睦(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文言知识
选贤与能(能干的人) 能
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 男有分(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女有归(女子出嫁) 归
归来见天子(回)
文言知识
4.古今异义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义:老而无子的人;今义:单一,只有一个)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文言知识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谓大同(“谓”表示判断) 天下为公(“为”表判断)
作者作品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中国古 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 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 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 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其语言 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礼记》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联系本课内容,简单说说这幅宣传画的含义。
示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我们的和谐社 会和美好家园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
1.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构想?“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 的社会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那么这种“大同”理想有什么积极 意义呢?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 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 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 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 的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尽管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思 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 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由茹毛饮血的古代社会发 展到今天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一个“大同”社会,在不远的将来将在 真正意义上呈现在人类面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 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 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按照要求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礼运 》,相传为
西汉 戴圣 所编撰,我们还学习过他编撰的另
表面现象相似,而本质是不一样的。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理论 上的东西,是用“大同”社会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是经过 加工提炼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世外桃 源”只是一种生活现象,是陶渊明为了躲避现实而虚构出来的理想中的
社会,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C ) A.选贤与能( 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 〔解析〕“分”读“fè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大道之行也 施行。 (2)不独亲其亲 前一个,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人。 (3)不必藏于己 私藏。 (4)谋闭而不兴 发生,产生。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阔的路)
5.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选贤与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品德高尚的人;能: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老年人;壮:中年人;幼:儿童) 故外户而不闭 (外:名词做状语,从外面;户: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关门)
理解文题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 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以此 为题,不仅揭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 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 “天下为公”的思想,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宏伟瑰 丽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人]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文言知识
1.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 jǔ )
幼有所长( zhǎng )
男有分( fèn )
矜( guān )
恶其弃于地也( wù ) 讲信修睦(mù )
废疾( jí )
文言知识
2.通假字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选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重点探究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在概括“大同”社会的体制上构想出来的, 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可以透过“桃源”中的生活 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 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这就是“大 同”社会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