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策略
侵袭性真菌病诊断和治疗
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 ),E • 外周血:WBC ,N (50%), ), • 痰涂片:找到致病真菌可确诊 痰涂片: 偶尔找到条件致病真菌临床意义不大 找到霉菌孢子和菌丝有意义 找到霉菌孢子和菌丝有意义 痰培养:不应有真菌的标本培养阳性有意义, • 痰培养:不应有真菌的标本培养阳性有意义,但要 考虑临床资料; 考虑临床资料;痰培养 3 次以上为同一种 真菌有一定意义 组织病理学: • 组织病理学:标本中找到菌丝和孢子并结合特殊染 色可确诊
血清、BALF、CSF 血清、 、 筛选 IFI 有效方法
有效治疗能降低血浆水平
判断病情和治疗反应Fra bibliotek假阳性:溶血、血透、多粘菌素、厄他培南、 假阳性:溶血、血透、多粘菌素、厄他培南、输注白蛋白 或球蛋白、 或球蛋白、标本接触纱布等
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测定 半乳甘露聚糖(GM)
Platelia®
检测 IFI 阈值为0.5~1.5µg/L,敏感性80.7%,特异性89.2% 阈值为0.5~1.5µg/L,敏感性80.7%,特异性89.2% 曲霉细胞壁上一种多糖抗原 针对曲霉侵袭性感染 曲霉 释放入血、 血清、 在组织中侵袭生长时 GM 释放入血、体液 血清、BALF 、CSF、尿液等 、 美国FDA等批准用于血液、肿瘤等免疫低下侵袭性曲菌感染 等批准用于血液、 美国 等批准用于血液 的诊断指标, 的诊断指标,属于侵袭性曲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依据之一 血清GM检测可在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尚未出现前数天表 血清 检测可在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尚未出现前数天表 具有早期诊断价值(除尿标本外) 达阳性 具有早期诊断价值(除尿标本外) 对高危患者连续动态监测(每周2次 对高危患者连续动态监测(每周 次)具有监测价值 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棘白菌素类可使增高) 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棘白菌素类可使增高) 假阳性:新生儿或儿童、异体骨髓移植、菌血症、半合成青 假阳性:新生儿或儿童、异体骨髓移植、菌血症、 霉素
探析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探析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又称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IFI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引起IFI的病原菌谱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常见的白念珠菌感染呈下降趋势,而非白念珠菌、曲霉以及其他的少见真菌呈上升趋势,且耐药率逐年增加。
此外,IFI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均存在局限性,因而其患病率与致死率逐年增加[2,3],已经成为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真菌感染;诊断;抗真菌药物;综述文献1 实验室诊断常规诊断方法真菌感染的实验室常规诊断包括显微镜涂片检查、真菌培养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显微镜检查是最简单和实用的真菌学诊断方法,可以反映真菌在组织中的寄生形态,但无法确定病原菌种类。
真菌培养可提高病原体检出的阳性率,并依据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而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但培养检查要结合直接镜检的结果,必要时应多次重复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确定致病菌在组织内寄生的情况并了解宿主的反应十分重要,一旦在组织切片中发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即为诊断的有力证据,但其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非培养诊断方法真菌感染的非培养诊断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这类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血清学诊断用于诊断真菌病的血清学技术包括检测抗体和抗原、代谢产物,其中以抗原检测最为常用。
这是由于深部真菌病多是继发于患者免疫严重功能受损的机会性感染,已无力对入侵真菌产生反应性抗体;另外,单纯检测抗体也难以区分是侵袭性感染所致的反应性抗体,还是内源性感染原有的记忆性抗体。
相反,抗原检测相对更为敏感、特异性好。
临床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和β葡聚糖(βDG)检测。
(1)GM检测:GM是一种多糖类细胞壁复合物,真菌生长过程中释放入血。
曲霉属GM抗原检测是侵袭性曲霉病(IA)早期诊断指标,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研究显示,特异性高达92%~100%,但灵敏度变化范围较大,为5O%~100%。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册、讲座等形式 ,定期开展侵袭性真菌感 染的预防宣传活动,扩大 知识普及面。
05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等。
感染症状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诊断过程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等。
案例分析
感染病原体
04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
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以降低菌群失调的风险。
提高免疫力
鼓励患者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自身 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空气流 通,减少病菌传播。
预防管理
01
02
03
建立预防制度
制定并执行针对重症患者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管 理制度,确保各项措施得 到有效落实。
微生物学证据
血液、痰液等标本培养出真菌,或组织病 理学检查发现真菌侵犯。
诊断方法
血液培养
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 行真菌培养,是诊断侵袭 性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痰液培养
对于疑似肺部感染的患者 ,采集痰液进行培养有助 于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活检或手术获取病变 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可明确真菌侵犯的组织类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 和治疗指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 引言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
断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
疗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
防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案
血液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策略
肺炎和持续高热是IA主要临床体征
Georg Maschmeyer,1Antje Haas, Oliver A. Cornely. Invasive Aspergillosis: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Drugs 2007; 67 (11): 567-1601
40%
院内死亡率(%)
30% 20% 10%
11.1%
12小时后平均死亡率为33.1%†
0%
>12小时
12-24小时
24-48小时
>48小时
*自首次阳性血培养的采集血标本后开始计。 †
一项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57例念珠菌血症感染患者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分析开始抗真菌 治疗的时间与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1. Greene RE, Schlamm HT, Oestmann JW.et al. Imaging findings in acute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alo sign. Clin. Infect Dis. 2007 44: 373-9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ifd)的诊治策略-医学资料
定义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
EORTC-IFICG & NIAID-MSG
2019版变更 - 名称
侵袭性真菌感染(2019)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侵袭性真菌病(2019)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such as Candidosis, Aspergillosis)
侵袭性真菌病(IFD)诊断的3要素
宿主因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3周类皮质激素 异体HSCT抑制受者 接受其他T细胞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遗传性免疫缺陷病
下呼吸道感染 窦感染 CSF感染 播散性念珠菌病
临床特 征
真菌学
组织. BAL or 痰培养霉菌 窦吸物培养霉菌 组织或无菌体液可检测真菌 血液、BAL、CSF 真菌抗原 BAL、CSF、血液,Beta-D-glucan
2019
高危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
高危患者
IFD临床证据
是
否
培 养 + 半乳甘露聚糖 +
IFD微生物证据
是
否
是
否
“拟诊” IFD
“疑似” IFD
抗真菌治疗
“不像” IFD
主要内容
/IFICG和NIAID/MSG对 IFI(IFD)的诊断 标准
我国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真菌感染的变迁 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相应的治疗策略,即经验性治疗( empirical therapy) , 先发治疗( preemptive therapy)和靶向治疗 ( targeted therapy)
我国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标准 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
宿主 因素
+ + + 临床特征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二)致病性曲霉
关于经验性治疗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持续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
主要包括烟曲霉、黄曲霉和土曲霉等 。 CVVH、CVVHD及CVVHDF时抗真菌药物剂量调整
的病人中,由真性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常为致 命性的。
原 体
条件致病菌:占多数,主要包括念珠菌和
曲霉,多侵犯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念珠菌、 曲霉、隐球菌和毛霉是最常见引起IFI的病 原菌。
(一)致病性念珠菌
是最常见的一类条件致病菌 。
常见的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 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 菌和葡萄牙念珠菌。
尽两早性拔 霉除素留B脱置氧的胆导酸管盐,因减其少输静注脉相营关养反的应应和用肾时毒间性,,早故日一肠般内不营适养合等应;用于预防治疗。 隐是球最菌 常病见好的发一于类条AI件DS致、病糖菌尿。病、晚期肿瘤、SLE、器官移植等患者。
曲霉孢子约2~5μm大小,易在空气中悬 是CV否V出H、现C上V述VH典D型及影C像VV学H特DF征时,抗取真决菌于药基物础剂疾量病调的整种类、病程所处的阶段、机体的免疫状态,ICU中大部分无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可无
的数目,顶囊的形态以及有性孢子的形 4使m用g/两kg性po霉q素12Bh 出现的肾功能损害,在停药后数日至数月后可逐渐恢复,永久性的肾功能衰竭少见。
目高前危常 的以HI两V感性染霉患素者B脂。质体作为替代。
态等进行种的鉴定。 使卡用泊药 芬物净总对量隐>球菌50、0m镰g仍刀无菌效、时毛,霉应无考效虑。换药。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
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
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
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
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
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
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
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
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
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
ICU侵袭性真菌病及防治策略课件
病原体 白念株菌
First-line Agent(s) fluconazole Itraconazole
Second-line Agent(s) Amphotericin B,
非白念株菌
Itraconazole
Amphotericin B
曲霉 接合菌 镰刀菌
Amphotericin B, Itraconazole
13%
9%
40%
15% 23%
白色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其它
1. Bassetti M et al. BMC infect dis. 2006;6:21-27.
ICU侵袭性真菌病及防治策略
17
念珠菌属的分布和与之相关的粗死亡率
粗 死 亡 率
%
白色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Ostrosky-Zeichner L et al. Crit Care Med. 2006;34:857-863.
ICU侵袭性真菌病及防治策略
14
念珠菌菌血症科室分布
Barcelona 研究 02-03年 n=345例 门诊病人 11%
住院非ICU 患者56%
ICU 患者 33%
ICU侵袭性真菌病及A防lm治i策ra略nte B. J.Clin.Microbiol.2005 15
Caspofungi
Amphotericin B
Itraconazole
Amphotericin B
Itraconazole
中华I内CU科侵杂袭性志真编菌委病会及防(2治0策07略)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31
选择药物需注意的问题
5.了解抗真菌药物的安全性
抗真菌药物毒性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FI定义的三个因素
宿主因素
临床标准
微生物 标准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Cooperative Group
Mycoses Study Group
IFI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平衡
致病真菌
宿主因素
环境
系统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外界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 1997, Vol 10, p 477
二、诊断技术提高 三、高危环境
感染性疾病死亡人数
美国1980 和 1997
排名 1
1980 感染类型 呼吸器官的感染
1997 死亡例数 感染类型 56966 呼吸器官的感染
死亡例数 87181
McNeil et al., CID 2001
2
败血症
3
肾/UTI
4
心脏
5
肺结核
6
细菌性脑膜炎
7
胃肠道疾病
8
肝胆管疾病
9
围产期疾病
10
真菌病
9438 8006 2486 2333 1402 1377 1277 1035 828
败血症 免疫缺陷性疾病/艾滋病 肾/UTI 心脏 肝胆管疾病 真菌病 肺结核 胃肠道疾病 围产期疾病
22396 16524 13413 5577 4596 2370 1259 1053 820
1941例50个研究中心 侵袭性曲霉菌死亡率
90
BMT相关的
80
70 60 Overall
50
肺 血液病
40
30
20
10
0 Overall
血液病
Lin et al. Clin Infec Dis. 2001
CNS/Dissem CNS/Dissem
近年深部真菌变迁的特点
念珠菌血症— 白色念珠菌为主呈下降趋势 非白念: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克
氟胞嘧啶
优点 对隐球菌属、念珠菌属、光滑念珠菌等
作用好, 对着色真菌、少数曲菌有一定作用 与两性霉素B联合有协同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有口服及静脉制剂 蛋白结合率低,可进入脑脊液,炎症时 可达血浓度的50-90% 缺点 抗真菌谱狭窄 不良反应较多(肝、血液、神经) 单用本品极易引起耐药
吡咯类药物
腔 和/ 或 食 道 念 珠 菌 病。
对 血 液 系 统 肿 瘤、 骨 髓 移 植 患 者 和 预 期 发 生 中 性 粒 细 胞 减 少 症(亦 即< 500 个细 胞 /μl) 的 患 者,可 预 防 深 部 真 菌 感 染 的 发 生。
毛霉菌病 镰刀菌病 隐球菌病
两性B含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 两性B+5氟胞嘧啶
伏立康唑 氟康唑、伊曲康唑
组织胞浆菌病,中、重度 AmBisome、伊曲康 唑
伊曲康唑
球孢子菌病 脑膜炎
芽生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 孢子丝菌病 马尼菲青霉病
两性霉素B 两性B+氟康唑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1-64 0.03-1 0.03-1
粗球孢子菌Coccidiodes immitis
16 0.5
0.25
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
32-128 0.25-4 0.5-6
白吉利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beigelii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 治策略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系统真菌感染 (SFI)
系统真菌感染指穿透人体浅表组织侵犯正常 情况下保持无菌状态的人体深部组织的真菌 感染
( Systemic mycoses are defined as infection that invade beyond the superficial surfaces into tissues that are normally sterile.)
伊曲康唑或氟康唑 -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注射液
曲霉菌病、 念珠菌病、 隐球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
用法:
第1-2天 200mg Bid 第3-14天 200mg qd 继以伊曲康唑口服液序惯治疗
斯皮仁诺口服液
适应症: 治 疗 HIV 阳 性 或 免 疫 系 统 损 害 患 者 的 口
棘白菌素类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口服,静脉 静脉
2001 2000 Cancidas
多烯类-两性霉素B
优点 抗真菌谱广,疗效确切 耐药真菌少,半衰期长(24h)可一日一次用药
缺点 蛋白结合率高>90%血药浓度相对较低,不进 脑脊液 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即刻反应、肝肾毒性、血液、 低钾、心脏等) 给药需从小剂量递增 对某些真菌疗效差或无作用(曲菌、毛霉菌、皮炎 芽生菌等) 静脉滴注时间长
% 粗算死亡率(%)
31.9
21
15.7
25
11.1
32
7.6
40Biblioteka 5.7245.427
4.5
28
4.4
33
1.4
26
1.4
23
Edmond et al. Clin. Infect. Dis. (1999). 29:239-244
念珠菌感染
常见的院内病原体(7.5%) 全部临床分离菌中排第5位 血液感染第4位 第4位常见的ICU分离菌 占全部院内感染真菌的80% 死亡率55-70%
柔念珠菌上升,占总数41%。
隐球菌、曲菌的比例上升,死亡率增加.
不同科室的病人发生感染的真菌不同,在同一个体内可能 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真菌感染.
产生对氟康唑、二性霉素B的耐药菌株,并有增加的趋势。
系统性真菌病诊治难点(1)
1. 临床和X现表现大多缺少特征性,更无 诊断特异性。继发性真菌病往往被其严 重基础疾病或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激 素)等所掩盖与混淆。
Reference:《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第44卷第7期
治疗策略
治疗
预防用药
体温 (C)
41 40 39 38 37 36
经验用药
拟诊治疗
确诊治疗
患病可能性 10 0 1
未患病
粒细胞
0.1 -14 -7
可能患病
培养
高度可疑
+ 组织
+
已患病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病时间
曲霉感染:日益严重的问题
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免疫抑制患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侵袭方式增多 曲霉是仅次于念珠菌的常见病原性真菌 - 生前诊断困难、初期症状不明显 - 出现症状已是病程后期,血培养阳性率低,治疗效果差
Andnole VT.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9:44:151-162
Thomas F. Patterson , 德克萨斯州大学医疗中心 2005
念珠菌血症的病死率 使ICU病人死亡危险增加2.9倍。 直接死于念珠菌血症22-38%。
可以得到治疗的只有15-40%。
许多病人在死亡前没有接受任 何抗真菌治疗。
Antimicrobial Agents 15. 2000. 83-90.
否控制和能否停用抗生素;基础疾病常常不 能停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甚至减量也很困 难。最终难免“混战”一场,难逃厄运。 ➢ 不少真菌病合理抗真菌治疗疗程尚难确定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宿主 因素
临床 标准
微生物 标准
拟似IFI 临床诊断IFI
确诊IFI
深部组织感染 真菌血症
霉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 霉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
美国全境共49家医院(不同地域)进行了3年多的观测研究,血行感染常见病原菌以及 相关的死亡率如下: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病原菌 凝固酶(-)的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 念珠菌属 大肠杆菌 克雷白杆菌属 肠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 沙雷菌属 绿色链球菌
分离的数量 3,908 1,928 1,354 934 700 662 557 542 177 173
Courtesy of Ben DePauw, MD, EORTC.
预防治疗(Prophylaxis)
预防治疗的目的是将那些难以诊 断、治疗代价高昂、治疗疗效很 差的深部真菌感染的数量减少到 最低程度。
Transplant Infectious Disease 2000:2: 72-79
真菌感染预防治疗的手段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 1997, Vol 10, p 477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系统性真菌感染(SFI)
区别于浅表性真菌感染 如:表皮、甲板、毛发、黏膜
特点为深部真菌病
内脏感染:肺、肝、脾、脑、肾、组织 全身播散:真菌败血症
症状多严重、死亡率高达 50~90%
主要抑制真菌细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
咪唑类: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三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mg/L)
FLU Itra
伏立康唑
黄曲霉A flavus
512 0.125 0.5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512 0.5
0.5
构巢曲霉A nidulans
真菌流行病学
真菌感染:一种日益严重的疾病
近年来真菌感染病例显著增长
高危患者
• 肿瘤放化疗 • 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 • 长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 • 长期皮质激素的应用 • 干细胞移植 • 实体脏器移植 • 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 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 • 长期保留插管、全胃肠外营养、输血、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