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绪论名词:1,人体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殖稳态4、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9、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填空: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五方面的基本特征.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3.(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活动也将结束.4.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性)5.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分别是(兴奋和抑制)6.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_(应激性)7.生物节律分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判断:1.人进入高原长期居住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着增多。
是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对)2.生殖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
(错)3.细胞外液是人体生存的外环境(错)4.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对)5.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的特点一般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对)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第一章:骨骼肌机能、名词:肌小节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填空:1.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调节机制。
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本质和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本文将从细胞能量代谢、心血管生理学、肌肉生理学和运动训练适应性等方面介绍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
一、细胞能量代谢细胞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大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和有氧氧化能量系统。
1. 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是人体在高强度、短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通过肌肉中的肌酸磷酸化反应,将肌酸和ATP转化为肌酸酸和ADP,释放出能量。
2. 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中等强度、中等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途径。
它通过糖酵解反应,将糖分解成乳酸来产生能量。
3. 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低强度、长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需要氧气参与,通过氧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来产生能量。
二、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心血管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心脏的构造和功能、血管的调节和心血管适应性等方面。
1.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血。
了解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对于理解心脏病理生理和运动对心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血管的调节血管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方面。
神经调节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体液调节主要由血压和血容量调节系统参与。
3. 心血管适应性心血管适应性是指人体在长期运动训练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整和适应。
常见的心血管适应性包括心肌增厚、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数量的改变等。
三、肌肉生理学肌肉生理学是研究骨骼肌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肌肉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肌肉的结构、肌肉收缩和肌肉适应性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3.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
) 4.内环境稳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5.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内外离子移动量相同:净移动量) 6.骨骼肌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7.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细胞内液 40%8.体液60%细胞外液20%9. 血液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液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地相对稳定。
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运输作用:血液不断的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的各处;同时也将二氧化碳等废弃物运送出体外 ●调节作用:血液将被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起着体液调节作用。
通过皮肤的血管舒缩活动,调节体温。
●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液有防御和净化作用,白细胞对体内微生物和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
10. 血液的理化特性: ●颜色和比重 ●粘滞性 ●渗透压 ●酸碱度:正常ph:7.35—7.45 ;最大酸碱度:6.9—7.8 ● 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碱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
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
11. 心肌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12.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3.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14. 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5.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一、基本概念类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
2.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3.物质代谢: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自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以及不断地向外界排出自身和外来物质的分解产物,这一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4.合成代谢: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合成代谢。
5.分解代谢:机体分解其自身成分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
6.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的是能量的摄取及其在体内的转换、利用、贮存和排出,这个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8.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保护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9.适应性:机体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10.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1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1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3.体液调节:主要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基本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14.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1.名词解释1.阈值:当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都固定时,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2.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肌肉收缩形式①缩短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向心收缩)。
②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离心收缩)。
③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4.激素: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5.碱储备:每100mL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
6.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7.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9.肺通气量:人体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10.Hb氧含量:在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11.Hb氧容量: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12.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13.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成反比关系)。
1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量15.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一般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5L/min。
16.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水平的需要而增加(心泵功能储备)17.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18.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的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19.氧亏:在进行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即使氧运输系统功能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摄氧量仍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的要求,造成体内氧的亏欠20.核心力量:附着在人体核心区域的肌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产生的一种综合力量21.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初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产生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和动作迟缓不协调等,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22.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或者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23.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摄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24.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氧亏增多25.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运动后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1.知识点集锦1.肌肉活动1.静息电位:①特点,内负外正②形成机制,K⁺外流2.动作电位:①特点,内正外负;“全或无”现象;有绝对不应期②形成机制,Na⁺内流③注:“离子学说”生物电产生的两个条件A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B细胞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对离子有选择通透。
运动生理学重点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①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最大,对Na+和CI-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
因此,K+便顺着浓度差向膜外扩散,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
膜内的A-虽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因不能透过膜而被阻留在膜的内侧面,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
这就造成膜外为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
②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Na+通道大量开放,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并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于是细胞外的Na+便顺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内流,导致膜内电位急剧上升,即膜内负电位快速消失并转为正电位。
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由浓度差所推动的Na+内流时,Na+的净内流停止,形成了运动电位的上升支。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即为Na+的平衡电位,其电位值与动作电位的峰值基本一致。
2.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如何传导发生动作电位的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极性暂时倒转,呈内正外负,而相邻的静息膜仍处于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于是,兴奋部位与静息区之间出现电位差而有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对相邻的静息区的膜施以有效刺激,使之去极化并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
这样的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动作电位在整个细胞膜上传导。
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有绝对不应期。
传导动作电位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3.神经-肌肉接点传递过程①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并刺激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Ca2+进人突触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突触前膜的内侧面靠近。
②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其中所含的Ach被释放进人突触间隙,随后立即与突触后膜的Ach 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Na+和K+等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除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大学体育系《运动生理》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心指数: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兴奋——收缩耦联:以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吸,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代谢当量:运动时的耗氧量与安静时耗氧量的比值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内分泌:内分泌腺所生成的激素直接分泌到血液或淋巴液中,而后有血液运至全身碱储备: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运动动力定型:指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有规律并有严格时间间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简答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①:窦性心动徐缓:经常进行运动训练会使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从而使安静时心率减慢②:运动心脏增大: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里储备高,这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③:心血管机能改善:运动快潜力大,恢复快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31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至N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释放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中板膜对Na+,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EPP)→EPP引起肌膜AP(动作电位) 学习和研究运动生理学的目的和任务3目的:提高竞技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以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任务: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89①生物信息传递:以化学信号形式,通过对靶组织原有的生理化过程起加强或减弱作用,从而调节其功能活动②相对特异性:激素随血液循环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它只能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③高效能生物放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但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会发生一系列酶促放放大作用,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系统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和在运动中的作用35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产生加速度,运动的基础)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保持一定姿势)离心收缩: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缓冲,防止运动损伤)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介绍肺通气功能常用的几种指标118①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简单易行的指标②连续肺活量:连续的侧五次肺活量,据五次所测数值的变化趋势,判断呼吸肌功能能力③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1.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2.糖的有氧化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氧气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3.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从乙酰胆碱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
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不可逆的循环反应。
由于循环的起始物具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三羧酸循环。
4.糖异生作用:体内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5.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而运动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半时反应。
6.脂肪酸β氧化:脂肪胆碱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β-氧化作用而逐步降解成多个乙酰胆碱。
每次β-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连续的反应过程。
7.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8种。
8.非必需氨基酸:指在机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
9.外源性蛋白质:主要是指可以通过食物途径获得的蛋白质。
10.器官水平调节:多细胞生物出现了内分泌细胞之后,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对物质代谢的调控成为器官水平代谢的重要方式。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或改变期中某些酶的催化活性和数量,从而调节代谢过程的速度。
11.细胞水平调节: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都具有的一种原始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是通过细胞内某些物质浓度的变化,是某些酶的活性或数量改变,从而调节代谢过程的速度。
12.整体水平调节: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可直接影响组织之中的代谢,或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改变激素分泌的速度,从而间接地对整体的代谢进行中和调节。
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具有: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不稳定性。
运动生理学(重点)
1能量代谢:把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3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是由脑和脊髓组成,内含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两大类细胞。
4激素作用的机制:(1)含氮类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①以环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②以三磷酸肌醇和甘油二酯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2)类固醇类激素作用原理---基因组效应5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循环功能最终是通过微循环实现的。
6论述题试述运动员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
答:运动员心脏由于长期的运动训练,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和机能三个方面:(1)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员心脏肥大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肥大。
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又称离心性肥大。
而力量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主要是心室厚度增加,心腔容积的扩大不明显,称为向心性肥大。
(2)在运动员心脏外部形态改变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良好的适应。
表现为:心肌纤维直径增粗,肌小节长度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变粗,线粒体增多变大,氧弥散距离缩短,线粒体内的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含量与活性提高,心肌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改变,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心肌细胞内的特殊分泌颗粒增多,心肌细胞的上述结构重塑,使心肌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血液供应和能量的产生能与之匹配,从而大大提高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3)运动员心脏由于其形态、结构方面的良好变化,最终导致其功能能力显著增强。
表现为:安静时,心跳徐缓有力,心率明显慢于一般人;在定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心脏高度节省化,心率较慢;而在极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心脏则表现出它所特有的高功能,高贮备。
运动生理学考前重点复习
名词解释:身体素质:运动生理学把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平衡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有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无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酵解供能进行较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最大摄氧量:是人体在心肺功能被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的摄氧量。
乳酸阈:是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冬泳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来表示。
赛前状态:在训练或比赛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将产生一系列机能反应,称为赛前状态。
准备活动: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逐步提高,这个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身体不适的感觉,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重新振奋:极点出现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精神振奋等现象,称为重新振奋。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不能将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上,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现象。
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为消除疲劳,促进机能恢复而进行的一些轻松的身体活动。
运动效果:运动训练后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和机能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三态:安静状态、定量负荷状态、最大负荷。
速度素质的分类: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短跑速度的生理学基础:短跑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
步长主要受到肌力的大小、腿长、下肢关节的灵活性等因素的影响。
步频主要受到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与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协调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短跑训练:主要依靠ATP-CP系统提供能量。
短跑训练应采取重复练习法。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
肌肉的形态和结构: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的结缔组织。
运动生理学必考知识点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3)静息电位:指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抗布的电位变化。
5)等长收缩: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6)等张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9)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10)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12)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
14)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1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16)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 (约19-20m1) 称为Hb的氧容量。
17)基础代谢: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8)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
19)排泄:物质经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0)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21)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23)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
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二、“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就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
(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与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章:能量代谢一、合成ATP的三种途径及比较: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就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一、“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就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二、“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稳定性。
四、“牵张反射”的定义: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包括:腱反射、肌紧张)五、“状态反射”的定义: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3.运动单位:一个X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二、简答题1.简述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答: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之间的中介过程:1肌膜产生AP动作电位,由横管传到三联管;2肌浆网中Ca2+的释放,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3肌质网对Ca2+的再回收,肌肉舒张.2.简述骨骼肌收缩舒展的分子结构答: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骨骼肌舒张机制.3.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相互间的区别答:收缩形式: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长度变长的收缩.4超等长收缩——骨骼肌工作时光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区别: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肌力.缩短收缩对机体主要起加速作用,拉长起减速作用,等长收缩起、、固定姿势作用.4.简述肌纤维的分类及特点答:1按收缩速度分类:快肌纤维、慢肌纤维2按肌纤维的颜色:白肌纤维、红肌纤维如果结合收缩速度来分:快缩白、快缩红、慢缩红3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形态特点:快肌纤维直径较粗,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发达.快肌纤维有较大的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且传导速度较快.慢肌纤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慢肌纤维有较多的肌红蛋白,所以颜色呈红色.慢肌纤维有较多的线粒体,且体积较大.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不能持久.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小,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第二章呼吸一、名词解释1.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力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3.肺容量: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4.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二、问答题1.简述运动时如何进行合理的呼吸答:①减小呼吸道阻力,采用以口代鼻,或口鼻并用的方式呼吸;②提高肺泡通气效率,可以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或者增加呼吸深度来实现.③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呼吸形式、节奏与技术动作相配合.2.试述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答: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①肺的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②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③防御性呼吸反射----如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①外周化学感受器---存在于劲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劲动脉体小球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适宜刺激PO2↓、PCO2↑、H+ ↑.②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毫米的区域.适宜刺激血液中CO2和H+.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液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2.氧饱和度:血液样品中的氧含量对该样品血液最大氧含量的百分比.3.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4.氧利用率:每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二、简答题1.简述血液的组成.答:血液是由血浆、水、血浆蛋白、非蛋白氮和其他溶质组成.2.简述血液的理化特性答:1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为—,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数量.2粘滞性: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分子摩擦,产生阻力.3酸碱度:正常的PH值为—.PH〈=酸中毒;PH〉=碱中毒;PH〈或〉,将危及生命.3.简述血液的功能答:血液具有的功能:①运输功能②缓冲作用③保护和防御功能4.简述氧离曲线每一段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答:上段——坡度较平坦.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中段——坡度较陡.维持正常时组织氧供.下段——坡度更陡.维持运动时组织的氧供.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条件下,仍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2.窦性心率:以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的心率60-100次/分.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5.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6.窦性心动徐缓:以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的心率慢于每分钟60次.二、问答题1.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答:脉搏——基础心率及安静心率心率的测量可以判断人的身体状况,也可以衡量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水平.有利于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有利于控制运动强度.血压——基础血压对训练程度和运动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运动前后血压可检查心血管系统机能并区别其机能反应类型,从而对心血管机能做出恰当的判断.长期体育锻炼的血压变化可判断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是否适应.第五章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一、名词解释1.需氧量: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2.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3.运动后过量氧化:运动后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摄氧水平的耗氧量.4.有氧工作: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5.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体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6.乳酸阙: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个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阙.二、问答题1.详述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答:1体温升高——运动使体温升高,而运动过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水平,肌肉的代谢和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经一定时间逐渐恢复.体温和肌肉温度与运动后恢复期耗氧量的曲线是同步的.2儿茶酚胺的影响——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运动后恢复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活动加强,因而消耗一定的氧.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在运动过程中,磷酸肌酸CP逐渐减少以至排空,在运动后CP需要再合成.运动后恢复期CP的再合成需要消耗一定氧.4钙离子的作用——运动使肌肉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增加,运动后恢复细胞内外钙离子的浓度需要一定时间.钙离子有刺激线粒体呼吸的作用.由于钙离子的刺激作用使运动后的额外耗氧量增加.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加强细胞膜钠-钾-ATP酶活动的作用.运动后的一定时间内,体内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仍然较高,因而使钠-钾-ATP酶活动加强,消耗一定量的氧.2.详述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答:肺通气与肺换气机能血红蛋白含量极其载氧能力心脏的泵血功能通气/血流比值3.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答:关系:最大摄氧量不仅与氧运输系统的机能密切相关,而且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即肌纤维组成及其有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应用:①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②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③作为制作运动强度的依据4.乳酸阙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答: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第六章物质代谢一、名词解释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2.吸收:经消化的营养物质透过小肠壁进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的过程.3.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4.糖酵解:糖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5.运动性蛋白尿:由于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增加的现象.6.运动性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在显微镜下或用肉眼可见的血尿.二、简答题1.糖在体内的储存方式及代谢方式答:储存方式:1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组织细胞内;2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代谢方式:1无氧代谢2有氧代谢2.肾脏产尿的过程答:1肾小球的过滤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3.肾脏保持酸碱平衡的机制答:1肾小球滤液中NaHCO3的重吸收---保持血浆中碱储备的恒定.2尿的酸化3铵盐的形成4.影响运动性蛋白尿的因素答:1运动负荷增加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2运动项目和运动员比赛时的情绪3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第七章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2.氧热价:食物在人体内氧化的过程中,每消耗1L氧氧化某物质所产生的热量.3.呼吸商:在同一时间内,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二、简述题1.简述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定义、特点、及运动项目答:1磷酸原系统ATP-CP定义:由ATP和CP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ATP生成很少;贮量少,最大强度运动持续功能时间6-8秒,用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运动项目:一切高功率运动:冲刺、投掷、跳跃、足球射门2酵解能系统定义:运动中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ATP 生成有限;终产物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在运动20-30 秒左右供能速率最大,维持时间2-3分钟.运动项目:400m、800m3有氧氧化系统定义:在氧的参与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特点: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用于耐力或长时间的活动.运动项目:耐力运动第九章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控制一、名词解释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和组织内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装置.2.视野: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3.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4.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二、简答题1.简述视觉、听觉、位觉的感受器及其功能答:视觉----感受器:晶状体功能:使人具有敏锐的视力、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立体视觉.听觉——感受器:螺旋器功能:位觉——感受器:前庭迷路、膜半规管功能:2.简述牵张反射的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中意义答:特点: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轻微的收缩状态,阻止被拉长.意义:维持身体姿势,增加肌肉力量,如膝跳反射,所参与反射的中枢范围较狭窄,在腰段脊髓.第十一章运动素质的生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身体素质: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指肌肉工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动作的能力.4.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5.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6.灵敏素质: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二、问答题1.简述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答: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2肌纤维类型3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4关节的运动角度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6年龄与性别2.简述力量训练原则.答:1超负荷原则2渐增负荷原则3专门性原则4有序性原则5合理训练间隔原则3.简述速度素质的分类及其生理基础.答:分类:①反应速度②动作速度③位移速度生理基础:反应速度——反射的复杂程度与中枢延搁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动作速度——快肌纤维%高,动作速度加快肌肉力量大,动作速度加快肌肉组织兴奋性高,动作速度加快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高,动作速度加快第十二章体育教育与健身的生理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二、问答题1.论述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神经特点、动作特征、教学要求.2.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第十三章竞赛与训练的生理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赛前状态:人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2.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3.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摄氧量与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4.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的状态.5.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的状态.二、问答题1.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2.简述运动过程中出现“极点”的生理学机理.3.简述运动过程中出现“二次呼吸”的生理学机理.。
运动生理学知识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知识考试重点1,P5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同化过程:生命不断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自身物质的过程;异化过程:生命体不断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被把分解的物质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奋性:生命体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地特性。
可兴奋组织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1,有相对静止状态转为相对活跃状态或兴奋性由弱变强即兴奋活动,2,又活跃状态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兴奋性由强变弱即抑制活动应激性:机体或活动性组织对I周围环境的变化具有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适应性和生殖:与环境相适应,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2,P24肌丝的分子组成: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有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 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P37骨骼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骨骼的物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兴奋性必须给一定的刺激,刺激的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刺激时间,一定刺激强度的变化率.)4, P68血液理化特性:一:颜色和比重,颜色决定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含氧少呈暗红色。
二:黏滞性:取觉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另外还有血细胞的形状表面结构,内部状态等。
三: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对水在体内各部体液中的分布具有重要最用。
四;酸碱度:正常人体的PH:7.35~7.45 平均值为7.4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物质;碳酸氢钠,碳酸,红细胞中的主要缓冲物质:碳酸氢钾血液中对血浆碳酸和碳酸氢钠最为重要。
血液中的主要缓冲物质是碳酸氢钠,5,P70红细胞的作用;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中的酸碱度。
6,P92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7,P99每搏输出量:心室每次收缩摄入动脉血的血量。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2、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3、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点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4、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5、述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答案在书本P36页。
6、骨骼肌特性包括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
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1、骨骼肌的兴奋性。
2、骨骼肌的收缩性。
(可能出现在论述题)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
8、向心收缩包括等张收缩、等动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有时也称为动力性或时相性收缩。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1、超等长收缩: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作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12、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13、血细胞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4、血液的功能包括(一)持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和体温等的相对稳定。
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
(二)运输: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运输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的特点。
①磷酸原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②乳酸能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③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试述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运动中糖作为能源物质为什么优于脂肪?答:⑴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糖在满足不同强度运动时,既可以有氧分解功能,也可以无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快、耗氧少、效率高;脂肪只能有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慢、耗氧大、效率低。
⑵由于糖和脂肪上述不同的代谢特点,对于长时间耐力运动主要依靠脂肪氧化供能,而短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脂肪的分解受抑制,糖成为主要供能物质,糖代谢的利用增强,血乳酸水平可显著增高。
总之,运动时脂肪供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糖的供能则相反。
因此,糖作为能源物质优于脂肪。
糖是肌肉活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比较肌肉三种收缩方式特点,指出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答:⑴缩短收缩的特点:①肌肉起止点靠近②肌肉做正功在体育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种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⑵拉长收缩的特点:①肌肉起止点远离②肌肉做负功在体育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⑶等长收缩的特点:①肌肉长度不变②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在体育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化学传递②兴奋传递是节律1对1的③单向传递④时间延搁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什么?答:①电传导②生理完整性、绝缘性③双向传导④不衰减、快速传导⑤相对不疲劳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征,称兴奋性。
什么是牵张反射?举例说明牵张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拉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①牵张反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增强肌肉力量,肌肉在收缩前适当受到牵拉亦可以增强其收缩的力量。
②例如投掷时的引臂动作、起跳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拉投掷和跳跃动作的主动肌,刺激其中的肌梭,使其收缩更加有力。
③为了能更大的增加肌肉力量,在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的延搁时间越短越好,否则牵拉引起的增力效应就将消失。
何谓激素,简述激素作用的共同特征。
答: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共同特征:①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②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③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血氧饱和度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其主要由氧分压所决定。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为肺活量。
其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答:①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②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总有一部分不能进行交换的气体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空腔为解剖无效腔。
③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其计算公式如下: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分),即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气体量却很少。
所以从提高肺泡气体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增加呼吸的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重点。
④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肺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
所以说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要好。
何谓呼吸,有那几个环节构成?答: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试述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机制。
答:⒈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变化规律⑴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⑵在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呼吸深度(潮气量)的增加;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则主要是靠呼吸频率的增多来实现的。
⒉运动式呼吸变化的调节 运动中肺通气的快速增长和减少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运动中肺通气的慢速增长和减少期则是体液和温度调节的结果。
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常用指标?答:①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②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③心里贮备 ④心脏做功量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每搏输出量如果搏出量增多,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而由于收缩压升高,又会使血流加速,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相对增多,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液增加并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增加。
反之亦然。
②心率心率加快时,心舒期明显缩短,使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液增加,因而主要使舒张压升高。
故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二者成正比关系。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则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减慢,心舒末期存留在心血管中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 主动脉和大动脉具有很好的弹性,能缓冲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使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脉压减小。
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弹性减退,故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只有在人体失血过多或严重脱水时,循环血量大幅度减少,会使动脉血压降低。
简述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 答:①心脏收缩力量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完全,剩余血量少,中心静脉压低,那么,其抽吸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流回心室的力量就越大,静脉回流的量就多,反之少。
心收缩力是静脉回流的原动力。
②体位改变当身体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由于血液的重力作用,回心血量减少。
如果站立时间过长,会使下肢和腹腔静脉容纳血量增多,回心血量减少。
反之,人由直立位转为卧位时,由于血液失去了重力的作用,静脉回流将加速。
体位对静脉回流的影响,在高温环境和体弱者身上更明显。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肌肉收缩时,会挤压肌肉内的静脉血管,使静脉回流加速;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
骨骼肌的这种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犹如对静脉内的血液起着泵的作用,称为“静脉泵”或“肌肉泵” 。
④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会影响中心静脉压,进而影响静脉回流量。
吸气时胸内压降低即负压增大,有利于静脉回流;呼气时则相反;而在憋气时,由于胸内成正压,使静脉回流受阻,常表现为面红耳赤,如果憋气时间过长,会导致心输出量大幅减少,脑部供血不足,出现晕厥。
心肌有何生理特性?答:①兴奋性 ②自动节律性③传导性 ④收缩性运动员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答:运动员心脏由于长期的运动训练,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和机能3个方面:⑴运动型心脏肥大:运动员心脏肥大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肥大。
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又称离心肥大。
而力量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主要是心室厚度增加,心腔容积的扩大不明显,称为向心性肥大。
⑵在运动员心脏外部形态改变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良好的适应。
表现为:心肌纤维直径增粗,肌小节长度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变粗,线粒体增多变大,氧弥散距离缩短,线粒体内的ATP 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含量与活性提高,心肌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改变,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心肌细胞内的特殊分泌颗粒增多,心肌细胞的上述结构重塑,使心肌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血液供应和能量的产生能与之匹配,从而大大提高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⑶运动员心脏由于其形态、结构方面的良好变化,最终导致其功能能力显著增强。
表现为:安静时,心跳徐缓有力,心率明显慢于一般人;在定量符合运动时,运动员心脏高度节省化,心率较慢;而在极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心脏则表现出它所特有的高功能,高贮备。
一般人的心理贮备只有20~25L/min ,而运动员可达35~40L/min 。
由于其心泵功能的大贮备量,使得他们在运动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体系、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以及比例,维持体液PH 恒定,称为碱性平衡。
何谓体适能?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包括有氧体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素质。
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
何谓运动处方?其四要素是什么?答: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
运动处方的四要素为: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
何谓肌肉力量,简述肌肉力量训练的原则答:运动生理学将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力量训练的原则:①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②专门性原则: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性质、模式及方法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力量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收缩速度、动作结构以及练习部位应尽量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③安排顺序原则:在指在一次训练课中,应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因为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的工作能力。
还有多关节肌肉训练在前,单关节肌肉训练在后。
④训练节奏原则:力量训练强度、负荷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与比赛计划的要求。
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的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爆发力。
此外,力量训练频率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下一次力量训练尽可能安排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长高峰期进行。
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吸氧量满足不了机体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什么是最大摄氧量,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答: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