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dzt 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2.5万~1∶5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97—1994*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范对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规定。
内容包括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象的应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与长期观测、野外测试与室内试验、特殊岩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要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要求、资料综合整理。
本规范适用于已进行l∶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水文地质普查的地区。
对城市、矿山、工业建设基地、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1∶2.5万~l∶5万工程地质调查时使用。
2 引用标准ZBD14001—89(DZ/T0095—94)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万~1∶100万) ZBD14002—89(DZ/T0096—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l∶20万)3 总则3.1 1∶2.5万~l∶5万工程地质调查是一项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3.1.1 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3.1.2 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可行性论证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3.1.3 为深入开展各类工程建设更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勘察和专门性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地质依据。
3.2 1∶2.5万~l∶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3.2.1 查明地貌特征,研究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评价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
* 原专业标准ZBD14003-89改为行业标准DZ/T0097-19943.2.2 查明各类岩、土体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和地质时代,进行工程地质分类,评价其工程地质特征。
3.2.3 查明褶皱、断裂(裂隙和断层)等地质构造特征和时代,评价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勘察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是其他工作的基础。
水文地质测绘具有综合性质,与地质测绘同时进行,又称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在有较大或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地貌图时,可只进行水文地质测绘。
(一)、测绘比例尺及工作量测绘比例尺,一般在规划阶段为1:5万~1:10万;初勘阶段为1:2.5万~1:5万;详勘阶段为1:5000~l:2.5万。
测绘观测路线,宜垂直岩层(岩体),构造线走向和沿地貌变化显著的方向布置。
水文地质观测点宜布置在具有控制性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点、地下水人工补给点和污染点、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水文地质观测点和路线长度按表12-7布置。
表1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测绘比例尺地质观测点数(个/km2)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个/km2)观测路线长度(km/km2)松散层地区基岩地区1:1000000.10~0.300.25~0.750.10~0.25 0.50~1.00 1:50000 0.30~0.60 0.75~2.000.30~0.601.00~2.50 1:25000 0.60~1.80 2.00~4.501.00~3.002.50~4.50 1:10000 1.80~3.604.50~9.003.00~8.004.50~7.00 1:5000 3.60~7.20 9.00~1800 8.00~20.005.00~8.00航空、卫星照片图像判释包括下列内容:第一、判明地质构造基本轮廓和新构造形迹,查明裸露或隐状的地质构造及其富水性;第二、划分地貌单元,确定其成因类型,形态及地下水分布的关系;第三、判明岩溶形态及地貌成因类型;第四、判明泉点、泉群、地下水溢出带和地表水渗失带的位置;第五、圈定古河道及相对富水地段;第六,圈定地表水体及其污染范围;第七、划分咸淡水界线。
测绘中利用同位素方法可查明地下水起源、形成、补给、水位、流向、流速、污染范围和途径。
(二)、测绘工作的内容水文地质测绘需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第四纪地质、自然地质现象、气象、水文、植被、人类活动、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
江苏省1: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黄白色、淡黄色、浅红色
面状、斑块状
植被覆盖一般
强度
侵蚀区
影纹细碎
冲沟发育,沟谷短而密集
浅淡黄色、浅红、暗灰色
面状、带状
部分地区破坏严重,植被覆盖较差
②盐渍土:盐渍土的TM图像普遍呈黄棕色,局部灰蓝色、浅蓝色。由海堤围起的盐田呈紫黑色,窗格状影纹结构,海堤呈白色线状条带。
③江、海岸坍塌:主要依据航片解译,影像特征是平滩水位以上呈深灰色,与其下浅灰色、灰白色的滩地或水体有明显界线,崩岸为凹凸不平的锯齿状,淤积岸则表现出弧形凸起的泥沙堆积。
为确保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协调,防止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原地矿部于1996年初下达了《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随之,江苏省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下达了“苏地环境(1996)002号文‘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图工作任务’的通知”,责成原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写设计,并承担全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1999年中国地调局将该项目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要求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继续完成,任务书编号:0299132010;项目编号:J9.8;项目名称:《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年限1996年—2000年,工作范围包括江苏全域,面积10.26万km2。2000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又下达了全地环监发[2000]076文“关于下达2000年度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的通知”,要求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提交成果有《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江苏省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和江苏省环境地质系列图件。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
1959年以来,江苏地矿厅陆续开展了1:2万—1:10万农田供水,城市供水及区域性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交了全省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50万水文地质图说明书,1:50万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评价报告,1:50万江苏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报告等。八十年代后又开展了1:5万重点中心城市水、工、环综合勘察工作。专门性的环境地质工作开始较晚,自1976年至今,地矿部门在全省建立了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在常州建立了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积累了二十多年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动态的资料。随后,又相继开展了全省1:50万环境水文地质图系、江苏省地方病与环境地质条件的关系研究、镇江市滑坡、崩塌勘察以及徐州市和南京市栖霞山岩溶塌陷等调查研究工作。环保部门自八十年代初期,逐步开始监测酸雨、地表水体等,取得了较丰富的反映污染现状和规律的资料。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一、观测路线的布置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二、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1、野外地质填图(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3)对于具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表示于图上.(4)用手持GPS、地质罗盘、量角器和三角板等工具,视具体情况,运用交会法、方位距离法、地形地物法等将观测点准确地标绘在图上.2、定点描述定点时除了把点位准确标在地形图上外,还要把点、线上所见的一切地质现象全面、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记在野外记录簿或记录卡片上.字迹要清楚,文图并用,不许潦草,错字只许划掉重写,不能断页,亦不能重抄.野外一律使用中等硬度(2H或3H)铅笔书写,不许使用钢笔或油笔.在横格页上记录文字部分.每点记录内容包括:(1)编号及观测点类型(2)位置(3)高程(4)地质(5)地貌(6)水文地质(7)标本及其它(如水样、照相编号等)(8)沿途描述在厘米格页上作柱状图、剖面图、素描图.柱状图和剖面图一律使用统一图例.第二节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地貌和水文地质测绘的基础,如有同比例尺或大于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不进行地质测绘,否则必须进行研究地质测绘.一般地质测绘和水文地质测绘同时进行.地质测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绘工作全面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从而正确地掌握这一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和含水层分布规律,对这一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作出正确评价.测绘精度应符合勘查设计的要求.一、测制地层剖面在尚未全面展开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之前,为了全面系统的掌握工作地区的地层、厚度、岩性特征、岩相变化、接触关系等,必须选择工作区内一处或几处露头较好的,地层较全,构造简单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的实测.实测地层剖面的记录格式如表3.表3 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格式表如工作区有正规地质图时可不进行实测地层剖面,但必须在工作展开前前往实测剖面地点进行实地观测,掌握实际情况,熟悉和了解地层岩性特征,为填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测制地质剖面时,应根据调查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实际需要选择测制剖面的方法.1、罗盘导线测制法(1)剖面测制一般由4—6人组成,1—2人在前面作地层划分,两人分别做前后测手,1人作记录并绘制剖面草图,1人作地质描述,1人采集标本兼测量岩层产状,1人查表计算.(2)首先在地形图上(与水文地质填图同比例尺)参照地质图(前人区域地质图或水文地质测绘地质图)选出画出剖面线,用量角器在图上量出剖面线延伸方向,一般是把地势较低的一端或出露地层较新的一端作起点,用罗盘后方交汇法交出起点的实地的位置,由后测手用罗盘根据剖面线延伸方向,为前测手指示沿导线前进方向.(3)前测手根据地形转折,大的地层界线确定测站(导线点)、前、后测手用测绳或皮尺测量两导线点间的距离(斜距),共同用罗盘的测斜仪相互描准对方的眼睛,取两者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坡度角(接前进方向、仰角为正,俯角为负),测手要把测量数据报告记录者,为避免错误,记录者应向测手回述测量读数,并立即记录在剖面测量记录表中.(4)分层者应沿着导线方向,在导线上及其附近,连续进行地质观察,根据岩性特点,古生物组合,接触关系进行分层,岩层划分以较详细为好,一般说来,只要岩层厚度按测图比例尺在剖面上达到1毫米时,都要求划分出来,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岩层,即使达不到上述厚度,也要划分出来.并将分层界线到前一导线点的距离(斜距),在前、后测手之间的测绳或皮尺上读出,告知记录者或地质描述者,分别进行记录和描述.同时分层者应采用油漆或木桩将导线点进行实地标记,必要时每个岩层的界面也应用油漆标记下来.(5)记录者根据各导线点之间的斜距和坡度角,算出其平距和高差,按测图比例尺确定各导线点在剖面上的位置,参照实际地形变化绘出剖面图地形线(不应机械地绘制成折线).再根据分层者指出的分层位置,算出其到前导线点的平距,垂直投影在地形线上,又根据标本采集者测量的岩层产状,依剖面线和岩层(或岩层接触面)走向的夹角及剖面水平、垂直比例尺的相差倍数,计算之视角,划出岩层在剖面上的层面界线.(6)按一般的贯例,东方或近东方,北方或近北方,应在剖面图的右端,西方或近西方,南方或近南方,应在剖面图的左端.剖面图上用纵坐标代表垂直比例尺,用横坐标作基线并代表水平比例尺,基线的高低是根据剖面高程而选择.(7)剖面图上除应反映上述内容外,还应表示:剖面方向、岩性符号、导线点、岩层产状、标本采集地点、地下水露头点、地物点、图例、图名及责任栏等.(8)描述者应逐层详细观察记录,对于某些重要的地质现象,不仅要有详细的文字描述,而且还要画素描图,或进行摄影,此外,还要把岩层产状,样品和标本的编号记录在相应层位上.(9)在剖面上,一般都要采集一套系统的岩石手标本、岩石薄片标本、矿石标本和化石标本、水样、土样等.手标本的规格:一般3×6×9厘米或2×5×8厘米.化石标本的大小和形态无一定的规定,主要以化石完整为宜.标本要系统进行编号,岩石标本、化石标本、构造标本要分别编号.(10)在剖面上要逐层测量岩层产状,如单层厚度较大,则应多取几个产状,以便控制产状的变化,保证厚度的精确性.2、经纬仪导线测制法主要用于高差不大的平原区,重点反映地形及地下水起伏变化的剖面测制.是采用经纬仪测量来控制导线方向、地形转折、地层与地貌界线、地下水露头及主要地物等,同时观察记录填绘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内容,进而绘制成综合水文地质剖面图.3、图切地形测制法图切地形测制法,首先在室内预先在地形图上切出剖面的地形线,然后到野外用罗盘导线测制法进行局部校正,采用目测法确定地层与地貌界线点、地下水露头及主要地物点,同时沿导线详细观察记录填绘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内容. 二、素描图的作法在野外工作过程中,有些地质现象,用文字描述显得累赘,照相又重点不突出,所以直观的地质素描述表示较好.常用的素描可分为远景素描、剖面素描、近物素描等.1、远景素描对象是山水,目的在于记录地质构造或地貌特征,所以应是透视的,但不可注明比例尺,必须在图上表明地名或方向.2、剖面素描图表示地层顺序、地质构造或地下水露头在构造上的位置.在精度不需要很高的情况下,可用剖面素描代替实测剖面.3、近物素描是指天然露头素描,其范围不大,一般长几十米,最长不超过100—200米,最小3—5米,由于露头通常是立体的,素描图是透视或半透视的,在素描图中地质现象除了用线条和专用地质符号外,有时还画一些地物,如公路、房屋.4、素描图的具体作法步骤:(1)选择对象,确定范围;(2)用罗盘测量方位,并标定在素描上;(3)确定素描图比例尺,物体相对比例;(4)根据透视原理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5)画出轮廓线,利用不同线条和符号画出地质体的形状;(6)突出图名,标上图例和比例尺.方法:(1)步测法:系用目测判断目的物的大小,按比例画入图中;(2)皮尺法:操作方法用目测法,而目的物之间的距离要用皮尺、钢卷尺测定,角度是用罗盘测定的.(3)素描图应注意以下原则:同样物体远小近大,远山轮廓粗,近山细节多,远山细节少.后山与前山之间要留一线空地.三、地质测绘(一)地层划分及对比依据(1)在地理上分布很广泛的构造运动;(2)古地理的变化,表现为海陆分布,海陆地形和气候变化;(3)沉积和剥蚀作用的出现;(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出现;(5)生物界变迁.地层划分工作,首先是充分收集和研究前人资料.然后进行野外踏勘时可实测一些地质剖面,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和对比,然后提出这次工作对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意见,确定填图单位,然后开始地质测量.四、岩石的野外观测在野外对岩石观测研究主要应解决:正确描述岩石,进行肉眼鉴定和命名,并采集不同种类标本进行实验鉴定.对于沉积岩必须详细研究岩层顺序,成因、结构、产状、厚度、岩性和褶皱类型,断层性质等.且对每一岩层特征应详细描述,如:颜色、层次、组成成分,颗粒形状与大小,分选程度,岩相变化,化石的种属和分布情况,岩石的胶结程度.结核的性质和分布,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岩石节理,裂隙的形状和发育程度,矿化程度及风化现象等.在岩溶分布区,特别应查明岩溶发育的规律.通过地面观察,研究岩溶发育与岩性、层理、褶皱、断裂破碎带,以及新的构造关系等.同时还要调查溶洞大小、形状、高程、育填物以及其它各种溶蚀现象的特征.火成岩分布区应查明:(1)火成岩的产状与分布范围;(2)岩石的构造和矿物成分,火成岩侵入或喷出时代及各岩体间的相互关系;(3)火成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和围岩的蚀变情况;(4)火成岩的原生和次生的构造特点.对喷出岩应查明其产状、厚度、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等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变质岩分布区必须详细鉴定岩石种类,确定变质因素,研究劈理、片理带状构造及小型褶皱与断裂现象等.至于各类岩石定名及描述内容应查阅矿物岩石学及水文地质手册有关论述.五、地质构造测绘区域地质构造原则是利用前人资料,在地质测绘中,观测点处于基岩区,或属于第四系与基岩的分界点,应根据基岩的岩层产状,论述观测点附近的构造特征及其所处的构造位置.如观测点处于断层线上,则应从断层线两侧的地层时代,岩层产状,断层破碎带,断层磨光面、地貌、泉水等证据详细论述断层存在,并观测记录断层性质,断面产状,破碎带岩性及宽度,断层线延伸方向,断距及断层形成时代等.第三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一、地貌野外观测地质调查的目的在于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外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研究地貌成因以及它的分类,地理分布与地下水分布的关系.在地貌观测过程中,对每种典型的地貌单元都应进行形态描述和测量.如观测点处于同一个地貌划分单元内,应记录观测点附近的地形倾斜方向、坡降、形态及其它微地貌特征.观测点如处在两个以上地貌单元的界线上,则应按各地貌划分单元相对于观测点不同方向,分别描述,并描述接触界线,延伸方向.对地貌描述,应注意尽可能采用定量数据,避免一般论述.如:阶地宽度、阶地台面倾斜方向及角度,阶地前缘高度;冲沟宽度(顶宽、底宽)及深度,山坡倾斜方向及坡度,山脊走向,相对高差等.重要的地貌现象应当测制素描或拍摄照片.二、第四纪地质野外观测1、研究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主要任务是:①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类型;②查明不同成因类型第四纪沉积物的地层层序及时代;③了解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及厚度变化;④确定岩相变化的规律及第四纪地质发展史,从水文地质角度出发,最终目的是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水文地质特征.2、为了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地层层位和年代,必须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即采用古生物学、地貌学、岩石地层学以及考古学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一般是首先根据地貌方法,如利用阶地进行划分.确定相对年代,在分层对比确定相对年代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剖面分层采取古孢粉或古地磁,同位素样品经过分析才能确定.3、地层年代符号及第四纪地层成因类型符号见附录A表A-1、表A-2.4、第四纪地质野外观测和描述①松散碎屑描述内容及顺序见表4,并确定成因类型和相对年代.名称的确定:可分为基本名称和混合名称,命名原则见表 5.基本名称,原则上根据某粒级碎屑绝对含量大于50%者定名.假如各粒级碎屑均未达到50%时,选含量最高的碎屑作为基本名称.混合命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凡含有25%以上的混合物时用复合命名,主词在后,如:中细砂:中砂(0.25~0.5米米)占25~30%,细砂(0.05~0.25米米)大于50%.另一种凡有5~25%混合物时用“含”字形容,主词在后面,如含砂砾石:砂砾(0.05~2米米)占5~25%,砾石(2~20米米)大于50%.表4 土样和岩样(岩芯)的描述内容表5 土的分类2 野外临时确定土的名称时,可采用一般常用的经验方法.颜色:在复合命名时,主词在后,如棕黄色、紫灰色、灰黄色等.分选性:分选良好、分选较好、分选性较差、分选性差.磨圆度:圆的、次圆的、次棱角的、棱角的.透水性:透水性良好、透水较好、透水较差、隔水的.天然湿度:干、稍湿、湿、饱和.矿物成分:用放大镜详细观察.②粘性土的描述内容及顺序详见表 4.隔水程度分三级:隔水性良好、隔水性较差、隔水性差.含砂砾数量:只记含砂数量(%)及直径.密度以手捏岩石感觉划分为紧密、中密、稍密.第四节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除了进行必要地形地貌调查、地层岩性调查、地质构造等调查外,对地下水、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与地下水有密切相关的气象水文要素等应作详细全面的调查.对各种卡片填写要求项目齐全,内容丰富,数据准确,整齐清洁,切记仅有编号而没有内容的现象.主要调查内容为:一、地下水类型、含水层、隔水层调查1、调查地下水类型,查明潜水、浅层承压水、深层承压水的分布,含水层及区域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厚度与岩性,含水介质类型、导水性及水力性质,地下水水质,分析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规律,寻找富水层和富水地段.2、调查城镇及工矿地下水水源地的位置和用途,水源地类型、开采井数、开采层位、开采量,开采历史与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水温动态.3、机、民井调查.机、民井调查除按机、民井调查逐项内容认真调查填写外,在记录本上应重点记录其所处的地质、地貌位置,并将特征写清楚.调查管井和民井的分布(位置和地面高程),井的深度、结构、地层剖面、开采层位,水位、水量、水温、水质及其动态变化,开采方式、开采量、用途和开采中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选择代表性井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4、泉的调查. 调查泉的类型、分布(位置和出露高程)、出露条件,含水层、补给来源,泉的流量、水温、水质,搜集或访问泉水动态及利用情况,对于大泉(岩溶泉、溢出带泉群等)应查明泉域范围或主要补给区(或补给源),选择代表性泉进行泉水动态监测.应按泉水调查表内容逐项认真填写外,还应在记录本上把调查重点内容详细记录下来:如泉的露头处地形(沟底、沟壁、山麓、山坡等),涌水量(原则上是实测)、泉的类型及流出形态(应说明是上升泉还是下降泉,是流出的、涌出的、喷出的……有无间歇流量变化等),泉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有无气体溢出,又如泉水的变化,所在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情况,泉的成因类型都应详细描述,同时还要做剖面图、素描图或照相.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调查1、调查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或途径,补给区分布和补给量;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径流分带规律和流向;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排泄途径和排泄区(带)分布;不同含水层之间、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选择代表性河段通过地表测流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和转化数量.2、调查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分布,补给方式和补给层位,补给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史,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动态及存在的问题.3、有条件时,应统测枯水期区域地下水位,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和埋藏深度图.三、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调查1、调查确定区域性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范围),外部边界条件,内部边界的类型与位置,划分地下水系统;2、地下水系统边界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隔水边界,——侧向补给边界,——侧向排泄边界,——地表水分水岭边界,——地下水分水岭边界,——活动边界(迁移边界),——人工边界.四、地下水人工调节调查调查宜建设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节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建库条件,估测调节库容量.五、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1、调查统计地下水年开采总量,分别统计潜水、浅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开采量.2、统计地下水开采量在不同水文地质单元、不同开采层位及行政(以地、市、县为单位,分别统计市中心区、郊区、农村开采量)区域的分布特征.3、开采井(配套的)数量、密度,机井出水量变化.4、地下水利用状况(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中地下水供水比例).对取得的调查数据,可用其它相关资料,如灌溉面积、灌溉次数、灌溉定额、复种指数、用电量、单井出水量、井数等进行检查.对收集的开采量资料,要了解其调查方法、数据获得的方法,对农业开采量可从供电量、单井出水量、灌溉亩数、灌溉次数等方面相互验证开采量的可靠程度.5、地下水开采历史和现状,地下水年开采量和地下水位、水质的动态变化.6、调查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7、对地表水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概略调查,内容包括:(1)实测河川引水灌溉量、天然灌溉量(还原的),河川径流量的变化;(2)径流期和断流期河流水质和被污染状况;(3) 库塘修建时间、位置、调蓄库容;(4) 引水工程、引水渠道长度、分布;(5) 渠道引水量,渠道衬砌工程,渠道有效利用系数;(6) 地表水灌区分布、范围、面积;地表水灌区(或井渠混合灌区)每年渠灌次数、定额、单位面积年灌水量、灌溉方式、节水措施和节水前景;8、调查地下水取水工程的类型与效率.六、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调查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调查可以同野外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同时进行,也可以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单独进行,主要调查内容为地下水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其主要方法是野外采集水样和岩土样、化验分析测试鉴定、野外调查访问等.野外采样工作包括布置采样点,确定采样数量,样品的编录、包装、保管和运送等事项.采样、送样和化验工作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操作规程和技术进行.对不能在现场进行分析但含易变组分的水样,必须添加相应的稳定剂.七、地下水温度调查地下水温度调查应同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同时进行.凡是地下水露头、机民井、地表水体等都应测量其水的温度,同时测量当时的气温.在水文地质钻孔中,除测量水温外,还应测量地温并计算出地温梯度.凡进行综合水文测井的钻孔,都应作温度测井.在进行地下水温度调查的同时,应搜集调查区域内气温资料.如最高、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等.温泉出露的地区,除调查泉水的温度外,还应进行浅层地温调查.八、水文气象调查1、水文调查地表水体调查的目的是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综合利用提供依据.需要收集调查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径流量、流量、水位、水质及水温资料;水库、湖泊的面积、容量、水质.(1)河流、溪沟调查河流、溪沟调查按河流、溪沟调查卡片内容认真填写,同时在记录本上记录调查河流、溪沟的所在位置及地形标高、发源地、有那些支流汇入,流往何处,调查时水面宽度及深度,访问洪水期(一般洪水及特大洪水)上升高度及灾害情况.调查河流的流量(一般采用流速仪或浮标法观测,如实测有困难也可估计)及丰、枯水期变化情况,有无干涸(干涸时间)、冻结现象等,河流渗漏补给率,调查引水工程及引用情况,水质及污染情况,地质地貌条件等.(2)水库调查水库调查应认真填写水库调查卡片,同时应在记录本上详细记录调查水库位置,了解水库建立时间及最后一次清理时间,调查水库的形状、深度、水面积、库容、库水的补给源(尽可能实测补给量)等.访问有涸竭及冻结深度,库水用途及效益.调查筑坝材料,堤坝规格,边坡稳定,受洪水影响,有无渗漏等情况,库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库区地质,构造及地貌条件等.。
水文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专业:工程地质勘查学制:三年班级:地质0931组别:第六组姓名:钟雅丽实习动员一、实习名称:水文地质实习二、实训性质:水文地质概论是工程地质勘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
水文地质实习是水文地质理论课程之后,安排的野外实践课。
水文地质实践课是水文地质理论课的补充,它以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作方法为出发点,进行水文地质的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教学环节“理论与方法并重”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加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较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全面的考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兴趣的有效尝试。
三、实习目的和任务1.目的:掌握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水文地质概论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使学生自己能够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
2.任务:(1)、了解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地质地貌描述,井泉描述与编录,河水(渠水、泉水)测流,地下水位量测,水源井抽水试验等;河水(渠水、泉水)流量计算,水源井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地下水补给量与排泄量计算等。
(2)熟悉水文地质图件编绘方法——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位线图、抽水试验曲线图的编制等。
(3)理解河水与地下水的密切联系——河水入渗与地下水泄出现象,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排关系和条件。
(4)了解水文、气象的观测方法及集中供水系统和渠道系统的布局方案。
(5)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是在研究区域自然地理、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构造、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其含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远景。
四、实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基本内容:(1)调查:a、三家店水源地机器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纵横剖面观察;b、永定河河水与地下水关系——水入渗与地下水泄出现象的认识,实测河、泉水流量;c、水源井与地下水流量——水源井调查与地下水位量测,水源井抽水试验;(2)资料整理:a、编制统计表——河水入渗量、地下水泄出量、水源井抽水试验数据等统计表;b、编绘图件——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位线图、抽水试验曲线图等;2.方法:野外实际勘查,实际观察和锻炼。
常州城区平原区第四纪地质演化特征
第1期2021年2月No.1February,2021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在2014—2017年完成《常州市城市建设控制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的过程中,整合区内已有的第四纪年代地层、磁性地层、气候地层、生物地层等资料,建立全区第四纪地层新的层序,对全区第四纪地层纵横向三维分布格架有了全面了解[1]。
本研究简要叙述区内第四纪地质演化的结论,给出演化过程的大致轮廓。
1 早更新世常州城区早更新世(为叙述方便,更新世以传统早、中、晚三分)经历了早期抬升剥蚀、晚期沉降堆积的过程。
1.1 第四纪初地质环境喜马拉雅四幕运动,常州城区地形全面隆起,高差悬殊,主要属山地、岗地。
地层分布多样,新老跨度极大,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构造层交织[2]。
代表性山地有孟河黄山山地,分布印支构造层的震旦纪-寒武纪地层;郑陆-横林山地,分布印支-燕山构造层志留纪-侏罗纪地层;雪堰山地,分布印支-燕山构造层志留纪-侏罗纪地层。
其他还有九里、卜弋等地残丘分布燕山构造层二叠纪-三叠纪地层。
城区外缘、山地坡裙高岗地,分布燕山构造层白垩纪地层。
城区中部低岗地魏村-牛塘,南部前黄一带,分布喜马拉雅构造层古近纪-新近纪地层。
1.2 早更新世地质演化特征本区早更新世可分二期,早期为剥蚀夷平期。
区内未见早期有第四系堆积,说明长期处于抬升剥蚀状态,属苏北苏东海域第四纪堆积的物源地之一。
晚期为堆积填平期。
区内第四系底部最老年龄值小于1 500 ka 。
考虑到采样位置和局部地段盆地深度等因素,推测本区第四系最早沉积年龄距今1 700 ka 左右。
早更新世晚期,区内新构造运动开始加剧,喜马拉雅中下构造层及其下的印支-燕山构造层中的基底断裂构造活化。
常州地区较显著的有茅山运动,早已夷平的茅山山脉在早更新世晚期重新崛起,区域上受中国西部青藏运动波及。
区内早更新世地层,由大的暖期、冷期旋回堆积两两组合,大致分成4个岩性段(见图1),次一级的冷、暖旋回更多,分成初、早、中、晚4个阶段[3]。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54.3 任务 5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 基本要求 6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9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 设计书审批 107 图幅调查 10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 平原地区 137.2.2 丘陵山地地区 137.2.3 岩溶地区 147.2.4 滨海地区 157.2.5 内陆盆地区 167.2.6 黄土地区 167.2.7 红层地区 177.2.8 冻土地区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7.3.2遥感调查 197.3.3水文地质测绘 207.3.4 地球物理勘探 227.3.5 水文地质钻探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8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98 综合评价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2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8.2.2 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98.2 .3 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41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 8.2.5 供水安全论证 45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5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79 图件编制 479.1 编图基本原则 479.2 单幅图 4811.3 综合评价图 4810 数据库建设 4910.1 基本要求 4910.2 数据库内容 4910.3 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910.4 数据库格式 5011 成果 5011.1单幅图成果 5011.2区域成果 5112 成果验收 5212.1 野外验收 5212.2 报告审查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法1.2本果提交1.3 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参照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其开发利用与保护3.2 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控制和改造的学科题3.3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3.4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 hydrogeology应用同位素方法研究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3.5 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 resources赋存和运移于岩层之中3.6 地下水补给资源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3.7 地下水开采资源exploitable resources of groundwater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取出的地下水水量3.8 地下水激发补给量induced recharge of groundwater含水层在开采条件下所获得的大于天然补给量部分的补给量3.9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potential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现状开采条件下地质问题区可采资源量扩大的量为负数3.10 地下水开发环境效应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development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正的或负的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评价两个方面3.1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评价地下水的防污染能力3.12 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具有水量3.1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hydrogeologic conceptual model把含水层实际的边界性质学与物理模拟的模式3.14 地下水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of groundwater flow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能刻划和模拟地下水系统结构一组数学关系式3.15 数值模拟numerical modeling用离散化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微分方程近似解的方法3.16 模型识别calibration of numerical model根据已知的初始条件参数识别3.17 模型检验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采用模型识别后的参数和初始条件得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3.18 地下水模拟预测groundwater model forecasting在模型识别和检验的基础上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4 总则4.1 调查的主要目的4.1.1 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4.1.2 为城市建设和矿山质资料4.1.3 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4.1.4 为水文地质4.2 调查的基本任务4.2.1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4.2.2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4.2.3 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2.4 基本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资源开采潜力4.2.5 基本查明存在或潜在的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种类度策建议4.2.6 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4.2.7 建立或完善地下水动态区域监测网点5 基本要求5.1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的选择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已经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5.2 调查原则要求5.2.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GIS 等技术方法取样测试5.2.2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发利用发利用成有关的地质构造根据工作进展适时调整工作部署5.2.3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源前景的含水层发前景地段的地下水资源量矿泉水资源进行分析统计5.2.4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用前景综合确定5.2.4.1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1地形平缓地下水补给题2地形起伏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较大变化3地形破碎分布不稳定问题突出5.2.4.2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为三级1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等工作2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3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空白地区1200000以下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5.2.4.3 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其组合的不同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1和全面的资料收集2较高的高级或中级地区查工作量3务为目标4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5.2.4.4 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1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宜参照表1执行2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表 1 主要技术定额地 区 类 别观测路线 km/100km 2 观测点 个/100km 2 水点占观测点比例% 勘探钻孔数 个/100km 2 水质分析 组/100km 2 简单地区1040 520 40600.10.5 210 中等地区 2050 1030 0.10.7 515 平原地区复杂地区3060 2050 0.2 1 1020 简单530 520 2040 00.2 110 山 区复杂2050 1030 0.10.4 515 简单520 210 2050 0.10.3 1 5 戈壁平原复杂 1030 520 0.20.4 510 简单2050 1030 3050 0.20.4 515 干旱内陆 盆地区细土平原复杂2560 1550 0.30.6 1025 黄土丘陵2050 1540 2040 0.20.8 515 黄土塬区 1040 1030 3050 0.10.6 1015 黄土地区河谷平原 1545 1535 4060 0.4 1 1530 滨海平原2060 2050 4060 0.2 2 520 丘陵台地 1550 1540 2040 0.11515 滨海地区岛 屿 3080 2060 2040 不定 515 河谷平原2060 2035 4060 0.2 1 520 复杂山区 1550 1530 2040 0.10.5 210 丘陵山地区简单山区 1530 520 2040 00.3 1 5 裸 露 区4080 3050 4060 0 1 520 覆 盖 区 1060 530 3070 05 3115 岩溶地区埋 藏 区10505202070 00.515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2030%定1:20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区2050%1020%5.2.5 按区域地下水系统开展调查的项目外应有必要的物探下水的交换条件5.2.6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周期一般以23年为宜5.3 调查工作阶段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主要问题6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6.1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要求6.1.1 设计书编制应根据任务书要求查区地质确定技术路线布置合理6.1.2 设计书内容应系统6.1.3 跨年度项目应编制总体设计书和年度工作方案施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书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调整工作6.1.4 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1236.1.5 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6.1.6 各类地区的主要技术定额可参照表1确定6.1.7 设计书中有关区域水文地质数据库的建立及属性文件格式6.2 设计书内容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费预算6.2.1 设计书文字大纲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其调查研究程度次工作拟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划工业第二章地质地下水的补给力模型第三章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原则题布置的实物工作量第四章工作方法与主要技术要求简要叙述采用的工作方法发与环境效应评价第五章经费预算按第六章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包括项目组人员组成保证措施第七章预期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6.2.2 设计书附图与附件123456.3 设计书审批设计书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书7 调查内容与要求7.1 基本内容与一般要求7.1.1 基础地质调查7.1.1.1 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地貌类型研究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7.1.1.2 地层岩性岩相调查12统或亚统分分3岩性4生物化石等7.1.1.3 地质构造调查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质意义1储水构造类型2水理性质3储存和运动的关系47.1.2 地下水调查7.1.2.1 地下水类型1分析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规律率及地表植被状况2开采历史与地下水水位3水量性的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4泉水动态及利用情况选择代表性泉进行泉水动态监测7.1.2.2 地下水补给1分带规律和流向水之间水力联系2史347.1.2.3 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调查调查确定区域性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研究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7.1.2.4 地下水人工调蓄调查调查已建的和宜建设的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7.1.2.5 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1234567内容包括状况渠道有效利用系数额7.1.3 气象水文调查7.1.3.1 气象收集调查区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7.1.3.2 水文调查地表水系水质及水温资料7.1.4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与环境地质调查7.1.4.1 一般要求调查近20年来地下水的补给及其与地下水开发及环境影响的关系从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括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衰减化7.1.4.2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调查1漏斗形成的原因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应在丰水期2调查地下水开采量衰减程度和原因347.1.4.3 水质污染1污染发展趋势2发展趋势7.1.4.4 地方病调查调查地方病类型7.1.4.5 盐渍化调查土壤盐渍化关系7.1.4.6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1调查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沉降和发展趋势27.1.4.7 岩溶塌陷调查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的范围度7.1.4.8 生态环境恶化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绿洲与湿地消失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7.2.1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第7.1条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外7.2.2 平原地区7.2.2.1 调查平原的成因类型分布7.2.2.2 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的类型7.2.2.3 山前冲洪积平原区a. 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对接关系b. 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c. 古河道分布d. 冲洪积平原不同部位地下水埋藏条件规律7.2.2.4 冲积平原区a. 区域地势貌的形态特征b. 第四纪不同成因堆积物的分布范围c. 划分含水层的补给条件d. 湖相及海相地层分布区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律e.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条件7.2.2.5 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与补给层位历史7.2.2.6 宜建设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范围7.2.3 岩溶地区7.2.3.1 岩溶地区按岩溶地层埋藏条件调查可划分为裸露型裸露型半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7.2.3.2 调查岩溶地貌系露位置流速谷7.2.3.3 调查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层的分布特征的岩层7.2.3.4 调查区域构造格局与主要构造形迹的性质溶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7.2.3.5 调查地下河特征统7.2.3.6 划分含水层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富集规律地下水补给来源7.2.3.7 调查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人类活动引起的岩溶地下水污染范围7.2.3.8 调查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7.2.4 黄土地区7.2.4.1 根据黄土地区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平原区三类地区7.2.4.2 黄土丘陵区1层或基岩的接触关系2过民井和泉调查了解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水质3其排泄状态456系7.2.4.3 黄土塬地区1因2古土壤层厚度及其组合特征3量457.2.4.4 河谷平原地区1结构类型规律2形成的控制作用3下水与地表水间的补给4发展趋势57.2.4.5 黄土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7.2.8条要求进行7.2.5 干旱内陆盆地区7.2.5.1 干旱内陆盆地可分为山前戈壁平原区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7.2.5.2 山前戈壁平原区1地层时代用234出山口的径流量5件和可调节库容量7.2.5.3 山前细土平原区1地质特征234有元素和盐矿567.2.5.4 沙漠盐漠盐湖区1质与古地理环境23地下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457.2.5.5 内陆盆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6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1冻土和岛状冻土的分布2与冰雪融水调查3的埋藏与分布规律水层间的水力联系4围露头的冰锥5确定气体的成份与成因6成的地质构造条件7.2.7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7.2.7.1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包括滨海平原围及分区界线7.2.7.2 滨海平原1三角洲的范围2陆相含水层3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4出水能力及地下水动态特征567降地表水恢复和补充地下水资源的途径和经验7.2.7.3 沿海岛屿重点调查淡水透镜体的分布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7.4 丘陵台地与平原下伏基岩地下水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8 丘陵山地地区7.2.8.1 丘陵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应以水文地质测绘为主态特征7.2.8.2 调查山地和丘陵的成因模7.2.8.3 调查含水层火成岩和变质岩裂隙水的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7.2.8.4 碎屑岩地区12单井出水能力7.2.8.5 火成岩地区1碎程度2火山的调查并注意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井出水能力变类型7.2.8.6 调查山间河谷平原度7.2.8.7 调查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和分布7.2.8.8 调查矿坑水的来源疏干8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8.1 资料搜集8.1.1 目的1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概况2质量的目标8.1.2 资料搜集内容与要求8.1.2.1 基础地质123458.1.2.2 水文地质12345678.1.2.3 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包括不同时期的航片与卫片及其解译成果电法8.1.2.4 气象水文全面收集区内各气象站及水文站的气象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包括工作区所处气候带及冻结深度资料量8.1.2.5 环境地质开发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裂缝恶化及其发展趋势上游截流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发展趋势8.1.2.6 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8.1.2.7 国民经济现状按行政区划收集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8.1.2.8 其它有关资料8.1.3 资料初步整理要求8.1.3.1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分类整编8.1.3.2 编制实际材料图图件草图8.1.3.3 把搜集的钻孔素测试8.2 遥感解译8.2.1 遥感解译目的提高地质工作预见性工作量8.2.2 遥感解译基本要求8.2.2.1 应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时8.2.2.2 遥感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质测绘收集综合解译三个步骤8.2.2.3 野外检验应与水文地质测绘紧密结合括解译判释标志检验8.2.2.4 有条件时可根据影像信息盖类型8.2.2.5 对地质的动态解译分析8.2.2.6 各种地质8.2.2.7 遥感RS GPS GIS 实现地质8.2.3 遥感解译内容1特征与地质构造23节理裂隙密集带4湿地及各种岩溶现象的分布发育规律5渍化的演变68.2.4 成果资料12348.3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8.3.1 基本任务8.3.1.1 调查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埋藏深度转化量8.3.1.2 调查泉的类型8.3.1.3 调查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系统8.3.1.4 调查地形地貌集规律8.3.1.5 调查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8.3.1.6 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势8.3.1.7 调查生态群落的适存水位以及地下水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2 测绘工作的基础与比例尺8.3.2.1 1250000水文地质测绘应在相同或更大比例尺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应同时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8.3.2.2 野外工作底图应采用1:100000或1:250000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8.3.3 工作方法与要求8.3.3.1 基本工作方法为路线穿越—观测点法(岩体)和构造线走向含水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带井(如暗河出入口)和地表水体等有地质不应平均布置8.3.3.2 应采用数码摄影pH值率Eh值等应在现场实测8.3.3.3 精度要求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采集数据2GPS定位性点可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图定位3500m或面积大于0.25km2的地质体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体或水文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夸大表示于图上41要求8.3.4 工作程序8.3.4.1 准备工作对测区水文地质条件物资设备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工作细则8.3.4.2 野外调查探井8.3.4.3 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本及时进行整理面结束后应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总结8.4 水文地质物探8.4.1 地面物探8.4.1.1 地面物探布置原则1步探测的地段2测线和测点尽可能与已有的或设计的钻探剖面线一致8.4.1.2 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1确定地质构造剖面23456透镜体的分布78.4.1.4 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1: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测对象有一定规模野外工作不能开展的程度2交通等工作条件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3试验工作应布置在有代表性地区或调查工作程度较高有钻孔控制点的剖面上42表2 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范围表探测主要目的常用物探方法地质构造剖面电测深含水层厚度浅埋区电测深深埋区电测深古河床电测深浅埋区电测深法基岩埋深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隐伏地质构造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岩溶发育带深埋区电测深法地下水矿化度电测深法冻土层下限电测深法注300500m划分5算机进行数据处理6的专门章节7和记录8.4.1.5 物探资料解释物探资料的解释推断12348.4.2 水文测井8.4.2.1 基本要求123井温等流体测量4DZ/T 0181—1997 8.4.2.2 测井的任务123456788.4.2.5 资料与成果测井钻孔应提交测井数据8.5 水文地质钻探8.5.1 目的与任务12,测定岩土物理性质和水理性质3458.5.2 水文地质钻探布置原则1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物探资料238.5.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钻孔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表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孔深钻孔深度应钻穿主要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孔径终孔直径Ф200mmФ190mm 备外径大Ф50mm钻进冲洗介质根据地层性质为钻探冲洗介质岩芯17060砂砾岩40303m 对取心特别困难的巨厚(大于30 m)卵砾石层一般不超过5m8m2号34,岩芯按设计书要求进行处理取样按设计书要求采取地下水孔位勘探钻孔应测量坐标和孔口高程止水分层或分段抽水试验钻孔项目技术要求洗孔与试抽水文地质试验孔均应进行洗孔与试抽对比根据含水层岩性与水文地质条件而定0.5h不少于2h10沉淀物0.1孔试抽之后出水量达到预计出水量要求或与附近水井出水量相一致时孔深与孔斜1100米和钻进至主要含水层及终孔时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二2100米和终孔时100米不得超过1°井1°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所有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必须做好简易水文地质观测12 348.5.4 钻孔处理钻探取样用的钻孔应进行封孔8.5.5 钻探成果所有钻孔钻探试验结束后12345678910111213Q—t及s—t关系曲线Q=f s q=f s141516171819208.6 抽水试验8.6.1 抽水试验的任务12K T a等3458.6.2 一般规定1抽水试验工作23米45质垂向分带的厚层含水层6抽水试验观测孔时78.6.3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3.1 抽水试验一般应进行3次水位降深备能力确定2次降深值宜分别为最大降深值的1/3和2/3后小8.6.3.2 抽水试验的稳定标准定的范围内波动1238.6.3.3 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18h216h324h4中8h8.6.3.4 抽水试验时12357 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测一次30min测一次8.6.3.5 水温2h观测一次0.58.6.3.6 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结束后8.6.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4.1 每个试段一般宜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水或停抽现象8.6.4.2 抽水试验延续时间1s h2—1gt关系曲线有拐点时s为动水位下降值h=H-s H为含水层厚度h2=H2-h22s h2—lgt关系曲线没有拐点时用最远观测孔的s h2—lgt关系曲线确定8.6.4.3 抽水试验时12357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观测一次30min观测一次8.6.5 恢复水位观测每一降深抽水试验结束时8.7.3.3要求进行8.6.6 原始资料与成果12s-lgt lgs-lgt曲线s-lgr曲线3参数48.7 地下水均衡试验8.7.1 地下水均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工作区地下水均衡要素取降水入渗补给系数8.7.2 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的位置应选择在具水文地质代表性8.7.3 试验方法可根据试验精度要求和试验条件选用地中渗透仪法或零通量面法8.8 同位素水文地质8.8.1 用同位素方法解决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12348.8.2 方法与样品采集8.8.2.1 方法选择1233H/3He研究水的形成时间43H测定年龄53H CFC方法614C测定年龄36Cl等方法测定年龄8.8.2.2 取样点布置1需要解决的问题部署取样点2析问题背景值文地质边界附近宜多投入工作量38.8.2.3 采样方法及送样要求见附录B8.8.3 资料与成果123458.9 地下水动态监测8.9.1 目的与任务123458.9.2 监测网布置基本要求8.9.2.1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布置应能控制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8.9.2.2 观测点应沿地下水区域径流方向布置8.9.2.3 为调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8.9.2.4 为调查垂直方向各含水层8.9.2.5 为调查咸水与淡水分界面的动态特征近应加密观测点8.9.2.6 对大型集中开采地段漏斗之外8.9.2.7 为了满足数值法模拟的要求8.9.2.8 为获取地下水水量计算所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8.9.2.9 泉水应按不同类型1L/s的大泉测点8.9.2.10 对主要地表水体应设置观测点8.9.2.11 观测孔的深度必须达到所要观测的含水层内般不应小于108mm8.9.2.12 环境地质监测资料应以收集为主与地下水动态相应的环境地质监测8.9.2.13 地下水动态监测时间1个水文年8.9.2.14 项目结束后8.9.3 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地下水动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当研究地表水体与地下水关系时8.9.3.1 地下水水位观测必须测量其静水位10d10日20日末月必须有一次静水位观测数据8.9.3.2 地下水水量监测包括观测泉水流量1测法时h2时间及开采量的技术档案8.9.3.3 地下水水温观测可每月进行一次0.5测气温8.9.3.4 地下水水质监测频率宜为每年两次以后可做简分析8.9.3.5 地表水体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的地下水观测同步8.9.3.6 区域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孔宜安装水位水温自动记录仪器8.9.3.7 环境地质监测环境地质监测包括与地下水有关的水环境问题件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严重程度质监测8.9.4 资料整编与成果8.9.4.1 资料整编12温3次458.9.4.2 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与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1234567891011128.10 水8.10.1 水质分析8.10.1.1 目的与任务1价提供依据2因3价污染程度和危害情况48.10.1.2 采样范围与要求11030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2345下水污染区应增加采集专项成分分析水样8.10.1.3 水质分析1Eh 值pH 值Ca 2+Mg 2+Na ++K ++4NH Cl-−24SO −3HCO −23CO −2NO −3NO F-味Eh 值pH 值应在采样现场实测2Fe 2+Fe 3+Cr 6+Mn 2+Hg +Al 3+Sr 2+溶性SiO 2COD CO 23射性高背景值或高异常地区可能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镇化肥等有关的有害微量元素分析下热水水质评价要求增加有关组分和微量元素分析引起的水质恶化应适当增加同位素样品的分析测定 8.10.2 岩 8.10.2.1 目的与任务1基础资料2 3源量以及评价有关环境地质问题提供水文地质参数4 8.10.2.2 土样的鉴定1 2 3 4 5份和含量6石14C 等样品 8.10.2.3 岩石实验及化学分析1定岩石的有效孔隙度2Ca 2+Mg 2+Na ++K +−24SO CL-−23CO −3NO R 2O 3SiO 2S 等3研究设计中规定 8.10.3 其它专题研究样品的采集测试求9 地下水资源评价9.1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要求9.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9.1.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以水均衡理论为指导9.1.1.2 地下水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9.1.1.3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并遵循生态良性循环9.1.1.4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按地下水盆地或地下水系统进行以及县9.1.1.5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力做出评价水作出分质评价9.1.1.6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一个综合研究的过程文地质勘查评价的基础上9.1.1.7 可根据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应根据勘查任务的要求步建立区域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信息系统9.1.2 地下水资源评价所需资料1参数23459.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9.2.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本要求9.2.1.1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包括地下水补给资源9.2.1.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方法应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比9.2.1.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宜选择数值法和水均衡法9.2.1.4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应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数据操作优势GIS技术与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相结合9.2.2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确定9.2.2.1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计算总补给量时重复的项目相加9.2.2.2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时均补给量及特征年份9.2.2.3 天然补给量计算12入渗补给为主时或有限差分法计算3。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
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1 总则1.1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是水文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
水文地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1)为发展农业、畜牧业,大规模开垦荒地,围海造田,改良土壤,治理沙漠和解决山区人畜用水的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资料;(2)为工业布局,城市建设,矿山建设,海港建设,水利建设和铁路、公路新线选线等经济建设的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3)为国防建设和三线建设,特别是为国防尖端工业提供所需的区域水文地质资料;(4)为水文地质科学研究提供区域基础资料,并为各种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探提供设计依据。
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目的,虽然是综合性的,但在不同地区应各有侧重。
1.2 文地质普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查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各类含水层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补给条件与运动规律,概略了解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各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做出评价。
1.3文地质普查工作必须遵照“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密切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分别轻重缓急,按照“农、轻、重”的次序,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全面规划,统一部署。
对主要的农业区、工业建设比较集中的地区、严重缺水地区、边防地区、主要牧区、国营农场分布地区以及交通干线附近,应优先予以安排。
1.4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必须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认真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坚持“鞍钢宪法”,继续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实行专业队伍“以探为主,探采结合”,群众队伍“以采为主,采探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同时还要与水利部门以及有关的地质勘探队伍、地质院校和科研部门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
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
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
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
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
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
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
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
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1、野外埠质填图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历久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和水文地质现象等。
1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3)对于具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表示于图上。
4)用手持GPS、地质罗盘、量角器和三角板等工具,视具体情况,运用交会法、方位距离法、地形地物法等将观测点准确地标绘在图上。
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思路与部署安排:继续在华北平原东部地区开展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
在华北平原、松嫩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
对我国北方11个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进行综合集成。
开展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继续开展内蒙古、甘肃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
开展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点岩溶流域和盆地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选择典型流域建立岩溶水开发和石漠化整治示范工程,提出岩溶水开发与环境地质整治方案。
在东北、西北、华北、四川阿坝州地方病严重区,内蒙古河套高砷地区、陕西大荔县高氟水地区进行地下水勘查和供水安全示范。
在四川省红层丘陵区继续开展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示范。
1.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1)中国北方主要盆地地下水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成果综合集成组织开展了中国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集成出版稿的编辑工作。
从区域调查成果集成、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北方水工环战略三个方面进行综合。
(2)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840平方千米,地球物理勘探500点,水化学、同位素取样186组,GPS工程点测量25点,抽水试验64台班。
编写了2个图幅水文地质钻孔的详细设计和1:5万水文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及编图技术要求工作方案。
2.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开展了农业开采量典型监测。
对布设的8个农业开采量监测点,24口农田灌溉井、8口农村生活饮用水井、近1000亩农田的农田灌溉情况进行每日监测。
监测点分布于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正定、河南鹤壁、山东莘县等地,分别代表了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滨海平原3种典型地貌单元和地下水、地表水2种主要灌溉水源。
编制了40余张地下水动态演化图件,比较详细地刻画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目前流场的形态特点。
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及四幅联测(夏日元)
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及 四幅联测
夏日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二〇一四年四月
提纲
一、 工作背景(把握岩溶水资源特点开展调查工作) 二、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要点
1、前期工作阶段(预填图) 2、野外调查阶段 3、探测与试验阶段 4、资料整理与编图 5、报告编写与成果提交
1.1 碳酸盐岩分布与类型
岩溶石漠化分布现状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
针对不同类型区开发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 钻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 理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拦截地下河形成地下调节水库5 座,地表溶洼成库2处,钻探成井 300多眼,表层岩溶水调蓄20余处, 开挖浅井50多口,解决了100多万 人 饮 用 水 、 50 万 多 亩 耕 地 的 灌 溉 用水问题。
单位 万Km2 万Km2
m 点 km 站 件
完成工作量 66 21
58000 60000
60 80 30000
水文地质调查
完成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21万平方千米
岩溶地质条件与发育 规律;
岩溶水资源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与开发潜力;
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 生态环境条件及其与 水资源关系。
岩溶地下河探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蚀高原
峰丛洼地
深切河谷
峰丛谷地
峰林平原
孤峰平原
岩溶地貌类型多样,控制地下水的分布格局
1.2 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特点
水资源特点1
地表水系不发育,浅部涵水调节能力差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合用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合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辟重点地区的1 ∶500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 ∶50 000)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25000—1 ∶50 000)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3.1 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 ∶50 000 综合勘查) 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应在1 ∶200000 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 ∶50000 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研究程度。
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辟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 ∶50000 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界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 ∶50 000 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辟区,农业综合开辟区。
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党学亚)
布 哈
肃南
柯柯里
海
木里镇
北
藏
族
阳康
舟群 自
治
那
树
甘森 凌郭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美
河
图 乌
勒 乌图美仁
东台吉乃尔湖
小柴旦
锡铁山镇
仁 河
察尔汗盐湖 万丈盐桥
东达不逊湖
小柴旦湖 柯么柯
德令哈
北霍鲁逊湖
巴 河音
托素湖
察尔汗盐化工素基林地 郭 勒
河 乌兰县
乌兰工业区
州
天峻县吉尔孟
石乃亥 青海湖 茶卡 黑马河
冲积 积 陵 积 平原
平原 平
平
原
原
215
国 道 小柴旦湖
Qpp3l Qpa3l-pl
Qpp3l Qhfl
哈 尔 乌 咀 日
Qpp3l
塔 塔 凌 河 海拔(m)
一、区域环境概冴及工作背景
从山前冲洪积平原(戈壁砾石带)→冲湖积平原(细土平原带)→湖积平原(盐沼带),第 四系岩性由粗到细,水文地质结构由单一含水层向多个含隔水层互层结构演化,其决定了地下 水的补径排条件,幵控制了地下水的富水性、水力性质及水化学演化特征。
一、区域环境概冴及工作背景
盆地内部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河水,河流出山后大量渗漏进入第四系含水层, 在山前戈壁砾石带形成水质良好的地下水富集区。常年性河流渗漏量在45%~65%,最大达 80%左右;季节性河流在枯水期出山后全部入渗转为地下水,只有在洪水期才能流入湖区。
一、区域环境概冴及工作背景
接受补给后,地下水逐步分解为浅、中、深三部分向盆地中心径流。浅部径流在细土带溢出 地表,形成沼泽或泉群排泄;进入中、深层的地下水转化成深层承压水,一部分通过“天窗” 或越流补给上部潜水,另一部分向更远端的尾闾湖或者盐湖运秱 。
平原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张翼龙)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补径排条件
地下水与黄河水补排 关系调查: 收集黄河三个水文测 站数据,结合水位统 测以及动态监测的结 果,确定地下水和黄 河水的补排关系。
水位:m 1054.0 1053.0 1052.0 1051.0 1050.0 1049.0 1048.0 1047.0
巴彦高勒断面
黄河水位 河床主槽高程 浅层水水位 地面高程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结构调查成果
成果1: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及开采条件下的变化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结构
成果2:承压含水层范围及淤泥层厚度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补径排条件
地下水 补径排条件
地下水补给机制 地下水流动模式 地下水排泄特征
水位统测 地下水监测 同位素测试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补径排条件
同位素样品采集点分布图
08/1 08/2 08/3 08/4 08/5 08/6 08/7 08/8 08/9 08/10 08/11 08/12 09/1 09/2 09/3 09/4 09/5 09/6 09/7 09/8 09/9 09/10 09/11 09/12 10/1 10/2 10/3
一、主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
地下水是河套地区主要的供水水源,尤其是呼包平原地区,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面临 严峻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1)以供水为目的的地下水勘查评价,提高了研究程度, 但自80年代以来缺乏系统的综合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
(2)重点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超采地下水造 成区域水位下降、降落漏斗,其范围和程度有待进一步查清。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补径排条件
同位素测试:
同位素样品原则上按照剖面来布 置,由山前一直延伸至黄河南岸, 利用氢氧同位素确定地下水的补给、 流动特征,利用CFCs和碳同位素分 别确定浅层和承压地下水年龄。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4)4总则 (6)任务 (6)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6)5基本要求 (8)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13)设计书编制原则 (13)设计书内容要求 (13)设计书审批 (15)7图幅调查 (15)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5)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9)平原地区 (19)丘陵山地地区 (20)岩溶地区 (21)滨海地区 (23)内陆盆地区 (24)黄土地区 (25)红层地区 (26)冻土地区 (27)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28)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8)遥感调查 (29)水文地质测绘 (31)地球物理勘探 (33)水文地质钻探 (39)水文地质试验 (41)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43)地下水动态监测 (46)8综合评价 (47)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47)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47)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50)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51)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57)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57)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60).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63)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67)供水安全论证 (69)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70)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72)9图件编制 (73)编图基本原则 (73)单幅图 (74)综合评价图 (74)10数据库建设 (75)基本要求 (75)数据库内容 (75)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76)数据库格式 (77)11成果 (77)单幅图成果 (77)区域成果 (79)12成果验收 (80)野外验收 (80)报告审查 (80)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标准[详]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11主题容与适用围12规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24总那么34.3任务44.4工作部署根本原那么45根本要求5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86.1设计书编制原那么86.2设计书容要求86.3设计书审批97图幅调查97.1根本调查容与一般要求9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117.2.1平原地区117.2.2丘陵山地地区127.2.3岩溶地区137.2.4滨海地区147.2.5陆盆地区147.2.6黄土地区157.2.7红层地区167.2.8冻土地区167.3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17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177.3.2遥感调查187.3.3水文地质测绘197.3.4地球物理勘探207.3.5水文地质钻探247.3.6水文地质试验25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267.3.8地下水动态监测288综合评价29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29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298.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308.1.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31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35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35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378.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408.2.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42 8.2.5供水安全论证448.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448.2.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459图件编制469.1编图根本原那么469.2单幅图4611.3综合评价图4710数据库建设4710.1根本要求4710.2数据库容47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4810.4数据库格式4811成果4811.1单幅图成果4811.2区域成果5012成果验收5012.1野外验收5012.2报告审查51前言本规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根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性文件。
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_地调局(附表)
附录1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表格附表1 地质项目资料整理汇总表附表2 野外调查路线表附表3 野外水文地质调查表附表4 机(民)井调查表附表5 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附表6 泉点野外调查记录表附表7 地表水点综合调查表附表8 岩溶水点综合调查记录表附表9 暗河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表10 裂隙统计表附表11 水源地综合调查表附表12 农村灌溉用水典型井核查表附表13 农村生活用水典型井核查表附表14 地下水单井开采量调查表表15 岩溶水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汇总表附表16 分区地下水开采量统计汇总表附表17 国民经济及用水规划数据表表18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表附表19 矿坑(老窖)调查记录表附表20 岩溶塌陷野外调查表附表23 地裂缝调查表附表23 地裂缝调查表(续)附表26 地面沉降调查表表27 土壤潜育化(冷浸田)调查表附表28 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表附表29 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附表30 水文地质钻孔地层描述表附表31 水文地质钻孔孔径变化表附表32 水文地质钻孔井管结构表附表33 水文地质钻孔填砾(止水)变化表附表34 水文地质钻孔测井曲线表附表35 水文地质钻孔含水层段表附表36 槽探野外施工记录表附表37 物探测深成果汇总表附表38 试坑渗水试验观测记录表附表39 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附表40 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附表41 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记录表附表42 地下水位监测野外记录表附表43 地下水位自动监测记录表附表44 地下水质现场测试成果表附表45 野外岩土样品采集记录表附表46 土工实验成果汇总表附表47 岩石物理/水理性质成果表附表48 岩土体化学成分成果表附表49 岩石矿物鉴定成果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原盆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许多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往国家开展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1:20万及1:10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家已规划布局开展新一轮的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的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资料收集及实施方案的编写、第二是野外调查阶段:包括开展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等;第三是综合分析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1、资料收集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资料、气象水文资料、区域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遥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地下水环境问题资料、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
其中水文地质钻孔、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化学测试、物探、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是重点。
2016年以来,地调局针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进行室内预填图的工作方法,预填图是在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工作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含水岩组结构及尚不清楚的问题,在野外工作之前先形成一张初步的水文地质草图,后续野外工作是对该图进行验证补充,对梳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重点调查。
预填图不是 1:20万水文地质图的简单放大。
2、实施方案编制(1)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①编制实施方案应在资料收集整理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②应明确调查区的地质地貌类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③实施方案应明确水文地质填图单位和测绘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的位置;④实施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⑤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按照规范附录执行。
(2)实施方案主要内容①应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②明确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③明确工作重点及具体的工作量;④根据项目总体安排,多专业融合,进行综合科学的工作部署;⑤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明确预期成果;⑥做好经费预算;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实施方案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
经审查批准的实施方案,不得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
二、野外工作阶段(一)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形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念认识、调查与水资源和地下水相关的人为活动、获取水文地质参数、采集水样等的关键工作,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应在资料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的基础上分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调查。
1、技术要求以1:5万图幅最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相对独立的小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观测路线布置,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各类地质、地貌界线及水点实行统一的分类编号,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典型地段做地质剖面,采集必要样品。
在野外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调查表格每天收队后进行整理,对于存在填写遗漏的表格进行补齐,对于每条路线要及时做路线小结,对野外资料定期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确保野外调查的质量。
野外调查时,认真开展水位测量和水质现场分析等工作。
调查路线与观测点密度按《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0282-2015)执行,完成了规范要求的工作量定额。
2、重点调查内容(1)平原盆地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层为主,第四纪地质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关系密切,第四纪地质调查为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的基础。
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和结构、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新构造运动等,决定着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变化规律。
开展第四纪地层岩性、结构和成因调查,确定地质界线,是水文地质条件划分的重要依据。
(2)人类活动强烈,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调查是重点工作内容。
引起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水利工程修建(水库、渠系的高标准衬砌、地下水的截引等)、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地下水开采。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表现在: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降落漏斗、一些湖泊湿地的退化、自流区范围变小、泉水量的减少及泉眼的消失等。
(3)随着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地下水开采成为平原区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
地下水开采量调查是重点。
必须做好地下水开采量调查工作,调查精度直接决定了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精度。
(4)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应注重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
图3 高台县2001-2015年地下水位降幅分区图(5)水文地球化学调查水文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是针对不同目的水样采集与分析,采集水样类型主要包括:全分析、氘氧同位素、氟离子样等。
依据地下水补径排分带规律,沿地下水径流方向采样。
垂向上分别要采集浅、中、深层水样。
3、水文地质测绘形成的野外资料及注意事项水文地质测绘工作野外采集资料包括:水文地质调查点(机民井点、湖泊水库、河流溪沟、泉点)、地质地貌调查点及环境地质调查点、浅钻调查点等。
野外调查应按设计路线开展,及时做路线小结,路线小结主要是便于项目组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也方便他人查阅,路线小结内容应包括:工作量(不同类型调查点、样品采集等)、路线认识(岩性、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成因,规律总结等)、问题。
野外采集的资料应及时整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及时做质量检查:自检100%、互检100%、抽检≥30%,检查过程应圈闭。
(二)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钻探主要工作任务为通过实施水文地质钻探工作,探明地层剖面及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埋藏深度,查明各含水层的水位、水力性质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采取岩土样和水样,以测定含水层的性质、水温和岩土的地层结构,并借助钻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及水文地质参数,为合理评价和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物理勘探物探工作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查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厚度及其空间分布;(2)确定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地层岩性,一般松散沉积物颗粒越粗富水性越好;(3)通过区域性地球物理特性规律解译盆地内部富水性等级的边界;(4)判断山盆构造的空间位置;(5)通过水文地质物探解译的地层、岩性和构造可以帮助水文地质技术人员确定井位、绘制水文地质剖面图三、综合研究阶段综合研究阶段工作主要包括:室内资料整理、图件编制、调查报告、图幅说明书的编写及数据库建设。
1、图件编制按《1:5万水文地质调查编图规范》要求完成,应按满足下列要求:(1)地理底图应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1:50 000地理底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并视工作区情况,可补充公路、铁路等现状资料或取舍不相关资料;(2)制图和图形数字化阶段,地理底图要素不得删减,出图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可对地理底图进行适当简化;(3)图形库的建立应以单要素内容表示,每一类要素为一个独立图层;(4)综合图件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应以单要素图层形式输入图形库,可使用单要素图层的叠加,生成综合图件;(5)图件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应适应“用户”需要,图面简洁易懂。
2、调查报告及图幅说明书严格按照《水文地质调查编图规范(1:50000)》(DZ/T-0282-2015)规定的提纲编写。
(1)水文地质图说明书编写提纲1)水文地质图说明书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1:50 000水文地质图说明书XX幅(图幅号)2)水文地质图说明书内容前言简述图幅的交通位置、行政区划、社会经济、调查工作完成的工作量等。
一、自然条件简述图幅内气象、水文、地貌、地层、构造等内容。
二、含水层或含水岩组特征重点阐述图幅内含水层空间结构、岩性、分布、埋藏特征、富水性、水文地质参数等。
三、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特征重点阐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四、环境地质问题简述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分布、形成条件与产生原因、预测发展趋势等内容。
五、结论与建议简述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
3)一般要求水文地质图说明书应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10000字。
(2)综合评价报告编写提纲1)文字报告名称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XX地下水系统(行政区、区段)综合评价成果报告2)文字报告内容绪言应包含项目的来源、目标任务,工作周期、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与完成工作量、取得的主要成果等相关内容。
第一章评价区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第二章评价区基础地质概况应概述评价区(重点区段、行政区或地下水系统)基础地质条件。
第三章评价区水文地质概况应概述评价区(重点区段、行政区或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系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地下水动态特征等。
第四章评价区环境地质问题概况应概述评价区(重点区段、行政区或地下水系统)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第二节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第三节地下水质量评价第四节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第六章环境地质问题评价应包括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评价和发展趋势预测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效应第一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第二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三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第八章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第一节地下水资源供需分析第二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第九章结论与建议文字报告应根据评价区实际情况,增加其它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