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修改版
低碳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低碳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一转型不仅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
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首先,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目前,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要实现向低碳能源的转变,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受到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能源存储技术的不足也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大挑战。
许多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化工等,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量大。
要实现这些产业的低碳转型,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高昂的成本。
同时,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在短期内面临生产经营困难,甚至可能出现倒闭和失业等问题。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技术和资金匮乏,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更大。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但目前相关技术仍存在诸多瓶颈。
例如,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电池回收等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而且,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存在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政策和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虽然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低碳发展,但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仍存在不足。
例如,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碳定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在国际层面,由于各国的利益诉求不同,全球气候治理的合作机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
然而,低碳经济转型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能源领域来看,可再生能源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收 稿 日期 : 0 0 0 — 2 2 1— 2 2
作 者简 介 : 向 阳 (99 , , 南夏 邑人 , 京 陆 军指 挥 学 院 讲 师 , 李 17 一) 男 河 南 经济 学博 士研 究 生 , 要从 事 经 济 学研 究 。 主
示 ,美 国从 中国进 口的商 品 如果 在美 国本 土生 产 ,
、
发 展 阶段 : 业 化 中期 阶 段 对 能 源 的 需 求 工
那 么 美 国 的二氧 化 碳排 放 量 将 增加 3 6 %~ %。中 国
目前 的二 氧化 碳 排 放 量 中 的 7 1 %是 为 美 国消 %~ 4 费者 提供 产 品而 产 生 的 。” 国所 处 的发 展 阶段 和 中
蚕蓬函困 恙
期
JaHie 学 i oluUr经o 报 uobni 院s feit济o r 湖fnc n v北E m s c学 y o
中国发展低碳 经济 面临 的困境 和挑 战
李 向 阳 ( 京 军 挥 院,苏南 1 4) 南 陆 指 学 江 京2 0 05
摘 要 : 展 低 碳 经 济 、 低 碳 道 路 是 发展 大 势 和世 界 人 民 的普 遍 愿 望 。 中 国发 展 低 碳 经 济是 落 实科 学发 展 发 走 观、 推进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的 必 然 选择 。 立足 现 实 国情 , 国发 展 低 碳 经 济 面 临 着发 展 阶段 、 业 结 构 、 源 禀赋 、 中 产 能 科 技 水 平 等 诸 多 困境 和挑 战 。
面 临着诸 多 困境 和挑 战 。
一
步加 剧 能源 需求 及 其 高碳 特征 。同 时 , 国工业 中
低碳经济发展所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发 展 由 高 度 依 赖 能 源 消 费 向低 能 耗 、可 持 续 发 展 方 式 的根 本 转 变 : 二是 将 能 源 消费 结构 由 高度 依赖
低 碳 经 济 是 新 的 经 济 发 展 形 态 。 低 碳 经 济 本 质 上 就 是 可 持 续 发 展 经 济 。低 碳 经 济 的核 心 是 低 碳 产 业 、低 碳 能 源 、低 碳 技 术 和 低 碳 消 费 ,它 是 继 农 业 革 命 、工 业 革 命 、信 息 革 命 之 后 ,世 界
有 明 显 关 系 。 在 目 前 的 技 术 水 平 下 ,达 到 工 业 化
对 全 球 气候 变 化 的根 本 途 径 ,也 是 国 内 可 持 续 发
!竺 垫 堂I ! ! 塑 ! !
低 碳 经 济 是 一 种 以 能 源 的 清 洁 开发 与 高 效 利
用 为 基 础 ,以低 能 耗 、低 排 放 为 基 本经 济 特征 , 顺 应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念 和 控 制 温 室 气体 排放 要 求 的 社会 经济 发展 模 式。
放 ,将 使 我 国面 临开 创 新 型 可 持 续 发 展 模 式 的 挑
战。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为 我 国 实现 经 济 方 式 的 根 本 转 变 提 供 了难 得 的机 遇 。走 低 碳 发 展 道 路 ,既 是 应
优 势 。世 界 各 国的 发 展 历 史 和 趋势 表 明 :人 均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商 品 能 源 消 费 量 和经 济 发 达 水 平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统经济发展方式 , 实现 可持 续发 展 , 必须依赖低碳经济 , 发 展低 碳经 济 , 应 对气 候变 化 ,是我 国经 济 实现可 持续发展 的内在要 求。 ( 三 )发展 低 碳 经济 是 建设 生
利用我 国发展 低碳 经济 具 备 的有利
长 期 以来 我 国经 济 虽然 取 得快 速增 长 ,但 是 粗放 型 的经 济发 展模 式使 其越来 越受到资源 环境 的约束 , 高污 染 、高 消耗 和低 产 出 的发展 模 式 难 以维 系 ,我 们 必须 坚持 走可 持 续 发展 的道路 ,努 力建设 资 源节 约 型 和 环境 友好 型社 会 。而发 展低 碳 经 济 ,是一 种集 约 型发 展模 式 ,是 与 我们 正在 实施 的可持 续发 展 战略 是 完全 一致 的。也是 与 我 国正在 提 倡 的建 设创 新 型 国家 ,走 新 兴工 业
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 ( 五 )国际技术的溢 出效应 为我 国低碳发展带来机会
下 ,发展 低 碳经 济越 来 越受 到 国际 社 会 的重视 。 中国作 为 温室 气体 排 放 大 国 ,高 度重 视全 球 气候 变化 问 题 ,先 后 于 1 9 9 8年 签 署 、2 0 0 2年 批 准 了 《联 合 国 气 候 变 化 框 架 公 约 》和 《京都 议 定书 》。2 0 0 7 年6 月 中 国发布 实施 《中国应 对气 候 变 化 国家 方案 》,成 立 了 由国务 院总
文 /邹 士年
洁能源研发基金 , 主要是用于太 阳能 、 风能 、生物 燃料和其他清 洁可 再生资 源项 目的研发和推广。 日本提出了低
碳社会的概念 ,倡 导在低 碳排 放和 气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低碳 技术 , 制订 并建立 相应 的政 策和制 度体 系 , 推动资 源节约 型环 境 友好 型社 会 建设 , 而实 现 国 从
家的可持 续发展 。
的威 胁 , 它正从 自给 自足 的 能 源供 应 走 向主要 依 靠
注 和青 睐 J 。中 国是 个易 受气候 变化 影 响且 能源 紧张 的发展 中 国家 , 目前 , 国内正处 于 以重化工 产业
为主 导的快 速工业 化 进 程 , 国 际上 面 临 后 京都 时 在 代 的外 部压力 , 低碳 经 济 发 展 的道 路 必 然 要 经受 更 为严 峻的考验 , 就需要 以科 学发展 观为 指导 , 这 大力
气候 变化 大会 , 虽然 最 终 达成 的协 议 不具 法 律 约束
收稿 日期 :0 0—1 0 21 1— 5
作者简介 : 张欣 ,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大气环境监测 、 预报与科学
等方面的研究 。
力 , 各 国均表 达 了积 极 采 取行 动 减 排 温室 气 体 的 但
1 0
设 低碳 社会 , 界各地 争相 发展低 碳城 市 , 现低碳 世 实
提出的, 是一种以低能耗 、 污染 、 低 低排放为特征 的
经济模 式 , 是人类 社会继 农业 文 明 、 工业 文 明之后 的 又一次 重大进 步 。在此 背景 下 ,碳 足迹 ” “ “ 、 低碳 经
发展 已逐 步成 为 国 际社 会 的共 识 。20 07年 确 定 的 “ 巴厘 岛路 线 图” 求 发 达 国家 大 幅 度减 排 温 室 气 要 体 , 全球进 一 步迈 向低 碳 经 济 起 到 了积 极 的推 动 为 作用 。20 “ 08年 世界 环境 日” 的主题也 被定 为“ 除 戒 嗜好 !面 向低碳 经济 ” 09年底举 行 的哥本 哈根 。20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低碳经济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排放,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趋势和要求。
但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
一、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 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据统计,我国消耗一单位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
2. 大部分企业低碳能力弱:当前,我国企业大部分缺乏低碳意识和技术,无法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难以迅速适应节能减排的要求。
3. 能源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处于以煤炭等传统能源为主的状态,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较小。
这使得减少碳排放的难度加大。
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许多地方为了吸引投资、刺激经济发展,盲目扩大了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使得环境污染严重。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 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制定国家能源政策,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投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大气、水和土壤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推广低碳技术和装备的应用,降低低碳技术成本,提高企业低碳环保意识和能力。
3. 完善环境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环保法规制度,加强对环保领域的执法力度,将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压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
4. 对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进行限制:政府应该对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采取限制措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推动发展绿色产业,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
5.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将低碳环保设备纳入国家节能补贴名录,鼓励使用低碳环保产品。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命 。 对 中国 面 言, 展低 碳 经 济 在 对外 关 系、 术创 新 和 能 源 安全 等 诸 多方 面 都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 战 略意 义 。 同 时 , 国 向低 碳 经 济 转 发 技 中 型 的 内涵 t 比发达 国 家 的转 型 更加 丰 富 , 义 也更 加 重大 , 务 也 要更 加 艰 巨。 面对 低 碳 经 济发 展 出现 的 新形 势 , 远 意 任 我们 要 因时 而 动 , 以更 务 实 的姿 态 , 住机 遇 , 接 挑 战 抓 迎
发 达 国家 的 技 术支 持 . 国也 可 以 从 发 达 国家 引 进 相 关 的 技 中
术 , 现技 术 的 跨 越 式 发 展 。与 此 同时 , 国 在 强 化技 术 自主 实 各
创 新 的 同 时 还 将 积 极参 与 国 际 技 术 研 发 合 作 , 范 围 的技 术 大
竞 争 和 交 流 , 给 中 国技 术发 展 带 来 了重 要 契 机 。 也 在 未 来 低 碳经 济转 型过 程 中 . 碳 技 术 是 核 心 要 素 中 低 国在 国 际 技术 转 移 中的 地 位 , 仅 仅是 进 口大 国 , 可 能是 出 不 也 口大 国 。无 论 是 从 能 力 , 是 责 任上 看 , 国都 要 承 担起 向其 还 中 他 发 展 中 国家 转 移 低 碳 技术 的责 任 。 特别 是 在 向 非 洲 和拉 美 等 海 外地 区投 资 过 程 中 . 国 也 会 不 断 被 要 求 积 极 对 外 转 让 中
国际 社 会 面临 的最 大 挑 战之 一 。正 如 学 者所 言 , 金 融危 机 要 “
钱 , 候 变 化 要命 ”。 气
一
、
低 碳 经 济 的涵 义
低碳 经 济 概 念 首先 出 现 在 2 0 0 3年 2月 英 国 时 任 首 相 布 莱尔 发 表 的 题 为 《 们 未 来 的 能 源 一 创 建 低 碳 经 济 》 白 皮 我 的 书 , 布 到 2 5 年 从 根 本 上 把 英 国 变成 一 个 低 碳 经 济 的 国 宣 00 家 。2 0 0 6年 l O月 . 由英 国 政府 推 出 . 世 界 银 行 首 席经 济 学 前 家尼 古 拉 斯 ・ 特 恩 牵 头 的 《 特 恩 报 告 》 S en R v w) 斯 斯 ( tr e i 指 e 出 :全 球 以 每 年 G P 的 l 投 入 . 以 避 免 将 来 每 年 G P “ D 可 D
碳中和目标实现零碳排放的挑战与机遇

碳中和目标实现零碳排放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减少碳排放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
碳中和成为了各国追求的目标,旨在将自身的碳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实现零碳排放。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一、碳中和的挑战首先,财务成本是实现碳中和的一大挑战。
减少碳排放和建设低碳经济所需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十分巨大。
企业要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改造等措施以减少碳排放,这需要巨额的长期投资。
此外,实施碳捕捉与封存技术也存在着高昂的成本,制约了碳中和的进展。
其次,技术创新是碳中和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目前,碳捕捉与封存等关键技术尚未成熟,大规模应用难度较大。
此外,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技术创新缺乏支持和推动,将给碳中和带来阻力。
此外,监管和政策的不足也是碳中和的一个重要挑战。
缺乏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制度,将会影响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
政府需要加强监管,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碳税等措施,为碳中和提供制度保障。
二、碳中和的机遇碳中和虽然面临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实现碳中和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催生出一系列的产业链,推动清洁能源、能效提升、碳捕捉与封存等领域的市场需求。
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其次,碳中和也是转型升级的机遇。
低碳经济的建设需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推动企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提升竞争力,拓展新的市场份额。
此外,碳中和也是国际合作的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分享技术和经验,共同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同时,国际间的碳交易也将促进全球碳减排。
综上所述,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既面临挑战也有机遇。
解决财务成本、技术创新和政策落地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同时,碳中和也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和竞争机遇。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保护地球家园。
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商业经济评论经济导刊582011 / 03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实践会给我国的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来自于能源结构方面,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方面和碳排放量方面。
我们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也要抓住这其中的机遇,并且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挥政府的作用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碳交易市场,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重挑战由于我国正处于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是首要的任务和目标。
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的方式较为粗放,能源结构单一,经济的增长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能源的消耗,因此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现阶段无疑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首先,能源结构在短时间之内难以得到改善。
在一次性能源中,我国对于煤的依赖度远远大于世界其他的国家,并且这一状况在短时间难以改变。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碳排放方面特别不利,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煤炭消费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状况将会持续下去,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其次,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低,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任重道远。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本世纪的上半叶我国仍会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必然,对能源提出了巨大的需求,由此带来的高碳排放也不可避免。
第三,碳排放总量大。
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最明显的制约因素。
根据日本学者茅阳一的研究,碳排放的推动力主要是四个因素: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 的能源用量×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
我国目前的碳排放量是4.00,相当于美国的3.25倍,是世界平均排放量的3.08倍。
试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为核心 的“ 低碳 革命” , 着力发展低碳技术, 并对产 业、 能源 、 技术、 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正在抢占 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在 国际规则制订上又并不拥有更多话语权 , 面对发达
国家的抢先行动。如何 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 国家,
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 以及人 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 财税经贸 I F I N A N C I A L 】
试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李爱华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1 1 9 1 中图分 类号 : F 4 0 3 文献标 识码 : A
摘 要: 低碳经 济是一种 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 , 以低 能耗 、 低排 放为基本经济特征 , 顺 应可持 续发展 理念和控制 温室气体排放要 求的社
越多的国家认同。2 0 0 3 年。 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 概念 ,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发展低碳技术 , 到 2 0 5 0 年把英国 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力 图引领世界潮流。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 化的低碳道路, 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建立碳
交易市场 。 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发展低
( 四】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 、 低排放
执行并适时提高乘用车 、 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 值标准 , 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 , 着力推进低碳
交通。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 为好的做 法, 引导城 乡居民 转变消费观念。 三是发展清洁能源 ,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 , 大力开发风能, 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 地热能和海
、
什么是低碳经济
中国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几年来,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最终的出路。
一方面,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又超出了气候变化本身。
全球的政治家们抓住这个概念,重组全球的能源结构,可能引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革命、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说,低碳经济将可能引发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
2 0 0 9 年7 月8 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 0 5 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 9 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 0 %以上,到2 0 5 0 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 0 %。
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
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 0 5 0 年的未来4 0 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这种国际大背景,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因此,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问题。
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国,很多地方都面临挑战,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
如果不采取有力的减排措施,国内机构预测认为,到2 0 5 0 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 2 0 亿吨(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 0 0 9 ) ;国际机构预测认为,到2 0 3 0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就将达到1 5 0 亿吨,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不仅影响到我们的对外关系,而且影响到国内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 ) -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方式、 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调整优化经济结
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 也是国内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我国大 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 。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 国经 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 ,有利于顺应世界技术变革的潮流 ,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
的特征 。 0 7 20 年我国原煤产量超过 2 亿吨 , 5 占一次能源比重超过 7. 对煤的依赖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 0 %, 4
并且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时期 内难 以改变 , 使中国低碳能源的选择有限。 在电力中, 水电占比只有 2%左 0
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能效技术、 节约能源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采用。 并通过原始创新 、 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 逐渐掌握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 最终达到提升 自主
创新 能力 的 目的。
二、 当前 我国发 展低碳 经济 的制约 与挑战
( 发展阶段的制约。中国正处于工业化 、 一) 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阶段 , 工业的快速发展、 粗放的增长方式 决定 了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支撑 ; 城市化加速推进 , 口大量转入城市, 人 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剧增 , 能
《 西部金t)00  ̄ 21 年第 2 期
发展 低碳 经 济 : 国的机 遇 与挑战 中
王 军
( 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 山东济南 2 02 ) 501
摘 要: 发展低碳经济作 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 , 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 的共识。但 是 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
背景、 发展 目标和经 济技术基础 不同, 发展低碳 经济 的起点、 路径和重点也不同。中国作为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 , 市 场化 、 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任务都很 重, 且能源结构 以煤为主 , xg低碳 经济方 面机遇和挑 战并存 。 在:, et .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2 1 1 碳发展 是一种 更具竞 争力 、 .. 低 更可持续 的发展 为 了实现 温室气体 排 放 降低 和经 济 规模 持 续增 长 的 双
重 目标 , 国 需 要 重 新 审 视 现 有 发 展 模 式 , 新 选 择 更 持 续 我 重 的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 在 保 持 现 有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和 技 术 水 平 不 变 的条 件 下 , 排 放 的 总 量 约 束 会 限 制 经 济 发 展 的 速 度 ; 碳 而
在 保持 现有经济 发展速 度和质量 不变甚 至更优 的 条件 下 , 通
过改善 能源结构 , 整产业 结构 , 调 提高 能源效 率 , 增强技 术创
新 能力 等措施 可 以 实 现碳 排 放 总 量 和 单 位排 放 量 的减 少 。
得我们 对能源 和资 源依赖 度 较 高 , 位 G 单 DP能耗 和 主要 产 品能 耗均高 于 主要 能源消 费国家 的平均 水平 。
城 市 战 略 发 展 、 划 旅 游 规 划 等 方 面 。本 文 通 过 S OT 分 规 W 析 方法 , 讨 我国低碳 经济 发展战 略。 探
同时 积极参 与到绿 色环保项 目的贷 款和投 资 当中 , 得 了很 取
好 的社会 和经济效 益 。
2 2一 系列 制约因素
2 中 国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S T分 析 . WO
2 1 势 .优
年 ” ,0 5 2 3 中 2 0 - 0 0年 在 参 考 情 景 和 可 选 择 政 策 情 景 下 , 中 国一 次 能 源 需 求 年 均 将 分 别 增 长 3 2 和 2 5 , 能 源 相 . . 与 关 的 C 放将年 均分别 增长 3 3 和 2 2 。 O 排 . . 2 2 2经 济 增 长 方 式 仍 然 粗 放 .. 虽 然 我 们 早 在 “ 五 ” 划 中 就 提 出 要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方 九 计 式 由粗 放 型 向 集 约 型 转 变 , 受 多 种 原 因 影 响 以 粗 放 型 为 主 但 的增 长方 式 仍 然 没 有 根 本 改 变 。 粗 放 式 的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使
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低碳经济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1.1 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低碳经济重视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通过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发展绿色技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例如,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
1.2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
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行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1.3 提升国际竞争力低碳经济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对低碳经济的需求增加,具备低碳经济优势的国家将更具竞争力。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加强国家在清洁技术、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低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2.1 技术和经验不足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但目前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技术和经验不足的问题。
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相比传统能源仍然存在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低碳技术的研发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2.2 能源转型和结构调整困难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能源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但这往往面临着困难。
传统能源依赖和高碳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根深蒂固,转型需要面对利益关系、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挑战。
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能源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2.3 资金和投资不足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资,但目前在一些地区和领域资金和投资仍然不足。
低碳转型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转型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转型已成为各国努力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低碳转型旨在通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然而,低碳转型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低碳转型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将促进绿色创新与技术进步。
例如,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技术的应用,将为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多可能性,进一步推动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其次,低碳转型将加强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可以降低对能源进口的需求,提高能源安全性。
同时,减少碳排放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者,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催生新的产业与就业机会。
新兴的绿色产业和清洁技术将带动就业增长,并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低碳转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转型的成本较高。
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投资于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可能限制其低碳转型的速度和规模。
其次,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和优化。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低碳经济建设。
此外,低碳转型还需要克服传统能源结构的利益困扰和技术创新的难题。
许多国家和地区仍然依赖于化石燃料,传统能源结构的改变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还需要克服利益相关方的阻力。
为了克服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各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
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经济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低碳转型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应积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低碳转型的认识和支持,也是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
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绿色低碳发展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并不容易,其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同时,也有许多机遇可以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本文将探讨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其所带来的机遇。
一、挑战1. 资金难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项目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费用。
然而,资金的筹集一直是一个难题。
许多环保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得到有效推进。
2. 技术难题绿色低碳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环保技术,包括清洁能源、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等。
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例如清洁能源的产能不足、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的问题。
3. 政策难题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果有限。
同时,政策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也给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机遇1. 市场机遇绿色低碳发展可以创建新的市场和就业机会。
清洁能源、环保产品和绿色服务等领域潜力巨大,可以为国家和企业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2. 技术创新机遇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和创新。
在努力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的创新。
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致力于开展环保技术研究,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创新机遇。
3. 国际合作机遇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全球意义,跨国合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机遇。
各国可以通过共享经验、技术转让和合作研究等方式互相支持,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绿色低碳发展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每个国家和个体的共同责任。
只有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优化政策环境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走上可持续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

达 70 0 0万 千 瓦 。
何 世 红 认 为 , 碳 经 济 并 非 一 蹴 而 就 , 一 个 低 是 长 期 的 发 展 过 程 。 当前 , 中 国经 济 正 在 由 外 需 拉 动 向 主 要 依 靠 内需 拉 动 的 方 向转 变 。在 历 史 的转 折 点 上 , 入 低 碳 理 念 , 长 远 看 有 利 于 经 济 可 持 引 从 续 发 展 , 中短 期 看 , 要 付 出 很 大 代 价 。 为 此 , 从 则
与 国 际 合 作 等 方 式 ,将 低 碳 精 神 更 有 效 地 融 人 到
生 产 生 活 的各 个 环 节 ,走 出一 条 有 中 国 特 色 的低
碳经济 发展之路 。
. )
量 很 大 ; 地 热 能 量 方 面 , 国 地 热 可 开 采 资 源 量 在 全
结 构 造 成 全 面 冲 击 。低 碳 经 济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更 经 济 、 更 讲 生 活 质 量 与 消 费 性 价 比的 经 济 。 中 国 目
前 的消费结构 , 论是高 端消费还是 中低端 消费 , 无
行 业
动 态
发 展低
国 务 院 总 理 温 家 宝 2 日主 持 召 开 国 务 院 常 5 务会 议 , 定 到 2 2 决 0 0年 中 国单 位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二 氧化 碳 排 放 比 2 0 0 5年 下 降 4 %至 4 % , 提 出 了 0 5 并 相应 的政策措施 和行动 。 世 界 能 源 金 融 研 究 院 执 行 院长 、 中 国金 融 研 究 院 院 长 何 世 红 认 为 ,随 着 这 一 碳 总 量 控 制 指 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3 . 鼓励技术创新
我 国正处 于能源重 大决策 的关键 时刻 ,我们 不仅要 满足 中国国 内经 济发展 对现有 能源结构 调整 的需 求 ,而且 还将直 接加入 提高 国家生存 与发展 的实力 较量 ,中国不会在 这一轮
技术创新 是发 展低碳 经济 的一种十 分重要 的手段 。通过 更新 或改造现有锅炉设 备 ,提高锅炉 的燃烧效 率等技术性 能 ,
关键词: 低碳 经 济
随着我 国工业 化 、城市 化进 程的加快 ,能源 、生态环 境
4 调 整能源消费结 构 ,使用 清洁能源 以天然气替 代燃料油 作为 主要燃料 ,以液化 石油气替 代 柴油等 ,此举减 排效果 显著 。我 国石油行 业应 当注重新能 源 和可再 生能源技 术 的开 发和应 用 ,国家 应 当采取恰 当的经济 杠杆激励石 油行 业改造传统能源利 用技术 ,发展可再生 能源 、 洁净煤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 . 将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可 持续发展 与低碳 经济是 相辅相 成的 ,中国现在完 全可 以把 低碳经 济与可 持续发 展结合 起来 ,建立 “ 低 碳经 济”体 系 ,包括建 立低碳能源系统 、低碳 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 结构 , 同时要求建 立与低 碳发展相 对应 的生产方式 、消费模 式和鼓
等 问题 给我 国的可持续 发展带来 了新 的难题 。我 国应顺应 低 碳 经济发展 的潮 流 ,积极发 展低碳 经济 ,以保障 我 国的经 济 可持 续发 展。低碳 经济是一 种 以能源 的清 洁开发 及高效 利用 为核心 ,以低耗 能 、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 。
一
、
低碳经济概述
富,而且这些 能源 都有着很 高 的利 用价值及 技术 积淀 ,因而
发展低碳经济:挑战和机遇

开 发 利 用 太 阳 能 、 地 热 能 和 海 洋 能 ,着 力 提 升 可
再 生 能 源 的 比 重 。 提 升 新 能 源 在 国 家 能 源 战 略 中 的 地 位 ,做 好 新 能 源 产 业 发 展 规 划 , 加 强 新 能 源 的 技 术 研 发 ,增 加 对 新 能 源 产 业 的投 资 ,促 进 新
一
是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着 力 构 建 低 碳 发 展
产业 。要按 照党 的十 七 大要 求 ,努力 实现经 济发 展 方 式 的 三 个 转 变 ,并 将 其 作 为 关 系 国 民 经 济 全 局 的紧迫 而重 大 的战 略任 务。推 进产 业结 构 的战 略 性 调 整 ,大 力 发 展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和 现 代 服 务 业 , 大 力 发 展 服 务 贸 易 ,进 一 步 强 化 抑 制 高 耗 能 和 高 排 放 产 品 的 出 口政 策 , 努 力 开 发 和 生 产 高 附 加 值 、 低 能 耗 产 品 , 实 现 整 个 产 业 结 构 的低 碳 化 。
核 电等优质 能源 在 国 家 能源 消 费 结构 中 的比重 。
引 导 和 鼓 励 农  ̄- 民 发 展 户 用 沼 气 , 生 产 生 物 质 - , J 居
变 提 供 了 难 得 的机 遇 。 走 低 碳 发 展 道 路 , 既 是 应 对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的 根 本 途 径 , 也 是 国 内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内在 需 求 。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有 利 于 突 破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资 源 和 环 境 瓶 颈 性 约 束 , 走 新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 有 利 于 顺 应 世 界 经 济 社 会 变 革 的 潮 流 , 形 成 完 善 的 促 进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政 策 机 制 和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海海杰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想弄明白,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低碳经济?它与我们现有的经济形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有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
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通过保障供应,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
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被提出来了,来替代传统的经济形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形式走向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
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
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其次,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
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第三,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
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甚至高达五成的
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
在这种必然的选择之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又将有什么机遇呢?
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我国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
而在新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锂电池等行业,与最发达的国家相比只落后了一两年。
因此,在当今传统产业发展受挫、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应该抓住机会,迅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的国家,如此广阔的国土面积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
据估计,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亿千瓦;在东北、中西部、华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地热能方面,全国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当前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为906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7000万千瓦。
那么同时,中国又将面临着怎样的严峻挑战呢?
第一: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
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
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第二:推行低碳经济将对外贸出口造成直接冲击。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承接了大部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高碳排放生产线。
发展低碳经济这些生产线就要面临停产、转产和技术改造的问题。
外企的一位负责任表示:“如果发达国家不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对中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那么中国的外贸不仅在生产线,而且在贸易环节,都将面临重重障碍,而且很有可能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
”
第三:推行低碳经济还会对中国现有的消费结构造成全面冲击。
中国目前的消费结构,无论是高端消费还是中低端消费,都存在着很严重的浪费成分,许多方面都与低碳经济相违背。
在这种情况下推行低碳经济,将对未来的消费升级构成极大的挑战。
第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
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
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单纯的以减少碳的排放为核心,其核心应该是节能减排,只有把握住了核心,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发展之路上才不会走偏。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如何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呢?
一是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
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
二是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
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三是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政策,扬长避短,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到国际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
四是充分考虑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
一方面,我们要自主实现节能减排,服务我们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对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在全球变化经济博弈中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
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入贯彻学习“走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不移的走“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的投身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潮流之中。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引用了各方面的资料,在此谨以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