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X线诊断
颈椎病的X线诊断
・
10・ 4
医学 创 新
2 1 年 1月 第 8卷 第 3期 01
Mei l n oa o f hn , dc nvt no i 』 aI i C a
:0 1 z
:
:
・
影 像 与 检 验
・
颈 椎 病 的 x线 诊 断
檀 大 胜
【 摘要 】 目的
析 。 结果
重点讨论颈椎病 的 X线表现和评价 X线平片诊断价值。方法
真空征 ( 或积气征 )O例 , 裂隙征 13 , 2 正位 3 例 侧位裂隙征 16 2 例和椎间孑 变形等。结论 L
有 重 要 价 值 , 是 一种 重 要 的检 查 方 法 , 也 特别 是 颈 椎 正 侧 位 片 。 【 键 词 】 颈 椎 病 ; X 线 表 现 关
x线平 片在 颈椎 病诊断上
p st n 1 6 a e a d d f r n f t e i t r e e r o a e n o n Co l s o P afi n n to l a y n i o tn o ii 2 c s s, n eo mi g o h n e v r b a fr n n a d s o . ncu in o t l i  ̄ l o n y p ls a mp r t h a r l n t e d a n ss o e i o e i h i g li fc r v—c ls o d lss u twa ioa x mi a in t o n a t r a p n yo i ,b ti s a p v tle a n t a meh d i n e o—po tira d l tr lp s— ol sro n a e a o i to fc ri a e tb a in o e v c lv re r .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X线诊断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X线诊断摘要:讨论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的关系,利用x线提高颈椎病的诊断。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综合症骨质增生 x线征象 x线诊断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61【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70-02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逐渐退行性变,颈部扭伤、劳累、慢性劳损和受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改变、进而刺激或者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头、颈、肩、背、臂以及四肢症状的疾病。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常多见于伏案或低头工作的教师、司机等职业工作者。
1 临床表现1.1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这种颈椎病残废率比较高,轻者可丧失部分或者全部劳动能力,重者则四肢瘫痪,卧床不起。
多数患者表现为下肢行走不稳,而颈部颈椎仅有轻微的感觉,有的甚至一点也没有颈部感觉,因此容易误诊和漏诊。
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较多,突出的症状主要有:早期可出现一侧或者两侧的上肢麻木,酸胀,灼痛,严重者会出现发抖,无力,下肢沉重,无力发麻,步态不稳,同时伴有头痛、头晕症状。
x线检查可见颈椎退行性变,以椎体后缘骨质增生为主,并且增生的骨质突入椎管,致使椎管狭窄而压迫脊髓。
1.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颈椎病,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多为单侧或双侧的神经根受压迫、刺激所致。
它的主要表现一个是疼痛,患者会出现头颈部、肩部、背部疼痛等异常感觉,并向头枕部及上肢放射,在颈4—7椎旁,出现相应的压痛点;它的第二个表现就是麻木,和疼痛的范围差不多,手臂酸胀怕凉,臂活动无力,肌肉萎缩,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部分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出现唇状或者鸟嘴状的骨质增生;钩突关节变窄变尖。
在x 线检查中,颈椎过伸过屈位片上观察颈椎曲度改变尤为明显。
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附100例分析)
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附100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的x线平片征象、病理过程以及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资料齐全的颈椎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钩椎关节退变50例占50%;椎体骨刺75例占75%;颈椎曲线改变56例占56%;椎间盘狭窄40例占40%;椎间孔狭窄65例占65%;颈椎半滑脱15例占15%;颈椎韧带钙化20例占20%。
结论钩椎关节退变、椎体骨刺、曲线改变、椎间盘狭窄、椎间孔狭窄和软组织退变是颈椎病的重要x线征象,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目前仍以x线平片为主,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正位、侧位及斜位均不可偏废。
【关键词】颈椎病;x线征象;诊断价值x-ray diagnosi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 study of 100 casesxi qiuhong【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x-ray signs and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x-ray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methods: 10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50 cases of luschka joint degeneration, accounting for 50%;75 cases of vertebral spur, accounting for 75%; 56 cases of cervical curve changes, accounting for 56%;40 cases of disc stenosis, accounting for 40%; 65 cases of foraminal stenosis, accounting for 65%; 15 cases of cervical subluxation,accounting for 15%; 20 cases of neck ligament calcification, accounting for 20%. conclusion: luschka joint degeneration, vertebral bone spur,cervical curve changes,disc stenosis, foraminal stenosis and soft tissue degeneration are important sign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x-ray diagnosis of cervical disease has an important value,and anteroposterior,lateral and oblique x-ray plain films cannot be neglected.【key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x-ray signs; diagnostic value【中图分类号】r5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11-01颈椎病是中年以上的常见病,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平片。
X线诊断在青年型颈椎病中的应用论文
X线诊断在青年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青年型颈椎病的x线征象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35岁以下经临床和x线诊断为颈椎病的青年患者,对其颈椎正、侧、左斜、右斜x线片进行分析。
结果:颈椎曲度改变占92%,椎体轻度骨质增生占59%,椎间孔改变占16%,椎间隙改变占12%。
颈部韧带钙化占4.8%。
结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青年型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
x线平片对青年型颈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颈椎病;青年型;x线诊断【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94-01颈椎病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颈椎病的发病与长期伏案工作、学习、使用电脑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电脑的普及应用,本病逐渐趋于低龄化。
笔者收集到年龄35岁以下颈椎病患者80例,对其进行了x线分析,总结得出青年型颈椎病x线特点,目的是提高对青年型颈椎病x线征象的认识,使临床医生对此种病例诊断治疗更加重视。
1 临床资料与检查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在2011年3月~2012年4月间共收集80例在我院经x线检查确诊的青年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均在35岁以下。
全部病例均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 其中颈肩部疼痛39 例, 上肢麻木活动无力19例, 头晕头痛恶心20例, 吞咽不适2 例, 表现2 种以上症状者30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x 线摄正位, 标准侧位片及双斜位片,部分加拍过伸过屈位片。
2 结果x 线平片表现为椎体轻度骨质增生占59%( 包括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 生理曲度改变92%( 包括生理曲度变直66例、成角或反弓11生理前凸减小3例) ,椎间孔改变占16%,椎间隙改变占12%,颈部韧带钙化占4.8%。
患病椎体多发生在c4、c5、c6椎体;受累的椎间盘以c5~6多见。
3 讨论颈椎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及骨骼的退行性改变。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与X线诊断
称 下肢型 )下肢先 出现症状 , , 可延 及上肢 , 程度仍 以下肢为 但 重; 前中央血 管型( 又称 四肢型 )上下肢同时发 病。 , 感觉障碍主 要表现为肢体麻木 , 主要 由于脊髓丘脑束受 累所致 。反射障碍 可为生理反射异常或 出现病理反 射 , 后期可 出现 排便 排尿功能 障碍 。x线平 片大致同神经根型 , 但动力摄片侧位梯形变更 明
个 主 要 原 因。
外脂肪间隙消失 , 硬膜囊受 压推移变形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增厚 骨化等。另外 脊髓 型颈椎病颈部疼痛及活 动受 限体征不 明显 ,
以此也可有别 于神经根 型。
椎动脉 型颈椎病 在各型颈椎病 中发病率也较高 , 临床 主要 表现 为猝倒发作和伴颈性眩晕 。 其发生主要 与椎动脉 的走行有 关, 各种 机械性与动力性 因素使椎 动脉遭 受刺激或 压迫 , 导致 血管狭窄 、 折曲而造成 以椎 一基底动脉供 血不 足为主要症状的
体关节失 稳及钩椎关节 、 节突关 节骨质增 生更为 明显 , 中 关 其 重点 以钩椎关节增生为主。 颈椎下侧 位及斜 位 x线平片可以发
重, 明显突 出或脱 出, 间不稳 引起患椎移位( 椎 主要以旋转移位
多见 )和 ( ) 。 或 继发钩椎关 节 、 关节 突关节变性 增生 , 体缘骨 椎
一
组 临床综合征 。临床多伴有交感 神经症状 。头颈部体位的改
神经根 型颈椎病在 临床仅次 于颈型颈椎 病 ,常见 中年 以 后 。临床具有典型神经根性症状 , 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 的 且 区域一致 。临床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 , 上肢肌力减 弱, 颈部肌 肉紧张 , 活动 受限等 , 颈部体位 改变可诱 发或加重症
颈椎病的影像诊断
颈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的条件:
1. 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 影像学证实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变;
3. 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一致。
如果仅有影像学表现、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 而无临床症状,应该诊断为“颈椎退行性变”; 因为55岁以上人群80%影像学表现有颈椎退行性 变,而大部分无临床症状.
14
钩椎关节:由下位椎体外侧缘中后部向 上突出的钩 突(唇状)及与其相对应的上位椎体的外缘构成; 正位呈“托盘状”,左右对称。
15
8、颈椎的生理曲度: ☆ 颈椎前突,最突点一般位 于C4,
故颈椎病多发生于 C4上下方;
☆ 颈椎的前突距离测量:枢椎齿突后上缘向下至第 七颈椎体后下角划一连线,该线至C1—7椎体后线 的最宽距离,正常为12mm+-5mm。
之间基本平行。
18
9、颈椎韧带:颈椎周围的韧带对维持的内外平衡 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颈椎病无骨质改变时,而血
管、神经、韧带(尤其是黄韧带)受压或扭曲
(如某一椎体旋转)产生充血水肿,病史长者可 以纤维化,出现颈椎病症状。
椎体前有前纵韧带:
椎体后有后纵韧带:
椎体两侧有椎旁韧带:
椎弓间有黄韧带:
横突间有横突间韧带:
切凹增生征 正常下关节突
40
(五)椎间孔变窄变形:骨性椎间孔变
形、变小的原因主要是上关节突肥大和钩椎关 节增生; 平片斜位能显示椎间孔的骨性狭窄, “8”字形(系钩椎关节和上关节突同时增生) “3”字(系钩椎关节增生) 反“3”字形(系上关节突增生)。 CT和MRI可清楚显示椎间孔变窄;
41
椎间孔变形:主要表现前后径变小。 C4上关节突肥大、
35
小关节积气,关节面硬化 C3下关节突变尖硬化
退行性颈椎病的X线诊断及治疗
本组 5 0例糖 尿病合 并肺 结核 中 , 结 核病灶双肺分 布的 1 , 发于左 肺结 9例 单 核 ¨ 例, 单发于右肺结核 2 。共有 9 0例 6 个 肺 段 发 现病 变 , 中在 一 般 肺 结 核 常 见 其 部 位 , 叶 尖 后段 4) , 叶背 段 2 上 (个 下 6个 ; 少 见 部位 , 叶 前 段 1 上 O个 , 中 叶 8个 , 右 左舌叶 4个 , 叶基 底段 8个。本组 3 下 O 例呈多个肺 段病 变 ,2例 表现 为单 个肺 2 叶或肺段病变 , 中 l 其 6例发 生在少 见部 位 , 中叶 6例 , 右 左舌 叶和 上叶前 段各 4 例, 下叶基底段 2例 , 而发生 在上 叶尖后 段 仅 6例 。 本组肺结 核 病变 的 C T表现 呈 多形 性 , 中主要形 态与分布 : 其 以大片状 实变 影为主者 1 、 8例 空洞者 1 、 4例 肿块影者 6 例、 结节影者 1 2例和斑片影者 8例 、 磨玻
病 理 及 病 因 颈椎 的退行性改变 。椎问盘变性 : 当
当软骨板变薄 已形成明显变性 时 , 其滋养 作用进一步降低 , 甚至全部消失。 韧带 一椎问盘问隙出现血肿 : 由于椎 问盘变性 , 髓核 突 出韧 带下方 , 致 使局 部 压力增高从而引起韧带 、 骨膜与椎骨和椎 骨问的分离 , 而椎 问盘变性本身就可造成 椎 问关节松动及异常活动 , 继而加剧韧带 椎 间盘 问隙 的形 成。此时 多数有 局部 微循环血管 的损伤 与出血 而在该 问隙形
x线 表 现 : 颈 椎 生 理 弧 度 变 直 , ①
璃征 1 和有 树 芽状 支 气 管播 散 病灶 0例 1 , 2例 伴有胸 腔积液 8例 、 纤维条索或钙 化灶 ( 即卫 星 病 灶 ) 及 纵 隔或 肺 门淋 巴 以 结肿大 1 O例 。本 组 C T所 见 结 节 和 肿 块 影 的 密 度 可 不 均匀 , 数 伴 有 钙 化 。 少
颈椎病的X线诊断分析
颈椎病的X线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对颈椎退行性病变应用X线进行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将本院在2014-2016年收治的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共计10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全部的患者都应用X 线进行诊断,对患者的前后位、侧位、左右斜位片的表现进行分析观察,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收治的全部患者中,颈椎前后缘骨质增生、唇样改变的患者有60例,有20例患者为颈椎间隙狭窄,有20例患者为颈椎生理曲度相对僵直等病变。
结论对椎体、附件和骨性椎间孔改变进行全面的观察,应用X线进行检查能很好地的看见椎体和椎体间隙、附件中的很多的病变,对椎体与颈椎间隙、附件的完整性和其发生的变化情况能够很好的进行反应,对于病变椎体和椎间隙的狭窄程度和附件的钙化等病变也能及时的发现,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颈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椎间隙;X线;价值颈椎病又叫做颈椎综合症、颈椎退行性变。
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发生了退化造成的上下椎体骨质增生,导致椎体边缘和小关节发生肥大,使得神经根、脊髓受到压迫,或者是椎动脉供血受到了影响,进而造成的局部或者是放射性的疼痛、眩晕、头昏等。
有少数的患者病情严重可由于颈髓受压而导致截瘫或者是大小便障碍等情况。
此病在一些职业中是比较高发的,例如:教师、财务等机关工作人员中,与其的工作性质有显著的相关性,在40岁以上的男性中比较高发。
对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均会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本文对颈椎退行性病变应用X线进行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
1临床资料与方法将本院在2014-2016年收治的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共计10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全部的患者都应用X线进行诊断,对患者的前后位、侧位、左右斜位片的表现进行分析观察,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投照的部位的选择对本病的发现与诊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左右斜位,意义是很重要的,对于颈椎综合症的患者,我们把其列为常规位置进行检查。
在全部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60例,女性患者有40例,男性的发病率显著的比女性要高。
颈椎病的X线诊断与探讨
的 6 %, 中曲度变直 8 7 其 5例、 前凸 1 例 、 5 后凸 1 例 、 2 S形 8 。 例
2 椎 体 前 后 缘 唇 样 骨 质 增 生 . 2
颈椎骨质增生是 颈椎 病最常见 、最有特征性 的 X线征象之
1 一 般 资料 . 1
收集我 院 2 0 0 8~20 0 9年颈椎病 患者 10例 ,男 10例 , 8 0 占 5 %, 8 , 4 %; 6 女 0例 占 J 年龄 3 7 4 0~ 5岁 , 中 3 4 其 0— 5岁 2 , 0例 占 1 %;5—7 1 4 5岁 10例 , 8 %。年龄 最大 7 岁 , 6 占 9 5 最小 3 0岁 , 平
钩椎关节 退变表现为钩突肥大 , 增生 变粗 , 重者钩椎关节 严
变窄 , 有些表现 为一侧 , 有些表现为双侧。本组共 8 例有钩椎关 0
节改变 , 占总 颈 椎 病 的 4 %, 中单 侧 3 5 其 0例 , 侧 5 。 双 O例
25 椎 间孔 变形 、 小 . 变
1 资 料与 方法
[ 键 词 】颈 椎 病 ; 线 ; 断 关 X 诊 [ 图分 类 号 】R 1 . 中 8 68 [ 献 标 识 码】A 文 [ 章 编 号 】17 — 7 12 1 )4 8— 2 文 6 3 90 (0 0 3 — 9 0
颈椎 病是 一 种 常见 病 , 其发 病 以 中老 年 为 多 , 程 长 , 病 易 反 复发 病 ,系颈椎 间 盘退行 性 变及其 继发 性椎 间关 节 退行 性 变所 致脊髓 、 经 、 管损 害 为表 现 的症 状 和体 征 _ 临床 表 神 血 1 l 。 现 不一 , 者颈 后 、 背 、 肢 酸痛 及 麻 木不 适 、 轻 肩 上 头疼 头 昏, 重 者 压迫 症状 明显加 重 。因此 , 早期 准确 诊断 、 早期 治疗 十分 重 要。 X线检查 是 颈椎病 临床 诊断 的 主要依 据 。 但近 年来 颈椎 病
颈椎病X线临床诊断分析
颈椎病X线临床诊断分析【摘要】目的研究颈椎病x线临床诊断方法。
方法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颈椎病患者,将这60例患者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青年组和老年组。
并且对这60例患者的x线征象进行具体的研究。
结果青年组颈椎失态性改变15例,占该组临床人数的50%。
老年组颈椎失态性改变12例,占该组临床人数的40%。
青年组颈椎失稳性改变的发生率高于老年组;青年组软骨变性改变5例,占该组临床人数的16.7%。
老年组软骨变性改变7例,占该组临床人数的23.3%。
青年组软骨变性改变的发生率低于老年组;青年组椎骨继发性改变10例,占该组临床人数的33.3%。
老年组椎骨继发性改变11例,占该组临床人数的36.7%。
青年组软骨变性改变的发生率低于老年组。
结论颈椎病患者年龄上的不同,x线征象改变类型也不同,采用x线诊断慢性颈椎病非常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颈椎病;临床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96-02在临床医学上,颈椎病的患病率较高,且为一种慢性的疾病,其高发人群为老年人,但是,近些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颈椎病。
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进而引起病变所导致的疾病。
在临床医学上,主要采用ct等方法诊断颈椎病,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视x线在颈椎病检查中的重要作用[1]。
因此,本文主要追对于颈椎病x线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颈椎病患者,将这60例患者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青年组和老年组。
这6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32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岁。
青年组的3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32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岁。
颈椎病的 X线诊断
颈椎病的X线诊断目的:探讨X线诊断颈椎病的价值。
方法:收集50例经临床及X线确诊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生理曲度改变共35例,占70%;钩椎关节改变共18例,占32%;颈椎椎间隙改变共1例,占38%;椎间孔变形共21例,占42%;韧带钙化或骨化共19例,占38%;颈椎移位共1例,占2%。
结论:X线诊断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颈椎病;X线;诊断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颈椎病出现低龄化趋势。
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简称,指颈椎间盘、椎体及其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组织的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变,致使其相邻的神经根、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失稳等损害,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
常规的X线检查是一种实在、经济、方便、易行的手段,尤其在基层医院仍是首选。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3年来临床X线资料较完整的颈椎病患者50例,以进一步提高X线对颈椎病诊断的认识及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颈椎病患者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18~40岁15 例,41~60岁28例,61~75岁7例。
大多数表现为颈部不适,伴放射性肩臂疼痛、手指麻木感,肌力下降,肢体不同程度感觉障碍,头昏、恶心、心慌、失眠、胸闷、气促等症状。
1.2 方法50例患者均常规摄有正、侧、斜位片,部分患者加摄有颈椎过伸过曲位。
正位片主要观察钩锥关节、椎间隙改变,是否有颈肋等先天变异;侧位片主要观察生理曲度,有无椎间隙狭窄、骨赘及韧带钙化;斜位片主要观察椎间孔形态,钩锥关节有无增生;过伸过曲位片主要观察各椎体间有无成角及向前、向后的滑脱移位。
2 结果2.1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为前凸,变直、后凸或反弓(“S”形或反“S”形)均为异常。
生理曲度改变原因是颈部附近肌肉因神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痉挛的结果,好发于C5~6、C6~7及C4~5者次之,这与下段椎体活动度大,易受磨损有关。
颈椎病分型x线诊断标准
颈椎病分型x线诊断标准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是由于颈椎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根据病变程度和影响范围的不同,颈椎病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而颈椎病的分型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治疗效果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颈椎病分型x线诊断标准。
一、颈椎病的分型1、颈椎生理曲度减少型:主要是由于颈椎在非正常的负重状态下,颈椎前凸度逐渐消失,出现颈椎反曲等症状。
2、椎间盘突出型:发生在颈椎椎间盘周围的膨出或突出,引起颈椎间隙变窄,压迫神经根、脊髓等。
3、椎管狭窄型:颈椎椎管狭窄导致神经损伤,严重者可能需手术治疗。
4、骨质增生型:颈椎骨质增生引起颈椎退行性病变症状。
5、滑脱型:高位颈椎的前移或下位颈椎的后移导致颈椎滑脱,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或脊髓受压等症状。
6、颈椎关节半脱位型:关节面之间不良自相骨性限制,出现关节间隙增宽,颈椎移位等症状。
二、颈椎病分型x线诊断标准1、颈椎生理曲度减少型:颈椎平直或出现不规则曲度,C2-4前缘翘起,可见颈椎骨质硬化,椎间隙正常或关闭,椎体高度无变化。
颈椎侧位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角度小于20度。
2、椎间盘突出型:椎间盘弧形轮廓飘逸或平坦,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可见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
椎间隙变窄、椎间隙的轮廓不清楚、椎间盘形态的改变以及颈椎弓的缩小,均是颈椎椎间盘突出的标志。
CT或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确定突出的程度和部位。
3、椎管狭窄型:颈椎椎管狭窄或闭合,可见颈椎横突增生,椎管狭窄,受压的神经根周围有早期的神经髓纤维损害症状,如感觉异常和肌力减退。
CT或MRI检查有助于确定患病程度。
4、骨质增生型:椎体缩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可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内不规则突起、钩突、棘突等,椎间盘突出很少或不存在,其影响颈椎的功能主要是因骨质增生加重导致颈椎间隙的变窄所致。
5、滑脱型:颈椎前移或后移,超过3-4mm或相邻两椎体间距的25%以上,突然消失的未成熟的关节面,9度以上的角度变化。
(完整版)颈椎影像诊断
8、椎体双边、双凸、双凹影:椎体有无旋转。 在侧位像上以下三种情况具有临床意义:① 一个或两个颈椎椎间小关节突呈现有双像, 称为双凸现象;椎根切迹呈现双像,称为双 凹现象;椎体后缘呈现有双影,称为双边现 象,提示该部颈椎有旋转。②上部颈椎显影 正常,而下部颈椎呈现双凸、双边、双凹现 象;或下部正常而上部有类似的改变,这表 示其交界部有旋转现象。③颈椎的一个或两 个显影正常,而其余部分有双凸、双凹、双 边现象,提示显影正常的颈椎有旋转现象。 全部颈椎的后部呈现双凸、双凹、双边现象, 则系投照位置不正之故,无临床意义。
6、椎间隙颈椎间隙约为 5mm。 7、椎体双边影 8、环椎侧摆
9、关节突及关节间隙 10、变异椎 11、颈前软组织(咽后 壁、食管后壁、下颌淋
巴结、甲状软骨、项韧 带)C4以上椎前软组织 ,一般厚度约为3mm, C5以下椎前软组织,厚 度为6—7mm。 12、测量画线:测量① 生理曲度测量②枕齿突
8、甲状软骨:正常情 况下显影不清楚,在 一定情况下可清楚显 示两侧梨状隐窝积气 影,在四十岁以上一 些患者在颈椎5~7椎 体两侧与横突重叠之 条状2mm左右致密影。 甲状软骨骨质密度均 匀一致,注意与软组 织内钙化病变鉴别。
甲状软骨钙化
9、气管:气管 正常情况下与椎 体棘突垂直并重 叠,但在颈椎6 椎体上下可见狭 窄的气管声门裂 影。注意气管是 否垂直,宽度是 否一致,有无中 断、凹陷、移位、 受压切迹表现。 读片时注意与颈 椎隐性脊椎裂相 鉴别。
等宽,寰枢椎关节间隙不等宽综合判断。临床
上是引起头痛、头晕的常见原因。同时也是整 脊医生手法复位的重点。
3、椎体骨质密度情况.除了C1,2外,各椎体 呈方形,椎体上下面平整呈轻度凹陷。C4,5 椎体前部可稍扁窄,呈轻度楔形属正常现 象。各椎体骨增生,椎体前缘骨质增生一 般无临床症状,但骨质增生过于严重,尤 其在C4-7椎水平可引起食管受压型颈椎病。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尤为严重,即使轻度骨 质增生也可引起硬膜囊受压,骨性椎管腔 隙变小,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且手法治段 第一段
颈椎病患者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颈椎病患者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总结颈椎病在X线、CT、MRI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
方法收集近十年来关于颈椎病的影像学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X线平片可观察到颈椎病的大部分征象,特别是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狭窄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CT能更准确地显示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明确椎管狭窄的真正原因。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直观的看到椎间盘对硬膜囊、脊髓的压迫。
磁共振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椎动脉的改变。
结论任何一种影像学检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优势,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体征检查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颈椎病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1],是因颈椎间盘变性所致病变节段不稳定,或外伤等因素造成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临近的神经与其他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2],好发部位为C4-5.C5-6C6-7[3]。
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4],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变,愈来愈多的从事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群如学生、教师等开始出现颈椎病的相应症状,颈椎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重视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中青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防止中老年人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X线、CT、MRI检查已成为诊断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1.方法通过万方,知网,维普三大数据库,以颈椎病为关键词,文摘中以X线、CT、MRI为索引,年限定在2001年- 2012年,进行搜索,对所得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结果2.1 X线平片表现:A)生理曲度变直[6-9]:颈椎成保护性的变直、后凸、前凸或反弓。
改变原因可能是颈部附近肌肉因神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痉挛所致。
B)椎间隙变窄[10-11]:椎体间隙变窄、不对称或休蒙氏结节,椎板密度增高等。
颈椎病X线诊断价值与影像追踪性分析
颈椎病X线诊断价值与影像追踪性分析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X线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
方法对486例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改变所致失稳与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X线表现,进行影像学追踪性分析,分析其X线诊断价值。
结果研究表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继发性改变所致失稳是积累性劳损和外伤后发生错位所致。
椎间隙变窄、椎体缘反应性骨质增生等均属颈椎病的骨性改变,多见于下颈椎5~6椎体,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结论X线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颈椎病的部位、范围和程序,并对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标签:颈椎病;X线诊断;影像学研究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X线检查不仅可以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序,并对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但在临床工作中,症状体征与X线表现并非一致的病例不时见到。
为了学习和积累对颈椎病的X线诊断和表现,收集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9月~2010年12月期间的临床及X线资料较为完整的486例重新观察及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86例均系临床疑诊颈椎病而进行X线检查的。
其中男302例,女184例。
发病年龄,最小25岁,最大80岁。
年龄组为30岁以下28例,31岁~40岁者66例,41岁~50岁者152例,51~60岁者142例,后两个年龄组最多,合计294例,占本组总人数的61%,61以上者82例,年龄不详者(仅写成人者)16例。
1.2临床表现病程长短不一,临床症状有颈肩部不适,活动酸痛者258例,上肢酸胀手指麻木者106例,眩晕、头痛者92例,持物坠落,肢体活动障碍者6例,咽喉部不适,吞咽困难者10例,临床表现为神经根型276例,椎动脉型80例,交感神经型22例,脊髓型30例,混合型64例,临床资料不足定型者14例。
2X线表现本组病例均进行正侧位投照,其中加照左、右斜位观察椎间孔改变者258例,X线表现归纳如下:(1)生理曲度改变生理曲度正常者254例,生理曲度消失变直者138例,后突者94例;(2)椎间隙狭窄,单个椎间隙狭窄者116例,2个以上椎间隙狭窄者142例;(3)韧带钙化:本组68例主要位于颈椎棘突后软组织中呈条索状骨化影,多在第4~6椎体水平部位;(4)椎体骨质增生,最常见的X线征象,本组占382例,椎体前缘增生者76例,椎体后缘增生者70例,椎体前后缘同时增生者236例,椎体骨质增生以4~6椎体多见。
颈椎病x线诊断标准
颈椎病x线诊断标准颈椎病X线诊断标准。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多数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
颈椎病X线诊断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观察颈椎的结构和变化,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颈椎病X线诊断的标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诊断颈椎病。
1. 颈椎生理曲度。
在正常的颈椎X线片上,应当能够清晰地看到颈椎的生理曲度。
正常情况下,颈椎呈现轻度前凸的生理曲度,这是正常的颈椎生理结构。
如果颈椎曲度过大或过小,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颈椎病的可能性。
2. 椎间盘高度。
在颈椎X线片上,应当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椎间盘的高度。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软骨组织,它的高度可以反映颈椎的退行性变化情况。
如果椎间盘高度减小,甚至出现椎间盘变窄,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颈椎退行性变化。
3. 椎间隙。
正常的颈椎X线片上,椎间隙应当是均匀的,两侧对称。
如果椎间隙不均匀,或者出现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颈椎病的可能性。
4. 棘突间距。
在颈椎X线片上,应当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棘突的间距。
正常情况下,棘突间距应当均匀,两侧对称。
如果棘突间距不均匀,或者出现棘突增生,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颈椎病的可能性。
5. 关节间隙。
在颈椎X线片上,应当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颈椎关节的间隙。
正常情况下,颈椎关节间隙应当是均匀的,两侧对称。
如果关节间隙不均匀,或者出现关节变窄,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颈椎病的可能性。
6. 骨赘。
在颈椎X线片上,应当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颈椎的骨赘情况。
骨赘是颈椎退行性变化的表现之一,如果出现骨赘,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颈椎病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颈椎病诊断。
当然,X线诊断只是诊断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希望本文对大家对颈椎病X线诊断标准有所帮助。
颈椎X线诊断-判断椎体退变
颈项韧带钙化部位常提示相应节段的病变存在,并常在相 应节段还会发现其他异常X线征象的存在。
5.间指观察椎间隙变化。椎间隙是椎间盘所在位置,因此,椎间隙变 化也反映了椎间盘的变化。在30岁之后,人体椎间盘逐渐退变、脱水、 变窄。因此,X线平片上显示的椎间隙变窄就反映了该间隙的椎间盘 的退变。颈椎的退变最早发生在C 5、C6椎间盘上,因此, C 5、C6 椎间隙也最早发现变窄的征象。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吸收时,均可出 现椎间隙变窄。先天性变异时,可见椎体分节不全,出现融椎征象, 椎间隙完全或部分消失征象。颈椎骨性椎体为前低后高,而椎间盘则 为前高后低,因此,颈椎的生理性前凸,是由椎间盘的前高后低所形 成的。髓核突出,不仅在X线平片上可见椎间隙变窄,并且在正位片 上可见左、右间隙不等宽,髓核突出侧增宽;在侧位片上可见髓核突 出节段的椎间隙后部增宽(厚)。脊椎肿瘤及脊椎结核在X片上均可见 到病损部位的框体被破坏影像,但肿瘤仍可见到大致正常的椎间隙, 而结核病人的椎间隙也受到浸润破坏,间隙变窄不整,甚至消失。在 正常情况下,C2、3,C3、4和C4、5间隙大致相等,椎间隙前部为 3.8mm±0.5mm,后缘间隙为1.9mm±0.28mm。C5、6间隙较上为 宽,而C6、7间隙最宽,但C7、T1间隙又较窄。
四、如齿状突变短,说明枢椎俯旋移位; 如齿状突变长,说明枢椎仰旋移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例可见 l双突征 l双边征 l项韧带钙化(黄箭) l椎体骨质增生 l板间骨(红箭)
后纵韧带骨化
板间骨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及相关影像表现
1992 年10 月第2 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依照病理分型法,根据 受累组织不同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将颈椎病分为: 1. 颈型(又称软组织型) 2. 神经根型 3. 脊髓型 4. 交感型 5. 椎动脉型 6. 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7.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影像诊断不宜直接使用临床分型之名称。 个人认为,如果受检者具有椎间隙变窄、钩突增生、椎体/小关节 突骨质增生主要X线异常一种以上,并有其他X线异常征象,临床 具有颈椎病表现者,影像诊断可写作“结合临床,符合颈椎病”。
11. 项韧带钙化 椎体不稳,同平面项韧带劳损、变性,可出现钙(骨)化。 项韧带钙化很少单独存在,多并发于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侧位片观察,钙化沿项韧带走向呈条状,可多发,呈串状排列。多位于下部 颈椎棘突后方。
12.后纵韧带骨化 可以是颈椎病的伴发征象,亦可为一独立疾病:后纵韧带骨化症( Ossification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颈3~6段居多,以CT显示最清楚,MRI次之,X线平片最差。显示脊髓及硬膜囊 改变以MRI最佳。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 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 乱。
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 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所以,本型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诊断。
椎动脉型颈椎病 20-25%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 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 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 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 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 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 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所以,确立颈椎病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诊断原 则: (1)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即临床症状和体征);
(2)影像学显示了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 性改变;
(3)影像学征象能够解释临床表现。
颈椎的解剖特点(与胸腰椎的不同点)
1. 第1颈椎又叫寰椎,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 后弓(前结节、后结节)和侧块组成。
7.椎间孔变小/变形:
颈椎斜位片观察,钩突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所致 (左斜位显示右侧;右斜位显示左侧)
如果一侧椎间孔都小或依次递减变小则可能为投 照位置不正造成的假象!
8.椎体后缘阶梯征(椎体失稳征象):
颈椎侧位片观察,椎体后缘连线出现阶梯,过 伸过屈位显示较明显/易于显示。源自9.双突征(椎体失稳征象):
4. MRI及 CT费用较高
颈椎平片投照位置与正常表现 各个位置观察内容不同,要对应临床表现选择 相应的体位。 常规平片投照位置:正、侧位,双斜位 根据需要选择的平片投照位置:过伸过屈位 (动力位)张口位/开口位。
正位片观察的内容
重点观察双侧钩突有无增生。 排列有无异常或侧弯、棘突是否居中及排列情况。 骨质情况:椎体有无骨折及移位情况、第七横突是否 过长、有无颈肋形成、各椎体有无先天融合、半椎体 等畸形。 对椎间隙有无变狭窄及程度,一般不好观察。
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 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 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 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 岁女性多见。
颈椎侧位片观察,左右小关节突因该节颈椎不 稳不能投影为一个阴影,出现双重影
注意:上、下相邻颈椎关节突影正常,其间 2~3节颈椎出现此征象有意义,如果连续都出 现则大多为颈部投照位置倾斜所致。
10.双边征(椎体失稳征象):
颈椎侧位片观察,由于该节颈椎不稳,发生左 右旋转,椎体后部左右侧缘各投影为一纵向皮 质线阴影,称双边征,常见于颈4-6。
影像表现可见颈椎曲度变直、失稳、小关节增生、项韧带钙化, 等。 亦可无异常影像改变(单纯软组织劳损、痉挛等)。
神经根型--约占50-60%
发病率最高。 病因: ⑴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 ⑵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增生、肥大; ⑶椎体侧后缘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 致。
⑴颈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
⑵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增生、肥大;
钩突邻近结构
颈椎病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各种简要 对比
1. 平片为首选,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可作出诊 断。显示全面、直观,价格低廉 2. MRI可观察间盘、脊髓和蛛网膜下腔、椎管 内、骨结构及软组织改变 3. 部分病人椎体骨质增生与韧带钙化鉴别不及 CT甚至不及平片
1. CT的MPR重建可在骨性椎管、钩椎关节等 方面弥补平片的不足 2. 在显示间盘、脊髓、神经根/鞘和蛛网膜下 腔、及软组织改变方面不及MRI 3. 如不做三维重组,单纯CT轴面图像许多征 象的显示方面不及平片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 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 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 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2.颈椎曲度改变: 为保护性变直(生理曲度消失)或后突;C值: 正常12mm±5mm (陈银海,姚红华, 杨忠,颈椎曲度的X 线测量 在颈椎病康复评定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康复, 2007)
侧位片观察的内容
主要观察: 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 椎间隙改变 骨质改变:骨赘、先天畸形 椎体与椎管的矢状径 椎前软组织厚度、形态(颈椎肿瘤、感染时)
过伸、过屈位(动力性侧位片)观察的内容 在自主地过屈与过伸状态下所摄之侧位片: 颈椎活动情况与活动度; 观察颈椎稳定性,判定椎体不稳。如“梯形 变”:或“假性半脱位”。 颈椎的运动幅度、椎间隙及生理曲度改变情况。
斜位片观察的内容 椎间孔有无变形、变小; 钩椎关节有无异常; 椎间小关节间隙的改变; 椎间小关节突有无增生
、硬化。
张口位—使用与观察寰枢关节情况 有无先天性发育异常,如游离齿突,等; 怀疑强直性脊椎炎时;
部分落枕病人,观察是否有寰齿关节半脱位的 情况; 头颈部外伤时。
颈椎病的平片征象
颈椎病的X线诊断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约为 3.8%-17.6%,男女之比约为6:1。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确定的颈椎病定 义为: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 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 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 这个定义包涵了三个基本内容: (1)颈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退变; (2)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如骨质增生等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 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 (3)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引起头晕、头痛、颈肩痛等一系列症 状)。 这3个内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3.钩突增生(硬化、变钝)
4.裂隙征:
颈椎侧位片观察,在增生硬化之钩突上缘与同 样增生硬化的钩椎关节面衬托下,钩椎关节间 隙呈一水平低密度带,称裂隙征。
5.椎体骨质增生:
描述语: 椎体前/后、上/下缘呈唇样改变;或骨赘形成; 不要直接使用诊断术语:骨质增生。
6.小关节突退行性改变:
表现:小骨突关节硬化、呈唇样/喙状改变, 或骨赘形成;小关节间隙变窄、积气。
⑶椎体侧后缘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 神经根所致。
脊髓型 10-15%。
主要是脊髓受压。 病因: 中央后突的髓核 椎体后缘骨赘 增生肥厚及钙化的后纵韧带等。 下颈段椎管相对较小,且活动度大,故脊髓受压易发生。
如此显著的后纵韧带骨化,导致严重
的椎管狭窄,同样会压迫脊髓,导致 脊髓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
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颈椎椎体前部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压迫食道 后壁,可以引起吞咽不适、吞咽障碍感等异常 表现。
食道钡餐检查,可以直接显示骨赘对食道后壁 形成压迫。
混合型
在临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单独出现,最为常见 的是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 为混合型颈椎病。
祝大家
THE END!
2. 第2颈椎又叫枢椎。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 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齿突突 入寰椎中央并与之形成一可旋转关节,如同枢 纽,因此称为枢椎。
3. 第1颈椎与第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 4. 横突孔。颈椎的横突上均有横突孔,除第7 颈椎横突孔较小,无椎动脉通过,其内有臂丛 神经通过。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 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
1.椎间隙变窄 2.颈椎曲度改变 3.钩突增生(硬化、变钝、外翻) 4.裂隙征 5.椎体骨质增生 6.小关节突退行性改变 7.椎间孔变小/变形 8.椎体后缘阶梯征 9.双突征 10.双边征 11. 项韧带钙化 12.后纵韧带骨化 13.板间骨
1.椎间隙变窄:
反映了椎间盘/髓核退行性变或突出;是诊断 颈椎病的基础征象。
7节颈椎 6个椎体 6个椎间盘 8对神经
5. 第2~6颈椎棘突短而有分叉。不要误诊为畸 形
6. 胸腰椎棘突后方的韧带称为棘上韧带(棘突 上缘的韧带),至第7颈椎棘突至枕骨外粗隆, 此韧带向前呈膜状,称之为项韧带。
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征象之一。
7. 钩突和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钩突为颈椎第3~ 7椎体上 部两侧稍后方嵴状的突起, 与上一椎体下部相对应凹陷处构成钩椎 关节。3~6岁开始发育,18岁后停止生长。 钩椎关节与颈椎病的关系 ◎钩椎关节与颈椎稳定性:钩突可有效地减少颈椎的联合运动和 基本运动, 特别是轴向旋转和向外侧屈的承载,所以钩椎关节有助 于颈椎的基本运动和稳定性; ◎钩椎关节与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囊薄弱,又担负重要的颈椎的 基本运动和稳定功能,是颈椎所有关节最早出现退行性变的部位, 以颈4 ~ 颈6 多见。 ◎由于钩突外侧缘紧邻横突孔(椎动脉孔),距椎动脉内缘 2mm±。颈1 ~ 颈6 横突孔有椎动脉通过,当钩突增生肥大时,极易 突向横突孔而致椎动脉受压, 造成血流量减少,导致椎动脉型颈椎 病; ◎钩突与穿过椎间孔的颈神经根相邻,当钩突增生肥大时向后外 侧突出可致椎间孔和椎管狭窄, 压迫神经根,产生相应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