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定)
红楼梦经典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经典原文与解析红楼梦,自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完成后,便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章回结构、人物描写和意象运用等方面对红楼梦进行分析。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每一回都有独立的主题和情节,同时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在章回结构的运用上,曹雪芹巧妙地将故事划分为四大部分:“庆余年”、“转忧为喜”、“镜花缘”和“脂砚斋”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独立的故事进展,又通过人物命运的联系和转折,使整个故事呈现出回环的特点。
这种结构既体现了人生的起伏沉浮,又展示了命运的无常和转变。
在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上,曹雪芹塑造了一批丰满生动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了作品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有层次丰富的心理描写。
例如,贾宝玉既是一个深情厚意的男子,又是一个迷茫忧愁的思考者;林黛玉则是一个敏感多情的女子,她的矛盾情感和复杂命运给作品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因素。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刻画,曹雪芹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世界。
另外,红楼梦中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使作品更具诗意和哲理。
例如,凤凰、黄莺、百合等形象的运用,使人物和情节得到了象征和升华。
凤凰预示着尊贵和高洁,黄莺则代表着欢乐和生机,百合则意味着纯洁和无瑕。
通过这些意象的交替运用,曹雪芹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既美丽又富含哲理的虚幻世界,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无论在章回结构、人物描写还是意象运用上,都展现了曹雪芹卓越的创作才华和思想深度。
通过对故事的反思和解析,读者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总结起来,红楼梦在章回结构上通过回环的方式展示了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转变;在人物描写上,曹雪芹塑造了一批丰满生动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作品的灵魂;在意象运用上,凤凰、黄莺、百合等形象的交替运用赋予了作品诗意和哲理。
红楼梦原文、注解、背景介绍、赏析
红楼梦原文、注解、背景介绍、赏析摘要:一、红楼梦简介二、红楼梦原文概述三、红楼梦注解解析四、红楼梦背景介绍五、红楼梦赏析与解读正文:一、红楼梦简介《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芹圃,原籍南京,清代著名文学家。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展现了一个繁华昙花一现的家族悲剧。
二、红楼梦原文概述《红楼梦》开篇以神话传说为引子,讲述了石头下凡投胎为人,历经红尘的故事。
正文部分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命运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贾府的兴衰、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书中以诗、词、曲等多种文学形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三、红楼梦注解解析《红楼梦》原文中涉及了许多古代文化、习俗、官场术语等内容,需要注解以便于现代读者理解。
例如,“金陵十二钗”、“太虚幻境”、“省亲”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注解,可以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原文的含义。
四、红楼梦背景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主要集中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一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书中通过对贾府的描绘,展现了当时官僚地主的奢华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衰败趋势。
另外,书中所涉及的诗词、歌赋、曲子等,均为作者根据故事情节量身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红楼梦赏析与解读《红楼梦》作为一部千古传世的名著,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从人物塑造上看,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纷繁。
故事情节方面,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风俗风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在文学风格上,书中运用了诗、词、曲等多种文学形式,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文学才能。
总体来说,《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红楼梦》原文及翻译
《红楼梦》原文及翻译引言《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为清代作家曹雪芹。
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政治经济状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本文档提供了《红楼梦》的原文及翻译。
翻译部分尽量忠实于原文,同时注重传达原作的韵味和意境。
原文及翻译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原文】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有一段石头记,曾云:“石头记”者,自是不可妄言也。
此石头非他,乃太虚幻境中一石头耳。
此石自经荣枯、经锻炼,自经石嘴里出来,自经一僧一道携了投胎,又自经若干年代,自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直到今日。
石头记者,记此石之经历也。
列位看官,你道奇也不奇?【翻译】尊敬的读者:您或许会好奇,这部书是如何诞生的?它来源于一部名为《石头记》的作品,书中提到:“《石头记》”这个名字是不可随意妄加评论的。
这块石头并非普通之物,而是来自那神秘莫测的太虚幻境中的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历经沧桑、锻炼,从石头嘴里吐出,被一位僧人和一位道士携带投胎,历经数个世纪,见证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直至今天。
所谓的《石头记》,便是记载这块石头经历的书籍。
尊敬的读者,您觉得这个故事奇妙吗?(注:此处仅提供了一回的原文及翻译,全书的原文及翻译篇幅过长,不适合在此文档中完整展示。
)结语本文档提供了《红楼梦》第一回的原文及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希望这份文档能为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文学作品:《红楼梦》经典章回解析
文学作品: 《红楼梦》经典章回解析1. 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于18世纪中叶。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述了荣府的衰败和贾府的兴盛,通过对人生、爱情、权力等主题的探讨,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人性的弱点。
2. 案头回文学艺术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一种独特的章回写法,也称为"案头回文学艺术"。
每个章节都被称为一个"回",并按照融合诗词、散文以及叙事等多种形式进行描写。
这种写法使得整个作品结构紧密而有机,并以其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人物的思想与情感。
2.1 案头回与故事发展《红楼梦》中共有120回,其中80余回为曹雪芹亲自所写,其余的由后来编辑补完。
每一回都有独立的题目和主题,通过交错叙述不同人物、事件的故事情节,逐渐揭示了整个贾府的兴衰和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2.2 案头回与意象表达案头回的文学艺术还体现在对意象的巧妙运用上。
曹雪芹以千变万化的意象,如花、鸟、云等,寓意深远地渲染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纷繁复杂。
这些意象通过对细节质感和形式美感的描绘,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而诗意的氛围。
3. 经典章回解析3.1 第五十九回: "贾宝玉戏才子僕役傻大姐屁股垫金"这一回中,宝玉带领着众多人物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戏曲表演。
通过这场舞台秀展示了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宝玉情感的态度。
整个回合巧妙地将文学艺术形式与人物情绪融为一体,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3.2 第八十五回: "宝玉葬花深闭院悲风暗"这一回以宝玉葬花为主题,描绘了他对纯真美好事物的伤感和追求。
此回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表达手法,如宝玉对小说《金瓶梅》引发的内心波动、对花朵自然凋零的悲伤等。
通过这一章回,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宝玉内心世界的变化与成长。
4. 总结《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杰作,案头回文学艺术的运用更是令其故事更加生动、情感更加真实。
红楼梦解读(5篇)
红楼梦解读(5篇)第一篇:红楼梦解读红楼梦解读我们都经受过林黛玉的痛苦她从一个尖锐的,总带着质疑眼神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通晓事理的姑娘。
与此同时,她感觉到自己的眼泪也越来越少了,成长,也意味着耗损。
闫红今天10:03阅读(9.3万)贾政,宝玉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不经过奋斗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即便是你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如此卑微,都能令你心脏强劲,眼神明亮,静如处子,脱如狡兔。
命运剥夺了贾政打造这样一个自己的机缘。
闫红10月19日09:32阅读(29万)贾母为何不为黛玉做主黛玉的婚姻,既然是老太太一句话的事,她为什么不早早发下这句话来?另一方面,贾母执意将宝钗视为透明,也是意味深长。
闫红10月12日09:43阅读(93万)喜鸾的心事她们都是小家碧玉,共同拥有的资源,都是三个字:生得好。
叶倾城10月1日 10:49阅读(80万)平庸者就活该得不到爱——不可爱的人,让人拿什么来爱?我并非花容月貌,我也没有一技之长,我智商平平,情商也只是“人笨事皆难”,但平庸者,就不应该得到爱吗?叶倾城8月20日11:46阅读(108万)林黛玉何曾目无尊长?——启阵说红楼之八如果说,林黛玉日后有爱使小性子、多愁善感、说话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之类缺点,导致她遭遇的不幸,那么,贾府长辈尤其是贾母、贾政、王夫人诸人负有相当的教养之责。
丁启阵8月15日10:20阅读(59万)可以当妈,别当奶妈——宝玉心中的另一个死鱼眼珠子都说宝玉最爱护女性——错了,他心目中的女性仅包括青春正好的美丽女孩子,珍珠一样明丽。
婆婆妈妈们不是女性,无才无貌的傻大姐也向来无缘进入群芳谱。
叶倾城8月5日 14:38阅读(116万)胡文彬自叹“朽木”著名“红学家”拒绝公开指证“红学界”长期隐瞒陶洙伪造贩卖“脂砚斋评本”的事实。
陈林7月23日11:06阅读(24万)抓住男人的胃,未必抓住男人的心——薛姨妈的糟鹅掌鹅信与沈太太的莴笋圆子大部分男人,不是美食家。
也许要到老了,他们才能懂得,女人亲自下厨代表了什么。
《红楼梦》第一回 +第二回解读--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红楼梦谶语游梦幻石头记演说辨真假——解读《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被举世公认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作者曹雪芹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以易经思维的大宇宙观洞察世事人生,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序自勉,按自己经历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构思新奇,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和高超的艺术效果。
书中情节令后世读者一会馄饨迷糊,一会脑洞大开,给读者留下推演之论揣测之说久而弥多,众说风云。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新旧红学两派之争。
本文就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本回亦梦亦幻、亦真亦假、无头丝絮、纷繁复杂的情节中理出《红楼梦》各回故事中的千头万绪来。
观照书中人物的前世今生,透视众多形象的命运结局。
《红楼梦》这本神奇巨著“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
打开《红楼梦》大门的锁钥应从认真解读太虚幻境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开始。
一、解读第一回前“楔子”按语。
“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故曰“甄士隐”云云。
”——作者写《红楼梦》起因、动机和手法,是“因曾历过一番梦幻”,用梦幻来写出人生经历之坎坷和精彩,故将真事隐去,说明红楼梦中的故事不是直写的事实,而是将真事情隐藏在表面上的假故事之上。
真事虽有,需要透过表面的假,看到实质的真。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饱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我之罪固所不能免,然闺阁中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分-红楼梦详细解读
红楼梦章回整理(1-10回)第一回一、关于《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为了避免统治阶级的猜忌,故意模糊了《红楼梦》所反映的朝代纪年,地舆邦国,用浪漫主义(神话)的躯壳来包装其现实主义的内容,使得小说的前五回带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假托“石兄”为作者,并引其言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
”二、书名的演变(第一回):自“石兄”撰《石头记》后,“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因与“石兄”对话,并“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且“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由)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回目,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据说原书整理抄出的只有80回。
清乾隆56年(1791)由程伟元、高鄂搜集增补后40回,活字排印,题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至此《红楼梦》名始定。
演变脉络:“石兄”《石头记》→“空空道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风月宝鉴》→曹雪芹《金陵十二钗》→程伟元、高鄂《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红楼梦》三、关于贾宝玉(第一回):在小说中,贾宝玉的前身是女娲“炼石补天”后剩下的一块顽石,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该石灵性已通,因“无才补天”,日夜在峰下悲号惭愧。
偶值一僧一道路过此地,顽石听二人述说红尘荣华富贵之事,凡心已炽,被僧人点化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缩成扇坠大小,携往“昌明隆盛之都,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投胎,“幻形入世”,“携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段故事。
宝玉诞生时“衔玉而生”,即是后来挂在他颈上的“通灵宝玉”。
二者两位一体,密不可分。
1.简述《红楼梦》“木石前盟”故事。
交代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点明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缘分。
【读书】名著解读系列:《红楼梦》深度解析
【读书】名著解读系列:《红楼梦》深度解析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
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深度解析,包括作者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带领读者进入这个令人着迷的红楼世界。
一、作者背景H1 曹雪芹的生平介绍曹雪芹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生于清代康熙年间。
他出身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家境富裕,也受到良好的教育。
曹雪芹在文学才华的启蒙下,于儿时就展现出出色的文学天赋。
H1 书写《红楼梦》的原因曹雪芹在书写《红楼梦》时,以他幼年生活的亲身经历为蓝本。
他将自己的家族和亲朋好友的故事融入到小说中,同时也借用了一些历史事件。
通过这种方式,曹雪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红楼世界。
二、故事情节H1 故事背景和套题《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清代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人物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H1 大观园的描写大观园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舞台之一,也是贾府中最豪华壮丽的花园。
这个地方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象征着贾府昌盛的一面。
曹雪芹以其细腻的描写能力,将大观园描绘得精致而美丽。
H1 金玉良缘与薛宝钗《红楼梦》中有许多深情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
金玉良缘是曹雪芹对于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美好爱情的描述,而他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则更多的是悲剧。
H1 林黛玉与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她有着敏感而多情的性格。
她对贾宝玉深深地钟情,但由于命运的安排和复杂的关系羁绊,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H1 世事洞明的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聪明机智,善于观察人事。
他对于封建家族的虚伪和荒淫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反感,这种洞察力使他在小说中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H1 豪华生活的腐朽与没落《红楼梦》通过对贾府豪华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封建家族的腐朽和没落。
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
——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作品简介《红楼梦》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此书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征服了万千读者的心。
民间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说,可证其盛。
“红学”研究历时二百余年,仍然不衰,使人叹为观止。
鲁迅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其内蕴广博。
《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种的译本,幷且在国外也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红楼梦》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家素材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
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
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
雍正初年,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
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
红楼梦精选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精选原文与解析《红楼梦》精选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描绘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情世故。
本文将选取一些经典的原文片段,并进行解析,以深入探究曹雪芹的构思和写作技巧。
第一段原文:凡人由俗世而来,俗世又岂肯放他回头。
有感先天下之虚名不可信,后人才露锋芒便觉鹤立鸡群。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一回,反映了作者对人世浮华和虚名的看法。
通过描绘凡人难以摆脱俗世的束缚,以及后来表现出才华和与众不同的人所遭受的排挤和孤立,曹雪芹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嘲讽。
第二段原文:金玉良缘神仙配,一对儿何计休论。
今欲祈太平地久天长,休把光阴消磨劝。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二回,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
作者借助这一情节,表达了对美好姻缘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俗世情感的脆弱和不可预期性。
第三段原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戏迎伤去死,丫鬟骸骨年华尽。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叙述了宝玉陪伴贾母过世的情景。
作者通过描写孤独和死亡的现实,点明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寂寞,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第四段原文:天下原无女人庐,何事偏将作怨夫?老爷是金玉人,奴是是孽债人。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描述了贾府中的二夫人王夫人对贾琏妻子林黛玉的指责。
作者借用这一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和世俗道德观念的批判,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反思。
第五段原文:自我谁非自我论,我谓我本是蝼蚁。
只举三例,王侯将相便屈从倒伏。
何况下流漓离?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描述了贾母对家族中想要出使京城的人的批评。
通过揭示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利斗争,曹雪芹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和观察。
以上是《红楼梦》精选原文与解析的一些例子。
通过这些原文片段的选取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曹雪芹的构思和写作技巧,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红楼梦》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红楼梦》第一回解读:向死而生的澄明之境
有人说《红楼梦》此一开篇具有《圣经》《创世纪篇》之恢弘气势。
不过此处女娲是“补天”而非“创天”。
然则曹雪芹为何要从神话开始写起,神话究竟何谓。
“神话”者,神之话语也。
神话蕴含着人类精神发展之原型结构,并为灵界之图景化显现。
惟有借助于神话,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安顿我们的精神生命。
与神话之深刻精神意蕴关系之断裂,实际上导致了现代人的精神分裂和无家可归之漂泊处境。
《红楼梦》自女娲炼石补天开始写起真是大有深意。
“天裂”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此处“天裂”乃是天人关系之断裂。
在《圣经》里面,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因为他们想像神那样能够判断善恶,从而偷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实。
其实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之诞生。
同样,中国文化里人天关系的断裂也是因为自我意识,贾宝玉衔“欲”而生。
道家所重乃是未经打磨之璞玉即石头,认为其乃本真之质。
相反,儒家所重乃是玉,认为玉乃是石头经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打磨之后造就的人类本质,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样看来,人类因生命欲求而产生了自我意识,为限制此种自我意识膨胀的文明之规训则又导致了本真天性之异化。
故此处之“天裂”乃有双重含义:一是人类由于自我意识而导致的人天分离;二是为规训此自我意识而产生的文明异化。
所谓炼石补天即是一种精神修炼,炼掉由自我意识而来的情欲执著和克服人类文明对本真天性的异化,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女娲炼石补天开始写起。
孔子之道作为文明之结晶已经是异化的表现,是需要修炼超越的人为之“伪”,因此必须返归文明诞生之前创世之初的原初真朴。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展现的也是自我精神修炼的历程,其意图乃是如女娲一般补天的雄心。
其实小说一开始就暗示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死亡焦虑。
“高经十二丈”暗示一年十二个月,“方经二十四丈”暗示二十四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暗示三万六千五百天,即人生百年,这是一个人肉体生命的局限。
随这种死亡意识而来的生命虚无感就是存在之荒诞性。
红楼梦原著解释三篇(最新)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
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
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
英莲丢失;士隐出家,士隐解“好了歌”。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士隐丫头娇杏被雨村看中。
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
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
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危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
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
贾母疼爱林黛玉;“凤辣子”出场;王夫人要黛玉不要招惹宝玉;宝黛相会,一见如故。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补授应天府,薛蟠与冯渊争买玉莲,冯渊被打死。
雨村欲拿薛蟠,?当日葫芦庙小沙弥、?如今雨村门子阻其发签,说薛家乃“护官符”上之“雪”(薛)。
雨村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
薛家“百万之富”,薛母乃王子腾之妹,与贾政夫人王氏一母所生。
薛蟠要自家另住,薛姨妈要和王夫人“厮守几日”。
进贾府后住梨香院。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
贾母等去宁府赏梅。
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
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芝国府周瑞家的给刘姥姥介绍凤姐:“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斗口齿,十个男人斗不过她一个,就只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刘姥姥先见平儿,误以为凤姐。
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
凤姐和贾蓉说借玻璃炕屏的事。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薛王二人长篇在套地谈家务人情.薛姨妈托她到王夫人处给迎、探、惜和凤姐送宫花,她女儿求她为女婿冷子兴说情(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给黛玉送宫制假花,黛玉用话刺周瑞家的。
红楼梦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原文与解析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该小说以它的卓越艺术成就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原文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深刻意义和文化内涵。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及一代人的苦恼和悲哀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开篇是通过“贾芸夜读红楼梦诗后作”这个情节,引出了整个故事的背景。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展开,同时也以贾母的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奢华但充满了封建道德束缚的家族。
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曹雪芹刻画出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社会剖析。
红楼梦中的原文展示了曹雪芹极富诗情画意的文学风格。
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诗句抒发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诗意。
同时,在描写景物和环境时,曹雪芹也娴熟地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在描写贾府的花园时,他写道:“只见石台之下,水寺之旁,千万株皇菊齐开,满园的紫茂红峰,愈显得清雅。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美丽的景色,更深层次的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在世界。
而对于红楼梦的解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首先,红楼梦作为一部以封建家族为背景的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幸。
通过对贵族家庭的刻画,曹雪芹揭示出了家族的衰落和人物的痛苦,进而探讨了封建家族制度的问题。
其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极具特色,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通过他们的互动和对话,曹雪芹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
最后,红楼梦所传递的情感也是其独特之处。
小说中充斥着各种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描写,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刻画,曹雪芹展现了人类的情感世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总之,《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它的原文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震撼人心。
通过对小说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美,感受到曹雪芹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红楼梦重点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重点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红楼梦的原文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情节、人物对话以及哲理思考。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的几个重点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1. “黛玉黛玉,白玉堂前一片冰。
”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描述黛玉形象时使用的原文。
通过这句诗句悲凉的描写,曹雪芹刻画出黛玉清纯脆弱的内心世界。
黛玉犹如一片冰,可见她的心情沉郁而冷漠。
这样的写法让读者对黛玉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 “黛玉黛玉,罗襦小袖燕脂泪。
”这是形容黛玉哭泣时的原文。
通过使用“燕脂泪”这样的修饰词语,曹雪芹将黛玉的泪水形容得纯美而伤感。
这句原文不仅传达了黛玉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也反映了她作为女性角色所处的困境和不公平待遇。
3. “可怜白雪皑皑,江山如画本无书。
”这是曹雪芹在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情感的原文。
通过用“江山如画本无书”来比喻两人的情感,曹雪芹巧妙地表达了他们的爱情之美和无奈。
白雪皑皑的形容词则更加强调了两人命运的悲凉和无奈。
4.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曹雪芹写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关系的原文。
这两句诗将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比作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纯真和不被世俗所束缚的意味。
这一原文也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即将面临转变的暗示。
5.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是曹雪芹用来描绘大观园春天气象的原文。
曹雪芹通过用“草长莺飞”和“杨柳醉春烟”这样的词语,将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和诗意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原文不仅使读者对大观园的美景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背景。
通过对这几个重点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细入微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
这些原文不仅反映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通过诗词的形式让读者更好地投入到小说的故事之中。
红楼梦原稿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原稿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家曹雪芹在18世纪的清朝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以丰富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桃花源。
以下是红楼梦的原稿原文与解析。
1. 原文解析:“红楼梦”创作背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正值清朝乾隆年间。
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社会呈现出繁华富饶、世族荣华的一面。
然而,也正是这种虚荣繁华的社会背景下,曹雪芹才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世俗和人性的腐败。
2. 原文解析:“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角色。
其中,贾宝玉作为小说的男主角,是金陵贾府的衍派子孙,他豪情激荡、多情善感,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人物。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个性独立、聪慧伶俐,她的痴情和坚持也成为了小说中的经典形象。
3. 原文解析:“红楼梦”描绘的中国古代社会《红楼梦》以大观园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
小说中的贾府是一个充满世俗和虚荣的家庭,人物之间的权谋、情感纠葛以及婚姻制度等等都在书中得以展现。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曹雪芹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虚伪,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也引人深思。
4. 原文解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意义《红楼梦》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手法,如黛玉的汤药、宝玉的沉默、贾母的龙椅等,这些意象象征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
曹雪芹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5. 原文解析:“红楼梦”中的情节与主题《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穿插了爱情、婚姻、宴会、诗词等丰富多样的情节,展示了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
小说以“鸳鸯蝴蝶梦”的破碎与结束来彰显人生的无常与遗憾,同时也道出了生死无常的哲理。
6. 原文解析:“红楼梦”对后世的影响《红楼梦》自问世以来,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被广泛传诵。
红楼梦百回本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百回本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清代社会贵族阶层为背景,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错综纷杂的人情世故和封建礼教的约束与裹挟。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了一部千古绝世之作。
红楼梦的原文版本多种多样,其中最受推崇的就是“百回本”。
所谓“百回本”,即指红楼梦全文分为一百回,并且在文中采用对古文的注释和解析。
这种版本的出现,一方面使得普通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使得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更为凸显。
红楼梦百回本中的原文是以古代文言文的形式呈现。
这种文体在红楼梦中被运用得恰如其分,它不仅营造了一种古朴的文化氛围,还使得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更加深入人心。
古文具有一种含蓄而细腻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词语的融汇贯通和句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真挚情感和独特思考。
除了原文外,红楼梦百回本还附有注释和解析。
这些注释和解析对于理解红楼梦的意义和背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些词语和典故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较为陌生,而注释和解析则起到了梳理思路和扫清障碍的作用。
例如,红楼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宴会、婚丧嫁娶等场景中的礼仪和规范,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解析中对这些礼俗的解释则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红楼梦百回本的解析还包括对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动机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同时,解析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红楼梦故事中的社会背景,了解封建礼教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制约。
总之,红楼梦百回本的原文与解析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红楼梦的方式。
通过对古代文言文的解读和对人物、情节等方面的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品味这部经典之作。
红楼梦百回本的出现,为我们更好地享受这部文学巨著带来了便利和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智慧。
《红楼梦》原著全本讲解004
《红楼梦》原著全本讲解004第二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下在旁人眼里,贾宝玉是个很乖的男孩子。
宝玉的名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他说:怎么这女人一沾上男人的气味就混账了。
贾雨村听冷子兴讲了贾宝玉这怪人,也发表了一番言论,值得我们研究: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
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
运生世治,劫生世危。
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
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
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
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
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
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
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
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
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贾雨村的意思,人生下来,有些天生是正气,有些天生邪气,中间还有一群人,像竹林七贤等就是放浪于形骸之外的另类文人,贾雨村把贾宝玉归于这一类。
红楼梦选读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选读原文与解析《红楼梦》选读原文与解析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及其外戚的兴衰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众多缺陷和社会风尚的腐朽堕落。
《红楼梦》无论在文学价值还是人物塑造方面都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本文将选取《红楼梦》中的几个片段,通过原文解析的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一段:贾宝玉与林黛玉初遇“仪琳道:‘嗳哟,姐姐,我往常家好容易连陪几天,怎么今儿就懒得打发我去?’宝玉笑道:‘他跟女孩子们玩儿,你一个孩子家,也太闹罢了。
’奎庆又道:‘我宝二爷,守着太太,不用你替守着,去罢。
’(《红楼梦》第一八回)”这一段描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相遇的情景。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公子哥儿,被视为家族的未来继承人,因此受到各方宠爱,但他母亲王夫人宠爱的儿子尚有宝姐儿贾宝玉和薛姐儿薛宝钗,两人的地位并列,被称为“宝钗金鑫双瑞碧”的“贾薛”,是贾府中备受宠爱的两个女孩子。
而林黛玉则是另一位贾府的世代子孙,与贾宝玉的身份相比,可以说平凡许多。
她有着敏感、聪慧的性格,追求真挚纯粹的情感。
第二段:贾宝玉与贾政争论“宝玉呆了一顿,方道:‘太爷爷既然如此说,又奈何呢?这不过是我的一个快活罢了,还有别的意思么?’贾政道:‘正因为你如此不会推重家尊尊进德厚之事,所以下这个决心罢了。
' (《红楼梦》第五五回)”这一段描述了贾宝玉与贾政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争执。
贾政作为贾府的家族长老,他对家族的兴衰和社会地位有着更加深切的关注。
而贾宝玉则表示自己只是追求快活,并不会糟蹋家族的名声。
贾宝玉的态度引起了贾政的不满,贾政为了严肃家族纪律和整肃家风,不得不对贾宝玉采取一定的约束措施。
第三段:秋夜思亲“如今家里人都各自有事,心也各自没有个人管,上下抛离的没个齐备,日后哪管得什么家业关情!他也一语未了,便自腾空飞了起去(《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这一段描述了贾宝玉对于家族纷争的思考。
红楼梦--注解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红楼梦》成于清朝乾隆时期,最初是以手抄本面世的,现在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一个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的,但只有不连续的十六回,后来又发现了若干的手抄本,如乾隆庚辰年(1761)的抄本,差不多有八十回,这些手抄本都把这本小说定名为《石头记》,并且有署名“脂砚斋”的许多批语。
据考证,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大约生在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卒于1763或1764年,他的身世究竟如何,至今不能形成统一的看法,但他由于贫病交加、爱子夭折,而未能最终完成这部小说,是可以肯定的事实,现在传下来的前八十回,基本上是他的手笔。
在他去世三十年后,有一种120回的《红楼梦》以木活字印刷面世,在1791年和1792年连印了两次,从此大为流行。
但据专家们考证,这种流行本的后四十回是一个叫高鹗的官僚续作的,他的续书虽然使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规模,人物大体上都有了一个结局,但因为他本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都远不及曹雪芹,所以他续写的内容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最后是要破落到“好似一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而高鹗却写成宝玉“中乡魁”,贾家“沐皇恩”、“延世泽”。
所以,高鹗的后四十回乃一大败笔。
但两百年来这种120回的作法已成习俗,而且高鹗所写出的宝黛悲剧结局,也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所以,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的总称。
这120回的本子,总字数达1075000字左右。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读者应该慢慢戌去品味。
文学作品赏析:名著《红楼梦》解读与分析
文学作品赏析:名著《红楼梦》解读与分析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于18世纪中期,诞生在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社会背景下。
作者背景及创作动机曹雪芹是一位出身于文人家庭的才子,他熟谙古今文化,对诗词、绘画和戏剧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创作动机主要源自对封建社会秩序以及人性、情感等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故事梗概《红楼梦》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多个角色的命运,展现了一个豪门贵族家庭中复杂而真实的关系网。
小说以贾宝玉入荣府为起点,描绘了荣府内外的人物形象和各种复杂情感纠葛。
故事情节交错穿插着爱恨情仇、亲情友情等各种情感细腻描绘,同时也展现了封建家庭的社会地位、宴会文化、礼教传统等方面。
小说艺术特点《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小说,它突破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格局和风格,创新性地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
其中包括:1.众多性格丰满的登场人物: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来刻画社会万象。
2.多线索剧情结构:小说采用多条并行的剧情线索,给读者带来更复杂、更精彩的阅读体验。
3.抒情诗歌体裁融入:曹雪芹娴熟运用抒情诗歌表达角色内心感受,增加作品的韵味和深度。
4.精致细腻的描写:作者对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非常细腻入微,使读者可以真实感受到小说背后隐藏的思想和意义。
主题与思想《红楼梦》以豪门贵族家庭为背景,探讨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败与破败。
作品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描绘以及情节的展开,暗示了各种道德堕落和侵蚀。
同时,《红楼梦》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影响与价值《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国际文学界的高度赞誉。
它不仅反映出封建社会特有的精神面貌,还提供给后世人们思考和审视封建制度下人类命运和爱情婚姻等问题的重要素材。
结语《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奇迹般的作品,它通过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以及对封建社会缺陷深入剖析,成为了传世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作品简介《红楼梦》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此书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征服了万千读者的心。
民间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说,可证其盛。
“红学”研究历时二百余年,仍然不衰,使人叹为观止。
鲁迅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其内蕴广博。
《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种的译本,幷且在国外也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红楼梦》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家素材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
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
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
雍正初年,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
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
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巨大反差,使他对贫民百姓的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曹雪芹晚年迁居北京西郊农村,生活更凄凉、悲惨,“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
曹雪芹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从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创作。
约乾隆二十九年(1762)幼子夭亡,使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到了这一年的除夕,曹雪芹贫病无医,“泪尽而逝”,只留下尚未完稿的《红楼梦》(有说法认为《红楼梦》应该是全部完成,但只是后半部“被借阅者迷失”)从曹雪芹晚年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可知,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
曹雪芹的诗,有创新独特之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贺。
他的友人敦诚曾赞道:“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又说“知君诗胆识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
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
”【解读】[人生际遇] 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了从豪华奢侈到穷困落魄的巨变,给他的身心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把自己的遭遇,把自己的血和泪,凝结成为文字,用它记录下内心的向往和理想,使自己的感情升华,于是写下了《红楼梦》。
由此可见,丰富的人生际遇是创作的源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人最可贵的是有志向,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曹雪芹花费十载写红楼,终成不朽巨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无论多么光辉的目标,伟大的胜利,都要从脚踏实地开始做起,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创作是人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是灵魂的升华。
曹雪芹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深感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通过《红楼梦》表达了自己对人性、世事的感悟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
【其他话题】文章憎命达、阅历、成功不易、人世无常人物素材贾宝玉:多情公子悲凉之气遍布华林,呼吸领会者,惟宝玉一人而已。
中国古代社会,王孙公子天经地义应当接受正统教育,加官晋爵,去维持家族的荣耀。
宝玉却是一个叛逆,他痛恨男性世界的利欲横流,最不耐烦讲经济学问,“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
宝玉的生活中,美好的女儿世界鲜明对照着以父亲为代表的统治势力,一个纯净,一个污浊,一个明媚,一个阴暗。
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辛酸悲苦,各有各的古怪别致,她们都以真诚纯洁的心包围着宝玉,向他展示出各具风姿的美丽。
因而,宝玉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
茫茫尘世,宝玉认为只有女儿世界是一片净土。
他热爱、尊重、崇拜女儿。
宝玉对黛玉的爱,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他对黛玉的身世、处境、心性体察最深,《葬花辞》尚未吟罢,他已恸倒在山坡之上。
就连画上的美人,宝玉也怕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
黛玉和湘云对他不满,他会“越想越无趣”。
晴雯和袭人吵闹,也会令他伤心、心碎。
他热爱这片净土,也尽力维持这方天地的美好。
贾宝玉对一切美好的人物、事物,他都有情且情深。
元春省亲,众人都沉浸在鲜花着锦的繁华幻影里,独独宝玉为姐姐不由自主的命运悲伤;迎春即将出嫁给卑劣的孙绍祖,他自去徘徊瞻顾紫菱洲。
他欣赏晴雯的率真,纵容她恣意行事;他敬重妙玉的高洁,对其恭谨而谦卑。
他不爱交游权贵,却和秦钟、柳湘莲等人亲近,因为他们大多家世衰落,且有女儿般纯洁的人品。
宝玉是一块顽石,人世间的规矩条框、权利富贵,他都不屑一顾,他的评价标准,只有美不美、好不好。
他是爱与美的先觉者。
黛玉死后,宝玉出家,不仅因为他痛失所爱,也因为他心中的美好世界已经毁灭。
【解读】[多情善感] 贾宝玉多情且情深,情是他生命的特质。
这也许源自他有一颗敏感而博爱的心。
他总能于繁华中隐约看到苍凉,内心深处摆脱不了伤感和虚无的阴影。
他热爱和珍重一切美好的事物,却无力呵护他们,眼看着花落人亡.于是,多情人免不了成为悲情人。
[本性至真] 贾宝玉是任性之人。
他藐视封建礼法,追求自由和率性而为。
他与朋友的交往有一种自然率性,无拘无束的心灵默契;有一种无视门第,无视贵贱,无需功利需求的人性本真的认同。
他在自己的净土世界中着力摒弃封建世俗的功利和虚伪,呈现出一种”绝假存真”的清明澄碧。
[叛逆者] 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宝玉出身不凡,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但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不顾“父母之命”,执着的追求纯真爱情.这些彰显了他的叛逆者形象。
这些离经叛道的言行,绝不被当时的世俗和社会所容。
他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就预示着向悲剧的结局越走越近。
【其他话题】反抗、不落流俗、至情至性、另类人生林黛玉:花泪诗魂《红楼梦》的女性世界,“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作为众女儿里的冠冕,黛玉的泪尤其多。
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化身。
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使她五内郁结成一股缠绵不尽之意,于是她堕世历劫,欲倾一生之泪以报恩。
然而,她爱上的宝玉却是假的“侍者”,真的“顽石”。
这种种的因果与错乱,注定了她的一生是凄婉、悲凉的。
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但不幸父母早逝,被迫寄人篱下。
她身体柔弱,才华横溢,脆弱使她敏感忧伤,捷才让她骄傲清高。
而无依无凭的身世,又加深了她对世界的疏离和抗拒。
她是自我的、纯真的、鄙弃凡俗的,她同宝玉一样,也是一个性灵至上,企图挣脱世俗束缚的叛逆者。
黛玉的情只对心中的情人而发,专注而执着。
当这纯洁、炽热的“木石前盟”遭遇世俗的“金玉良缘”的强大挑战时,孤苦无依的她只能用所有的泪和血来抵抗。
见花掉泪、闻曲心伤的黛玉,看似柔弱,实则刚烈、决然。
黛玉生命的全部就是爱情和诗歌。
其爱也真,其诗也真。
黛玉之诗,常给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平凡事物以新奇的构思、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黛玉是将自己的灵魂融进所咏之物中。
《白海棠》,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心灵的独白;《柳絮词》,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己;《菊花诗》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
而在《葬花辞》里,黛玉更是以血泪作墨,感叹身世遭遇,抒发“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愁与悲愤。
“木石前盟”最终敌不过“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成亲之日,黛玉将诗稿焚烧殆尽,泪尽而逝……【解读】[美的极致] 黛玉像是一个生命的精灵,她是那么的楚楚动人,一颦一笑似乎都能触动我们心底的声音和渴望。
她是女性柔美的极致,她的柔美中充满了诗意的优雅与韵味,在这柔美之下,那永不妥协的纯洁灵魂奏响了生命的强音,让我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无限壮美,这才是她那深刻而持久的永不磨灭的魅力.黛玉的生命至美至坚,至柔至刚,她囊括了生命的两极,走向了生命的极致,有着震慑灵魂的力度.[诗意人生] 黛玉的整个生命都是富有诗意的,她将自己的情感人格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沉淀成一首情味深长的诗,这诗情散落在她生命和生活的每个角落里。
黛玉的生命、生活、爱情、诗歌在一起共同呼吸,难分彼此,无法分割。
诗歌是黛玉的生命,黛玉的生命就是一首诗歌,她的生命中充满了诗意的寂寥和纯情的光辉,生活对于她是一首哀怨凄美、缠绵超逸的诗,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她用自己的生命去沉醉.[为爱而生] 黛玉自幼寄人篱下,孤苦无依,性情敏感忧伤。
宝玉的爱是她心中唯一的乐土。
明知这爱如飞蛾扑火,她却倾注所有的心血,义无反顾,毫无保留。
对于唯一的知己和依靠,其强烈的爱足以摧毁一切,包括她自身。
在黛玉这里,爱而不得,只有玉碎,没有瓦全。
【其他话题】刚柔并济、性格决定命运、超凡脱俗、多愁善感王熙凤:铁腕娘子王熙凤,贾府中一人之下、数百人之上的顶尖人物。
王熙凤是一个懂权术、会管理的铁腕“辣”娘子。
在贾府掌权,就须讨贾母的欢心。
凤姐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下人面前,凤姐脸酸心硬;贾母面前,她百般献媚。
凤姐第一次出场,即黛玉进贾府时,其权术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黛玉初次与外祖母相见,贾母抱着外孙女哭嚎,众人“皆敛声屏气”,她却从后院笑着出来,一句“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赞了黛玉,更奉承了在场的贾家姐妹。
在贾府,凤姐的管理本事首屈一指。
她协理宁国府时,一眼就看出宁国府管理的五种弊端,并立即拿出处理的办法,令宁国府的人领教了这个“有名的烈货”的本事。
她又知人善任,不但笼络平儿这位得力的心腹和助手,还在生病卧床时,让李纨、探春、宝钗三人各司其职,使里外下人都不得不更加老实。
凤姐的精明勤勉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让贾家这个濒临死亡的钟鼎望族回光返照了好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