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7-2 古代中国的商业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精品)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过程
先秦时期——兴起 秦汉到隋唐——发展 宋元——繁盛 明清——进一步发展
二、“市”的发展
朝代 秦代
汉代 六朝 唐代 宋代 明清
市的发展情况
明码标价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草市形成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商业区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A、开始出现草市 B、夜市比较繁荣 C、草市已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D、草市交易只在早上进行
(4)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 的商业中心形成于( )
A、汉代 C、唐代
B、六朝时期 D、新朝
• 繁华的清代京城前门市街
五、我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国内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 业大 都市。
5、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 人社会地 位低下。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汉代都城长安的“市”描述正 确的是( )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 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 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清代:苏州等地“十万烟火”
宋朝汴京
皇都胜迹图(明)
南都繁荟图(明)
四、与商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1. 商运繁荣(水运、陆上)
2. 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 所的发达
①是长安的集中贸易地 ②官府对市的场所和时间有严格规定 ③已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 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民间集市“草市”出现于( )
A、汉代 C、唐代
B、六朝时期 D、宋代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 人民版共29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 人民版共29页
分析上述材料,“市”的种类有什么发展变化?
新出现了“草市”、夜市等。
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 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三 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分析上述材料,政府对“市”的控制有什 么发展变化?
徽商与晋商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
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
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
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
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市”的发
朝代

发展情况
秦代 管理市有法律规定 商品明码标价
汉代 有专门管理机构 市的数目增多,长安九市
南北朝 草市(民间集市)形成
控制越来越松,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 直接控制。
“高祖(刘邦)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 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 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从材料中看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是否和他们的经济实力相符?
商业都会的崛起
朝代 战国 新(王莽) 唐代 宋代
中外交往的见证


客 墓
州碑
摩尼教石像
蕃客墓地
印 度 教 石
日 本 教

北宋 交子
北方会馆的典 型代表——辽 宁海城的山西 会馆。
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 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河南南阳的 山陕会馆
明清时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 成。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 ——(唐)元稹《估客行》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件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件PPT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 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 商”的关系。
【讲史料】 史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 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 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 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 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导读 史料表明在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 宋代贸易场所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表明商品经济的发 展对城市功能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A
5.(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 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
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 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 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为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 条件,故 B 项符合题意,C 项错误。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 况下进行的,A 项错误;迁都并没有改变南方作为经济文化重心 的地位,D 项错误。
答案:B
6.(2016·江苏单科)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 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 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 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 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 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⑤明朝中期以后,_钱__铺__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 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古代
①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契约在_古__埃__及___广泛使用 ②公元前 2600 年左右,__两__河__流__域__的人们已经使
世界
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信贷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__两__河__流__域____出现了经
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古代 世界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_古__埃__及___出现了较为完 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_古__希__腊___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
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
(续表)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 中亚、西亚、欧洲和_北__非___,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 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对外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 贸易 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__波__斯__湾__、阿拉伯海 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的商品有丝绸、瓷器、 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__舶__司__,掌管对外贸易
当时( )
A.海外商品贸易发达 C.国内长途贸易兴盛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经济重心加快南移
解析:选 C。根据“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 其利甚溥(丰厚)”,可知当时国内长途贸易兴盛,利润丰 厚,故 C 项正确。
2.(2021 年山东聊城期中)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 数量很多。下图是在中国北魏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 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该金币可 用于佐证的历史现象是( )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7-2 古代中国的商业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7-2 古代中国的商业

②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一 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3)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 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时期
概况
西汉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 广州 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元朝 泉州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统治者推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 ”政策,中外贸易萎缩
必修 2 经济史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
构建 知识体系
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期
概况
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汉至隋唐 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1)依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 【试答】(1)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试答】(2)新现象:商帮出现。
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时间 1550年以前 1551~1722年 1723~1861年 1862~1911年
松江市镇数量 59 113 167 369
【命题透析】本题以明中叶以来松江府所辖市镇数量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 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轮复习ppt课件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轮复习ppt课件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木兰辞》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
16
分析上述图片,从经营的空间上看,“市”
有什么发展变化?
17
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
《清明上河图》局部
18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 七刻,击钲( zhēng )三百下,散。
9
徽文化是"滋养"百年徽商
山西商帮 --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 --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 -- 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 --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 --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 --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 -- 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 -- 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 -- 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 -- 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秦 代 商品明码标价
汉 代 集中贸易,专门管理,长安九市
南北朝 唐代 宋代 明清
草市(民间集市)形成,设“草市尉”管 理 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突破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 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已具较完备饮 食服务设施
11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The First Praft Bank
•清代钱庄的票号
日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大街的
繁华地段,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
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
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结束了
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
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掀开了中国金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似今天的汇票。它的便利之处在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 钱币,有利于推动长途贸易的发展。
邸 店 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
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东晋时已出现, 唐朝时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
柜 坊 专营货币借贷和存放的场所,这是最早银
行的雏形,比地中海金融机构早六、七百年的时间。
三大新事物的意义:促进商品贸易的流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 商业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发展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 了基础。 (2)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动荡的社会环境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促进了 各地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 (4)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制定了许多鼓励商业发展 的政策,促进商业发展作用。 (5)春秋战国 时期的货币金属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 进—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
1.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出现商业中心(长安、洛阳) ▲市的出现,长安设东、西两市 ▲中外贸易发展(海、陆丝绸之路)
根据材料,分析秦汉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原因。
材料: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商品必须明码标价(防止偷税漏 税);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 把钱投入陶制容器中,违者受罚;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
发展的特点。
一、古代商业
商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哪里
用什么
商人
交通 市场
货币 商品











2020级高考历史复习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商业 (32张ppt)

2020级高考历史复习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商业 (32张ppt)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 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域组织即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①经济:刺激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工商业发展,江南一 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域市,域 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典例2] (2017·全国Ⅰ卷·27)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
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
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B
角度三:商品经济发展
长安 五都,设“五均”官 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湖州
汴京(河南开封) 苏州、盛泽镇 四大名镇(汉口、佛山、景德镇、朱仙镇)
规律总结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 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 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3)商业发展的表现:注意市的变迁、海外贸易、 交换媒介、商帮群体等。
(4)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建议多角度分析:知 识结构、居民职业结构、产品种植结构、文学艺术等
主干梳理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
思考:商业的发展, 跟哪些因素有关?


商人
交通
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什么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7-2 古代中国的商业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7-2 古代中国的商业
必修 2 经济史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
构建 知识体系
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期
概况
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汉至隋唐 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深度 剖 析考点
探究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素养立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018·北京卷,改编)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
所示。据下表可以得出( ) A.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B.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C.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无关 D.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史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 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史料二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史料三说明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松江的 “棉纺织业”、景德镇的“陶瓷业”、佛山的“冶铁业”、汉口的 “商品转运”,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 变化? 【试答】(1)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 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上述史料,归纳汉到明清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试答】(2)从汉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和明清的逐渐放松管理;城市的经济功 能逐渐增强。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城市 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020届高考历史A版一轮复习课件:考点7 商业的发展(共18张PPT)

2020届高考历史A版一轮复习课件:考点7 商业的发展(共18张PPT)
考点7 商业的发展
考法1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考法2 古代中国货币的演变 考法3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考法4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考法1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原因
(1)政治:长期的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经济: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基础) (3)民族及对外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 外政策 (4)交通发达和科技进步 (5)部分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的推动
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
例题10[课标全国Ⅱ2017·24]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
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
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 商业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可知, 范蠡在曹国的城市陶经商致富, 子贡在曹鲁两国之间经商致富,
体现了当时曹国和鲁国的商业环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后期商品 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 使用玉制器皿”表明这一时期传 统的等级秩序受到了经济发展的 冲击,故B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 但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错在 “瓦解”;D项说法错误。
明代银锭
宋代交子
例题14[课标全国Ⅱ2014·26]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
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
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交子的作用。 材料大意为交子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 设立,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 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币, 引发纠纷。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 民间交易的凭证,故答案为A项;交 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 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交子的 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 关系,故D项错误。

2020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2课件: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2020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2课件: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2.唐宋时期“市”的发展 史料
思考:依据图一,说明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具有怎样 的主要特点。结合图二,指出宋代汴京城的商业活动发 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时空观念) 【点拨】从图一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与各坊的分布 概括特点;图二北宋汴京城清晰呈现沿主要街道形成了 繁华的商业区,东北部标注着“夜市”,从时空限制等 角度分析变化。
【史论阐释】 一、与唐相比,北宋“市”的变化 1.从布局上看,宋朝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分散于宅 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商业街。 2.从区域上看,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 了“市”,如草市。
3.从时间上看,在唐代夜市的基础上出现了晓市,更加 繁荣。 4.从管理上看,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督。
【史论阐释】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如夜市、晓市、草市等。 2.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各 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3.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 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 衰。
4.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中 期后,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群体活跃,如明清时期的徽商、晋商等。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 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3.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 市商业繁荣。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从城市经济发展看,明朝中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 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从地区分布看,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由 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 批工商业市镇。

2020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二课件: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2020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二课件: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二、“市”的发展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 价,收受金钱也有法令限制。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 当严格。
3.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了 民间集市——“_草__市__”,政府设立“草市尉”实行行政 管理。 4.唐代:“草市”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_夜__市__”比较繁荣。
2.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 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 【解析】选A。根据材料“新兴的中小市镇”“呈现出 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日渐 突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 的主旨,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材料未体现,且与史 实不符,排除。
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时期古代中国商业 发展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提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明清时期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商帮的出现对古代中国 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按地域组成,规模更大,实力更强;商品经营内容 更丰富;贸易活动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2.阅读课本第一目第四自然段及下列材料。 材料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 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 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 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 变化? 【试答】(1)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 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上述史料,归纳汉到明清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试答】(2)从汉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和明清的逐渐放松管理;城市的经济功 能逐渐增强。
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柜房 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纸币“ 交子”
元朝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较快;(3)出现 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代以前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 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②西汉都城长安的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2)宋代时 ①城市中 坊 和 市 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 朝贡 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 宝特产的需求。 (3)评价: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古代商业的发展可归纳为“五先”与“五后”五个 变化
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直至固定为金银。 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业缘组织和地缘组织。 主导商业:先官商,后私商。 政府管控:先直接严控,后间接宽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史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 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史料二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史料三说明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松江的 “棉纺织业”、景德镇的“陶瓷业”、佛山的“冶铁业”、汉口的 “商品转运”,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命题透析】本题以明成祖时朝贡贸易的贡品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 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研习选项】 B。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 画并不是新的类型,A项错误。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 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B项正 确。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C 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 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D项错误。
2.宋元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 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 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1.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
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
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ຫໍສະໝຸດ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解析】 C。宋朝坊市制的突破,夜市的出现,是带来材料中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 C项正确。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边境互市贸易和海外贸易繁盛,商业税一度成为主要税源。
探究二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素养立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018·海南卷)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
1.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 C。材料中有官员请求皇帝禁止岭南地区村落里的小贩在当地设摊贩卖,并 下令让他们在城邑交易,而皇帝认为这一举动是扰民行为,拒绝了这一请求,这反映 了宋朝政府对乡村地区自发形成的市场持默许态度,选C。
2.素养立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018·全国卷Ⅰ)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 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 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 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必修 2 经济史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
构建 知识体系
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期
概况
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汉至隋唐 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2.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
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
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
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②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一 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3)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 大都会。
2.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
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
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解析】 B。明代徽州土地贫瘠,但是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居全国之首,这是因为 徽商致富后纷纷回乡购买土地和房屋而导致的,即“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这一 现象在加剧土地兼并的同时,强化了重农意识,从而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 发展,B项正确。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 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 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市井经纪人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 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3. (2018·昆明模拟)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 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 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 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解析】 B。“清乾隆中期以后”虽然清朝本身并没有改变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 但此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波及了中国,B项正确。
(1)依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 【试答】(1)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试答】(2)新现象:商帮出现。
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城市 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深度 剖 析考点
探究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素养立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018·北京卷,改编)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
所示。据下表可以得出( ) A.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B.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C.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无关 D.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梦粱录》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 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 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 空间限制。 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史料一 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