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篇一】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有感在我看来,《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所著的着重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他用综合归纳的方法,从西方人的角度写中国历史,大历史,因此就与传统的历史读物有了很大差别。

黄仁宇先生并没有详细的去叙述各朝各代具体演进的历史,而是在每个朝代内举出一个个知识点,并以历史的主干将这些制度或者文化上的知识串在一起,犹如珍珠项链般。

他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早熟的原因,并把中国的历史上的盛世划分为三个帝国,并且在近代阶段着重分析了中国社会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

中央集权制的早熟、长期存在曾经在学习的时候,遇到过国家起源的种种理论,譬如说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等等。

这些理论从字面意思上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中国国家的起源或许更加可以将其归结到水利灌溉说与战争说上面去。

中国的土壤、气候及地形极其适应于农作物的生长,对兴修水利的故事从传说中的大禹便已开始,在以后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农业问题更成为影响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地理环境上的特殊性,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犯也是由于汉人的农业成果对他们贫瘠的生活存在吸引力,对粮食这种生存资源的争夺导致历史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近乎于连绵不断的战争。

而不管是对于建设水利工程还是应对军事战争来说,都非少数人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能够统筹各种人力、物力资源的存在。

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很容易产生这些问题,因此,孕育在这种环境中的中国,其中央集权制度显得早熟也就可以理解了,应该可以说中国政治制度上的早熟是被地理环境催化出来的。

而在这种制度下的小农经济一旦形成,便以其自给自足的的特性长期保持下去,这种原子式的社会家庭状况如果没有外力强有力的冲击是很难瓦解的。

而另一方面,在政治架构上的间架性设计对国家的体制也有重要影响。

间架性设计体现在早期的地方划分以及井田制的表现形式上,及至以后郡县制确立、井田制瓦解,但是它仍体现在政治权利的分配上,如秦朝建立的集权体制,权力集中在统治者手中,并且越往下权力越小,因此又体现为倒金字塔结构。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读后让我深受启示和触动。

首先,这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历史遗产。

从古代的夏商周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进。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轨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不仅呈现了历史事实,还深入探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由众多的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

同时,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也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使我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不再简单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指导意义,认识到我们身处的时代和
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关注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思考如何在历史的经验和启示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走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第一篇: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读《中国大历史》和中国性格形成的臆测题目挺长的,没办法,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关怀。

我自己倒是认为蛮贴切,直白,让人找不到反悔的证据。

这是一种性格,即今天我要说的东西。

这本书说实在的我没读完,不过看出些东西,心里还是有些感触的。

黄仁宇开头也说清楚了,综合重于分析,所以,在此我想用综合说说读这本书看出的一条线,中国人性格的一些猜想。

作者前面部分提到两个教授的时候,顺便隐藏反对一样的提出自己作历史的方式。

据我所知,大部分喜欢质感的人都很在意分析事物。

另一部分喜欢内涵的人就更注重结合事物抓连线的点。

我感觉我身边的人都是这两个端点。

感官化的人和心灵化的人,这两种性格是性格的两个重要端点。

感官化的人重视感观,实际,性情敏感;心灵化的人大气,会读心,比较受欢迎。

而我要简略的就是端点周围的东西。

我感觉中国人就是两种性格的混合。

现在的普遍是两种性格的结合体,就看更偏向哪个端点,感官,还是心灵。

两种性格,北方游牧,南方农业。

作者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客观。

他写书阐述历史的时候简直是给外国人表达。

其实也就是英文的。

就是给人,而不是中国人。

我还是比较赞成这种方法。

如焚书坑儒,作者写成焚烧诗书,活埋反对者。

他写中国人性格极其客观。

中国现在的国家制度,处事风格源自周朝。

作者提到,夏朝存不存在还是个谜,或者说夏朝根本就是制度化的原始社会。

中国国家起源于商周。

商朝和周朝中国的特点开始显现。

商朝尚武,风格剽悍,残暴,实际。

商朝是个很重实效的时代,商代的青铜铸造比周朝的要好。

据说纣王就是武功高手,关于纣王其实也有很多疑点,我并不认为正义是一方定义的。

周朝尚文,重农业,懦弱,重形式。

周朝上级追求完美和形式,做事远没有商朝的实际作风。

东周末年的百家争鸣已经是两种性格的主流了。

百家争鸣以法家和儒家居大。

法家思想主张实际的统一征战,依法制国。

儒家也主张中央集权却要用礼仪道德统一。

东周诸侯一方面推崇好听的儒家的仁义,一方有采取法家的制国统一主张,这种表面形式的虚伪正是周朝流传下的性格特征,周朝之后,国家纷纷效周,中国思想性格逐渐定型。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一书,觉得他写书的思路和别人不一样,他是以经济学的角度来写历史的,他觉得朝代的更迭与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黄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是否要责备宋代的改革者,他们过于轻举妄动?要不是他们的失败,为何1000年后,无人再敢尝试以货币作管制的基础?是否咎在忽必烈?他一心只顾到战胜取功,而未将中国本部构成一种系统?是否我们又要谴责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否对宋朝的失败反应过甚,因此才把钟表向后倒拨,超过了任何合理的程度?是否清代的皇帝也有罪愆?他们一心只想做中国式的天子,而不敢真实地恢复中国固有文化的长处。


这一段话的开始说宋代的改革者是指王安石,由于王安石的失败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的变迁,以至于影响1000年后整个社会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

我认为王安石的.失败可能能影响一个朝代,但能影响1000多年,我认为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中国如此之发展,主要是每个朝代的开国者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忽必烈武功很好,而且崇尚武功,他的元朝所占有的面积最大,但统治的时间较短。

朱元璋乞丐出身,他的目的要能守住他的天下,并没想有大的发展。

清朝是满族,少数民族,他们能得天下,守住他们的天下,要向汉族学习,最好照搬照抄,也没有与其他国家有太多的交往,并没想有大的变革。

【最新】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最新】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最新】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一>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将行了概括,极其精炼,读后的总体感觉是:挺喜欢看他的文字,当然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出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倾向性,添加了个人的看法,但很准确,同时也觉得他看得比较透彻,拨开了挡在历史面前的愁云惨雾,所以挺耐看的.>札记读了>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 论语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 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另外,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清朝是先构成集权体制,并没有等待社会多元化,集权也没有国家的象征,所以远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来,时至今日,中央集权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力量.通过着本书,我将中国的历史以一个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觉.。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苦难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小说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生动而真实,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描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生活、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尤其是对于战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描写,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些描写,我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于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不仅让我对于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于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写,也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

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刻解读,让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优秀6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优秀6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优秀6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一“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

用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演变,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这是这本书封面写的,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被这句话给迷住了。

原因之一是上学期刚好学了一点经济学,其次就是本身就喜欢这种独特视角下的分析,这种分析能让人的思维更加具有客观性。

寒假在家,比较冷,在被窝里过冬的时候就顺便把这本书翻来看了,起初看序的时候,实在是太长,又有许多人为此书作序,总之,有点儿枯燥,但是当正文开始之后,便开始觉得好看起来了。

由于这本书是小篇章的模式,每读一章,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我就简单抽取一些章节来谈谈我的感受吧。

一、轻重之说与国家干预。

这个章节讲述了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国家干预,比如汉武帝采取了由中央上林三观铸五铢钱;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均属平准机构以进行各个地方商品的调度‘盐铁实行官营等······国家干预的存在,使得在一定时间内,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经济市场变得更加稳定。

但随着国家干预强度的增大,负面影响则显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观主体的发展受到制约,其自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二是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在层层叠叠的行政机构之间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正如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说的:“国家干预”在现代社会中,是政府与政策性干预来维护社会公正和经济正常运转;但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

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是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两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史上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尤为显得必要。

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把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转型时期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篇1历时俩月,终于读完了。

很多东西读的半懂不懂,书到用时方恨少,书读的少,看大家写的东西就颇吃力!中间实在读不下去,就掺杂读些不吃力的,算是一种变相偷懒吧!吕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皆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客观的剪裁记录,对于一些集体认识有偏颇的公断,亦在合理推断的基础上予以指出。

读来颇受启示!吕先生是史学界公认的读书最多的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同人传为美谈。

《中国大历史》初版于1923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

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

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

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

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

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

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一)《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着,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

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

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

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

书中着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

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

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着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

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着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经济上,书中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着社会体制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今天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借鉴才能维持祖国的繁荣与统一。

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在古代正是道德。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读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

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

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

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

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

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

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

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

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

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

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论语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全面地回顾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他对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

其次,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演变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一次变革都是在前一次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历史发展和变革。

通过对历史变革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最后,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总结,他认为中国历史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次变革都是在前一次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历史发展和变革。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综上所述,中国大历史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历史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黄仁宇先生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使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历史巨著。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规律。

我从这本书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深厚底蕴。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轴线,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对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阐述,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长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有了全新的理解。

中国古代强调礼仪之邦的思想,强调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也强调学问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

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保障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另外,《中国大历史》也详细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唐朝的开元盛世、宋朝的科技繁荣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讲解,我进一步领悟到中国历史的辉煌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古代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人伦关系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使得中国文化能够传承至今,独具魅力。

同时,我也对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中国历史中充满了动乱和战乱,这些苦难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然而,中国人民在这些苦难中始终坚定、勇敢前行,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不仅仅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还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总的来说,《中国大历史》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历史巨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1《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巨著。

阅读此书,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以及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这本书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现代中国的发展,为我展开了中国历史的宏伟画卷。

首先,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时间跨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到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近现代历史的起伏,中国历史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转变过程。

我了解到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历史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样。

其次,本书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了解了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这些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本书也对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领导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火烧瑶台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等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研究,我更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以及各个时期的领导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同时,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描述,如项羽、刘备、孙中山等,我对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个体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中民主、平等和社会公正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中国人民在遭受外来侵略、内部混乱等困境时,始终坚守着这些价值观,并努力为实现社会和谐做出努力。

这种精神鼓舞着我,让我更加珍惜现代中国的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大历史》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性,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深厚情感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精神。

通过研究中国历史,我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将继续指引中国走向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未来。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1《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

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2黄仁宇先生的作品,充满了铺陈的豪迈与细节的生动,历史就像是一块宝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和逻辑,提炼出的内容总不乏深意与新意。

如果说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只是从每个朝代的内部去剖析细节,那么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无疑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距离感,在粗线条的史料归纳中,将历史构成一个简明连贯的纲领,进而与现代化的先进国家如西欧和美国对比,这种大历史观的着眼点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具现实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

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

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导读: 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一)《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着,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

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

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

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

书中着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

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

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着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

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着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经济上,书中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着社会体制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今天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借鉴才能维持祖国的繁荣与统一。

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在古代正是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

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

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

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

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

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

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

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

《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
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