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静力学基本知识共62页文档

合集下载

1-静力学基础知识

1-静力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二力构件
只有两个力作用下处 于平衡的物体
LIMING UNIVERSITY
不是二力构件
二力杆不一定是直杆
LIMING UNIVERSITY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2、加减平衡公理 若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上添加或减去任 何平衡力系,则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并不改变。

在此,力是有固定作用线的滑动矢量
一、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
即选择研究对象;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约束类型并结合 基本概念和公理分析它的受力情况,这个过程称为物体 的受力分析。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有: 一类是:主动力,如重力,风力,气体压力等。 二类是:被动力,即约束反力。
以上两类力通称为外力。
1.3 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的两个力的合力仍作 用在该点上,其大小和方向由两个力组成的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


F2
R F1 F2
F1
R F1 F2
F2 F1
1.1 力的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基本公理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LIMING UNIVERSITY
R F2
F1
1.2 约束、约束的基本类型
一、约束的概念 自由体: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叫自由体。 非自由体:位移受限制的物体叫非自由体。 约束 :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预先施加的限制条件称为
约束。(阻碍物体运动的装置)
LIMING UNIVERSITY
约束反力 :约束给被约束物体的力叫约束反力。 (约束反力总是与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如:踢到墙上的足球所受的力。
LIMING UNIVERSITY

工程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础知识

工程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础知识
作用与反作用力示意图
1-2 静力学公理
公理一的应用 人在划船离岸时,常把浆向岸上撑。这就是利用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1-2 静力学公理
二力平衡公理示意图
二、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202X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理解力、刚体和约束等概念。
深刻理解静力学各公理的内涵。
了解各种常见典型约束的性质,会正确表示各种典型约束的约束反力。
初步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能正确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1.力的概念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02
几种常见的约束及其约束反力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约束与约束反力 自由体和非自由体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当物体沿着约束所能限制的方向有运动趋势时,约束为了阻止物体的运动,必然对物体有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约束反力或反力。
约束——对非自由物体的限制
2.主动力与约束反力
足球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弹簧形变
力的内效应
内效应——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效应。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4.力的三要素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夹紧力作用点的选择 夹紧力作用点的选择
模型——对实际物体和实际问题的合理抽象与简化
刚体——对物体的合理抽象与简化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巧夹球形工件 用平口钳夹球形工件很难夹紧,这是因为平面与球面接触,接触面积小(理论上为点接触),要产生一定大小的约束反力F1、F2和摩擦刀矩M2,与轴向力F和切削力矩M1平衡,需要很大的夹紧力,易损坏球形工件。若用螺母代替,将是环面接触,加大了接触面积,改变了约束条件。因此,只需较小的夹紧力,就可使球形工件夹得很牢固。 4

静力学基础知识

静力学基础知识

力的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基本公理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二力构件
LIMING UNIVERSITY
只有两个力作用下处 于平衡的物体
不是二力构件
二力杆不一定是直杆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2、加减平衡公理
若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上添加或减去任 何平衡力系,则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并不改变。
LIMING UNIVERSITY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二、力系、合力 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
LIMING UNIVERSITY
对物体作用效果相同的力系,称为等效力系。
使物体处于平衡的力系,称为平衡力系。
如果一个力和一个力系等效,则该力为此力系 的合力,
而力系中的各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F2
LIMING UNIVERSITY
R F1 F2
F1
R F1 F2
F1
F2
1.1
力的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基本公理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R
F2
R F1 F2
R
2 F1
LIMING UNIVERSITY
F1
R 1 2
F2 2 F1F2 cos
2
F2
F1
F1 F2 R sin 2 sin 1 sin(180 )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推论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刚体只受平面内三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若此三力 不互相平行,则必汇交于一点,(在特殊情况下,力在 LIMING UNIVERSITY 无穷远处汇交——平行力系。)
kg m / s
2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

Fxy F sin X Fxy cos F sin cos
Y Fxy sin F sin sin
F Fx2 Fy2 Fz2 cos Fx F ,cos Fy F ,cos Fz F
38
§1-6
用线汇交于一点,则另一力的作用线必汇交
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共面.
10
[证 ]
∵ F1 , F2 , F3 为平衡力系,
∴ R , F3 也为平衡力系。 又∵ 二力平衡必等值、反向、共线, ∴ 三力 F1 , F2 , F3 必汇交,且共面。
公理4
[例] 吊灯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拉)
等值、反向、共线、异体、且同时存在。
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效应。
因此,对刚体来说,力作用三要素为:大小,方向,作用线
9
公理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合成 一个合力,此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合力的
大小和方向由以原两力矢为邻边所构成的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R F1 F2
推论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刚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若其中两力作
11
公理5
刚化原理
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将此变形体变成
刚体(刚化为刚体),则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公理5告诉我们:处于平衡
状态的变形体,可用刚体静
力学的平衡理论。
12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一、概念 自由体: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叫自由体。
非自由体:位移受限制的物体叫非自由体。
约束: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预先施加的限制条件称为约束。 (这里,约束是名词,而不是动词的约束。) 约束反力:约束给被约束物体的力叫约束反力。

静力学基本知识共62页

静力学基本知识共62页
静力学基本知识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静力学基本公理
推理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当刚体受到同平面内不平行的三力作用而平衡时,三力的
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
F3
C
F1 A
B
F2
证明:
F1
F1
A F12
O
F3
C
F2 B
F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常常用来确定物体在共面不平行 的三个力作用下平衡时其中未知力的方向。
第一节 静力学基本公理
四、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第二节 力矩与力偶
(2)倾覆力矩与稳定力矩 Mq=1.2 Q1×0.5+1.4 P×1=1.2×6×0.5+1.4×1×1=5kN·m Mw=0.9(Q2 +Q3)×0.24/2=0.9 ×(8.4+54.72)×0.12=6.8 kN·m
(3)验算稳定性
由上面计算可知Mw > Mq,雨蓬的稳定性是安全的。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静力学基本公理 ﹡力矩与力偶 ﹡力系的分类和简化 ﹡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方程 ﹡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初步应用
基本要求:理解静力学公理; 理解力矩、力偶的概念 及力偶的性质,掌握力矩和力偶矩的计算;掌握平面力系 的合成和平衡条件,并能熟练应用平衡条件计算常见结构 的约束反力。
Fy
M AF Fd
FxΒιβλιοθήκη d 5 cos300 3 sin 300
d
5 0.866 3 0.5
2.83m
M A F 10 2.83 28.3kN.m
MA Fx MA Fy F cos300 5 F sin 300 3 10 0.8665 10 0.53

静力学基础知识

静力学基础知识

LIMING UNIVERSITY
1.1 力的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基本公理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四、力的正交分解
思考题:P17 1至7 作业:P18 8至9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法
则。
F22
F2
R
R= F1+F2 R= F11+F22
LIMING UNIVERSITY
F1
y
F11
但沿任何方向不能移动
座反力,竖向支座反力
固定 支座
定向 支座
杆端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
只允许杆端沿一定方向自由 移动,而沿其它方向不能移 动,也不能转动
有反力矩,水平支座反 力,竖向支座反力
沿自由移动方向没有支 座反力,只有与此方向 垂直的支座反力,及反 力矩
LIMING UNIVERSITY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p q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3、同样对于作用于极小范围的力偶,称为集中力偶。 (单位为N m或kN m)
LIMING UNIVERSITY
LIMING UNIVERSITY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4、对于作用范围不能忽视的力偶,称为分布力偶。 (单位为N m/m或kN m/m)
返回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1.1 力的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基本公理
LIMING UNIVERSITY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推论:力的可传性 力可以在刚体上沿其作用线移至任意一点
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力的三要素可以叙述为:大小、方向、作用线
LIMING UNIVERSITY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3.平行四边形公理(Parallelogram Axiom)

第一篇 (1) 静力学基础

第一篇 (1) 静力学基础
① 空间力矩必须用矢量而不是代数量来描述。
力对点之矩:力使刚体绕某 一点转动效应的度量。 力对轴之矩:力使刚体绕某 一轴转动效用的度量。 力矩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 取矩心。
② 空间力矩概念包括大小、转向和力的作用 线与矩心构成的作用面。
③ 矢径与矩点的位置有关,力对点之矩必须 指明矩心,即力对点之矩是个固定矢量。
力与力的投影 力矩与力偶 约束与约束力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静力学 基础
01
力与力的投影
1.1力与力的投影
1.1.1 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①运动状态发生变 化或使②物体变形。
内效应,材料力学考虑 外效应,理论力学考虑
力 外效应 内效应
PS:静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刚体,所以不考虑力的 内效应,只研究力的外效应。
1.2 力矩与力偶
1.2.4 合力矩定理(伐里农定理)
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 等于所有各分力对同一点的矩的代数和。即:
mO ( FR ) mO ( Fi )
i 1
n
1.2 力矩与力偶
1.2.5 力偶 力偶的定义: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线平行且不共线的两个力称为力 偶。 力偶作用面:由两力作用线所决定的平 面称为力偶作用面。 力偶臂:两力作用线间的垂直距离d称为 力偶臂。 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线平行且不共线
按照相互作用的范围区分:①集中力
②分布力
集中力:作用于物体某一点的力。
分布力:作用于物体某一线、面 或体上的力。
1.1力与力的投影
力的作用效应 * 运动效应或外效应
*变形效应或内效应
1.1力与力的投影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是定位矢量(可以用一个定位的有向线 段来表示力。在书写中,用大写字母上加 箭头作为矢量符号,如 F。

第01章_静力学基础

第01章_静力学基础

1)二力构件: 只在两点受力而处于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重力不计)
二力杆:
如果二力构件是直杆,称为二力杆。 二力杆是工程中常见的结构,掌握二力杆的性质,可以 方便地判定结构中某些构件的受力方位 CD为铰链约束,一般其 约束力方向不能确定, 但当CD自重不计时,CD 只在C、D两点受力,根 据二力平衡公理,必定 等值、反向、共线。从 而可以直接确定C、D上 的作用力。
不论接触面形状如何,都不能限制物体沿接触面切 线方向的运动,而只能限制物体沿接触面公法线方 向且指向接触面的运动
啮合齿轮工程模型
啮合齿轮简化模型
啮 合 齿 轮 光滑支承接触对非自由体的约束力,作用在接触 处;方向沿接触处的公法线并指向受力物体,故称为
法向约束力,用 FN 表示.
柔体约束 与 光滑面约束 约束力方向的区别
生活中常见的圆柱铰链约束:如剪刀,门窗上的 活页.
简图
约束的特性 1、假定销钉与圆孔之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 2、两侧构件只能在垂直于销钉轴线的平面内运动。 3、两侧构件均可以绕销钉自由转动。
铰链作用处的约束力画法
在分析铰链C处约束力时,一般不用单独分析销钉的受 力,通常把销钉C固连到其中任意一个构件上,如右侧构件。 则此时,左右两侧的构件互为约束。铰链是光滑的,因此两 个构件与销钉连接问题就可以进行简化,称为一种轴与光滑 孔配合的问题。 因此光滑圆柱铰链的约束力的作用线一般不能预先定出, 但约束力垂直销钉轴线,并通过铰链中心,可用两个正交分力 表示.
若刚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而平衡,且其中两个力的作 用线相交于一点,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同一点,而 且共面。 如何证明 ?
①根据力的可传性,将F1和F2 汇交与一点O
②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合力 F12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
x
F3
60°
③ F3x= -F3.cos30°=200× F3y= -F3.sin30°=200× 1 2 F4
3 2
④ F4x= F4.cos90°=0 F4y= -F4.sin90°= 200×1
思考练习: 已知各力均为300N,分别求其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F2
y
30° F1 x
F3
45°
F4
2 ... 2 2 ... 2
合力的投影影:
合力:FRα Nhomakorabea思考练习:
同一平面的三根钢索连结在一固定环上,如图所示, 已知三钢索的拉力分别为:F1=500N,F2=1000N, F3=2000N。试用解析法求三根钢索在环上作用的合力。
思考:
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 时,若去取不同的直角坐标系所 求得的合力是否相同?
注意:
1.力与轴平行,投影的绝对
值等于力的大小;
2.力与轴垂直,投影为零。
例:已知各力均为200N,分别求其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y
F2
①F1x=F1.cos60°=200× F1
60°
1 2
3 2
F1y=F1.sin60°=200×
F2y= F2.sin0°=0
② F2x= F2.cos0°=200×1
R F1 F2 Fn
z F3 Fn
O
R F2 y
mO ( R ) r R r ( F1 F2 Fn ) r F1 r F2 r Fn mO ( F1 ) mO ( F2 ) mO ( Fn ) mO ( F )
矩心的位置无关。力偶对刚体的转动效应用力偶矩矢度量。
z B

第1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第1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2.力的效应
外效应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理论力学
内效应 :物体发生变形
例 如:力可以使汽车运动(外效应); 也可以 使球、梁发生变形(内效应)。
材料力学
3.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是矢量.
4.力的单位 牛顿 N KN
5.力在平面上的投影 力矢在某平面上的投影,等于力的模乘以力与 投影轴正向夹角的余弦。
理论力学 – 静力学
几个基本概念
刚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始终保 持不变的物体.
平衡:物体相对惯性参考系(如地面)静止或作匀速 直线运动.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1-1 静力学基本概念
一、力
1.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
体的形态或者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推理1 力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意一 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 线.
推理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 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 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2、空间力对点的矩 ——力矩矢 三要素:
(1)大小:力 F与力臂的乘积 (2)方向:转动方向 (3)作用面:力矩作用面.
r r rr MO(F) r F
r rr r r r r r
r xi yj zk
r r rr
r
F
r
Fxri
Fy j
r
Fzk
r
r
MO(F) (r F) (xi yj zk )(Fxi Fy j Fzk )

第一章 静力学绪论及基本概念

第一章 静力学绪论及基本概念

约束反力F通常用通过铰链中心的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 Fx、Fy表示。两个分力的指向可以自由假设。
四) 固定铰支座 将结构体或构件用销钉与地面或机座连接就构成了
固定铰支座。其约束与中间铰链约束相同。
第 41 页(共 78页)
坐标轴的正交分量,则: F = F1 + F2 + F3
而:
F1 = Fxi , F1 = Fy j, F1 = Fz k
所以: F = Fxi + Fy j + Fz k
F3 F2
F1
∴F = Fx2 + Fy2 + Fz2
cos α = Fx , cos β = F y , cos γ = Fz
x
∑ FRx = Fx
F1x F2x F3x
∑ FRy = Fy
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 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第 20 页(共 78页)
1-4 力的分解和投影
力的投影与分力的区别: • 投影a1b1、a2b2是代数量,而分力是矢量 • 投影无所谓作用点,而分力作用点必须作 用在原力的作用点上 • 仅在直角坐标系中在坐标上的投影的绝对 值和力沿该轴的分量的大小相等
第 2 页(共 78页)
1-1 绪论
5.若一个力系作用于某物体而使其保持平衡,则该力系称为平衡力系。 6.一个力系要成为平衡力系应满足的条件成为平衡条件。 7.如果两个力系分别作用于同一个物体并能产生同样的效应,则这两 个力系互为等效力系。
第 3 页(共 78页)
1-1 绪论
静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物体的受力分析 2.力系的等效简化 3.力系的平衡
力矩取正值,反之为负。 力矩的单位:与力偶矩单位相同,为 N.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布荷载:如梁的自重荷载连续作用,大小各处相同,自重荷 载以每米长度重力表示,N/m或KN/m,又称线均布荷载。板 的自重荷载也是均匀分布,但它是以每平米面积重力来表示 的,N/m2 ,KN/m2
非均布荷载:荷载的连续作用,但大小各处不相同。如一水池 的壁板受到的水压力作用。
分布荷载按作用形式可分为:线分布力、面分布力、体分布力
链杆约束
4. 链杆约束
约束类型与实例
C A
B B
FB
FA A
二力杆约束
C
FA
A A
B
FB
B
? 受力图正确吗
双铰链刚杆约束
C
D
A
B
三、支座及支座反力 工程中将结构或构件支承在基础或另一静
止构件上的装置称为支座。支座也是约束。支 座对它所支承的构件的约束反力也称支座反力 。 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三种支座:固定铰支座 (铰链支座)、可动铰支座和固定端支座。
3.固定端支座 把构件和支承物完全连接为一整体,构件在固定端既 不能沿任意方向移动,也不能转动的支座称为固定端 支座。
平面固定支座
FAx
A
MA
FAy
[1] 既能阻止杆端在该平面内的任何移动,也能阻止杆端转动,其约束力必为一个 方向未定的力和一个力偶。
[2] 平面固定支座的约束力表示,其中力的指向及力偶的转向都是假设的.
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并分别作用于两个物 体上。
这个公理概括了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必须注意:不能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与
二力平衡公理相混淆。虽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但分别作用于 两个物体上。
公理五(刚化公理)
设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维持平衡状态,则如将这个已变形但平衡的物体变成 刚体(刚化),其平衡不受影响。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
本章将要讨论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 、常见约束类型及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等。
第一节 力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静力学基本公理 第三节 工程中常见的约束与约束反力 第四节 结构的计算简图 第五节 受力图
第一节 力学基本概念 一、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相互作用 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外效应)或使物 体发生变形(内效应)。
柔软的绳索、链条、皮带等用于阻碍物体的 运动时,都称为柔体约束。
柔体约束对物体的约束反力是通过接触点,
沿柔体中心线且背离物体的拉力,常用T表示。 前页受力图中的T即为柔体约束。
柔索只能受拉力,又称张力。 柔索对物体的约束力沿着柔 索背向被约束物体。
胶带对轮的约束力沿轮缘的切线方向,为拉力。
2.光滑接触面约束 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当接触面光滑,摩擦
空间固定支座的约束力 表示。图中力的指向及 力偶的转向都是假设的。
3.固定端支座 空间固定支座
作 业:
1-4 二力杆的概念是什么?二力杆受力与构件的形状有 无关系?
1-5 常见的约束类型有哪些?各种约束反力的方向如何 确定?
第四节 结构计算简图
一、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原则 1、反映结构的实际情况,使工作尽量简化、使计算结 构精确可靠; 2、分清主次,略去次要因素,尽可能地反映结构的主 要受力情况,以便于分析和计算。
线移动到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 的作用效果。
推论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作用于同一刚体上共面而不平行的三个力使
刚体平衡时,则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

证明:
F1
B FR
O
F2
C
A F3
利用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可确定物体在共面 但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下平衡时,某一个未知力 的方向。
公理4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公理5告诉我们:处于平衡状态的变 形体,可用刚体静力学的平衡理论。
反之不一定成立,因对刚体平衡的充分必 要条件,对变形体是必要的但非充分的。
刚体(受压平衡) )
柔性体(受压不能平衡
课后作业 :
1-1 平衡的概念是什么?试举出一、两个物体 处于平衡状态的例子。 1-2 力的概念是什么?举例说明改变力的三要 素中任一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3 二力平衡公理和作用与反作用公理的区别 是什么?
二、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方法
1、结构体系的简化 • ①平面简化 • ②杆件的简化;纵轴线 • ③节点的简化:铰节点(木架)、钢节点(钢混结构
) 2、支座的简化
二、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方法
3、荷载的简化 • 线荷载 • 集中荷载 • 力偶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在进行力学计算时,首先要分析物体受了 哪几个力,每个力的作用位置和方向如何,哪 些是已知力哪些是未知力,这个分析过程称为 物体的受力分析。
实践证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 三要素。
1. 力的大小
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表明物体间相互 作用的强弱程度。
2. 力的方向
力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在不改变 力的大小而只改变力的方向时,会产生不同的 作用效果。
3. 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表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位置 。力的作用位置实际上有一定的范围,当作用 范围与物体相比很小时,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 个点。
按作用范围分
2、集中荷载 是指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一般总是分布在一定的面积上 ,当分布面积远小于结构尺寸时。则可以认为此荷载是 作用在结构的一点上,称为集中荷载。如吊车的轮子对 吊车辆的压力、屋架传给二柱、子或墙压力,单位用N或KN 来表示。
按作用性质分
1、静荷载 荷载从零慢慢增加到最后的确定值后,其大小、位置和 方向就不再随时间而变化,这样的荷载称为静荷载,如 结构的自重、一般的活荷载等。
1.固定铰支座(铰链支座)
用圆柱铰链把结构或 构件与支座底板连接,并 将底板固定在支承物上构 成的支座称为固定铰支座 约束力。:与圆柱铰链相同
FAx A
FA
FAy
F
YA
XA
A
YA XA
2.可动铰支座 在固定铰支座下面加几个辊轴支承于平面
上,就构成可动铰支座。
约束力:构件受到光滑面的约束力。
B FB
y Fy
o
FR
x Fx
公理2 二力平衡公理 作用在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处于平衡
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F2
F1
A
B
F1
A
B
F2
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
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推论1 力的可传性原理 作用在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
A
B
C
圆柱铰链的约束反力是垂直于销钉轴线并 通过销钉中心,而方向不定。
圆柱铰链的约束反力可用一个大小与方向 均未知的力表示,也可用两个相互垂直的未知 分力来表示,如图所示。
C
A
B
C
FCBC FCx来自B FCy4. 链杆约束
两端用铰链与物体分别连接且中间不受其它力的直 杆称为链杆约束。
链杆又称二力杆。 二力杆的约束反力必沿着二力杆两端铰链的连线, 但指向不定。
荷载的分类
• 按作用时间分 • 按作用范围分 • 按作用性质分
按作用时间分
1、恒载 恒载是作用在结构上的不变荷载,即在结构建成后 ,其大小和位置都不再发生变化的荷载。例如,构 件的自重和土压力等。构件的自重可根据构件尺寸 和材料的密度进行计算。
按作用时间分
2、活载 活荷载是指在施工和建成后试用期间可能作用在
第三节 工程中常见的约束与约束反力
一、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 在空间中运动,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称为自
由体。 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起限制作用的周围物
体称为约束体,简称约束。 约束是阻碍物体运动的物体,这种阻碍作用
就是力的作用。 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称为约束反力,简称反力

所以,约束反力的方向必与该约束所能阻碍 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由此可以确定约束反力的 方向或作用线的位置。
FB
例1-3 一水平梁AB受已知力F作用,A端是固定 端支座,梁AB的自重不计,如图所示。试画出梁 AB的受力图。
F
A
45°
B
F
FAx
A
MA
FAy
45° B
二、物体系统的受力图 物体系统包含多个物体,其受力图画法与
单个物体相同,只是研究对象可能是整个物体 系统或系统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物体。
为了更清晰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需把 研究的物体从周围物体上脱离出来,单独画出 它的简图,被脱离出来的研究对象称为脱离体 。
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建筑力学的基础 画物体的受力图也是学习建筑力学的关键
基本概念
静力学公理
物体的受力分析
常见约束
一、单个物体的受力图
画单个物体的受力图: ⑴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并把该物体从周 围环境中脱离出来; ⑵再把已知主动力画在简图上; ⑶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在解除约束处 画上相应的约束反力。 必须强调,约束反力一定要与约束的类型 相对应。
物体受力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物 体运动或使物体有运动趋势的力,称为主动力 。如重力、水压力、土压力、风压力等。在工 程中通常称主动力为荷载。另一类是约束对于 物体的约束反力,也称被动力。一般主动力是 已知的,而约束反力是未知的。
试指出下面物体的受力图中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
T
W W
W T
WT
二、几种常见的约束及其反力 1. 柔体约束
受力图
研究力学问题,首先要了解物 体的受 力状态,即对物体进行受力分 析,反映物体受力状态的图称 为受力图。
绘制步骤:
1. 取分离体; 2. 画已知力; 3. 画约束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