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版

合集下载

43 外科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3 外科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

下肢局部见一溃疡,大小不等,多表浅,疮面肉色灰白、淡红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脓水清稀,呈灰黑或带绿色,带腥味。

溃疡周围可伴有湿疮、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疮口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现代创伤修复学》(付小兵,王德文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版)。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溃疡、经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未愈合者。

(二)证候诊断1.湿热毒蕴证: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漫肿灼热。

可伴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2.湿热瘀阻证: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

可伴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数。

3.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

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半枝莲、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疗法①外用药物疗法:疮面牢固覆盖较多黑色、干性坏死组织或焦痂,宜选用贴敷疗法,或配合中药化腐清创治疗。

可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厚敷以煨脓祛腐,促使疮面基底部暴露,或再行蚕食疗法清除。

在腐多而难去之际,先短期选用八二丹掺布疮面,外盖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提脓祛腐,促使腐肉迅速脱落,出现新生肉芽组织;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盖贴;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或疮口周围发湿疹者,则用油膏(由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制成)盖贴;若疮面渗出多者,可用青黛散、三石散外敷。

下肢慢性溃疡中医外治概况

下肢慢性溃疡中医外治概况

下肢慢性溃疡中医外治概况作者:赵嘉恒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下肢慢性溃疡是由一系列创伤和疾病所致,发生于下肢体表的长期未愈合的创面,主要包括创伤性溃疡、下肢静脉性溃疡、压迫性溃疡以及糖尿病性溃疡等。

其特点为多见于久站或长期负重的患者,病程长,愈合慢,且易反复发作[1]。

本病属祖国医学“臁疮”范畴,俗称“老烂脚”,中医外治疗法在长期的治疗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痛苦较小,可以明显促进与加速创面的愈合,减少瘢痕的形成,而且费用低廉,具有明显的特色,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现将近年来本病的中医外治临床研究做一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多由久站或过度负重而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瘀停脉络,久而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而成,疮口经久不愈。

现代医家则认为臁疮的病机为“因虚感邪,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形成了虚、邪、瘀、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病机演变。

阙华发[2]认为慢性下肢溃疡的病机特点是“因虚感邪,邪气(风、湿、热、毒)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形成了虚、邪、瘀、腐并见,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胶结凝固,阻滞于络脉,致使邪毒损络,发黑腐溃,组织缺损的基本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各种病证。

2 外治疗法当代中医外科结合历代名家名方及临床经验体会,总结出丰富而宝贵的临床治疗方药,给下肢溃疡患者提供了多样化治疗方案,如中药单方、中药复方、中药熏洗、针灸疗法及刺血疗法等。

2.1 中药单方。

单方治验普遍,在下肢慢性溃疡的治疗上同样也并不少见。

刘世明[3]采用臭梧桐叶治疗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将中药臭梧桐叶洗净,晒干研末外敷,结果36例中痊愈1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

楼朝飞[4]应用龙血竭粉末局部外敷,辅以微波治疗仪照射,治疗36例久治不愈的下肢慢性溃疡患者。

中医外治法在臁疮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在臁疮治疗中的应用

处, 因其 病 程长 、 效 差 , 疗 故严 重 影 响 患 者 的生 活 和
身体健 康 。 由于本病 的病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浅 . 部用 药 可直达 病 局
疮 、 瘀 补 虚 , 合 药 物 熏洗 ( 参 、 花 、 芪 、 祛 配 丹 红 黄 鸡
血 藤 ) 以 活 血 通 络 , 养新 生 。③ 疮 面 愈 合 期 : , 助 此
水 不 多 , 围 皮 肤 色 暗 , 缘 整 齐 , 底 部 是 较 硬 周 边 基 的瘢痕 , 有 一层脓膜 , 秽 之气渐 消 , 苔 薄 白 覆 臭 舌
或 薄 腻 。 则 以 活 血 化 瘀 通 络 为 主 , 以 清 热 利湿 治 辅
之 法 。外 敷 丹 参 注 射 液 纱 条 , 盖 以 生 肌 橡 皮 膏 。 再
维普资讯
北 京 中医 2 o o 7年 1 O月 第 2 6卷 第 1 O期
B in o r a o C O tb r 0 7 V 1 2 , o 1 ei  ̄J u n l f M。 co e, 0 . o. 6N .O i T 2






证理 论 为指导 .按 本病 的一 般 发展 规律 进行 分 期 治
疗, 充分 体现 了 中医外 治法 的优 势 。 奚 九 一川认 为 本 病 的 病 因 病 机 为 瘀 血 生 湿 , 湿 郁化热 . 热甚 生 风 , 热 损 络 。 湿 风湿 热胶 结 不 解 , 加
渐 虚 , 不 胜 邪 。证 见 患 肢 增 粗 , 脚 下 部 肤 色 呈 正 小 褐 色 或 黑 褐 色 溃 疡 , 四周 有 灼 热 感 ,脓 痂 不 易 脱
落 , 水 臭昧异 常 , 脓 四周 红 热 , 干 而 渴 , 红 , 口 舌 苔 黄 或 腻 , 多 滑 数 , 以 清 热 解 毒 。 面撒 生 肌 散 , 脉 治 创

2014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014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三)疮面新肌不生
v 1.根据医嘱,疮面较干燥者,予补虚活血生肌中药 油膏贴敷,如橡皮生肌膏;新生肉芽及上皮生长缓 慢者,予补虚活血通络生肌中药煎剂湿敷,如黄芪 水煎液等。
v 2.新肌难生或不生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艾灸疮 面,每日1次。
v 3.疮面无渗出,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适当延长换 药间隔时间。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擦拭疮 面,以免损伤新生组织。胶布过敏者,用绷带缠缚 疮面,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注意缠缚的松紧度, 肢端皮肤的色泽、患肢肿胀情况。
v 2.注射给药: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注意患者 有无出血倾向。
v 3.其他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v (一) 疮面护理 v (二)生活起居 v (三)饮食指导 v (四)情志调理
(一)疮面护理
v 1.勤剪指甲,避免搔抓,注意肢体保暖。 v 2.每日清洗疮面和疮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v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弹力绷带,以保护疮面和疮周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馆陶县中医院 张涵
一、常见证候要点
v (一)湿热毒蕴证:疮周有痒痛,疮面腐肉较多, 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灼热,可伴发热,大便秘结, 夜难入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v (二)湿热瘀阻证:疮面腐肉未完全脱尽,脓水淋 漓,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v (三)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或不 生,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舌质淡,或有瘀 斑,舌苔薄,脉细。
v 4.艾灸:适用于疮面不敛,久不口者。距疮面5~10cm,以 旋灸方式艾灸疮面10分钟,及时弹去艾灰,防止烫伤(详见 附录2)。
v 5.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适用于疮面不敛者。每次换药前照射 20分钟,照射时距疮面25~30cm。

臁疮的中医药治疗

臁疮的中医药治疗

臁疮的中医药治疗臁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而又难愈的疾患。

生于下肢膝以下、踝以上,两胫内外,臁骨部位,故名臁疮,因其病情缠绵,经久难愈,甚至至死仍未愈,故俗称“老烂脚”,视为顽固疾患。

本病主要由于湿、瘀阻络,气血循行障碍,局部新陈代谢机能减弱,因外伤破损而诱发,或因中土运滞,湿浊气瘀交阻,也有因皮肉外伤,未及时治疗,迁延时日而成。

久行久立,负重劳作,静脉曲张,或高年体弱,气血运化不旺者,比较容易患此病。

臁疮分为内臁外臁两种。

外臁生于臁骨外侧,为足之阳经所属,多因湿热下注积聚而成,早治易于见效,晚治则较困难;内臁生于臁骨内侧,为足之阴经所属,多由湿毒凝滞兼血分虚热而成,不论早晚,治之较困难,又臁骨部位皮肤较薄,气血运行差,故不易显效收口,营运仍不十分通畅,每因外遇刺激破伤而致复发。

本病初起,患部多先痒后痛,红肿成块成片,继则破溃,流出脓水,形成溃疡,久之四周皮肤乌黑僵硬,疮口下陷,形成缸口状,疮面肉色灰白或暗红,四周多起白沿,并流出黄水或黑绿水,臭秽难闻。

夏季为蚊蝇追逐,患者不胜烦恼。

疮口或痒或痛,或麻木不仁,小腿因运营不畅,湿热结聚故呈晨消暮肿之侯,甚者疮口越腐越深,腐肉脱尽,可见胫骨外露,更有甚者疮口起菜花样,此为转至恶侯,预后不佳。

此类溃疡不论生于外臁或内臁,其基本病机是一致的,根据溃疡的部位,结合该部所循行经络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药物,对增强疗效是有益的。

补益之法,用于瘀消络通,气血流畅之时,以为善后则有益,若以为“生于内臁者,由于三阴经虚热”而滥用补益,易致瘀浊不消,不利于愈合。

臁疮,现代医学称之为“慢性下肢溃疡”,病情缠绵,易复发,历来被视为疑难顽症。

《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因肾经寒气攻于下焦,内因风邪所致,外有冷气之所搏,或因撞伤所致,渐然溃烂,脓水不干……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致然也。

”鉴于下肢溃疡以瘀阻络闭,气血不畅为特点,所以治疗应着眼于消、通、和。

消者,消其瘀滞湿浊;通者,通其经脉之阻塞;和者,调和气血,恢复其运行之常度。

最新2014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课件ppt

最新2014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课件ppt
❖ 6.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渗出较多者 及时更换。
(三)疮面新肌不生
❖ 1.根据医嘱,疮面较干燥者,予补虚活血生肌中药 油膏贴敷,如橡皮生肌膏;新生肉芽及上皮生长缓 慢者,予补虚活血通络生肌中药煎剂湿敷,如黄芪 水煎液等。
❖ 2.新肌难生或不生者,遵医嘱予中药良好者,适当 延长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时,动作轻柔,避 免用力擦拭疮面,以免损伤新生组织。胶布 过敏者,用绷带缠缚疮面,使用弹力绷带或 弹力袜,注意缠缚的松紧度,肢端皮肤的色 泽、患肢肿胀情况。
(三)饮食指导
❖ 1.指导患者健康、合理饮食。宜食清淡、易消化的 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富纤维素、低脂饮食。 忌食辛辣、油炸、烧烤、高脂肪食物及海腥鲜发物。
❖ 2.糖尿病患者饮食宜少食多餐,忌食碳水化合物高、 纤维素低的食物。忌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 牛油、肥肉、动物内脏等。大便干结时,可适量增 加坚果类食物和膳食纤维素,如燕麦、芝麻、红薯、 芹菜、杏仁等,但忌食花生米、核桃、杏仁、松子 等坚果类食物。
❖ 3.根据医嘱,疮面脓腐较多难以清疮者,外敷提脓 祛腐药物或油膏,如逐腐祛瘀胶囊、红油膏等;渗 出较多者,予清热解毒利湿收敛的中药煎液湿敷患 处,如黄连、马齿苋、土槿皮等,外用油膏贴敷。
❖ 4.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遵医嘱予清热解毒 消肿油膏贴敷,如金黄膏等,观察有无药物 过敏等不良反应。
❖ 5.脓水多而臭秽,引流通畅者,遵医嘱予中 药熏蒸局部疮面,每日1次。
(四)情志调理
❖ 1.采用暗示疗法、说理开导法,引导患者自觉地戒 除不良心理因素,调和情志。
❖ 2.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 予以心理疏导。
(四)疮周痒痛
❖ 1.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 ❖ 2.指导患者戒烟、酒,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饮食护理
要点一
饮食调理
多食用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 蛋类等。
要点二
忌食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咖 啡等。
03
西医治疗与护理方法
清创处理
01
02
03
保持创面清洁
及时清理创面的分泌物和 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 ,防止感染。
定期换药
根据创面情况,定期更换 敷料,以保持创面干燥和 湿润适中。
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损伤和摩擦,及 时处理皮肤破损,加强营养支持。
处理方法
如发生感染,应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疗,同 时进行伤口清洁和换药处理。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加强营养支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 时间卧床休息。
处理方法
如发生其他并发症,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 理,如进行特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趋势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群数量增加,臁疮下肢溃疡的发病率 呈上升趋势。同时,因气血亏虚、寒凝血瘀所致的慢性溃疡在临床上也日益增多 。
02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原则
清热解毒
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促进炎症消退 。
祛腐生肌
清除坏死组织,促进新组织生长。
活血化瘀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背景
臁疮下肢溃疡多见于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群,如军人、警察、环卫工人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气血亏虚、寒凝血瘀所致。
发病机制
气血亏虚
患者多有气血不足,难以濡养肌肤,导致局部气血不畅,脉 络阻滞。
寒凝血瘀
长期站立或行走于寒冷环境,寒邪侵入肌肤,导致气血凝滞 ,形成溃疡。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020/11/14
9
❖ (二)饮食指导 ❖ 1.指导患者健康、合理饮食。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
富纤维素、低脂饮食。忌食辛辣、油炸、烧烤、高脂肪食物及海腥鲜发物。 ❖ 2.糖尿病患者饮食宜少食多餐,忌食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素低的食物。忌食高脂
肪、高胆固醇食物,如牛油、肥肉、动物内脏等。大便干结时,可适量增加坚果 类食物和膳食纤维素,如燕麦、芝麻、红薯、芹菜、杏仁等,但忌食花生米、核 桃、杏仁、松子等坚果类食物。 ❖ 3.湿热毒蕴证:便秘患者可多食香蕉、蜂蜜、芝麻等润肠通便之品,养成定时排 便的习惯。宜食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芹菜、土豆、马齿苋等。食疗方:玉 米赤豆粥,绿豆银花汤等。 ❖ 4.湿热瘀阻证:予新鲜马齿苋、绿豆煎汤服用,以助清热利湿。食疗方: 冬瓜 排骨汤等。 ❖ 5.气虚血瘀证:宜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材,如瘦肉、山楂、大枣、 莲子、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食疗方:薏苡仁黄豆汁、黄鳝粥等。
2020/11/14
2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发热 ❖ 1.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
位清洁、干燥。 ❖ 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饮食易消化,
❖ 5.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足三里、 内关、合谷、曲池等穴位。
2020/11/14
5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特色技术 ❖ 1.中药外敷:适用于疮周红肿、痒痛者。药物涂抹薄厚均匀,约0.1~
0.2mm,部位准确,固定松紧适宜(详见附录2)。 ❖ 2.中药湿敷:适用于疮周皮肤瘙痒、渗出者。六层纱布浸透药液,以不

臁疮中医护理的方案

臁疮中医护理的方案

(三)疮面新肌不生
1.根据医嘱,疮面较干燥者,予补虚活血生肌中药 油膏贴敷,如橡皮生肌膏;新生肉芽及上皮生长缓 慢者,予补虚活血通络生肌中药煎剂湿敷,如黄芪 水煎液等。
2.新肌难生或不生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艾灸疮 面,每日1次。
3.疮面无渗出,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适当延长换 药间隔时间。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擦拭疮 面,以免损伤新生组织。胶布过敏者,用绷带缠缚 疮面,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注意缠缚的松紧度, 肢端皮肤的色泽、患肢肿胀情况。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二)疮面腐肉未脱 (三)疮面新肌不生 (四)疮周痒痛
(一)发热
1.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病室温湿度 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 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 燥。
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 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饮食易消化,均衡营养, 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忌 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助火食品,如牛羊肉、海 鱼、虾、蟹、葱、蒜、辣椒等。
次,应用时间:

次,应用时间:

次,应用时间: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入院日期:
护理效果
好□ 一般□
较好□ 差□
好□ 一般□
较好□ 差□
好□ 一般□
较好□ 差□
好□ 一般□
较好□ 差□
好□ 一般□
较好□ 差□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穴位按摩
依从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部分依从
不依从
中药湿敷

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

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

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陈博士按,这种毛病了,我以前在乡下见得比较多;其实现在临床也不少这样的患者;这里结合70年代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的相关案例予以说明,案例:韩xx,男40岁,两小腿溃疡及皮肤搔痒已20多年。

1962年12月在某医院作静脉抽剥术。

1963年9月间右小腿碰伤,又起溃疡,至今未愈。

检查:右小腿中部有两处溃疡面,分别为2x1和1x1.5厘米左右,四周皮肤色褐,并有疤痕多处,溃疡肉芽不新鲜,脓水色黄稀薄。

诊断:慢性小腿溃疡。

初诊(1964年1月4日):右小腿中部溃疡,四周皮色褐,肉芽不新鲜,脓水色黄而稀薄。

舌苔薄黄腻,脉滑。

证属湿热下注,气滞血凝。

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处方:生地、赤小豆、制大黄、赤芍、苦参片、丹皮、萆薢、苍术、防己、黄柏、生甘草;外治:疮面清洁后,用青黛膏、生肌散敷之并以绷带缠缚足踝至膝下。

每日换药一次。

经上药治疗半个月后,脓水已净,但肉芽仍不新鲜,胃纳差,神疲乏力。

故于前方去制大黄、萆薢、苦参片,加党参、黄芪、山药、茯苓,连服一个多月而愈。

本例为慢性小腿溃疡,中医叫做臁疮,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故治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凉血。

药用黄柏、赤小豆、制大黄、甘草、苦参、萆薢、防己清热利湿,生地、丹皮、赤芍凉血。

药后脓水已净,而症见食少,神疲乏力、肉芽不新鲜,知其湿热渐清,脾阳不健,气血无以生化,故于前方中去苦参、大黄、萆薢,加党参、黄芪、茯苓、山药健脾益气,以助其滋长运化的机能。

(免责声明:文中如有涉及到治疗或者保健方法仅供参考,若有朋友需要使用,请咨询专业医师后使用,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

本人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及其他渠道所发相关帖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下肢慢性溃疡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下肢慢性溃疡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下肢慢性溃疡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下肢慢性溃疡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下肢慢性溃疡人群的诊断和防治,不包括下肢癌性溃疡与结核性溃疡。

本指南适合中医外科及其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下肢慢性溃疡chroniclegulcer卜肢慢性溃疡主要是指静脉性溃疡,因下肢静脉性疾病引起的血液瘀积而致病,主要包括原发性下肢深、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浅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

古代医籍本病属中医学“腺疮”、“裙边疮”、“老烂腿”等范畴。

3诊断1.1西医诊断[1-2]病史一为下肢静脉性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下肢深、浅静脉瓣膜疾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二为下肢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下肢动脉供血不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亦可两类疾病相互夹杂、同时并见。

3.1.2临床表现下肢慢性溃疡多发生于小腿下1/3的内侧或外侧,以内侧较为多见,且多伴有周围组织肿胀、色素沉着等。

局部初起常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锯齿样溃疡。

溃疡大小不等,呈发白或暗红色,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脓水秽臭难闻。

病久溃疡边缘变厚高起,四周皮色黯X,漫肿或伴有湿疹。

收口后易反复发作。

1.1.3体格检查双下肢溃疡面的外观、范围、创面面积、深度、温度、分泌物颜色、气味以及肉芽的状况疼痛等级记录;患肢有无浮肿、溃疡及窦道等。

1.1.4实验室检查溃疡创面分泌物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和耐药试验。

为必要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提供依据。

血常规检查,血糖、肾功能检查。

重症病例可予及时末梢血糖、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心肌酶等监测。

1.1.5 1.5辅助检查静脉造影、多普勒(DoPPIer)肢体血流图、下肢静脉功能试验:①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②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BrOdie-TrendeIenbUrg试验)③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等,心电图,胸部X线或CT检查,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者给予脑脊液、头颅磁共振或CT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

下肢局部见一溃疡,大小不等,多表浅,疮面肉色灰白、淡红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脓水清稀,呈灰黑或带绿色,带腥味。

溃疡周围可伴有湿疮、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疮口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现代创伤修复学》(付小兵,王德文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版)。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溃疡、经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未愈合者。

(二)证候诊断
1.湿热毒蕴证: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漫肿灼热。

可伴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2.湿热瘀阻证: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

可伴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数。

3.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

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湿热毒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半枝莲、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疗法
①外用药物疗法:疮面牢固覆盖较多黑色、干性坏死组织或焦痂,宜选用贴敷疗法,或配合中药化腐清创治疗。

可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
成)厚敷以煨脓祛腐,促使疮面基底部暴露,或再行蚕食疗法清除。

在腐多而难去之际,先短期选用八二丹掺布疮面,外盖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提脓祛腐,促使腐肉迅速脱落,出现新生肉芽组织;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盖贴;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或疮口周围发湿疹者,则用油膏(由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制成)盖贴;若疮面渗出多者,可用青黛散、三石散外敷。

在腐肉将脱尽,脓水已少时,或局部溃疡色泽较暗滞,可外掺九一丹。

②湿敷疗法: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6~8层纱布浸湿中药药液,以不滴水为度贴敷患处、每隔数分钟取下重复浸湿药液,继续敷贴。

再外敷药膏。

每日1次。

③熏洗疗法: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中药煎剂熏洗或蒸气浴治疗等。

2.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粉萆薢、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葛根、忍冬藤、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
①外用药物疗法
同湿热毒蕴证。

②湿敷疗法
同湿热毒蕴证。

③熏洗疗法
同湿热毒蕴证。

3.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化瘀,托里生肌
(1)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四君子汤等加减。

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葛根、牛膝、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
①外用药物疗法:
在腐肉已净,新肌未生之际,宜选用贴敷疗法,配合中药生肌敛疮收口治疗,可外掺生肌散,外用油膏(由生肌敛疮类中药制成)盖贴,促进疮面愈合。

若疮面较干性,可用中药油膏(由补虚活血生肌类中药制成)盖贴。

②湿敷疗法: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6~8层纱布浸湿中药药液,以不滴水为度贴敷患处,每隔数分钟取下重复浸湿药液,继续敷贴。

或用外敷黄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

外敷药膏。

每日1次。

③熏洗疗法: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中药煎剂熏洗或蒸气浴治疗等。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溻渍疗法:适用于局部脓水多而臭秽重,或疮周流滋多者。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利湿解毒收敛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中药煎剂浸泡足部,或将药液频频滴于纱布上,使疮面保持一定的湿度。

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0°C。

(2)缠缚疗法:适用于下肢青筋显露者。

溃疡疮面用药外敷后,再用阔绷带缠缚患处和整个小腿。

(3)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艾灸治疗、针刺治疗、耳穴治疗:
1.艾灸治疗:艾灸治疗皮肤溃疡,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消瘀散结,消肿镇痛的功能。

用艾条在局部作温和回旋灸,或雀啄灸法50~60分钟,灸至疮面干燥,无渗出液,周围皮肤红润、灼热,病人感觉舒服;若正气较弱者,重灸大椎、足三里(双)30分钟,激发经气、增强抗病力。

每日1次。

艾灸可以温通疮面局部经络,促使阴消阳回。

适用于溃疡表面组织清冷,呈淡白色或灰白色纤维样而渗出稀脓水者。

2.体针治疗
选穴:合谷、内关、足三里、中脘、内关、曲池等为主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10次为1疗程。

3.耳穴疗法
选穴: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

方法:每次选4~5穴,用王不留籽贴耳穴,轻刺激。

(三)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植皮术、以及微波治疗、半导体激光、高压氧舱以及肢体循环驱动治疗仪、红光照射仪、腿浴治疗器、磁振热治疗仪等治疗措施。

(四)积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

(五)护理调摄要点
1.一般护理:根据伤口大小及愈合情况,适当安排休息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

2.情志护理:主动与患者谈心,详细介绍病情,说明治疗方法,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饮食护理:湿热毒蕴证、湿热瘀阻证,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及海腥发物。

气虚血瘀证,宜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瘦肉、猪肝、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速疮面的愈合。

4.疾病护理: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走动,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15℃-30℃;对采用缠缚疗法或用弹性护套固定患肢的患者,应注意松紧程度,检查趾端血液循环是否正常。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溃疡创面面积的变化作为主要观察指标来全面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下肢溃疡的疗效。

临床痊愈:溃疡创面完全愈合。

显效:溃疡创面面积明显缩小、≥75%。

有效:溃疡创面面积缩小,<75%,或≥25%。

无效:溃疡创面面积缩小,<25%,甚至扩大。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制定。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l00%。

(二)评价方法
1.疾病疗效评价:按照创面面积的变化结果进行评价。

2.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