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代谢异常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糖是人体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然而,当糖代谢出现异常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本文将探讨糖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一、糖代谢异常的类型1.1 糖尿病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异常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

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可以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所致。

1.2 低血糖症与糖尿病相反,低血糖症是血糖水平过低的一种疾病。

低血糖症可以由胰岛素过量注射、饮食不当或某些药物引起。

低血糖症可以导致头晕、疲劳和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1.3 糖原累积症糖原累积症是由于糖原合成酶的缺陷导致糖原无法正常分解,从而在肝脏和肌肉中累积过多的糖原。

这种疾病会导致肌肉无力、肝脏肿大和低血糖症状。

二、糖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2.1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存在长期高血糖的风险,这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导致心脏病、中风等疾病。

2.2 糖尿病与视网膜病变长期高血糖还会引起视网膜病变,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高血糖损害了视网膜血管,导致出血、水肿和视网膜血管新生,进而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2.3 低血糖症与脑功能障碍低血糖症会导致脑细胞缺乏能量供应,从而引发脑功能障碍。

严重的低血糖症可以导致昏迷和脑损伤,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预防和治疗糖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3.1 健康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治疗糖代谢异常疾病的关键。

建议控制糖类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3.2 合理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糖的利用和降低血糖水平。

建议每天坚持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

3.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糖代谢异常疾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定期测量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和血脂水平,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临床化学第二章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2)

临床化学第二章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2)

第二章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考纲要求》1.糖代谢简述(基础知识、血糖的来源去路及调节)——熟练掌握2.高血糖症和糖尿病(高血糖症、糖尿病分型、诊断及代谢紊乱)——熟练掌握3.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血糖、尿糖、OGTT、糖化蛋白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等)——熟练掌握4.低血糖症的分型诊断——掌握5.糖代谢先天性异常——了解一、糖代谢简述(一)糖代谢途径1.糖酵解途径——无氧条件供能2.糖的有氧氧化途径——主要供能方式3.磷酸戊糖途径——生成5-磷酸核糖、NADPH4.糖原的合成途径——糖的储存、调节血糖5.糖异生——调节血糖、饥饿时供能6.糖醛酸途径——生成葡萄糖醛酸1.糖酵解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要点:(1)无氧条件、胞液进行;(2)产能少;(1分子葡萄糖2-3分子ATP)(3)产物乳酸;(4)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或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2)是某些组织细胞获得能量的方式,如红细胞;(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2.有氧氧化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要点:(1)第一阶段胞液,第二阶段在线粒体;(2)经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呼吸链)彻底氧化为CO2和H2O。

(3)产能多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产生36-38分子ATP。

(4)关键酶:乙酰CoA合成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生理意义:有氧氧化是糖氧化提供能量的主要方式。

3.磷酸戊糖途径产物:5-磷酸核糖、NADPH。

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生理意义:1.提供5-磷酸核糖,用于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

2.提供NADPH(还原型辅酶Ⅱ),参与多种代谢反应,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等。

4.糖原的合成途径(1)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相连而成的具有高度分支的聚合物。

(2)糖原主要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3)糖原是可以迅速动用的葡萄糖储备。

糖代谢异常有什么危害

糖代谢异常有什么危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糖代谢异常有什么危害
导语:说起糖代谢异常很多朋友都会想到糖尿病,但是您知道吗这其实并不是一种疾病,有糖代谢异常并不代表就已经患有糖尿病了,如果是在糖代谢异常
说起糖代谢异常很多朋友都会想到糖尿病,但是您知道吗这其实并不是一种疾病,有糖代谢异常并不代表就已经患有糖尿病了,如果是在糖代谢异常的阶段就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其实是可以避免糖尿病发生的。

不过糖代谢异常的危害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具体糖代谢异常有什么危害本文将作出分析分析。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从正常糖代谢到糖调节异常再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逐渐加强。

充分重视早期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从而更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

一、糖代谢异常的危害
糖代谢异常包括IGT和空腹血糖受损( IFG)两种情况,其中IGT人群有更多的胰岛素抵抗,容易发展成糖尿病,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

餐后血糖升高对终末器官的损害主要表现在:餐后急性高峰引起甲基-己二醛等糖化产物的增多,引起急性毒性反应,糖基化产物沉积于终末器官,引起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

血糖浓度越高,与组织器官内的葡萄糖浓度差越大,对组织的损害越严重,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同时,肥胖、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子在IGT患者身上常常聚集,更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大量研究已显示出IGT患者与血糖正常的人群相比,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着升高。

我国大庆研究对577名IGT患者随访观察了20年,提示IGT不仅使心血管的死亡率增加,而且还与全因死亡率有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测血糖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测血糖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测血糖的所有知识点总结一、概述测血糖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人体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通过测血糖可以发现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以及其他疾病。

同时,血糖还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进行调节,对糖尿病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血糖的生理与代谢1. 血糖的来源血糖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糖类,主要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中被消化吸收形成,并在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形式储存。

在需求时再由肝脏转化为血液中的葡萄糖。

2. 血糖的调节血糖的稳态维持是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来实现的。

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降低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则可以促进肝脏释放储存的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

3. 血糖的代谢血糖主要在细胞内通过糖酵解和线粒体氧化代谢途径被转化为能量。

而过量的葡萄糖则会在肝脏和肌肉中转化为糖原存储,以维持血糖的稳态。

三、血糖检测的原理及常用方法1. 血糖检测的原理血糖检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来判断机体的糖代谢状况。

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检测法、电化学检测法和光学检测法等。

2. 血糖检测的常用方法(1)血糖仪检测法血糖仪是目前血糖检测的主要工具,可以通过一滴血迅速测出血糖浓度。

用户只需要在血糖仪上放置试纸,然后用一个微型针头在手指上抽血,将血滴在试纸上,血糖仪就会自动显示血糖浓度。

(2)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法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血糖发生非酶促反应后形成的产物,它的浓度可以间接反映出一个人过去三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3)葡萄糖耐量试验法葡萄糖耐量试验法是通过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后,定时测定血糖浓度来检测机体的糖耐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四、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1. 诊断和监测糖尿病血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标准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可以判断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同时,血糖检测还可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代谢途径的异常与相关疾病

代谢途径的异常与相关疾病

代谢途径的异常与相关疾病代谢途径是维持人体正常运作所必需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然而,当代谢途径出现异常时,会导致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代谢途径异常,并介绍与其相关的疾病。

1. 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是指血糖的调控出现问题,可分为两类:高血糖和低血糖。

高血糖常见的疾病有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低血糖常见的疾病有胰岛素瘤、先天性低血糖症等。

这些异常的发生多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

2. 脂质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包括血脂升高和血脂降低两种情况。

血脂升高的疾病有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血脂降低的疾病有低密度脂蛋白缺乏症等。

这些异常的发生与脂肪酸合成、分解和转运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3. 蛋白质代谢异常蛋白质代谢异常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的异常,包括氨基酸缺陷、氨基酸尿症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蛋白质分解、合成和转运的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如苯丙酮尿症、酮体酸中毒等。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包括饮食控制、特定氨基酸补充和药物治疗等。

4. 核酸代谢异常核酸代谢异常主要涉及嘌呤和嘧啶的代谢异常,如痛风、遗传性尿酸尿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尿酸积累或排泄异常,引起相关疾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尿酸降解酶的替代治疗。

总结起来,代谢途径的异常可以导致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对于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探索代谢途径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紊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不正常,分为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三种类型。

首先是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或等于6.5%也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等,建议定期检测血糖。

第二种类型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糖症,通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

诊断标准为:餐后1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0.0mmol/L,或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5.1m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

最后是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异常是指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和糖尿病之间,成为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为: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
7.8mmol/L,但小于11.1mmol/L。

除了上述标准,诊断糖代谢紊乱还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史、身体检
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维持正常的体重、饮食健康、规律的运动、戒烟限酒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
根据个体特征、症状严重程度等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
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诊断糖代谢紊乱需要注意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和诊断标准,建
议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测血糖,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有助于健康生活。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糖代谢是人体内最常见且重要的代谢过程之一,它涉及到葡萄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调节。

糖代谢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糖代谢的分类和相关诊断标准的了解,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糖代谢的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给读者带来对这一领域的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第一部分:糖代谢的概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糖代谢。

糖代谢是指机体内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调节过程,它包括葡萄糖的进一步分解、合成以及能量的产生等重要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和葡萄糖的平衡来维持血糖的稳定。

第二部分:糖代谢的分类糖代谢可以分为糖尿病、低血糖和糖代谢异常三个分类。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它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

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过低,常见于胰岛素瘤、酒精过量摄入等情况下。

糖代谢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等。

第三部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现在,我们将重点讨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标准,糖尿病的诊断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判断: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

第四部分: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低血糖的诊断标准相对简单,一般指血糖水平低于3.9mmol/L。

在低血糖的诊断过程中,除了血糖水平的测定外,还需对患者的症状和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第五部分: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多种疾病的表现和诊断。

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家族史以及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

第六部分:对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的观点和理解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糖代谢的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二生物糖尿病知识点

高二生物糖尿病知识点

高二生物糖尿病知识点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高二生物学科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糖尿病时,应该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1. 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异常而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的疾病。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其中1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期,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异常。

2. 糖尿病的症状和并发症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等。

长期不加控制的糖尿病会引发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产生严重影响。

3. 糖尿病的诊断和检查糖尿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测量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

这些指标的异常值可以提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心电图、肾功能等检查来了解疾病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4. 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膳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定期监测等方面。

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合理的饮食结构、控制总能量摄入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均衡营养、避免高糖食物等也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方面。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也对控制疾病有帮助。

5. 糖尿病的预防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正确饮食习惯、适量的体力活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不过度饮酒和避免吸烟都能够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应注意避免长期处于高压、高糖、高脂肪环境,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二生物学科学生应该加强对糖尿病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增加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通过学习糖尿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等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为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提供有力支持。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糖代谢简述一、基础知识:(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1.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2.反应过程:糖酵解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葡萄糖→1,6-果糖二磷酸。

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果糖-6-磷酸,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

③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6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

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是葡萄糖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点。

(2)第二阶段:裂解阶段。

1,6-果糖二磷酸→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

醛缩酶催化,二者可互变,最终1分子葡萄糖转变为2分子3-磷酸甘油醛。

(3)第三阶段:氧化还原阶段。

①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和NAD+的还原,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产生一个高能磷酸键,同时生成NADH用于第七步丙酮酸的还原。

②1,3-二磷酸甘油酸的氧化和ADP的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酸和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

③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④2-磷酸甘油酸经烯醇化酶催化脱水,生成具有一个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⑥烯醇式丙酮酸与酮式丙酮酸。

⑦丙酸酸还原生成乳酸。

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3.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途径:1.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糖代谢异常并发症护理

糖代谢异常并发症护理
加纤维素摄入
运动疗法:适当增加运
03 动量,提高身体对糖分
的利用能力
心理治疗:保持良好的
04 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
力,有助于病情恢复
效果评估
康复治疗效果:评估患者在康复治疗 0 1 过程中的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效果:评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 0 2 病情改善情况
患者满意度:评估患者对康复治疗和 0 3 治疗过程的满意度
糖仪测量血糖水平,了
解病情变化
02 定期检查并发症:如眼
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等,
了解并发症的进展情况
03 观察患者症状:如口渴、
多尿、体重下降等,判
断病情是否恶化
04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通
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
解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以便调整护理方案
结果分析
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血 糖水平,了 解病情变化
5.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 持血糖稳定
运动护理
01 运动方式:根据患者的身 体状况和病情,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 跑、瑜伽等。
02 运动强度:根据患者的身 体状况和病情,制定合适 的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 动。
03 运动时间:根据患者的身 体状况和病情,制定合适 的运动时间,避免长时间 运动。
汇报人
糖代谢异常 并发症护理
目录
01. 糖代谢异常并发症概述 02. 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03. 并发症的监测与评估 04. 并发症的康复与治疗
糖代谢异常并发 症概述
1
糖代谢异常的定义
糖代谢异常是指人体内糖代谢的异常状态, 包括血糖水平过高或过低。 糖代谢异常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 高血糖、低血糖等。
糖代谢异常可能与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 惯等因素有关。

糖代谢紊乱资料

糖代谢紊乱资料

② 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点为丙酮
酸的氧化脱羧 ③ 糖皮质激素存在时,其他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才 能发挥最大的效果,间接抑制周围组织摄取葡萄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8
(四)肾上腺素
——强有力的升高血糖的激素
肾上腺素的作用机制 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cAMP、蛋白激酶级 联激活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主要在应激状态下发挥调节作用。
概念: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和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
对胰岛素生物作用的敏感性降低,可引起高血糖症,而血液中胰岛素
含量可正常或高于正常 分为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三个水平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3
(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1.受体前缺陷
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生物活性下降,失去对受体的正常生物作用
病理生理学
38
(二)多系统损害
2.高血糖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神经病变:外周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 发生机制:代谢改变;渗透压张力改变 (2)脑缺血损伤: 发生机制: 1)缺血缺氧 2)细胞外谷氨酸盐积聚 3)脑血管内皮损伤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9
(二)多系统损害
3.高血糖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吞噬细胞功能降低
(1)胰岛素基因突变 胰岛素基因点突变 一级结构的改变 胰岛素原转变成胰岛素不完全
(2)胰岛素抗体形成: 内源性抗体 外源性抗体
变异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能力或生物活性降低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4
(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2.受体缺陷
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胰岛素不能与受体正 常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1)胰岛素受体异常:胰岛素受体基因(insulin receptor gene,IRG)突变,受体数量减少或活性下降 (2)胰岛素受体抗体形成:竞争性抑制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

糖尿病与代谢疾病

糖尿病与代谢疾病

诊疗和管理不足
03
部分地区和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诊疗和
管理存在诸多不足。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糖尿病的治疗将更加个体化,根据患 者的基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智能化管理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糖尿病患者的智能化管理, 提高诊疗效率和管理水平。
综合防治策略
未来糖尿病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策略,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 式干预、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的措施。
对患者和社会意义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管理,糖尿病患者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延 缓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社会负担
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以减轻社会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运动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如散 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控制血糖 和保持健康体重。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
01
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
问题。
并发症的பைடு நூலகம்害
02
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
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免疫系 统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 胰岛素分泌不足。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其他症状还包括乏力 、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 ≥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是反映长期 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糖代谢的知识点总结

糖代谢的知识点总结

糖代谢的知识点总结1. 糖的来源和分类糖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同时也是细胞结构和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类化合物可以来源于饮食摄入或者内源合成。

来自饮食摄入的糖类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而内源合成的糖类则主要包括葡萄糖、葡萄糖酮等。

根据其化学结构,糖类可以分为单糖、双糖、多糖等不同的类别。

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是构成多糖和多糖的基本单位。

双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如蔗糖、乳糖等。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如淀粉、葡聚糖等。

不同种类的糖类在生物体内都具有各自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

2. 糖的吸收和转运在消化道内,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酶分解成单糖,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被吸收入血液循环。

被吸收的单糖通过上皮细胞内的转运蛋白转运进入血管,然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内。

在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类型的糖转运蛋白,包括Glut蛋白家族和SGLT蛋白家族等。

Glut蛋白家族主要负责细胞膜上的被动扩散转运,其在不同组织细胞内的表达量和亲和性也不尽相同。

SGLT蛋白家族则主要负责细胞膜上的主动转运,其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肠黏膜上皮细胞等处,可以主动将葡萄糖等糖类转运进细胞内。

3. 糖的分解糖类在细胞内被分解成葡萄糖后,可以通过糖酵解途径和糖异生途径进行进一步的代谢。

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丁二酸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内。

在糖酵解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先被磷酸化成果糖-1,6-二磷酸,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产生丙酮酸和丁二酸。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ATP和NADH等高能化合物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

糖异生是指在机体内通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将非糖类物质合成成糖类的代谢途径。

在糖异生的过程中,一些非糖类物质如乳酸、甘油、葡萄糖酸等可以被合成成葡萄糖分子。

这一生物合成途径在肝脏中尤为重要,可以维持血糖稳定并提供足够的能量。

4. 糖的利用糖在细胞内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ATP和其他高能化合物,为细胞提供所需的能量。

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

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

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第1节、血糖异常的分类及危害1.血糖有哪些生理功能?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糖类在机体内的运输形式。

血糖随血液流经全身,供人体代谢、活动所需能量之用。

身体通过非常精细的调节,使血糖维持在比较窄的范围内(3.3~6.1mmol/L,60~110mg/dl)。

尽管血糖异常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来自血糖升高。

但如果一个人低血糖的话,就会有生命危险。

对低血糖最敏感的器官就是交感神经及大脑。

因此,低血糖的主要表现是心慌、乏力、出汗、焦虑、饥饿感等,进一步发展就是抽搐、意识丧失、昏迷,直至死亡。

2.能够调节血糖的器官及激素有哪些?肝脏、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血糖的调节。

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餐后5~6小时就停止了。

肝脏是接收、储存和代谢葡萄糖的主要场所,肝脏把肠道吸收来的葡萄糖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难以满足需要时,把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供机体需要。

但这种储备仅能维持数小时。

以后机体主要靠肝脏及其他器官的糖异生,即非糖类物质如生糖氨基酸、乳酸、甘油、丙酮酸等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的稳定。

如果血糖较低时,有多种内分泌激素与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以使血糖升高,如胰升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素、糖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

当血糖升高时,则只有胰岛素来降血糖了。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主要也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功能障碍带来的血糖升高。

3.血糖高了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害?血糖短期内很高的时候,会并发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

这些情况常见于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代谢控制差、伴有严重应激、伴发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

如延误诊断或治疗可致死亡。

在幼龄或高龄、昏迷或低血压的患者死亡率更高。

前者在美国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其病死率<5%,但在我国基层医院病死率可高达10%。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的病死率更高,即使在水平高的医院,死亡率仍高达15%。

血糖异常培训心得体会

血糖异常培训心得体会

血糖异常培训心得体会血糖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包括低血糖和高血糖两种情况。

近日,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血糖异常的培训课程,通过学习和交流,对这一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培训中,我们深入学习了血糖异常的原因和病因。

了解这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糖异常。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而低血糖则通常是由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

这些知识不仅加深了我对血糖异常疾病的认识,也提高了我的医学素养和专业能力。

其次,在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血糖异常的症状和危害。

血糖异常疾病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但却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而低血糖则容易使人感到头晕、乏力甚至昏迷。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深刻认识到血糖异常应被高度重视,并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进一步,培训课程强调了血糖异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对于血糖异常疾病也并不例外。

我们应注意饮食健康、适度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消耗能量和摄入过多的糖分等。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血糖异常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这些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血糖异常疾病。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对血糖异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还学到了一些实践经验。

首先,作为一名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并定期进行检查。

只有保持自己健康的血糖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其次,在与患者交流时,我会更加重视他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这样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起来,通过这次关于血糖异常的培训,我对于这一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血糖异常的原因和危害,掌握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并且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临床分析血糖波动原因解析

临床分析血糖波动原因解析

临床分析血糖波动原因解析血糖是人体中重要的代谢指标之一,其波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临床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饮食因素饮食是最直接的血糖波动因素之一。

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和吸收后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的速度和峰值高度与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有关。

高糖和高淀粉食物会使血糖迅速升高,而低糖和低淀粉食物则使血糖升高较为缓慢。

此外,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的摄入也会影响血糖波动。

高脂饮食可引起血糖上升,并延缓胰岛素的作用,进而导致血糖波动。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食物种类和摄入量,避免剧烈的血糖波动。

二、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血糖波动。

胰岛素分泌过多或作用不足都会引起血糖异常。

胰岛素分泌过多称为胰岛素高血糖症,常见于胰岛细胞瘤等疾病。

胰岛素过多会加速身体对血糖的利用,导致血糖过低,引起低血糖症状。

胰岛素作用不足则会导致血糖升高,如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等。

三、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对血糖波动有一定的影响。

运动时,身体的代谢率增加,血糖消耗增多,导致血糖下降。

相反,久坐或休息时,身体代谢率降低,血糖消耗减少,导致血糖上升。

身体活动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因个体差异较大,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估和指导。

四、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引起血糖波动。

例如,一些口服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敏感剂,通过不同途径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因而影响血糖水平。

此外,一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利尿药、肾上腺素类药物等也可影响血糖波动。

五、情绪因素情绪因素对血糖波动有较明显的影响。

精神紧张、焦虑、激动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使血糖升高。

而情绪放松、愉悦等积极情绪则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下降。

代谢疾病病理生理学

代谢疾病病理生理学

代谢疾病病理生理学代谢疾病是指由于机体新陈代谢异常导致的各种疾病。

在病理生理学中,研究代谢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着重探讨代谢疾病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知识。

一、代谢疾病的发生机制代谢疾病的发生与机体内代谢物的合成、分解、转运和排泄异常有关。

常见的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肥胖症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1. 遗传因素部分代谢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例如遗传性疾病酮症与葡萄糖-酮酸酶缺乏有关。

这些遗传基因突变会导致相关酶的表达或功能异常,从而影响代谢途径。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代谢疾病的发生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容易导致肥胖和高血脂症等代谢异常。

此外,环境中的毒素也可能干扰代谢途径,引发代谢疾病。

3. 代谢途径异常代谢疾病的发生还与代谢途径内参数异常有关。

例如,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

二、代谢疾病的病理变化不同类型的代谢疾病在病理改变上有所不同。

1.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疾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胰岛纤维化等。

这些改变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血糖升高和糖代谢紊乱。

2. 高血脂症高血脂症是指血中脂类异常增多的一类代谢疾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脂代谢异常、脂肪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些改变会导致动脉狭窄和血流受限,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3. 肥胖症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沉积过多导致体重明显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代谢疾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脂肪细胞增大和分化、脂肪组织炎症反应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脂肪组织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

三、代谢疾病对机体的影响代谢疾病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局限于代谢功能的紊乱。

1. 造成器官损害代谢疾病常常会对多个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例如,糖尿病可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

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

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

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06(034)008
【摘要】@@ 1 基本概念rn1.1 糖代谢异常(高血糖) 包括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rn1.2 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是指所测的血糖值已超过正常血糖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就是说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总页数】1页(P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北京市郊区45岁以上农民糖代谢异常流行病学调查 [J], 魏金兰
2.潍坊地区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 [J], 韩佳琳;寇宁;刘金玲;张洁;王立琴
3.杭州城区居民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 [J], 吕春雷
4.深圳市部分公务员糖代谢异常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J], 张长宁;陈立波;张远风;黄镇河;聂雷
5.上海市崇明区中老年人群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J], 丁智勇;方芳;石群;杨震;顾红霞;陆帅;秦利;范建高;苏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第1节、血糖异常的分类及危害1.血糖有哪些生理功能?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糖类在机体内的运输形式。

血糖随血液流经全身,供人体代谢、活动所需能量之用。

身体通过非常精细的调节,使血糖维持在比较窄的范围内(3.3~6.1mmol/L,60~110mg/dl)。

尽管血糖异常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来自血糖升高。

但如果一个人低血糖的话,就会有生命危险。

对低血糖最敏感的器官就是交感神经及大脑。

因此,低血糖的主要表现是心慌、乏力、出汗、焦虑、饥饿感等,进一步发展就是抽搐、意识丧失、昏迷,直至死亡。

2.能够调节血糖的器官及激素有哪些?肝脏、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血糖的调节。

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餐后5~6小时就停止了。

肝脏是接收、储存和代谢葡萄糖的主要场所,肝脏把肠道吸收来的葡萄糖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难以满足需要时,把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供机体需要。

但这种储备仅能维持数小时。

以后机体主要靠肝脏及其他器官的糖异生,即非糖类物质如生糖氨基酸、乳酸、甘油、丙酮酸等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的稳定。

如果血糖较低时,有多种内分泌激素与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以使血糖升高,如胰升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素、糖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

当血糖升高时,则只有胰岛素来降血糖了。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主要也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功能障碍带来的血糖升高。

3.血糖高了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害?血糖短期内很高的时候,会并发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

这些情况常见于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代谢控制差、伴有严重应激、伴发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

如延误诊断或治疗可致死亡。

在幼龄或高龄、昏迷或低血压的患者死亡率更高。

前者在美国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其病死率<5%,但在我国基层医院病死率可高达10%。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的病死率更高,即使在水平高的医院,死亡率仍高达15%。

但是,糖尿病最常见的还是慢性并发症。

身体的主要器官基本都可受到影响。

主要包括:(1)心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约占一半。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对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防治试验的成就,西方发达国家普通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糖尿病人群则不然,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却日益增加。

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比年龄及性别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

既往无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既往曾患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故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

由于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甚高(20%~60%),亦可发生出血性脑病。

我国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为高,而北方又普遍高于南方。

2002年我国脑血管病为城市居民第2位死因,在农村则居于首位。

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明显增高,女性尤其如此。

(3)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患者眼的各部位均可出现病变,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患者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病率高于相同年龄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各型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随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99%的1型糖尿病和60%的2型糖尿病,病程在20年以上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4)糖尿病肾病如未进行特别干预,在有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80%的人于10~15年内发展为临床肾病,此时可出现高血压。

一旦临床肾病发生,如不进行有效干预,几年之内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10年后50%,20年后75%以上的患者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大,目前在西方国家进行透析的肾病患者中一半以上为糖尿病患者。

(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

足溃疡是截肢的主要因素。

成年人中40%的足和下肢截肢为糖尿病所致。

(6)糖尿病骨关节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约为0.1%~0.4% ,主要系神经病变所致,感染可加重其损伤。

本病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可致关节脱位、畸形,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7)糖尿病与口腔疾病糖尿病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口腔颌面部组织及口腔内的牙龈和牙周组织易发生感染,可引起齿槽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发生在颌面部软组织的感染,起病急,炎症扩展迅速,发病初期就可以使全身情况突然恶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4.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已知与遗传、环境和免疫机制有关。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其最重要的两大特点。

刚刚说过,由于各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共同作用,使机体的血糖维持一稳定的水平。

但是血糖升高时,只有胰岛素能使血糖降低。

如果胰岛素使血糖降低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血糖的利用就会发生障碍,血糖就会升高。

这是发生糖尿病的病理基础。

胰岛素是由胰岛的β细胞分泌的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使胰岛β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或分泌的胰岛素不足,胰岛素缺乏了,血糖不能被利用,血糖会很高。

这时必须靠外来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即为1型糖尿病。

即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如果机体能分泌胰岛素。

但是胰岛素利用的某个环节出现了故障,也会造成血糖升高,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即为2型糖尿病即为胰岛素抵抗。

由于此种类型的糖尿病,身体还能分泌胰岛素,只是分泌的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其发病往往相对缓慢,并且早期检查胰岛素时,其水平可能高于正常人水平。

这就是通常说的胰岛素抵抗。

而5.血糖异常的标准是多少?糖尿病的诊断是根据血糖水平确定。

判断为正常或异常也是人为确定的。

其主要是依据血糖水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

2型糖尿病早期,可能空腹血糖正常。

进餐以后,如果胰岛素不能及时分泌,或有胰岛素抵抗,血糖就会升高。

因此,相对来说,餐后血糖特别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筛查早期糖尿病更好。

我国仍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标准。

血糖代谢是否异常,可以根据下表的标准进行判断。

表糖代谢分类糖代谢分类WHO 1999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血糖(NGR)<6.1 <7.8空腹血糖受损(IFG)* 6.1~7.0 <7.8糖耐量减低(IGT)* <7.07.8~11.1糖尿病(DM)≥7.0 ≥11.1对糖尿病病人来说,不同时期血糖是变化的。

正因为最初可能只是空腹或餐后血糖略高于正常,但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但如果不加干预,可能很快进展到糖尿病期。

因此,在正常与诊断糖尿病之间,有一过渡的数值(空腹6.1~7.0mmol/L,餐后7.8~11.1mmol/L)。

这一过渡的数值,可看作是糖尿病前期。

为防止、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在血糖达这一范围的,就要积极干预,防止病情的发展。

6.1型和2型糖尿病各有什么特点?如果是1型糖尿病,通常年纪较轻,起病迅速,较明显的口渴、多饮、饥饿,体重迅速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

化验血糖很高,立即需要胰岛素治疗。

而2型糖尿病则病程较慢,初期常无症状,体型偏胖,发病年龄多数较大,有较明确的家族史。

如果出现症状了,血糖已经很高了,并且有较长的病程了。

因此,为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需餐后2小时负荷(75g 葡萄糖或2两馒头试验)试验。

早期诊断,及早干预,会大大延缓疾病进程,延迟并发症的产生。

1型和2型糖尿病本质的区别在于1型糖尿病在起病后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其正常血糖的维持有赖于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而2型糖尿病起病之初多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正常甚至过多,但不能在外周组织发挥作用,久而久之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缓慢衰竭,胰岛素分泌减少。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年纪较轻,起病迅速,较明显的口渴、多饮、饥饿,体重迅速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

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病程较慢,初期常无症状,体型偏胖,发病年龄多数较大,有较明确的家族史。

由于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

因此,下节重点谈谈2型糖尿病的筛查和防治。

第2节2型糖尿病的筛查和防治1.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的患病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很大差异,从不足0.1%直至40%。

发病率增加最快的是由穷到富急剧变化着的发展中国家。

印度、中国、美国是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

患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太平洋岛国瑙鲁(Nauru)和美国皮玛(Pima)印地安人,发病率达40%。

提到糖尿病患病率,不能不提太平洋岛国瑙鲁(Nauru)。

瑙鲁是太平洋岛国,面积仅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岛国。

人口约8000人。

这个岛国人口虽少,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过去,这里的居民以农耕为生,生活水平极低,人人骨瘦如柴。

后来有人发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人们发现,在岛的地下有十几米厚的鸟粪,鸟粪是钾和磷的最好原料。

从此这个国家靠出口鸟粪发了财,生活一下子富了起来。

有钱了,人们也就不再勤耕苦作了,不再渔猎为生,而是过上了十分富足的生活。

宝岛虽然不大,但每到一处,都是汽车代步。

于是他们的身体就象吹气球一样地胖了起来。

三十年后,这里百分之四十的人都患上了糖尿病。

无独有偶,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有个叫皮玛的印第安人部落,这里的人也是吃穿不愁,属于富国里的穷人,没有防病意识和防病条件,整天吃喝无度,肥胖者众多,最后的结果也是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40%。

2.我国居民2型糖尿病患病有什么特点?我国2007年6月~2008年5月一项4万余人的大样本研究表明,>20岁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9.7%(男性10.6%,女性8.8%),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患病率为15.5%(男性16.1%,女性14.9%)。

如果按此推算,我国成人患糖尿病人数达9240万(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有1.482亿处于糖尿病前期(男性7610万,女性7210万)。

研究还表明,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明显上升。

如果按年龄分组,20~39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3.2%,到了40~59岁时,增加到11.5%。

≥60的人群则达到了20.4%。

即在60岁以上的年龄组,每5人即有1人患糖尿病。

因此,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数据还表明,城市居民患病率高于农村(11.4对8.2%),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

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稳步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