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合集下载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身体肿,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两胫冷。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
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6)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少阴脉
(主心.肾 )
风血相搏 疼痛如掣。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痹阻筋骨
关节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
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 致。(7)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导致
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相搏
(1)气虚卫外不固─短气、自汗
(2)邪气流注关节─历节疼不可伸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内因: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
外因: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侵袭
风寒湿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历节疼痛
(历节病)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二、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 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 药知母汤主之。(8)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病机:风寒湿邪痹阻,化热伤阴。
症状分析:
风 寒 湿 侵 入
侵入筋脉关节,气血痹阻─肢节疼痛 上犯于头,清阳不升─头眩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 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2)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1、通过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 2、中风的临床表现

蜜--制乌头之毒

5.中风历节第五

5.中风历节第五

胃失和降
发热
以方测证——风湿化热伤阴
口干
关节红肿
病机:风湿化热伤阴,经脉痹阻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益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两
桂枝
炮附子二枚
炮附子
麻黄二两
麻黄
祛 风 除 湿 散 寒
防风四两
防风
白术五两
白术
健脾除湿和胃止呕 生姜五两
生姜
辛甘化阳 甘草二两 缓急止痛 芍药三两 酸甘化阴
甘草
芍药
益阴清热 知母四两
知母
桂枝芍药知母汤
临床应用
1. 肩关节周围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 3. 关节型银屑病 4. 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5.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6. 肺心病合并心衰 7. 血管炎 8. 其他,如痛经、坐骨神经 痛、腰痛等
实验研究
有类肾上腺皮质激 素样作用,可以抗 风湿性关节炎、发 汗、解热、镇痛
弱——阴血不足
(3)气虚饮酒,汗出当风
【原文】盛人脉涩小,短气,自
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 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7)
【解析】
体质——盛人——肥人多湿
脉象——脉涩小——中气虚
短气——阳气虚弱 症状
外虚内盛
自汗——卫气不固
历节病
风湿留滞 筋骨关节 经脉痹阻
不可屈伸疼痛
外 因
(4)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概念:
1 中风病:因正气亏虚,或偶受
外邪诱发。以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 遂,言语不利,或突然倒仆,昏不识 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2 历节病:因肝肾气血不足, 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致骨节疼痛,遍 历全身,疼势剧烈,致骨节变形的疾 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好,今天我们开始介绍第五篇......中风还有历节(《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这一篇呢就是专门在谈怎么样去预防中风,怎么样治疗中风,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中风,那诸位了解了以后呢就应该以后你就不会中风了,那你哪一天到了五六十岁就中风,其实代表这一篇没有了解,哦,所以要重新再回来读,所以你不幸中风赶快想办法来找到我或者是找师兄弟,我们再把你救回来。

那当你如果很了解的话,不会中风的。

这个呢,中风基本上的一个,还没开始看之前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人是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哦,气和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呢就会引发中风,这是中医的观念。

我们在讲中医的时候,你不要去想说啊高血压会中风,不要去想这些哦,那一般高血压,老师,这个血压很高,怎么会虚啊?应该是实才对?不对,都不要这样子去想。

中医就是中医,那西医讲的高血压中风如果有可以真的可以吃降血压药真的可以预防中风的话那世界上没有人中风了嘛?你跑到医院去看,很多人都是中风躺那边,你问他你在中风之前有没有吃西药?有啊,可是他照样中风,所以说中医的观念里面,如果说你是了解他是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会得到中风,那预防中风的处方就已经出来啦,诸位以后看到,光是看这样子处方就出来了。

你说老师这个处方是什么?很简单呐气嘛......黄耆,对不对?那因为他是两虚,所以我们不会去开一个什么桂枝,去风的时候......因为桂枝有时候发汗发太多了,去风太强!所以呢我们开一些比如说独活啊,一些南派的药都没有关系,防风啊。

比较次级的去风的药,一点点微风进入身体以后就把它排掉,对不对?党参啊......能够补气,不用,人参都用不到,因为人参呢,最主要目的是在肠胃上面,津液不够的时候,肠胃胃气快没有的时候我们用人参。

那独参汤,中医我们北派像经方里面没有写独参汤,那温病派里面有用独参汤,独参汤的目的是干嘛?就是胃气将绝的时候,会用到独参汤。

那独参汤、胃气将绝,老师,你怎么知道他胃气将绝?一个是打嗝,还有脉一是如钩,摸上去脉像小鱼钩一样,一个个小鱼钩,就是这样子,一直是持续的状态,我们才会用,否则的话,用党参就好了。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 ( ) ( )
( )
枝短羸诸 八芍气,肢 药,脚节 知温肿疼 母温如痛 汤欲脱, 主吐,身 之,头体 。桂眩尪
( )
提要: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1.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 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关节肿大 风为阳邪化热伤津---身体消瘦 风湿上犯---头眩 湿阻中焦---短气,呕恶 湿邪下注---两脚肿胀,麻木不仁
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乌头汤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 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 力甚捷。”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 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 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5.方解
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6.配伍特点
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7.文献选录
《金匮玉函经二注》“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
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 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 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 大剂。”
有不同意见。
疑点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1)中风的症状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此为痹”体现
了中风病总的病机是营卫痹阻。---喻嘉言、张璐
(2)中风当与痹证鉴别。---尤怡、沈明宗 二说虽然都有道理,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
疑点二:“脉微而数”

中风历节第五

中风历节第五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病位分证 邪在于经——重不胜 邪入于腑——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口吐涎 鉴别 中风——半身不遂,脉微而数 痹证——但臂不遂,脉涩
成因与脉证
脉象—寸口脉 肝肾亏虚 汗出入水
沉—主骨—为肾 弱—主筋—为肝
症状—历节痛,局部黄汗出
脉象—少阴脉 血虚受风
浮—为风 弱—血不足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 概述 (一)概念
1 中风病:
因正气亏虚,或偶受外邪诱发。 以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言语不利,或突然倒仆,昏不 识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2 历节病
因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痹阻 经络,致骨节疼痛,遍历全身, 疼势剧烈,致骨节变形的疾病。
(二) 合篇意义:
病因— 病因—-与风邪有关 均属广义风病 风性特征——病势发 风性特征——病势发 展迅速
二药相协: 补脾培中,扶正祛 邪
君─制川乌─温经散寒止痛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缓急止 痛 以利筋 骨
〖功效〗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治要领与思路】
1. 2.
乌头汤为辨治寒湿历节病的主方。 本方用药特点:温经散寒药须与补气养血 药同用。为后世“从脾论治”历节病奠定 理论基础。 3. 肝肾先虚为历节病的主要内因,篇中未 出方治。
脚肿如脱 两脚肿甚 肿胀似与身体脱离感 兼 症
【病机】湿邪下注,经脉不通
头眩—— 【病机】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 短气 温温欲吐 --指心中郁郁不舒
【病机】湿阻中焦
气机不利 胃失和降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附伍用:祛风除湿以通脉 温经行痹以助阳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一、脉证与病机[代表原文]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痹。

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1)[白话语释]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

语译凡中风病,当具有半身不遂的特征;若只表现为手臂不遂,为经脉痹阻,筋脉失养。

由于中风属正虚邪实之病,所以可见脉微而数,脉微主正虚,脉数主邪盛。

阐释中风病是以病人半身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常见,或只有某一臂(肢)不遂者,此为中风病的轻证。

“此为痹”指出本病主要病机为经脉痹阻,筋脉失养。

其脉微为气血不足,数为病邪有余。

说明中风病虽然有半身不遂与但臂不遂的不同,但二者皆因气血不足,外邪诱发而为病。

【临床应用】[应用要点](1)“但臂不遂”属中风病在经在络的轻浅症状,具有如下特点:①发病之前或病情较轻者,患肢多表现为麻木不仁,沉重难举,屈伸不利等;②多伴随眩晕、舌强、语謇、口喁、面瘫等中风常见症状;③多恢复较快,有的几天或十几天便恢复如初;④CT检查,其定位病变多范围小而轻浅;⑤不少患者在数日、十几日,或数月以至数年以来,有过一次数次更轻型的类似短暂发作。

(2)中风病与痹证的比较证名比较中风痹证相同均有“不遂”的症状和经脉痹阻的病机病位在络,在经,入腑,入脏在经脉,肌肉,关节症状半身不遂,昏聩吐涎,口眼斜,手不能握,足不能步,不痛但臂不遂,或局部肢体麻木,必有疼痛,手足活动不便,神志清楚脉象脉微而数或弦涩脉微涩,或濡缓,或迟紧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随经络入于脏腑(正虚为主)风寒湿三气杂至,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

庚子年四月十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概述
二病的概念: ★中风: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倒仆昏 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偶感外邪诱发 致病。 ★历节: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 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 邪,痹阻经脉而致。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 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 一致。
•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讲解
1.主证: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 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2.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3.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4.方药:乌头汤
麻黄――散寒达表,发汗宣痹 乌头――温经散寒止痛。 芍药――缓急止痛 甘草――利关节屈伸 黄芪――固表除湿,助麻黄通阳 —————————诸药合用能使风寒湿邪微汗而解。
肌肤
筋骨


病势 较轻
加重
更重
危笃
预后
尚可
较差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清病位对于保证辨证与治疗的准确以及 推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其实中风之后,邪 入脏腑,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很难区别在何 脏腑,故后世临床皆以闭证脱证来辨治。
第4条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 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小结
本篇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的病因病机,脉证特点及其辨证 分型,并确立了具体治法。对中风的形成,责之于内外两端, 内因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外因风邪入中,以致经络瘀阻, 脏腑功能失常,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则昏不识人。 根据邪入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4.简述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病与痹证的临床表现均可见肢体活动不利症,但中风病以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喎僻不遂为主症,重点在不遂,偏废不用;而痹证以关节疼烦为主症,活动不利多因疼痛或活动受限所致。
5.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2.《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邪入于腑,即因心脾欲绝所致。 3.简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证候特点。
历节病系内外合邪致病,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外袭为诱因。尚有气血不足,外邪内侵,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以致经脉痹阻,邪正相搏。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血脉。证候特点以疼痛遍历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特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金匮》对中风的病因、主症是怎样认识的?
中风病因:内因为正虚,外因以邪犯为诱因。故可概括为正虚邪中。其主症有:当半身不遂(重症)、或但臂不遂(轻症)、涡僻不遂。或见肌肤不仁;即重不胜;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为后世对中风病因、概念、临床辨证与治疗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65.风与痹证辨【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讲义】《内经》言风病往往与痹合论,盖风乃阳病,脉多浮缓,痹为阴病,脉多沉涩。

今脉微动而数,微者气虚,数者邪气盛,故因虚而中风者,脉必微弱,因热而生风者,脉必数急。

风彻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

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者,中风使然者,谓痹病亦由中风而起,但以风为阳,痹为阴,有所不同耳。

【附注】半身不遂,病在大脑。

但臂不遂,病在脊髓或末梢神经,其症或运动不能自如,或麻木抽掣疼痛。

病在大脑则对侧之半身不遂,病在颈髓胸髓之一侧,则本侧之上肢不遂。

病在腰髓尾骨髓之一侧,则本侧之下肢半身不遂,故半身不遂之风病在大脑,但臂不遂之痹病在脊髓也。

大脑病肌肤无变性萎缩,脊髓病则肌肤有变性萎缩,因肌肤之营养神经出于脊髓,不出于大脑,故脊髓病。

其所辖之肢体肌肤必营养障碍,有变性萎缩也。

中风病证,为口眼喝斜,卒然晕倒,痰壅肢厥,幸而得苏,则半身不遂。

多于十年内再发,再发则不救。

西医名为脑溢血,往往因心脏麻痹而死,幸不致死,即成半身不遂。

脑充血虽亦有不省人事者,然致命者少,醒后如初。

【习题】1.中风与痹症在病理上有何区别?2.脑溢血与脑充血之异同安在?66.中风脉证【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讲义】寸口指三部而言,脉浮紧为风寒初感之诊。

紧则为寒,指邪而言浮则为虚,指正而言。

邪盛正虚,相搏于皮肤,其结果为卫外不足,贼邪不泻。

正虚指血而言,血虚无以充灌皮肤,故脉络空虚。

或左或右者,言邪随其空处而留着。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者,言受邪之处筋脉不遂,故见缓。

无邪之处正气反盛,而见急。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

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

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是一段。

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

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

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

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

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

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

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

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

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

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学中医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斟酌其中的脉像说法,这儿的寸口脉很容易被误解为寸脉,在前面的条辩中有所差错了。

现在真正思考起来认为寸口脉非寸脉,寸口脉其实应该包括寸、关、尺三脉,具体的相关内容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这儿不再详细述说。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八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中风病人的寸口脉像出现了沉而弱的,脉像沉意味着是里,对应的脏器是肾;脉像弱意味着是营血不足,对应的脏器是肝。

脉像、脏器都是相互对应的,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论述过。

病人的病症发作的时候,痛得非常厉害乃至出汗不止,人就好像是从水中捞出来一样,全身都会湿漉漉的,而且流出来的汗是黄颜色的。

这种脉像且有痛得汗如雨下的、而且是黄色的,就称为历节病,可以把历节病看作是痛风与风湿病的结合体,在讲解脉像的情况就知道对应的是肝与肾脏,肝脏对应是痛风,肾脏对应是湿病,对于治疗这个病症可以考虑甘草附子汤进行加减,甘草附子汤方处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得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请在微信下方点个“赞”或“在看”,以示鼓励。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一、概述中风:是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疾病。

发病突然,见症多端。

并且多由正气亏虚,受外邪所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痉挛、脑栓塞、脑出血等病。

历节:历者,数也,过也,历节,即病邪经过的骨节,节节疼痛,《圣济总录》曰:“所历之节,悉皆疼痛”,历节病是以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多由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二、中风病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一)中风病的病机寸口脉浮而紧:浮─气血不足;紧─感受风寒病机:经络空虚,外邪内中;虚寒相搏,贼邪不泄;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二)中风病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辨证邪在于络: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肤,则肌肤麻木不仁;邪在于经:经脉痹阻,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筋骨肌肉失养,则肢体沉重不用;邪入于腑:六腑不通,浊气上蒙清窍,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气血逆乱,心窍闭阻,舌即难言,口吐涎。

三、历节病(一)历节病的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2.胃有蕴热,外感风湿;3.阴血不足,风邪外袭;4.气虚湿盛,汗出当风;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二)风湿历节的证治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临床表现:主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痹阻关节,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兼症: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湿热上犯、中阻、下注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除湿白术、附子---温经逐湿止痛知母、芍药---滋阴清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临床应用:本方证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黄芪三钱,半夏三钱,独活两钱,防风两钱,生姜二片党参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红枣十枚,炙甘草两钱中风的先兆:第一个,没原因的失眠,持续半年,血不够。

人会睡觉是因有三个条件,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

当血够时,血会归肝,人就可睡得很好。

当血不够时,肝里缺血,半夜就醒过来;心脏里的血不够,神没办法呆在心脏里,这个神出去了,神游,就会造成失眠也是血虚的状态之下;脾藏意,脑筋没办法停下来。

第二个,手麻,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麻(肺经、大肠经和心包经),代表大概三个月之内就会有中风的机会。

第三个,足胫骨麻,足三里下来到解溪的地方麻,这个是大概两个礼拜以内就会中风。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不为风而)为痹。

脉微(阳之微)而数(风之数),中风使然。

(中风而偏于寒者)寸口(阳)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风,风寒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血虚则无以充皮肤而养络)络脉空虚,(无以御邪)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络邪病表)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身肢偏重,斜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病九窍闭);邪入于脏(心肾二脏,俱连舌本,脏气厥而不至舌下),舌即难言,口吐涎沫。

血脉如稍微跳快一点点,数时,都是有风在身体里。

正气会把邪气拉过来,如脸部中风,嘴巴会偏到健侧来歪掉。

正气会引邪拉过来,健侧会口歪眼斜,针右边时,可扎左边的合谷、左边的合谷扎右边的脸。

久病为虚,所以久病时两边都治。

因正气也会虚掉。

脸歪过去,一个月后右边又中风,脸永远是拉扯的样子,因拉得很紧。

冒大汗,侧一边脸对着冷气,第二天脸部就歪掉了。

桂枝汤是解肌的,把肌肉里的寒水要提升出来,加葛根就好了。

所以桂枝汤加葛根就是非常好的治疗面部中风的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二片,红枣十枚,炙甘草三钱,葛根五钱、六钱,头痛时加川芎三钱,勾陈(也是可止头痛,同时勾陈可让一个人情绪会比较好)。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 现症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
关节、肩关节、双侧趾间关节、跖趾关节均疼 痛不肿,双踝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皮色微红 、触之发热、疼痛,活动不利,不能行走,晨 僵约3小时,消瘦乏力,纳呆,二便尚调,舌 淡暗苔薄黄,脉弦细而软。
病因病机: 患者产后气血亏虚,不慎淋雨而感受风
寒湿邪,风湿流注经络关节,不通则痛 ,郁久化热,寒热错杂,虚实相兼。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 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脉空 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 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 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 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 吐涎。(2)
【分析】
第一段:中风的发生机理。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 节融合
脊柱竹 节样变
大骨节病
(一)成因
1. 肝肾不足,水湿浸淫
【原文】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
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4)
2. 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6)
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疼痛遍历关节,其发病
除正气亏虚外,尚与感受风寒湿有较密切的 关系。
一、中 风 病
(一)脉症与鉴别
【原文】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者,此為痹。脉微而數,中風使然。(1)
【分析】 中风脉
微——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数——风邪入中
中风:口眼歪斜
中风:半身不遂,甚则神志不清
中风历节病脉证 并治第五
本篇论中风与历节病的成因及其证治,
因二者均属广义风病的范围,且皆有内虚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林昌松
概述

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风: 历节病: 唐宋以前:“外风”学说, “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沿革:



合篇意义:
中风病
一、成因 【原文】(2)上段:从 脉象说明中风的病因病 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络脉 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贼邪不泻,经脉之气痹 阻所致。 【原文】(3)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历节病
【原文】(10):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方解:
麻黄 ——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使风寒湿邪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化微汗而解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历节病
【原文】(7):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及 证候。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内伤肝 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并与黄汗 病鉴别。
历节病
二、辨证论治 【原文】(8):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中风病
二、辨证 【原文】(1):中风的脉证及中风与痹证的 鉴别。 【原文】(2)下段:邪中浅深不同,证候轻 重不同。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原文】(4):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 历节病机。 【原文】(5):论述胃有蕴热,外感风湿的 历节病机。 【原文】(6):论述阴血不足,风邪外袭之 历节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