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读后感
有关哲学读书心得(精选20篇)

有关哲学读书心得(精选20篇)哲学读书心得篇1对我来说,这是第二次阅读《大众哲学》。
第一次是出于教学的需要,但这次是出于兴趣。
《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在1930年代,他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普通人能理解哲学的真正含义,在上海《阅读生活》杂志上连载了近一年,因为效果很好,后来出版一个单独的版本,《大众哲学》的名字也是最后敲定的。
本书共分五章,将哲学概念、哲学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大规律、五大范畴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清晰的哲学世界,让普通人对哲学感兴趣。
艾思奇先生这种普慧的做法,对当时乃至现实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二次读《大众哲学》我很兴奋,好像突然发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想哲学方法应用于我的工作和学习,因为学生教育本身是智慧继承,是智慧的化身。
本书作者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述深刻的哲学原理,让人耳目一新,充满自信。
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分析,自然地引入了枯燥的哲学概念,告诉我们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思维方法。
通过“两军对战”,“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为什么会有不愉快的事情”等名言讲述哲学的分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流派的区别,让读者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第三章到第五章同样是通过“用照相做比喻”“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是朋友还是豺狼”“无风不起浪”等等家喻户晓的比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口中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论述出来。
也许读者很难相信,哲学真的有这么简单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哲学理论再高深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发展到现在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不会有那么多人对马克思及其理论的高度认可。
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教给学生智慧,熟悉生活的规律,努力在生活中变得坚强。
许多管理方法都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混乱到清晰的过程。
面对知识的无数双眼睛,深深感到责任重大,毫无疑问《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现实化、通俗化上起到了开拓性的意义。
大众哲学摘抄与感悟

大众哲学摘抄与感悟
1.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经历。
”——大众哲学家
感悟: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得到什么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收获的感悟。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段经历,欣赏每一个风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2. “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创造的。
”——大众哲学家
感悟:幸福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不是依赖外部条件的。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学会满足和珍惜现有的生活,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3. “人生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
”——大众哲学家
感悟:人生的选择和价值观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和生活方式,并为之努力奋斗。
不要盲目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要活出真实的自己。
4. “真正的自由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大众哲学家
感悟:真正的自由是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利。
不要被社会的期望和他人的评价束缚,而是要
按照自己的内心和价值观去生活,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5. “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
”——大众哲学家
感悟:物质财富可以给我们带来一时的满足,但真正意义上的财富是指内心的富足和快乐。
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真正持久的幸福和满足。
大众哲学心得体会(2)

大众哲学心得体会(2)大众哲学心得体会篇二浅谈哲学大众化问题【摘要】哲学从它传入中国之初就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文章从哲学开始对中国大众产生影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特点入手,分析哲学本土化和大众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从这种关联中探索哲学本土化和大众化的核心。
试图论证哲学大众化的核心在于:哲学精神必须同儒学精神存有内在共性。
【关键词】哲学大众化科玄论战哲学实践性193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以阐述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认识论内容和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范畴为主要任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然而至今,哲学这个词汇及其基本精神究竟是什么,大众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其原因是缺乏对哲学精神的领会,这使得哲学大众化必须开拓新的途径。
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即哲学本土化的问题尚庆飞认为,哲学大众化大致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化”大众;一是大众“化”哲学。
①前者是指用哲学的思想来指导大众;后者是指用大众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哲学。
哲学虽然超越现实,但也是基于现实的,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②因此,真正的哲学并不是远离大众。
当强调哲学大众化的时候,也恰恰说明哲学同其受众之间存在着思想基础上的距离。
所谓哲学大众化,理应是任何一种形态的哲学同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
但哲学大众化并非让大众性的东西“化”掉哲学的精神内核,故而哲学大众化的任务首先是哲学“化”大众。
哲学大众化的基础是哲学能够适应大众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哲学本土化历程对哲学大众化的启示科玄论战首次使得哲学本土化、大众化。
哲学的大众化始于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思想革新运动和思想论战之中,其中包括对20世纪的中国乃至现代中国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文化运动和科玄论战。
科玄论战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这场论战波及范围之广泛,在中国思想史上是空前的,参加这场思想大论战的主角分别是以弘扬中国传统儒学为特点的“玄学派”,弘扬科学、民主等思想的“科学派”,还有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派”。
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

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世界。
这可不是那种让人打瞌睡的枯燥哲学书,而是一本能让咱普通人也能读得津津有味、还能从中咂摸出不少滋味的好书。
书里没有那些高高在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道理,艾思奇就像是坐在你身边的一位亲切的朋友,用最朴实、最平常的话,把哲学的那些事儿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就拿其中关于“矛盾”的论述来说吧。
以前我总觉得“矛盾”这个词儿特别抽象,好像离我的生活十万八千里远。
但艾思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明白了矛盾无处不在,就在咱每天的生活里。
比如说,我特别喜欢吃甜食,尤其是巧克力蛋糕。
每次路过蛋糕店,闻到那香甜的味道,我就走不动道了,非得买上一块解解馋。
可吃的时候是开心了,吃完又开始担心体重上升,怕影响健康。
这可不就是个矛盾嘛!我既想要享受甜食带来的快乐,又不想承受体重增加的后果。
再比如说,我平时喜欢熬夜追剧,明明知道第二天可能会没精神,影响工作和学习,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想看剧的欲望和保持良好作息的需求,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还有啊,我在工作中也常常遇到矛盾。
有时候为了赶一个项目的进度,就得加班加点,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但心里又想着,老这么拼命,身体可吃不消,得劳逸结合。
这工作的紧迫性和身体的承受能力之间,就是一对矛盾。
艾思奇的书让我明白,矛盾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就像我在面对吃甜食和保持健康的矛盾时,可能会开始控制自己的摄入量,或者增加运动量来平衡;在面对熬夜追剧和良好作息的矛盾时,会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合理安排时间。
而且,通过读这本书,我还对“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我总觉得想问题、做计划就够了,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
就像我有一次心血来潮,决定自己动手做个书架。
在脑子里想得可美了,觉得肯定能做得又好看又实用。
结果真开始动手了,才发现这木材不好锯,那钉子不好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最后做出来的书架虽然能用,但和我最初想象的差了十万八千里。
大众哲学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后感《大众哲学》也称《哲学讲话》,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大众哲学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大众哲学读后感篇一在外祖父的极力推荐下我买了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这本书,并带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开始了对哲学的学习。
没想到这本书很快就打动了我,并深深的吸引了我。
作者用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让人很轻松地就能读懂。
原来,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哲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学习哲学能让我更好地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一、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我们经常说的理论。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校园李姓学生驾车撞死人后不但不慌张,反而叫嚣“我爸是李刚”。
这一事件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这一现象是对正义的公开宣战,是对道德的公开藐视。
同时,我们在网上也时常看到某某学生开着豪车上学,某某学生的官儿父母开着公车接送小孩等新闻,这些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透过这些现象不难看出一些实质的东西,它是官位思想的副产品,更是有权集团利益受保护的具体表现。
二、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形式和内容的内在关系,首先表现在内容的优越地位和决定作用上。
因此一定的内容要求一定的形式,并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它所要求的形式。
三、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四、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出现的趋势是偶然性。
大众哲学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后感2018-01-10大众哲学读后感(一)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
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
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
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
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
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已得到了公认。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
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
大众哲学心得体会

大众哲学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途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大众哲学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大众哲学心得体会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评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途径。
无论在前苏联还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都得到了高度重视。
但目前,大众化却遇到很多困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正视这个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演化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现实,最终也要实现现实。
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不仅是马克思的初衷,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要求马克思关注现实,从中学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福利而奋斗的理想,在中学毕业论文中他就写道“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1835年他进入波恩大学,专业是法律,但他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哲学的学习上。
马克思一开始就反对宗教神学,肯定人的作用,他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根本的否定,使批判从天国回到尘世。
这奠定了其哲学为大众服务的最根本基础。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工作,在这期间,他关心民间疾苦,反对普鲁士王国限制人民的自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公开揭露封建势力对劳苦大众的剥削,为劳苦大众申辩,批判封建国家的本质。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哲学一开始就有服务大众的取向。
在后来的斗争中,他支持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认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将会开创一个新世界,而这个新世界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届时剥削被消灭,人们克服异化实现真正地复归。
“不消灭哲学,就不能使哲学成为现实”,同样“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哲学”。
而最好实现哲学的途径就是哲学的大众化。
不仅在理论上,在现实活动中,马克思也积极参加各种工人运动,在晚年的著作中,也始终贯穿大众解放这条线。
【推荐】大众哲学读后感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大众哲学读后感大众哲学读后感(一)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
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
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
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
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
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已得到了公认。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
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2019-大众哲学-word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大众哲学篇一:大众哲学对我的启迪《大众哲学》中的哲学善于与生活紧密联系,带给我深刻的启发。
《大众哲学》这本书,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出哲学并不神秘。
哲学与日常生活的感想有共通点,但同时又有差异。
“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这就是哲学的真面目。
”;第二部分讲述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四种不同世界观谈起,把世界观归结成两大类:观念论和唯物论。
指出:“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的哲学,即使有,也只是把两类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观念论,一半是唯物论,也并不是纯粹的第三种东西。
”;第三部分讲述“认识论”,论述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尤其是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讲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五大范畴。
《大众哲学》是我们老百姓都能接受的哲学,是中国人应该认真学习的著作。
本书以大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事例,简明扼要而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认识论内容和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范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扫旧中国哲学界沉闷的空气,深得广大知识青年的喜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大众哲学》讲的是哲学与生活问题。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大众哲学》让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
” “其实哲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
”语言浅显易懂、道理简单明白,但表述的内涵却很深刻,不仅给人予一读即懂的感觉,而且使人豁然明朗,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到处都包含着哲学的道理,只要我们细细想,就能认识它。
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

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感觉就像在哲学的海洋里畅游了一番,虽然过程中也有被海浪拍打的时候,但总体来说,收获满满,感触颇多。
艾思奇的这本书,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高深理论,也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纯学术论述。
它就像是一位亲切的朋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哲学的道理一点点地讲给你听。
在书中,艾思奇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让我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比如说,他讲“矛盾”这个概念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出一堆定义和解释,而是用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举例。
就像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选择,比如早上是多睡一会儿还是早点起来学习,这就是一种矛盾。
我们既想享受舒适的睡眠,又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这两个愿望在同一时间产生了冲突。
再比如,我们想要买一件漂亮的衣服,但是又觉得价格太贵,这也是矛盾。
还有讲到“质量互变规律”的时候,他说就像我们学习知识,每天积累一点点,可能一开始感觉不到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就好比烧水,水温一点点升高,在达到沸点之前,好像变化不大,但一旦到了沸点,水就沸腾了,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还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本质和现象”的例子,特别有意思。
他说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和表面的行为,要通过这些去了解他的内心和本质。
就像有些人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实际上可能心怀叵测;而有些人可能看起来不太好相处,但其实内心善良。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经历。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个阿姨。
她上车的时候,因为人多拥挤,不小心踩了旁边一个年轻人的脚。
年轻人立刻就发火了,大声指责阿姨。
阿姨一个劲儿地道歉,可年轻人还是不依不饶。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太过分了,一点都不懂得宽容。
但是后来,我无意中听到这个年轻人跟他的朋友打电话,才知道他那天刚刚丢了工作,心情特别糟糕。
这时候我才明白,他的过激反应可能并不是他本质上就是一个不讲理、不善良的人,而是当时的坏心情影响了他的行为。
大众哲学读书笔记

大众哲学读书笔记【篇一:大众哲学读后感】《大众哲学》读书报告院系专业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年级班级姓名学号2016年01月01日作为一名高中时读理科、大学读工科的学生来说,哲学似乎很遥远,深不可测。
由于本学期选修林老师的课,老师推荐了这本书,所以我仔细地翻阅了这本书,简洁晓畅的语言、浅显的事例让没有哲学基础的我也能理解。
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
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 原来,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哲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学习哲学能让我更好地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通读全书,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出哲学并不神秘。
哲学与日常生活的感想有共通点,但同时又有差异。
“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这就是哲学的真面目。
”;第二部分讲述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四种不同世界观谈起,把世界观归结成两大类:观念论和唯物论。
指出:“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的哲学,即使有,也只是把两类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观念论,一半是唯物论,也并不是纯粹的第三种东西。
”;第三部分讲述“认识论”,论述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尤其是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讲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五大范畴。
看书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这本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热捧,仅在1949年前就印行了32版,作为传播革命思想的读物,吸引了无数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蒋介石也曾感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更有人将其喻为“一卷书雄百万兵”。
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
大众哲学读后感精选

大众哲学读后感精选《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他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普通人都能了解哲学的真谛,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中连载了近一年,因效果很好,后出版单行本,《大众哲学》的名字也是后来敲定的。
下面是店铺向各位推荐的大众哲学读后感精选,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大众哲学读后感精选篇一对我来说这是第二次读大众哲学,第一次源于教学的需要,而这次却是兴趣使然,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二次的通读果然让我有了不同的收获。
《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他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普通人都能了解哲学的真谛,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中连载了近一年,因效果很好,后出版单行本,《大众哲学》的名字也是后来敲定的。
本书一共五章,将哲学概念、哲学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大规律、五大范畴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给读者展示了一目了然的哲学世界,让普通人不再对哲学望而却步。
艾思奇先生这种普慧的做法,对当时乃至现实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二次读《大众哲学》我很兴奋,好像突然发现了光明的前途一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想把哲学的方法应用到我的工作和学习中,因为教育学生本身就是传承智慧,而哲学就是智慧的化身,在改造个人思想、指导行为规范方面既能提供世界观又能提供方***。
本书的作者应用了化繁为简的方法,将深奥的哲学原理经过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比如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事例的分析,最后把枯燥的哲学概念顺其自然的引出来,告诉我们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思想方法;由此入门,再通过“两军对战”“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等俗语讲述了哲学的分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的哲学门派的区别,让读者认清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哲学;第三章到第五章同样是通过“用照相做比喻”“ 卓别麟和--的分别”“ 是朋友还是豺狼”“ 无风不起浪”“ 追论雷峰塔的倒塌”“ 岳飞是怎样死的”“ 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等等家喻户晓的比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口中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论述出来,收为己用。
大众哲学心得体会

大众哲学心得体会篇一:大众哲学读书心得二《大众哲学》读书心得二哲学并不神秘提起哲学,有的人会想到旧社会大学校教室里的一种难懂的课程,也有的人会想到算命先生。
许多人总以为哲学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学问,或者是一种谈命运说鬼神的思想,以为哲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隔得天地一般的远,普通人绝难过问。
其实,哲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只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太习惯了,太觉得平淡了,因此即使有哲学,如果不仔细反省和体会一下,也就不觉得它是哲学。
例如你有一个朋友,抗日战争以后和你分别七八年,现在又相见了。
这时你作何感想?你首先就会觉得他和以前有种种不同,你觉得他的面容多少有些苍老了,但是,经过八年抗战的锻炼磨折,你会看出他的思想知识更进步,经验更丰富更成熟了。
你们再攀谈攀谈,把七八年来各人的经历再叙述一番,就会使你有更多的感触。
你会觉得一切都不同了。
世界变了样,中国变了样。
希特勒没有了,墨索里尼没有了,在中国的领土上也没有日本军队横行霸道了。
中国有很大的地方成了解放区,广大的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了身,另外的地方却仍在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统治之下,在那里,美帝国主义代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地位,蒋介石的国民党代替了汪精卫的国民党的地位,广大人民遭受着比以前更厉害的压迫和痛苦,也更加积极更加团结地要起来反对这种压迫。
就你们以前的朋友亲戚的情况来说,变化也很多。
有的由小孩变成了青年,有的由衰老而死亡了。
有的参加过抗战成了英雄,有的成了牺牲者,有的发了国难财或者胜利财,有的穷困失业。
总之,你们会感到一切和以前都有不同,你们会觉得在七八年的时间过程中,有的事物新生出来,有的事物毁灭了,有的事物正欣欣向荣,成为新世界的主人,有的事物衰老没落,或者奄奄一息地进了坟墓,或者正在做疯狂的临死挣扎。
这一切现象会使你们感动、叹息、兴奋,并且在你的头脑里,深深的印上一个“一切都变了”的观念。
精选大众哲学读后感范文5篇

大众哲学读后感1“哲学”一词在普通人心中常是神秘、生涩的代表。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我认真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
(妈妈问:《苏菲的世界》不算吗?嘉说:感觉那不能算是一本哲学书)。
作者艾思奇用直白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哲学世界的概况。
作者首先讲了世界观的两大类:唯心论和唯物论。
这两种世界观的基础都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
唯心论主张精神是世界的主体,物质是精神衍生出来的;唯物主义正好相反,主张物质世界是独立运行的,精神才是派生的。
由此,艾思奇得出一个结论:唯心论是通向宗教迷信的桥梁。
探究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有学习神学、哲学和科学三种。
通常我们可以认为哲学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哲学的世界观分为唯心论和唯物论,如果说唯心是通向神学的桥梁,那么它就是哲学中偏向神学的部分。
所以,我们能不能说唯物论是通向科学的桥梁,且是哲学中偏向科学的部分呢?唯心论分为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
前者认为人的精神主导一切,后者认为有一个“绝对”精神在主导一切。
而神学认为有一个上帝在主导一切。
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且,这相似之处在于对世界的看法上的相似。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认识世界的角度去考量唯物论和科学的关系。
首先是认识物质运行的规律。
唯物论的基础就是物质独立存在,独立运行。
机械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机械变化,即数量变化与位置变化。
但唯物论的辩证法道出物质的变化更多的是物质内部的变化,兼以外力的作用,且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外力下会有不同的变化结果。
科学中也是如此。
比如水凝结成冰,就既不是数量变化也不是位置变化,而是它本身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实际上也是它受到的热量减少,运动变慢,受到相互作用,从而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变成冰。
所以从这点来看,唯物论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可供讨论的还有认识方法。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唯物论的认识是累积感性认识,加以分析,达到理性认识,总结出真理。
而科学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唯物论和科学确实有密切联系,既然科学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辩证唯物论就需要我去好好学习。
大众哲学读后感精选

大众哲学读后感精选(2)推荐文章夏洛的网读后感600字左右热度: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600字热度:小说白鲸读后感最新热度:清明上河图读后感五百字以上热度:皮皮鲁传优秀读后感300字热度:大众哲学读后感精选篇三艾思奇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力非常大,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毛泽东同志对艾思奇有过“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评语。
然而我们对于艾思奇却知晓得很少。
年前去了腾冲,到访了和顺小镇上的艾思奇故居,才猛然感觉这需要读的书、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了。
那一天在艾思奇故居,我们一行认真地听取讲解,细细地观摩实物,让我们对于艾思奇这位伟人有了全新的认知。
而他那本《大众哲学》,则是洛阳纸贵,当地也是很难买到。
第二天在腾冲的火山地质公园参观,结束后要乘车返回时,我意外地发现我的一位同伴手里拿着一本《大众哲学》,我有些惊喜若狂,立即追问他在哪儿买到的,当告知就是在出口处的一家书店里时,我立即拔脚往回跑,一气买了三本,自己留下一本,另外两本送给我的同伴。
艾思奇(1910年~1966年)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1936年任上海《读书杂志》编辑,1937年到延安后,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建国后,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艾思奇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并积极与各种唯心主义哲学论战,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亦有一定成就。
为适应中国革命斗争和群众的需要,艾思奇当年以满腔热情投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作,写下了许多通俗生动的哲学文章。
在他24岁时艾思奇就把自己的这一批文章汇编成《哲学讲话》出版,后来改为《大众哲学》的书名再版。
大众哲学读后感

《大众哲学》这本书是艾思奇同志在上世纪30年代为通俗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原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第一、二卷,1934年11月至1935年十月,连载题为学讲话后出版单行本,从1936年运行第四版改名《大众哲学》,到1948年12月,共印行了32版。
数以万计的读者,由于本书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的道路。
阅读《大众哲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这本书以简明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也引导着读者思考与生活和社会相关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被书中所强调的哲学的重要性所震撼。
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通过哲学的思辨,我们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此外,书中强调了哲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如正义、自由、幸福等,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哲学的思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带来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最后,我被书中提出的批判思维和怀疑精神所启发。
哲学鼓励我们对一切事物提出质疑,追求真理和智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思考和辨别信息的真伪,以免沦为盲从和被动接受。
通过批判思维和怀疑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世界。
总的来说,阅读《大众哲学》是一次崇高的知识之旅。
它带领我进入哲学的世界,引发我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我相信,通过继续学习和
思考哲学,我将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并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大众哲学对生活的启示

大众哲学对生活的启示
《大众哲学对生活的启示》
嘿,咱今天就来说说大众哲学对咱生活的启示。
就拿我前几天遇到的一件事儿来说吧。
那天我去超市买东西,看到货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饮料,我一下子就纠结了,到底该选哪种呢?这时候我就想到了大众哲学里说的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呀。
于是我就开始分析,可乐呢,喝起来带劲,但可能对牙齿不太好;果汁呢,感觉比较健康,但有些又太甜了;茶饮料呢,相对清淡,但口味可能不是我特别喜欢的。
我就这么站在那儿,左思右想,就像在研究一个大哲学问题似的。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哎呀,其实也不用那么纠结嘛,我可以根据我当下的心情和需求来选择呀。
如果我今天特别累,想要来点刺激的,那就选可乐;如果我想稍微健康点,那就果汁呗;要是就想随便喝点啥,那茶饮料也不错呀。
这不就是哲学里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
通过这件小小的买饮料的事情,我明白了,生活中很多看似普通的选择其实都蕴含着哲学的道理。
我们不能死脑筋,要灵活地去看待和处理问题。
就像大众哲学告诉我们的,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决定。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加顺畅,更加有意思呀!
所以呀,大众哲学真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让我们把生活过得更加明白,更加精彩!
咋样,我说的是不是挺在理儿呀!哈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哲学读后感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
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
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
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
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
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
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已得到了公认。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
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
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
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
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
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
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
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
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
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
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
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
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
要。
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
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
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