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高三历史课件: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全球化
以下为本章必须背诵内容: 以下为本章必须背诵内容: 1、十月革命原因和意义. 、十月革命原因和意义 2、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评价. 3、苏联工业化成就。集体化的特点。36年宪法的 、苏联工业化成就。集体化的特点。 年宪法的 意义。存在的经济政治问题。 意义。存在的经济政治问题。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影响 矛盾和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影响 矛盾和评价。 影响,矛盾和评价 5、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特点和意义 特点和意义。 6、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方式和影响。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方式和影响。 7、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和恶果。 、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和恶果。 8、二战后期的四次国际会议。 、二战后期的四次国际会议。
经济:经济大危机和国家干预政策 经济 经济大危机和国家干预政策; 经济大危机和国家干预政策 资义危机 政治:法西斯阵营和民主阵营 法西斯阵营和民主阵营; 政治 法西斯阵营和民主阵营 特点:理想成为现实 理想成为现实. 特点 理想成为现实 社义突破 表现:革命 巩固/过渡 建设/问题 革命/巩固 过渡/建设 问题. 表现 革命 巩固 过渡 建设 问题 瓜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瓜分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动摇:一战后民解冲击 一战后民解冲击; 殖民争夺 动摇 一战后民解冲击 扩张:法西斯疯狂侵略 法西斯疯狂侵略。 扩张 法西斯疯狂侵略。
民族解放 国际关系
战后:多性质多形式 战后 多性质多形式; 多性质多形式 30年:开始反法西斯斗争 开始反法西斯斗争. 年 开始反法西斯斗争 分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分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扩张:法西斯和反法西斯 法西斯和反法西斯; 扩张 法西斯和反法西斯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特点:资世界体系受冲击 特点 资世界体系受冲击. 资世界体系受冲击 表现:十月革命 帝国主义经政危机/民解斗争 十月革命/帝国主义经政危机 民解斗争. 表现 十月革命 帝国主义经政危机 民解斗争 成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 成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
高三历史复习世界史知识精析4: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单元二十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一、知识结构-必看清二、阶段特征:(必想通)本单元讲述了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时间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39年二战爆发。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在一国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建成了社会主义,成绩大,问题深;帝国主义经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重新瓜分了世界,实现了20年代的短暂稳定,经济大危机使帝国主义阵营出现大分化,法西斯疯狂扩X ,新的世界大战在酝酿之中;战后亚非拉掀起新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强殖民体系有所动摇;国际关系角度-基本矛盾;生产和消费;股票投机。
②特点-X-英法日获得. -《九国公约》-和平或者暴力。
①原因-危机冲击;②表现-罗斯福新政;③实质-生产关系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五国海军条约。
—分别协调了列强在欧洲,中东,殖民,亚太,海上的势力格局。
—消极为主-瓜分,不公,矛盾;积极为辅-稳定,国联,民族自决。
—消极为主-瓜分,不公,矛盾;积极为辅-稳定,国联,民族自决。
表现—日侵华九一八,意侵埃,德意干涉西班牙。
反应—西方绥靖(表现多);共产国际号召统一战线;苏联支持;被侵结果—法西斯气焰嚣X ,结成同盟,大战迫在眉睫。
-经济最复杂;矛盾最集中;主观最成熟;一战加速。
经济,外交;巩固战时共产主义;再巩固新经济政策。
莫斯科,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是从大战到更到的大战的过程。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一)、资义发展——从调整,稳定到危机,分化和战争:1、资本主义经济—暂时恢复到大危机(1)生产力:战后各国经济普遍恢复,但潜伏深刻矛盾,29-33年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2)生产关系: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资本主义政治—某某和法西斯阵营:(1)以美为首包括英法等国坚持了某某制度;(2)德日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
(一战后二战前的世界、两次大战间的世界)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莱 茵河左岸和一条宽50公里 的右岸狭长地带为非军事 区。这一规定说明“非军 事区”的区域是右图中所 示的: A、①+②+③区域 B、③+④区域 C、②+③区域 D、④区域
3、《凡尔赛和约》的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客观作用: ①战胜国中的帝国主义大国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各自的 目的,达成了一定的妥协; ②原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通过战争与和约暂时 缓解; ③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 ④诞生了新的国家 局限性: ①对德国苛刻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 产生罪恶的种子 ②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性质: 战胜国对德国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
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5、民族自决 是想削弱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14、建立国联……
①根据1、2、3、美国当时的目的是什么?
取消英法等大国战前分赃密约,凭借经济实力打破老牌资本主 义国家传统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争 夺世界霸权。打破英国海上垄断,控制海洋。
②根据十四,美国要求成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什么? 企图利用国际联盟,操纵国际事务,掌握世界领导权。
2、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
表面上
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谋求战后世界和平
实际上:是战胜国为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 系新秩序
3、各大国参加巴黎和会的图谋(关键词) :
凭借经济实力和“十四点原则”,扩大国际 ①美国: 影响,称霸世界。 建立世界霸权 ②英国: 吞并┅┅ ,扩大巩固┅┅ 。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 在亚太利用日本牵制美国
进步性:
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达成了一定的妥协,暂时缓解了 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 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十九)“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1918-1945年)一、考点展示:1、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思想文化: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美术现代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作品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主干知识梳理1、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2、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2)在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工业国有化);(3)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和。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⑴、提出:列宁在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⑵、内容:①农业上,以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②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的工资制。
3、作用:①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
②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考点】阶段特征:一战结束至二战结束之间的东西方世界(1918—1945年)本阶段是从1918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与革命的阶段,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是战后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并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
1.政治方面(1)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爆发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共存,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
(2)资本主义: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先后受到一战和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影响。
一战后初期,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稳定。
面对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2.经济方面(1)资本主义:一战结束后,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通过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敌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
(2)社会主义: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国际关系方面(1)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改变后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得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及二战的来临,该体系最终崩溃。
(2)随着德、日等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和法西斯侵略的加剧,出现英、法、美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局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更多高考资讯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
(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
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
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
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
)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
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历史复习课件: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共16张PPT)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1917-1923:①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 ②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 体系的确立。
(2)1923-1929年:①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②是帝国主 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 (3)1929-1939年:①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②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③ 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
大中小企业 全部收归国有
涉及经济命脉的企业国有,允许私人 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社会 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废除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强制劳动,实行“不 劳动者不得食”原则
希特勒 上台 1933年
意大利 日本
经济衰退,政 治混乱,工农
运动高涨
社会、经济 危机
进军罗马
军部控制 政府
1922年 1936年
一党独裁 扩军备战
独裁统治 扩张侵略
残酷镇压 扩军备战
欧、亚 战争策 源地形 成
严重威 胁世界 和平
一战前,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是英、 法、俄、日、美六国之争,战后演变为英、日、 美三强争霸,请说出这种格局演变的原因。《九 国公约》是如何调解三强关系的?你有何看法? (12分)(05广东)
强制性经济统治
按劳分配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发展经济
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历史单元总结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人教版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历史单元总结一、1917~1937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俄)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1)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2)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3)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2.苏维埃政权巩固时期(1)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2)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三年的时间粉碎了外国的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
(3)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1936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4)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基本确立;1956年中国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上述两大事件实际上分别表明两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这表明: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
二、1917~1929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略)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其爆发均与“一战”的影响和十月革命的鼓舞有关。
如,中国的五四运动便是一例。
三、一战后至1929年的资本主义国家1.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各国的经济力量发生了变化。
英法遭到削弱;美日势力大增;德国战败。
由此,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第五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4~1945年)
解析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的第 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出当前俄国革命的任务应 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 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革命斗 争的方式,故 C 项正确。A 项材料未体现;B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出该信息;7 月的讲话以及流血事件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 故 D 项错误。
盟。 (3)加速: 第一次世界大弱的环节。
第8页
酝酿准备
(1)二月革命:
①原因:沙皇专制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②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 工兵代表苏维埃 和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
第4页
3.科学文化上 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奠定, 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突出了生产力 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第5页
模块
考题
考查内容
考频
考情分析
2017·课标全国Ⅰ,46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本专题属于高频考点,重点考查
罗曼·罗兰反战活
以美苏为代表的两种现代化发展
2016·课标全国Ⅱ,47
5年
政治
动
模式,选考内容大量出现,集中
3考
威尔逊“十四
在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6·课标全国Ⅲ,47
点”计划
2.试题多设置一些历史细节,由
2018·课标全国Ⅲ,34 经济大危机
此切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
第24页
3.(2017·江苏)1917 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 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 渡。”7 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 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C )
一战二战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战二战主要知识点总结一战(1914年-1918年)1. 战争爆发的原因:一战爆发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帝国主义竞争、国家同盟体系、领土争端、军备竞赛和民族矛盾等。
其中最重要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发生在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引发了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宣战,并迅速演变为全面战争。
2. 战争的参战国家:一战是当时世界上各个大国之间的一场全面战争,参战国家包括德国、奥匈帝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土耳其等主要国家,以及一系列小国家和殖民地。
3. 战争的战场:一战的主要战场包括西线战场、东线战场、意大利战场、巴尔干战场和中东战场等。
其中西线战场是最激烈和持久的,尤以马恩河、索姆河和梅斯河为界的阵地战为特点。
4. 战争的特点和影响:一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全球性战争,其特点包括工业化战争、阵地战、化学战、空中战和海战等。
战争对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各国社会结构和人民思想的剧变,为后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奠定了基础。
5. 战争的结束和影响:一战于1918年11月停战,并于1919年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德国被要求承担巨大的战争赔款和责任,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因战争死亡,数百万人因战争而受伤残,大量城市和农村地区被摧毁。
此外,一战还加速了一系列国家的动荡和政治变革,催生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1939年-1945年)1. 战争爆发的原因:二战爆发的原因与一战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包括凡尔赛体系的失败、经济大萧条的爆发、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和东西方的冲突等。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2. 战争的参战国家: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争,参战国家包括德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3. 战争的战场:二战的主要战场包括欧洲战场、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欧洲战场主要是德国和苏联之间的东线战场,以及盟军登陆诺曼底和解放法国的西线战场;亚洲战场主要是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场的战斗。
高三历史课件从一战到二战的国际格局
(3)交战各国实力对比发生新的变化
国家
实 力 对 比
美国
掌握世界 经济霸权 但军事实 力不是英 法对手
英国
经济实力削 弱但仍是海 上霸主和世 界殖民霸主
法国
经济实力 严重削弱 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欧 陆最强大 的陆军
意大利
战争损 失重大 相对贫 弱的资 本主义 国家 扩大领 土,争 霸地中 海
日本
战后成为 欧洲债权 国,经济 军事实力 增强
一战:德国挑战英国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世界格局东西方的重点: 西方:战败的德意志 东方:瞩目的中国
一、巴黎和会(1919年)
1、背景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 义国家诞生,世界处于两种制度并存的状况。 (2)1918年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 宰割的对象。
二、华盛顿会议 l.召开背景:
(1)亚太地区,美日两国发生严重利益
(2)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921年~1922年
冲突。
参加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 核心议题:中国问题、限制军备
二、华盛顿会议 3.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四国条约》(美、英、法、日 ) 《五国海军条约》(海军限制) 《九国公约》(中国问题)
巴黎 和会
2、会议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一系 列和约,总称“巴黎和约” 3、形成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凡尔赛 体系” 1、1921年美国召集,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2、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 备条约》和《九国公约》等 3、形成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 的“华盛顿体系”
华盛 顿 会议
1930年代前的世界:和平蕴含冲突
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从一战到二战
遇袭后的珍珠港
三、转折阶段(1942.6—1943.9) 欧洲战场: 1.英美军队西西里岛登陆(1943.7) 2.意大利投降(1943.9) 苏德战场: 1.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1942.7—
1943.2) 北非战场: 1.阿拉曼战役(1942.10) 太平洋战场: 1.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转折(1942.6)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1945.9)
第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凡尔赛体系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8.1.18 2、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3、目的:惩罚战败国(德、奥匈、土、保) (27个国家参加,另有五个自治领) 4、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法国总理克里蒙梭 5、意图: 美国:世界霸权 法国:欧陆霸权 英国:殖民霸权,海上霸权,大陆均势 6、凡尔赛和约 1919.6.28 (1)割地 (2)殖民地 (3)裁军 (4)赔款
一战中中弹倒下的法军士兵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8—1918.11)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除了欧洲参战外,还有亚洲国家参战。
(用数字表述一战,就“三”“二”“一”)
一、三对矛盾
(一)根源: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
1、美德两国在二次工业革命中快速发展。 (1900年,美国GDP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
北非战场:
太平洋战场:
二、扩大阶段(1941.6—1942.6) 欧洲战场:
苏德战场: 1.德军突袭苏联(1941.6.22) 2.莫斯科保卫战(1941.12) 北非战场: 太平洋战场: 1.日军偷袭珍珠港—最大规模(1941.12)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942.1 )美国华盛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一战后到二战前(1919---1939)课件
【考点1】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2、《四月提纲》;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
拓展认识:
首先,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 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 其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 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第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 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是由其特殊国情决定的,别 国不能盲目照搬,否则,有可能对革命事业造成损失。 如王明的城市中心论将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就给中 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 路,要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即把马列主义的普遍
中国历史和苏联历史的一一映射: 二月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 集体化
社会主义革命-公私合营
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
过渡总路线一五计划 合作化
思考题: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与苏俄的显著差异。
民主革命:苏联是城市工人暴动的二月革命;中国是 农村包围城市,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苏联是暴力的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 级统治,没收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是在掌握政权情况下对 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和赎买.两者都对农业实行集体化, 苏联用强制和行政手段,中国循序渐进,自愿互利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和中国都是以重工业为中心,忽 视轻工业和农业.苏联形成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中国在曲
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成员: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15加盟 共和国 列宁逝世 时间: 1924年1月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时间: 1925年12月 核心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个五年计划(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高二历史模块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高二历史模块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阶段特征】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一战结束到二战全面爆发前的苏联以及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
一战中,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苏联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议,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点解读】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⑴垄断组织在俄国经济中已起决定作用。
这说明俄国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⑵相对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最突出;⑶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成熟,这表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⑷一战为俄国革命造成有利的国内外形势。
2.俄国革命的过程:⑴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⑵两个政权的并存;⑶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提出了资产阶级某某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⑷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⑸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⑹1919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十月革命开始,推翻了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
3.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⑴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的前提;⑵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并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制度;⑶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⑷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高中历史 单元一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素材 人教版
单元一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阶段特征〔《导与练》〕考点1 社会主义国家: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A复习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国内外敌人向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及其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作用,提高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上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B重点、难点、考点:〔1〕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4〕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C复习过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历史条件〔1〕客观上:①经济状况:革命前,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②社会矛盾:当时俄国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发展又十分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诸多矛盾交织,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
③一战的影响: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经济濒于崩溃,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可能;帝国主义大国忙于一战,提供了相对宽松国际环境。
〔2〕主观上: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的成熟,使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同时还有广大的农民和被压迫民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
2014年高考历史知识点:二战后的世界
[键入文字]2014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二战后的世界历史是文科生必考科目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好历史知识点呢?小编整理了关于2014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二战后的世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4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二战后的世界说明:二战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在二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的历史。
二战后的历史三个阶段:第一是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1944--1954);第二阶段是60~80 年代冷战和世界的深刻变化(多极划趋势出现);第三阶段是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巨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走势。
二战后的历史四条线索:其一是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定,高速发展,不平衡到趋于多元;其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改革,解体到剧变,曙光(曲折发展。
);其三是民族解放大胜利,殖民体系大崩溃,第三世界兴起;其四是国际关系领域两极格局到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再到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的明朗。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
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
国际格局巨变)*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
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
)1973 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1。
中考历史考点2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背景:(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2)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形成:(1)三国同盟: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2)三国协约: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3.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
6月28日,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二、列宁与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二)十月革命(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召开——建立政权:(1)召开: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
(2)内容:①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
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③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政权巩固:(1)措施:(2)国内战争: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3.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一讲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讲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一、知识梳理(预习任务,请在课前完成)背诵签字:(一)十月革命的胜利(1)年11月7日,列宁在领导了武装起义(2)意义(最简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激励了各国革命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提出的一处战后经济恢复政策,1921年提出,主要内容:农业方面:用取代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
意义: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2、苏联的成立:年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经济上:到二五计划完成时(1937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的工业强国。
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苏联的形成。
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经济上否定了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计划经济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政治上,民主法制被忽视,形成了。
(四)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国首先爆发。
影响:(1)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引起政治危机,工农运动高涨,加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五)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2)目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发展,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3)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主要内容: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是新政的中心措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加强政府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整顿农业;,增加就业机会。
(注意关注民生的措施)(5)意义: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重振了,稳定了;维护了。
(6)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先例,也成为今天许多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在美国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
(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
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
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
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
)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
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
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
(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
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
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