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碱法制纯碱

合集下载

第1课时 氨碱法制纯碱及纯碱的性质

第1课时 氨碱法制纯碱及纯碱的性质

4.小苏打的性质 成 分: 碳酸氢钠 ,又称酸式碳酸钠。 性 质: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 分解 。 用 途:在灭火器里,做二氧化碳发生剂;在食品工业上,做 发酵粉 ; 在医疗上,治疗 胃酸 过多。
02 基础题
考点 1 氨碱法制纯碱 1.氨碱法生产纯碱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1)NaCl+NH3+CO2+ H2O===NaHCO3+NH4Cl;(2)2NaHCO3==△===Na2CO3+CO2+H2O。对上 述信息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用食盐制纯碱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 B.(1)中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只有一种溶质 C.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 D.碳酸氢钠比碳酸钠更易受热分解
01 知识管理
1.氨碱法制纯碱 流 程: 盐水 ―精―制→ 饱和食盐水 ―吸―氨→ 饱和氨盐水 碳―― 酸→化
碳酸氢钠 过―滤―、 ――热→解 纯碱
原 理:(1) NH3+H2O+NaCl+CO2===NaHCO3+NH4Cl

(2) 2NaHCO3==△===Na2CO3+H2O+CO2↑

产 物:纯碱、氯化铵。 回 收:向滤出 NaHCO3 晶体后的 NH4Cl 溶液中加 熟石灰 以回收氨, 使之循环使用。 优 点:原料经济易得, 二氧化碳和氨气 可回收利用。 缺 点:产生的氯化钙用处不大且污染环境。
考点 2 侯氏制碱法 2.(2019·济宁)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 制碱法(侯氏制碱法),其生产流程简明如下:
图1
图2
请读识流程图并回答下面问题:
(1)写出沉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Cl+H2O+NH3+CO2
===NH4Cl+NaHCO3

(2)上述流程中气体 X 的化学式是 CO2 。 (3)沉淀池中晶体转移至焙烧炉时用到操作①,操作①的名称是 过滤 。

氨碱法制备纯碱实验报告

氨碱法制备纯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原理及过程;2. 掌握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实验操作步骤;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4.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原理氨碱法(索尔维法)是一种制备纯碱(碳酸钠)的工业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氨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铵,再经过加热分解得到纯碱。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2NH3 + CO2 + H2O → (NH4)2CO3(NH4)2CO3 → 2NH3 + CO2 + H2O + Na2CO3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加热装置、滤纸、滤液瓶等;2. 实验试剂:氨水、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碳酸氢铵、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其是否完好;2. 将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水倒入烧杯中;3.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氨水,搅拌均匀;4.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烧杯中的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 当溶液颜色变为深蓝色时,停止通入二氧化碳气体;6. 将烧杯中的溶液过滤,收集滤液;7. 将滤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3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3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3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3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3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3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3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3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4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4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4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4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4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4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4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4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4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4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5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5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5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5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5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5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5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5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6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6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6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6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6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6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6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6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6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6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7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7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7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7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7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7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7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7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7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7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8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8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8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8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8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8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8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8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8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8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9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9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9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9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9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9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9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9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9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9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0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0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0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0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0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0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0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0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0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0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1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1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1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1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1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1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1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1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1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1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2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2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2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2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2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2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2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2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2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2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3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3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3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3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3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3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3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3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3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3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4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4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4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4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4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4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4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4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4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4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5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5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5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5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5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5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5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5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5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5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6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6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6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6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6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6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6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6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6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6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7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7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7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7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7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7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7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7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7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7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8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8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8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8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8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8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8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8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8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8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9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9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9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9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9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9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9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9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9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9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0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0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0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0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0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0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0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0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0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0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1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1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1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1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1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1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1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1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1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1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2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2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2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2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2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2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2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2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2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2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3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3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3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3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3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3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3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3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3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3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4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4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4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4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4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4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4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4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4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4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5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5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5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5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5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5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5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5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5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5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6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6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6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6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6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6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6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6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6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6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7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7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7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7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7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7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7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7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7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7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8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8。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过程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过程
整理课件
为了防止和减少吸氨系统的泄露,加速蒸氨塔中 CO2和NH3的蒸出,提高蒸NH3效率和塔的生产能力, 减少蒸汽用量,吸氨操作是在微负压条件下进行,其 压力大小以不妨碍盐水下流为限。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一)氨盐水碳酸化的基本原理
总化学反应过程: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整理课件
缺点:对重碱的粒 度要求高,生产能 力低,氨耗高,国 内厂家较少采用
转鼓式真 空过滤机
整理课件
重碱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即能自行 分解,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分解速度加快,化学反应为:
2NaHCO3(s) ↔Na2CO3(s)+CO2(g)+H2O(g) △H=128.5kJ/mol
(3)复分解析出碳酸氢钠结晶 HCO3ˉ+Na+=NaHCO3
整理课件
(二)氨盐水碳化的工艺条件 1.碳化度
式中 TNH3——溶液中总氨的浓度 在适宜的氨盐水组成条件下,R值越大,则NH3转
变成NH4HCO3越完全,NaCl的利用率U(Na)越高。
整理课件
(三)影响NaHCO3结晶的因素
温度
添加晶种
灰乳蒸馏段发生下列反应: 2NH4Cl+Ca(OH)2 ↔2NH3+H2O+CaCl2 Ca(OH)2+CO2 ↔CaCO3+H2O
整理课件
(二)氨回收的工艺条件的优化
• 温度
• 压力
塔底维持在 110~170℃
塔顶在 80~85℃
塔下部压力与 所用蒸汽压力 相同或接近
塔顶压力为负 压
• 灰乳的用 量
四重碱煅烧工艺流程的组织及操作控制要点内热式蒸汽煅烧炉结构内热式蒸汽煅烧炉操作条件1温度炉内温度一般应控制在160190不得低于1502蒸汽一般蒸汽压力应大于25kgc25mpa为宜将一部分热成品碱返回与重碱混合使其水分将至68为宜在稳定运行时炉内所具有的物料量即为存灰量

氨碱法制纯碱导学提纲

氨碱法制纯碱导学提纲

第三节海水“制碱”一、氨碱法制取纯碱一、导学提纲1、纯碱的制取⑴、原料:、、、。

⑵、工艺流程:饱和食盐水———饱和氨盐水———NaHCO3———NaCO3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制成饱和氨盐水,在加压并不断通入的条件下,使NaHCO3 晶体析出,过滤后将NaHCO3 加热分解即得纯碱。

⑶、反应原理:;。

⑷、优缺点:优点:原料经济、生产的纯碱纯度高、副产品NH3和CO2可循环使用、制造步骤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

缺点:NaCl的利用率只有72%—74%,回收NH3时生成的CaCl2用处不大且污染环境。

2、纯碱的用途纯碱在化学工业中的用途极广,如、、、等均需要大量的纯碱,纯碱还广泛应用于、、、等领域。

3、碳酸氢钠⑴碳酸氢钠俗称,又称,化学式为。

⑵碳酸氢钠是一种色晶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性,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⑶碳酸氢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用途,你都知道哪一些?二、交流共享1、用氨碱法制取纯碱时,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CO2?2、氨盐水吸收CO2后生成的NaHCO3和NH4Cl ,哪种物质首先析出?为什么?3、用氨碱法制取纯碱时,为什么说是以氨为媒介?三、拓展应用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CO2生成一种盐,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细小的食盐粉末,由于NaHCO3 在该状态下溶解度很小,呈晶体析出,同时由于NaHCO3 不稳定,加热后生成纯碱、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⑴用上述方法进行生产时,所用的起始原料是(填化学),最终产品是。

⑵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⑶有人认为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有四:A、生产过程中部分产品可选为起始原料使用;B副产品是一种可利用的氮肥;C反应不需要加热;D副产品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用代号回答)。

纯碱生产—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流程

纯碱生产—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流程
✓出现结合氨,对碳化不利。
✓没有结合氨; ✓消耗了最终产品纯碱。
常用石灰-碳酸铵法
3、氨盐水的制备
作用:制备碳酸化所要求浓度的氨盐水。吸氨用的氨来自蒸氨塔(用石灰乳处理碳酸 化后母液所回收的氨,含有CO2和水蒸气)。
NH3(g)+H2O (l) =NH4OH (l); 氨气中的CO2也会溶入溶液,并反应生成碳酸铵:
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流程
氨碱法是以氨作为中间媒介生产纯碱的一种方法,该法原料价廉易得,产 品纯度较高,且部分二氧化碳和氨可循环使用;整个制作步骤简单,适用 大规模生产。 本节课学习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
原盐:制备饱和食盐水,除去Mg2+, Ca2+ ,得精制食盐水。 精制食盐水送吸氨塔吸收氨气(氨 气来自蒸氨塔回收),得氨盐水,送 往碳酸化塔。 氨盐水吸收CO2得到NaHCO3和 NH4Cl,生成的NaHCO3经煅烧分解 为Na2CO3 、 CO2和H2O。
6、氨的回收
加入石灰乳时,结合氨分离成游离氨,并从液相驱出: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母液中存在NaCl和CaCl2,CaCl2与氨化合降低氨分压,NaCl可提高平衡氨 分压,两者的作用近似抵消。 蒸馏游离氨时,物系可简化为NH3—CO2—H2O体系,蒸馏结合氨时,物系 可简化为NH3—H2O体系。
1 • 石灰石煅烧及生石灰消化 2 • 食盐水的制备和精制 3 • 氨盐水的制备 4 • 氨盐水的碳酸化 5 • 碳酸氢钠的过滤与煅烧 6 • 氨的回收
1、石灰石煅烧及生石灰消化
作用:石灰石煅烧得到的CO2用于氨盐水的碳酸化;生石灰消化后用于回收氨。 石灰石内配入一定比例的无烟煤送入石灰窑内,在窑底送入空气供燃料燃烧。 石灰石在窑内被加热,分解生成CaO和CO2。 窑气经过泡沫塔冷却、除尘和静电除尘两级净化后送压缩工序。 生石灰在化灰机内加入海水使生石灰消化制成石灰乳,送往蒸氨塔。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

第二章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第一节氨碱法根本生产原理及总流程简述一、氨碱法生产纯碱的特点及总流程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技术成熟,设备根本定型,原料易得,价格低廉,过程中的NH3循环使用,损失较少。

能大规模连续化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品的质量好,纯度高。

该法的突出缺点是:原料利用率低,主要是指NaCl的利用率低,废渣排放量大。

严重污染环境,厂址选择有很大局限性,石灰制备和氨回收系统设备庞大,能耗较高,流程较长。

针对上述缺乏和合成氨厂副产CO2的特点,提出了氨碱两大生产系统组成同一条连续的生产线,用NaCl,NH3和CO2同时生产出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即联碱法。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总流程见图5-19。

二、氨碱法制纯碱的生产工艺流程1、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流程示意如图5-1所示。

其过程大致如下:2、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流程框图:3、氨碱法纯碱生产工序的根本划分:(1)石灰工序:CO 2和石灰乳的制备,石灰石经煅烧制得石灰和CO 2,石灰经消化得石灰乳;(2)盐水工序:盐水的制备和精制;(3)蒸吸工序:盐水氨化制氨盐水及母液中氨的蒸发与回收;(4)碳滤工序: 氨盐水碳化制得重碱及其重碱过滤和洗涤;原盐 石灰石 无烟煤CO 2 NH 3 废液 重质纯碱 轻质纯碱盐水精制 盐水吸氨 氨盐水碳化 石灰煅烧 石灰乳制备 母液蒸馏 重碱过滤 重碱煅烧 水合(5)煅烧工序:重碱煅烧得纯碱成品及CO2;和重质纯碱的生产;(6)CO2压缩工序:窑气CO2、炉气CO2的压缩工碳酸化制碱。

三、氨碱法纯碱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表达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原料是食盐和石灰石,燃料为焦炭(煤)。

氨作为催化剂在系统中循环使用。

原料盐(海盐、岩盐、天然盐水)经精制吸氨、碳化、结晶、过滤,再煅烧即为成品。

母液经石灰乳中和后,氨蒸发并回收使用,氯化钙那么排放。

其化学反响为:氨碱法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和方便,生产过程均在气液相间进展,可以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及产品质量好、本钱低等优点。

初中化学氨碱法制纯碱教案

初中化学氨碱法制纯碱教案

初中化学氨碱法制纯碱教案主题:氨碱法制纯碱年级:初中学习目标:1. 了解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原理和步骤。

2. 掌握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实验方法。

3. 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和步骤。

2. 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3. 纯碱的用途及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和药品:氨水、食盐酸、食盐、碱液。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制取纯碱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原理和步骤。

3. 示范实验:老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及观察现象。

5. 实验讨论: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6. 知识延伸:介绍纯碱的用途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复习。

评价方法: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记录的完整性。

2.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程度。

3.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拓展活动:1. 到实验室外进行采访,了解更多纯碱的应用领域。

2. 通过文献查阅,探讨其他制备纯碱的方法。

3. 设计实验验证氨碱法制备纯碱的优点和缺点。

教师反思:1. 学生对氨碱法制备纯碱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进。

教学反馈:1. 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兴趣和意见反馈。

3. 学生对学习纯碱用途的认识和看法。

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

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

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今天来聊聊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

你知道吗?纯碱在我们生活中可太常见了,家里做馒头的时候有时候会用到,它能让馒头变得松软可口。

那这么重要的纯碱是怎么通过氨碱法生产出来的呢?这其中的原理可就很有趣啦。

我最开始接触这个氨碱法的时候,脑袋也是一团浆糊。

我就想啊,这得是多么复杂的过程才能把纯碱制造出来呢?其实啊,就像搭积木一样,氨碱法用到了几种原料,通过一步一步的反应,就把纯碱给“搭”出来了。

氨碱法主要用到的原料是食盐(也就是氯化钠NaCl)、氨气(NH₃)、二氧化碳(CO₂)还有水(H₂O)。

这第一步呢,就像是一个巧妙的组合游戏。

氨气先加进水里面,就变成了氨水(NH₃·H₂O)。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群氨气分子跑到水这个“大公寓”里找地方住下来,和水分子混合在一起了就变成了氨水。

然后啊,这个氨水再和二氧化碳反应。

这二氧化碳我们熟悉啊,就像我们呼出的气体里就有它。

这两者反应就生成了碳酸氢铵(NH₄HCO₃)。

这一步就像是两个小伙伴凑在一起,合成了一个新的东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就是:NH₃·H₂O + CO₂= NH₄HCO₃。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碳酸氢铵和我们要的纯碱有什么关系呢?有意思的是,这就要说到下一个步骤了。

我们把前面得到的碳酸氢铵再跟食盐反应,这时候就会发生一个交换反应。

就好比你和别人交换玩具一样,钠离子(Na⁺)和铵离子(NH₄⁺)互相交换了位置,就生成了碳酸氢钠(NaHCO₃)和氯化铵(NH₄Cl),化学方程式是:NH₄HCO₃+NaCl = NaHCO₃↓+NH₄Cl。

这个碳酸氢钠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苏打,它可是生产纯碱的重要中间产物呢。

不过因为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比较小,所以就像多出来的东西一样,在溶液里就沉淀出来了。

那怎么从碳酸氢钠变成纯碱呢?这就很简单了,只要加热就可以。

碳酸氢钠一受热就分解了,就像一个脆弱的小房子被打破了一样,变成了碳酸钠(Na₂CO₃,也就是纯碱)、二氧化碳和水。

海洋化学资源 海水制碱

海洋化学资源 海水制碱

海水“制碱”【知识梳理】一、氨碱法制纯碱海水中蕴含着大量氯化钠(食盐)。

工业上利用海水提纯出的食盐、石灰石、氨气为原料,采用氨碱法制得一种重要化工原料——纯碱(碳酸钠)。

1、氨碱法制纯碱(碳酸钠)步骤: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溶液,在加压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NaHCO3)将从溶液中结晶析出,过滤出碳酸氢钠并加热分解即得纯碱(碳酸钠Na2CO3)。

整个流程图:2、反应原理:CaCO3CaO+CO2↑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H2O+CO2↑思考:①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CO2?因氨盐水显碱性,食盐水显中性,CO2气体是酸性氧化物,容易在氨盐水中与氨气发生反应而被更多吸收。

②氨盐水吸收CO2后生成NaHCO3和NH4Cl,哪种物质先析出?NaHCO3先析出,因为同温下NaHCO3溶解度比NH4Cl溶解度小。

3、识别“苏打”“小苏打”“苏打”指纯碱或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是盐类化合物不是碱;“小苏打”指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也是盐类化合物,又称酸式碳酸钠。

它们溶于水均显碱性,二者可相互转化。

Na2CO3+CO2+H2O=2NaHCO32NaHCO3Na2CO3+H2O+CO2↑4、侯氏制碱法及其贡献1926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即侯氏制碱法。

该方法向过滤NaHCO3晶体后的NH4Cl溶液中加入食盐,使其中的NH4Cl再单独结晶析出,用作氮肥,NaCl溶液则可循环使用,同年就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获万国博览会金奖。

候氏制碱法克服了氨碱法的缺点,促进了世界制碱业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制碱技术的垄断,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纯碱(碳酸钠)的化学性质①与指示剂作用:碳酸钠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可以使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

第1课时氨碱法制纯碱

第1课时氨碱法制纯碱

作的食品松软或酥脆,易于消化吸收。阅读上面信息后,回答:
(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 NaHCO3
(填化学式);
(2)碳酸氢钠是一种 可溶 性的化合物(填“可溶”或“不溶”);
(3)碳酸氢钠能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原理是 Δ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NaHCO3 Na2CO3+H2O+CO2 。
海水“制碱”的原料:
饱和食盐水、石灰石、氨气



NaCl 、H2O
CO2 使CO2更易被 食盐水吸收
海水制碱的反应方程式
吸氨 碳酸化
过滤
NaCl +H2O + NH3+CO2 ==== NaHCO3+ NH4Cl
反应为什么 能发生呢?
热解
碳酸氢钠 或小苏打
2NaHCO3
Na2CO3+CO2↑+ H2O
①制碱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CO2,产物中可作氮肥的是 NH4Cl ; ②产物中 NaHCO3比NH4Cl先结晶析出。请结合生产原理及如图解释其原 因:同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小,且反应时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比氯化铵大 。
盐水
精 制
饱和食盐水 碳酸化 碳酸氢钠
过滤、 热解
纯碱
流程
原理
氨碱法制纯碱
2SO4
4.妈妈在洗碗筷时,经常在水中加入一种物质,很快就能
将“油乎乎”的菜盘洗得干干净净。妈妈在水中加入的物
质可能是( C )
A.汽油
B.烧碱
C.纯碱
D.食盐水
5.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
3AgNO3+ FeCl3===== 3AgCl +Fe(NO3)3 AgCl+ NaNO3 不反应,盐和盐反应时须均可溶 CaCO3+ NaOH 不反应,碱和盐反应时须均可溶 Na2SO4+ HCl 不反应,生成物中无气体、沉淀或水 2 Fe(OH)3+ 3 H2SO4==== Fe2(SO4)3 + 6 H2O

氨碱法制纯碱方程式

氨碱法制纯碱方程式

氨碱法制纯碱方程式英文回答:The Solvay process, also known as the ammonia-soda process, is a method for producing sodium carbonate (soda ash), a key ingredient in the manufacture of glass, paper, and detergents. The process was developed by the Belgian chemist Ernest Solva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remains the primary method for producing soda ash today.The Solvay process involves the following steps:1. Reaction of brine (NaCl) with ammonia (NH3) and carbon dioxide (CO2) to form sodium bicarbonate (NaHCO3):Na Cl + NH3 + CO2 + H2O → NaHCO3 + NH4Cl.2. Calcination of sodium bicarbonate to form sodium carbonate (Na2CO3):2 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3. Regeneration of ammonia from the ammonium chloride byproduct:NH4Cl + CaO → 2 NH3 + CaCl2 + H2O.The Solvay process is a complex process that requires careful control of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to ensure high yields of sodium carbonate. However, it is a relatively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process, which has made it the dominant method for producing soda ash for over a century.中文回答:氨碱法制纯碱。

【化学知识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知识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知识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步骤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CaCO3=高温=CaO+CO2↑,
2NH4Cl+CaO===2NH3+CaCl2+H2O,2NaHCO3=高温=Na2CO3+CO2+H2O,反应生成的CO2和NH3
可重新作为原料使用。

总反应式为:CaCO3+2NaCl=高温=CaCl2+Na2CO3。

氨碱法使生产实现了连续性生产,食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产品质量纯净,因而被称
为纯碱,但最大的优点还在于成本低廉。

1867年索尔维设厂制造的产品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铜制奖章,此法被正式命名为索尔维法。

此时,纯碱的价格大大下降。

消息传到英国,正在从事路布兰法制碱的英国哈琴森公司取得了两年独占索尔维法的权利。

1873年哈琴森公司改组为卜内门公司,建立了大规模生产纯碱的工厂,后来,法、德、美等国相继建厂。

这些国家发起组织索尔维公会,设计图纸只向会员国公开,对外绝对保
守秘密。

凡有改良或新发现,会员国之间彼此通气,并相约不申请专利,以防泄露。

除了
技术之外,营业也有限制,他们采取分区售货的办法,例如中国市场由英国卜内门公司独占。

由于如此严密的组织方式,凡是不得索尔维公会特许权者,根本无从问津氨碱法生产
详情。

多少年来,许多国家要想探索索尔维法奥秘的厂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1933年侯德榜著书《纯碱制造》,将索尔维制碱法公之于众。

再到后来被更为先进的侯氏制碱
法取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反应原理

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反应原理

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反应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氨碱法制备纯碱这事儿。

纯碱啊,就是碳酸钠,在咱们生活里可老重要了。

你看,做玻璃得用它,洗衣服有时候也靠它,那这么有用的东西是咋做出来的呢?这氨碱法可就有大功劳啦。

氨碱法里呢,有几个特别关键的反应。

咱先来说说第一个反应。

原料里有个碳酸钙,这碳酸钙从哪儿来呢?像石灰石里就有好多碳酸钙。

这石灰石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小仓库。

把石灰石加热,它就会发生反应啦,变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这个反应就像是石灰石在做变身魔法一样,“轰”的一下,变成了另外两种东西。

这时候的方程式是CaCO₃ = CaO + CO₂↑。

宝子们可以想象一下,石灰石就像一个小房子,加热之后,房子里的东西就分开跑出来啦,一个是氧化钙这个小“精灵”,还有二氧化碳这个小“气体泡泡”。

那这个二氧化碳有啥用呢?它可是个大忙人呢。

二氧化碳会和氨盐水发生反应。

氨盐水又是啥呢?就是把氨气溶到盐水里得到的。

这里面的氨气也是很有故事的。

氨气是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气体,就像一个调皮的小捣蛋鬼,到处乱窜。

当二氧化碳遇到氨盐水的时候,就会发生一个超级有趣的反应。

它们会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

这个反应方程式是NaCl + NH₃ + CO₂ + H₂O = NaHCO₃↓+ NH₄Cl。

你看,就这么一搅和,新的东西就产生了。

碳酸氢钠这个家伙呢,在这个反应里是个小沉淀,就像在溶液里睡着了一样,慢慢地就从溶液里掉下去了。

氯化铵呢,就还在溶液里继续待着,像个小透明一样。

那这个碳酸氢钠还不是咱们最后的纯碱呢。

接下来,碳酸氢钠还要再经历一次变身。

把碳酸氢钠加热,它就会变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这个反应就像是碳酸氢钠在参加一场减肥大赛,把自己多余的部分甩掉,变成了碳酸钠这个大明星。

方程式就是2NaHCO₃ = Na₂CO₃+ H₂O + CO₂↑。

这时候,咱们心心念念的纯碱就诞生啦。

宝子们,氨碱法制备纯碱的过程是不是超级有趣呢?就像是一场化学世界里的奇妙冒险。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过程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过程

整理课件
(一)碳酸化工艺流程的组织
大规模生产系统中,常采用“塔组”进行多 塔生产与操作。每组中有一塔作为清洗塔,并将 预碳化液分配给几个制碱塔碳化制碱。塔的编组 有多种形式:二塔组合,三塔组合,四塔组合, 最多的有八塔组合。塔组合数的多少和方法原则 上应注意:清洗他能清垢干净,换塔次数少,碳 化制碱时间长。
因此,吸氨过程中的工艺和设备主要是以冷却方式 和效果为出发点。其冷却效果越好,则氨的吸收越完全, 设备的利用率也越高。
整理课件
(四)氨盐水制备的工艺条件优化
整理课件
吸氨不足,导致NaCl分解不完全, 造成NaCl损失
吸氨太多,多余的NH4HCO3随 NaHCO3一同形成结晶而降低氨 的利用率
理论上NH3/NaCl之比应为1:1 (摩尔比)
小,产量下降。反之,则反应区上移,塔顶NH3及 CO2的损失增大。 (4)碳化塔低出碱温度要适当。 (5)倒塔和运行时间要整适理课宜件 。
整理课件
真空分离 离心分离
优点:能连续操作, 生产能力大,适合 连续大规模自动化
生产
优点:流程简单, 动力消耗低,滤出 的固体重碱含水量

缺点:滤出的重碱 含水量较高
整理课件
缺点:对重碱的粒 度要求高,生产能 力低,氨耗高,国 内厂家较少采用
转鼓式真 空过滤机
整理课件
重碱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即能自行 分解,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分解速度加快,化学反应为:
2NaHCO3(s) ↔Na2CO3(s)+CO2(g)+H2O(g) △H=128.5kJ/mol
整理课件
(二)碳化塔的操作控制条件 1.碳化塔的结构 如右图所示
整理课件
2.碳化塔的操作控制要点 (1)碳化塔液面高度应控制在距塔顶0.8~1.5m处。 液面过高,尾气带液严重并导致出气管堵塞;液面过 低,则尾气带出的NH3和CO2量增大,降低了塔的生 产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碱法制纯碱”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渗透在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了氨碱法制纯碱这一反应原理,这是初中化学最复杂的一个化学反应,要让学生扎实地理解并记住这一反应,难度较大。

教学中,我运用了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设疑、层层引导,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教学效果。

依照教材,本知识点是第六单元第三节《海水“制碱”》中的一部分内容。

这一节共由两部分内容组成,按照教材顺序,第一部分是氨碱法制纯碱,其中涉及到“多识一点”:侯氏制碱法;第二部分是纯碱的性质,其中涉及到“多识一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在处理教材时,我将这节课分为2课时,而且在授课顺序上也做出了很大调整。

第一课时完成了纯碱的性质并且总结了盐的化学性质,给出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二课时,主要讲授“氨碱法制纯碱”。

其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导入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首先请学生分析:下列四组溶液混合时,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为什么?① NaOH +HCl ;② Na 2CO 3+HCl ;③ NaCl+KNO 3;④ NaCl+AgNO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交换成分后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就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为什么第三组中的两种物质之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能否从溶液中离子的构成这一角度思考这一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以第一组物质为例:反应前的溶质为NaOH 和HCl ,其离子的构成为:Na +、OH -、H +、Cl -;而反应后按照交换成分的规律,溶液中含有NaCl 和H 2O ,其离子的构成变为Na +和Cl -。

这时学生不禁会产生疑问:溶液中的H +和OH -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当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时,溶液中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而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存在于溶液中,形成氯化钠溶液,这一过程使溶液中离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说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和水。

这一反应的实质就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而使溶液的组成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

以第三组物质为例:反应前的溶质为NaCl 和KNO 3,其离子的构成为:Na +、Cl -、K +、NO 3-;而反应后按照交换成分的规律,溶液中含有NaNO 3和KCl ,其离子的构成还是Na +、Cl -、K +、NO 3-。

由此看来,溶液在混合前后其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说NaCl 和KNO 3不从微观角度来看: 反应前后,溶液的组成改变能发生化学反应。

我们还可以这样说:Na +、Cl -、K +、NO 3-可以共存于一份水溶液中。

以第四组物质为例:请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说NaCl 和AgNO 3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实质是什么?(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成AgCl 沉淀, Ag +和Cl -脱离了溶液,从而使溶液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偏偏是AgCl 沉淀下来,而不是NaNO 3?(因为AgCl 的溶解度非常小,表现为不能溶于水)在这里引入氨碱法制纯碱的第一个铺垫: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所形成的物质中,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有可能会从溶液中析出。

通过以上举例,请学生分析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其实质是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

若离子之间互相结合,使溶液的组成发生了改变,则复分解反应就能发生,反之,反应就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两种离子之间若能结成水、气体、或沉淀(这些物质可使溶液的组成发生改变),反应就会发生。

第二板块:从“海水`制碱'”这一要求出发,探究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在这一板块中,首先提出问题:海水“制碱”中的“碱”是指什么物质?这是很多学生回答道“纯碱”。

再提出问题:“纯碱”是什么物质?你认为海水中的什么物质可以用来制备纯碱呢?通过以上问题,复习了碳酸钠的俗名,并且了解到了这一板块所要了解的中心问题:我们要用氯化钠(NaCl )来制备碳酸钠(Na 2CO 3)。

再请学生分析:由NaCl 转变为Na 2CO 3,物质的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制备的过程中,还需要含什么元素的物质?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在制备纯碱的过程中需要用二氧化碳作原料。

进一步分析:我们利用二氧化碳的目的是要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根离子,这样才有可能制备出Na 2CO 3,如果直接将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钠溶液中会得到大量的碳酸根离子吗?为什么?当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出提示: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他在水中的溶解性怎样?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具有怎样的性质?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已经能清楚的理解,若直接向氯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这种方法并不能产生碳酸钠。

其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因此不能在中性环境中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大量碳酸根离子。

基于前面的讨论,学生很容易就会自主地发现问题:怎样才能使二氧化碳气体转变成大量碳酸根离子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你学习过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根离子的例子从微观角度来看: 反应前后,溶液的组成不变吗?能否总结一下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可以使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根离子?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今天所提的海水制碱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碱性环境下进行的。

接着,学生又会自主地产生疑问:怎样制造碱性环境呢?难道是在海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吗?这时,教师给学生指明方向:我们今天学习的制碱的方法是“氨碱法制纯碱”。

学生也就能想到,原来这里是利用氨气来制造碱性环境。

这样,虽然“氨碱法制纯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个复杂的名词,但是通过上面的铺垫,这个名词理解起来反而不是很困难。

最后请学生整理思路,找到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氯化钠、水、氨气、二氧化碳。

实际操作是这样的: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再加压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要用饱和食盐水,而不是普通的海水呢?巧妙地设置悬疑,吸引学生继续听讲,找出问题的答案。

第三板块:以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为基础,探究氨碱法制纯碱的产物首先提出问题:以上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分析溶液中离子的成分。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他们能够分析出反应前溶液中存在以下离子:Na +、Cl -、NH 4+、CO 32-。

这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溶液中还存在着HCO 3-以及非常少量的OH -(在反应中忽略不计)。

然后引导学生作出猜想:这么多的离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究竟会生成什么样的物质呢?能否联系到前面所讲的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或者说离子反应的实质)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以给出提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

当学生有了大致的思路后,教师再给予启发: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沉淀出现呢?这时就会有学生联想到前面的内容:当离子之间结合时,若结合而成的物质的溶解度远小于其他物质的溶解度,则这种物质就有可能结晶,而从溶液中析出来。

此时,再请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分析出氨碱法制纯碱的产物,得出结论。

由于溶液中各种离子所构成的物质中,在常温下NaHCO 3的溶解度最小,因此它会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在这种情况下,溶液中的CO 32-会全部转化成HCO 3-,其余的离子构成氯化铵。

这样看来氨碱法制纯碱的产物为NaHCO 3和NH 4Cl 。

此时学生又会产生疑问:我们所要制备的不是Na 2CO 3吗?而此时得到的是NaHCO 3啊!教师趁热打铁,给出反应原理:2NaHCO 3 Na 2CO 3+H 2O +CO 2↑。

分析完以上原理后,再由教师点出刚才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氨碱法制纯碱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饱和食盐水,而不是普通的海水呢?到此为止,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就讲完了。

再请学生自己回忆一下整个思路:①利用哪一种主要物质来制纯碱?纯碱是哪一种物质?②从元素组成角度考虑还缺少哪些元素?③由什么物质来提供这些元素?④在什么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根离子?⑤怎样制造碱性环境?为什么叫做“氨碱法“?⑥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有哪些?⑦这些物质反应后生成了什么物质?你是怎样分析出来的?⑧生成的NaHCO 3又是怎样变成纯碱的?第四板块:结合绿色化学的原理,在循环利用中感受化学之美首先请学生结合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反应原理,分析出工业上制备纯碱的原料以及产品。

原料:氯化钠、氨气、水、二氧化碳;产品:碳酸钠、氯化铵、水、二氧化碳。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原料和产品中都涉及到了水和二氧化碳,这说明了什么?启发学生意识到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循环利用。

再请学生思考:在工业生产中,最初的原料二氧化碳怎样获得?启发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并为后面做铺垫。

进一步分析:我们需要生产的是纯碱,而根据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我们还可以得到副产品氯化氨。

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氯化氨可以和熟石灰发生以下反应:2NH 4Cl +Ca(OH)2=CaCl 2+2H 2O +2NH 3↑。

基于上面的信息,如果你是化工厂的老板,为了减少生产纯碱的成本,在生产中你可以怎样操作?启发学生联想到:若在副产品中加入熟石灰就可以制备出氨气,再作为生产纯碱的原料,降低了成本,并且在反应中氨气又会变成氯化氨,氯化氨又能制备出氨气。

也就是说,在有熟石灰的条件下,氨气可以循环利用。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反应中需用到熟石灰,工业上怎样制备熟石灰呢(利用生石灰和水的反应)?怎样制备出生石灰呢(煅烧石灰石)?煅烧石灰石在氨碱法制纯碱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意义?(生产出二氧化碳,作为反应原料)这时,学生已经惊奇地感受到了化学之妙,化学之美!教师还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即便这样周全的设计也是有不足之处的,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侯氏制碱法,并且分析其优缺点。

到此为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全部结束。

课后记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中,不断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断的在头脑中对已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想法。

课后,我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氨碱法质制纯碱的化学反应的掌握程度明显地高于传统的讲授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在这节课中,有几个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一,整体来讲,本节课的时间较紧,针对于这一点,应在课前布置针对性较强的预习作业,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可以更快,节约课堂时间。

并且下课之前应利用少许时间让学生自己理顺知识点,然后在完成相应的练习。

第二,教学设计的第二板块中,教师直接给出了“氨碱法制纯碱”,由此说明利用氨气达到碱性环境。

在这里也可以考虑让学生自主讨论:怎样达到碱性环境?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并且与后面的氨气的循环利用形成呼应,这样的效果也许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