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与时差,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案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
但有一些地理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恒星日、太阳日差异的成因可以删减,因为课标无要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对此只需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用时短于24小时,太阳日不是真周期,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用时24小时,与人们作息密切相关。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重要。
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基于这条“标准”,本课时主要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①.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②.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区时计算。
为达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或者动画视频呈现,通过读图、画图、解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昼夜时差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昼夜时差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昼夜时差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昼夜时差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时差、水平物体的偏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节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的运动特点,第二部分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与第二部分内容都是地球运动的意义,昼夜交替也是产生时差的原因,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鉴于这是高中地理刚开课不久,同学们对地理理解层次不同,加上这是高中自然地理中比较难学的内容,因此,讲解内容要少而精,真正的讲透彻,切记速度过快。
同时,还要配以适当的实验来加强同学们对本章节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5. 能准确的判读水平偏转物体所处的半球位置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 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五、课前准备●教具预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知识准备地球自转相关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看视频演示。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③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1.3.3昼夜交替和时差【考纲要求】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明白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重难点】1、晨昏线的简略判读2、地方时简略谋略【理解感知】一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的球体,太阳照亮的一半地球是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地球是半球。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日,具体时间是。
3、晨昏线:(1)概念:____半球和____半球的分界限(圈)(2)意义:纬线上昼弧和____的分界限(圈)(3)组成:是有晨线和昏线互助组成,各占一半,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芒。
此中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是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
在下面两图中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一(1)不发光不透明昼夜(2)不停地自转1个太阳24小时3、(1)昼夜(2)夜弧垂直绘图略预习点二(1)日出早经度(2)1 4二、地方时1、产生: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①,相对偏东的所在,要比位置偏西的所在先看到,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偏东的所在的时刻要一些,即所谓“东早西晚”,因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2、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分钟。
比方,120°E的地方时为12时,北京所在地(116°E)的地方时则为11时44分。
答案 1、日出早经度 2、1小时 4分钟【深入学习】一晨昏线的判读1、晨线与昏线的鉴别(1)确定自转偏向,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出来。
(2)在所鉴别的晨昏线上恣意选一个平庸的点。
(3)看运动趋向,沿自转偏向进来白昼的点所在的线为晨线;沿自转偏向进来黑夜的点所在的线为昏线。
如图所示:这里最要害的是首先确定地球的自转偏向,下面三幅图中黑色箭头代表自转偏向,沿自转偏向要是议决晨昏线由夜半球进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议决它可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夜半 球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运动之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目标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额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昼夜交替1、晨昏线的概念及判断晨昏线是 半球的分界线。
首先它是一个大圆,相对于太阳来说是不动的,只是因为地球自转,相对于地球而言运动,所以晨昏线的更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即自 向 更替。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要牢牢抓住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晨昏线的西侧是夜半球,东侧是昼半球,则为 线;反之,晨昏线的西侧是昼半球,东侧是夜半球,则为 线。
2、晨昏线(圈)的运动过程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 向 运动。
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 和 之间摆动,如图所示:AB 为晨昏线(圈)(阴影部分为黑夜)3、晨昏线、昼夜半球与太阳高度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 ③直射点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B 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º26´N )时, 切点B 的纬度为66º34´N 或66º34´S 。
当太阳直射在20ºS 时,切点B 的纬度为 70º´N 或70ºS 。
4、昼夜更替:由于地球是 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即 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不断地交替。
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 日即 小时。
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但地球不自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吗? 合作探究在下图中的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直射晨昏线与最小纬线NS二、地方时1、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大家观察这条“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否与180°经线重合?原因?
太阳直射
不是
讲述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分界线,叫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分界线,叫做昏线。
(观看ppt,判断晨昏线)
讲述
书本上说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划分为昼弧和夜弧。这是什么意思呢?
(注意昼夜长短的问题)
根据PPT上的图来回答
举例
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练习
区时中央经线的计算、判断某个中央经线属于什么时区、区时的计算
做题
讲述
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
通过学习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时差的形成,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平时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昼和夜?
这仅仅是因为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吗?
昼夜的产生是由地球是一颗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行星所决定的。因为地球不透明,所以背着太阳的半球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是黑夜,我们称为夜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我们称为昼半球。
昼夜交替和时差学案
昼夜交替和时差学案第四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
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晨昏线的判读与绘制地方时的计算教学难点:地方时的计算自主学习:1、昼、夜半球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一半。
区分:_______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________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2、晨昏线(圈)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________,叫做晨昏线(圈)。
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____半球进入______半球的晨昏线部分是晨线;由______半球进入______半球的晨昏线部分是昏线。
3、昼夜交替(1)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________,昼夜也就不断地_______。
(2)周期:昼夜交替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____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
4、地方时(1)由于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隔______,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______,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各地的地方时与它们的地理位置的关系:经度相同的地方,______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_______不同。
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点,地方时的值_______。
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度×两地经度差。
注:①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
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
已知点和所求点在0°经线的同侧,将两地经度数相减(大数减小数);两地在0°经线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初中昼夜更替现象教案
初中昼夜更替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的影响。
2. 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提问: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明亮的灯光,而不是黑暗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我们的教室被灯光照亮了,而灯光是从光源发出的。
3. 提问:那么,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二、探究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昼夜更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的照射造成的。
3. 展示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
4. 提问: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有什么影响?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三、实验验证(15分钟)1. 教师演示昼夜更替实验,如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思考实验结果与昼夜更替现象的关系。
3. 提问:实验中地球的自转是如何影响昼夜更替的?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提问:除了地球自转,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昼夜更替现象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太阳光线的照射角度和大气层对光线的影响也会影响昼夜更替现象。
3.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原理等。
4. 提问: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有什么影响?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公转和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小学科学3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3昼夜交替(教案)【教案】小学科学3 昼夜交替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3. 能够描绘和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3. 昼夜交替的过程描绘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学之星、小太阳、月亮的图片或模型;2. 学生白板和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教学之星,向学生询问:“在白天,我们看到了什么?在晚上,我们能看到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解释白天和晚上都有什么。
Step 2: 新知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有变化?”2. 出示小太阳和月亮的图片或模型,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天24小时完成一次;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运动,大约365天完成一次。
3. 进一步解释:当地球自转时,太阳的光线照到地面上,我们就是在白天;当地球转到太阳这一面背对太阳时,地球上就是晚上了,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背影。
Step 3: 实验活动(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白板和彩色粉笔。
2. 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扮演地球,其余学生扮演太阳、月亮和地球上的人。
3. 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假设白板表示地球。
太阳站在圆圈中心,背面对着地球。
月亮站在太阳的一侧。
4. 学生代表地球自转,画出昼夜的变化。
太阳代表的学生同时围绕地球旋转,表示地球公转。
5. 让学生探索太阳和月亮在地球上的位置变化,观察昼夜的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阳光投影在地球上的位置,来确定昼夜交替的规律。
6. 引导学生讨论:当地球自转时,阳光照到地球的哪一面?当地球公转时,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如何变化?Step 4: 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昼夜交替的规律:白天是因为地球背对太阳而太阳的光线照到地球上;晚上是因为地球转向太阳一面而太阳的光线被遮挡了。
昼夜交替与时差,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
比如说当北京太阳升起的时候,新疆还在夜色笼罩之中。
这样使得两地孩子的上学时间相差两个多小时。
全球其他各地时刻也各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全球有无数条经线也就对应着无数个地方时。
卜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时区的划分。
通过播放“地方时和时区” flash让同学思考: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教师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
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教师提问:时区具体是如何划分的?教师边画板图边讲解: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
至东经7.5 °,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
,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
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和学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
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很多国家领土都不止跨越一个时区,那么他们各采取什么样的计时方法呢?请从交流是否方便、与当地自然现象的差距大小等方面分小组讨论中国和美国的计时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哪个更好呢?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推荐五篇]
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枝江二中曹祖新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等。
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时区划分;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掌握区时的简单计算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像力;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时区的划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教学设计2:1.3.2昼夜交替和时差
第2课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和夜的形成(提问)——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讲述)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
晨昏线把地球表面平均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半圆线是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半圆线叫昏线。
(2)昼和夜的表达方法(讲述)任一瞬间,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
(提问)什么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3)昼夜更替的产生(讲述)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交替。
(4)昼夜更替的周期(提问)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由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现象也会存在,但更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
2.地方时(讲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且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提问)什么是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1)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练习)当60°E的地方时是9:00时,则61°E的地方时9:04,75°E的地方时是10:00,哪根经线的地方时是8:00?——45°E例题:A.已知经度差,求地方时Eg.当我国领土最东端135°E的地方时为上午10点时,最西端73°E的地方时是几点?135°-73°= 62°=60°+2°=4小时8分10-4小时8分=5:52B.已知地方时差,求经度Eg.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49分44秒,兰州的地理经度是103°53'E,计算北京的地理经度?49分44秒48分104秒12°26'103°53'+12°26'=115°79'=116°19'(2)区时A.时区的划分: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教学设计4:1.3昼夜交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3.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2.地方时和区时●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教具预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准备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教学过程[情景引题] 我们知道,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形式,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与之密切相关,探究这些相关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是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
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板书标题)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动手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1.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平行光(利用投影仪上的光)照在地球仪以上时,地球仪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外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上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的交替。
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初中大家就学习过,请大家结合课本16页倒数第三段来回答这个问题。
(投影第一个小标题)(由学生回答出: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时,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某一个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做成了模型,大家看,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边说边演示)。
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
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转绘到学案图1上面去。
(投影活动1)请大家在学案图1上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并划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2、五年级《昼夜交替教案》[推荐五篇]
2、五年级《昼夜交替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2、五年级《昼夜交替教案》《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书香园小学卢玉华【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演示,同学们请看视频,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它们的答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昼夜与四季》2、观察下面两幅照片,这是在同一城市、同一地点拍下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3、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为什么循环?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什么现象?(昼夜现象)……教师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这么多问题,你们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同学们都是围绕着“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提出的。
学生讨论交流4、现在就学习第一课《昼夜交替》板书课题。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1、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学生讨论并交流。
3、讲述:很早人类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4、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
(多媒体演示)5、古代的科学家对于地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提出了各自的学说,你知道有哪些学说吗?6、学生回答:“地心说”与“日心说”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正确结论的人。
(见幻灯片)8、通过以上科学史的学习,你认为:昼夜变化到底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还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如果是地球自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的时间大约是多少?这说明什么?三、模拟昼夜的成因(一)大家用桌上的实验材料来做模拟实验1、讲述:怎样证明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来认识。
(模拟实验)⑴观察桌上的材料——用手电筒代表什么?地球仪代表什么?⑵顺时针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⑶固定手电筒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2)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培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学科、生活能力(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2)锻炼学生的整合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地球、太阳和月亮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地球的一半是亮的,一半是暗的?2.新概念引入(2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和图片的展示,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这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吗?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做好记录。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一个灯(代表太阳)、一个手电筒(代表月亮)。
实验步骤:(1)用太阳灯照射地球小球的一面,同时把手电筒小灯持在小球另一面的位置,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2)手电筒小灯逐渐移动到小球另一面的位置,再次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记录:地球的一面受到太阳的照射是亮的,另一面不受太阳照射是暗的。
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地球自转是造成地球各地有不同时间白天和黑夜的原因。
4.探究与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的变化过程和原理。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拓展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全球时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解读。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描述昼夜交替现象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6.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学案1:1.3.2昼夜交替和时差
课时2 昼夜交替和时差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学习目标定位] 1.解释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计算不同地点的地方时和区时。
2.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是一个既①不发光、也②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2)周期:③1个太阳日。
2.晨昏线(圈)(1)概念:④昼半球与⑤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⑥夜弧的分界线。
3.地方时(1)产生(2)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⑧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⑨4分钟4.时区划分(1)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
(2)方法:全球共分为⑩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⑪15°。
5.区时(1)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⑫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2)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⑬1小时。
6.国际日界线(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2)内容:原则上以⑭180°经线为分界线。
(3)意义:“⑮今天”和“⑯昨天”的分界线。
思维活动1.“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一样吗?答案 不同。
“北京时间”是中国统一采用的时间,即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而北京的时间为其所在经线116°E 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产生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2.规律⎩⎪⎨⎪⎧北半球向⑰右偏南半球向⑱左偏赤道上⑲没有偏转方法点拨 可用“手势”记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左北右”,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物体的偏转方向。
思维活动2.为什么单向行驶的列车轨道,总是一侧受损严重?答案 列车单向行驶时,其所受的地转偏向力总偏向一侧的轨道。
探究点一 晨昏线的特点与判定 探究活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日夜交替和时差》教案1.在图中标出晨昏线和夜半球
图 1
2.、( 1)在图中标出晨昏线和夜半球
( 2)在图中分别用红笔、黑笔标出晨线和昏线
N
图 2
3.( 1)求出 A 、 B 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
(2)标出其余各条经线的时间。
(3)找出本图中的时间规律。
A12:00 B
180°150 °120 °90 ° 60° 30° 0°30° 60° 90°120°150°180°
图 3
4.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北京旅行的李先生清晨七点看到旅馆大堂挂着这样几幅钟,分别表示旧金山(西八
区)、东京和开罗的时间,发现此中有一个表示的不正确,请先对号入坐,再找犯错误的一
个。
图 4
5.[ 课后作业 ]
1.圣诞节( 12 月 25)日当地时间上午9: 00,小强远在纽约留学的姑姑乘飞机回沈阳探
亲。
自纽约至沈阳,飞机飞翔时间约17 小时。
小强应在什么时间到机场迎接姑姑最适合
2.某海轮从M港航行到N港,读下列图回答
若某要在当地时间2003 年 3 月 20 日 8 时抵达 N 地,途中需航行20 天,则海轮最迟从M 地出发的时间是()
A.2月26日C.2月29日23 时
23 时
B.2 月
D.2 月
27 日
28 日
17 时
17 时。
《昼夜更替和时差》教学设计
2、中央经线、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1).求中央经线: 例如:求东八区 ,中时区,西五区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 (2).求时区: 例如:求 120°E ,70°W,0°,180°所在时区? 【方法与技巧】 时区数= 已知经度÷15 若所得余数<7.5 °,则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 若所得余数>7.5 °,则所得整数 + 1 为时区数 3、求区时 已知某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 例:已知北京是 14 时,求 170 °E 的区时和西五区的时间? 【点拨】步骤: (1)搞清两地所在时区 (2)求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或用数轴法) (3)所求区时 = 已知区时+时差 (东加西减: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 ;在已知时区西边,-) 练:P17 思考题第 2 题。(60 秒)
学生巩 固训练
培养学生预 习的习惯
间要早。
自然过渡
【课件展示】
学生自
二、时差(地方时、时区与区时)
【自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16-17 及图 1.20,思考: 探究】
1、同一经线上时间是否相同?
(3′) 2、全球共划分为多少个时区,如何划分?
主探究 并回 答……
学生阅读教 材把握基础 知识,重点
突破地方时
3、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或区时,如何求未知地方的地方时或区时?(重点、
点拨
展示参考答 案,规范学 生答题。
【针对 性限时 练】 (3′)
N
S
A点在__昏__线上;B点在___晨_ 线上; C点在__晨__线上;D点在___昏_ 线上。 变式训练:判断下面四幅图,a、b 是晨线还是昏线?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 过渡: 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
教师讲解:
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教师提问:
时区具体是如何划分的?
教师边画板图边讲解: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
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布置活动:
完成课本18页活动,让学生先自己作答,然后教师再讲解。
课堂小结:(配以板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产生的两个重要意义分别是昼夜交替和时差,希望大家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大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时差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重点
晨昏线的判读与绘制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有灯泡的电灯、板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Biblioteka 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
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方向周期速度等
新课导入: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上海东方明珠昼夜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昼夜差别,并提出“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展示宾馆大厅墙上的世界主要城市时间挂钟,提问“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时间会不一样?”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
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和学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很多国家领土都不止跨越一个时区,那么他们各采取什么样的计时方法呢?请从交流是否方便、与当地自然现象的差距大小等方面分小组讨论中国和美国的计时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哪个更好呢?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
地球自转与时差
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标要求
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能够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以及国际日界线
教材分析
本本章的题目是行星地球,是学生接触高中地理教材的第一章内容,也是教材中较为抽象、难度较大的一章,而本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好本章的关键,也是学好高中地理的基础。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更替、地方时和区时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为下一节课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奠定基础。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个地理意义: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新教材删掉了,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再加上本节课内容比较难掌握,因此不做介绍,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讲解并绘图:
边讲解边画版图,教师绘制侧视图示范,让学生动手画南北极上空图。
实验演示:
请学生上讲台跟老师一起完成“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实验,实验步骤:
(1)将一个装有灯泡的电灯座放在桌子的正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处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2)将教室弄暗,把电灯打开,观察地球仪表面有哪些地方被照亮?哪些地方没有被照到?
(3)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一点的位置,贴上标签,大约5秒钟将地球仪转一圈,让学生记下什么时候这个点是亮的,也就是该地的白天,什么时候这个点是暗的,也就是该地的黑夜。
总结实验成果并引出时区划分、时差等知识:
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比如说当北京太阳升起的时候,新疆还在夜色笼罩之中。这样使得两地孩子的上学时间相差两个多小时。全球其他各地时刻也各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全球有无数条经线也就对应着无数个地方时。下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时区的划分。
引导读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内容观察图1.20思考什么是晨昏线、昼弧、夜弧等概念。
教师讲解: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如图1.20)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讲解的过程中在PPT上放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