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教学设计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教学设计[学习任务2]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新课学习]探究活动一:昼夜交替[学习任务3]预习课本第7页,在课本上圈划并完成下列填空。
[学习任务4绘图&模拟]第一步:请同学们拿出稿纸,在草稿纸上模仿绘制下图。
第二步:用左手手掌代表黑夜,右手食指代表直射光线(直射点所在的太阳光线)。
第三步:模拟随着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全球昼夜变化状况,并回答:1.一年中不同日期,晨昏圈与纬线圈(赤道、极圈和其他纬线)的关系是?2.一年中不同日期,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总结:[学习任务5地理实践]在下图中找出晨线、昏线。
[学习任务6迁移运用]在下图中找出晨线、昏线。
探究活动二:时差[学习任务7]预习课本第8、9页,在课本上圈划并完成下列填空。
[学习任务8绘图&模拟]总结:形成了教材图示的时区划分图。
[学习任务9迁移应用]运用时差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考查形式一:文字表达式试题考查形式二:光照图式试题[拓展学习]回答问题:[学习任务10]阅读教材“日期分界线”的相关内容,理解其作用。
球面展示:[学习任务11迁移应用]运用时差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依照教材,提醒学生各国计时方法有差异。
探究活动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学习任务12信息提取]观看视频,想一想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南、北半球会发生怎样的偏转?总结:⏹原因: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有发生偏转的现象。
⏹偏转规律:顺着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学习任务12迁移运用]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活动1: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列A、B河岸位置会如何变化?活动2:观察南、北半球“台风”遥感影像图,绘制气流运动方向,并谈谈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
[课堂小结]海外华人可以在当地时间9月23日20:00欣赏到这一盛会吗?如果不能,那么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地球自转,各地地方时不同,而且各国采用的计时方法不同,所以在120°E为2023年9月23日20:00时,全球各地的地方时或是钟表显示的官方标准时间是不同的。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可随时为您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地球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而且这两种运动形式紧密联系,同时进行.因此,由地球运动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现象,也一定包含着自转和公转两种因素.当然,在这些自然现象中,有些是地球自转成因为主,也有的是地球公转成因为主,教材的编排也就以此作了简单的分类.本节课讲述的主要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下一节课主要讲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本单元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可以知道,地球在公转运动的同时始终在不停地自转,可见,自转和公转不可分,地球自转的各种效应也是不可分的,而且,地球自转的各种效应对地球公转的各种效应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说,认真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是学习下节课的基础.本节课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地转偏向力.这三种效应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样选材体现了高中地理教材选编的实用性原则.昼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昼夜.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和意义.这四个层次具有一定的梯度.地方时一段,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此处侧重于原理的讲述,举例说明了世界各国用的地方时方法,这些内容和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同样体现了教材的实用性原则.地转偏向力是教学内容的要点。
关于这一问题,教材作了浅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道理,这样处理既降低了难度,也给优秀学生留下了发展余地,同时,教材联系实际,用事实说明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地球环境形成过程的作用。
总体上看,本节课和实际联系紧密,易于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1.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证明,学习者通过听觉可以获取信息的40%左右,通过视觉可以获取信息的75%左右,而视听结合可以获取信息的90%以上。
本节教学中,适时使用视听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可以巩固学习。
本节课教学中辨证地处理学与用的相互关系,做到以用为主,学用结合,使知识得到迁移,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形式。
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形状的影响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为扁球体。
展示地球形状变化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的形成。
气候的影响讲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昼夜温差、季节变化等。
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气候的关系。
季节的影响讲解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季节的变化规律。
分析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季节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讲解地球运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生物分布、生态环境等。
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4.案例分析展示地球运动对某地区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球运动的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地理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
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
(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
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地理意义。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地球仪3. 相关地图和图片4. 教学卡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这种运动有什么地理意义?1.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讲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2.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案例分析3.1 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2 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5. 作业布置5.1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标注相关地理现象。
6. 课后反思6.1 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6.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地球仪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直观感受地理现象的形成。
6.2 地球运动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变化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地理意义认识的程度。
7.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绘制地球运动示意图的准确性以及对我国地理环境影响的描述是否合理。
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1、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2、掌握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及地方时、时区和区时之间的有关换算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1.5课时教学方法:PPT,课堂讨论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关系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昼夜交替由太阳直射点引入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半个地球被照射到半个地球照射不到介绍昼半球、夜半球。
1、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
结论:恒星日23h56'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恒星日总是比真太阳日要短一些。
这是因为地球离恒星非常遥远,远到从恒星上看来,地球似乎是不动的,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如此遥远的距离已变作一个点了。
从这些遥远天体来的光线是平行的,无论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哪一点,某地子午面两次对向某星的时间间隔都没有变化。
比较起来,太阳离地球却近多了,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移动,一昼夜差不多移动1度。
对于某地子午面来说,当完成一个恒星日后,由于太阳已经移动,地球自转也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太阳才再次过这个子午面,既完成了一个太阳日。
二、地方时1、经线和纬线的介绍2、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1.2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1.3 地球自转的速度:约为465.1米/秒。
1.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
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2.2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即365.25天。
2.3 地球公转的速度:约为29.78千米/秒。
2.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第三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1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形成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自然现象。
3.2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制定时间观念、地理坐标系统等。
3.3 地球运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3.4 地球运动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考虑时差、地理位置等因素,优化出行路线。
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坐标系统4.1 经纬度的定义: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4.2 经纬度的划分: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度;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向北向南各分了90度。
4.3 经纬度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为地图绘制、导航等提供依据。
第五章:地球运动与地球现象的关系5.1 地球自转与地转偏向力的关系:地转偏向力使地球表面物体受到偏向力的作用,影响风向、洋流等。
5.2 地球公转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形成气候带。
5.3 地球运动与地球自然灾害的关系: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等,与地球运动具有一定的关联。
5.4 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球运动的影响,如全球变暖、极地冰盖融化等。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地球仪6.1 地球仪的定义: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地形、地理位置和地球运动的教具。
6.2 地球仪的种类:根据制作材料和展示方式的不同,分为纸质地球仪、塑料地球仪、电子地球仪等。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精品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掌握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及地方时、时区和区时之间的有关换算。
(2)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地球自转运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观。
【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成因。
2.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教学难点】1.昼夜交替的成因。
2.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3.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片或CAI辅助教学的软件。
【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右图中的曲线代表的是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
读图并回答:1.当太阳直射点移至A 点时北半球为__月__日,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至B 点。
2.北半球____日至____太阳直射点南移,____日至____日太阳直射赤道及其以北地区。
3.太阳直射点南移极限是________(纬度)。
今天太阳直射点在__半球上。
【讲授新课】1.昼夜半球及其划分(1)昼夜半球的概念: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2)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然后提问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9找到答案,最后读图1.24,加深印象。
(3)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递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昏线(4).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概念: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变化规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h>0 昼半球白天h>0 晨昏线(圈) 在地平线上h>0 夜半球黑夜(3).昼夜交替的原因原因——地球自转。
用地球仪演示周期1太阳日=24小时注意与恒星日的比较●意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太阳日对人类的巨大意义。
地方时(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称地方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昼夜交替与时差:本部分从昼夜交替现象导入,然后将地方时、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内容引入;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教材阐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过程与方法:认识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教学重难点】1.晨昏线及相关概念。
(重点)2.地方时和区时。
(难点)3.国际日期变更线。
(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2007年2月,美国空军F-22战斗机群飞离夏威夷群岛,前往日本,进行首次海外之旅。
刚开始切正常。
然而,当战斗机机群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一些战斗机的导航等多个电子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完全失灵。
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一下子变成了“瞎子”。
美国空军后来找到了这次行动中战斗机出现故障的原因,是电脑系统设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理问题。
这批战斗机为什么在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会变成“瞎子”?其电子系统设计时忽略了哪一重要的地理问题?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
昼夜更替现象不会存在。
板书:3.晨昏线【问题】1.什么是晨昏线?2.晨线、如何判断?(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圈)。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板书:4.地方时【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2.地方时该如何计算?(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篇1一、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昼夜交替的缘由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同学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缘由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同学分析缘由、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育各种力量。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同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
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这样做更具科学性,由于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外形的影响”。
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有用性”的意图。
由于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有用性明显偏低。
在叙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同学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
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终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殊计时的方法,使同学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同学的认知规律。
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开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特别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特点。
2.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三)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自转导致时间差异。
2.讲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产生季节变化。
(2)地球公转影响昼夜长短。
3.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纬度因素: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
(2)海陆因素: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
(3)地形因素:地形的高低起伏影响气候和植被的分布。
(四)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分析长江三角洲和青藏高原的气候差异。
(五)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列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分析地球运动对家乡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提高教学效率,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成因。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自主学习学生A:老师,我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2)学生能够解释昼夜交替、地方时、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3)学生能够阐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动画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计算地方时和区时、绘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演示工具,直观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运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状态。
(2)提问学生:“你知道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并通过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直观感受地球的自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增强其地理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5. 总结提升: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强调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球运动的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3. 考察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认识。
4. 分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
2.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图片、图表等。
3. 教学案例:涉及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一地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昼夜交替、地方时教学难点地方时教具地球仪教学方法讲述法、画图演示法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书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述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板图时区的划分讲述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书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讲述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书 1.地转偏向力演示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书 2.偏移规律讲述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 1.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一. 昼夜交替1. 晨昏线(圈)2. 太阳高度二. 地方时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地转偏向力2. 偏移规律作业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自转和公转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
而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也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还对大气环境中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地球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考点所在,因而它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地球运动内容的理解,要涉及到数学及物理上的相关知识,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这部分琐碎知识点又比较多,如晨昏线、方向判断、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地球的运动部分无疑都是整个高中教学中的难点。
很多学生只要一提到地球运动就头疼,总是觉得难,有些内容总是搞不清楚,就像永远过不去的坎,甚至一直要持续到高考结束。
作为复习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知识融汇贯通,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充分掌握并能达到熟练运用,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课标对该内容的教学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基础,再加上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问题不大。
但因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对于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方面内容,虽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而且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还涉及数学立体几何、物理圆周运动等知识,而学生这部分知识尚未学过,再加上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不强,所以仍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教学设计
回答问题绘图:3、晨线、昏线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叫做晨
昏线:晨,夜入昼;昏,昼入
夜。
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
一太阳日
地方时、时区与区时看书,同学之间交流,说说什么是地方时?
时区是怎么划分的?地方时计算的技巧是怎么样
的?
读图1.20时区与国际日界线,完成下列问题:
【板书】二、地方时、时区与
区时
指导看书,提问巩固
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8
由于地球的自转,东边的地点
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
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
同的地方时。
联系到地球自转
1、数一数有几个时区?
2、每个时区东西跨几个经度?
3、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叫区时。
你能看出中央经线与时区号的关系吗?
4、图中的红色虚线就是180°经线吗?它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
读图1.22中国领土跨越的时区,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东西跨哪几个时区?
2、全国又是采用哪个时区的区时作为统一使用的时间的?月8日晚上8时(北京时间)在北
京举行开幕式。
与此同时,日本
东京的区时(东九区)是
A、7时
B、9时
C、9
时D、2l时
北京2008年奥运会圣火采集仪
式,于希腊当地时间(东二区)
2008年3月24日11时5分,
在雅典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
其
时,北京时间为
A、2008年3月24日17时5
分B、2008年3月25
日17时5分
C、2008年3月23日5时5
分D、2008年3月
的角速度,经度每隔15°,地
方时相差1小时。
(东加西减)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
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
度会议,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注意特
殊的东、西十二区);
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
150,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5
(W)×150,即为750W;
国际日界线,理论上为1800
,是人为规定的日期界限,你
24日5时5分
(方法指导)
求时区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看过成龙主演的《80天环游地球》吗?
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中国领土跨5个理论时区,为了便于各地联系方便和协调一致,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其为北京时间。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阅读课文18页“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一
目,回答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规律和
意义。
【板书】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
体的偏移
指导看书
【总结讲解】原因:地转偏向
力;
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
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无
偏向;
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
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