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908e80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5.png)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陶渊明自41岁(公元405年)冬赋《归去来兮辞》毅然归隐后,就步入了22年的躬耕生活。
他的政治态度入于明确,思想入于成熟。
我们沿着其生活的历程,可看到他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至《桃花源记》前后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教的熏陶,他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有“大济苍生”之志。
但没落的家世、门阀制度使他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加上统治者的腐败﹑军阀混战,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愿望志向难以成为现实,这样的客观事实无疑对其生活道路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29岁出仕,在以后十年里几次作官,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降志辱身及来回周旋,使他感到抱负无由施展,是“志意多所耻”,是“违己交病”。
在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当他不得志时,便有企羡隐逸的思想。
到了建康时期,他一方面感到人生残破,感到人间虚无,有百年流幻的慨叹;一方面看到周围气氛的不调和 ,于是有了被遗弃的牢骚但又自己解嘲似地说“废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这就是他当时心情写照。
在这一年秋天,他又出来做了彭泽令,这是最后一次出仕,也是最后一次在耕与仕之间的摇摆。
经济压迫的痛苦使他常常不能安于田园;要求自由的个性,又每每唤他脱离仕宦的樊笼。
但终因“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陶渊明坚定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初归家时,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了解其思想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中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的高洁志趣。
这篇作品在他的生活史上有着对前段生活总结的性质。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这大概是经济上的困难,“眷然有归与之情”。
此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是其归隐的另一原因。
因此他初归后感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发出了“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由衷感慨。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https://img.taocdn.com/s3/m/5f918d7c7e21af45b307a8ee.png)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
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
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
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
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
”(《饮冰室合集》)。
陈寅恪说:“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说有所触碍,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要想弄清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两家的关系,不能忽视《归去来兮辞》这篇重要文章。
首先,从这篇辞的写作背景来看。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化等等都经历转折,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统治地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汉经学的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应该说崇尚虚无、回归自然、讲求出世、享受人生的道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而儒学及后来兴起的佛学则退居其次。
加之他“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在彭泽县令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归家,从此躬耕陇亩,终身不再出世。
由此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意本不仕,加之身处这样的时代,归隐是必然的选择。
这篇《归去来兮辞》就是在他辞官之初特意所作,以示归隐决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儒道合一思想。
其次,从全辞的主旨看,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归隐之志。
表达的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开头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把出来做官比作“迷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e8a1a1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9.png)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章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人生的反思。
这篇文章的开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回归田园的决心和渴望。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心远地自偏”这一思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高洁和对世俗的不屑。
同时,作者也通过“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这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领悟到了自由和自然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同时,这篇文章也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8f4174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2.png)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下面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古人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处之于世,我们难以自由行路,自由追寻,被外者施禁锢,加以否定,在一切外在因素中,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执着,原有的梦想,原有的渴望。
问天“何者为天地之间大残忍。
”曰“一语轻若鸿毛的否定。
”“归去来兮”是一种隐者,一种不甘于命运的波折、否定,独自追寻梦想的隐者之举。
隐者分圣隐和圣隐。
年少的陶渊明就曾怀有“大志寄于苍生”的志向。
一生为官五次,因不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余天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在我看来,隐士分圣,贤。
贤隐便是拥有高尚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看不惯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欢做一些事,所以隐起来,安逸生活。
圣隐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万能,下能取纳百川之雄心,腹有广大胸襟”,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灵魂。
因“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归田隐忍。
在这,我先不给陶渊明的“贤”,“圣”下定义,先来听一段故事吧,鲁迅。
完全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环境下的国家。
在远赴他国的学习中,几经坎坷,嘲讽。
深知国力衰竭。
但他因此而作罢了吗?没有,他满腹雄心壮志,弃医从文,想要以文字来唤醒千万麻木已久的中国人。
其借用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无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己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五柳先生亦是如此,飘飘然而去,用了了豆苗与青青南山,为自己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一次学生请愿中,四十七位请愿者遭受士兵屠杀,二百多个请愿者受伤,死者中包括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鲁迅听到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悲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在这一天犯下的罪行。
在通缉中,他便带着家人选择暂时避世。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精神境界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精神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ff025f2f192e45361066f536.png)
理归 大泽 ” ( 《 饮酒二 十首》十二 ) 、 “ 寒气 冒山泽” ( 《 于王抚君 座送客》 ) 、 “ 和泽周 三春” ( 《 和郭 主簿二首》 其二 ) 等, 大多足
寄托 自己渴 望 归 隐 、 复 得 自然 的心 情 。 陶 渊 明 眼 中 的水 饱 含 了从 心 灵深 处 流 露 出 来 的彻 悟 。灵
山、 水和鸟的意象来分析探求陶诗的物我合一 的精神境界 。
( 一) 山水 的 意象
陶诗巾山水 的意象十分 丰富 ,不 同时令不 同地点的 山水 在陶渊明的笔下皆可入诗, 且能带给人 自然超脱的闲适心境。
陶诗 中有“ 白 日沦西 阿 , 素月 出东岭” ( 《 杂 诗十二 首》 其 二) 的清静 , 也有 “ 陵岑耸 逸峰 , 遥 瞻 皆奇绝 ” ( 《 和郭 主簿二
【 关 键 词 】陶渊 明; 自然意 象; 真性情 ; 精 神境界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 5 — 0 0 6 6 — 0 1
历史上有很多人评价过 陶渊明的诗歌 ,诸如朱熹认 为陶 渊明的诗歌“ 萧散 冲淡” , 严羽则用“ 质而 自然” 来形容陶诗 的风 格。“ 一语天然万古新 , 豪华落尽见真淳” 的陶诗的精神魅力可 以与思无邪的《 诗》 三百相媲美 。苏轼在《 与苏辙 书》 中曾提到
陶 渊 明 让 自己走 进 这 一 山一 水 之 间 , 于 平 淡 的生 活 中 流 露出真趣 , 于 朴 实 的 文 字 中 显现 出性 情 。这 便 是 陶渊 明 刚 柔
并济 的理想人格 , 这便是陶诗的精神魅力。
( 二) 鸟 的 意 象 陶诗 中 的 山水 意象 取 义 往往 比较 单 纯 , 因为 他 钟 情 于 山 水 田 园般 的 自在 生 活 。相 比之 下 , 鸟 的取 义 则 要 复 杂一 些 , 有 孤鸟 , 也有众鸟 , 当然 这 与 其 质性 自然 的秉 性 是 密 切 相 关 的 。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35820d8031b765ce04081489.png)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二十余载,教授《归去来兮辞》也已不止一次了,每次我都会有一些小小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之所以青睐《归去来兮辞》,是因为人们看中的是文文章字里行间肆意流淌的隐逸情怀。
而这种隐逸情怀我们一般表达为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归隐田园生活的快乐。
此说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总感觉太笼统、太粗糙,没有真正读懂陶翁。
当再次学习这一课时,我认为此文表现了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乐乃其表,悲乃其里。
一、先说其表——乐尽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由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为现实生活所迫的陶渊明最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实际陶翁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但官场这个大染缸由于太过污浊不堪,陶翁度日如年,灵魂备受煎熬,所以“三十年”的深义藏而不露。
所以在“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时,他很庆幸自己作者“实迷途其未远”“知未来之可追”,这是乐之一。
一旦冲破世俗的牢笼,“复得返自然”,作者归途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轻松愉悦与“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归心似箭,这时乐已难以掩饰。
紧接着看到久违的家的“载欣载奔”,以及受到家人的欢迎和重享天伦的快乐,曾经的痛苦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
回到家后的陶渊明犹如羁鸟归旧林,池鱼游故渊,其乐融融。
一是家居之乐。
闲暇之际,偶尔喝点小酒,在自家小院走走歇歇,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或是和亲朋好友说说知心话,亦或是弹弹琴、看看书,一切是那么的悠闲惬意。
二是农耕之乐。
辞别了官场也就意味着生活完全得依靠自给,尽管作者对耕种并不在行(“草盛豆苗稀”),但当春及之时,作者“将有事于西畴”或是“植杖而耘籽”,累可能是累了点,但“衣沾不足惜”,这种与愿不违带给作者的快乐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出游之乐。
或驾着简陋的小车,或是划着一叶扁舟,路过幽深难测的深谷,历经崎岖不平的山路,有時登上高高的山峰对天长啸,有时面临清澈的山泉吟诗作赋……这些无不体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官一身轻的悠闲与自在。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e154aaed4693daef5ff73d19.png)
于丹评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 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 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 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 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 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 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因此,他的辞官 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追求自己真 正倾心的事物,是一种务本求实的精神)、足够的独立思考 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与此相反,如 果为了在官场上取得一席之地,逐渐学会奉承求荣,逐渐丧 失自我,失去骨头,那才真是看似进取,实则堕落。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 孤松而盘桓。
表达效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 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 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 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 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 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 “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 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此陶渊明 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 卷上)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 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861c0ad42af90242a995e509.png)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
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
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
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隐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被江州招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从《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从《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b96dfaf5f18583d04864593b.png)
从《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长阳职教中心李胜归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现象,更多的是它代表着我国古代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心态。
提起古代的隐士以及这些人的隐逸生活,我们很快会想到陶渊明和他的《归去来兮辞》,可以说他是我国隐士的一个代表。
周振甫先生称《归去来兮辞》“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
钱钟书先生与《管锥篇》中引录之,且论此抒情小赋只谋篇机抒为“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
也就是说《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前对归隐生活的想象之辞。
事实证明他归隐后也是这么过的。
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我们可以解读陶渊明与众不同的隐士生活,探讨陶渊明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最初并没有归隐的愿望,年轻时也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但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士时想出仕,出仕时要隐居,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归隐的决心,一直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厌恶官场、扬弃功名的选择,是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当时的玄学思潮改变了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
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的、返归自然的生活已经成为新的额追求目标。
身外的功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人格。
另一方面,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人”的黑暗政治局面,使得他“大济与苍生”的愿望屡屡碰壁。
归隐是陶渊明对内在自我的“真”的最求,他内在自我的“真”是一种对生活的还原,以及在这种生活中的真情真性。
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的“质性自然,非娇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表明他天生的一种对内在自我的追求。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甁无储粟”是他糟糕的家庭状况,陶渊明应该知道“五斗米”的重要。
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更是对自己内在本性的追求,使得他下定了决心放弃官场而隐居田园。
开篇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命哲学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命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8643fc8a76a20029bc642d1e.png)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命哲学作者:柯加瑜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0年第11期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决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其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体现了他的生命哲学。
一、高洁品格的人生追求陶渊明出生书香之门,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曾祖陶侃曾因战功而被任为太尉,祖父陶茂、父亲陶敏都担任过相当于地方太守的职务,少年时代的陶渊明习武也习文。
在这样家庭坏境的熏陶下,陶渊明年轻时就胸怀“大济苍生”之志,决意不肯老死穷庐,也曾多方谋求一种实现“猛志”的途径。
在东晋灭亡刘裕称王时,陶渊明被荐为彭泽县令,他积极致力于政务,关心民生疾苦,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阻碍了他的仕途发展。
所以,他五次出仕,也只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职,前后十三年时间大部分在家赋闲。
这样的勉强出仕不仅对他的大志无济于事,反而使他见识了官场的龌龊和阴暗,充分加深了他“深愧平生之志”的生命悲剧意识。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的离官归田,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分,完全是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所以,他为自己“实迷途其未远”的现实而庆幸,更为有“知来者之可追”的未来理想而欣喜。
其实,陶渊明的出仕除了为实现其少年大志之外,还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道出了个中缘由:“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由此可见,陶渊明多次出仕与贫苦家境有关,做官不是出自施展政治抱负的内在要求,而是为了糊口。
但陶渊明不容自己的气节沾上半点污秽,他在序中感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他觉得奔走仕途完全是为口腹自役,心灵的折磨比饥冻之苦更切,沉浮宦海以曲从人事,既扭曲了自己内在的本性,也远离了自己喜好的外在自然。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15d4a5dc50e2524de5187ed5.png)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
他处于晋宋之际的复杂环境中,却高蹈遗世、傲然独立。
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歌散文,更有那娴静优游的田生活、饮不完的酒、赞不尽的菊。
李白有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亩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陶渊明身上具有世人难以达到的精神世界,他看尽了人间的纷扰,形成了自己豁然的胸襟。
然而并非陶渊明生来就有这样的境界,他的傲然、他的清高率真、他的豁达、他那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也是在不断的锤炼思考与抉择中形成的。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唯一的田园隐逸赋。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一往情深的赞美依恋田园,将满腔的情和爱倾注在田园上。
这就是此赋与六朝其它隐逸赋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
《归园田居》对田园生活图景进行描绘,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这是六朝一系列隐逸赋所不可能表现的内容。
陶渊明的归隐,乃是实实在在的投身到田园生活当中的。
《归园田居》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这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辞官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在那之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要归隐,心情矛盾异常。
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
"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_OK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_OK](https://img.taocdn.com/s3/m/254bc099f46527d3250ce091.png)
去
来
陶 渊
兮
明辞
1
作者档案
姓名: 陶潜(或陶渊明)
字号: 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
生卒年月: 365—427 朝代: 东晋 籍贯: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家庭出身: 没落官僚地主 职业:农民 田园诗人 个人爱好:喝酒 读书 写作 耕田
2
学习《归去来兮辞》
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3
归园田居 其三
3.译文: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 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虽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每天 到园子里散步,兴味无穷,已成为了一种乐趣。
表达效果:“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 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 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 言所居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 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 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 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 然于纸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 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 庭园的乐趣。
27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 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 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 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 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 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 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 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 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 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意,“松菊”喻高洁 (2)志倚趣南窗以寄傲,审容膝 之易安。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死观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d6900a3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f.png)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死观并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正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实乃瞻衡宇,有载欣载追。
僮仆热烈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困窘,松菊尚存。
携幼入室,存有酒盈樽。
引壶闲游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自得南窗以递丽质,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青翠,门虽设立而常第一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有心以出来岫,鸟奈何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进,牵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为丛藓科扭口藓几时,曷不委心任争执不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风流非吾愿意,帝乡不容期。
容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尼里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Vaubecourt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
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
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文辞的同时,读者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
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形象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613c10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2.png)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形象《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形象可真是有意思。
他就像个从古代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老爷子,喜欢简单自在的生活,觉得喧嚣的城市根本没啥意思。
想象一下,陶渊明站在田边,阳光洒在他身上,手里握着锄头,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仿佛在和大自然闲聊。
他喜欢的可不是那些高官厚禄,权谋之争,而是那种“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生活,听上去多么惬意呀,真让人想跟他一起去田里种种菜,养养花。
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就像一片清澈的湖水,波澜不惊。
他在辞中提到“归去来兮”,这句话就像是他心灵的召唤。
他不是个喜欢追名逐利的人,反倒更像是个隐士,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想象一下,放下忙碌的工作,闲着没事就去山里逛逛,捡几朵菊花,心里那份宁静,真是比什么都重要。
陶渊明在诗中展现出的那种自在和洒脱,让人感觉他就是个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的智者。
再说说他的那份执着,真让人钦佩。
他宁愿放弃官场的荣华富贵,回到朴素的田园生活,真是“宁可抱香枝,不留孤雁声”。
很多人都想当个富贵人,陶渊明却觉得那种生活太累。
想想啊,天天忙忙碌碌,心情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陶渊明就不一样了,他的快乐来源于清风明月,仿佛他和自然融为一体,连小鸟都成了他的朋友。
这位老兄对生活的态度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他从来不跟别人比什么,尤其是那些外在的东西。
他觉得,人生在世,享受生活最重要。
像他这样的人,就像那句老话“心静自然凉”,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他总能找到内心的那片宁静,真是令人佩服。
不知道他当年是怎么做到的,想必是常常去后山走一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心里自然就开朗了。
陶渊明的幽默感也很有趣,虽然他的辞里有不少感慨,但也能看出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他会把自己的烦恼化作风,任由它飘散,真是个潇洒的人。
想象他坐在小院里,泡一壶茶,听听虫鸣,看看夕阳,那种惬意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大家都忙着追逐名利,他却能悠闲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遨游,真是个另类的“人生赢家”。
陶渊明的形象就像是一股清流,在复杂的社会中显得格外鲜明。
清狷的背后是悲痛——浅析《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形象
![清狷的背后是悲痛——浅析《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f0255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5.png)
111[文本解读“文如其人”,在欣赏陶渊明优美文辞的同时,我们又可以探究出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
这之中既有“性本爱丘山啲率真,也有“误落尘网”中的懊悔,亦流露出曾经的“猛志逸四海”的大济,但更多的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壮豪之情。
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古往今来人们欣赏《归去来兮辞》时,大多都是赞颂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找到相关的诗句来印证这一点。
《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以及本课之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等都是经典之句。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途生活,自此就结束了。
十三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归隐。
他曾在桓玄手下做过事,也在刘裕手下任职。
当理想与现实矛盾迭出之时,当他的“大济苍生”之志无以实现时,当一个文人的单纯的理想失落之时,陶渊明彻底失望了0在《归园田居》中他将自己的仕途经历比作“羁鸟”“池鱼”,他如牢笼一般的人生形象跃出。
他畅想着人生的回归,回归让他的人生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回归后的生活场景是这般的和谐:亲人倚门翘盼,虽荒芜却松菊傲然的小院,有酒有菜、自斟自饮的场景,放飞自我的田园优游图,还有清新自然的山林图,及自然有序的躬耕图。
这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景,是陶渊明的美好盛世图景。
这“欣欣向荣之木”,这“涓涓始流之泉”,这“得时之万物”,无不吸引着陶渊明,于是他“怀良辰以孤往”,实现了人生的转折。
二、假亦真来真亦假《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也应该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去,并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轻松,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受到家庭和儒学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有过幻想。
也曾胸怀“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当时社会上反动的门阀制度已成顶级之势,大的门阀家族已经垄断了显赫的高职重位。
出身于庶族的寒门子弟未有出头之机,倍受压制。
陶渊明的曾祖虽以显赫战功官至大司马,但因门阀,当时仍被骂为“小人”和“溪狗”;他的祖父和父亲也做过一些小官,但仍受不到重视。
读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的看法
![读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e6bdb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2.png)
读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的看法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深情雅致而著称。
其中《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表达了对于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描述农村生活和表达对自由自在的追求,展示了对纷扰世俗的抵制和回归本真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场与乡村的对立,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追求内心自由的愿望。
诗中的"归去来兮"意味着离开权力和名利的束缚,回归自然和心灵的自由。
同时,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和温馨的乡村生活,给人以宁静、舒适和幸福的感觉。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被视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经典之作,其主题和风格在后世影响深远。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抒发了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考和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人生和内心的描绘,表达了对官场世俗的拒绝,追求心灵自由和纯粹的生活状态。
总体来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展示了他对于纷扰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使陶渊明成为了古代文学中备受赞誉的文人之一。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死观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6c30f59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e.png)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死观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诗歌《归去来兮辞》描绘了一幅深刻的生死画面,反映了
他的生死观。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了一幅深刻的生死画面,他认为生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
他说:“归去来兮,乃尔在人间,应乐乎生死,不悔其
所归。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死的理解,他认为人们应该接受生死,而不是抗拒它。
此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还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无常性的认识。
他说:“归去来兮,乃尔在人间,应乐乎生死,不悔其所归。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无常性的认识,他认
为生死是一个无常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
最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还表达了他对生死的超越性的认识。
他说:“归去来兮,乃尔在人间,应乐乎生死,不悔其所归。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死的超越性的认识,他认
为生死是一个超越性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
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了一幅深刻的生死画面,反映了他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他认为生死是一个无常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他认为生死是一个超越性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
陶渊明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也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们。
由《归去来兮辞》审视陶渊明诗词的艺术美
![由《归去来兮辞》审视陶渊明诗词的艺术美](https://img.taocdn.com/s3/m/f389f2c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6.png)
010I!"#$I由《归去来兮辞》审视陶渊明诗词的艺术美◎蔡伟伟刘媛媛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作为古代文学经典篇目选入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此篇辞赋在艺术表达上做到了抒情美和叙事美的有机融合,实现了现实美和想象美的融合互通,自然美和哲思美的互现,这样的创作手法为整篇文章蒙上了神秘色彩,这样的表现手法也把辞赋提升到了哲学层面,梳理其中的内在韵味,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陶渊明的文一、叙事美和抒情美双线带动陶渊明归情的《归去来兮辞》行文线索的把握,这篇辞赋非常明了,其中的两线索抒情和叙有的美,两线索在互i 中辞赋的表达效果达到了高,有的彰显了艺术的线美作陶渊明自内和在表现的诠释,在这两线索的,陶渊明整个归的经自个陶渊明现实的有的表现,神的,自思想的自个在,钓到了的,了自的陶渊明自内的和这篇文章的两线索在语表达上的,了陶渊明在的情叙事线索辞归去归中抒情线索自自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开头表现出自•当的情,思考自己的悟已往;谏,知来可追。
”从表面上看,陶渊明仅仅八十归,因为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但仔细思考,实际上饥冻虽切,违交病于物质的匮乏,违背自己的才最痛苦的。
这种烈的纠葛为陶渊明的归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叙事线索:自安自乐。
归田的陶渊明在归上了躬耕乡野A乐享伦的日子,也慢慢摆脱了自己的负面情绪,着内心的份“真”,把归的田活成了一首淳朴的田诗歌。
归去来兮,没有了场的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A享受着“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淳乐,这淡至极而又淳朴动人的归活。
归.,我们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陶渊明,看到了一个重情重的陶渊明,看到了一个有人情味的陶渊明。
他摆脱了层的,了乡村,为,着日当的活叙事线索的抒情线索乐安陶渊明辞归,内到无比然,他要以乐安的态度潇洒度在叙事线索中作重点描了自活的和想,通文章的高舒赋诗事看陶渊明的,也了作乐的,在这个陶渊明之内受到的病痛已经在叙事线索和抒情线索的双线动,陶渊明的脱象以现在面,现了文章的动美陶渊明叙事线索的成要通过语言,直表现作活的,抒情线索中的自以心为A而以归去来兮,交以现作者细和多情的内这语中的,为物的象了多的匸A,在这语的细了自然的,在自然的物,陶渊明已经把自和自然融合在抒情线索中的和,了作的的这篇文章个,除了个自归的,其的三个以和,最个'作行了的和,这了陶渊明的在已行宇内几?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放下吧,算了吧,自己的还能有多久?为什放态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为什自还神宁,自到底要去哪里?作者的第一出了自的状况,露自内心的,明确了自的最归宿。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a7d34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6.png)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所作的名篇之一,它被誉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这首诗以幽远的自然风光和清静的田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痛苦感受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归去来兮辞》所蕴含的人生启示,对现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珍视内心追求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陶渊明深刻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中“彼竹斯翠,彼水斯清,彼风斯扬,彼松斯平。
”这些自然景观给了诗人无限的慰藉和向往。
诗人之所以如此向往自然田园的生活,是因为他发现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过于追逐名利,处处受制于世俗的利益,为了得到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放弃了内心真正的追求和向往。
在当今社会,现代人也往往在功利和名利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
《归去来兮辞》告诫我们,应当珍视内心的追求,追求真我,而不是被表面的功名与利禄所束缚。
人们应该回归本心,深思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从而获得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二、摒弃浮躁追求淡泊《归去来兮辞》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是清静、淡泊的,与现实社会的浮躁、功利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多忧多思,亦何益哉?多忧多思,亦何益哉?”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不满。
他认为现实社会的浮躁和功利造成了人们的烦恼,而淡泊的田园生活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名利和权势,导致浮躁和功利主义严重。
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社会竞争激烈,使人们心灵深处缺乏宁静与平和。
《归去来兮辞》告诫我们,应当摒弃浮躁的心态,追求淡泊,学会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人生并非只有功利的追求,应当学会放下执念,净化心灵,追求内心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三、明晰生活理想《归去来兮辞》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诗人认为,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过客,应当珍惜眼前的一切,明晰自己的生活理想,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在当今社会,现代人往往被功名利禄所迷惑,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权势,对生活充满焦虑和迷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与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
诗人自29岁出仕到41岁辞官归田,十三年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辞去彭泽令后再未涉足官场。
这十三年,是他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他希望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令他寒心,诗人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归之心,就是放下之心,放下执著之心,放下对世俗欲求之心。
这种心思也许在他内心已存多时,所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其实质是不愿让自由之心被世俗利益牵挂。
在陶潜心里,做官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心为形役,只让人惆怅愁苦。
他自觉到做官是误入尘网,浪费生命,但亡羊补牢也还是有意义的(毕竟迷途不远)。
于是决心脱身,决定回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回归的途中已经初步感受到解放的自由快乐,也有归心似箭的心情流露。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回到家里见到了自己喜爱的房屋、儿子还有树木(松菊),天伦之乐的享受,离别之苦即刻消失了。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
回来了比起做官就不那么气派了。
往得狭小,走路没有人陪同了。
面对这贫困的环境,就只有坚定意志(倚南窗以寄傲),学会过清贫的日子,学会在容膝之地安心,在寂寞庭园受发现乐趣:或涉足或远观,在孤独中体会到鸟倦归家的的幸福感。
这就是安贫乐道,就是放下执著后的对“所求不得”的忧苦的解脱。
因为无所求了,也就无“所求不得”之苦了。
但要让这种天伦之乐和庭园之乐得以持久,还须做些努力。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这就是对孤独的进一步坚定的选择。
这里的“绝游”也许首先是与官场人的绝游,但也不排除对一般朋友(不同遂)的绝交。
一个有境界的人往往是是孤独豹,交友是有选择的,这样可以避免闲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这是说明绝游的原因,强调了与世俗的不合,或说是天下“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除了自觉与世俗之人绝游,还耍进一步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乐趣,才能更好的打发生活,也才不违离忧得乐的初衷。
他找到了亲情之乐(悦亲戚之情话)、琴书之乐(乐琴书以消忧),农耕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山水之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有这么多的乐事的发现是不是就完全瓣决了人生问题呢?没有,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即对死的忧虑没有解决。
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这就是陶渊明的艳羡和忧患。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我一切都放下了,还怕什么死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这就是孤独的享受在世的美好时光,或劳作或登高赋诗,与宇宙原生命力合一,顺应自然大化艇命,还有什么疑虑呢?官场生活的种种“违己”,迫使陶归返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充实的,包括悠游田园的家庭日常生活;日常与亲戚、邻里的交往;闲暇时郊游外出。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真淳的情感。
他的田园生活透出一种与其心有灵犀的美。
更为独特的是他的田园并未与人断绝往来。
这里有三重境界:首先,与作者朝夕相处的是秀姿挺拔的松菊,无心出岫的白云,倦飞知还的飞鸟,这些意象已浑然人化,它们是诗人的知己和同类,留连于宁静而充满趣味的小园,兴致所及,把酒而饮,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心灵“无滞碍”境界。
其次,这里有一种存在于举手投足、不经意间的亲情与邻里情。
百里之外,风尘仆仆地归来,首入眼帘的是“稚子侯门”,“携幼入室”这是官场难以实现的天伦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与亲戚日常闲谈中体会亲情的温暖。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体现的是与邻里和谐的相处,融洽的氛围,是一种自然平淡、愈品愈浓的邻里之情。
诗人的真隐士生活包括“将有事于西畴”,诗人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生计所需,自给自足。
头脑中已经没有“劳心者”、“劳力者”的尊卑之分。
诗人已融入田园景物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松菊、小园、云鸟、丘壑、林泉无不与诗人心有灵犀,这是一种田园人生的艺术化。
正如钟惺《古诗归》所说,“高人性情,细民职业,不作二义看,惟真旷远人知之。
”“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副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正因具有亲情、邻里情的内蕴,有与正常人的交往;他亲自耕耘,使生活物质基础有所保障,这种生活不是来自云端,它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归隐之时,陶已看破生死,看轻富贵,他的人生态度“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他描画的至乐生活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日常耕耘劳作中,享受生命,“质性自然”的本性有所依附,在实现了“平生之乐”后心安理得,在平平常常中体会人生滋味。
他的人生至境就在这看来平平常常的田园生活中。
闲暇时的登高舒啸、临流赋诗,是典型的魏晋名士们的生活方式,陶渊明的“自然之性”很大程度上是玄学家的品格赋予的。
他的归隐要过无拘束的生活,结束心为形役,他的“耕耘”、“赋诗”、“舒啸”就是“乐乎天命”的选择。
陶渊明的心灵深处,有的不仅仅是他的田园风情、秋菊青松。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正说明陶渊明确是有用世之志的,只不过“世与我而相违”,并且“乐乎天命”的思想让他不必“惶惶之”有所争。
这是以玄学思想和“乐乎天命”的人生态度消解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选择“独善其身”、“洁身自好”。
但他亲历的田园劳作让他生活困苦,狼狈不堪,这是选择归隐的代价,诗人是有思想准备的。
这种自食其力换来的生活并不公平,他在诗中这样总结这种社会不公:“在己何怨天”,这恐怕并不能代表他的真实观点。
他对现实政治是反感的,有自己治理社会的一套方案,但在“乐乎天命”的思想和玄学家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既然选择归隐,他只能在理论层面实现他的社会理想蓝图,这就是根据他的田园生活实践,已经完善的、改良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
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一、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的感人之处,在于他鄙夷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是屡有申述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这是陶渊明终生恪守的人生态度。
义熙元年的归隐,是陶渊明与官场的彻底决裂,也是陶渊明人生的重要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其时陶渊明的家境并非十分富庶。
归隐之初,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加上刚刚去职,有一定薪俸结余,尚无生计之虞。
归隐数载,生活的种种不幸渐次袭来,陶渊明沦为“君子固穷”的一介寒士。
濒临晚年,陶渊明贫病交加,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陶渊明的归田,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份。
为了人格的独立和完善,陶渊明走了一条“躬耕自资”之路。
其后的实践证实,这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
“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毕竟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力。
封建时代,像陶渊明这样耐得寂寞、耐得潦倒、耐得贫苦的士人,实在屈指可数。
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仕进之路并未断绝,故交之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陶渊明之可贵在于,即令贫病交加,也无出仕之念,即令处境困厄,也不攀附权贵。
在富贵和贫穷之间,陶渊明决然选择了后者而毫不反悔。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不赖固穷节,有世当谁传”,“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于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白诩气节安贫乐道的情怀。
二、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完全持坦然态度,这是窥探陶渊明心态不能忽略的一点。
在陶渊明看来,人虽为万物之灵,却难以逃脱死亡。
即然如此,对生死荣辱作过多考虑就显得多余。
因此,人应当顺应自然,在“自然”这一波涛起伏的大海中随流飘荡,不为之喜亦不因之惧。
这种“乐夫天命”,委运任化的思想,反映出陶渊明的生死观。
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人生哲学,才使陶渊明对天地万物齐以达观,对世间纷扰无动于衷,对艺术世界执着追寻,也才有陶渊明式的独到的审美发现。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的生死观,天寿等同生死混一是道家的生死观,陶渊明的生死观带上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而有别于儒道两家。
陶渊明看重有限的生命,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感吾生之行休”,但对生死又坦然面对听其自然,表现出一种平静心态和旷达胸怀。
陶渊明自撰挽辞并为了吟唱,“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以平静理智超然旷达的心态看待生死,其可贵处在于,完全摆脱了生死的纠缠与因扰。
在陶渊明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生命过程的长短,而在生存质量,即生命过程的完成状况。
人活着,应当多姿多彩地演绎人生,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
陶渊明毅然辞彭泽令归去,正是为着完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质性自然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归去来兮辞序》:“及少日,眷然有归去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陶渊明否定仕宦道路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就是“质性自然”。
梁启超说,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他:‘自然”’。
《归去来兮辞》中展现的引觞自酌抚松盘桓、经丘寻壑临流赋诗等情节,实际上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审美情趣的外化。
陶渊明以“自然”之心性,入“矫励”之官场,鲜有不“违己交病”者,所以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人生感慨。
在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陶渊明敝屣名教崇尚“自然”,落脱世故忘怀得失,恪守求真求朴的生活,摒弃浮华奢靡的世风,《归去来兮辞》正作了形象的写真。
四、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那个虚幻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