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起源和发展
昆曲的发展过程
昆曲的发展过程昆曲,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充满了变革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昆曲的发展源远流长,起源于元代。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政治统治使得汉族戏曲受到限制,戏曲表演被禁止。
然而,戏曲艺人并没有放弃,他们将各种表演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昆曲的雏形。
在元末明初,昆曲开始得到正式的发展机会,并成为当时宫廷文化的瑰宝。
在明代,昆曲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明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戏曲爱好者和才华横溢的艺人。
昆曲迅速流行起来,不仅在宫廷中演出,也越来越受到民间的喜爱。
此时的昆曲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艺术特点,如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入微,成为了中华戏曲五大剧种之一。
清代是昆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虽然清朝实行了封建专制,但昆曲在宫廷中得到了巨大的推广和发展。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对昆曲表演非常痴迷,每逢佳节必定举行盛大的演出,吸引了大批观众。
这使得昆曲得到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表演平台,艺术水平得到了迅猛提高。
近代以来,昆曲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戏曲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昆曲逐渐面临了与新兴戏曲形式的竞争。
然而,昆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仍然吸引着许多传统艺术爱好者。
为了与时俱进,昆曲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交流与合作,如与京剧、话剧等合作演出,使昆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代昆曲已经形成了多个流派,如昆腔、昆剧、昆调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展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审美观念。
同时,昆曲也积极吸收并融合了一些现代戏曲表演技巧和艺术手法,使之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昆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推广,昆曲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参与其中。
同时,昆曲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身临其境式的观赏体验,使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享受。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 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
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
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
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1359)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
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
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
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
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
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
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
昆曲因其高雅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王”。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代:昆曲发源于明代,是由当时的曲艺发展演变而来的。
明代昆曲以苏州方音为基础,结合了南北曲艺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昆腔。
2. 清代:清代是昆曲的黄金时期,经历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当时的昆曲分为“四派”,即“昆山派”、“天派”、“沈派”和“长派”。
这四派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各有特色,并且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演唱技巧。
3.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昆曲遭受了较大的打击。
戏曲改革运动对昆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不再受欢迎,昆曲的濒临衰落。
4. 现代:建国后,昆曲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昆曲得到了官方的重视和扶持。
国家政府推动了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要的昆曲剧目进行了改编和演出,培养了一批新的昆曲演员。
同时,一些昆曲团体和学者也积极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与研究中。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经历了起伏和挣扎,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承。
如今,昆曲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内外演出活动中受到了重视。
相信在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理念下,昆曲将继续传承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以下是昆曲历史发展简介:起源与初期发展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据传是由于当地民间音乐的流传和戏曲爱好者的创作而形成的。
在明朝初年,昆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形式,并受到了皇室的重视和喜爱。
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昆曲在艺术上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明代戏曲繁荣与昆曲的普及明朝万历年间,戏曲繁荣发展,昆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许多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演员应运而生。
其中,汤显祖是当时最著名的戏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等对昆曲的表演风格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著名演员沈璟、梁辰鱼等也为昆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昆曲的鼎盛时期进入清代,昆曲继续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
康熙、乾隆年间,许多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涌现出来,如孔尚任、洪昇、唐英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昆曲的表演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清代宫廷也开始将昆曲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发展。
近代以来的传承与发展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昆曲逐渐面临生存危机。
然而,在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昆曲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开始推动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如梅兰芳、俞振飞等人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现代保护与传承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956年,昆曲“传习所”在上海成立,致力于培养专业的昆曲演员和音乐人才。
1980年,中国昆曲研究会在苏州成立,旨在推动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昆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昆曲,又称昆腔等的名称,他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昆曲原是民间小调,后来逐渐的流传扩散于长江以南地区等,最后成为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剧种。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昆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昆曲文化的起源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曲文化的地位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文化的作品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起源与发展
第叁部分
剧目介绍及艺术 名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
剧
演出的剧目如:
目
介
王世贞《鸣凤记》 汤显祖《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沈璟《义侠记》
绍
高濂《玉簪记》 李渔《风筝误》 朱素臣《十五贯》 孔尚任《桃花扇》 洪升《长生殿》
曲
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
艺
术 特
生
旦
净
末
丑
在
五大行当
点
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昆
曲
艺
术
官生
老旦 正旦
大面
老生
副
特
巾生
作旦 四旦
白面
末
丑
点
鞋皮生 雉尾生
五旦 六旦 贴旦
老外
昆剧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 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曲 音 乐 为 主 。 明 代 时 称
。乐
南
独
戏
“艺也昆
兰术是曲
花中中是
” 。
的 珍 品 , 被 称 为 百 花 园 中 的 一 朵
国 汉 族 传 统 文 化 艺 术 , 特 别 是 戏 曲
汉 族 传 统 戏 曲 中 最 古 老 的 剧 种 之 一
剧简昆
种称曲
,“(
Kun Opera
现昆
又腔
被”
称 为
昆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
昆曲的发展历程
昆曲的发展历程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元朝,至今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的发展可分为元曲时期、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时期。
元曲时期
元曲时期是昆曲的起源时期。
元曲包括元创作和元东坡等人的旧调新词,以及从汉南唱来的南曲、风雅小令等多种曲调。
元曲在结构上相对简单,在唱腔和表演中强调旋律和动作,并在舞台设计和舞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形成了昆曲的基本唱腔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昆曲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昆曲的全盛时期,也是昆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时期,昆曲逐渐在社会上传播,昆曲剧团开始形成。
清代时期昆曲再次得到了发展,昆曲剧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唱腔更趋完善,表演技巧更加成熟,舞台美术和舞美设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昆曲成为了贵族、文人和市民家喻户晓的文艺形式。
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是昆曲进入现代舞台的时期。
在20世纪初,戏曲演出开始遭
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逐渐走向没落。
但是昆曲的传承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昆曲剧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昆曲的表演形式和题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创作和传统经典的相互融合,昆曲逐渐被融入了当代文化生活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总结
总体来说,昆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旧到新的漫长过程。
从元曲时期到现代时期,昆曲在唱腔和表演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同时也逐渐被市民所接受。
在今天,虽然出现了不少新的文艺形式,但昆曲还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文化遗产,保持了其古典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
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昆曲是一种地域性的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本文将介绍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以加深读者对昆曲的了解。
一、昆曲的起源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昆曲被称为“秦曲”。
秦曲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宗教和理论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据史料记载,秦曲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昆曲的发展随着春秋时期的出现,秦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演变成了春秋曲。
春秋曲主要描写古代英雄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参与的战争、宫廷斗争等故事,把古代社会现实生活和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接着,昆曲进入了唐代,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唐曲”。
唐曲主要描写唐代时期的历史及其人物,以及宫廷斗争、政治阴谋等故事,把唐代社会现实生活和古代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随着宋代的到来,昆曲进入了宋代,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宋曲”。
宋曲以宋代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及宋代名士、官僚以及宋代宫廷斗争等故事,把宋代社会现实生活和古代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三、昆曲的现代发展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昆曲进入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明清曲”。
在明清时期,明清曲受到了政治、哲学、宗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同时,明清曲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如西方喜剧、歌剧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至今,昆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
综上所述,昆曲的发展历程悠久而复杂,从先秦时期的秦曲、春秋时期的春秋曲、唐代的唐曲、宋代的宋曲、明清时期的明清曲,一直发展到当今,昆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昆曲,又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
它源于南宋时期,起源于山东地区,较早流传于南方。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传承中,昆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将从昆曲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和现代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昆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影响。
昆曲的历史沿革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约有 800 年的历史。
在元、明、清时期,昆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戏曲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五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之一。
昆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困难期,20世纪30年代,国共内战爆发,昆曲遭到了破坏和抵制,但在1950年代中期起,国家对昆曲进行了重视和保护,大力进行昆曲的推广和研究,这也为昆曲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艺术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昆曲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
昆曲的主管唱者要求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调,并能够体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配角们则需高度依赖歌唱和音乐手段,塑造他们的角色特性。
昆曲的音乐包括板锣、大鼓、笛子、三弦、小军鼓等乐器,清晰的、优美的旋律为整个剧情注入了生气,极大的提高了观众的感知度。
昆曲的表演形式讲究从容、优雅和动静兼备的效果,运用“四传三接”的表演方式,即手传眼、眼传耳、耳传心,情感常常在暗示和心理描述中体现。
而且,昆曲的内容也多以传统的文献为蓝本,内容深刻,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价值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而且,昆曲既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又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综合特征,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戏曲语言、表演形式、剧情转折,昆曲充分表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一个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昆曲简介资料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成
曲艺术的巅峰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
富的素材和借鉴
度,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04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昆曲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传承
现代社会的传播
• 昆曲在现代社会通过戏曲演出、影视改编、教育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播
政策
教育、戏曲演出等
• 国家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昆曲的传承
• 国家通过设立昆曲传承基地、举办昆曲比赛等方式,推
和保护工作
动昆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观众群体萎缩、专业人才流失、资金投入不
足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机遇
• 昆曲传承与保护的机遇包括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际社会对东方文化的关注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与现代艺术、科技的结合,实现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的影
响力和竞争力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以唱腔和念白为主要
以唱腔、念白和表演
表现手段
的花旦为主要表现手
表现手段
表现手段
动作为主要表要求演
• 昆曲的末角要求演
• 昆曲的丑角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文学素
• 昆曲的武戏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表演技
养和艺术修养
员具备较高的武术功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长达六百年的历史,发源于江苏昆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起源与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现状与前景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昆曲。
一、起源与发展昆曲起源于昆山腔,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的起源与民间音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密切相关。
明朝初期,昆山腔在江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声腔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山腔不断吸收各种音乐、戏剧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明朝中叶至清朝中期,昆曲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昆曲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剧目著称,被誉为“近代戏曲的鼻祖”。
清朝中后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直到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昆曲的传承和保护,昆曲才得以重现生机。
二、艺术特点昆曲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唱腔优美:昆曲的唱腔旋律优美,婉转悠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的呼吸、发音、咬字等技巧都十分讲究,以追求完美的音色和情感表达。
2.表演细腻: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外部形象的塑造。
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文学性强:昆曲的剧目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经典剧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舞蹈性强:昆曲中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水袖、扇子舞等。
这些舞蹈元素的运用使昆曲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三、传承与保护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昆曲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昆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保护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来加强对昆曲的保护工作。
2.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在各地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观赏机会和演出场所。
昆曲文化的生存传承
昆曲文化的生存传承昆曲文化的生存传承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文化传承又是怎么回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昆曲文化的生存传承相关内容。
一、起源形成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
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
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
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二、昆曲特点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文/刘 佳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公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也因此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后又称“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在我国已传唱了六百多年。
昆曲历史传承元末明初:昆山腔起源于江苏苏州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
明朝万历末年:昆山腔流传到北京,成为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清朝末年:随着地方戏的兴起,昆曲逐渐衰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仅有周传瑛、王传淞等组建的民间戏班“国风昆苏剧团”坚持演出。
1956年:1月,国风昆苏剧团在杭州演出昆剧《十五贯》,周传瑛和王传淞的出色表演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连演二十余场。
4月17日,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演出,并给予好评。
周恩来总理于4月19日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他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20年幼的侯少奎一定无数次地凝望着红氍(q ú)毹(sh ū)上演出的悲欢离合,也一定无数次地梦想自己能像父亲那样,在舞台上叱咤风云,演尽世间英雄豪杰。
但是,唱了一辈子戏的父亲深知在舞台风光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所以一直不让儿子学戏。
尽管怀揣着唱戏的梦想,但侯少奎一直秉承父命,老老实实地写字作画,后来甚至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然而,命运好像要考验这个心有不甘的少年,那一年北方昆曲剧院招考学员,他以一段酣畅淋漓的演唱令在场的艺术家们喜出望外,大家不约而同地鼓励他:“你的嗓音这样得天独厚,昆曲艺术的发展和振兴正需侯 少 奎1939年生于梨园世家,后成为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昆曲艺术传承人。
他的代表剧目有:《单刀会》《林冲夜奔》《千里送京娘》《武松打虎》等。
要你这样的人才呀!”去学画,还是去学戏,这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摆在这个十六岁少年的面前。
关于昆曲的介绍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昆曲的详细介绍:1. 历史背景: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南曲四大声腔。
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建立了昆曲歌唱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细腻婉转、柔和悠扬的声腔。
2. 艺术特点:昆曲的表演艺术具有载歌载舞、唱念做打、文武兼备的特点。
它的唱腔清丽柔婉、细腻抒情,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断,被誉为“水磨腔”。
昆曲的念白注重声调的抑扬和节奏的快慢,与唱腔和谐统一。
其表演身段、程式和武打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 剧目丰富:昆曲拥有丰富的剧目,包括《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经典名剧。
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历史、政治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4. 音乐体系:昆曲的音乐体系非常独特,其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其唱腔属曲牌体,具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表演体系。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5. 影响力:昆曲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京剧、川剧、湘剧、赣剧、桂剧等众多戏曲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昆曲还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6. 现状与传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然而,许多艺术家和团体仍然致力于保护和推广昆曲,通过举办演出、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昆曲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戏曲形式,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将昆曲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并在当代得以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传承方式以及现代发展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源自花鼓戏、弋阳腔等戏曲形式,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嘉靖年间,昆曲被列为四大曲艺之一,被誉为“戏曲之花,艺术之珍”,经历了明清两个时期的辉煌。
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曲艺类演出逐渐被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新形式所代替,这些媒体的崛起也导致昆曲“后继无人”,使得昆曲的传承逐渐受到了影响。
二、传承方式1. 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是昆曲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古代,昆曲艺人通常从小学习艺术,拜师学艺,师父教授弟子,这样一代代地传下去。
现在,师徒传承在昆曲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昆曲老师为了传承昆曲艺术不遗余力。
2. 地方性组织传承许多地方性组织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昆曲培训班以及昆曲研究机构,以便更好地传承昆曲,这些机构正致力于教授、传承和推广昆曲艺术。
3. 书本传承古籍《昆曲正宗通谱》、《昆曲新选》等是昆曲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为学习昆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因此,在当代,许多专家学者通过阅读这些古籍来学习昆曲,以便更好地传承这项艺术。
三、现代发展当代昆曲在保持传统基础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1. 策划精品演出目前,许多精品昆曲演出在大城市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演出通常采用现代舞台技术,特别是灯光和音响方面的技术,以展现出更加精彩的昆曲艺术。
2. 加入新元素通过加入新元素,昆曲在当代得以更好地发展。
例如,将电影、戏剧、武术、舞蹈等新元素与昆曲相结合,使得昆曲更加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
3. 教育传承许多学校已经将昆曲列入课程体系,并且开设了昆曲选修课程。
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课堂上接触、理解、学习昆曲艺术,进而使昆曲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珍贵艺术瑰宝。
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舞姿、精妙的表演方式而著称,被誉为“戏曲之源”,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昆曲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音乐特色、剧目体裁、流派流派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希望对读者深入了解昆曲和中国传统戏曲有所帮助。
一、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说昆曲是由曲艺演化而来的,曲艺是指在古代即兴演唱故事的艺人,其中有一种曲艺叫做“昆山腔”,因此昆曲得名。
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湖南昆山曲艺人白朝奉携带昆曲来到嘉靖年间津沽(今天津)地区传播昆曲。
白朝奉收集了当地的山戏、柳词、杂剧等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创立了昆曲的三大流派——梨园、坐回、青衿,标志着昆曲的成型。
此后,昆曲逐步形成并传遍全国各地。
清朝时期,昆曲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宫廷和达官显贵娱乐的主要节目。
20世纪初,昆曲逐渐式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昆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关剧目得以保存与传承。
如今,昆曲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种昆曲演出和研究也得到了新时代的发展和壮大。
二、表演特点1.音律婉转昆曲的音乐体现了古代中国音律的特点,其音乐旋律细腻婉转,曲调多样。
昆曲的音乐分为“腔调”和“唱腔”两种,腔调是指曲牌,唱腔是指唱腔曲牌的演唱方式。
昆曲音乐中的腔调多以古琴、古筝为伴奏,悠扬动听,具有浓厚的古代音乐韵味。
2.表演细腻昆曲表演讲究精细和细腻,演员要求表演出精湛的唱功、功力深厚、表演细腻,更重要的是要有极高的美学修养,驾御舞台、情感、音乐、感知、体现出真情实感。
3.化妆服饰昆曲表演中,化妆服饰也有其独特之处。
演员进行精细的脸谱化妆,用色艳丽鲜明,服饰华丽堂皇,演员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与角色的性格特点相呼应。
4.舞蹈形式昆曲的舞蹈形式也有其独特之处,舞蹈动作、身段优美雅致,动作多以手舞为主,手部动作细腻多变。
国粹昆曲的历史和师承文化
国粹昆曲的历史和师承文化国粹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它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
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昆曲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昆曲的历史和师承文化两个方面来介绍国粹昆曲。
一、昆曲的历史昆曲起源于唐朝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
它最初是由一些著名演艺家和文化人士在唐代时创作的。
在宋朝时期,昆曲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表演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在宫廷中表演,而且还在民间广泛传播。
到了明朝末年,昆曲艺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昆曲的演员们在演出过程中有很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常常采用高耍、对唱、击鼓、吹板等表演方式,使得昆曲的表演效果非常震撼人心。
同时,昆曲的音乐和表演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二、昆曲的师承文化昆曲是一种传承自己的艺术形式,因此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昆曲的师徒制度和师承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昆曲师徒制度存在已久,它是昆曲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昆曲师承文化中,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他们不仅仅是表演者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感。
昆曲的演员们在传授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会互相交流学习,相互帮助,这种师徒互相扶持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此外,在昆曲师承的过程中,通常会有“收门徒”、选择弟子、传授技艺、传承文化等各个环节。
可以说,昆曲的师承文化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丰富着昆曲艺术的内涵,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昆曲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同时,昆曲中的师徒制度和师承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
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这一非凡的文化传统,让昆曲这一国粹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辉煌灿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肆
发展与创新
昆曲古今现状的对比 与
昆曲的创新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 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古代前期兴盛发展
清朝因市民阶层崛起逐渐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重获新生
当代昆曲面临严重困境
2011年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 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十周年, 十几年来,虽然政府和民间在昆曲的保护继 承、普及提高、人才培育等方面做了不少的 努力,但昆曲似乎依然有 “阳春白雪”、“曲 高和寡”之感。 为了保护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昆曲在演出模 式上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用“现代戏”的模 式去重新展示昆曲,激活古典剧种在新时期 的活力。 同时江苏省昆剧院将昆曲与“地铁”、“高铁”、 “微博”相结合,为其注入现代元素,效果正 在逐步显现。2010年,剧院全年演出644场, 几乎是全国其他昆剧院团全部演出场次的总 和。
昆曲名家及其代表作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积累了大量经典的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 王世贞的《鸣凤记》 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沈璟的《义侠记》 高濂的《玉簪记》 李渔的《风筝误》 朱素臣的《十五贯》 孔尚任的《桃花扇》 洪升的《长生殿》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 ,如《游园惊梦》《阳关》 《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牡 丹 亭
故事简介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 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 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 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 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 梅二人终成眷属。
肆
发 展 与 创 新
叁古 今 名 家 ຫໍສະໝຸດ 篇贰唱 腔 特 点
PART FOUR PART THREE PART TWO PART ONE
CONTENES
壹
历 史 发 展
壹
历史发展
昆曲的起源、发展 与流行地区
起源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而盛行于苏州,又称昆剧、昆 腔、昆山腔,在明代,昆山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正德、 嘉靖年间经清曲唱家魏良辅等人的改良开始风行大江南北, 成为领导性的戏曲声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为昆曲的全盛 时代,昆剧舞台艺术亦在清朝中叶发展成熟。此后花部兴起, 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舞台,然薪尽火传,其声腔和 表演艺术深刻的影响了后来剧种,如京剧;民间曲社唱曲活 动也一直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规范的主力。
昆曲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国语,京剧则以国语为主。
表演艺术
昆曲与京剧 的对比
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
昆曲基本上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字词都有由 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京剧在传统上是 站着时唱,有动作的时候则不唱。
叁
古今名家名篇
昆曲代表作 《牡丹亭》《长生殿》
牡 丹 亭
故事简介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 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醒后终日寻梦不得, 一病不起。
杜丽娘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 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杜丽娘老师--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苏州戏曲博物馆座落在 苏州平江历史保护街区 中张家巷14号,设有中 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 州评弹博物馆两馆。
苏州昆曲博物馆
馆内现藏有昆曲、苏剧及其他剧 种,苏州评弹及其他曲种等各类 文物古籍、珍贵史料三万余册。 中国昆曲博物馆系全国唯一的集 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 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 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
昆曲的 创新
中国昆剧艺术节
创办于2000年,以保存和发展昆剧艺术,增进世界各 国昆剧爱好者的沟通为宗旨。昆曲艺术节除对参赛的 剧目进行评选外,还举办了各种展览、祝贺演出、研 讨会、艺术家签名售书及群众联谊等活动。首届中国 昆剧艺术节于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在江苏省昆山市 和苏州市举办。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于2003年11月
长生殿
唐朝时期,玄宗自登基后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因此自满,耽于声色, 下旨选美。才貌双全的杨玉环被选中,册封为贵妃,享尽荣宠,她的哥哥 杨国忠被封为右相,三个姐妹也都被册封为夫人。其中虢国夫人不施脂粉, 淡雅美丽,被唐玄宗宠幸。
后来,唐玄宗私召梅妃,杨贵妃醋意横生,口不择言,惹恼了唐玄宗。唐 玄宗愤而让高力士送她回娘家,之后却又十分后悔。高力士将此事告知杨 贵妃,她将自己的一缕头发剪下来,托高力士送给唐玄宗。唐玄宗见到头 发,非常感动,连夜将杨贵妃接回宫中,两人冰释前嫌,于七夕之夜在长 生殿立誓,永不分离。此后,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为了她,唐玄宗 不惜劳民伤财,还千里迢迢从海南运来新鲜荔枝给她吃。两人终日玩乐, 唐玄宗根本无暇理会政事。
长生殿
洪升,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 塘人。《长生殿》是洪升所作的经典剧本,共二卷,五十出。历十余年始 成。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 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 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向 往。
长生殿
这段时期,安禄山通过贿赂杨国忠,得到唐玄宗的重用,被任命为范阳节 度使。他招兵买马,积蓄力量,终于起兵谋反。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到 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些大臣匆忙逃离,走到马嵬坡时发生兵变。 唐玄宗在将士们的逼迫下处死了杨国忠,并赐杨贵妃自尽。后来,安禄山 叛军被大将郭子仪击败,唐玄宗重返长安,日夜思念杨贵妃,还让人为她 招魂,最终打动了上天,到天上与杨贵妃重逢,两人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 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 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 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 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 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 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 色。
文学性
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少数是“杂 剧”,是正统的中国戏剧剧本构成的 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剧作家或 知识分子;京剧是俚俗的剧本,传 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
牡 丹 亭
《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是一部文学史上及剧坛上极有名的巨著。作者汤显祖,明朝江西临川人,才华绝 代,学识渊博,借古代的传说为故事梗概,发展成五十五出曲折动人的戏剧。在江南苏杭一带,昆曲是当年颇 为流行的一种戏曲,而《牡丹亭》则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剧目。
昆剧《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 “临川四梦“。”受道家理念的影响,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大量涉及神鬼异境。剧中歌颂青年男女大胆追求 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压迫。体现出追求内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道家思想。《牡丹亭》中,最为引人 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 昆曲的发展历程 -
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 日益走向文雅、繁难
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 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
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 《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 泛的影响,全国许多地方 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18世纪 之前的 400年
18世纪 后期
20世纪 中叶
1949
1956
2001
地方戏开始兴起,打破了长期以来 形成的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 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开始衰落
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 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有 幸得以重获新生
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昆曲的流行地区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 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 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 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与京剧 的对比
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 句或七字句,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文学的痕迹。
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阴阳不同 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由少数十分单调的曲调原型加以几个变型,型式 少。昆曲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国语,京剧则以国语为主。
在苏州市举办。
贰
唱腔特点
昆曲唱腔的特点及比较
唱腔特点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 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 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 在南曲的慢曲子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 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