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
中国古代历史的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历史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其社会结构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这一结构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阶层分化以及政治体制的特点。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几个重要时期的社会结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一、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这些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四个层级组成。
1. 君主:统治者在社会结构中占据最高的地位。
夏代的夏王,商代的商王以及周代的天子都是君主。
他们统治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2. 贵族:贵族是社会结构中的第二层级,他们是君主的直接亲属或被封建的领主。
贵族享有特权和财富,并在社会中担任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角色。
3. 平民:平民是社会结构中的主体群体,包括自耕农、手工艺者和小商人等。
他们相对于贵族而言权力较弱,财富较少。
4. 奴隶:奴隶是社会结构中最底层的群体。
他们没有自由,是贵族和平民的财产。
奴隶在社会生活中担任各种劳动和服务的角色。
二、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社会结构也有了重大的转变。
1. 君主:秦汉时期的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地位,在社会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
2. 士人:士人是秦汉时期的官僚阶层,他们通过举孝廉或科举考试进入官府,担任各种官职。
士人享有特权,他们是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3. 平民:秦汉时期的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贩等。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中坚力量。
4. 奴隶:虽然秦汉时期奴隶制度依然存在,但与夏、商、周时期相比,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
三、唐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社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君主:唐宋时期的皇帝保持着最高统治地位,但随着官僚体系的完善和士人的崛起,皇帝的权力逐渐受到限制。
2. 士人:唐宋时期的士人阶层依然是社会的精英,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府,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实施。
中国古代的体制
中国古代的体制中国古代的体制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各种王朝和政治制度的更迭,形成了独特而高度发达的社会体制。
本文将从政治、行政、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体制。
一、政治体制在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主要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由君主及其官僚集团统治。
战国时期的中国开始出现了分封制和列侯制度,君主通过控制封地来确保统治。
到了秦朝,统一大中华的秦始皇采用了郡县制度,以郡为行政区划单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随后的汉朝进一步发展了官僚制度,设置了百官和五经博士来辅助朝政。
后来的唐朝和宋朝也推行了类似的制度,将官僚集团组织起来并且严格管理,以确保治理的稳定性和效率。
二、行政体制在行政方面,古代中国采用了严密的行政体系。
国家被划分为多个省、郡、县等行政区划单位。
各级行政单位设立官员来负责事务处理和领导。
这些官员在政府中有不同的职位和权力,比如丞相、尚书、刺史等等。
另外,行政体制还包括审判和监察的机构。
在古代中国,设立了各级法院和监察机构,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三、经济体制古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经济的基础。
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归官府所有,农民需向地主或官府交纳田租。
此外,中国古代还存在丝绸、瓷器、茶叶等重要产业,这些产业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在经济体制方面,古代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调控经济。
例如,设立行商、市场和货币来促进商品流通和交易。
同时,古代中国还发展了许多行业组织和协会,以促进技术发展和经济合作。
四、教育体制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普及。
学术研究在汉朝时期逐渐兴起,形成了独特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和才子。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直到清朝末年被废止。
另外,儒家学校也是古代中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设立的国子监和地方的私塾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儒家经典和礼仪的机会。
这些教育机构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培养政治和文化精英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制度与社会结构对整个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等级和宗族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权制、封建制和官僚制。
皇权制强调天子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子是全国之主,其统治具有神圣性和神权性。
封建制强调世袭爵位和分封制度,各地有地方的封建势力,但是都归属最高统治者。
官僚制则是以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为核心,实行身份主义和官僚机构化,是中国古代的特色政治制度。
二、社会等级中国古代社会按照等级制度进行分层,主要包括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商业者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贵族是社会最高阶层,拥有特权和掌控资源的权力。
士人则是受教育和有文化修养的群体,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民是社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工商业者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经营,在经济上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三、宗族制度宗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以以家族为单位,家族是血缘关系的核心,同时也具有地域性质。
宗族之间有明确的家族法规制度和家族祭祀仪式,宗族成员是家族长辈的权威和表率。
宗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形成了强大的亲情和血缘关系纽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在政治、社会等级和宗族制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政治制度突出了皇权制、封建制和官僚制;社会等级分层明确,包括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商业者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宗族制度以家族为核心,维系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情纽带。
这些制度和社会结构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
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在古代社会中,组织结构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涉及到社会的层级、职责、权力分配等方面。
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政治组织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两个方面。
一、政治组织结构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封建社会的政权组织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方面。
1. 封建社会的政权组织封建社会的政权组织是一种基于封建制度的政治形式。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政权组织结构由君主、贵族和官僚等构成。
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贵族是封建制度中的特权阶层,官僚则是负责政府各项事务的官员。
这些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官职等级和世袭系统来确立其地位和权力。
2. 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社会政治组织的另一种形式。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君主通过行宫和皇宫等机构来掌握政治权力。
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政治组织更加集中和统一,地方自治程度相对较低。
二、社会组织结构古代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包括家族制度、宗族制度和阶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将社会组织分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集体。
家族制度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家族成员之间具有特定的权力关系和责任。
2. 宗族制度宗族制度是在家族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将多个家族组织起来,形成更大的社会群体。
宗族制度注重维护宗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通过世袭制度和族谱等形式来维系宗族的秩序和活动。
3. 阶级制度阶级制度是古代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家族制度和宗族制度不同,阶级制度是基于社会经济地位和财富差距的划分。
这种制度将社会分为各种不同的阶层,如统治阶级、贵族阶级和劳动阶级等。
不同阶级之间存在明显的权力和财富的差异。
总结: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包括政治组织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两个方面。
政治组织结构主要涉及封建社会的政权组织和中央集权制度,并通过官职等级和世袭制度来确立地位和权力。
而社会组织结构则包括家族制度、宗族制度和阶级制度,分别以血缘关系、宗族关系和经济地位为基础划分社会群体。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复杂而精致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这些制度和结构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从政府组织、官僚体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政府组织1. 中央政权中国古代政府组织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两个层面。
中央政权由君主统治,主要包括皇帝和官员。
古代中国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被认为是神的代表。
皇帝颁布政策、制定法律,并且对国家的军队、官员和各项事务负有最终决策权。
2. 官僚体系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是古代世界上最复杂的行政机构之一。
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进行,考试成绩决定了他们能否进入仕途。
官员按照官职的分类和级别,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庞大的官僚层级体系。
官员在地方上负责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他们对人民的生活有直接的干预和影响力。
官员也有义务为地方居民提供教育、医疗和灾害救助等公共服务。
3. 地方政权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权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
地方政权一般由一位地方官员领导,监督行政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
地方政权在行政区划上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州、县、乡等。
二、社会结构1.仕族阶层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仕族阶层和农民阶层组成。
仕族阶层由官僚家族和地方士大夫家族组成,他们是社会精英,享有特权和财富。
仕族阶层的成员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官员,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2.农民阶层农民阶层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体,他们致力于农业生产和劳动。
古代中国注重农业,农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农民阶层受到土地所有权和税收负担的限制,社会地位较低,生活相对艰辛。
3.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是指没有出身仕族阶层的知识分子或有学识的人。
他们通过阅读经典和研究学问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士人阶层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被视为社会的正义力量和道德标杆。
4.奴隶和劳工阶层古代中国也存在奴隶和劳工阶层,他们是被剥夺自由,为主人服务的人群。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02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在这个现代化的国家中,我们不禁想起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这是一个不可忘却的历史,成为塑造当今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是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
在此期间,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制度而建立的。
在这种体系中,天子或皇帝通常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而其他的官员则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来执行政府的政策和计划。
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阶层。
在最高层次中是皇帝的家族和贵族。
这些人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和权力,并且通常通过成为官员来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地位和权力。
在较低的阶层中,则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和奴隶。
这些人们往往处于社会和经济的底层,生活较为贫困。
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每个人都承担着特定的职责,以支持整个社会结构的正常运作。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法律和法规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总之,整个社会都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支持下繁荣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中蕴含有大量的缺陷,一些动荡和争议依然不可避免。
最后,回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具有独特性和时代感的。
虽然我们已经沿着这个道路走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未来的发展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然会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挑战和机会,唯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不断追求进步和繁荣。
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探索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也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的基石。
封建制度强调君权神授和等级制度,将全国分为皇帝、贵族、士人和庶民等不同等级。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掌握完全的权力,并由贵族和士人来协助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使得权力集中在皇帝和贵族手中,对社会的控制力很强。
在封建制度下,官僚制度也非常重要。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的核心机构,用于管理国家事务和实施政策。
官员被选拔和任命,并按照固定的职位层级进行管理。
根据他们的职位和地位,官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和特权。
官僚制度确保了政府的稳定和运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贪污和腐败等。
除了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政治制度。
例如,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法。
根据科举制度,每个有志于成为官员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结果将决定他们是否能够进入官僚机构并得到晋升的机会。
科举制度确保了官员的选拔公平和透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
家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它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将个人的命运与家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家族制度下,家族长辈对家族成员有着很高的权威,家族成员也有义务服从家族的规定和安排。
这种家族观念能够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的稳定,但也可能导致个人权益的被压制。
除了家族制度,中国古代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分层结构,即士农工商四民制度。
根据这个制度,士人担任政治和文化领域的职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工人从事手工业和建筑业,商人从事商业活动。
每个社会阶层都有特定的责任和义务,并按照职业和地位来划分。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五讲 古代国家结构
• 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地方分权,中央 集权削弱,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前有“八王 之乱”,后有长达二百余年的“荆、杨之争”。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国家结构
• 1、隋、唐前期 :中央集权强化。
• 郡守县令(或大夫、长)由诸侯国君直 接任免。
• 郡县长官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按职务领 取俸禄。
• 郡县长官在中央统一指挥下处理军政财 事务。
三、秦汉时代的国家结构
•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是郡县二级制。 • 秦朝时期,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的
自主权有限 ,郡守、郡尉、郡监分权。形 成“内重外轻”的局面。
周的世袭采邑制度。 • 2、春秋中期开始,出现新的地方行政建制,即县
、郡。 • 3、战国中期,基层组织被改造,由郡统县的郡县
制形成,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 的形成。 • 生产力发展使人们对血缘关系的依赖性减弱,按 照能力改变财富、与权力的占有状况,摧毁旧体 制,催生新制度。
• 郡县制与采邑制的主要区别 :
汉武帝以后地方机构
司隶校尉部 州
三辅 郡 王国 郡
县 侯国 邑
道
乡—里—什—伍 亭
汉代地方权力发展趋势是自主权扩大,军 政趋向于合一(自置大部分属吏,自设条 教;西汉末已有守、尉互兼,东汉内地大 部分都废都尉而并其职于守)
四、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国家结构
• 地方行政建制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滥设州郡,州 郡县比例严重失调。另有封王制,出镇封王权势很 大。有都督诸州军事辖区,为州上一级,兼有军区 和政区性质。侨州郡县制,镇戍制。
• 地方军民财刑大权集中在节度使手中;地方 有很大的自主权:人事、财政、军事权。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制度和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包括王朝制度、官员制度、农耕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一、王朝制度中国古代的王朝制度是一种以君主为中心的制度,其特点是权力集中、等级森严。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王朝,如夏、商、周、秦、汉、唐等。
王朝的维持依靠君主和贵族阶层的统治,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军权和政权。
贵族阶层则是政治和军事决策的重要参与者。
二、官员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官员按照一定的等级体系进行职务分工,负责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这些官员根据自己的职级分为九品官人,品级越高,地位越尊崇。
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功绩和家世,受到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三、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农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和生产力,他们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
农耕经济的繁荣与否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农业税收也成为王朝统治的重要财政来源。
四、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士是最高阶层,农、工、商依次下降。
士大夫担任政府和军队的重要职务,农民负责农田耕作,工匠和商人从事手艺和商业活动。
这种等级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封建传统和社会结构。
五、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种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义、诗赋和礼仪等科目。
科举制度使得贤才得以进入官场,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人才。
同时,科举制度也通过考试的竞争,助长了社会的竞争意识和知识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制度和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其王朝制度、官员制度、农耕经济和社会等级制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框架。
这些制度和结构在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朝代中央机构明细图解,以后看古代剧就不迷茫了!
各朝代中央机构明细图解,以后看古代剧就不迷茫了!秦朝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它的最高权力者为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被后世历朝沿袭,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公级:丞相(相邦,中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管下属各郡。
卿级:九卿(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中尉。
秦朝官制西汉承秦制,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军事、政务和监察,与丞相统称为“三公”。
“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西汉官制东汉基本沿袭西汉官制。
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
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
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
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
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东汉官制隋朝设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官高,但多缺位,“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炀帝时以尚书、门下、内史、秘书、殿内为五省;以御史、谒者、司隶为三台;以国子、将作、部水、少府、长秋为五监。
另置九寺,即秦汉之九卿: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等寺。
各寺设有卿、少卿、丞、主薄等官。
隋朝官制唐朝官制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为三省六部制。
唐朝官制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第五章 国家结构1
第五章国家结构国家结构: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结合组成关系。
一、先秦国家结构〈一〉、夏商西周的国家结构1、分封制夏、商、西周三代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封诸侯、建藩卫”的地方管理体制。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国语·鲁语下》)“商子孙分封,以国为姓”。
(《史记·殷本记》)商代嫡长子以外的王子、王族、国王姻亲等享有不同等级的分封权,封为候、伯、子国,习称“外服”。
国王治理的地方称为“内服”。
诸侯国有独立的政治实体,向商五王义务,如出征、纳贡等。
周灭商后,实行大分封。
同姓子弟,异姓功臣,古帝之后,以爵定位,爵分公、候、伯、子、男五等,土地分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三等。
诸侯世袭。
诸侯分土地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土地给子弟,称为采邑。
分封制下,血缘关系是重要的纽带。
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是中央政府,诸侯国和大夫的家是两级地方政府。
分封制下,周王控制全国的政治经济权力。
外服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一、纳贡;二、朝见天子;三、出征;四、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义务。
2、地方建置夏代没有记载。
商代的行政区划是“邑”。
管理的官吏是族尹、里尹、尹人等。
西周的行政区划有国、都、邑。
国是国都,王和诸侯所在地;都是封君的驻地;邑是居民点。
国、都之外为“野”。
西周地方行政系统,《周礼》记载:五家为比(比长),五比为闾(闾胥),四闾为族(族师),五族为党(党正),五党为州(州长),五州为乡(乡大夫)。
这种制度在王畿和都畿内,称“乡制”。
边远地区实行“逐制”:五家为邻(邻长),五邻为里(里胥),四里为酂(酂师),五酂为鄙(鄙正),五鄙为县(县长),五县为遂(遂大夫)。
“乡遂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结构1、春秋时期的国家结构春秋时期、平王东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春秋前期仍然采用世袭采邑制度。
春秋中期开始,小国被灭后改为县。
县设立:一是大诸侯灭小诸侯而设;二是边远地区而设;三是没收犯罪贵族封地而设。
中国古代文明的社会结构及演变
中国古代文明的社会结构及演变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社会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古代中国社会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封建等级制度逐渐过渡到专一的帝王集权制度,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层级和组织模式。
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基础的组成是家族,家族作为古代社会最小的组织单位,具有世袭性,家族长老拥有家族的权力和资源,同时也负责管理家族成员之间的事务。
而在家族之上,古代中国社会基于封建制度建立起了世袭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 ancient China,封建等级结构分为五等:皇帝、贵族、百姓、奴隶和市井民众。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享有无上的权力,并被视为天命所归。
贵族则由皇帝亲自封授,享有特权和地主权,一般由世袭产生。
百姓是封建等级制度中最广大的阶层,他们作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创造产品,为整个封建社会的运转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奴隶和市井百姓则处于社会结构的底层,奴隶多半是在战争和奴隶制度中获得的,而市井百姓则是指那些独立于封建制度之外进行商业和手工业活动的人。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调整。
首先,各个朝代之间的更迭导致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变动。
新的皇帝通常会封授自己的亲信和功臣,使得贵族阶层出现新的变动。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繁荣,使得原本被边缘化的市井百姓逐渐崛起,一些商业资本家和手工业者逐渐积累财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等级观念。
此外,思想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演进。
随着儒学的兴起和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新的社会分层观念逐渐出现。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和士人的重要性,并提倡博学多才,这使得士人在社会中地位逐渐提高。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秦朝的统一推动了过渡到中央集权的帝王制度,封建等级制度逐渐衰落。
封建制度的废除和郡县制的建立,使得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出现了重大变革,官僚体系和中央政府的崛起也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复杂制度和独特社会结构的国家。
这些制度和结构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进行探讨。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核心。
封建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分为上下两级。
上级是皇帝,下级则是贵族、官僚和地方领主。
这些贵族和官僚通过领土和人民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们同时享有特权和权力,并对辖下的人民负有责任。
二、官僚制度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官员的选拔、升迁、贬谪都由中央政府决定。
官僚制度的好处是确保了政府的稳定和权力的传承,但也存在着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考试制度的实施,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被后来的中国朝代沿用。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得社会的流动性成为可能。
科举考试由中央政府组织,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官员。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获得晋升的机会,不再仅限于出身或财富的条件。
科举制度确立了学问与政治能力的关联,被奉为“士”的象征。
四、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
士阶层包括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
农民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工匠则从事手工艺和生产。
商人则负责商品的流通。
五、家庭结构古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权制为基础。
家族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中国家庭多世代同堂,父母在家中享有最高权威,并抚养子孙后代。
家族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孝道和家族荣誉是核心价值观。
六、性别和婚姻古代中国的性别角色非常明确。
男性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婚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往往是家族利益和政治联姻的产物。
小结: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组成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
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
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
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始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皇
帝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帝国形成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帝国的结构中,皇帝作为最高权力代表,统治全国各个地方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
济等方面。
古代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中央行政管理
和地方行政管理。
从中央行政管理来说,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他掌握
重要的国家行政、地方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的大权,而且可以决
定一切重大问题。
皇帝下设三公、九卿、官员等职位,负责国家的治
理及具体实施。
另外,在地方行政管理中,以州、县为单位,在皇帝
下设官员,掌握地方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权力。
同时,皇帝还设立
宫廷机构,如太监、内侍、宫女等,管理皇帝的住所及家族成员,起
到维护皇位稳定等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体现了皇帝集中执政、全
国行政统一的特点。
皇帝作为最高权力代表,掌握着国家行政、军事、财政等各个方面的大权,在行政管理中,中央行政管理和地方行政管
理都有与之对应的职位和机构,共同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
第五章 中国古代国家结构
府建于唐开元时,相当于州。当时凡属京师、陪
都或本朝帝王驻跸地,皆建府以显示其特殊地位。 府的行政长官为府牧、府尹、少尹,其下属机构 府、州大致相同,均臵司录、功曹、仓曹、户曹、 兵曹、法曹、士曹、府(州)学等,但府属官吏 的品秩比州高。从五代至宋、元,建府地区逐渐 扩大。到明代,全国已普遍建府,取代唐以前的 州。
及‚邦鄙‛。国是国都,王和诸侯所在地; 都是大邑,邑是居民点,相当于村镇;邦鄙 是边境地区的行政区域。 西周地方行政系统是采用‚五家为比,五比 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 州为乡‛的‚乡制‛,分别设有比长、闾胥、 族师、党正、州长和乡大夫。此制实行于王 畿和都畿之内,主要是以宗法来控制所属部 民以至贵族,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 为‚采邑‛。
商汤伐夏维,使‚夏师败绩‛,‚于是诸侯毕
服‛,‚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 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周部落势力膨胀,武王率兵伐纣至孟津,‚不 期而会者八百诸侯‛。 臣服于王朝的部族,仍可保持一定的自主权。 部族间相互兼并,只要按时向王室缴纳贡赋, 并把被兼并部族的贡赋也缴纳给王朝,王朝一 般不予干涉,有时还赋予专征之权。臣服于
2、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
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后郡 开始分县而治,于是在县上臵郡,形成郡县 两级政区。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普遍臵郡。 ◆秦统一六国,将各国都城改为郡治。这样, 除秦都咸阳设内史管辖外,郡县制行于全国。
郡设郡守主行政,郡尉主军事,中央派驻各郡的
监御史负责监察。 万户以上县臵县令,不满万户者设县长。县丞掌 文书及仓狱,县尉主治安。 县以下设乡、亭、里。
第五章
中国古代国家结构
一、中国古代国家结构的演变
高中历史的解析解析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高中历史的解析解析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演变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解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皇帝将土地分封给亲信的王侯贵族,并以土地作为封赐的基础,实行统治和控制。
官僚制度则是指中央政府设立一系列官职,各级官员根据职位的不同享有不同的权力和特权。
这两种制度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2.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封建等级制为核心,分为四等:士农工商。
士是社会最重要的阶层,通常为仕宦之人,拥有政治和知识上的特权。
农民是社会的基本群体,他们耕种土地、生产农产品。
工人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手工劳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人从事贸易活动,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3. 中国的家族制度古代中国的家族制度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由祖父或族长领导的组织形式。
家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世袭和长子继承原则是家族制度的核心。
家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维护了家族的利益,也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
4. 儒家思想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家族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提倡君主和臣子、父子、兄弟等家庭关系中的和谐。
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家族和社会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 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例如,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封建制度;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些制度和结构的演变常常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演变过程至关重要。
历代机构设置
历代机构设置一、中国古代机构设置中国古代机构设置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封建社会的官制开始逐渐形成。
以下是一些历代机构设置的概述: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机构设置主要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等。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是各地区的领导人,卿是负责行政事务的高级官员,大夫则是负责具体管理的中级官员。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朝代,其机构设置主要包括天子、公、卿、大夫等。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公是负责地方行政的官员,卿是负责管理官员的高级官员,大夫则是具体管理的中级官员。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其机构设置主要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等。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是各地区的领导人,卿是负责行政事务的高级官员,大夫则是负责具体管理的中级官员。
4.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机构设置主要包括皇帝、宰相、三公、郡守等。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宰相是负责辅助皇帝的首席官员,三公是负责行政、军事和刑法的高级官员,郡守则是负责地方行政的官员。
5.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其机构设置主要包括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守等。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丞相是负责辅助皇帝的首席官员,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官员的高级官员,太守则是负责地方行政的官员。
二、中国现代机构设置中国现代机构设置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府机构,以下是一些现代机构设置的概述:1. 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是最高权力机构,主要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
国家主席是最高领导人,国务院是行政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2. 省级政府:省级政府是地方政府的最高层级,主要包括省长、省人民政府等。
省长是最高领导人,省人民政府是行政机关。
3. 县级政府:县级政府是地方政府的中层层级,主要包括县长、县人民政府等。
县长是最高领导人,县人民政府是行政机关。
4. 部门机构:部门机构是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主要包括外交部、教育部、财政部等。
古代中国国家体系
古代中国国家体系
1、古代中国国家体系?
【答案】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结构、组织程序、职权分配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与活动原则。
1、奴隶制
中国古代曾经存在过两种政权体制,即奴隶制宗法贵族君主制和封建君主专制。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结构是方国联盟和分封制,政权体制则是宗法贵族君主制,其特点是: 1、君主和贵族元老组成的议事会,同时又是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主体。
2、君主和贵族官员的任期都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
3、君主对贵族官员有任免升降权,而贵族对有过失的君主有进谏、流放以至弑杀之权。
因此,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4、血缘关系上的亲疏远近决定了政治上的尊卑高低,政权与家族系统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革,郡县制逐渐代替了分封制,官僚制代替了贵族世袭制。
2、集权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权体制(之所以不说是”封建制度,原因请看参考引文),并延续达两千年之久,它的特点是: l、国家的最高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皇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
2、皇位终身制,
皇权不可转让。
3、皇位世袭,父死子继,不可更改。
4、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君尊臣卑。
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
秦代至元代是宰相制的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宰相制被取消,皇帝直接行使中央政府的各种权力,开始推行无宰相的君主专制体制。
皇权越来越尊,臣民越来越卑,这就是中国古代政体演变的总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西晋的分封 )
• A、原因:曹魏不足五十年而亡;以封王作为对宗室诸父 原因: 祖的报偿。 • 二十七个王,以郡为国 • B、西晋与西汉封建制之差异 • 第一 第一,西汉诸侯王国在初封时是相当于全汉中央政权的局 部性或曰地域性的“小中央“政权,而西晋封建制只是一 种名称特别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具有任何中央制度的性 质。 • 第二 第二,西汉只有皇子与皇兄弟才受封同姓王。但晋皇帝分 封的二十七个王,无一是皇子,除了皇弟三人之外,其余 皆为司马懿的子弟,所以这些王被称为“宗室王”或“宗 “宗室王” 王”。 • 第三,西汉中期以后,王国所封只有一郡之地,这同样成 第三, 为定制。但西晋王国在后来大大扩展,彻底破坏了“以郡 为国”的定制。西汉是削减王国的封城来加强中央集权, 西晋则是用扩大王国领域的办法来增强局部地区的地方分 权。
周王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
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国王的臣属, 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国王的臣属,有些诸侯国的国 君在中央机构任职。 君在中央机构任职。 王制》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礼记 · 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 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土 特产品。 特产品。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征 伐战争。 伐战争。
• 中央集权与诸侯分权的斗争: 中央集权与诸侯分权的斗争: • 汉文帝: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将领有七郡之地 汉文帝 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 贾谊 的齐国一分为七,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 汉景帝 “削藩” ,直接夺取王国所属的支郡,进 汉景帝:“削藩” 一步缩小各王国的封域。夺取了诸侯“自置吏”与 夺取了诸侯“ 夺取了诸侯 自置吏” 得赋敛”两大特权,王国地位等同于郡,诸侯王只 “得赋敛”两大特权 能衣食租税。封建制名存实亡。 • 武帝 主父偃“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质是诸侯王可 武帝:主父偃 推恩令” 推恩令的实质是诸侯王可 主父偃“ 以封子弟为王子侯, 以封子弟为王子侯,但所建诸侯国必须归王国周围的 汉郡所有。 汉郡所有。这样一来,王国领域越小,到西汉末年, 许多王国只剩下三四县之地,毫无能为力了。 • 东汉虽有分封,但只有封爵之名,而无裂土之实了。
大盂鼎及其铭文 “受民受疆土” 受民受疆土”
• (1)封建制始于何时? )封建制始于何时? • 商代有没有封建? 商代有没有封建? • 顾颉刚:商朝后期已经有了很完备的封建 制度 • 张荫霖:商朝分封的事情若不绝有,也是 稀有的。(在周朝的旧国中,从没有听说 是商朝后 •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 • 影响: 影响: (1)使周王朝超越了族群的含义,赋予了国家以中 国特色的民族性 。王族向外分封,也是周人向外 移植的过程。这促使民族间的同化,造成了依托 封建制的华夏国家的诞生。 (2)嫡长子继承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渐推向社会的 下层去,本来贵族所专有的教育和知识也逐渐渗 透到民间。 (3)封建制从一开始就潜伏着致命的脆弱。
《战国策 · 齐策四》:“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齐策四》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酒诰》 越在外服, 《尚书 · 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 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 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 宗工越百姓里居( )。” 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商朝国家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然还不是非常严密的,地方势 商朝国家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然还不是非常严密的, 力在相当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各地方势力在政治、经济、 力在相当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各地方势力在政治、经济、军 事等各方面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很大的。 事等各方面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很大的。这包括地方势力与其他 地方势力之间的联合, 地方势力之间的联合,以及一个或一些地方势力向另一个或一 些地方势力发动战争等等。尽管这样, 些地方势力发动战争等等。尽管这样,商王对地方势力拥有的 权力和地方势力向商王承担的义务, 权力和地方势力向商王承担的义务,仍然表明地方势力并不是 完全独立的单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完全独立的单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上地方享有的相对的 自治权,这应该说就是商朝国家结构的基本特征。 自治权,这应该说就是商朝国家结构的基本特征。 ——谢维扬 中国早期国家》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 谢维扬《
一、封建制和郡县制
(一)商代国家结构:内外服制 商代国家结构:
“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 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 王畿” 由商王直接治理。 “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 在商朝的中后期, 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位于 安阳至淇县一线,西南至沁阳。 安阳至淇县一线,西南至沁阳。其最 大范围可能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一些地区。 一些地区。
(二)封建制与分封制
封建制 《左传 · 僖公二十四年》: 僖公二十四年》 周公……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封建亲戚,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桓公》: 左传·桓公》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 士有隶子弟。 宗,士有隶子弟。” 《荀子 · 儒效》: 儒效》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 五十三人焉。 五十三人焉。”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 封建制与郡县制
• 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饰,代者不 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匿其举。 ——《商君书·垦令》
古代的国家结构
古今“封建” 古今“封建”概念之差异
性质 政治名词 古代的 封建” “封建”
含义 分封人民、土 分封人民、 地,建立国家
相对的概念 郡县(制) 郡县(
• C、西晋封建之失误: • 司马炎大封宗室王,是小错误,是不得已而为之。 • 晋武帝的大错特错在于,令宗王出镇,也就是任 晋武帝的大错特错在于,令宗王出镇, 用宗王作为重要州的都督。 用宗王作为重要州的都督。 • 对策:提高皇子王的权位,以与宗室王相抗衡 (贾谊提出的“以亲制疏”之策)。具体措施: “以亲制疏” 一是令皇子王之国,各领方州,出任都督, 一是令皇子王之国,各领方州,出任都督,以分 宗室王都督的权势;二是扩大皇子王国的封域, 宗室王都督的权势;二是扩大皇子王国的封域, 增加他们的封邑。 增加他们的封邑。这一条恰好破了汉景帝以来 “以郡为国”的老规矩。 • 汉代的“七国之乱”起自汉景帝削藩,西晋“八 王之乱”起自觊觎皇位。
• 1、什么是封建制? • 所谓封建制,就是封邦建国。 •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建国, 诸侯又把国郡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大夫立家, 大夫还可以把采邑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士。 • 集人而成家、集家而成国、集国而成天下 • 权力基本上通过宗法制中的血缘关系逐渐 在空间上铺开,这就是寓血缘于地缘之中, 血缘与地缘的结合是一条永恒的原则。
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 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 土地, 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 编组, 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 仅是土地, 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 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 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 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 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 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 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 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 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 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 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 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 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 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许倬云 西周史》 ——许倬云《西周史》 许倬云《
• (1)西汉的封建 )
• 分封的形式:从分封异姓王(七个异姓王国和一百 分封的形式: 七十个彻侯)到分封同姓王(九个同姓王国)。 • 汉代与周朝封建的不同:西周封建是层层分封,汉 汉代与周朝封建的不同: 代封建只是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仍然是郡县制, 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 • 诸侯王与列侯的性质 “有土之爵” 诸侯王与列侯的性质:“有土之爵” • 两项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两项特权:一是“自置吏” 二是“得赋敛” • 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 郡国并行制度,使得中央集权并不彻底, 郡国并行制度 既有“大中央”又有“小中央” 既有“大中央”又有“小中央”。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现代的 经济及社会 前资本主义社 封建”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 形态名词 会的名称 资本主义(社会)
• 周振鹤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两次大 变局,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其二是专制改为共 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 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 和。 •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社会史》一书中,把中国古 代划分成三个时代:一是部落时代,二是封建时 :一是部落时代, 三是郡县时代。 代,三是郡县时代。 • 封建时代被郡县时代所替代后,中国的国家形态 和制度安排,就发生了从“分土而治”到“分民 从 分土而治” 而治” 而治”的转变。 • 周初实行封建制的原因:在诸侯的支持下建立了 上层的统治架构,但无力改变基层政治安排。实 行封建制既是因形势而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结果。
• 3、调和派:黄宗羲、顾炎武 调和派:黄宗羲、 • 黄宗羲:“郡县式的等级关系”,郡县制保全了国家,但 是淹没了地方。封建制下兵民合一,所以能够依靠地方力 量有效抵制夷狄。 • 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 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制最大的问 题“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封建制下天子与 诸侯贵族“非绝世之贵”,天子“不敢肆于民上而自尊, 不敢厚取于民而自厚”。 • 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根本上反映的是集权与分权的两难。 对郡县制的批判更多源自大一统集权的切肤之痛,并不能 彻底抹杀郡县制的历史价值。
传统中的封建郡县之争
• 由封建制进入郡县制,乃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 本性转折。因为郡县制包含的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 层次。郡县制确定了古代中国的基本国家结构形式, 其核心就是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 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没有郡县制,就 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 没有皇帝专制,更没有中央集权。 • 1、郡县派:王夫之、柳宗元、苏轼、杨慎 • “汉……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 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 • 2、封建派:朱熹、叶适、罗泌 • “自天子以外无尺寸之权,一尊京师而威服天 下……不旋踵而败亡”(叶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