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论文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论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被古人视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责卦象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川在中国近代“人文”一词在新的外来思想观念影响下又扩大了它的内涵,从我国古代的外在人际关系的“伦常道德教化”,发展为对人的内在“人性”、“人情”的教化、熏陶,以适用新的时代文化精神的需要。
在当代文化中“人文”一词的内涵又顺应时代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为对人的精神家园主要是尊严、情感、理想等的向往、追求、归依等等。
当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人文精神,它最基本的本质是摒弃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而把人看作天地万物间的高于一切的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弄清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还必须先明确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二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三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中最高层次的当属自我实现这一维度。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
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
人文精神乃人所派生、反过来又影响人。
人的一切社会属性都与人文精神有密切的关联。
人的社会属性包括德性、理性、创造性、经济物利性、阶层性、情爱性、超越性等因素。
人的力量、尊严、理想、价值等主要由这些因素所决定。
我国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形成了朴素的人文精神,如《诗经》中许多诗篇反映的人们最基本的人性、人格的关注等。
典型的人文精神是指那些在人类文化史上影响巨大、由社会大群体广泛体现的人文精神,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比较自由、百家争鸣时出现的人文精神如仁爱、贵民、兼爱、君子理想、独立人格、个性自由等思想主张与行为。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所谓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需求,关爱人的生命和命运,关注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精神。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高到人的高度,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无不贯穿和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展现着人文魅力。
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其一系列著作中表现出来。
一、早期马克思思想的人文精神体现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受到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刻关注着人类命运。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从敬奉神转向关照人,从关注人来世的命运转向关注人现世生活的幸福,从倡导神性转向注重人性。
他们高歌对人自身的赞美,倡导自由、平等和人的尊严。
而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人不应当被作为手段,不应当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
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1]268这些思想都曾深深震撼着马克思的心灵,加之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马克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抨击专制制度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在此基础上写下了一系列展现人文精神的哲学著作。
在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宗教的批判只是起点,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条件,而且当“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2]2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必须消灭使人不成其为人的一切关系来实现一个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
可见,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人类解放问题,始终将此作为其哲学的最终目标,并认为无产阶级是最终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社会力量。
体现人文精神 构建和谐教育论文
体现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教育“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正如叶澜教授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要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情况,顺着学生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产生学习经验,获得丰富情感体验。
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动态生成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发展是主体活动中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要真正获得发展,惟有在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建构数学的活动中才能实现。
建构活动是学习主体经验对课程资源的意义加工和重组,由此数学教学过程中调集学生已有经验并促成其与要学习内容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教学方案预先设计中,可能已对学生直接经验有所估计,但恐怕只有在与学生教学交往中,才能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状况作出准确判断。
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不一致时,我们应对教学作出调整,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增加教学体验性和生成性。
2.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在新课程背景下,很多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
但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课堂教学的“点缀”。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1)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有没有合作必要。
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2)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
思想品德课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中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只重知识,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教师重知识、轻品格的教育方式,也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弱化。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作用。
这也为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杨叔子院士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技,就会落后,就要挨打;但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就会异化,就会不打自垮。
”这番话也道出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广大教师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本文就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积极挖掘教材,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作为人文精神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每一课、每一课时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都会有人文精神的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抓住切入点,关节点,有意识地及时点化和升华,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思品课“和平与发展”的课题时,让学生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同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以及我国良好的经济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以便为新世纪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又如,在讲授八年级“法律保障与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实际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
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实际上是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那么,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
加强语文实践 关注人文精神论文
加强语文实践关注人文精神背景: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算算时间正好上到《在家里》。
研读这课教材后,我发现这课的短文:“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
我给他们送上水果。
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比较有意思,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全联系、紧密结合,可以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于是,就决定在公开课上组织学生学习这段内容。
我翻阅了大量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几乎都把情感目标定位在“要尊敬长辈,做个爱劳动的孩子”上。
可我在仔细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这一家人在一起的画面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字里行间流露着一家人浓浓的爱意。
学生只要感受到亲人间这份真挚的爱,还何来的不尊敬长辈呢?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升华在“爱亲人、爱家庭,体会有爱才有幸福”上。
基于这样的目标,我设计了教案。
这里截取的是当时课堂上如何落实情感目标而展开课堂教学的片段:案例:教学板块一:品读课文体验情感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中的三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2、学生放声读课文,一会儿议论便展开了:生1:我最喜欢故事中的红红,因为她把水果送给了爸爸妈妈。
师:故事中的“我”把水果送给爸爸妈妈,说明“我”对爸爸妈妈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说吗?生1:“我”关心爸爸妈妈。
师:哦,你是因为红红关心爸爸妈妈而喜欢她。
生2:我最喜欢红红,因为她很孝顺爸爸妈妈。
师:是呀,多么孝顺的孩子呀!还有别的想法吗?(学生无语,都表示喜欢红红。
)师:你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那么这里的关心、孝顺,你能用一个字来代替吗?这里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我爱爸爸妈妈”。
(板书)师:爸爸妈妈感受到了我的爱,所以当我给他们送上水果时,爸爸妈妈——笑了。
(学生接过去说)3、出示文中句子:爸爸妈妈笑了。
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读得不到位,比较平淡。
于是,我引导学生想像说:“爸爸妈妈可能会笑着想什么或者说什么?”这位学生思后,说:“爸爸妈妈说‘我的女儿真乖呀!’”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为自己有这么一位乖巧的女儿,而感到怎样呢?”他不假思索地说:“会感到很高兴。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容提要:新课标强调了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这就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而且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有人文思想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在语文教育中传授一定量的人文知识,并使之内化为人文精神,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扎实的人文基础,刻不容缓。
在我国,当今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应重在以人自身为价值取向,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重在品德修养、道德情操、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树立起追求完满人格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充满了求知渴望的有待塑造的活生生的人。
语文教学本身特有的人文特征逐渐的被淡化。
缘此现在语文课程增加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容。
而据此编写的新一轮语文教材的选材对此也有了充分的体现。
如何抓住教学内容所体现的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人文精神,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我们的学生有独特个性、有创造能力、能尊重他人的有知识、有修养的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迫切任务。
一、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提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个性的自由和权利,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价值。
语文教学就其教学内容来说,不管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训练的教学,它始终关注着人自身。
它审视过去,面对现在,想象未来。
它在语文课堂上,搭起历史、现在、将来的舞台,让人粉墨登场,尽情的表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一亮相。
它直逼心灵,拷问灵魂,从而使语文教学具有阅尽千古人生,品味多彩生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感受个性的张扬,体察人生的价值,展示人的尊严,语文教学也就有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并构成其最主要内容。
人文浙江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浙江人文精神论文一、人文浙江的文学表达文学学科分论坛收录了来自省内87位学者的论文。
围绕“人文浙江的文学表达”这一主题,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讨:浙江文学的风格:“无骨”与“有骨”。
浙江地处江南,既有“江南形胜三吴都会”的繁华绮丽造就的“无骨江南”的温婉柔美;也有“山穷水恶奇绝险峻”的自然环境下一个“自耕农社会”的艰苦卓绝和“有骨江南”的刚毅顽强。
前者,自然是以浙西太湖流域为中心。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徐晓芳认为,明清以后,杭嘉湖苏锡常地区的闺阁女子,受过良好的人文熏陶,女性自我意识也有所觉醒,以诗意的眼光看待山水、世态和人情,用弹词小说这一文学形式,表达她们对爱情、婚姻和幸福生活的书写和想象,字字透着闺阁女子特有的娇柔和温婉。
而后者,则以浙东“崇山峻岭”为代表。
会上,学者们看到,在这样的浙东文化浸润下,精细整饬又激越锐利的“永嘉文体“(李建军《时文典范与举子事业———南宋永嘉文体探微》),审视破败、抨击落后的浙东乡土小说(傅祖栋《浙东乡土小说的民间结构》),以及以“创作的刚性美学风范、‘为人生’的创作主题、执着于表现现实的创作向度以及深刻犀利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的鲁迅文学创作(卓光平《论越文化对鲁迅文学创作范式特征的生成意义》),都体现了“有骨江南”的铮铮文学质地。
浙江大学教授黄健认为,从思想和精神传承的维度来看,“浙东学派”对“两浙”文化和文人(作家)的影响,是“两浙”作家在新文学生成与发展的实践中整体崛起的重要的地缘文化因素,也是新文学得以迅速生成与发展的思想与精神动力。
当然,吴越两地一脉相承,相望相属;两浙文化亦是既相离,又相融。
正如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邓天中在其木心的“有骨江南”研究中体会到的,“有骨”和“无骨”都在江南,尖锐和平和都在江南,刚毅和柔婉都在江南,就像周树人的内柔外刚,就像周作人的外柔内厉。
刚柔并济,猛虎蔷薇,才是浙籍作家最内核、最精彩的文学表达。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玉兰在海宁查氏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査继佐的《先甲集》中窥见其“儒侠互补”、尚武重节的传奇人格;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傅祖栋则认为,“山岳气“和”水性格”两者的“互动相制构成了受其滋养而产生的浙东乡土小说的两种最基本的写作范式,浙东乡土作家既在小说中无情鞭挞乡村封建宗法制痼疾,又满含深情地展示故乡的水墨山水画,可谓亦刚亦柔;浙江大学讲师李杭春指出,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离沪避杭,当颇有“出世”之意味,不过诗人仍能在山水记游中植入对现实、对时政的思考,完成一种不动声色、不弯“强”弩的批判,并终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成为了一名壮烈赴难的文化战士。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育人,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朝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翻开中学教材可看出教材在鳞选上是沙里淘金,字字珠玑,篇篇珍品,是按学生的成长发展进程次递上升,有诗歌、古文、散文、小说、戏剧;古今中外大师的作品以及在真、善、美方面有特色的文章,无不囊括。
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千百年来文明的成果及人生境界。
关键词:语文;精神;培养在中国传统的教学中,语文课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中学语文,是人生学习阶段特别重要的一门学科。
人生的学习,有限时学习和终生学习。
限时学习,一般是从小学、中学、大学近16年的时间。
22_23岁大学毕业到社会谋生、其品质如何,对社会有利或是有害,取决于在学校受到的培养深浅,育人树人的效果是好是差。
而这16年的学习,中学阶段是其关键,而中学语文教学是其关键之关键!众所周知,一个12—13岁的小孩,上完小学,仅仅是启蒙、脱盲,他的心智未开,还需进一步开发,培育、打造,中学正好承担了这一承先启后的重任。
现将我的教育体会谈谈我对中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并请教于方家。
一、语文教学中的“真”选进中学教学中的文章,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如教材中选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祝福》等,使师生一同感受到鲁迅对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请愿的血腥场面;一同感受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这艺术的真实,有着憾人心魄的力量,当我上这两篇课文时,我预先必须吃透文章的含意,与作者一同愤怒,一同流泪。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流动的血脉、激情、爱憎;多年来。
我坚持使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力求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去,在教学相长的同时,能使学生安心,从容、活泼、严肃、庄重、摒弃邪恶的东西,朝着真理正义之路前行。
教师要懂得如何对待学生。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是一句空话。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把自己融人到学生的集体活动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为他们修枝剪叶,打预防针,使他们在各种诱惑面前,能辩别真伪,具备相应的抵抗力。
技工学校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论文
技工学校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探究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承载着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精神文化。
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财富的高度珍视,它肯定和塑造人们的全面发展的人格。
“人文”二字最早出现在我国周易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个人,是理想之中的人,是指的人性,另一层是文化,是指各种人文知识、人文科学等。
所以所谓人文是以人性为基准,以人的人文精神为导向的。
他是一种超越知识的信念和价值追求,他是人类精神的外部显示,他是人类对自身不断思索的产物。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若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则语文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语文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一)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和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人始终是关注的中心,不论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还是在作文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人的自由与权力,价值与尊严这一中心,语文教学始终关注的是人类本身这一主题。
语文教材中的多数文章反映了我国的五千年的人文精神精华,是我国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直观形象的反应。
其中的革命先辈能够鼓励我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其中的名人传记能够培养我们的敬业精神,其中的经典名著则是对我国历史上人文精神的浓缩。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能够体现我国人文精神的精华,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语文教师不应当破开它们,将其肢解以后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始终保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自己的热情主动渗透到学生当中去,实现对学生感情的充分理解。
只有二者彼此交融才能实现人文精神的教学过程。
研究论文: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94972 教育理论论文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艺术属于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如何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象艺术等等范畴一样,也没有一个普世认可的定义,所以我们就依据比较经典理解来理解来和使用人文精神。
法国1971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拉鲁斯辞典》对“人文主义”的广义的解释是:”“从黑格尔赋予这个词更为广泛的意义而言,人文主义被理解为人的精神上的努力,它肯定的是人对于人的崇高尊严、人的无可比拟的价值、人的广泛的能力的信仰,它力求保证人的个性的全面实现。
”[1]这个广义的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文精神的一些基本特征。
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
”[2]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理解并置在一起,或许我们就比较能理解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存在价值的肯定,也就是让人成其为人。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就是要守护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意义等等。
艺术教育恰恰完美的诠释了这一追求。
那么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情感的守护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表达情感的各种符号,这是其它物种绝对没有的能力。
人就活在人创造的情感符号的世界里,从遥远的史前洞穴符号到现代的影视符号,都与人类的情感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可以说这些形形色色不绝如缕的艺术符号就是对人情感的忠实守护。
如果没有这些形形色色不绝如缕的守护情感的艺术符号,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例如,风靡全球的《指环王》是如何让今天的人如痴如醉的,就会明白人并不是单向度的理性动物。
创造神话,活在神话中是人类最古老的生活方式,也是不死的梦想。
那些否定神话的理性主义者就没有认识到神话的本质原来是情感。
现代人复兴神话,也不是理性的需求,而是情感的需求。
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摘要】人文精神的历史原意是“人”的精神,即的人真实精神,人的真情实感,人的真实愿望。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主客观的合一,是内化到人言行举止中的德行是一种努力追求的境界。
”人文精神可以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本文分析了当前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原因语文是承载着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
”然而,几十年应试教育制度造成了教育价值观上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教育评价上的考试至上和分数至上。
使中学语文教育的评价崇尚高分,课堂教学崇尚“标准答案”的弊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人文素养低下。
虽然,当前正值课程改革之际,但许多教师的理念没有根本性改变,还是穿新鞋新老路。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
仔细地审视一下现实,就会发现二十多年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让教师越来越不会教语文,学生也越来越厌倦语文学习,而人文精神教育难觅其踪。
广大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也不敢让人恭维,学生出口难成章,写起作文来虽冥思苦想,但落笔难成文。
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差强人意,校园里或街道上,很难见到有学生主动地捡起地上的废纸,而随地乱扔纸屑的却大有人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人文精神失落现象日益严重,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以知识为中心取向的课程目标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下,考试成绩成了衡量教师工作好坏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完全是以分数评高下,以成绩论英雄。
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规定的、统一的教学目标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知识。
人文精神作文
人文精神作文英文回答:The humanities, a diverse field of study encompassing disciplines such as literatur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art, hold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human civilization, enrich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our shared aspirations. Embodying the spirit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critical thinking, and empathy, the humanities cultivate our capacity for compassion, creativity, and wisdom.Literature transports us into the minds and hearts of characters, broadening our perspectives through diverse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lenses. It unveil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revealing our capacity for both great kindness and profound suffering. Philosophy invites us to question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reality, knowledge, and morality, challenging our assumptions and encouraging us to seek deeper truths.History illuminates the past,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events that have shaped our collective present. By studying the triumphs and failures of bygone eras, we gain invaluable lessons about human nature, societal dynamics, and the challenges that continue to confront us. Art, inits myriad forms, expresses our deepest emotions, ideas, and aspirations, fostering creativity, imagination, and our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others on a human level.The humanities empower us to develop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our place within it. They challenge us to critically examine our beliefs, biases, and values, promoting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self-awareness. By cultivating empathy, the humanities enable us to see 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others, fostering a sense of global interconnectedness and a commitment to social justice.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interconnected world, the humanities provide an indispensable compass, guiding us toward a more compassionate, just, and fulfilling future.They remind us of our shared humanity, inspire us to strive for excellence, and empower us to make meaningful contributions to our communities and the world at large.中文回答: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学科,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自我、对世界以及我们共同愿望的理解。
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的论文
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的论文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的论文人文精神是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它以人作为指向和尺度,引导人以求善、求美、求自由为旨趣,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因此,人文精神乃是人的自我关照、自我领悟、自我反省和自我理解。
这样的人文精神应具有精神的超越性——对人冲破外界的束缚,成为人之为人意义上的人的永恒追求;精神的无限性——对真理和智慧的无限追求;精神的人文性——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智慧追求。
一、对命运的追问命运一词在古希腊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俄狄浦斯能够解决斯芬克斯之谜却摆脱不了杀父娶母的命运开始,人们就以一种极端畏惧的心理看待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命运”的意志,命运不可违抗是古希腊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更多的是以人的可能的生命强度做一种崇高感的承受。
直面这种神秘的东西并探其究竟是哲学诞生之后的事情。
希腊人怀着特有的探求事物本体的好奇心,带着宿命感的叩问,似乎渐渐明白了生命之二律悖反可是高贵的、自由的希腊人没有低头屈服,没有跌倒在这可怕的幻影面前,却通过对命运进行英勇而骄傲的斗争找到出路,用这斗争的悲剧的壮伟照亮生活的阴沉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的精神;可以把他打倒,却不能把他征服。
人应超出神为他设定的限制,获得比命运所折射出的限制性更坚强的意义。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所表现出的这种关于苦难的寻求方式体现了古代生活的人文精神,他们不愿意仅停留在对生命的感性直观中,努力寻求感性世界的苦难解脱,以及人性本身的根据。
他们相信一切的世间万物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原因,而人的价值只能实现在自己同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因为人们总是受制于这样的对象性关系中,而这一原因正是把握这种对象性关系的“根”和“本”。
为了摆脱这种命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的古希腊早期哲学一直在向世界发问:世界究竟是什么?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对此,早期的哲学家们基于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与归纳,猜测与构想,提出了各种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
人文精神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论文
人文精神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语文的工具性,《标准》明确指出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价值观2、文化观。
3、生命观。
那么,如何让人文精神渗透在课堂中呢?可以分两部分着手:一是对课文中体现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二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充满人文精神,三是营造人文精神的学习环境。
一、正确体会教材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情动而辞发”。
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
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
例如,有的老师在执教《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时,将夏明翰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
笔者大惊,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
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
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二、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
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
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论文
略谈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摘要】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它是以追求真、善、美等高尚的价值理想为中心的。
而倘若能将人文精神融入初中政治的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情感、性格、意志等多方面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使他们在通过上初中政治课不急能够学习书本上的政治知识,还能使他们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为学生将来成熟后以更成熟的心态以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教学改革一、人文精神的基本概念及其起源“人文”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中国最早见于《易经》当中:“阴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此处,“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所谓“天文”指的是日月星城及其运行。
而人文则指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的人类社会现象。
英文中,没有完全与中文的“人文”相对应的词。
一般来说,我们把“humanism”作为较相近的词。
这一词汇和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和罗马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一次关于学术思想的文学思潮。
虽然国外也讲究“人文”,但中西方的“人文”一词大多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分别是“人”和“文”,具体而言,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而后者是指为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
文艺复兴时期为反对中世纪时教会权威的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和人性的禁锢,恢复人本身的自然本性,诞生了人文主义,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对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索。
二、初中政治课面临人文教育危机的原因首先,从社会根源来看。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它铸就了我们独有的人文精神。
但由于近几百年来出于改造旧社会、打破旧式迷信等方面的种种需要,我们在引入西方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抛弃、否定的过激行为。
因此很多人文科学、人文思想被抛弃或冷落,旧的社会价值标准已被打破,新的、合理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价值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使得不良思想趁虚而入,对初中生建立完整世界观产生了不良的干扰,也造成了他们对于人文精神的贫乏。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容提要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体现人文氛围,文章讲了六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二是创设和谐亲善的人文教学环境。
三是通过诵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是通过写作训练和作文点评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
五是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六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浓郁的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
语文教学是智慧的启迪、是文化的滋养、是人格的昭示。
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实现它的工具性目标,更要体现它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或单纯对课文作琐碎的分析,或进行大量的知识能力方面的训练,它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熏染、人文的关怀培养。
纯粹是一种功利性、浅显化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感情冷漠、人文缺失的做题目的机器。
这违背了教育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和谐发展与精神发展的终极目标。
如何让语文课堂情感化、人文化、语文味十足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灌输人文关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为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作品中人物思想折射出来的光辉散发出永久的魅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涵,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和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与陶冶。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场面是文学作品中精彩的一笔,我让学生通过用心触摸一个个真切的细节来感受那一份催人泪下的永恒的父爱。
再如: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仁爱”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它们或清新秀美,或慷慨豪壮,或忧国忧民,都以独特的审美照亮了中学语文的天空。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实施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施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并提倡人文性这一观点,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达成共识。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中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都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的。
这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生动性。
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呢?本人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过去在“语文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的教学观念的片面指导下,语文教育建立起了一种唯理性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刻板、教条、贫乏、单一,限制学生个性发展,从而致使学生走向模式化,导致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更不用说关注人生、张扬个性,培养人文精神。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有他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欣赏习惯和人文背景。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求,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进而尊重学生的人格。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着教师的智慧,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
他一定会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
如果有些想法的确不着边际,老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给学生讲明为什么不好;如果想法有新意有创造性,老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
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有良知,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不做那些不成熟的事,对得起自己和别人。
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既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提高了教学的品味。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和体现人文精神古人曰:“文以载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一、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紧迫性当代高中生普遍具有独立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片面追求知识积累的人才培养模式,青少年的问题越来越多。
据权威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受改革浪潮的冲击,目前我国高中生十分注重个人的价值实现,重视物质条件享受。
在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表现上呈现出尖锐的矛盾。
更有甚者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其自我意识极大膨胀,要求社会给予尊重和物质上的满足,却不愿履行自己对集体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常常可以在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中,看到有的青少年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和因性格缺陷而酿成了悲剧,有的青少年理想信念淡薄、耐挫能力下降、失去了奋斗目标、缺乏纪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得尊敬师长、偏激极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因自己过分的要求被父母拒绝而痛下杀手、因迷恋网络游戏而偷盗抢劫---触目惊心的案例,让人不寒而栗。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心痛的同时,也应该深思:如何改变这些不正常的现象。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二、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优势1.地理学科内涵的人文素养丰富。
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关于人类生存目的的教育。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我们的学生尽管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生活,可总有一天都会走入现实的社会生活,学校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将来的生存与生活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
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地理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这是对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还包括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爱国情感、环境伦理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和其它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全球意识等,这些都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
2. 地理学科教学材料丰富。
地理教材使用彩图印刷,教材分为正文、图表、阅读材料和活动部分。
挂图、地球仪等教学用具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供直观认识。
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硬件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多种地理形象的引入,给学生以丰富生动的美的直观享受,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各种地图、景观图、标本、多媒体等直观性的地理媒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事物的声色形,利于提高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
3.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涵盖范围广。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学科渗透,为学生建立全面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地理学科本身以其特有的学科体系及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特色,所内涵的人文素养是不言而喻的,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一)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地理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育,包含“教书”和“育人”两方面的内容。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教书”,忽视了“育人”。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已经得到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现实当中“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习对终身有用的知识”等要求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
一方面,教师观念陈旧、认识不足,对素质教育的推行存在种种质疑。
另一方面,教育评价机制以成绩为主的考核,让教师存在种种顾虑,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真正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师,若具有深厚、广阔和丰富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而且也会具有把知识融合变通的能力。
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
作为地理教师,除了广泛了解、学习与地理学科有关的多门自然科学,还应重点补充与其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
这不仅有利于地理教师开阔视野,更好地组织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学透学活,更能充分体现基础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综合性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素质形成的时代要求。
人文素养对地理教师的其它素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心理背景,其陶冶作用是其他教育措施所不能代替的,也是挖掘教师另一半潜能的基础。
因此,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中学地理教师必不可少的。
也唯有此,才能做到文理渗透、古今贯通、中外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
地理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精神。
广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真正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所以仅有人文科学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应修身养性,在思想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成为新时代的“为人师表”。
教育是具有道德性的活动,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个个具有感性的鲜活生命,通过教育活动,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地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一名承担者,其工作最能体现道德性,这就是一种最好的人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教材地理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地理学科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
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
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学等内容。
地理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课题。
培养人文素养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就是学会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帮助每个学生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成长不仅是地理技能层面的问题,更是观念层面的问题。
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文素质只有内化到个人化的情感领域或个人化的经验领域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因此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教学应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资源,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学习“热带雨林的保护”时,教师可以着重分析,通过使用视频资料,结合教材“热带雨林的危机”这一部分内容,引用近、现代世界各地因过度砍伐森林可使局部气候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失调、加剧珍稀野生动物灭绝,并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生态灾难。
通过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生动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学生明白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肆意破坏环境就是自毁家园的道理。
明白人与地球生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与自然必需和谐共存的道理。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全球合作意识。
善待生命、尊重客观规律,做一个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能源的人。
(三)优化课堂设计1、营造教学氛围,在学习中提高责任意识地理科学是一门含量十分广的学科,当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学资源。
地理教师应通过课堂的教学使学生自觉形成自己对社会、国家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不失时机的营造人文氛围,使学生树立起在为促进社会发展基础上来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培养他们审时度势的能力,关心身边环境和地球上有差异的自然和事物的特征,培养他们全球性分析问题的意识,从而形成较为高尚的人文精神,高中课堂力戒泛泛讲授,教师应大力营造课堂情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了解地理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更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领会地理学的思想方式,并感受、领会和实践其中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鼓励学生探究,在合作中学会理解与宽容。
在地理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使地理的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
注重营造民主、灵活的课堂氛围,重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只有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教材,才能积极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因此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是相当必要的。
灵活、开放、民主的课堂能营造民主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在实践中再认识。
不断把知识内化为观念再用于指导实践。
例如:教学中经常涉及到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人类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或减轻这些问题带来的危害。
并让每个学生思考和“检讨”自己的哪些行为可能造成这些环境问题。
当学生明白了:纸张的浪费和满天飞的卡片与森林的破坏关系密切,平日用的发胶和家中的冰箱空调也可能造成臭氧层破坏,每天接触的洗发水和洗衣粉以及随意乱扔的废电池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使他们便能感悟到每个人都可能是各种环境事件的制造者。
善良的孩子们就会自觉自愿地成为一个个环保志愿者。
不仅身体力行,还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结合。
通过合理的设计,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让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
心理学家认为:平时与同学接触得多,能够理解宽容别人的学生比那些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心理压力要小得多。
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学生常期受家庭、社会的影响,与同学缺乏合作精神,缺乏理解和宽容品质,许多学生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在集中活动中找不到快乐,认为可有可无,在集体中常常表现为孤僻、冷漠、自傲对他人缺乏理解与宽容。
要扭转这一现象,必须给学生较多的合作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感到合作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准确无误地与别人交流,向别人表达自已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不断改善自己,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双赢。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结合。
通过合理的设计,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让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
3、串引经典,促进价值观的形成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地理教学中适时串引地理典故,以激励学生以伟大科学家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
教材中往往受篇幅文字所限,不能详尽描述科学家的典故,教师若能将地理科学典故引入课堂教学,无疑有利于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追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