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全新医院感染控制ppt课件
![2024全新医院感染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a8aa9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6.png)
规范使用剂量和疗程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规范使用,避免超剂 量、超疗程用药。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调整 用药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耐药监测及预警机制建立
建立耐药监测网络
通过全国或地区性耐药监 测网络,收集并分析病原 菌耐药数据。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根据耐药监测结果,定期 发布预警信息,指导临床 合理用药。
严格手术室环境管理
确保空气净化系统正常运行,定期监测空气 质量,保持环境清洁。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 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强化手术人员无菌操作
手术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手 术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加强手术器械消毒灭菌
手术器械需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灭菌流 程,确保无菌状态。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通过严格执行手卫生、消 毒隔离等措施,降低医院 感染发生率,减少耐药菌 产生和传播的风险。
临床路径管理与持续改进
制定临床路径标准
针对常见感染性疾病,制定规范 化的临床路径标准,包括诊断、
治疗、护理等方面。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患者诊疗过程 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确保医疗质 量和安全。
保持社交距离等。
手卫生与无菌操作规范
手卫生规范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包 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等 。
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
医疗器械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或 灭菌,确保再次使用时无菌。
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应严格遵 守无菌技术原则,如戴无菌手套、穿 无菌手术衣、使用无菌器械等。
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
根据跟踪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改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ppt课件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20a6f7240c844769eaee6f.png)
【目的】供无菌操作用 【评估】无菌操作目的、环境,无菌
包的名称
【计划】1、用物准备 备 2、环境准
(四)铺无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治疗盘是
否清洁干
燥,无菌治疗巾是否在有效期
菌盘
【计划】1、用物准备
2、环境准备
(五)戴、脱无 菌手套
【目的】在进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时确
保无菌效果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无菌手套尺寸、
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原理
紫外线 变性
菌体蛋白质光解、 死亡
电离辐射灭菌法(冷灭菌)
利用放射性核素钴60发射高能r射线或电
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1、 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
2、有氧环境下进行消毒更好
3、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4、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
微波消毒灭菌法
用于食物、餐具、医疗药品及耐热
3
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又称可预防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预防措施:消毒、灭菌、隔离、 屏障护理等
4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感染链
易感宿主
传播 途径
5
感染源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6
邵阳医专护理系
清洁(cleaning):
用物理的方法清除物体 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 机物,去除和减少微生 物,并非杀灭微生物的 方法。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 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呼吸道隔离 (respiratory tract isolation)
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
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肠道隔离 (digestive tract isolation)
包的名称
【计划】1、用物准备 备 2、环境准
(四)铺无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治疗盘是
否清洁干
燥,无菌治疗巾是否在有效期
菌盘
【计划】1、用物准备
2、环境准备
(五)戴、脱无 菌手套
【目的】在进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时确
保无菌效果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无菌手套尺寸、
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原理
紫外线 变性
菌体蛋白质光解、 死亡
电离辐射灭菌法(冷灭菌)
利用放射性核素钴60发射高能r射线或电
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1、 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
2、有氧环境下进行消毒更好
3、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4、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
微波消毒灭菌法
用于食物、餐具、医疗药品及耐热
3
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又称可预防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预防措施:消毒、灭菌、隔离、 屏障护理等
4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感染链
易感宿主
传播 途径
5
感染源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6
邵阳医专护理系
清洁(cleaning):
用物理的方法清除物体 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 机物,去除和减少微生 物,并非杀灭微生物的 方法。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 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呼吸道隔离 (respiratory tract isolation)
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
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肠道隔离 (digestive tract isolation)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课件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0e7e4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4.png)
2、光照消毒法:
原理—利用紫外线、臭氧及高能射线,使细菌菌体蛋 白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酸、酶遭到破坏而死 亡。 对杆菌杀菌力强,对球菌较弱、对霉菌、酵母菌更弱。
(1)日光曝晒法 —适用于:床、 垫、、、、, 曝晒6小时,每2小时 翻动一次。
(2)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法
—适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紫外线波长254 埃米) 1)方法: 灯亮后5—7分钟计时,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关灯 后需间歇3—4分钟再开启),关闭门窗。消毒空气时, 有效距离不超过2米,先扫净尘埃;消毒物品时,有 效距离不超过1米,物品需摊开或挂起。
【注意要点】 1、每1周过滤1次,每2周更换消毒剂1次 2、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冲
洗, 3、加入0.5%亚硝酸钠作为防锈剂 4、内窥镜连续使用需间隔消毒10min,每天使用前后
各消毒30min
◆过氧乙酸 Peracetic Acid (P.A.A.) 【高效】
【适用情况】 1、 0.2%-手的消毒,浸泡1-2min 2、 0.2%-0.5%--物体表面10min 3、0.5%-餐具消毒,30-60min 4、1%-2%-室内空气消毒,8ml/ m3加热蒸熏,密闭 门窗30~120m
原理:
煮沸100 ℃ ,5∽10分钟,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如加入 1%—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 点至于105℃,除增加杀菌外, 还有去污防锈作用.
①玻璃包好冷水放; ②橡胶包好沸水放; ③小物包好沉水中; ④轴节、盖盖要打开; ⑤碗、盆相同不重叠; ⑥尖锐器械不煮它。
方法:
物品浸没,水沸计时 (中途添加再次沸), 及时取出放无菌容器。
【适用情况】 2%溶液--皮肤消毒 2.5%溶液--脐带断端的消毒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3a1e7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5.png)
疗器械和设备
04
定期检查和评估 消毒和清洁效果
强化环境清洁和消毒
加强医疗废物的 管理,防止医疗 5
废物污染环境
加强个人卫生管 理,提高医护人 4
员的卫生意识
定期对医院环境 1 进行清洁和消毒,
保持环境整洁
加强通风,保 2 持室内空气流
通
定期对医疗设 3 备进行消毒,
确保设备安全
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01
02
03
04
预防与控制策略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明确各部门职责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医 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识和技能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规章制 度,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
定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持续改进
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医疗废物的定义:指医疗机构在医 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 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
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的危害:医疗废物若处 理不当,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环
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医疗废物的分类:根据医疗废物的 性质、来源、危害程度等,可分为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
废物、物理性废物等。
D
加强医疗设备消毒,防 止交叉感染
F
加强患者管理,减少院 内感染风险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估
处理方法: 包括隔离、 消毒、抗生 素治疗等
效果评估: 通过监测感 染率、死亡 率、治疗效 果等指标进 行评估
预防措施: 包括加强个 人卫生、加 强环境消毒、 加强医疗设 备消毒等
控制措施: 包括加强人 员培训、加 强感染控制 管理、加强 感染监测等
04
定期检查和评估 消毒和清洁效果
强化环境清洁和消毒
加强医疗废物的 管理,防止医疗 5
废物污染环境
加强个人卫生管 理,提高医护人 4
员的卫生意识
定期对医院环境 1 进行清洁和消毒,
保持环境整洁
加强通风,保 2 持室内空气流
通
定期对医疗设 3 备进行消毒,
确保设备安全
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01
02
03
04
预防与控制策略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明确各部门职责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医 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识和技能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规章制 度,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
定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持续改进
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医疗废物的定义:指医疗机构在医 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 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
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的危害:医疗废物若处 理不当,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环
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医疗废物的分类:根据医疗废物的 性质、来源、危害程度等,可分为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
废物、物理性废物等。
D
加强医疗设备消毒,防 止交叉感染
F
加强患者管理,减少院 内感染风险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估
处理方法: 包括隔离、 消毒、抗生 素治疗等
效果评估: 通过监测感 染率、死亡 率、治疗效 果等指标进 行评估
预防措施: 包括加强个 人卫生、加 强环境消毒、 加强医疗设 备消毒等
控制措施: 包括加强人 员培训、加 强感染控制 管理、加强 感染监测等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PPT课件精选全文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148e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08.png)
各国的NI发生率据报导为3%-17% 平均为8.7%
五、医院感染控制
控制措施
组织落实、网络报告 感染病例监测 教育培训——3h/6h 消毒、灭菌 隔离预防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
1.组织—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三级网络)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剌激而产生的炎症 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 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三)医院感染类型
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个人方式同传
染病 ——交叉感染:从其它住院病人、工作人员或陪护 家属获得的感染
二、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一)医院感染是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与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密切相关 (三)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 (四)与医院诊疗技术的发展相关
(一)医院感染是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人口不断增长与拥挤 免疫力不断下降(年龄、疾病、治疗) 新微生物的出现 不断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
三、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发展
我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工作始于上世纪八 十年代。为在全国推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 卫生部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并研究制订了相关的法规、规章和规范、 标准。
目的:旨在从管理层面进一步明确医院在预防 和控制医院感染面的责任、义务以及应当遵循的原 则,强调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以维护人民群 众的就医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出微生物。
*3、易感者
A. 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接受各种 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B.婴幼儿及老年人;营养不良者; C.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D.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者; E.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手术时间长者;
五、医院感染控制
控制措施
组织落实、网络报告 感染病例监测 教育培训——3h/6h 消毒、灭菌 隔离预防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
1.组织—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三级网络)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剌激而产生的炎症 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 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三)医院感染类型
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个人方式同传
染病 ——交叉感染:从其它住院病人、工作人员或陪护 家属获得的感染
二、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一)医院感染是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与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密切相关 (三)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 (四)与医院诊疗技术的发展相关
(一)医院感染是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人口不断增长与拥挤 免疫力不断下降(年龄、疾病、治疗) 新微生物的出现 不断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
三、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发展
我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工作始于上世纪八 十年代。为在全国推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 卫生部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并研究制订了相关的法规、规章和规范、 标准。
目的:旨在从管理层面进一步明确医院在预防 和控制医院感染面的责任、义务以及应当遵循的原 则,强调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以维护人民群 众的就医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出微生物。
*3、易感者
A. 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接受各种 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B.婴幼儿及老年人;营养不良者; C.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D.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者; E.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手术时间长者;
医院感染和预防的控制ppt课件
![医院感染和预防的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21dfe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b.png)
否
达到灭菌温度
灭菌效果不可靠 灭菌效果可靠
化学监测法
原理:指示管内的化学物质(指示卡)在一定的 温度下,持续一定的时间将会变色。
放于物品包中央 灭 菌
取出指示管(卡)
判断是否达到灭菌
生物测试法
特点:为最可靠的监测法
原理:利用对热耐受力较 强的非致病性嗜热脂肪杆 菌芽孢作为指示剂,制成 菌纸片及芽孢指示管。
施 • 未做好清洁、消毒、灭菌----严格按照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医院感染 清洁、消毒、灭菌 无菌技术 隔离技术
第一节 医院感染
一、概述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促发因素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概述
医院内感染 • HAI--医院获得性感染
• 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在医院内 获得感染并出现症状。
类型
按照目的
传染性隔 离
对象
保护性隔 离
目的
传染性 传染患者和带菌者 保护性 免疫力极低的人群
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 会,便于污染物的集 中消毒和处理 隔绝病原微生物与病 人接触使其免受感染
(二)隔离区域的划分
1.与普通病区分开并远离食堂、水源和 其他公共场所
2.距相邻病区约30m,侧面防护距离10m
第三节 无菌技术
一、概述 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一、概述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 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 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 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无菌物品:通过物理或化学 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一、概述
无菌区:是经灭菌处理 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 菌处理,或经过灭菌 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4ebfa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b.png)
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 感染手术应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使用的抗菌药物应在切皮前30~60分钟,或麻
醉开始时首次静脉给药。 • 万古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应在切皮前120分钟
给药。
47
• 手术时间>3小时,所用抗菌药物为短效者,或超 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术中应每3小时追 加一剂。
• 对VIP实施目标性监测 • 掌握VIP的发病水平 • 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
性 • 降低VIP的发病率。
22
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 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 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 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 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 的致病菌
•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降低了胃酸水平。 • 研究表明,三种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方法(雷尼替
丁、氢氧化镁、硫糖铝),接受硫糖铝的患者发 生肺炎的风险低于其他两种。
20
避免重复插管
• 重复插管是VAP的重 要危险因素。
• 当患者具有拨管指征 时应早拨管。
• 采取预防措施,降低 重插管的发生率。
21
目标性监测
57
2、手术中:
• 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 通气。
•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 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止血,最
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的损伤。 • 彻底去除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58
需要引流手术切口
• 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 压引流
• 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 口、位置合适的部位 进行置管引流,以确 保引流充分。
醉开始时首次静脉给药。 • 万古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应在切皮前120分钟
给药。
47
• 手术时间>3小时,所用抗菌药物为短效者,或超 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术中应每3小时追 加一剂。
• 对VIP实施目标性监测 • 掌握VIP的发病水平 • 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
性 • 降低VIP的发病率。
22
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 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 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 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 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 的致病菌
•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降低了胃酸水平。 • 研究表明,三种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方法(雷尼替
丁、氢氧化镁、硫糖铝),接受硫糖铝的患者发 生肺炎的风险低于其他两种。
20
避免重复插管
• 重复插管是VAP的重 要危险因素。
• 当患者具有拨管指征 时应早拨管。
• 采取预防措施,降低 重插管的发生率。
21
目标性监测
57
2、手术中:
• 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 通气。
•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 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止血,最
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的损伤。 • 彻底去除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58
需要引流手术切口
• 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 压引流
• 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 口、位置合适的部位 进行置管引流,以确 保引流充分。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25f7c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d.png)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医疗设施清洁和消毒工作到位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 行清洁和消毒,确
保无菌环境
加强医疗设施的 清洁和消毒,防
止交叉感染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 行卫生知识培训,
提高卫生意识
建立严格的卫生管 理制度,确保环境 卫生得到有效控制
严格控制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使用和管理,防止滥用 或不当使用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确性
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1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2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感染事件
3
制定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4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5
定期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01 案例分析:选 取 典 型医 院 感 染案例,分析原因和预防措 施
02 借鉴经验:学 习 其 他医 院 在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的 成功经验
03 培训与教育: 加 强 医护 人 员 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预防和 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和能力
04 制度建设:建 立 健 全医 院 感 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确保预 防措施的落实和执行
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 生、加强消毒等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法
加强手卫 生:勤洗 手,保持 手部清洁
正确使用个 人防护用品: 如口罩、手
套等
加强环境消 毒:定期对 医院环境进
行消毒
加强医疗废 物管理:规 范处理医疗 废物,防止
交叉感染
加强患者管 理:对患者 进行健康教 育,提高其
预防意识
加强医护人 员培训:提 高医护人员 的感染预防 意识和技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ppt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ppt](https://img.taocdn.com/s3/m/d8527f0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a.png)
定期对各科室、病房、治疗室 等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 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
。
制定干预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 的干预措施,包括消毒隔离、无 菌操作、手卫生等方面的改进。
实施干预
对制定的干预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 评估,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宣传教育与培训
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宣传医院感染防控知 识和重要性。
提高监测和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感染病例监测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医院感染病例。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对突发医院感染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理。
加强医疗废物和废水管理
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和处理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
加强废水管理
对医院废水进行严格处理,确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THANK YOU.
04
不同科室的感染防控重点
内科
重点防控对象
内科患者通常具有慢性疾病和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等特点,是医院感染防控的 重点对象之一。
防控措施建议
应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操 作,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外科
重点防控对象
外科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等侵袭性操作,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防控措施建议
应加强手术室等特殊区域的清洁消毒和手卫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合理使 用抗菌药物,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妇产科
重点防控对象
妇产科患者通常涉及生殖系统等特殊生理结构和感染传播风 险较高的操作,如分娩、宫内手术等。
防控措施建议
应加强手术室、产房等区域的清洁消毒和手卫生,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避免不必要的侵 袭性操作。
。
制定干预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 的干预措施,包括消毒隔离、无 菌操作、手卫生等方面的改进。
实施干预
对制定的干预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 评估,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宣传教育与培训
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宣传医院感染防控知 识和重要性。
提高监测和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感染病例监测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医院感染病例。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对突发医院感染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理。
加强医疗废物和废水管理
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和处理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
加强废水管理
对医院废水进行严格处理,确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THANK YOU.
04
不同科室的感染防控重点
内科
重点防控对象
内科患者通常具有慢性疾病和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等特点,是医院感染防控的 重点对象之一。
防控措施建议
应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操 作,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外科
重点防控对象
外科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等侵袭性操作,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防控措施建议
应加强手术室等特殊区域的清洁消毒和手卫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合理使 用抗菌药物,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妇产科
重点防控对象
妇产科患者通常涉及生殖系统等特殊生理结构和感染传播风 险较高的操作,如分娩、宫内手术等。
防控措施建议
应加强手术室、产房等区域的清洁消毒和手卫生,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避免不必要的侵 袭性操作。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ppt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ppt](https://img.taocdn.com/s3/m/5472790af111f18582d05a0d.png)
• 一位护士的手在经过24小时培养后的结果: 有大量菌落形成
• 手是细菌传播的重要载体
洗手有效吗?
• 洗手可有效减少手部病原菌。 • 肥皂洗手30秒,手部金葡菌的对数减少值
为2.54;铜绿假单胞菌的对数减少值为2.8。
• 国外有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 30%的NI。
手是如何传播疾病的?
• 细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种方式存在于手部:常驻菌和暂 驻菌
消毒、灭菌、隔离
(一) 常用术语
• 消毒:指消除和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 因子,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化的程度。
• 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 无菌:不含活的微生物,多为灭菌的结果。防止微生物
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如手术区,超净工作柜内等)的 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或技术,如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实 验室的无菌操作等。
•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 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 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含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 菌要求的制剂。
• 菌落形成单位: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 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 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一 • 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
WHO关于手卫生六个指征
• 接触病人前后 • 摘除手套后 • 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 接触病人的体液、排泄物、粘膜、破损的
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 从病人脏的部位到干净的部位I • 直接接触接近病人无生命的物体(包括医
疗器械后)
洗手操作步骤
G 掌心相对,
手指并拢,相 互揉搓
A 手心对手
背沿指缝相互 揉搓,交换进 行
• 手是细菌传播的重要载体
洗手有效吗?
• 洗手可有效减少手部病原菌。 • 肥皂洗手30秒,手部金葡菌的对数减少值
为2.54;铜绿假单胞菌的对数减少值为2.8。
• 国外有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 30%的NI。
手是如何传播疾病的?
• 细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种方式存在于手部:常驻菌和暂 驻菌
消毒、灭菌、隔离
(一) 常用术语
• 消毒:指消除和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 因子,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化的程度。
• 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 无菌:不含活的微生物,多为灭菌的结果。防止微生物
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如手术区,超净工作柜内等)的 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或技术,如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实 验室的无菌操作等。
•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 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 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含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 菌要求的制剂。
• 菌落形成单位: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 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 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一 • 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
WHO关于手卫生六个指征
• 接触病人前后 • 摘除手套后 • 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 接触病人的体液、排泄物、粘膜、破损的
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 从病人脏的部位到干净的部位I • 直接接触接近病人无生命的物体(包括医
疗器械后)
洗手操作步骤
G 掌心相对,
手指并拢,相 互揉搓
A 手心对手
背沿指缝相互 揉搓,交换进 行
医院感染图文ppt课件
![医院感染图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04884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e.png)
检验控制措施的有效 性;
评估内容
包括感染率、感染部 位、病原体类型等;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 合的方法;
评估流程
从数据收集到统计分 析、结果解释与反馈 等环节;
评估结果应用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 和优化控制措施,提 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
05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例及 处理措施
产褥感染
总结词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 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
身感染。
详细描述
产褥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疼 痛、异常阴道分泌物等,可能引发 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严重并发症 。
处理措施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及时诊断并采 取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
外科伤口感染
01
02
03
总结词
外科伤口感染是指手术后 手术部位出现的感染。
详细描述
外科伤口感染的症状包括 手术部位红肿、疼痛、流 脓等,可能影响伤口愈合 ,甚至导致全身感染。
医院感染图文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07
目 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例及处理措施 • 医院感染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01
医院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 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感染者在讲话、呼吸、咳嗽等活动时,会产生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易造成病原 体传播。
空气尘埃传播
感染者使用呼吸机、雾化器等设备时,会产生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易造成病 原体传播。
共同媒介物传播
水源传播
医院水源被污染,如共用浴池、游泳池等,易造成病原体传 播。
评估内容
包括感染率、感染部 位、病原体类型等;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 合的方法;
评估流程
从数据收集到统计分 析、结果解释与反馈 等环节;
评估结果应用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 和优化控制措施,提 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
05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例及 处理措施
产褥感染
总结词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 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
身感染。
详细描述
产褥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疼 痛、异常阴道分泌物等,可能引发 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严重并发症 。
处理措施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及时诊断并采 取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
外科伤口感染
01
02
03
总结词
外科伤口感染是指手术后 手术部位出现的感染。
详细描述
外科伤口感染的症状包括 手术部位红肿、疼痛、流 脓等,可能影响伤口愈合 ,甚至导致全身感染。
医院感染图文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07
目 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例及处理措施 • 医院感染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01
医院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 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感染者在讲话、呼吸、咳嗽等活动时,会产生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易造成病原 体传播。
空气尘埃传播
感染者使用呼吸机、雾化器等设备时,会产生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易造成病 原体传播。
共同媒介物传播
水源传播
医院水源被污染,如共用浴池、游泳池等,易造成病原体传 播。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知识ppt课件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bc960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f.png)
03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高医院感染防控
水平。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01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通过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病例数据,评估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时发现
和解决潜在问题。
02
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鼓励医务人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确保相关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和处
理。
03
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为预防接触传播,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接触患者 和污染物后应立即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 保持手卫生,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等。
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携带者通过咳嗽、打喷嚏、谈话等方式 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导致的 传播。
为预防飞沫传播,医院应加强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患 者和家属在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掩住口鼻,避免直接 面对他人;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应保持一定距离,佩戴 口罩。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总结词
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增加,因此必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详细描述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制定个性化的用药 方案。同时,应遵循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
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05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共用注射器等途径导致的传播。
为预防血液传播,医护人员在进行有创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消毒和防护规范,确保 使用的医疗器械和注射器等无菌;同时,避免共用注射器和其他可能接触血液的 器具。
其他传播途径
其他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传播、呼吸 道传播等。在医院中,患者之间的交 叉感染也可能发生,因此医院应加强 患者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传染病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传染病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2b87e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f.png)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七、标准预防
• 5、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
(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 灭菌处理。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 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 。
八、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
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 •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
、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 防。 • 一)患者的隔离预防
• 1、患者单间安置,通风良好。 •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不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应分开安置,可疑传染患者安置 在单人隔离间。
加强通风,空气不需特殊处理。探视者戴外科口罩。 • 7、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 5、严格空气消毒。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八、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
• 二)防护隔离
• 1、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 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五、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是预防传染病扩散最有效的方 法。
传染病患者住院隔离期间要严格探视制 度,应原则上不设陪护;病情需要探视者, 应按要求做好防护。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病 情允许情况下应戴口罩。特殊患者应限制其 一切活动在室内,不得离开病房。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价规范PPT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价规范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60f91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f.png)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 病例,为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强化信息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信息管理系 统,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汇总和分析,提高管理效率。
注重沟通与协作
加强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医院感 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同时,加强与外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 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
访谈与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
与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感 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看法和意见,同时通 过问卷调查收集更全面的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评价提 供科学依据。
评价标准
规章制度
评估医院是否建立完善的感染 预防与控制规章制度,并得到
有效执行。
操作规程
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漏报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 关键指标,以及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监测与报告体系等方面的执行情况指标 。
定期评估与反馈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评估,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 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并督促整改落实。同时,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 工作的依据,不断完善和优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建立评价组织
成立由医院管理人员、 感染防控专家和医护人 员组成的评价小组,负 责制定和实施评价计划 。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指 南和医院实际情况,制 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包 括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监测与报告体系等。
开展自评工作
医院按照评价标准进行 自评,对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工作进行全面梳 理,查找存在的问题和
强化信息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信息管理系 统,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汇总和分析,提高管理效率。
注重沟通与协作
加强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医院感 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同时,加强与外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 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
访谈与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
与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感 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看法和意见,同时通 过问卷调查收集更全面的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评价提 供科学依据。
评价标准
规章制度
评估医院是否建立完善的感染 预防与控制规章制度,并得到
有效执行。
操作规程
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漏报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 关键指标,以及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监测与报告体系等方面的执行情况指标 。
定期评估与反馈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评估,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 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并督促整改落实。同时,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 工作的依据,不断完善和优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建立评价组织
成立由医院管理人员、 感染防控专家和医护人 员组成的评价小组,负 责制定和实施评价计划 。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指 南和医院实际情况,制 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包 括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监测与报告体系等。
开展自评工作
医院按照评价标准进行 自评,对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工作进行全面梳 理,查找存在的问题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内感染发病率 院内感染患病率
.
20
院内感染的科室分布
临床各科室均可发生院内感染,但感染率不同。
美、英:
新生儿ICU
外科
内、妇、儿
五官科、
产科
16~20%
8~11%
2~5%
<5%
我国:
儿科
外科
内科
妇科
五官科
11.4% 9.4%
7.6%
4.7%
2.7%
.
21
院内感染的高发部位在流行与散发时期不同
如:皮肤-葡萄球菌
口腔-链球菌
肠道-破伤风杆菌
.
17
二、医院感染的类型
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感染源
不是病人自身。病原微生物通过医院内其他人或
环境传播给病人而引起感染。通过消毒、隔离、
无菌技术、抗生素等应用可以控制。
病人
病人
病人 工作人员 工作
人员 病人
.
18
降落于室内物体表面(间接传播)
.
13
共同媒介传播
医院中的血液、血液制品、药物及各种制剂、医疗设备、 水、食物为共同媒介物。
—经水:伤寒、细菌性痢疾;
—经食物:菌痢、沙门氏菌、病毒性肝炎;
—经药品或制剂:HBV、 HCV、 HIV经血;
—仪器和设备:内窥镜、血液透析设备等
生物媒介传播
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作为人类传播的中
均属易感人群。
.
16
二、医院感染的类型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Autogenous Infection) ,
病原体为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寄居在病人体内的 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通常是不致病的,只有当 人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 时才会发生感染。较难控制。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1
学习目标
复述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 陈述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复述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描述消毒、灭菌的种类、方法和注意事项 复述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各项操作 描述隔离的概念、意义、目的和种类 正确进行各项隔离技术操作 复述职业性感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间宿主。苍蝇、蟑螂、老鼠、蚊子
传播疟疾、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
14
易感宿主
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感染,取决于定植部位 和宿主机体防御功能。
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受感 染的人。
易感人群:把易感者作为一总体。
哪些人属于易感人群?
.
15
凡患严重慢性疾病 患免疫系统疾病 皮肤粘膜屏障作用损害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 接受介入性检查、治疗和植入 休克、昏迷、术后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产妇
美国CDC统计:
流行感染以胃肠炎(17%)最高,其次菌血症 (16%);
散发以尿路感染(38%)最高,外科伤口 (27%);
我国调查表明:
下呼吸道(26%)> 外科伤口(21%)> 皮肤、 尿路(13%)
.
22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
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
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
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
(二)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
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
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 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
.
6
医院感染人群
—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 —医院工作人员; —病人陪伴者; —病人探视者
.
7
危害
WHO调查:1983~1985年四大洲14个国家 拥有250750张病床的医院。
发现: 院内感染率 3% ~ 17% 平均9% 美国资料(80年代后期)统计:
院内感染率为5%, 是居民死因的第10位,10万/年死于院内感 染。 中国
在医院感染中,主要的感染源有:已感染的病人及 病原携带者、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动物感染源、医 院环境
.
11
传播途径
是指微生物从感染源传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 医院环境中有许多潜在的病源微生物,主要的传播 途径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饮水、饮食传播、 注射、输液、输血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
12
空气传播
90年代调查(82所医院 780 815 住院病 人): 院内感染率为4.08%。
.
8
危害性
延长住院期限,增加费用; 美国因院内感染平均延长住院时间4~5天,经济损
失20亿美元/年; 增加病死率;
某医院对388例死亡病例调查,院内感染率21.39%, 其中,9.28%的死亡与院内感染有关
6.69%的死亡是院内感染直接造成。 扩大传播;
二、医院感染的类型
3. 医院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
在诊断、治疗或预防中由于器械、材料或场所 消毒不严或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4. 带入传染 病人入院时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
后发病,传给其他患者。
.
19
院内感染的分布特点
常以散发或流行的形式出现,以散发为主。 常用指标:
.
2
目录
第一节
医院感染
第二节 消毒、灭菌
第三节 无菌技术
第四节 隔离技术
.
3
WHO提出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清洁 消毒 灭菌 无菌技术 隔离 合理使用抗生素 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
.
4
第一节 医院感染
.
5
医院感染 (Hospital Infections)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 指在医院内发生的一切感染,包括: —住院或在医院就诊中所受到的感染; —在医院内感染而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在前一个医院感染而在转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所发生的感染。
飞沫传播:
感染者在咳嗽、喷嚏或谈笑时, 会 从口腔、鼻孔喷出很多含病原微生物的微小液滴, 称飞沫。若易感者在1m内,则飞沫所含的病原微 生物可通过粘膜、皮肤、手、衣物侵入人体,甚 至直接落入伤口或被吸入肺内引发感染。
飞沫核传播:长时间浮游、长距离传播。
菌尘传播:
通过吸入或菌尘降落于伤口(直接感染)
医院病房的菌株具有耐药性,使社会人群受到感染。 医院中工作人员的感染问题比较严重;
乙型肝炎、肺结核 接触血液机会高的科室如外科、检验科、口腔科, 乙型肝炎感染高达30~50%。
.
9
一、 医院感染的形成
遵循一般传染病的三个环节规律
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 宿主
感染链
.
10
感染源
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 主(人或动物),是导致感染的来源。
.
20
院内感染的科室分布
临床各科室均可发生院内感染,但感染率不同。
美、英:
新生儿ICU
外科
内、妇、儿
五官科、
产科
16~20%
8~11%
2~5%
<5%
我国:
儿科
外科
内科
妇科
五官科
11.4% 9.4%
7.6%
4.7%
2.7%
.
21
院内感染的高发部位在流行与散发时期不同
如:皮肤-葡萄球菌
口腔-链球菌
肠道-破伤风杆菌
.
17
二、医院感染的类型
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感染源
不是病人自身。病原微生物通过医院内其他人或
环境传播给病人而引起感染。通过消毒、隔离、
无菌技术、抗生素等应用可以控制。
病人
病人
病人 工作人员 工作
人员 病人
.
18
降落于室内物体表面(间接传播)
.
13
共同媒介传播
医院中的血液、血液制品、药物及各种制剂、医疗设备、 水、食物为共同媒介物。
—经水:伤寒、细菌性痢疾;
—经食物:菌痢、沙门氏菌、病毒性肝炎;
—经药品或制剂:HBV、 HCV、 HIV经血;
—仪器和设备:内窥镜、血液透析设备等
生物媒介传播
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作为人类传播的中
均属易感人群。
.
16
二、医院感染的类型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Autogenous Infection) ,
病原体为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寄居在病人体内的 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通常是不致病的,只有当 人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 时才会发生感染。较难控制。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1
学习目标
复述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 陈述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复述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描述消毒、灭菌的种类、方法和注意事项 复述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各项操作 描述隔离的概念、意义、目的和种类 正确进行各项隔离技术操作 复述职业性感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间宿主。苍蝇、蟑螂、老鼠、蚊子
传播疟疾、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
14
易感宿主
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感染,取决于定植部位 和宿主机体防御功能。
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受感 染的人。
易感人群:把易感者作为一总体。
哪些人属于易感人群?
.
15
凡患严重慢性疾病 患免疫系统疾病 皮肤粘膜屏障作用损害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 接受介入性检查、治疗和植入 休克、昏迷、术后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产妇
美国CDC统计:
流行感染以胃肠炎(17%)最高,其次菌血症 (16%);
散发以尿路感染(38%)最高,外科伤口 (27%);
我国调查表明:
下呼吸道(26%)> 外科伤口(21%)> 皮肤、 尿路(13%)
.
22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
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
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
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
(二)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
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
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 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
.
6
医院感染人群
—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 —医院工作人员; —病人陪伴者; —病人探视者
.
7
危害
WHO调查:1983~1985年四大洲14个国家 拥有250750张病床的医院。
发现: 院内感染率 3% ~ 17% 平均9% 美国资料(80年代后期)统计:
院内感染率为5%, 是居民死因的第10位,10万/年死于院内感 染。 中国
在医院感染中,主要的感染源有:已感染的病人及 病原携带者、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动物感染源、医 院环境
.
11
传播途径
是指微生物从感染源传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 医院环境中有许多潜在的病源微生物,主要的传播 途径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饮水、饮食传播、 注射、输液、输血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
12
空气传播
90年代调查(82所医院 780 815 住院病 人): 院内感染率为4.08%。
.
8
危害性
延长住院期限,增加费用; 美国因院内感染平均延长住院时间4~5天,经济损
失20亿美元/年; 增加病死率;
某医院对388例死亡病例调查,院内感染率21.39%, 其中,9.28%的死亡与院内感染有关
6.69%的死亡是院内感染直接造成。 扩大传播;
二、医院感染的类型
3. 医院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
在诊断、治疗或预防中由于器械、材料或场所 消毒不严或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4. 带入传染 病人入院时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
后发病,传给其他患者。
.
19
院内感染的分布特点
常以散发或流行的形式出现,以散发为主。 常用指标:
.
2
目录
第一节
医院感染
第二节 消毒、灭菌
第三节 无菌技术
第四节 隔离技术
.
3
WHO提出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清洁 消毒 灭菌 无菌技术 隔离 合理使用抗生素 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
.
4
第一节 医院感染
.
5
医院感染 (Hospital Infections)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 指在医院内发生的一切感染,包括: —住院或在医院就诊中所受到的感染; —在医院内感染而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在前一个医院感染而在转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所发生的感染。
飞沫传播:
感染者在咳嗽、喷嚏或谈笑时, 会 从口腔、鼻孔喷出很多含病原微生物的微小液滴, 称飞沫。若易感者在1m内,则飞沫所含的病原微 生物可通过粘膜、皮肤、手、衣物侵入人体,甚 至直接落入伤口或被吸入肺内引发感染。
飞沫核传播:长时间浮游、长距离传播。
菌尘传播:
通过吸入或菌尘降落于伤口(直接感染)
医院病房的菌株具有耐药性,使社会人群受到感染。 医院中工作人员的感染问题比较严重;
乙型肝炎、肺结核 接触血液机会高的科室如外科、检验科、口腔科, 乙型肝炎感染高达30~50%。
.
9
一、 医院感染的形成
遵循一般传染病的三个环节规律
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 宿主
感染链
.
10
感染源
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 主(人或动物),是导致感染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