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灵魂,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环境,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进行综述。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1. 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音乐会、话剧演出等;也有不少高校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民乐等;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如义工服务、社区服务等。

2. 问题尽管如此,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是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深度。

大多数高校的文化活动都是以娱乐为主,缺乏思想性和深度,难以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自我认知和进一步提高。

其次是活动形式陈旧、不够创新。

很多高校的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新意和创新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最后是活动组织不够规范、管理不够严格。

有些高校在组织文化活动时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同类活动重复、效果不佳;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这包括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提升。

2. 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这些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其传承和发扬。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包括了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等。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1. 多元化活动内容高校应该在活动内容上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包括了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创新活动形式高校应该在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采用更为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呈现文化活动,如现代舞蹈、VR体验等。

校本课题文献综述怎么写德育

校本课题文献综述怎么写德育

校本课题文献综述怎么写德育校本课题文献综述怎么写德育「篇一」一、课题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我校是20xx年5月新建的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建校伊始,没有现成的德育活动模式和德育环境,如何有效开展班级德育活动,是摆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面前的一大课题。

为此,我们学校在学生一入校就开始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众多尝试:对新入校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和上下楼疏散演练活动,规范学生的言行,要求学生见到师长要问好,不在楼内打闹,做到“入楼即静,入室即学”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我们课题组在德育活动研究方面进行的大量尝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有效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的要求。

二、课题的目标、价值目标:通过研究与推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班级德育工作,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德育职能,建设好学生品德提升工程,逐步构建学生德育日常生活化、德育校内课程化、德育校外社区化、德育资源特色化、德育家庭同步化的德育新格局,使我校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节约校园、和谐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

培养学生“安全、礼仪、诚信、勤俭、学习、健体、卫生”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价值:“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探索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班级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其终极要求是达到培养现代的“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目的,也就是德育的功效性。

本课题研究就是要按照这样的要求,认真研究、扎实运作,整体构建出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体系,指导德育工作实践,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求得课题研究和育人的“双重”实效。

三、课程研究内容1、要对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进行研究。

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立足于本班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长期的良好品德,从而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中国有句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表明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负责,还要对学生心理道德发展负责。

而单词“educatio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educare”,意为“鼓励,激励,是表现出色”。

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尝试去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这样他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富有责任感。

(《英语教学法教程》)在社会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上不成熟,容易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自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一、回顾历史发展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占据着首要地位,古人善于根据年龄阶段及身心发展特点分年龄层次教学。

朱熹按年龄把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之前接受“小学”教育,十五岁后接受“大学”教育。

“小学”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家训和蒙学结合,同时“小学”的“理”要尽量浅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知行合一;同时也要符合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

”大学“阶段重视社会道德教化和个体的道德修养。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20世纪5、60年代以后的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

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它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和态度。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参考内容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韩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一、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 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次演示通过分析韩国高校校园文化 建设的经验,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以期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广泛。高校校园文化作为 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品牌形象以及推 动社会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现状和 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物质 文化包括校园环境、设施和标识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则包括办 学理念、校风学风和人文精神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 保障,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管理体制等。
四、结论
通过分析韩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我国高校校 园文化建设应加强整体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同时开展多样化 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校园文化的知 晓率和参与率。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内容二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校品牌形 象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采 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做 出积极贡献。
感谢观看
2、问题成因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 认识不足,缺乏足够重视;其次,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短期 效益,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长期发展;最后,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创 新意识,导致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文献综述

选 择地 吸收 ,从 而 形成 自己特 有 的文 化体 系 。 f 6 I 5 大 学 校 园文 化 走 在 社 会 文 化 的前 列 ,相 对 于其 . 它 的 社 群 文 化 来 说 , 具 有 一 定 的 超 前 性 。 这 一 特 征 是
基 于 以 下 两 个 原 因 而 形 成 的 : 一 方 面 , 由 于 校 园 文 化
也 有 学 者 认 为 大 学 校 园 文 化 是 一 种 根 植 于 民 族 文 化 和 城 市 文 化 , 超 前 于 大 众 文 化 的 、 相 对 独 立 的 、 以 精英 分子 为 主体 的 文化 形态 。 f 2 1 二 、 大 学 校 园 文 化 的 特 征 1 大 学 校 园 文 化 是 高 层 次 的 文 化 。 校 园 文 化 的 主 . 体 是 学 生 、 教 师 和 职 工 ,知 识 分 子 占 多 数 。 知 识 分 子 的 文 化 素 养 相 对 于 其 他 阶 层 的 人 而 言 要 高 ; 即 便 是 大
三 、 大 学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1 当 代 高 校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面 临 各 种 文 化 的 激 烈 冲 .

约 、社 团 章程 等 等 。校 园精 神 文 化 包 括 校 训 、校 风 、 教 风 、学风 和 各部 门的工 作作 风 等 等 。 …
个 较 小 的 地 域 圈 内 , 彼 此 接 触 频 繁 、 耳 濡 目 染 , 文 2 校 园 文 化 具 有 独 立 性 。 校 园 文 化 的 独 立 性 不 仅 .
化素 养也 潜 移默 化 地得 到 了提 高 。
式 ,以及 由大学生 参 与创 办 的报 刊 、讲 座 、社 团 、沙 龙 及 其他文化 设施 为表征 的精 神环境 、文 化氛 围。 有 学 者 认 为 :社 会 大 文 化 就 其 表 现 的 内容 来 看 ,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文献综述】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大学之道,以德为首,德育的成功也就是大学的成功,因此中外学者都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问题。

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使之系统化和成熟化,对于指导高校道德建设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养成教育,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众多的研究,但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和系统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是近几年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杂志上。

中南大学韩冬梅在《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三期发表“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重点论证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征和根据。

浙江万里学院姜彦君于2004年9月1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养成教育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他的观点如下: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还对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的研究方面,唐勇的《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德行塑造》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德性培养着眼,从德行塑造入手才可能具有实效性。

作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德性和德行的途径有:第一,将学科知识教学还原为文化教育;第二,建构合理、和谐与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第三,校园文化的有序性;第四,注重大学生德性形成的经验性学习。

王金华教授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实践策略、工作机制几个方面做了较多的基础性研究,这对科学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我国的教育部和各高校研究人员针对大学生道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研究和访谈,其中的数据及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本身存在矛盾和出入的,我们并不提倡引用。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本篇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现状、新情况、主要表现等方面,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趋势一、概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现状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应该说是好的。

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非常热爱,对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他们都比过去时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我们应该坚持用先进青年的事迹作为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和激励青年,号召广大青年向身边的典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新情况、新问题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认同竞争,期望创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效益意识等,大学生比以往更期望有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环境。

第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一些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来听到更多方面的声音,并自信能够对信息真伪作出判断;不少学生把网络作为在校园中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场所,从网络开始流行的一些词汇现在已成了不少学生的口头禅。

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三,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不强,进入大学以后,竞争环境更为激烈,一时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德育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德育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德育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德育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就目前德育文献综述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支持下,德育教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二、德育文献综述
1.早期德育教育的案例研究
德育教育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以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央校教育系为代表的一批德育教育研究工作者,开始重视德育教育。

他们通过在各个学校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案例研究,分析德育教育的内涵、模式和实施方法,提出了“生活中的德育”、“课堂外的德育”等重要观点。

2.德育教育的教学设计
德育教育的教学设计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主题设计、活动设计和评价与反思设计。

主题设计要选取寓教于乐的主题,活
动设计要符合德育教育的原则,评价与反思设计要遵循“及时反馈、关注私人经验、鼓励思考”的原则。

3.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德育实践创新、德育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其中,校园德育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因此,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德育文化至关重要。

三、结论
通过对目前德育文献综述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德育教育的研究方向逐渐多元化,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

同时,德育教育的实践也正步入一个新的高度,德育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并且进一步注重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德育素养。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摘要] 校园文化以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功能研究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高教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便形成了立足校园,辐射社会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笔者认为,它就是以师生为主体,以业余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它包括校园文化舆论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意志三大要素。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这是由于校园文化自身的作用决定的。

具体地说,它对德育工作的作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师生员工去追求这一文化理想、实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

这同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一致的。

学校提倡什么样的校园精神,怎样提倡,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高校德育工作的历史表明,校园文化建设这块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

我们必须加强对校园文化工作的领导、引导校园文化热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

学校成文的、约定俗成的校规校纪、校风校貌等,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约束作用。

因化为文化特质的校园精神,就成为校园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显然,这种精神上、思想上的熏陶所取得的德育效果,要比枯燥、单调的说教好得多。

3、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同我们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校园文化之所以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由校园文化的特点决定的。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希望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举止对社会和国家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仅能够在思想上引导和塑造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还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软环境的营造,更是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引领。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社会关系复杂多变,他们在面临各种选择时需要有正确坚定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校园文化的引领下,大学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优秀人物的榜样以及社团组织等形式来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大学是一个知识和智慧的殿堂,通过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空间。

这种学术和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属感。

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和成长困惑时,需要有一个温暖的家园来支持和安慰他们的内心。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放松和娱乐的场所,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起社交网络,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大学生道德教育一直是国内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尽管高校加大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与此同时,一些道德问题和道德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中,道德教育课程往往只是被动地转化为一种传统学科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操作。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文献综述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文献综述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借鉴,为相关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了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和方向。

本文对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现状分析、因素分析、成功经验借鉴、成果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高职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也能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脉络,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还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1.2 研究意义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校园文化建设参考文献摘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受到教育界的正视和重视,先进的校园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其对于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正确确立,以及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

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新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一、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体人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校园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师生员工的归属感,以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大环境产生作用。

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促进人格的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陶冶与规范作用。

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

因而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心圆结构。

1、校园物质文化现状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有许多功能,但最根本的是它的隐性育人功能。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能够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能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比较重视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各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的美化、规范化和教育化方面工作能够重点发展,特别是在教学设备的先进化、建筑设施的完善上取得较高的满意度,但在校园景观建设、数字化建设以及教学设备的开放、学生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需进一步加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综述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各大高校重点关注和推动的工作。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综述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前言: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大学教育的支撑。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和灵魂,在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在增强院校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形成办学特色中,在培育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发挥创造力,从而实现院校发展战略目标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为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大学校园文化,它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所以,本次研究,从实地调查资料入手,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一些建议。

二、主体:(一)关于校园文化的渊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称学校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 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王林的《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中提到“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沃勒1932 年提出的。

他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年青人体现出来的;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教师代表成人文化。

两者常常发生冲突。

到了20 世纪50 年代,研究校园文化的人逐渐增多,因此看出每一所学校都有一种娱乐亚文化,它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作用。

我国自1985 年以后也有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对“校园文化”予以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推荐下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推荐下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在其思想的指引下,清华大学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隐性文化建设当作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

梅贻琦先生大力扶持校园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自己也经常参加,借以增进清华团体生活精神,鼓励建立诸如音乐室、谷音社等各种文学艺术团体,以致清华的课余生活弦歌不断。

清华园内演唱会、画展等经常举行,校内挂有世界名画和名人名言,既给学生一种美的环境熏陶,又不时的激励、鼓舞着代代清华人,从而使清华积淀、凝练而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至今还对清华大学的学子们产生着重要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器物设施中体现的特定的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以人文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侧重环境熏陶,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它具有隐含性、辐射性和蕴涵性,其作用是非强制性的、潜在的、缓慢和长久的。

它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涵育和陶养,利用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道德心理品质的内化,从造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情绪和体察涵蕴之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的养成上具有卓越的功效。

 一、大学物质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美国著名的新文化地理学家詹姆斯邓肯曾把文化景观肯定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之一。

的确,校园物质环境就是一个积淀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本,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与领悟,学会与他人、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把物质环境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情趣和自我感受,由自然的人过渡到文化的人,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文化化过程。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文献综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提出的“学校文化”,在六、七十年代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八十年代初提出“校园文化”建设,随后思路拓展、立意提升,学校文化及其建设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深入的热点话题。

已有研究在内涵与特性、建设内容与策略途径与方法、瓶颈与误区等方面取得丰富成果,本论文尝试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可能的出路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有所启发。

一般认为,学校文化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华勒(Waller,W.)在1932年出版的《教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一书中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问题i[1]。

随后研究思路逐步拓展、提升,学校文化的研究及其建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兴起,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围绕学校文化建设召开许多论坛ii[2]。

目前,学校文化建设问题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践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这是我国学校教育改革深入的表征之一。

为此,本论文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择取著作与论文若干,从学校文化的内涵与特性、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策略、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学校文化建设的瓶颈与误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展望与出路五大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可能的出路进行梳理,以期对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有所启发。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与特性(一)学校文化的概念界定学校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学校”和“文化”都有关,但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组合概念,不是“学校”概念与“文化”概念的简单相加。

因之,“学校”概念与“文化”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学校文化”的内涵极具复杂性。

目前学术界和实践一线对学校文化的内涵尚见仁、见智,也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其主要界定有如下几类:第一类:1.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享有的价值、态度和做事方式”。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文献综述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文献综述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在CNKI进行搜索得出共有相关文献3971篇,其中期刊为1588篇,博硕士学位论文为237篇,会议、报纸等共2120篇。

进行统计分析后,可以将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时间段:1990年至1998年(共47篇),这九年间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将学校文化视为校园文化并以面向新世纪为主题;1999年至2011年(共2954篇),在教育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发展迅速,其中以2007至2011年数量最多(每年超400篇,共1,811篇);2012至今(共908篇),这一阶段对学校文化的研究较多侧重于对其的重新认识与完善。

在梳理已有学校文化相关著作和期刊论文的基础上,我们为以后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一、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分类学校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初,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述评: 概念与定义》一书中罗列出从1871到1951年这80年间的文化定义为164种, 我国研究者韩民青在《文化论》中指出有近200种文化的定义,郑金洲教授指出有310余种文化定义,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

最早从人类学立场界定文化的是英国的泰勒(E.B.Tylor), 他在1871 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文化(culture)或文明(civilization), 就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①国内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较统一于文化是生活于同一地域的某个民族和群体的特定生活方式,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认识。

国内外学者们对文化的分类方法各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都是基于文化分类的三分法来进行的。

对于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起初是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校文化。

高占祥、史华楠等人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献综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献综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献综述高校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十几年来,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加,并继续呈增长趋势。

笔者总结近十年的相关文献,梳理了国内教育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就建设问题和对策展开叙述。

标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随着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而演进,是高校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学校长期形成并被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及这种精神所需的文化环境的总和。

具有崇尚科学与追求卓越、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以人为本与张扬个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笔者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题名进行跨库检索,阅读参考了国内2003年至2013年的相关优秀文献,以此梳理国内教育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有的研究成果。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建设观念不全面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观念上存在种种偏颇,尚不全面。

王德斌[1]等人指出,一些高校较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许多高校重视外在的、收效快的形象建设,但对隐性的、潜在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

另外,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功利化倾向,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实用倾向明显,过分讲求利益目标。

刘德才[2]总结到,我们当前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全面,校园文化建设观念上存在误区。

2.建设结构不完整荣慧等人[3][4]认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到位,主体结构不全,存在建设组织结构不完整的问题。

校园文化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所有的成员和组织(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但目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上,教师和其他人员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学生为主体、管理机构和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教师大多忙于科研教学等活动,很少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3.建设功能不突显康胜、刘德才[4][2]指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受到局限,正逐渐弱化。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文献综述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文献综述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然后探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接着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研究方法。

在提出了存在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互动研究, 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现状分析, 关系探讨, 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方法,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对于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地总结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明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向。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1.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探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2. 调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3. 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双方相互促进的机制;4. 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为改进工作提供策略和方法;5. 建立合理的研究方法,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
大学之道,以德为首,德育的成功也就是大学的成功,因此中外学者都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问题。

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使之系统化和成熟化,对于指导高校道德建设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养成教育,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众多的研究,但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和系统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是近几年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杂志上。

中南大学韩冬梅在《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三期发表“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重点论证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征和根据。

浙江万里学院姜彦君于2004年9月1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养成教育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他的观点如下: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还对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的研究方面,唐勇的《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德行塑造》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德性培养着眼,从德行塑造入手才可能具有实效性。

作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德性和德行的途径有:第一,将学科知识教学还原为文化教育;第二,建构合理、和谐与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第三,校园文化的有序性;第四,注重大学生德性形成的经验性学习。

王金华教授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实践策略、工作机制几个方面做了较多的基础性研究,这对科学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我国的教育部和各高校研究人员针对大学生道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研究和访谈,其中的数据及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本身存在矛盾和出入的,我们并不提倡引用。

国内关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其一,从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主要倾向于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未系统地阐述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其二,国内主要倾向于研究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此类的文章也是多而多之,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并且对两者的区别也并未清楚说明。

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外研究,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注重道德养成教育,当然包括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建设。

从公民的道德素质来说,我们国家与这些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现在就将其经验进行简单的评述。

中外由于文化和语言等差异,就“道德养成教育”表述不一定相同,但是基本思想肯定是相同的。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他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

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较早地提出了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在《大教学论》中他指出:人的德性必须靠实践去养成,德行的实行靠行为。

他认为,德行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我们从学习知道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去行动。

夸美纽斯这些理论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伦理道德课程是各大学本科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就在大学课程里开设伦理道德课程。

据统计,1977—1978年,全美国的623所大学开设了2757中伦理课程。

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授课的效果,学校还在学生之中开展一系列的道德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改善大学校园的道德氛围和道德环境等等,从而使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

英国的学校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题材中,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编写新颖,生动活泼。

亚洲的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以东方思想道德传统为基础,尤其受我国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

如韩国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同时,注重弘扬儒家的传统思想,韩国在大学里设“国民伦理”科目,主要的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科学技术与自立意识结合起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都有所不同,因此培养的人才标准也是不同的。

目前西方国家的教育专家们在研究学校的道德教育问题,都还是以历代的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的观点如洛克、夸美纽斯、班杜拉、杜威等人的观点为依据,而在结合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实际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这无疑是一种缺陷。

而且从查阅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主要把课堂教育、校内教育作为重点,而且十分强调教师的训导作用,对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养成教育的成果还不多。

但无可置疑的是外国的道德实践成果是非常丰富的,各国的经验也值得参考。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教育办得好,国民素质就高,国家才会强大。

尽管各国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不尽相同,表现形式也有差异,但重视道德养成是共同点。

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令人堪忧,这说明我们的道德教育还是存在着问题。

国内学者所做的前期研究无疑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国外的经验也很值得参考。

然而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这个课题,国内目前至少没有建立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

国外的做法又有其特定的文化和制度氛围,当然不适合我国照搬照抄。

面对这样的现状,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针对我国举办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专门研究高校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于高校道德
实践,在注重课堂道德知识传授时,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的统一。

这就是本人选此课题的原因,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使自身的道德层次得到提升,并且希望高校工作者能更加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金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韩丽.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着力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3]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N].心理学报,1997.
[4]班荣鼎.大学之道-高校学生道德养成的理论的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张正华.强化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思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4).
[6]罗法洋,阳倩倩.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新论[J].教育与职业,2006,(36).
[7]吴永强.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07,(9).
[8]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3).
[9]童伟,王孝锋.论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J/OL].中国期刊网,2008.
[10]陈炜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集体经济文化产业,2009,(34).
[11]舒燕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7,(9):57-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