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 (2)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我们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保存下来。
而对于社会而言,记忆的内容、方式等,则映现了社会的内在机能。
那么,什么是社会记忆学界对此项研究开展了哪些工作日前,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记忆是历史的内在化过程数个体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所进行的有关社会的记忆,通过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以及一定的中介或转换机制,最终转化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记忆。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孙德忠告诉记者,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存在和样式,都或隐或显地记载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并沉淀下来的知识、经验、能力,甚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记忆的一个最基本功能就是进行区分和认同。
人类学视野中的记忆分为个人记忆和社会或集体记忆。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表示,个体记忆要上升为集体记忆或公共记忆都要通过记忆媒介的传播与参与,这种媒介的具体形态包括各类文本、纪念仪式、纪念活动、纪念空间、现代视听媒体等。
社会记忆是立体的,并非只存在于人类大脑中,也存在于表演、仪式等日常行动中。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记忆有的以无意识方式保存下来,有的则是作为一种仪式、文化或行为方式固定下来。
关于过去的记忆,通常服务于当代社会秩序的合法性。
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
对于记忆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记忆者本身对过去所体验事件和意象的回忆,而是社会的需求促成了记忆者对事件和意象的重建。
记忆和忘却是同时进行的。
记忆这一部分,忘记另一部分,这其实就是在建构历史。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认为,本真性的历史和我们所认识的知识性的历史有很大差异,记忆对每一个具体的族群而言,都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
此外,记忆是历史的内在化过程,历史是对记忆进行社会规范的过程。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那些能够规范集体记忆进而控制集体记忆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历史的走向。
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
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在人类社会中,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社会记忆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认知,而历史表述则是人们如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呈现这些记忆和认知。
本文将探讨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的定义、特点和关系,以及如何进行研究。
一、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认知,它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性:社会记忆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它依赖于社会的共享文化和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记忆。
2、历史性:社会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回忆和认知,它具有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3、动态性:社会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社会记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社会记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背景。
对于社会来说,社会记忆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表述历史表述是指人们如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呈现社会记忆。
历史表述的方式和种类非常多样化,包括口头传说、书面记载、博物馆展览、电影、电视剧等。
这些表述方式都承载了人们对于过去的认知和回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
历史表述在学术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历史表述,可以深入探讨一个社会群体对过去的认知和回忆,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
此外,历史表述还可以为政策制定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三、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的关系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社会记忆是历史表述的重要来源。
历史表述所呈现的内容往往来源于社会记忆,是社会成员对过去的认知和回忆的反映。
其次,历史表述对于社会记忆的传承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表述,人们可以将社会记忆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保持社会记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此外,历史表述还可以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反思和解读,对社会记忆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如何进行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的研究对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进行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研究对象和范围:要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或是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
“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概述
第10卷第9期 2019年05月Vol.10 No.9May 201973“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概述李 宁(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1120)摘 要:尽管“社会记忆”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代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但其术语仍缺乏统一性。
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概括出包含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阿拜·瓦尔堡的“社会记忆”理论、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理论、保罗·康纳顿的“习惯记忆”理论、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在内的五种代表性“社会记忆”理论,并叙述了这些理论的基本思想、理论来源以及主要贡献,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记忆场”;“习惯记忆”;“文化记忆”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9-0073-02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并将“记忆”从心理学范畴扩展到人文社会学科领域。
20世纪80年代,文化学研究开始兴起,哈布瓦赫的理论不断被西方国家的学者采用和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差异性的术语。
20世纪末,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该理论展开译介和研究,由于概念术语的缺乏统一性,国内对于“社会记忆”的理论运用也是各取所需。
[1]基于此,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五种代表性记忆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概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助益。
这五种记忆理论分别为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的“集体记忆”理论、阿拜·瓦尔堡(Aby Warburg)的“社会记忆”理论、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的“记忆场”理论、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的“习惯记忆”理论以及扬·阿斯曼(Jan Assman)的“文化记忆”理论。
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
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历史是人类发展的镜子,历史事件是历史的痕迹。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社会记忆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
无论是纵观历史长河,还是眺望当下社会,历史事件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
本文将探讨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并展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既能从社会层面上解读,也能从个体层面上理解。
首先,历史事件在社会层面上构建了共同的历史观念。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人们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历史认知和知识储备。
这种共同的历史观念为社会团结、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举个例子,二战是一个深刻的历史事件,对全球社会记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上看,二战的背景和结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国家,还对世界各地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暴行的揭示使得当代社会更加反思战争和暴力的危害性,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追求和平与正义。
这种共同的历史观念也为国际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而在个体层面上,历史事件也会对每个人的社会记忆产生影响。
个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学习,形成了自己关于历史事件的印象和记忆,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
以中国历史为例,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浩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动摇了整个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结构,还摧毁了许多家庭和个人的生活。
这段历史事件带给了中国人深刻的痛苦和教训,对社会记忆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弘扬文明、促进和谐,中国社会在长期的改革开放中不断反思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通过教育、宣传和社会治理来修复社会记忆的伤痕,以确保这段历史不再重演。
在现代社会中,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仍然显著。
人们常常通过各种途径回顾历史事件,以期深入了解并从中汲取教益。
历史事件也常常被用作社会宣传和教育的工具,以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如何记忆
我整理的《社会如何记忆》笔记“记忆”是一种极其普通的个体官能,但相对于个体记忆,还存在另一种记忆——社会记忆。
那么什么是社会记忆?社会通过什么方式来记忆?这即是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的主要内容。
“社会记忆”一词由涂尔干学派第二代成员莫里斯·哈布瓦赫(又名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
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
《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的“集体记忆”演变而来。
其实在哈布瓦赫之前,已有很多学者讨论过“集体记忆”的相关概念。
卢梭提出了集体性的观念,对杜尔干有很大影响。
之后,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提出了含有“集体记忆”之味的“集体欢腾”,认为宗教的观念诞生于欢腾本身,因为“惟有集体思想具备这种效力,要创造一个观念的世界,并使经验现实的世界通过它发生变形,就必须得有一种智力的过度兴奋,而这种过度兴奋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
[1]之后玛丽·道格拉斯提出了当常规行为成为一个时代的秩序时,在平淡无奇的时期里,是什么把人们整合在一起的问题。
哈布瓦赫认为,“存在于欢腾时期和日常生活时期之间的明显空白,事实上是由集体记忆填充和维持着的,这种集体记忆以各种典礼性、仪式性的英雄壮举的形式出现”。
[2]他进一步分析道“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3]“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比如一尊塑像、一座纪念碑、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涵义的东西、某种附着于并被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
[4]因此他认为“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之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
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
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人类是一种具有记忆能力的生物,记忆是我们与外界交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
而社会记忆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记忆力,而且通过互动与个体的记忆产生相互影响。
首先,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共同记忆的形成与传播,例如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接触社会记忆的传承和教育,获得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成为了个体记忆的一部分。
社会记忆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外部信息的输入,它还通过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影响个体的注意力、情感和思维方式。
例如,人们在谈论历史事件时,会通过对各种观点的辨析和验证,来深入理解和加深记忆。
而这种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不仅丰富了个体的记忆力,也有助于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外界的信息。
其次,个体的记忆力也会对社会记忆产生影响与互动。
个体的经验和记忆会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表达,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例如,一位历史学家通过书籍和讲座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记忆传递给更多的人。
而这些传递与分享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将记忆巩固和强化,还有助于社会记忆的共同建构。
此外,个体的记忆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组织,对社会记忆进行扩展和丰富。
例如,通过参与历史研究组织和社会纪念活动,个体可以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对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之间的互动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与问题。
一方面,社会记忆的影响可能对个体的记忆产生误导和影响。
社会记忆并不总是准确和完整的,有时会受到个人情感、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产生偏差。
个体需要具备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区分并筛选社会记忆中的信息和观点,从而保持自身记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个体的记忆也会受到时间和遗忘的影响,从而对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挑战。
社会记忆需要个体的参与与支持,只有通过个体记忆的传递与重塑,才能够维系和更新社会记忆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图文稿
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曾播出这样一个节目:河北保定农民李红旗十年前从古董市场高价“淘”到五张抗美援朝烈士证书,这个爱好收藏且原本以赚钱为目的的普通农民开始了贴钱寻找烈士家属的过程。
十年间,李红旗在不懈的努力和有关部门与媒体的帮助下,找到了三位烈士的家人,使自己成为送这些英雄魂归故里与其家庭团聚的使者。
烈士的家人在接到证书之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五十多年来身处何方、魂归何乡——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当他们手捧烈士证书老泪纵横甚至嚎啕失声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红旗的确很像上苍派来的使者。
媒体的有关报道当然是高度赞扬这位“送烈士回家的人”的普通农民亦堪称英雄的举动,而除了钦佩赞赏之外,一些问题一直在心中回旋,挥之不去,左突右奔,尤如一股力量将胸膛撞击得生疼。
这些问题就是:烈士证书为什么没有送达烈士家庭即使送交有困难也应该在相应部门存档,但却为什么流入旧货市场谁有权力这样地处理这些宝贵资料,把它们当作废品卖掉这些牺牲于战场的英雄对于国家来说可能只是千千万万英烈中的一员,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却是唯一、是一切,他们难道仅仅是国家获得和巩固政权的工具普通人的历史命运难道就是在历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应该由政府来完成的工作为什么却由一个普通农民千辛万苦地来承担……媒体除了表扬这类“好人好事”之外,是不是也该问几个为什么?长久以来,也许久到有史以来,民众的历史一直都无足轻重,如同水滴随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翻不起一点涟漪,留不下任何痕迹。
类似于上述“寻亲”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难道我们真是一个健忘的民族?忘记过去,忘记前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对一个族群而言,都是一种灾难,对一种文化来说也将是毁灭性的。
从涂尔干学派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哈布瓦赫那里我们可以获知记忆的社会本质:集体记忆是由社会框构的,存在着一个记忆的社会框架,具体而言,“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但是,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过去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哈布瓦赫,68-69,303)。
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传承
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传承一、引言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感性认知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以及他人的叙述。
因此,社会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成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素材。
二、社会的集体记忆社会的集体记忆是指社会不同成员对于共同历史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人类文化、社会结构和国家发展的瑰宝。
2.1 个体和集体记忆个体记忆来自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一种私人的心理现象。
个体记忆中的经历未必有普遍的历史参考意义。
社会集体记忆相对于个体记忆更加重要。
社会集体记忆的内容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具有更广泛的参照和意义。
2.2 社会集体记忆的意义社会集体记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政治、文化、经济还是社会问题,都可以从社会集体记忆中汲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社会集体记忆中涉及的文化事件、人物和成就也称为“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2.3 社会集体记忆的传承社会集体记忆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文化传承和历史传承。
文化传承旨在传播社会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元素,让人们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传承对于社会的影响。
历史传承旨在传播社会集体记忆中与历史相关的内容,如特定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名胜古迹等,以唤醒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三、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指人类社会透过不同的方式,将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人际互动的人文价值、物质生活的实践技能传递下去,并让它得以持续发展。
3.1 文化传承的启示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任务。
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形式来完成文化传承的工作。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兴科技的出现,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3.2 文化传承的挑战文化传承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但是,在当今充满信息的社会中,互联网和手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具有强大的娱乐和学习效果,竞争是文化传承的重大挑战。
三、结论本文从社会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传承方式的意义。
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与认同的塑造
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与认同的塑造历史事件是我们过去经历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它们对于社会记忆与认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们常常受到不同阶层、个体和社会群体的诠释和塑造。
如何正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统一稳定与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事件的记忆塑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认同。
历史事件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记录下了国家的兴衰荣辱,成为历史中的重要标志。
人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溯与记忆,建构自己的集体记忆,并从中找到了共同的认同感,加强了归属感和凝聚力。
比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它以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为中心,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这个事件通过丰富的历史记载、相关文献和不同的历史观点,塑造了中国人民对民主、自由与和平的共同追求,形成了集体记忆并延续至今。
其次,历史事件的塑造与诠释也有助于个体的认同与成长。
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一个国家的历史变得生动而有趣,令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个体能够获取到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悲欢离合。
历史事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人性追求也能够引发个体的共鸣,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自身的认同感。
例如,在美国历史中,美国内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塑造了美国南北之间的区别与冲突。
对于尚未获得平等权益的黑人来说,美国内战的胜利是他们争取自由与公平的重要契机。
这样的历史事件能够激励个体为自己追求公正与平等的权益付出努力。
另外,历史事件的塑造还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与互动。
跨国历史事件和互动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的记忆与解读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狭隘角度,而是涉及到多个文化、多个角度的碰撞与交流。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共同探索与重新认知,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能够建立起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推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社会文化表达记忆
社会文化表达记忆一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渐成盛行之势,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的学术关键词。
自1925 年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并将记忆类型分为个体记忆、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忆,同时,他以个体梦境、家庭记忆和基督教信徒的例证来论述集体记忆理论。
[1]1989 年,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出版,在国内也与2000 年由人类学学者纳日碧力戈翻译出版。
到20 世纪末期,对社会记忆或者集体记忆的研究逐渐向多学科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甚至文学批评都在逐步展开对社会记忆相关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
如果说,社会学乃至哲学领域是对社会记忆的基础研究,那么,在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等领域的讨论则是应用研究。
在人类学、历史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借用社会记忆的理论讨论问题,以社会记忆的角度来研究文明、历史、伦理乃至社会的变迁已经表明,我们对问题研究的模式已经发生重大转移,已经几乎完成由社会、经济的客观性维度向话语和文化的表达性维度的转移。
尽管社会记忆的研究实现了由客观现实向表达现实的突围,超越了行动和事件的表层现象层面,进入了有关思想和观念的深层精神层面,但两者的关联依然深刻存在。
为此,社会记忆研究较为科学的思路是关注客观结构和表达结构以及客观性行动和表达性行动的相互关联上,而不是仅仅关注前者或是后者,并以此来洞察客观的现象领域与主观的表达性记忆领域之间的复杂关联。
二不同的学科特征和学术理路造就了纷繁复杂的社会记忆研究,概括起来,社会记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思路。
一是社会记忆的认同研究。
认同是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中重要的概念范畴,它由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群体的国家认同两个基本层面构成。
对于个人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联系经验、情感和信仰等。
他指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的自我。
”[2]关于国家认同,温菲尔德在《记忆的政治:1945 年1948 年间捷克国家认同的建立》中阐述了捷克国家认同的过程及策略。
社会记忆理论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综述摘要:社会记忆这一概念在当代已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与其他经典社会学理论研究相比,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仍不成熟,但这种日趋发展的研究趋势的出现就已异常珍贵。
不同学者在使用社会记忆概念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记忆现象赋予了其不尽相同的内涵。
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对社会记忆现象进行综合把握。
本文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对社会记忆理论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做出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社会记忆理论;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2一、社会记忆理论概述社会记忆理论,是研究社会记忆的存在对个体记忆的影响。
哈布瓦赫认为是没有脱离集体框架的个体记忆。
康纳顿解释:感知一个事物或者对它有所为,就是把它放到预期体系中。
感知者的世界以历时经验来规定,是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一套有序的期待。
[1]自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后,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取向主要集中的三个方面是关于社会记忆研究的基本问题,即:记忆事件本身的特点问题;社会记忆研究中的社会动力学问题;社会记忆的机制问题。
二、国内外关于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国外对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社会记忆理论首先在心理学、社会学及文化学者的视野内得到确认。
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社会记忆关注的是人们的想法怎样在社会中整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协商和调解,而是受到社会安排的结构性限制,特别强调记忆的当下性。
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过去”并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康纳顿强调的更多的是记忆的惯性,关注的是记忆与身体实践的关系,他区分了个人记忆、认知记忆和习惯-记忆(指行动者具有某种操演的能力)三种记忆。
他注意的是规则和运用之间的差距,我们不但需要记住规则,而且需要有关操演这种规则的记忆。
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通过社会交际来维持的,康纳顿则说,社会记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3],他更多关注的是社会记忆的传递性和持续性。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历史与社会记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历史与社会记忆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社会历史是指人类社会从原始时期到现代时期,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
社会记忆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哪些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是相互关联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的关系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是一系列事件和进程的记录。
人类社会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等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逐渐发展,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逐渐变迁,人类的文化和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社会历史不仅只是人类社会综合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人类对未来探索的重要指导。
社会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类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爆发于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和总结中。
社会历史可以成为人类面对现实和未来所掌握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从社会历史中汲取教益,总结经验,成为改革牵引前进的理论基础。
同时,社会历史也可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表现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多样性。
二、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记忆,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遗产。
社会记忆是人类文化中的积累和沉淀,是文化的传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社会记忆是一个固定、不同于个人记忆的集体性质,是一种被依据和共同承认的历史文化。
社会记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记忆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也是人类自我意识形态和文化识别的重要方式。
它能够使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传递和延续。
同时,社会记忆也能够激发人类社会对未来的探索意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援。
三、社会历史与社会记忆的关系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的关系分析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的关系分析人类社会的记忆是一种独特而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记录并传承着过去的历史事件,还深深影响着社会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与交织着。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一关系,探讨历史事件如何塑造社会集体记忆,并进一步讨论社会集体记忆对历史事件的再解读与传承。
首先,历史事件是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被记录下来,成为社会的共同记忆。
这些事件可以是一场战争、一次革命,也可以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或一个文化符号的诞生。
历史事件在各种载体中被记录下来,例如书籍、图片、纪录片等。
这些记录不仅仅是事实的记录,更是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与诠释。
历史事件通过这样的记忆形式传递给后代,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
然而,社会集体记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它更是社会对历史事件的再解读与传承。
社会集体记忆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重构,形成了群体认同与身份认同。
社会群体在解读历史事件时,除了关注事件本身的事实细节外,还会注重对事件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这种思考和情感体验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相关。
历史事件会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与价值,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比如,一个国家的建国历史对于该国的社会集体记忆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种记忆在社会中扮演着凝聚和传承国民认同的作用。
社会集体记忆对历史事件的再解读和传承,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的观念与价值观会对历史事件产生巨大影响,并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与评价。
举例来说,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社会中可能会被解读为完全不同的意义。
对于抵抗解放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中国社会会将其认定为反击侵略的正义战争,赋予其英雄史诗般的色彩;而日本社会则将其解读为自己的侵略战争的一部分,带有一定的忏悔与否定之意。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再解读和传承,基于社会的观念与价值观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集体记忆。
【精品】读《社会如何记忆》
读《社会如何记忆》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
导论存在一种叫做社会记忆或集体记忆的东西。
本书涉及的问题是:群体的记忆如何传播或保持。
这个问题会导致读者预期对社会记忆作为政治权力的一方面,或作为社会记忆中无意识方面而被加以关注,事实确实如此,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力的等级.作为无意识的集体记忆。
我们所要做的是:一是关注记忆本身,一是关注社会记忆,而不考虑政治和记忆的无意识.作为记忆本身,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关于过去的知识。
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从而,我们在体验现在的时候,会参照我们未曾体验过的事件和事物。
现在的因素影响着对过去的回忆,过去的回忆也会影响或歪曲我们现在的体验,所以,以现在的我推演故我有困难.至于社会记忆本身,我们能够看到,过去的形象一般会是现在的社会秩序合法化。
这是一条暗示的规则: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记忆.一代人的记忆不可挽回地锁闭与他们这一代人的身心之中.因而我们可以说,我们对于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秩序的合法化,这话不假,而我想论证的是: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如果有什么社会记忆的话,我们可以在纪念仪式中找到它,但是纪念仪式只有在它们被操演的时候,它们才被证明是具有纪念性的。
没有一个有关习惯的概念,操演作用是不可思议的,没有一个有关身体自动化的概念,习惯是不可思议的.一、社会记忆所有的开头都包含着回忆因素。
任何重新开始的企图,其根本性质中具有某种彻底的任意。
这种开端似乎无中生有,但是,绝对的新是无法想象的,一时间,在开始的那一刻,始作俑者废除了时间顺序本身,并且被时间顺序抛弃。
新日历的诞生。
在所有经验模式中,我们总是把我们的个体经验至于先前的脉络中,以确保它们真的明白易懂。
感知一个事物或者对它有所作为,就是把它放到预期的体系中,感知者的世界以历时经验来规定,是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一套有序的期待。
社会记忆与历史建构
社会记忆与历史建构在一个国家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事件、人物以及文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记忆,作为一种集体的、民众的记忆,对于历史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记忆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更是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
社会记忆从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历史事件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比如,二战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对于参与战争和遭受战争的国家以及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将通过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历史建构体现出来。
社会记忆也在塑造着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积淀,是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记载。
社会记忆帮助我们去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含义。
比如,在旧金山地震中,人们对于灾后重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一直影响着当地的发展和建设。
这种社会记忆还可以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方式延续下去,成为历史建构的一部分。
因为社会记忆的重要性,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认知往往存在争议。
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认知和经验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解释。
这种历史建构的多样性反应了社会记忆的多群体性和多维性。
比如,对于某一国家的独立战争,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多样性有助于历史事实的全面还原,但也可能造成部分历史事件的偏颇与扭曲。
在历史建构中,社会记忆的传承和维护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通过语言、文化、教育等方式将过去的经验和记忆传递给后代。
这种传承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于历史事件背后意义的阐释和理解。
比如,对于一个国家的独立斗争,人们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不仅仅告诉后代们这是一个独立斗争的过程,更是告诉他们为何要进行独立斗争以及背后的理念和价值。
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历史建构为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和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历史建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记忆的传承往往容易出现主观性、片面性和选择性的问题。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历史是我们过去的经验,社会集体记忆是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共同认知和保存方式。
历史事件和社会集体记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历史事件塑造了社会集体记忆,同时,社会集体记忆也反过来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诠释。
本文将探讨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重要性和影响。
历史事件作为社会集体记忆的基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经历过的历史事件会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例如,在中国,抗日战争是一段令人痛苦却也自豪的历史。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人民团结抵抗外来侵略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集体记忆通过不同的形式,如教育、文化遗产和纪念活动等,将这段历史深深地烙印在国人心中。
历史事件也被社会集体记忆用于警示和教育的目的。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例如,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深刻反思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毁和伤害,形成了《联合国宪章》的框架,强调和平与合作的原则,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历史悲剧。
社会集体记忆将这一历史事件视为教育人们追求和平、珍惜现有和平的重要手段。
然而,社会集体记忆并非始终客观和准确,它受到文化、意识形态和个体记忆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可能会存在误解、扭曲甚至是偏见。
这种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
例如,对于二战中的某些战争罪行,不同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和纪念活动可能存在不同的诠释,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历史事件的立场和利益追求。
这种社会集体记忆的差异可能导致历史事件被用于政治目的,甚至引发国际纷争。
为了加强社会集体记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矫正历史事件的记忆。
例如,一些国家设立了独立的历史研究机构,致力于客观、全面地研究和呈现历史事件。
同时,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复杂性,避免陷入单一的观点和偏见。
此外,社会集体记忆也需要多元化和包容性,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视角,以形成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记忆。
记忆与印象2读后感
记忆与印象2读后感首先,本书通过具体的身临其境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场景。
作者以自传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经历和见闻,包括他在草根行业的工作、他的学习经历、他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接触等等。
这些经历使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细节有了更加清晰和具体的认识。
例如,在记述社会的变革时,作者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困境和追求。
同时,作者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通过这些细节和描述,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命运。
其次,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和观点。
作者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引发了我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谈到改革开放时,作者提出了“我们是在做什么样的改革?”这个问题,他认为,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上,还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个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的尊严。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历进行了反思,表达了对那个时期的愧疚和反思之情。
这种深入的思考让我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望。
第三,本书以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为切入点,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伟大的力量。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善良和艰苦。
在他的描述中,我能够感受到人们在困境中的顽强和乐观,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与此同时,作者也不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他揭示了一些人的自私和利益的斗争,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描写,我得到了关于人性的洞察和启迪,也对环境和个人对人性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本书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追述,传递了一种对人民的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探讨
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探讨一、概述社会记忆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它旨在探讨社会群体如何共同构建、传承和诠释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社会认同、文化传承和历史观念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社会记忆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展现出多种发展趋势。
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看,社会记忆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而是与人类学、传播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进行深度融合。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从多个角度揭示社会记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推动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研究内容上,社会记忆研究逐渐从对个体记忆的微观分析转向对社会群体记忆的宏观探讨。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记忆差异、互动与交融,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集体行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社会记忆研究也逐渐向数字化、数据化方向发展。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研究者们可以更高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社会记忆资源,从而更准确地揭示社会记忆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社会记忆研究在实践应用方面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文化传播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社会记忆研究正面临着多学科交叉、宏观与微观结合、数字化发展以及实践应用拓展等多重发展趋势。
我们期待这一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成果,为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社会记忆的概念界定与重要性作为一种集体性的记忆现象,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文化共同体共同拥有的、关于过去事件、经验、知识及价值的记忆体系。
它不仅涵盖了历史事件的记忆,还包括了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的记忆内容。
社会记忆的形成与传承,依赖于个体记忆的汇集与共享,同时也受到社会结构、制度规范、媒介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记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社会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基石。
社会变迁与社会记忆
社会变迁与社会记忆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社会变迁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
这种变迁不仅仅是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的变化,更是社会记忆的重建和重塑。
社会记忆是指社会群体对过去事件、经验与知识的认知、保存和传承,它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社会变迁导致社会记忆的改变。
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都会对社会记忆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人们在社会记忆中对“大锅饭”、“摇钱树”等概念的理解和评价发生了转变。
社会变迁使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产生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进而对社会记忆进行调整和重建。
其次,社会记忆对于社会变迁具有反哺作用。
社会记忆作为社会的集体认知,能够为个体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指引社会的发展方向。
社会记忆中保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为社会决策提供启示和借鉴。
例如,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对过去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和记忆的传承。
社会记忆还能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念变革。
例如,随着女性在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记忆中对于性别平等的认知和重视也在不断深化,推动着社会变革的进行。
此外,社会变迁和社会记忆之间还有一种互动关系。
“社会变迁”和“社会记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社会变迁能够激活社会记忆中的重要记忆片段,让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和展望。
相反,社会记忆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能够为社会变迁提供借鉴和支持,防止过去错误的重演。
社会变迁和社会记忆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社会变迁和社会记忆之间也存在着潜在的矛盾。
社会变迁常常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这就可能导致传统社会记忆的丧失和遗忘。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旧城区的拆迁和城市更新可能导致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的消失,这对于社会记忆的传承和保存带来挑战。
此外,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和群体对于传统社会记忆的依赖和依靠。
社会本位论记忆口诀
社会本位论记忆口诀一、什么是社会本位论记忆?社会本位论记忆是指人们在记忆中所表达的社会角度和对社会的关注。
它强调记忆不仅仅是个人记忆,更是社会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社会本位论记忆关注社会历史、社会事件、社会关系等内容,通过记忆和交流来传承和共享这些信息。
二、为什么需要社会本位论记忆?社会本位论记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本位论记忆有助于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通过共同的记忆,人们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形成共同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团结和共同发展。
其次,社会本位论记忆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人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汲取智慧,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指导。
最后,社会本位论记忆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记忆,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法,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
三、如何培养和传承社会本位论记忆?1.重视教育–学校教育应注重社会本位论记忆的培养,增加历史、社会科学等课程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
–家庭教育也需要重视社会本位论记忆,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观影等方式传达社会历史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2.倡导媒体记忆责任–媒体是社会记忆传播的重要途径,媒体应当承担起社会记忆的责任,客观、准确地传递社会历史和事件的信息。
–审慎选择媒体信息,对待媒体报道需要保持积极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分析能力。
3.社会机构的参与–社会各个机构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本位论记忆的培养和传承。
例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可以举办相关展览和活动,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社会历史。
–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开展研究、培训和社区活动等途径,促进社会本位论记忆的传承。
4.社会参与与互动–人们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活动。
通过社会参与,人们可以亲身经历社会事件,增加对社会本位论记忆的理解和体验。
–沟通、交流是传承社会本位论记忆的重要方式,人们应该多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交流,分享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曾播出这样一个节目:河北保定农民李红旗十年前从古董市场高价“淘”到五张抗美援朝烈士证书,这个爱好收藏且原本以赚钱为目的的普通农民开始了贴钱寻找烈士家属的过程。
十年间,李红旗在不懈的努力和有关部门与媒体的帮助下,找到了三位烈士的家人,使自己成为送这些英雄魂归故里与其家庭团聚的使者。
烈士的家人在接到证书之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五十多年来身处何方、魂归何乡——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当他们手捧烈士证书老泪纵横甚至嚎啕失声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红旗的确很像上苍派来的使者。
媒体的有关报道当然是高度赞扬这位“送烈士回家的人”的普通农民亦堪称英雄的举动,而除了钦佩赞赏之外,一些问题一直在心中回旋,挥之不去,左突右奔,尤如一股力量将胸膛撞击得生疼。
这些问题就是:烈士证书为什么没有送达烈士家庭?即使送交有困难也应该在相应部门存档,但却为什么流入旧货市场?谁有权力这样地处理这些宝贵资料,把它们当作废品卖掉?这些牺牲于战场的英雄对于国家来说可能只是千千万万英烈中的一员,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却是唯一、是一切,他们难道仅仅是国家获得和巩固政权的工具?普通人的历史命运难道就是在历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应该由政府来完成的工作为什么却由一个普通农民千辛万苦地来承担?……媒体除了表扬这类“好人好事”之外,是不是也该问几个为什么?
长久以来,也许久到有史以来,民众的历史一直都无足轻重,如同水滴随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翻不起一点涟漪,留不下任何痕迹。
类似于上述“寻亲”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难道我们真是一个健忘的民族?忘记过去,忘记前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对一个族群而言,都是一种灾难,对一种文化来说也将是毁灭性的。
从涂尔干学派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哈布瓦赫那里我们可以获知记忆的社会本质:集体记忆是由社会框构的,存在着一个记忆的社会框架,具体而言,“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但是,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过去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哈布瓦赫,68-69,303)。
例如,在涂尔干着力讨论的“集体欢腾”如庆典、仪式、重大活动等之外的日常生活期间的空白正是
由集体记忆填充和维持的,就此而言,哈布瓦赫继承并且推进了涂尔干富于洞见的思想。
说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不仅在于作为后人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而且更在于记忆是思想和理性的源泉,是明辨是非、以史为鉴的先决条件。
因为正如哈氏所言,“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使用着他们可以信手拈来的词语,这是集体思想的先决条件。
但是,每一个(被理解的)词语,均伴之以回忆,不存在没有词语对应的回忆”(哈布瓦赫,290)。
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材料,记忆则是思想的源流,如果没有了社会记忆,思想的河流就会趋于干涸;当然更不会有反思、有质疑、有批判,因为没有记忆就不会有基于历史的比较和分析。
而缺少思想、理性和良知的民族又如何能有前途呢?
社会记忆是由权力控制的
哈布瓦赫说:“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哈布瓦赫,71)。
这种种历史的“重新建构”依靠社会记忆,而记忆却是权力和治理的产物,也就是说,决定什么被记住和什么被忘却的是权力。
权力之所以能够控制社会记忆,原因在于哈布瓦赫所论述的:“集体记忆可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在每一个时代,这个意象都是与社会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哈布瓦赫,71)。
人们已经熟悉的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近乎天才式的寓言描绘了极权主义所能达到的思想和心理控制的极致,其中最重要的权力技术之一就是对社会记忆的消灭。
人们能够自由地思想需要对过去的记忆和当下的经验材料,而“大洋国”的统治者“老大哥”有意识、有步骤地修改和消灭过去:种种历史记录被有计划地销毁,各类报刊被不断地修改重写,以使人产生执政者永远是正确的印象。
于是“历史就像一张不断刮干净重写的羊皮纸”,以权势者们所希望的样子存在。
对历史记录的篡改和消除使思想者失去了可供比较和判断的标准,因为过去是存在于个人的记忆和历史的记录之中的,通过焚毁和篡改历史的记录,通过抑制和消除个人的记忆,思想与文化的源泉就被切断了,思想之流趋于枯竭,或者只能沿着统治者指定的渠道流淌。
这就是奥威尔所说的“控制过去就意味着控制现在和未来”,而“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我们的社会也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历史被改写、记忆被消磨的过程,其结果就是不该忘记的忘记了,应该记住的模糊了或者扭曲了。
许多对整个社会极其重要的事件、人物、数字、经历都遭遇遗忘,要么是搁置不论、“不争论”,要么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然而成千上万人们的经历和命运,无论功过成败都是民族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那种深厚、那份沉重,岂是一句“××无悔”那样简单和轻飘?
就社会科学研究而言,面对以往的事件和经历,设置讨论和研究的禁区也是控制记忆的权力技术。
追寻历史的真相,探究过程与逻辑并从中发现社会结构性特点和规律,是社会科学的学术使命与社会担当,如若学术研究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反而成为制造迷雾、扭曲历史的权力工具,那么社会失忆与社会失语就是必然的结果。
个体记忆的宝贵和意义
哈布瓦赫说:“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
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
但“只是说明个体总是使用社会框架来记忆并不充分,……个体通过把自己置于群体的位置来进行回忆,但也可以确信,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哈布瓦赫,68-71)。
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当然是个人性的,是许多个体或者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如哈布瓦赫所概括的家庭、宗教群体、社会阶级等)的生活故事。
正是由于个人的经历包括苦难往往是社会世界深层的结构性矛盾的产物,或者简单地说如布迪厄所强调的“个人性即社会性,最具个人性的也就是最非个人性的”(布迪厄、华康德,1998,263-265),个体记忆具有了超越个体的意义。
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关系确立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宏观社会历史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表明必须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视角理解记忆的社会属性。
人们对往事的记忆尤其是下层普通人的记忆常常是被淹没、被遮蔽的,这些记忆内容被视作无足轻重,甚至这些当事人自身也时常认为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因而回忆往事毫无意义。
这类贬损记忆和自我贬低的原因就在于记忆和历史中的权力关系——历史从来就是统治者的历史、精英的历史、正
式的历史和文字的历史,而“底层不能发出声音”,而且底层也没有记忆。
其实普通人并非记性差、忘性大,我们在多年的农村口述历史研究中发现,即使是最普通的村民村妇,对所亲历的事情都有着清楚的记忆并可以鲜活地讲述。
需要我们充分意识到的是,记忆被权力控制,记忆也被权力规训。
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着重探讨“群体的记忆如何传播和保持”的问题,他论证的是“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记忆是“社会结构的惯性”造成的,由此,个体层面的“个人记忆”,“认知记忆”和“习惯行为模式”经由“纪念仪式”、“身体实践”及其中象征的操演而形塑个体记忆(保罗·康纳顿,2000,1-40),而操演之手当然无疑是权力。
正缘于此,未被完全驯服的个体记忆才尤为珍贵和值得重视。
就中国社会而言,贯通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并由此重建社会记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之一。
我们需要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明的历史和文明的转型与普通人民的生活经历和常识常理(common sense)建立起联系。
换言之,将文明落实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卑微琐碎的经历和记忆便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可以成为宏大叙事的有机部分。
其根本的理解在于,人作为目的不可以随意泯灭于无形,人的历史不可以轻易忘却,这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
回到开篇时的个案,可以说,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每个人的苦难都有历史的重量!每个人的记忆都弥足珍贵!每个人的历史都不应遗忘!
2009年7月2日保罗·康纳顿(2000),《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
? 版社。
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莫里斯·哈布瓦赫(2002),《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Spivak , G. C. (1988),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 tation of Culture.(eds.) by Cary Nelson & Lawrence Grossberg. Urban a 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未见到报纸不知道是否全载,这里是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