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六要素和顺序
第一课 消息二则的教案及设计意图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3.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4.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1.讲述故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中的情感和气魄。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设计意图】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以此诗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面引导学生体会新闻体裁的特点做铺垫。
师: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是毛泽东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重大事件。
请大家再次阅读本课中的两则消息,对比诗歌,看看不同文体的表述,有怎样不同的效果。
(板书:消息二则)【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是自学检测,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又是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利用新闻基础知识学习《消息二则》打下基础。
二、资料助读,走进“新闻”师: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
思考以下问题:1.新闻是什么?2.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分别是什么?3.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预设课件出示: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媒体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
初中语文第一课
树
类型 结构(构成)
并列短语
兰色 表示
_实__词_ + _实__词_ 谓语
基 本 类
短型
语
常 见 类 型
偏正短语 定语/_状__语_+名/代/动 /形
动宾短语 后补短语
动词+名词/代词 动词/形容词+_补__语_
主谓短语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复指短语 方位短语 的字短语
名词_/代__词_ + 名__词__/代词
详略
开端
起因
发展
树
结构
高潮 结局
经过 写作
结果
说 明 文
表现手法
写作对象
平实性
事物
常见文体 文艺性
事理
对象特征 时间顺序
课题
顺序 方法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总分总 总分
结构 语言
总----分
分总
并列
准确 简明 周承密接
树
政论
常见文体 要素
评论 论读点后感 论讲证 演稿
议
方式
论
文
方法
结构
论立悼据论文 驳论
《荷塘月色》
6、以空间变化为线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树
有的记叙文有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 线索,阅读时应认真揣摩,理清思路。
详略安排
详略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
突出中心---- 详写 有关中心---- 略写 无关中心---- 不写
树
查字典
基本义
同义词
词义
引申义
反义词
比喻义
多义词
语境义
树
褒义词
感情色彩 中性词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 复习要点
01 消息二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泄(xiè)气督(dū)战要塞(yào sài)业已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败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
形容平静无事。
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
二、文学常识《消息二则》是毛泽东主席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撰写的消息。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新闻作品集》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们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知识点1、消息写作的“五要素”消息的五个要素,现在国内外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所谓“五何”或“五个W”: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
这五项是缺一不可的,缺了任何一项,消息就不完整,不容易使读者理解了。
现在西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除了五个“W”,还有一个“H”(如何)或(何果),这就是新闻六要素说。
2、结构层次消息的结构层次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部分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展开: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西路军渡江情况(同时辅以议论);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一课 消息二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新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以此导人课文。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题目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课件投放,主要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背景资料简介(课件投放)可先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补充投放有关资料。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的内容1.教师播放录音(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可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
4、学生从两则新闻中任选一篇,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5.分别选两位同学指出新闻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与结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七年级语文第一课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第一课知识点七年级语文第一课知识点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③《夏感》梁衡。
④《秋天》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王湾,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éng)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栖息(qī)鳊鱼(biǎn)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三、课文内容把握: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学设计
主备人:蒋淑歌老师消息两则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基本方法:在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品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以前教学多是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
然后逐一对照各知识点解析课文。
这种教法学习起来会很枯燥,而且认识不深刻,所以本节课准备采用先深入课文再汇总得出新闻知识的方法。
另外对时代背景要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通过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
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导学案一、预习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新闻概念: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它及时准确的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下面这条新闻,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今天下午2点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扼要的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消息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语文课件:第一课
深入探究
②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要求:
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
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深入探究
本文导语的作用?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战线(即渡江区 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研读课文
1、三路大军的介绍顺序可以打乱吗?详略 可以改变吗? (三路大军三个层次,从衔 接上分析其顺序的安排。)
1) 时间上。 2) 渡江部队。 3) 内容上的衔接。 (1)中路军首先突破,所以先讲。因已有报道,所以简 略。 (2)西路军与中路军情况相似,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连 在一起,顺理成章,较为具体。 (3)东路军敌情与前两路军不同,战斗激烈,又因为此 处被敌人吹嘘为“金汤”防线,有必要具体,才能显示 出我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作风和气势。文势也涌起 高潮。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 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 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品味语言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
返回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研读业
EXIT
检查预习
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 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 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 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 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 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 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 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课件
2020/7/17
听读,请在文中 划出这则新闻的的 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2020/7/17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标题、 导语、主体。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 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 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词语识记
kuì 溃退
zài 永载史册
dāng 锐不可当
jiān 歼灭
è 阻遏
sài 要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 阴一 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
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 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冲__破__敌__阵__,__和__横__渡__长__江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不__是__,__因__三__路__军__加__起__来__是__一__百_。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不__含__”__指__不__包__括__,__体__现__语__言__确__凿__无__误__的__特__点__。__“__均__”__指__“__全_ ”, __体__现__战__线__之__长__、__胜__利__之__大__,__洋__溢__着__自__豪__之__情__。________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 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中国 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 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 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 100人之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六要素包括:
1.时间:第一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0日,第二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2日。
2.地点:第一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前线总前委,第二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战役总前委。
3.人物:第一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第二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
4.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原因,第二则消息是关于我军渡江情况。
5.经过: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准备渡江作战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船只不足等问题,但最终还是成功渡过了江。
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进展情况,包括攻占南京等城市。
6.结果: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成功渡过长江,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第一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
注释
[1]本篇选自《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 要古籍。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 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 物产、药物等。《山海经》共十八卷,其中《山经》5卷, 《海经》13卷,共约31000字。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和较高 的参考价值。 [2]夸父:神话人物。 [3]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4]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5]欲:想。 [6]河渭:指黄河、渭河。 [7]大泽:神话中的大湖。 [8]未至:没有赶到。
思考
五、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思考
时间——往古之时 地点——九州大地 人物——女娲 起因——四极废,九州裂 经过——女娲炼五色石......止淫水 结果——苍天补,......,颛民生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
夸父()逐走()河渭()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 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注释
[11]息:停止。 [12]颛民:善良的人民。颛:善良。 [13]鸷鸟:凶猛的鸟。 [14]攫(jué):用爪子抓取。 [15]于:介词,在。 [16]是:指示代词,这,这个。 [17]鳌:传说中的大海龟。 [18]济:拯救。 [19]淫水:泛滥的洪水。 [20]涸:水干。 [21]狡虫:猛兽。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
冯亚茹
神话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神话
概念: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是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
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内容:
歌颂劳动创造 赞美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 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 地位:其产生展现了古代人民与自然斗争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富有 浓郁的人情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 宝。
第一课新闻两则《百万雄师过大江》(共50张PPT)
"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 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三里民族中学 毛向泽大东 忠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 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 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 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 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 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 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 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 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 要打响。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 下……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概括段意: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第二层 说三国,到后汉,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 (背景资料) 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背景资料)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第五层
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 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
• 运用所学有关新
作
闻知识,写一则 新闻,报道发生
业
在你自己身边的 新鲜事,300字左
拓 展 延 伸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1课 按顺序把一段话写清楚
(顺序词语) 我先拿起一张饺子皮儿,用左手托住。 然后用右手弄了满满一勺子馅儿,放 在皮儿中央。再把饺子皮儿的两端往 中间一合,使劲一捏。 不料,馅儿像小虫一样,从饺子皮 侧面钻了出来。我一看,赶紧把馅儿 (拟人句) 堵住,可皮儿仍旧张着大嘴。弄了半 天,皮儿就是合不拢嘴。 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沙发 (神态描写) 上。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十天过去了,我已经掌握了蛙泳和仰 泳的基本动作。当妈妈带我来到游泳池时,我像条小泥鳅似的在水里自 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甚至比妈妈游得还快呢!(懂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步:擦洗碗筷
第三步: 清洗真干净
学会洗碗好开心!
为什么要学包饺子?
我学会了包饺子
怎么学会包饺子的?
学会包饺子以后怎么样了?
题目:我学会了(
开头:点明主 题,学会了什 么? 中间:按事情 发展顺序写, 自己是怎么学 的。
)
1.( (
),我学会了
)。
2.刚开始时,我( )。后来, 服困难,得到 了谁的帮助或鼓励)
妈妈看到我灰心丧气的样子,好像摸透了我的心 思,走过来对我说:“妞妞 ,是不是泄气了?” 我点了点头。“来,我教你!”说完,妈妈便拿起 一张饺子皮儿,给我做示范。看着妈妈娴熟的动作, 听着妈妈耐心细致地讲解,我明白多了,又有了信 心,便重新振作起来,心想:“我一定要学会包饺 子。”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我学会了洗碗
因为我怕水,所以我决定去学游泳。
(简述原因)
今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游泳培训班,每天早上九点去游泳馆训练。 第一次去游泳馆,我心里想,这么深的水,我踩不到底沉下去可怎 么办呢?„„正在这时,刘教练开始教我们做游泳前的准备活动了,之 后又教我蛙泳的腿部动作。他让我趴在岸边练习:第一,小腿向上翻; 第二,脚掌翻起来朝天;第三,双腿向后弧形蹬开;第四,合拢双腿。 四个动作中,我觉得第二个是最难学的。当我对所有动作熟练了一些, 教练就让我背着救生板在水里练习,同时训练在水中憋气。在随后的几 天里,我身上的背板越来越少,当背板全部摘掉的时候,刘教练又让我 从岸上跳到水里游,我心里非常害怕,不敢往下跳,结果刘教练把我当 成球一样“踢”了下去!我不小心喝了两口水,心里很紧张,但是我的 情绪很快的稳定下来,两腿用力向后一蹬,我顺利的游了出去,我成功 了! (成功后的喜悦。)
第一课 学写新闻(八年级)
第一课学写新闻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任务有三: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本课我们主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来学习和训练。
【知识梳理】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
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如何”。
一般的新闻都具有这些要素。
本单元教材主要介绍的是新闻的三种体裁:消息、新闻特写、通讯。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新闻特写是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和消息一样,通讯也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技巧点拨·消息写作】1.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此外还要尽可能突出重点、简洁醒目。
值得注意的是,标题是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也是文章的广告,要能够引起读者充分的阅读欲望。
一个好的标题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1)生动传神。
标题如消息的眼睛,最能传神。
要选取那些最能最能传达新闻事实和消息主题的词语写入标题。
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胜利”“南渡”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了我军胜利渡江的气势,非常地生动传神。
(2)简洁工整。
消息标题用字不能太多,要求语句凝练,简明扼要。
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凝练地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
(3)新颖别致。
新颖别致的标题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吸引读者的注意。
第一课六要素和顺序
第一课六要素与顺序知识点梳理一、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了人与人的关系、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事件的起因经过,就能很快地把握文章内容。
关于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指“因何发生了这件事”,“经过”指事情发展过程,“结果”指最后阶段,事情发展的状态。
对这三项的概述一般是“谁怎样”“谁干什么”,而这里的“谁”多指主要人物。
二、顺序阅读中常常会问某一段属于哪种记叙方式,有何作用。
完成这类试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记叙的顺序有哪些,以及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是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是指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它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流畅。
2、倒叙是指事情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提至文首先写,然后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往往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生动,或者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是突出文章中心等。
3、插叙,是暂时把原有的叙述线索中断,把某个重要情节提至前面,或是插入有关另一件事的叙述,然后再返回中心事件顺着往下讲述。
插叙的作用往往是对文章主要情节的补充交代或说明,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显紧凑。
例题精讲1让我看着你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
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
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
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
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A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
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
语文——第一课《敲门》教案
教学程序及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新课教学
70分钟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等、小说有《洗澡》等、论集有《春泥集》等、译有《堂·吉诃德》等。最近刚出了一本新书《走在人生边上》
第二部分:二次敲门、四次开门、三次关门_____(经过)
第三部分:追述作者与钱老夫妇的深入交往(结果——打开心扉)
1、赠书(第二部分第 23段)
钱钟书:《围城》/杨绛:《干校六记》
2、赠(蜂)乳(大步流星、塞、天真)
3、赠言
4、赠钱(塞)
细节描写(略)
总结:表现了钱老先生关心扶掖青年、豪爽、睿智的性格特征
第四部分:怀念故人,怀念往事(点题)
三、课后讨论、思考:
2、面前这扇几开几合的门再一次敞开了,是钱钟书先生走了出来。
3、钱先生点点头……(钱钟书)
4、“我们商量一下吧。你已经在这里呆了一上午了。看样子,我是说服不了你的,你倒是要说服我了。”(钱钟书)
5、这时,钱先生又请过妻子杨绛,让我跟她也商量商量。
总结:1、钱钟书夫妇唱和融洽、关心扶掖青年。
2、作者的坚持终于打开了钱钟书夫妇的心扉,从此再也没有关上,也从此开始了一段“忘年交”。
板书:绛(jìang) 忐忑(tǎn tè) 昧(mèi)
契(qiè ) 睿(ruì)智 腼腆(miǎntiǎn )
文章的时间顺序:
1、1980年秋天的一个周日
2、一周之后
3、过了一个星期
4、1984年
5、1990年的春天
6、1997年
7、1999年
8、几天前
读完后,纠正同学们的错字,请六个同学上台注音,其余同学思考一个问题:本文是顺叙、插叙、倒叙中的哪一种?提示:顺叙,并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以前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六要素与顺序知识点梳理一、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了人与人的关系、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事件的起因经过,就能很快地把握文章内容。
关于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指“因何发生了这件事”,“经过”指事情发展过程,“结果”指最后阶段,事情发展的状态。
对这三项的概述一般是“谁怎样”“谁干什么”,而这里的“谁”多指主要人物。
二、顺序阅读中常常会问某一段属于哪种记叙方式,有何作用。
完成这类试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记叙的顺序有哪些,以及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是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是指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它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流畅。
2、倒叙是指事情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提至文首先写,然后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往往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生动,或者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是突出文章中心等。
3、插叙,是暂时把原有的叙述线索中断,把某个重要情节提至前面,或是插入有关另一件事的叙述,然后再返回中心事件顺着往下讲述。
插叙的作用往往是对文章主要情节的补充交代或说明,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显紧凑。
例题精讲1让我看着你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
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
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
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
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A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
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
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B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
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
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
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
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
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
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
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⑦C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
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
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
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阅读练习考点分析:记叙六要素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结果:考点分析:内容理解概括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6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3、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4、文中多次写到“我”的眼泪,请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中A、B、C三处“我”流泪的原因。
A、B、C、考点分析:词语指代5、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考点分析:人物形象6、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
(写出两个方面即可)参考答案1、经过: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结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2、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3、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4、A、想到母亲时日不多,悔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是一种“无奈的泪”B、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却还时时体谅着“我”的感受,安慰“我”,自己却只能默默地看着,是一种“感动的泪”C、母亲的抉择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深深体会了母爱的伟大,而母亲的要求仅仅是再看看“我”。
这是一种“震撼的泪”。
5、捐献眼角膜6、(1)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2)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3)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4)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5)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意对即可)例题精讲2遇见世上最好的爱①请你一定相信,遇见了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②大学时的好友假期出游,顺路来看我,就在我家中住了几天。
正遇上丈夫出差,孩子感冒,我忙得不可开交。
几天下来,她感慨道:“看见你这样忙忙碌碌、身不由己,我是绝不敢要孩子了。
”③我一愣:“你都看见什么了?”她同情地说:“看见你一日三餐洗煮烧煎,比保姆还辛苦;看见你栉风沐雨,又接送孩子上学,又忙于工作,几乎变成机器人;看见你凌晨两点还不能安歇,要给孩子喂药喂水,像个苦役犯;还看见你的皱纹与眼袋,看见你无穷无尽的付出。
”④她叹息:“女人最好的年华就这样交付掉了,人生还有什么乐趣?你看我,工作时无忧无虑,出游时无牵无挂,多好!”我笑了,对她说:“你什么都看见了,可唯独没有看见我的快乐和幸福。
”⑤她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半开玩笑地说:“你不是在自欺欺人吧?”⑥我告诉她,儿子刚上幼儿园,第一次吃鸡翅时,才两岁半的他,将鸡翅藏在白衬衣的袖子里,晚上带回来要与我分吃。
我至今记得,他津津有味地吸吮那半截鸡骨头的馋相。
每每想起他衣袖上留下的那片鹅黄色油渍,我心里就会有一片淡淡的温暖。
朋友若有所思,脸上不再是戏谑的表情。
⑦我告诉她,走在路上,儿子像个小小男子汉,懂得让我走在他的右边。
他说:“妈妈是近视眼,我是千里眼,我来保护你!”过马路的时候,他会冲着车流大喊:“你们通通快让开,我妈妈要过马路了!”仿佛我是至尊至贵的女王,所有人都得谦恭礼让。
母亲,就是孩子心灵国度里最值得敬爱的女王。
朋友爽朗地笑起来,她说:“好羡慕你,女王陛下。
”⑧我告诉她,去年五月的一个中午,儿子很迟还没回来。
在外环路上,我找到了他。
这一路,槐花开得纯白如雪,幽香扑鼻,儿子正专心致志地往树干上写字,一棵一棵地。
他对我说:“今天是母亲节,我没能买到康乃馨,就来到了这里。
”花开得那么好,却有人采摘,儿子就用水彩笔写下了这些稚拙的留言:“这是我送给妈妈的花,请让它好好地开,不要摘。
”望着这一路盛开的槐花,我知道,这是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牵着孩子的手,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听到这里,朋友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
⑨我告诉她,就在前天,我和儿子一起去医院验血。
当医生宣布儿子和我是相同血型的时候,他一下子欢呼起来:“太好了,如果以后妈妈生病需要输血,就可以抽我的了!”旁边验血的人,还有医生,都感动地说:“有个这样的孩子,真好!”我平静地陈述完这些片段,朋友的眼睛却在刹那间湿润了。
⑩我对朋友说:“你没有看到,我在辛苦的同时享受到多少甜蜜,你也无法感受,我生命中最深的温暖。
但请你一定相信,遇见了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朋友郑重地点了点头,露出了赞同的微笑。
阅读练习考点分析:内容理解概括1、“我的快乐和幸福”具体体现在哪几件事情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考点分析:句段赏析2、请赏析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考点分析:记叙顺序3、第6-9自然段运用的是什么记叙方式?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考点分析:行为描摹4、细读第8自然段,猜猜儿子还会在树干上写些什么。
考点分析:篇章结构5、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参考答案1、儿子第一次在幼儿园吃鸡翅时偷偷带回与母亲分吃。
过马路时,总想着要保护母亲。
母亲节时,没买礼物,槐花树上写字不让别人摘,作为礼物送给母亲。
验血得知和母亲血型相同时,激动地说自己以后可以抽血给母亲。
2、这几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各个方面说出朋友认为做母亲的辛苦,语气表达强烈。
3、插叙。
插叙了儿子对“我”的关心和给“我”温暖的几件事,突出了文章主题。
4、5、点明文章主题,与文章题目相照应。
课堂练习我最喜欢的一枚邮票在我的集邮册中,珍藏着许许多多图案各异的邮票,有浩瀚的大海,雄伟的长城,壮丽的美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枚纪念教师节的邮票。
这枚邮票是1986年发行的,邮票的上方有一块黑板,黑板的前面有一张黄色的讲桌。
讲桌的正中摆着一束鲜花,那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像火一样红,它们张着脸,在向老师致敬。
邮票上方写着“9月10日教师节”字样。
它的面值虽然只有8分,在我心中却比千金还重。
人们常说:“老师象园丁,用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老师像红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正是如此,老师为我们花费的心血数不清,写不尽,说不完……老师,您那慈母般的心像一盆炭火温暖着我们的心;您那温和的目光,寄托着对我们的无限希望。
每天晚上,当人们进入梦乡之时,您窗前的灯光还像星星一样闪亮。
长年的劳动,使您的身躯瘦弱了,眼角上爬满了鱼尾纹,鬓角又增添了缕缕银丝。
当桃李满天下时,您只在花丛中含笑。
讲桌上的那一束鲜花,正表达了我们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现在,这枚邮票仍然珍藏在我的集邮册中,激励着我前进。
阅读练习1、在许多的邮票中,“我”看到教师节这张邮票时,产生了怎样的联想?2、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第2自然段介绍一枚纪念教师节的邮票,是按照_____________顺序记叙的。
说明这个顺序的词语有:“”“”“”“”。
4、对第2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应该怎么理解?5、第3自然段中写道:“老师像园丁,用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老师像红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