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等古诗词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等古诗词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等古诗词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等古诗词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一」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等古诗词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二」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导语:下面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相关知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的题。

(计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1,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2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3,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5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6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注】 1虎丘:苏州名胜 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3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4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5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6两脚盘腿打坐。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③但少闲人( ) ④尝秋夜坐钓月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B.相与步于中庭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C.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2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小题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2分)小题5: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2分)答案小题1:①想,思考②于是,就③只是④曾经(答对一个给0.5分) 小题2:B小题3:、(2分)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夜游阅读理解及答案[全文5篇]

记承天夜游阅读理解及答案[全文5篇]

记承天夜游阅读理解及答案[全文5篇]第一篇:记承天夜游阅读理解及答案【原文】记承天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问题】9、本文作者是【】(人名),【】(朝代)文学家。

(2分)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分)答:【参考答案】9、(2分)苏轼宋10、(2分)透明11、(2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12、(2分)要点: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和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答案一、《东坡志林》苏轼二、(1)念 / 无与乐者(2)怀民 / 亦未寝(3)盖 / 竹柏影也三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3.清澈透明4.只是四、1.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

2)XXX也:是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XXX亦未寝:指XXX也没有睡。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2.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XXX。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4.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5.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的心境是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人。

7.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对月夜的赞美和对有情趣高雅的人的羡慕和敬佩。

XXX?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作者自称是“闲人”,他是一种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态度。

9.月夜美景:在月色的照耀下,竹林和柏树的影子在地面上交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美景中,有情趣高雅的人们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人生的深刻意义。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书上元夜游己卯上元,予在儋州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②,屠沽③纷然。

归舍已三鼓④矣。

舍中掩关⑤熟睡,已再鼾⑥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⑦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⑧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己卯:指1099年;儋州:地名,今属海南,苏轼于1097年被贬谪至此。

②杂揉:即杂糅,混杂糅合。

③屠沽:屠户与酒家。

④三鼓:三更,指半夜11点至凌晨1点。

⑤关:门。

⑥再鼾:已醒而复睡。

⑦过:苏过,苏轼幼子。

⑧韩退之:即韩愈,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到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钓鱼之处,暗指自己际遇不好,不得志。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念:思念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C.盖.自笑也盖:大概是D.屠沽纷然纷然:纷纷攘攘的样子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有老书生数人来过.及鲁肃过.寻阳C.予欣然从之.何陋之.有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山外,将到楚地游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庭中....1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0.用原文填空。

(4分)(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2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

(4分)答案: 18.(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

20.(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

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

联系略。

试题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②相与步于中庭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2)理由: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语文重要一课,更是考试的重点知识,所以,同学们在日常中要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欢迎阅读!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眉州眉山人代家。

2、解释加粗的词。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有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理由:。

(2)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6、“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11、德国的荷尔得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湖南省湘西中考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湖南省湘西中考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湖南省湘西中考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②锸(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②徙知徐州(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DA.盖竹柏影也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答案:(1)①但:只②徙:调任(2)D(3)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②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4)甲文: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更有豁达的情怀.乙文: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书上元夜游和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书上元夜游和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书上元夜游和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写在前面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夜游和夜游是两个非常经典的主题,被许多文学大家进行过描写。

在《书上》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元夜和承天寺的夜晚,但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夜晚游玩的感受。

本文将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元夜游元夜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

在《书上》中,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元夜的夜晚。

他提到夜晚的天空布满了繁星,大街上灯火辉煌,人们聚集在一起观灯、玩耍和庆祝。

整个城市沉浸在充满喜庆气氛的节日氛围中。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将读者引入元夜的热闹场景。

他描述了人们玩耍的形态,如放风筝、搓麻将、赏灯等。

作者还提到了人们齐声歌唱的情景,使整个夜晚更加欢快而热闹。

记承天寺夜游相比之下,《记承天寺夜游》则展现了一个寂静而神秘的夜晚。

承天寺是一个古老的庙宇,坐落在一个山顶上。

在夜晚,庙宇中的钟鼓声回响于山谷之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与《书上》中的元夜相比,这里给人一种宁静和沉思的氛围。

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描写了夜晚中承天寺的景色。

月光洒在庙宇上,映照出悠久的历史和庙宇的壮丽。

作者通过描述庙宇中的佛像和香客们的虔诚,表达了他对宗教信仰的敬重和景色的迷人。

对比阅读元夜游和承天寺夜游虽然都发生在夜晚,但它们给人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元夜游是欢快喜庆的,人们在热闹的场所中尽情玩乐,庆祝新年的到来。

而承天寺夜游则是安静神秘的,人们来到庙宇中,沉思于宗教信仰,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静谧。

这两个夜晚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对不同活动的不同期待。

在元夜游中,人们追求娱乐和喜庆,希望和家人朋友一起欢度节日。

而在承天寺夜游中,人们希望通过寻找宁静和思考,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此外,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语言和描写手法来表达各自的主题。

《书上》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欢乐的元夜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其中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练习题答案:1.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是如何描述夜晚的景象的?答案:苏轼在文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他提到了月光如水,树影婆娑,以及寺庙的钟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2.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夜游相关的活动?答案:苏轼在文中提到了与友人一起在承天寺中散步,谈论诗文,以及聆听寺庙的钟声。

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文人雅士在夜晚的闲适生活。

3. 问题: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夜游的体验,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4.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答案:苏轼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如,他将月光比作水,将树影比作舞动的精灵,增强了文章的意境和表现力。

5.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的“钟声”有何象征意义?答案:钟声在文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苏轼通过钟声,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6.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散文中的佳作,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7.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的“闲人”是指什么?答案:“闲人”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能够享受生活,有闲情逸致的人。

苏轼通过“闲人”一词,表达了对那些能够脱离世俗纷扰,享受自然和文化的人的赞赏。

通过这些练习题答案,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的内容和苏轼的思想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寺④如积水空明(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参考答案:(1)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于是,就④清明澄澈(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竹影(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描绘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散文。

以下是习题
及答案的内容:
习题一: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自然景观?
答案: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月光、古树、寺庙的宁静以及夜晚
的寂静。

习题二:请简述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开始的好奇和期待,逐渐转变为对寺庙
宁静氛围的欣赏,最后在月光下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平和。

习题三: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如何描绘月光?
答案: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将月光描绘得既明亮又柔和,
如同轻纱覆盖在古树上,给人以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习题四: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对寺庙的描述有哪些特点?
答案:作者对寺庙的描述突出了其古老、宁静和神秘的特点,通过细
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在夜色中的庄严与宁静。

习题五: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通过游览体验到的哲理是什么?
答案:作者通过游览体验到的哲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以上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哲理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鼓:动词,击鼓【答案】C【解析】题考查文言实词。

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意思。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 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C. 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D. 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

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快乐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练习
3.对“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 )
A、天空中月光明亮,房屋月光如水。

B、庭院中洒满阳光,像地上积满了水。

C、庭院中洒满阳光,像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D、庭院中的月光像是积聚在那里的一潭透明的清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
3.D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略。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_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景,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是一个清闲无所事事的人。

C.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快乐和解脱,他和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志同道合。

D.作者通过赏月色,看积水,与友乐来排解自己被贬谪的悲凉之情。

4.文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简要分析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户:门 (2)念:想到,考虑 (3)相与:一起,共同2.(1)庭院地面上的月光,宛如一泓水那样清澈透明,(在这)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C4.写出了月色皎洁,清澈透明的特点。

5.一方面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作者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世俗所累,表现了张怀民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

另一方面也包含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和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鼓:动词,击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
D.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10.答案C 句意: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过:访问.
11.答案B A.(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然,…的样子.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不上鱼来.然,但是.
B.我放下拐杖大笑.而:表承接.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而:顺承,
C.予欣然从之: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之,代指他们.山间早晨和傍晚.之,结构助词的.
D.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于:在.都认为比徐公美丽.于,比.12.答案D D项中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不正确,从甲文最后一句、乙文“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
己卯年(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海南一地名),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出去游玩一趟?”我高兴地答应了.走出城西门,进入和尚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少数民族混杂,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半夜
了.仆人关门熟睡,已经一觉醒来又睡去了.我放下拐杖大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不上鱼来,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其实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得上来大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