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军队编制
两汉南北朝军队编制,将军名号
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
东晋时,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
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
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
设定编制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谘议参军、中兵参军等,亦单称参军、参军事,从此为诸曹之长的官名。
如晋元帝为丞相时,府中设十三曹,均以参军为长中护军,北军中候中军将军左右卫宫殿宿卫领护等将军,校尉分统京城宫城宿卫京城外无宿卫牙门军四护军1左右前后军将军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左右营校尉,贵重领军统帅2左右卫将军,置司马功曹主簿。
3奉车都尉,掌乘舆车驾。
驸马都尉,掌副马。
骑都尉,掌羽林从骑,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
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
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大司马,一人。
掌武事。
司,主也;马,武也。
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
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
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
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
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
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
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
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将军,一人。
凡将军皆掌征伐。
周制,王立六军。
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
将军之名,起于此也。
楚怀王遣三将入关,宋义为上将。
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
汉西京以大司马冠之。
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
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
其后又在三司上。
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
晋武帝践阼,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魏晋南北朝军制
魏晋南北朝军制三国军制魏蜀吴三国正式成立的时间分别是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但三国鼎立的局面及三国各自的立国规模,却早已形成。
因此,这里所述及的军事制度,包括三国尚未正式成立却已初具规模这一段时间。
曹魏的军事制度1.军事领导机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并以许县为都,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都许后,曹操先后以司空、丞相执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汉献帝完全成为傀儡。
所以史家说汉献帝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
①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司空府、丞相府即所谓霸府,成为真正的权力机关。
同时,它也就成为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在曹操的霸府中,军权由曹操自己独揽,下设领军、护军各一人为最高军事幕僚。
领军、护军平时辅佐曹操理事,参与军事机密与决策,战时则可在外代表曹操指挥、监护诸军。
此外,曹操霸府中先后设置有司马、军师祭酒、军师等多种军事幕僚,佐理兵事。
①《后汉书》卷72 《董卓传》。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后,曹氏霸府转化为曹氏王朝,曹丕转以皇帝身份执掌全国军政大权。
曹丕为防大权旁落,废丞相、恢复仅作为虚衔的东汉三公制度,又将原属内廷少府的尚书出为独立部门,使其成为全国的中枢行政机关。
同时,曹丕又设置中书监、令,掌管朝廷机要。
从行政部门说,曹魏尚书五曹中有五兵尚书一职,掌管军事,这应该是曹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但实际上,由于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而典掌机要又与皇帝接近的中书监、令由于常能参与国家机密及决策,其权力往往大于尚书。
曹魏时,还有掌管全国军事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
任此职者,实为全国军事统帅,权任甚重,因而并不常置。
曹魏宗室大臣曹真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出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此职之初设。
曹魏后期,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3人相继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握朝政大权,曹氏皇帝逐渐成为傀儡。
晋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与指挥方式
晋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与指挥方式晋朝(公元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军事制度在历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晋朝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以及指挥方式展开论述。
一、晋朝军事制度晋朝军事制度相对稳定,主要继承了魏晋时期的制度,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在军事组织上,晋朝采用了一元化的制度,即以皇帝为最高统帅,全权领导军队。
同时,在各地设立都督、刺史等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具体指挥和管理军队。
其次,在兵员征召上,晋朝采取兵役制度,实行募兵制度和徭役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晋朝会定期征召士兵,作为正规军队编入军队中,同时还会适当征用地方民众作为辅助部队。
此外,晋朝还注重军事设备的统一和规范。
他们大力发展军器制造业,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晋朝还建立了军器监等机构,统一管理军器的制造和分发。
这种制度对于保障军队装备的充足与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晋朝军队编制晋朝的军队编制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晋朝设立了“百官军”制度,将一些文官和武官结合起来组成军队编制。
这种制度不仅考虑到了军队的实际需要,也充分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
晋朝军队按照类别分为步兵、骑兵和水军。
其中,步兵是主力部队,骑兵则主要用于侦察和运输,而水军则负责江河水域的保卫和交通线的防护。
另外,晋朝还根据战争的需要,组织了一些特种兵。
比如,设立了特种部队负责城市的防守和特种任务的执行。
这些特种兵的编制根据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晋朝的指挥方式晋朝的军队指挥方式主要继承了汉朝和魏晋时期的传统,吸收了一些新的因素。
晋朝采用了“三军分置”的指挥制度,即将军队分为左军、中军和右军,由各级指挥官负责指挥和管理。
在战斗中,晋朝的指挥官通过旗号和鼓号来传递命令和保持队形。
同时,晋朝注重将指挥官的个人能力和战斗素质进行培养和选拔,以提高指挥的效果和作战能力。
此外,晋朝还设立了军事顾问和谋士机构,由有经验和才干的人员担任,负责参谋和指导作战。
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没有一个朝代的军队编制能够贯彻始终)
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没有一个朝代的军队编制能够贯彻始终)金戈铁马'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人们熟悉的谚语,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可以计算兵力。
军队的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
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
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
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来的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金戈铁马1、什伍之制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
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
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出土的商代墓葬遗址中,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10人一组,陪葬的铜兵器往往也是10件为一捆,或许当时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
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行'字也就是10个'什',由'百夫长'指挥;10'行'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3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
据说商王亲自率领的'王师'就是由3个'师'组成。
不过根据安阳一个商朝墓葬出土的战车来看,却是5辆一组,前三后二,每辆有3套作战武器,说明每辆有3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3个殉葬坑,每坑殉葬5人,看来应该是为前面3辆战车提供勤务的徒役。
古代军队与现代军队编制制度
古代军队与现代军队编制制度汉代军队编制基本沿袭秦代编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
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
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的员额不断缩小。
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
东晋时,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
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
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
关于北朝时期军队编制情况,史籍记载不是很明确。
据说北魏时期也是以队、幢、军3级为基本编制。
但据说军仅千人左右,则或许是100人左右为队,以上3队1幢、3幢1军。
指挥官分别为军主、幢主、队主。
军以上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需要组编由“统军”、“别将”、“都督”等指挥。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对传统军队编制的改革力度较大。
据说当时在皇帝之下设6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管辖两个大将军(共12名),每个大将军管辖两个“开府”,每个开府管辖两个“仪同”。
这些听上去级别很高的军官实际指挥的士兵实际并不多,每个开府所指挥的是“军”(也叫“团”),但是实际上只有2000人左右;每个仪同指挥约1000人左右。
千人以下的编制情况不明,但想来应该还是传统的什伍之制。
这一时期,步兵、骑兵、水兵均得到完善的发展,骑兵、水兵在战斗中被广泛使用。
如“楚汉之争”、“官渡之战”中骑兵的使用,“赤壁之战”中水兵的使用。
秦汉时期骑兵已有很多的独立建制部队。
比如楚汉相争时,两军有很多称为“骑将”的军官。
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项羽最后失败,带领800名骑兵突围。
刘邦命令骑将灌婴率5000骑兵猛追,一直追过淮河。
西汉为与匈奴作战,逐步组建起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征兵时专门有“骑士”的兵役,朝廷任命专门的“车骑将军”,以后又设立“骠骑将军”、“骁骑将军”等名号。
晋朝的军事制度战争与军队的组织与训练
晋朝的军事制度战争与军队的组织与训练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制度、战争与军队的组织与训练具有一定的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晋朝的军事制度、战争形态以及军队的组织与训练。
一、晋朝的军事制度晋朝的军事制度相对于前代朝代有所创新与改变。
晋朝在组织上实行了州、郡、县三级军制,将军事力量分散管理。
州为最高级军事行政单位,郡和县则在军事指挥和组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晋朝的军事制度中,平时主要依靠义勇军支撑军事力量。
义勇军是由百姓自发组成,以保家卫国为宗旨的军队。
此外,晋朝还设立了郡监、县监等官职,监掌对军事的管理和监察。
这些军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晋朝的战争与军队的组织与训练提供了基础。
二、晋朝的战争形态晋朝的战争形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内战与外战。
内战是晋朝时期战争的主要形态之一。
晋朝从建立之初就陷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地军阀争夺权力,内部纷争不断。
由于内战的频繁发生,晋朝内部的军队组织与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军队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磨合,以备战。
外战方面,晋朝与北方民族之间的战争较为频繁。
在与鲜卑、匈奴、乌桓等民族的战争中,晋朝军队采取了多种战略策略和战术手段。
例如,晋朝在对抗匈奴的战争中,采取了与匈奴对峙、策反匈奴部落、修筑长城等措施,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安全和稳定。
三、晋朝军队的组织与训练晋朝军队的组织与训练在当时也是相对完善的。
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兵役制度,统一编制、管理和培养士兵。
晋朝的军队分为弓弩兵、步兵、骑兵等不同兵种,各兵种在编制和训练上都有明确的要求。
晋朝军队的训练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战术训练和纪律训练等方面。
体能训练注重士兵的体格和力量的发展,以应对战场上的高强度运动和作战需求。
战术训练则以战争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包括阵型变换、队列训练以及火器的使用等。
纪律训练则是培养士兵服从命令、保持军纪的重要途径,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总结起来,晋朝的军事制度、战争与军队的组织与训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先进性。
晋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组织与军事战略
晋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组织与军事战略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制度、军队组织和军事战略在那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晋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组织和军事战略,以期为读者提供对晋朝军事事务的深入了解。
一、军事制度晋朝的军事制度相对成熟,总体上延续了前代的基本模式,并且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
这一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统一的征兵制度、官职军衔体系和严密的军事法律。
在征兵制度方面,晋朝实行了一定的兵役制度,以确保军队的充实与备战能力,尤其是疆土边界地区的防御。
晋朝通过税收和义务兵役的方式,确定了兵员的源头,并将其编入相应的军队。
官职军衔体系是晋朝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朝的官员根据其军事能力与功绩被授予不同的军衔,从而形成了严密的指挥系统。
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激励军队士气,也有助于确保指挥层级的顺畅与效率。
晋朝还实施了一系列严密的军事法律,以维护军事秩序与纪律。
这些法律规定了军队的组成、编制、行动和指挥等方面的细节,确保军队的一体性和稳定性。
二、军队组织晋朝的军队组织相对灵活,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战略目标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战场和作战环境。
在兵种上,晋朝军队分为步兵、骑兵和水军。
其中,步兵是最为基本和主要的兵种,承担着绝大部分的作战任务。
骑兵则主要用于快速机动和突击,尤其在对抗蛮族和游牧民族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军负责河道和水域的防御,保障晋朝在南方沿海地区的安全。
晋朝的军队还根据区域和任务的不同,划分为中军、前军、后军和侧军等不同的部队,以便更好地组织作战。
军队组织的灵活性不仅有助于应对不同的作战需求,也为指挥官提供了更多策略和战术上的选择。
三、军事战略晋朝的军事战略主要包括对外扩张和边界防御两个方面。
由于晋朝的政权建立较晚,处于世袭王朝与蛮族游牧民族的夹缝之间,其外部安全环境相对脆弱,因此边界防御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任务。
晋朝对外扩张的战略主要针对南方蛮族和北方游牧民族。
其中,对南方蛮族的征讨是常态化的军事行动。
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队发展
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队发展晋朝(公元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军事制度与军队发展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就晋朝的军事制度以及军队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军事制度1. 行省制度晋朝继承了魏晋时期的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数十个州、郡和县。
每个州设有都督,负责地方政务和军事指挥。
行省制度有效地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衔接,并保持了统一的军队指挥体系。
2. 进士选拔体制为了选拔人才,晋朝建立了进士制度。
每年举行科举考试,考察学生的文学才能和政治能力,然后择优录用。
晋朝的进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指挥官的素质和军事指挥水平。
3. 封建制度晋朝继承了前期的封建制度,以分封制来管理领土。
贵族将领得到封地,负责守卫边疆和军事防御。
这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贵族将领的积极性,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管理。
二、军队发展1. 兵役制度晋朝实行中央招募制度,将士兵编入军队,定期进行统一的训练和管理。
同时,晋朝还实行兵籍制度,分为车骑兵和步兵两类,根据人口数量和地域特点进行编制和分配。
这种兵役制度有利于保障国家的防御力量,提高军队的实力。
2. 士兵待遇晋朝高度重视军队的待遇问题,将军队视为国家的重要支柱。
士兵的俸禄相对较高,可以获得土地、金钱和衣物等物质待遇,鼓励他们为国家作战。
此外,晋朝还设立奖赏制度,对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士兵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士兵的战斗意志和荣誉感。
3. 军事科技发展晋朝积极推动军事科技的发展,不断改进武器装备和战斗技术。
通过冶铁技术的进步,晋朝制造出更加精良的兵器,如长矛、刀剑和弓箭等。
军事战术也进行了创新,探索了多种作战方式,如侧翼攻击、奇袭等,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结语晋朝在军事制度与军队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行省制度的实施、进士选拔体制的建立以及封建制度的运作,为晋朝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晋朝注重兵役制度、士兵待遇和军事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实力和战斗能力。
中国古代兵制(八)-两晋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八)-两晋兵制(1)西晋初期的兵制改革和世兵制西晋初年,司马炎为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对兵制进行了一些改革。
汉魏以来,历届统治者鉴于汉初吴楚七国之乱,大都注意不使诸侯王的实力扩张。
虽然也分封同姓诸侯王,但都是虚封,特别是曹魏时期,对诸侯王的控制更严。
据记载,曹魏“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
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
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chai柴〕为匹夫。
悬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
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
”所以,即使在中央以宗室(如曹真)掌兵权,但因外无屏蔽,一旦中央权力发生转移,政权就随之丧失。
司马炎称帝后决心改变这一状况,进行兵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撤销地方武装,大封同姓诸王和任用宗室诸王出掌外军大权,目的是削弱地方实力,加强司马氏家族对军队的控制。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开始大封同姓王,一开始就封有27个王,大国五个,次国六个,小国16个。
大国食邑2万户,置上、中、下三军,兵5000人;次国食邑万户,置上、下两军,兵3000人;小国食邑5000户,置一军,兵1500人。
灭吴统一天下后,司马炎认为天下大定,应该“偃武修文”,“息役弭兵,示天下以大安”,下令撤各州郡地方武装,以加强中央集权。
与此同时,司马炎以宗室诸王出掌外军,如使其子秦王司马东都督关中,淮南王司马允都督江、扬二州,楚王司马璋都督荆州等。
这些改革措施,不但没能加强中央集权,反而使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宗族血缘关系没能阻止各诸侯王之间的争权夺利。
各王掌有重兵,没能起到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反而成了中央集权的最大破坏者。
兼任都督的诸王,既是方面军的统帅,又是地方民政长官;既有诸侯王的一套官属,又有以大将军身份开府后任用的一批幕僚,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从而刺激了他们分裂割据和争夺全国统治权的胃口。
司马炎死后不久,就发生了八王之乱。
这次动乱历时16年,先后有八个诸侯王参与。
《世界军事战争史-082》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制
《世界军事战争史-082》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制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
起义被镇压之后,东汉王朝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统治集团内部外戚、宦官斗争激烈,被豪强势力利用,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全国重又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混战,最后在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吴国。
于是,中国出现三国鼎立局面。
公元263年,魏司马昭灭汉。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用禅让方式灭曹魏,建立西晋王朝,是为晋武帝。
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重新统一中国。
西晋末年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反抗西晋统治者的残暴与虐待。
西晋王朝在人民的起义斗争中迅速瓦解。
之后,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长期分裂割据。
直至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重建国家,改国号为魏,是为北魏。
北魏末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史称北朝。
与此同时,在南方,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第二年,司马睿在江南自称晋王,公元318年称帝,建立东晋王朝。
公元420年,东晋末帝被废。
其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
这种分裂割剧局面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才告结束。
1.军事领导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祸连绵,分裂割据时常出现,因而其军事领导体制与秦汉有所不同。
秦汉时期,建立起了高度中央集权化的军事领导体制。
皇帝控制着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以首都为中心,以郡县为基础,建立起一支由中央掌握的庞大军队。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仍沿循秦汉轨迹,竭力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完善本王朝的军事领导体制。
但又往往因为时事多变,政局不稳,致使军权旁落,中央集权化的领导体制被破坏。
魏晋南北朝时期,按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和最高军事统帅,五兵尚书(后或称七兵尚书)是专门的军事行政机构,将秦汉时期太尉的职能取而代之。
北府军总兵力多少
北府军总兵力多少北府军是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
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而建立。
下面店铺给大家说说北府军总兵力多少,供大家阅读!北府军总兵力多少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
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
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八十七万氐族军败于八万北府军,从此北府军声威天下。
这是一支由南逃的北方农民组成的精锐之师,每个人都与五胡有血海深仇,每个人都把光复河山作为己任。
这支军队有东晋最著名的战略家谢安,又有东晋最著名的将领刘牢之,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雄心勃勃的符坚碰到这样的对手,就算有八百七十万军队又怎能不败。
胡人在战前疯狂叫嚣,要饮马长江,投鞭断流,结果却被八万汉族子弟兵打的丢盔卸甲。
据说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只是淡淡的说了句“小儿辈已破敌。
”但归家的时候,却因兴奋过度连门槛都撞断了。
可谓是狂喜。
其实狂喜的又何止谢安呢!那个时刻,肥水的辉煌把那个世纪中国的历史浓缩成一刻永恒的绝唱,捷报传来的时刻,也许全中国的汉人都已经泪如雨下了。
北府军作用谢安组建北府兵除了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扬州“权重而力弱”的局面。
孝武帝宁康三年,桓冲把扬州的事权让给谢安,自己出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出镇京口。
翌年,谢安欲以孝武帝后父王蕴为方伯,“乃复解冲徐州,直以车骑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军事,自京口迁镇故孰”。
太元二年,镇守荆州的桓辖死,桓冲还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军事、荆州刺史。
谢安使桓冲从京口退至故孰,再退至桓氏根据地荆州,主要是借用了褚太后与王皇后的权柄。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没有军事依托的状况,谢安令玄在广陵组建北府兵。
组建之初,桓冲坐镇荆州,仍以四方镇杆为己任,还瞧不起扬州的力量。
淝水之战时,冲“深以根本为虑,乃遣精锐三千来赴京都”,认为谢氏不顶用,结果出乎意料。
晋朝的战争策略攻守兼备与御敌之道
晋朝的战争策略攻守兼备与御敌之道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战争策略攻守兼备与御敌之道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晋朝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晋朝战争的防御和攻击之道。
一、晋朝的军事制度晋朝时期,晋王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在军事组织上,晋朝设立了尚书令、御史中丞、中书监等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军纪监察和军需供给等重要事务。
同时,晋朝还设置了军事衙门和将军府,用于处理军队的组织、训练和管理等具体事务。
在兵员编制上,晋朝实行“三军六部队”的制度,即骑兵、步兵、弩兵为三军,每军分为前后各两部队,分别负责攻击和守备任务。
这种编制体系使得晋朝的军队能够同时进行攻击和守备,形成了攻守兼备的战略格局。
二、晋朝的攻守策略晋朝在防御敌人的进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晋朝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工事,修筑城墙、挖掘护城河等措施,使得敌人难以攻破防线。
其次,晋朝注重防御军队的练兵和备战,通过定期的战术演练和军事考核,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此外,晋朝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通过亲和外交、联合抵御敌人等手段,维护了边境的和平稳定。
在攻击敌人方面,晋朝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略。
晋朝不仅注重军队的进攻能力,还注重情报收集和分析,采取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战术。
晋朝的军队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进行埋伏、伏击等战术行动,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和战术计划。
此外,晋朝还注重与民众的联系和合作,通过政治宣传和民众组织等手段,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了军民一体的战斗力。
三、晋朝的御敌之道晋朝在御敌方面的战略也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晋朝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采取了“以义制敌、以德服人”的原则,以正当的手段争取盟友,以德行打动敌人。
其次,晋朝注重以文化和教育来御敌,重视儒学的普及和士人的培养,提升国家软实力,使得敌人在思想上受到晋朝的影响。
此外,晋朝还采取节节退让的策略,见机行事,避免无谓的冲突和损失。
晋朝的战争策略攻守兼备与御敌之道体现了晋朝政权在军事领域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与部署
金戈铁马论战争: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与部署(1)2009-01-05 09:48:48 中华网论坛【大中小】发表评论“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人们熟悉的谚语,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可以计算兵力。
军队的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
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
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
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来的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1、什伍之制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
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
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出土的商代墓葬遗址中,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10人一组,陪葬的铜兵器往往也是10件为一捆,或许当时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
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行”字也就是10个“什”,由“百夫长”指挥;10“行”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3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
据说商王亲自率领的“王师”就是由3个“师”组成。
不过根据安阳一个商朝墓葬出土的战车来看,却是5辆一组,前三后二,每辆有3套作战武器,说明每辆有3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3个殉葬坑,每坑殉葬5人,看来应该是为前面3辆战车提供勤务的徒役。
东晋军队编制
东晋军队编制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
那么关于东晋军队编制你知道吗?下面是有东晋军队编制,欢迎参阅。
东晋军队编制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
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
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
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借此篡位。
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征兵。
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
东晋皇朝疆域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
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
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
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
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
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
成汉占据四川,于347年被桓温灭。
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败于前燕而止。
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
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秦岭以南地区。
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
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
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
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东晋皇朝文化东晋偏安江南,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东晋。
晋朝军事_晋朝军事制度_晋朝军事机构_晋朝军事措施
【晋朝军事】推荐文章1东晋北府兵始末2北府军总兵力多少3西陵之战有怎样的影响【晋朝军事】图文精华•东晋渭水之战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
下面是有东晋渭水之战,欢迎参阅。
东晋渭水之战渭水之战(公元211年)准确说应该...•东晋灭成汉之战晋灭成汉之战即东晋灭成汉之战。
东晋灭成汉之战,是指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至永和三年(347年)三月,东晋安西桓温率军西征,攻克成都(今属四川),灭亡成汉的...•东晋肥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关键的战争,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本文是东晋肥水之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东晋肥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东晋军队编制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
那么关于东晋军队编制你知道吗?下面是有东晋军队编制,欢迎参阅。
东晋军队编制东晋沿袭西...•东晋淝水之战军心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
下面是有东晋淝水之战军心,欢迎参阅。
东晋...•晋朝枋头之战起因是什么公元369年,枋头之战在晋大司马桓温的进攻下拉开了序幕。
虽然这一事件的发生地点并不是在枋头,可是因为史书上习惯性的称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
下面是有晋朝枋头...•西晋永嘉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永嘉之乱是西晋时代发生的一次朝廷战乱,那么西晋永嘉之乱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有西晋永嘉之乱的原因,欢迎参阅。
西晋永嘉之乱的原因永嘉之乱的背景可以从一...•西晋宁平城之战的背景是什么宁平城之战是发生在西晋末年的一场战争,西晋宁平城之战的背景是什么呢?下面是有西晋宁平城之战的背景,欢迎参阅。
西晋宁平城之战的背景在当时西晋王朝就已经...【晋朝军事】频道热点1东晋北府兵始末2北府军总兵力多少3东晋肥水之战4东晋渭水之战5东晋北伐失败的原因6西晋什么时候灭亡7晋朝八王之乱是哪八王8东晋军队编制9西陵之战有怎样的影响10东晋灭成汉之战11晋灭吴之战的意义12淝水之战的影响13淝水之战伤亡人数是多少14西晋永嘉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晋朝军事】最新文章•东晋渭水之战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兵役制度的对比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兵役制度的对比东晋南朝的兵制,是对三国西晋世袭兵制的继承,士兵的身份低微,而且子孙相承。
士兵的来源,除了世袭以外,还有一些来自强制性征发,以及罪犯或逃亡罪人的家属。
一家之中,一旦有一个成为军士,全家都要因此而服役,被称为“营户”或“军户”,从户口管理上说,“营户”或“军户”是不列入州郡户籍的,也就是不列入国家户籍。
世袭兵是东晋南朝中央和地方的基本军队,但同时也有部分招募。
东晋以来,随着军事活动范围的扩大,常常会让将帅自行召募军队,召募对象主要是逃亡的农民,也就是史籍所说的“山湖人”,如历史上著名的“北府兵”,就是召募北来侨人组成的。
召募而来的士兵,是主帅的部曲,他们不仅要随从主帅征战,还要承担主帅私人的力役。
部曲对主帅,确实存在一定的封建依附关系,但并不世袭,也不一定终身服役,与世袭兵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召募制进入南朝以后,逐渐取代世袭兵,成为军队的主要建置形式,到梁朝以后,甚至半数以上的军队,都是召募而来的。
也就是说,南朝兵制的发展趋势,是世袭兵制逐渐转向募兵制。
北方自永嘉之乱以后,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政权,他们的武装力量大致都是以本族人和附从各少数民族组成主力部队,其中本族人是核心和骨干,特别是中央禁卫军,基本上是以本族人构成。
汉族人只有在大规模战争时才被征发为兵,而且通常只是承担其中的力役,并不参与打仗。
北魏前期也是一样,用于战争的主要是拓跋鲜卑本族的兵,而征发的汉人主要是提供力役,至多也就是参与边境地区的防戍任务。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实际上只是十六国以来部落兵的继续,从北魏到北齐、北周,军队主力都是鲜卑部落兵,就连在军队中发布命令,也都是使用鲜卑语。
史籍所记载的较大规模的征召汉兵,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573)。
这些被征入伍的汉人,本来是郡县户籍上登记的百姓,被征入伍之后,全家人便都入了军籍。
还要说明的是,与东晋南朝不同,北朝军人的身份比较高,至少不低于一般百姓。
晋朝军队管理制度范文
晋朝军队管理制度范文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军队管理制度也具有一定特点。
下面是一篇晋朝军队管理制度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晋朝军队管理制度范文晋朝军队管理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创新。
晋朝重视军队管理和组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队制度,使军队能够积极应对外敌的入侵,并在一定程度上抗击外族的侵略。
一、军队内部组织结构在晋朝,军队的内部组织结构相对宽松,主要分为统帅、将领、士兵等三个层级。
统帅由皇帝或皇族担任,将领则由国家选拔担任,士兵由普通百姓中征召。
1. 统帅:统帅是整个军队的最高领导者,通常由皇帝或皇族担任。
统帅负责制定军队的作战计划和战略决策,监督和指挥军队的行动。
统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决策权,对整个军队的编制、训练和装备等方面都有直接的管理权。
2. 将领:将领是军队内部的中层管理者,负责实施统帅的指令和决策。
将领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们通常是在战场上崭露头角的将士,通过表现而得到晋朝政府的任命和提升。
3. 士兵:士兵是晋朝军队的基层成员,主要由普通百姓中征召。
晋朝军队征召士兵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征兵、征召壮丁、战功获得士兵身份等。
士兵需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并服从上级的指挥和调遣。
二、士兵选拔和编制晋朝军队对士兵的选拔和编制非常重视,确保军队的作战力量和战斗力。
晋朝通过多种途径来选拔士兵,既有通过征兵、征召壮丁的方式,也有通过战功和勋章的获得来选拔优秀士兵。
1. 征兵:晋朝通过征兵制度来征集兵员,从普通百姓中选择适龄男子入伍。
晋朝的征兵制度相对灵活,征集的士兵可以从各个地区征集,根据军队实际需要灵活调整。
2. 征召壮丁:晋朝还通过征召壮丁的方式来补充军队兵员。
征召壮丁是指征召适龄男子进行入伍,通常是根据地方户籍或居住地进行征召。
征召壮丁的好处是可以确保军队有一定的地方性兵员,以便更好地熟悉地形和军情。
3. 战功和勋章:晋朝对军队的士兵进行战功和勋章的表彰和奖励,以了解兵员的实战能力和忠诚度。
晋武帝的三镇兵权军事制度改革与边防建设
晋武帝的三镇兵权军事制度改革与边防建设晋武帝司马炎,是东晋朝代的开国君主,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军事制度改革与边防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三镇兵权的建立与完善。
本文将对晋武帝的三镇兵权军事制度改革与边防建设进行探讨,以展示其对晋朝的重大贡献。
一、三镇兵权的建立晋武帝在位时期,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特别是北方边境,他提出了建立三镇兵权的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晋朝将在河北地区设立三个重要军事据点,分别是雁门、辽东和太原。
这三个据点将成为晋朝的重要军事基地,以保障边境的安全。
1. 雁门雁门位于辽东和太原之间,是晋朝北方边境的重要关隘。
晋武帝将雁门视为边防要塞,并将大量精锐部队驻扎于此。
同时,他还加强了对雁门的军事防御建设,修建了城墙、城门等设施,确保边境的安全。
2. 辽东辽东是当时晋朝东北方向的重要军事据点,位于辽河以东的地区。
晋武帝派遣精锐部队到辽东,巩固该地区的防线,并经常开展边境巡逻,以防止敌人的入侵。
这一举措有效地保护了晋朝的边境安全。
3. 太原太原地处晋朝北方的黄河流域,是晋武帝巩固边防的另一重要据点。
他在太原设立了军事指挥部,统一指挥边防军队的行动。
同时,他还加强了太原地区的军事建设,修筑了城墙、箭楼等设施,增强了边境的防御力量。
二、兵权制度的改革为了更好地管理三镇的兵权,晋武帝推行了一系列军事制度改革。
主要改变有:1. 军队编制晋武帝对边防军队进行了重新编制,建立起以三镇为核心的军区制度。
每个镇设立相应的指挥部和军事机构,以确保边防军队的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
2. 军事职务晋武帝取消了以往的文武分立制度,将军队指挥官和部队幕僚都统一归属于军事职务,统一管理和任用。
这一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边防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3. 军事训练为了提升边防军队的整体水平,晋武帝大力推进军事训练的改革。
他注重士兵的纪律培养,增强了军事技能的训练,提高了边防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
三、边防建设与效果晋武帝的三镇兵权军事制度改革以及对边境的建设,使得晋朝的边防得到有效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军队编制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
那么关于东晋军队编制你知道吗?下面是有东晋军队编制,欢迎参阅。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
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
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
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借此篡位。
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征兵。
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
东晋皇朝疆域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
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
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
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
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
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
成汉占据四川,于347年被桓温灭。
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
败于前燕而止。
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
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秦岭以南地区。
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
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
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
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东晋皇朝文化东晋偏安江南,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东晋。
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骈文。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
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南亚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
西元三三八年所铸造模仿罽宾的佛教模型,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铜佛像。
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活跃于此时期。
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
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
文学
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
著名
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
而绘。
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会稽。
宗教
当时东晋流行清谈,于是僧侣就借由清谈将佛理传播给士大夫,使佛教得以在南方传播。
其中以支道林最擅长谈玄。
南北佛教到后来形成不同学风,北方重行业,崇尚禅学、律学及净土信仰。
南方重义理、注重在涅盘佛性的探讨。
东晋晚期时,慧远擅长儒学,力谋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国化,最后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之一。
慧远还提倡译经,与北方名僧鸠摩罗什交流译本。
法显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他于399年自长安出发,经西域抵北天竺、狮子国及中天竺。
取得梵本戒律后,414年经海路返抵建康。
他与名僧大量翻译经文,并将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成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
东晋初期,道教的架构、章法尚未形成,直到东晋中期发生改革,才形成组织化的宗教体制。
当时北方道教注重功德及道规,南方则注重经法及义理。
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丰富本身理论。
炼丹术盛行,深化相关理论。
东晋时,葛洪结合神仙学说与道术理论,并加入炼丹等理论,整合道教理论。
他所着的《抱朴子》,外篇论时局与道德,内篇则论道家学论和炼丹、养生之道。
杨羲、许谧及许翽着《上清经》,最后发
展成上清派,主张简化修行力法,贬斥房中术,以存神为主。
葛洪孙葛巢甫又着《灵宝经》,后来也发展成灵宝派。
该派以符箓科教为主,受到上清派影响,也提倡简化修行、"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对文学、艺术多有贡献。
例如描述神仙之游的《游仙诗》,历代道教的神仙画。
道教的炼丹及养生术包含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对科技的发展具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