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变迁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人口近十年的变化趋势

我国人口近十年的变化趋势

我国人口近十年的变化趋势
我国人口近十年的变化趋势如下:
1. 人口总量稳步增长。

近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2019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42亿,较2010年增加了近9000万人。

2. 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

近十年我国城镇化率保持了稳步上升的态势,由2010年的49.7%上升到2019年的60.6%。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

3. 人口结构持续老化。

随着中国不断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显著增长,2019年已达到18.1%,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

4. 出生率持续下降。

近十年我国的出生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后,出生率下降的速度更快。

2019年,我国的出生率为10.48‰,比2018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5. 城乡人口差距缩小。

我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缩小城乡人口差距,近十年来,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城乡人口差距有所缩小。

中国人口迁徙模式变迁

中国人口迁徙模式变迁

中国人口迁徙模式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迁徙模式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近年来中国人口迁徙的变迁情况,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徙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徙逐渐增加。

许多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机会。

他们通常选择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这种人口迁徙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二、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徙同时,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徙也趋于增多。

一些人选择离开原有的城市前往更发达的城市,以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种迁徙模式通常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呈现,许多年轻人在求职或追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中选择迁往其他城市。

三、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徙尽管大多数人口迁徙是从农村到城市,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从城市迁往乡村。

这一现象主要由于城市生活的竞争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一些人选择回到乡村享受清新的环境和放松的生活方式。

此外,一些退休人员也选择迁往乡村,过上宁静的晚年生活。

四、高技能人才的跨国迁徙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高技能人才的跨国迁徙也成为一种趋势。

中国的科技和商业领袖通过全球化的合作与交流,选择离开中国前往其他发达国家,以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工作条件。

这种人才流失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五、人口迁徙的原因和影响人口迁徙模式变迁的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力之一。

人们通过迁徙来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其次,教育和医疗资源也是影响人口迁徙的重要因素。

人们迁徙到更发达的城市或地区,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此外,生活质量、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也可以影响人口迁徙的决策。

人口迁徙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迁徙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另一方面,人口迁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住房短缺、社会矛盾等。

中国发展报告2023: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中国发展报告2023: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中国发展报告2023: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并探讨相应的发展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未来几年里中国人口的演变情况,并提出建议的政策措施。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1. 青年人口的减少:近年来,中国的青年人口开始逐渐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教育机会增加,使得很多年轻人选择延迟结婚和生育。

2. 老年人口的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快速增长。

这是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使得老年人的寿命得到延长。

这也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养老压力和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3. 人口结构的演变:人口结构的变化还表现为中年人口的略微增加。

中年人口通常是经济活力的主体,其变化趋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建议1. 促进青年发展:为了应对青年人口减少的问题,政府应该制定更多的政策措施来支持青年的教育和就业。

这包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

2. 养老保障措施: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政府应当加强养老保障措施,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这包括改善养老金制度,提供养老院和医疗服务,并鼓励家庭关爱老人的传统。

3. 促进人口结构均衡发展:为了避免过高的老龄化程度,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例如提供适当的生育津贴和福利待遇。

此外,还应加强对中年人口的关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

结论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应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并采取政策措施来应对相关挑战。

通过促进青年发展、加强养老保障措施和促进人口结构均衡发展,中国可以更好地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结论

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结论

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结论
根据中国的人口数据和趋势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生育率下降的结果。

2. 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寿命延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

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增加,对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3.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

这也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应的城市化问题,如城市扩张、城市交通和环境污染等。

4. 人口流动加剧: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

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而一些年轻人也选择去大城市就业和生活。

这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差距逐渐拉大。

5. 人口规模逐渐趋于稳定:尽管中国的人口仍然很庞大,但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人口规模有望在未来几十年逐渐稳定下来。

这也将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如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红利消失等。

总之,中国的人口发展趋势表明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老龄化问题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剧,人口规模逐渐趋于稳定。

这些趋势将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进行简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中国人口的总量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在1949年建国时约为5.5亿人,到2024年已经增长到14亿人以上。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在逐渐放缓。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下降,而城市化进程则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口增长的减速,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其次,中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9年的10.9%增加到2024年的18.1%。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社会养老和医疗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人口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区人口较为密集,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但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不同所致。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地区间的人口均衡发展,避免资源和环境的过度集中。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4.9%左右。

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养老和医疗压力,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制定更加全面的老龄政策。

其次,人口净增长呈现负增长趋势。

中国的人口净增长已经出现负值,这意味着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死亡率。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人口规模或将进一步缩小。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育政策。

最后,人口结构优化将成为重要任务。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结构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人口结构的演变中国的人口结构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业占据了经济的大部分。

这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增长,并且人口密度在农村地区较高。

但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人口开始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农村人口逐渐减少。

二、人口结构的现状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城市化程度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6%,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城市人口超过8亿。

2.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2024年末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8.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1.9%。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3.性别比例失衡: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根据2024年末的数据,我国男性人口约为7.81亿人,女性人口约为7.62亿人,男女比例为103:100。

这种失衡的性别比例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三、人口结构的影响中国的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另外,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对经济产生了影响,需要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和医疗资源。

2.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养老问题的加重,养老金和医疗资源的压力加大。

性别比例失衡可能会导致婚姻市场紧张,性别差异问题的加剧。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与迁移则是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迁移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与迁移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以及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1 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内陆地区拥有更密集的人口。

这主要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工业与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同时,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1.2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

大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还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吸引了人口流入。

1.3 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相对于东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

这主要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关。

西部地区山地和沙漠较多,资源相对匮乏。

同时,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吸引力较小,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

1.4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农民工是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

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可以带动目的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为目的地地区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人口迁移还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2 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人口迁移可以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人口外流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减轻了农村地区人口压力。

同时,人口流入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更好地满足了城市经济的需求。

2.3 影响人口结构与社会均衡人口迁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的结构和社会的均衡状况。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一个年轻的、庞大的国家走向老龄化社会,这种变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根据最新的数据,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首次超过工作年龄人口,成为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产生了诸多挑战。

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养老保障压力的增加。

由于劳动力人口减少,社会福利体系面临着重大的财政压力和供养难题。

其次,老年人口对医疗服务和养老机构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此外,老年人口对消费市场的需求和消费方式也产生了影响,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城乡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中国的人口分布一直存在着城乡差异。

在城市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持续膨胀。

然而,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却在逐渐放缓。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相对较快。

城乡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城市的人口过多造成了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乡村建设。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正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吸引农民返乡创业,以缓解城乡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三、性别比例失衡的挑战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还表现在性别比例的失衡。

由于长期实行的一孩政策和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男女比例为约117:100,即每100个女性对应117个男性。

性别比例失衡对社会稳定和婚姻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量剩男现象和婚姻匹配难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恶性犯罪率的增加、家庭纠纷的增多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放宽了生育政策,并加大了对性别比例失衡地区的干预力度,鼓励生育二孩和改变思想观念,以实现性别比例的平衡。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其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尽管如此,中国的人口仍然庞大。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3亿。

二、年龄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往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状,即年轻人口比例较大,老年人口比例较小。

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的年龄结构逐渐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状,即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年轻人口比例相对减少。

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显著。

其次,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此外,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养育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生育率也相应下降。

三、性别比例的变化在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中,性别比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了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

但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实施了禁止进行胎儿性别预测的法律和禁止进行堕女婴的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使性别比例开始逐渐趋于平衡。

总结: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年龄结构逐渐出现老龄化趋势,这对于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平衡性别比例的改善也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不管人口结构如何变化,中国政府都将继续关注人口问题,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化,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中国人口增长趋势是指中国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口增长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以下是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第一阶段:控制人口增长(1949年-1969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超过5亿,但由于长期的内战、战乱和社会动荡对人口增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限制生育、晚婚晚育等。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增长趋势得到了初步的抑制。

第二阶段:人口爆炸(1970年-1979年)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经济发展的压力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人口爆炸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局限性,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难以实施。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快速上升,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人口从1970年的8.4亿增加到了1979年的9.8亿。

第三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1980年-2015年)为了解决人口爆炸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国政府于1980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主要包括限制生育、晚婚晚育、单独二孩等措施。

经过多年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并在一些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人口减少。

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性别失衡和老龄化。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人口从1980年的9.8亿增加到了2015年的13.3亿。

第四阶段:人口红利的消退(202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进入了人口红利期。

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比例适宜,并且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潜力逐渐消退。

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增长将逐渐放缓并最终趋于稳定。

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波动和调控。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经过多次调整人口政策,努力平衡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人口环境的变化趋势

我国人口环境的变化趋势

我国人口环境的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环境的变化趋势如下:
1.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中国的人口总量从1949年的5.15亿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4亿人左右,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加。

2.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老年人口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同时,青少年人口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

3.城市化率逐渐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正在逐渐提高。

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4.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流动性逐渐增强。

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5.人口性别比例失衡。

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文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性别比例出现了失衡的情况,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亟需改善。

总之,中国人口环境变化趋势将会继续发生。

Facing the challenges, we need to take measures in population planning, urbanization, health care, educ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迁分析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迁分析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迁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许多变革,人口变迁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迁徙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变迁。

一、人口数量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时期。

在明朝中期,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1亿,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

明代国土辽阔,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朝廷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

而在清朝初期,人口数量稳定在1亿左右,但在后期人口增速开始放缓。

二、人口构成明清时期的人口构成主要由农民、士人和商人组成。

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他们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力量。

士人则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地位尊崇,享有一定的特权。

而商人则属于社会底层,他们经商以求生计,但地位较低,受到社会的歧视。

三、人口迁徙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许多人民被迫离开家乡,进行人口迁徙。

一方面,许多人涌入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寻求更好的生存条件。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逃离明清的统治,迁移到边疆地区或海外。

这些人口迁徙对于当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人口增长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人口需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这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增加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市场的兴起。

同时,人口增长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资源短缺、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挑战。

五、人口变迁的意义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变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还对后来历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为后来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人口构成和人口迁徙,也影响了社会的结构和风貌,为后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变迁的一个重要时期。

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构成的变化、人口的迁徙,都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这个时期的人口变迁不仅对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铺平了道路。

分析我国人口变迁史及其影响

分析我国人口变迁史及其影响

分析中国人口变迁史及其影响中国人口规模长期以来一直居世界之首,而人口变迁作为社会史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使得我们自然地从人口结构变化这一角度开始去试图理解中国社会史中的种种问题与困境。

人口变迁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国家的经济、环境、历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了解我国人口变迁史的同时,也是对我国发展历史的一个了解。

由此,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迁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分析。

一.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变迁(一)我国人口时间分布的变迁我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要的人口迁移的高潮:(1)秦国统一以后,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2)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

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3)两晋南北朝时期,迁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4)“安史之乱”,震撼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

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

(6)元末明初,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

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摘要】中国的人口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从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中国人口转变的历史演变、特点、成因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和城乡人口转变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口转变的意义和未来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

中国的人口转变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对政府决策、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伴随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人口转变、历程、特点、成因、人口政策、影响、城乡人口转变、意义、应对策略1. 引言1.1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人口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战略。

人口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对于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种种问题和危机。

人口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的利益。

人口问题的解决直接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人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前提下,个人的发展空间和选择范围会更大,生活品质也会更高。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1.2 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给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带来了严重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增长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给国家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政策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历代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的变迁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以及人口迁徙的重要性。

一、古代中国的人口变迁在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经历了多次波动。

史前时代,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规模达到了数百万人。

随着世袭制的诞生,封建制度得到确立,人口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差距逐渐加大。

到了秦汉时期,人口数量再次增加,达到了数千万。

这个时期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和沿海地区。

二、近代中国的人口变迁进入近代,中国的人口变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民族斗争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不平等条约时期,人口迁徙现象愈发明显。

大批中国人被迫离开家国,到海外寻求生活出路。

与此同时,人口迁徙也在国内发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特别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使得大量疲惫不堪的难民涌入偏远地区,影响了当地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口问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3年,中国进行了全国首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6.7亿之多。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

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数量增加迅猛。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发生了转变。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并在数十年后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四、人口迁徙的重要性人口迁徙在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人口结构的重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人口变迁分析

中国人口变迁分析

中国人口变迁分析中国人口变迁是一个经历了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复杂过程,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起伏和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对中国人口变迁进行分析。

一、历史变迁中国是人口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的人口。

在古代,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口主要以农民为主体,劳动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对来说,城市人口比例较小,城市规模也比较小。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开始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在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人口增长和减少的阶段。

其中,嘉庆年间因为饥荒和战乱,中国的人口急剧减少。

到了19世纪末,中国的人口稳定在1亿左右。

而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的人口增速特别快,出生率一度居高不下。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增速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二、现状分析中国人口现状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目前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

其次,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育意愿开始下降,导致出生率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再次,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

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农村人口比例逐渐减少。

最后,中国的人口流动性较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聚集在大中城市。

在人口政策方面,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全面二孩政策,允许每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调整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未来展望中国人口将会继续处在变迁之中。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与原因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与原因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与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历史变化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婴儿死亡率高以及缺乏科学的避孕方法,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变化的原因1. 科技和医疗的进步科技和医疗的进步是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下降。

同时,现代医疗设施的普及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从而增加了生存率和生育率。

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普及,这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子女教育和培养,从而促进了较高的生育率。

同时,人们在经济能力的支持下,更有能力养育多个子女。

3. 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中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口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也对人口增长速度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实施了一胎化政策,限制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明显降低了出生率,从而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

而在2016年底,中国放宽了生育政策,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这一举措有望增加生育率。

4. 城乡差异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化程度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农民家庭更容易承担多个子女的养育成本。

三、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人口也是同样的博大精深。

在人口方面,中国经历了许多高潮和低谷,而且这些变迁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史为鉴,探讨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一、中国人口的初期增长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而在这之前的人口数量是无从考证的。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人口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春秋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一千万,到了秦汉时代已经突破了五千万。

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人口向外扩张的趋势也是增长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人口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的增长进入了一段稳定的阶段。

明朝时期,中国的人口达到了一亿人左右,而直到近代,人口基本维持在这个范围内。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有了大幅的提高,而且在文化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人口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限婚令”的实施,中国在遏制人口过度增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三、中国人口爆炸到了20世纪,中国的人口增长开始快速加速,开始进入了人口爆炸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五亿,而且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了十亿。

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卫生保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此外,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更多的粮食保障。

四、中国人口的压力中国的人口增长虽然说明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多的人口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且过多的人口也会导致就业不足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给社会稳定性带来了问题。

五、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养老和医疗保健的负担将越来越重,而且老年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问题。

当代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分析

当代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分析

当代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当代中国的人口转变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特点。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

首先,中国的人口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通过产业转型、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导致了人口转变的加速。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育观念逐渐转变,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减少了生育欲望,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这导致了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大规模的工业和服务业人口。

社会的分工更加细化和多样化,人们的就业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次,政策调整对人口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不断出台和调整相关政策,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

例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人口出生率产生了明显影响。

由于人们对生育率的限制,中国的出生率大幅下降,形成了人口出生率极低的情况。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政策,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此外,政府还推动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受教育水平,进一步加速了人口转变。

最后,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人口转变的重要表现。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老龄化和人口流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长寿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老年人口增加,老年支出也成为社会和家庭的重要负担。

与此同时,人口流动也造成了结构的变化。

城乡人口的转移、人口的密集区域变动等,使得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出现巨大差异。

这也为社会管理、资源配置和社会服务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分析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等方面来进行。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调整是人口转变的主要动因,人口的结构变化则是其重要表现。

中国人口与社会变迁的历史

中国人口与社会变迁的历史

中国人口与社会变迁的历史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它的人口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一。

中国的人口数量和社会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中国人口与社会变迁的历史。

一、中国的人口变迁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变迁。

在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都相对较少,约为1亿人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数量慢慢开始增加。

到了唐朝,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5亿左右。

在现代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明显的延长,这也导致了中国的人口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

197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超过了10亿,而在2019年,中国的人口数量更是达到了14亿。

二、中国社会的变迁随着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经千百年。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贵族和平民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差别。

贵族享受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而普通民众则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文化艺术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现代化改革,社会开始出现重大变革。

中国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这使得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社会中的阶级差别逐渐缩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着改变。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互联网日益普及,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

当下的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包容性强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中国生育率的变化中国的生育率也经历了重大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于生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传承家族血脉、延续家族香火等观念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生育率逐渐下降。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生育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么迫切。

1980年代,中国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开始实行一胎化政策,这导致了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至极低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新的挑战。在去年年底的征兵工作中,一些地区征兵 中“意外”地出现了报名人数走低的情况,有的县市还 进行了“二次动员”。从人口学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 初出生人口数量减少。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 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山东征兵办预测,从 现在起到2015年,仅山东就要减少40万名适龄青年。 诸多因素叠加,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作为占全国征 兵总数五分之一的山东、河南两省,在去年冬天将要定 兵之际,上站体检人数却差之不少。这就反应了征兵工 作面临的难题。如何才能为部队征到好兵、多征好兵, 军队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军队人大代表、甘肃省兰 州市城关区人武部原部长刘连昌呼吁,可以由目前的一 年一次集中征兵变为一年多次分期征兵。同时,实行新 兵先训后补机制,由院校和训练机构担负新兵训练,把 新兵训练与部队整体训练分开。新华网
亲属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以为将来自保之地。如宰相王衍就
任命其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在永嘉南渡时, 北方的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
部曲、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随从一户
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之多。有的逃到广陵 (今江苏扬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晋书·王 导传》曰:“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东 晋建都江南,大量士族从华北南下江南一带,在江南落地生根。
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西汉会要》卷47)东汉幸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 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 者,踢胎养谷人三料,复其夫,勿算一 岁。”(((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跨及 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 达制之后,捕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妹,命其好 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缘 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 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 卷110)
材料2:临江仙 宋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午桥在洛阳东南)桥上饮,坐 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 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探究一:材料1,2反映古代中国人口迁移 的主要方向是?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影响是什么?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亚史稿》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 口政策。为保证这二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 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 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l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 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析人 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11分)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童退出, 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 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 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 以锄代耘,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 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探究四:材料6,7,8反映当前我国人口面临 哪些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当前问题?
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相对不足 (下降),养老金缺口较大;
措施:延迟退休;补充养老金;放开计划生 育限制;发展科技,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材料9: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 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 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 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 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 将被重组。“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 “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 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 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 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 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 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 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大量剩余劳涌入家庭 动力手工业,巩固了自然经济。人口众多 造成手工业成本低廉,从而抵消了机器生 产的经济优势,机器生产没有原动力(主 要弊端)。
材料5
探究三:根据材料5,指出新中国人口迁移 的主要方向并结合时代分析人口迁移的原 因,并总结新中国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方向:1949-1986年,由内地流向边疆;
影响:促进南方的开发,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推 动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3:
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 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 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
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 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 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 不能无拥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 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
方向: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 江中下游地区。
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 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 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 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 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影响: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缩小地区差 距,增强经济活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导致局部地区公共资源紧张(住房、医疗、 教育),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材料6:
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北京家政研究协会: 全北京家政服务人员需求量达到121.6万人,实际服务 人员只有53.78万人,总缺口达到67.82万人。其中,保 姆缺口25.7万人,保洁、小时工缺口达到21.49万人。 这样的供需矛盾在春节期间表现更为突出。2012年春 节前北京很多家政公司提前引进大批替班保姆,以缓解 双节保姆用工荒。石家庄市餐饮协会
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养牛 成本提高,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土地过度 开垦,导致河水泛滥,破坏农业生产。(9分)
清乾隆六年(1741 年)全国大小男妇人口超过了1 亿 4300 万;二十七年(1762年)为2亿零40余万;五十 五年(1790年)突破3亿,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 则达4亿多。面对短时间内的“人口大爆炸”,乾隆帝 降谕:“各省丈量田亩及抑勒首(注:强逼自首)报 垦田之事,永行禁止,违者以违制论。”又谕:“现 今海宇户口繁滋,难以数计,如各省粮价,有增无减, 即可为滋生繁庶之征,况人数既多,自地无遗利,安 得复有未辟之旷土,广为耕种升科?若求可垦之地, 则惟新疆、乌鲁木齐等处地土沃衍,尚可招徕屯垦。 至于内地开垦一说,则断无其事!各省督抚一亦断不 得以此为言。即或濒河沿海之区间有东坍西涨,其数 甚微,只须地方官查明照例妥办。”
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 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 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 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 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 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清 洪亮吉《治平篇》
探究二:材料3,4反映出清代人口出现什么 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影 响?
现象:人口迅速增长
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疆域扩大、社会安定,为人口的 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
②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为人 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强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 丁入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 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④城镇居民人头税的废除,推动了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 的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
影响:给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如粮食 问题,环境的破坏);
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激化社会矛盾、 人口素质低);
(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2分)
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 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8分)
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 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 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4分)
(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2分)
材料4:
汪士铎是晚清明确倡导晚婚的人之一。他认为应该 “严禁男子二十五岁以内,女子二十岁以内嫁娶” (《乙丙日记》卷二),“定三十而娶,二十五而 嫁”(《乙丙日主》卷三)。在当时封建的中国农 村盛行十多岁就结婚生育风俗的情况下,他的主张 已经够大胆气派了!他谴责当时中国农村中广泛流 行的“喜人多婚早,每十五六皆嫁娶”(《乙丙日 记》卷三)的陈规陋习,劝说人们不要十五六岁就 结婚,更不要十多岁就生育子女。他还提出要禁止 “男子有子而续娶,妇人有子而再嫁”(《乙丙日 记》卷二),目的是要防止这些鳏夫、寡妇娶嫁之 后又生育孩子,增加人口。 为了达到减少人口的目 的,汪士铎还提出,所生育的孩子,“形体不端正, 相貌不清秀,眉目不佳者,皆溺之”(《乙丙日记》 卷三)。溺婴无疑是一种极其残暴而不人道的行为, 但从汪士铎的这一主张中还是反映出了他提倡优生 的思想。
1986年后,由中西部流向沿海。
原因:1986年前: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 设的人口迁移(三线建设);移民垦荒支 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 (兵团建设);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 的人口迁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86年以后:改革开放后,我国不同地区 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和 经济发达的城市、工矿区吸引了较多的人 口迁入。加上国家户籍管理政策的松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