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宏观经济学导论1-2009fall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思维导图
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派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供 需平衡、经济增长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凯恩斯主义学派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实现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有效性
金融市场波动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 果,加大政策调控难度。
企业融资环境
金融市场波动会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环境,进而影响企业投资和生产。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
劳动力供给减少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劳动 力供给减少。
劳动力成本上升
人口老龄化使得企业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增 加,推高劳动力成本。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 考察对象,研究各个有关总量的决定 及其变动,特别是研究国民收入、国 民就业量、物价水平、国际收支等总 量的决定和变动。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
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 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 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
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增长
0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02
促进就业与收入增长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 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工具是货币政策, 它是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 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 变量和经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 价格、汇率等等。
12
本课框架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二篇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及国民收入的 决定与均衡。 第三篇 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四篇 研究和探讨诸如通货膨胀和紧缩、 就业和失业、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宏观 经济问题。 。 第五篇 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 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 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
4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暴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在这种历史背景 下,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向古典经 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猛攻,后人将之称为“凯恩斯革命”。 本课所要介绍的,主要不是凯恩斯经济学,而是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前者仅仅局限于凯恩斯本人的理论,后者则包 括了凯恩斯本人及其追随者和继承者的理论。包括萨缪尔 逊、J·希克斯、P·索洛、J·托宾。新一辈的著名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家主要有:George Akerlof 和 Janet Yeellen、 Oliver Blanchard、Greg Mankiw 和Larry Summers,Ben Bernanke , 他们号称“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是用来分析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概念。是一
个较为复杂的“质量”概念。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程
度及结果,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总体进步和居民生活
宏观经济学导论word精品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①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运行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动,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②宏观经济学特点(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整个国民经济活动(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收入(或就业)理论;(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的方法③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④政府的经济作用(1)政府要稳定经济;(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3)政府从事生产;(4)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5)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总结:政府作用都发挥在靠市场运作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①国民收入账户——GDP (1)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背景:国民经济账户一一GDP的度量是20世纪最重要发明之一,本身是历史需要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的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在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下,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1)20 世纪50 年代建立中央计划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建立在“生产性劳动” 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2)改革后,服务业迅速发展。
从1985 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3)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
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两个缺陷: 一是仅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低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PPT
就业率
02
劳动力市场中就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与就业率的关系
03
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影响国家经济
增长和社会稳定。
通货膨胀率与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率
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 通常用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来衡量。
物价水平
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 平。
通货膨胀的影响
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和财富 分配,可能导致社会不稳 定和经济效率低下。
详细描述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时期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期,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的经 济学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这一 时期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新古典综合学派
总结词
新古典综合学派试图将古典宏观经济学 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强 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结构等。
个体分析
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企 业)的经济行为和特征,以及它
们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新兴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经 济学家为主导,试图超越传统宏观经济学理 论,从不同角度研究宏观经济问题。这一时 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如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等,这些学派在理论 观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03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 题
国民收入决定
国民收入
VS
详细描述
新古典综合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试图 将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 学结合起来,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协调配合。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宏 观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 定。
第1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李晓明版教材)
改革开放后,失业和通货膨胀成为中国宏观经济
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125 120 115 3.0 110 2.5 105 100 95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第1章 导论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从经济学史的发展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大体经历了四 个阶段: 17世纪中叶-19 世纪中叶 宏 观 经 济 学 的 发 展 19世纪末-20世纪 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 准备时期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 发展和演化
16 14 12 10 8 6 4 2
0
图 2.1 GDP的增长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15
20
15
10
5
0 –5 –10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趋势成分
我 国 经 济 的 周 期 变 化
00
16
周期成分
增长速度
3.失业
17
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货膨胀都是隐性的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化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60年代20世纪7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以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暴跌为标志资本主义各国相继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宏观经济学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2024鲜版
宏观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关系
研究范围
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经济总体现象,而国际经济学 则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和经济活动。
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内生产总值、 就业、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 而国际经济学则研究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国际货币体系等问题。
政策协调
宏观经济学关注国内宏观经济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而国际经济学 则关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合作, 如汇率政策、关税政策等。
2024/3/28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8
28
25
宏观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研究视角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而发展经济学则关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发展问题。
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现象,而发展经济学则研究贫困、 不平等、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2024/3/28
政策建议
宏观经济学提供宏观经济政策建议,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而发展经济学则提供针 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建议,如产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3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2024/3/28
01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总量的经济学分 支。
02
它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表现,包括总产出、 总就业、总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
03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上的运行规律,以及 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总体。
4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民收入和生产
15
04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变量
Chapter
2024/3/28
16
2024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导论)
目录•导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核心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当代宏观经济问题探讨•总结与展望导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特点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问题及其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行、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际贸易等问题。
特点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总量问题,如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等。
它强调经济体系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经济总体、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际贸易等。
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分配、货币与金融市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
与微观经济学关系联系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则需要微观经济学的支持和补充。
区别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行和调控。
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利益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
此外,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古典宏观经济学01古典经济学的起源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探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02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市场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
03货币数量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物价水平,但不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凯恩斯革命0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有效需求不足02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03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03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变量的预期是理性的,政府政策的效果会被预期所抵消。
01新古典综合派结合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互补性。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宏观经济政策
• 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 影响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 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 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所谓自然失业就是指那些与市场经济 运行机制无关,由“自然”因素决定的失业人口。
• 自然失业率不是一个常数,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擦性失 业和结构性失业是波动的。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自 然失业率甚至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特别是当人口和技 术进步因素促成了较高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时候。 据估计,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4%,在80年 代上升为6%左右,90年代则为5.5%.
➢2、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
• 同失业率相比,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的吻 合性稍显逊色。总的来说,股票价格能够 反映经济周期的演变,并且由于其往往领 先于经济活动的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预 测性。因此,股票价格常常被认为是国民 经济的晴雨表,这一点在大萧条期间表现 得最为突出。发生在1929年的股价暴跌正 是后来经济滑坡的先兆,而在其后的经济 恢复时期,股市的表现明显领先于实际GDP 的增长。
➢3、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周期
• 从历史经验看,当经济步入收缩期时,通 货膨胀率往往随之下降,严重时甚至出现 负数,也就是出现了通货紧缩。而当经济 回升时,又常常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应当说,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与经 济周期的走向吻合,并且,通货膨胀的波 动往往比经济周期的波动更为剧烈。
失业
➢4、失业的危害 • (1)产出和收入减少。 • (2)人力资本流失。 • (3)犯罪率上升。 • (4)人格尊严丧失。
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Inflation)简称通胀,指的是 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与它相反的是 通货紧缩(Deflation),代表一国平均价 格水平的下降。平均价格水平通常用价格 指数来衡量。计算价格指数首先要将以前 的某个时间设定为基期,再将即期的价格 水平与基期相比较,所得出的比数就是即 期的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学导论部分[1]
一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之六: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组成。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如何决定和调整一个国家的货 币供给供应量。 ■在开放经济下还有对外贸易政策。
宏观经济学导论部分[1]
二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区别:
关于考试(暂定)
• 平时成绩占30%(考勤、课堂提问、课后 作业、期中考试)。
• 期末成绩占70%(闭卷考试)。
宏观经济学导论部分[1]
宏观经济学导论
• 导论部分将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宏观经济 学的基本框架等问题进行简要性介绍,使初 学者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导论第14章
型) • 第15章 • 第16章 • 第17章 • 第18章 • 第19章 • 第20章 • 第21章 • 第22章 • 第23章
四 本教材的基本框架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理论依据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分析方法 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
分析对象 家庭、企业、市场 国民经济总体
研究中心 市场价格
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导论部分[1]
三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或者说“理想” 就是 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稳定的 增长简单的说就是既没有失业又没有通货膨 胀的增长。 更具体的说: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 长、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个目标往往不能同时实现。
注:所谓三部“圣经” 就是:《国富论》《资本论》《通论》
宏观经济学(第1章导论)第1节
以托马斯·萨金特、克里斯·杜森贝里等为代表,注重宏观 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强调经济模型的结构性因素对经济活 动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环境、人口、技术进步等多元化 因素。同时,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包括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
等问题,需要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人 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是衡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
指标。
失业率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 波动和政策调整的效果,过高或 过低的失业率都会对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失业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加强职业教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货币主义学派
以米尔顿·弗里德曼、卢卡斯等为代表,强调货币供应和 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货币政策作为主要调控手段 。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以本·伯南克、克里斯蒂娜·罗默等为代表,强调价格和工 资粘性,认为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供需失衡是经济周期和失 业的主要原因。
新古典综合学派
以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等为代表,将凯恩斯主义 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使 用。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和政 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物 价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宏观经济学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国家间经济合作和政策 协调。
0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DP)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第⼀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教学⽬的〗通过本章教学,主要⽬的是使学⽣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追求的境界、学习步骤、产⽣与演进脉络,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法,掌握宏观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以获得对宏观观经济学的整体性认识。
〖重要概念〗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异同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授课⽅式〗以课堂讲解为主,要求学⽣阅读课外补充读物。
〖教学要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诸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样⼀些问题(R.Glenn Hubbard,AnthonyP.O’Brien)。
2. 三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1) 经济学家开始搜集度系统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2) 认识到商业周期是⼀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
3) ⼀次⼤的灾难性事件——⼤萧条。
3.学术界对宏观经济学的起始研究: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希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与推⼴问题》⼀⽂中⾸先使⽤“宏观动态分析”⼀词。
2)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著作中第⼀次系统地运⽤总量分析⽅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3)1948年,肯尼思·博尔丁在《经济分析》(修订版)⼀书中⾸次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术语使⽤于教科书中。
⼆、宏观经济学所追求理想境况: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平衡。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四⼤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三⼤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融市场)相互作⽤,从⽽形成经济整体的运动,研究的中⼼内容是资源利⽤问题。
从内容看,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的核算与国民收⼊的决定;从时间看,宏观经济学包括短期经济周期与长期经济增长。
01--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40 30 20 10
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宏观经济学导论
Chapter 1
1
名人名语
经济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数学家、 历史学家、国务活动家、哲学家……像 艺术家那样冷漠和正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事件或公共政 策时,总是记着各种模型。”
——格里高里.曼昆
Chapter 1
2
主要内容
❖ 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 1.3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意义 ❖ 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 ❖ 1.5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 ❖ 1.6 本书的体系安排
Chapter 1
解释 经济 运行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Chapter 1
25
人物简介:Milton Friedman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研究领域:
❖ 消费 ❖ 货币史与货币政, ❖ 稳定性政策的混合使用
Chapter 1
26
人物简介: Robert E. Lucas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研究领域:
C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ter 1
33
1.5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
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都综 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和服务以 及劳动市场。
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个体行为分析的 基础上。
宏观经济学在观察现实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加 上必要的假设,建立起理论模型,然后再利用 现实世界的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7:05:1617:05:1617:05Fri day, October 09, 2020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15
•古典经济学关于宏观经济问题的 争论
•萨伊:供给创造对自己的需求,因此,不 • 存在普遍的经济危机(经济波动), • 不需要建立专门研究宏观问题的 • 理论。
•马尔萨斯: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波动是
•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
•18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于
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标
志着凯恩斯经济体系的确立。
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下降的原因是有效需 求不足。
•10
2.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政策 (Fiscal Policy) 财政部
•11
•繁荣: 通货膨胀
•削减支出 •财政政策
•经 •济
•提高利率
•(税收等 •经
)
•济
•波
•政
•动
•增发国债
•货币政策 •策
•(利率等
政策含义: 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刺激有效 需求,减轻经济波动。
凯பைடு நூலகம்斯理论行之有效,因此取代了古典主
义学派占据主导地位。
•19
大滞胀 (Great Stagflation)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停 滞的产出水平和不断上升的失业水平并 存的局面, 为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的反凯 恩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4
•模型化思维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整体经济体系的运行和调控。
它主要关注国家、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总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政策等。
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旨在帮助初学者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中常见的一些主题和概念:1.经济体系和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介绍经济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方式,如家庭、企业、政府和国际经济等。
解释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如GDP(国内生产总值)、就业、通货膨胀等。
2.宏观经济指标:介绍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以及其计算方法,如GDP、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失业率等。
解释这些指标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反映经济的整体状况。
3.经济增长: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影响因素和长期趋势。
解释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和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经济周期: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特征和理论解释。
阐述经济周期的起因、阶段和影响。
讨论经济政策如何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
5.货币和货币政策:解释货币的功能、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创造。
介绍中央银行的角色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实施方式。
讨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调控。
6.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探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原因和影响。
介绍贫富差距的测量和政策应对。
7.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解释国际贸易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探讨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导论提供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框架,为理解整体经济现象和政策提供了基础。
它不仅对经济学专业学生有益,也对任何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人具有启发作用。
第一章 宏观导论
●
谷底
●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14
我国经济的周期变化
20 15 10 5 0
–5
–10
2013-8-4
78
80
82
84
86
88
90
第一章
92
导论
94
96
98
趋势成分
00
15
周期成分
宏观经济学
增长速度
研究问题之三:失业(Unemployment)
美国1900-2000年失业率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16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36
3. 凯恩斯革命(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社会背景对经济学提 出了新的要求。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确 立。 在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 有效需求理论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37
区 别:
研究对象 解决问题 中心理论 研究方法
微观 个体经济活 资源最优 价格理论 个量分析 法 经济学 动者的行为 配置 及后果 宏观 社会总体经 资源充分 国民收入 总量分析 决定论 法 经济学 济行为及其 利用 后果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29
联
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 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经济学的 科学化也就是经济学的实证化,努力使所研究的问题摆脱价值判 断,只分析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即解决宏观经济现象“是什 么”的问题,是两者的共同目的。 第三,两者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 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所以,两者的理论分 析只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不适用于计划经济,也不完全适用 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的转型经济。 第四,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 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01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重点提示:本章需要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门学问。
中国是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在发展的过程中,失业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等经济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
经济学的另外一大分支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
它因以国民经济总体过程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最先提出“宏观经济学”一词。
而在这之前,古典学派就早已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与考察。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被认为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分析的经济学文献。
此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很少被分割开来进行考察。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
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以收入和就业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此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因此,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整体的经济行为,它关注国民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水平及其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收支和汇率变动。
宏观经济学在考察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考察构成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ppt
中国的失业
中国通货膨胀
从1979至1994年,我国经历了4次通货膨胀较 高的时期,第一次发生在农产品价格松动以 后的1980年(6%);第二次是1985年(8.8%);第 三次为1988年,零售物价上涨了18.5%,通货 膨胀率达到二位数;最后一次是1993年和 1994年,通货膨胀率分别是13%和14%。
古典方法
标志:1776,Adam Smith,The Wealth of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经济
活动达到某种最佳的状态。 前题:所有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商品市场
运行良好,即市场迅速出清。 结论: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动是协调个人行为的
经济周期 商业周期,产出的急剧收缩和扩张,经济的 繁荣与衰退。
失业 经济衰退所伴随的另一个经济现象是失业的增加, 即有劳动能力并寻求工作而找不工作的人数增加。
六个方面
通货膨胀 当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连续 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经济经 历了通货膨胀。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与金融来往。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与支出政策)与货
融市场逐步形成。
中国的金融改革
1978-1994 金融体制框架的构建阶段; 1994-2019 金融体制的调整与充实阶段; 2019-至今,金融体制的深化与完善阶段。
上市公司数
保险公司数目
中国的对外开放
1979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一个显著的变 化是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 易额逐年增长,已成为世界生产产品的主 要出口国和进口国。成为欧洲、北美、日 本和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
进出口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美元)
外资投资企业数目
1.3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 学科存在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10
面粉厂
10
20
面包厂
15
35
食品店
5
40
总增值
40
结论:最终产品价值=所有企业对商品价值贡献之和。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 核算方法之三: 三部门收入加总法,即将国内生产总值视为
所有经济主体收入的加总。
(1)居民收入=工资+租金+利息+利润 =工资+资本收入 =居民消费(C)+居民储蓄
(2)企业收入=折旧金+未分配利润 =企业储蓄
+对中间产品的支出
(iv)企业增加值总和 企业总收入— 对中间产品的支出
结论: 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企业增加值总和 工资+资本收 入
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一年) 在其地理边界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 (2)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 (3)GDP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
宏观经济学导论(1)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w全球经济体系如何影响一个国家 的经济运行
w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改进一个国 家的经济运行上有什么作用?政府 能否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 经济运行。
w 二、宏观经济学的作用
w 1、宏观经济研究、分析 w 2、宏观经济预测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导论(1)[1]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为个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为总量分析。
二者又是互相关联的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互补充。 2、二者很大程度上都采取来实证分析方法。 3、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元。
※该企业生产的价值为800万元。这一价值 称为价值增值。
举例2
假定一件上衣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 过5个阶段:种棉,纺纱,织布,制衣及销售。
可编辑ppt
6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分析 1)假设棉花价值15元且假定是当年新生产 的价值,即价值增值额。 2)假定棉花纺成纱售价20元, 于是纺纱厂新生产的价值为5元。 3)20元纱织成布售价30元, 于是织布厂生产的价值为10元;
※创建者: 美国经济学家W.金,密契尔,库兹涅茨,英国经济 学家斯通以及美国的商务部。
可编辑ppt
1
MPS和SNA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
❖ 1978年以前
❖ 承袭前苏联
❖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统计范围不包括第三产业,统计口径包括中间投入品
国民帐户体系(SNA)
GDP is the value of the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the economy during a given period.
可编辑ppt
5
举例1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某家电企业2004年销售1000万元的电视机,
其中,消耗原材料与能源及固定资产折旧200
K t K t 1It D P
可编辑ppt
16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 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的 资本和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外国公民在本 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
储蓄与财富、存量与流量
存量与流量
❖ 今年的资产(存量)等于去年的资产 (存量)加上今年的投资(流量)
Kt Kt1It
可编辑ppt
15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储蓄与财富、存量与流量
存量与流量
❖ 今年的资产(存量) 等于去年的资产(存量)加上 今年的投资(流量),并扣除资产(存量)的消 耗——折旧。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 的产品。
※价值增值=最终产品的价值
可编辑ppt
10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理解要点: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 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 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存量与流量
存量与流量
❖ 存量(Stock)
在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
❖ 流量(Flow)
在一定时期上测算出来的量
可编辑ppt
13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储蓄与财富、存量与流量
存量与流量
❖ 今年的储蓄(流量)等于今年和去年财富 (存量)之差。
SWt 1—2008 fall)
获奖缘由: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 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 巨大贡献。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
1、涵义: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 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 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 值。
Income,DPI)。
可编辑ppt
3
理查德·约翰·斯通(1913-1991)简介:
生于英国,1984年获得诺奖。
获奖缘由: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经 济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
西蒙•库兹列茨(1901-1985)简介:
出生于俄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 大学教授, 1971获得诺奖。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可编辑ppt
11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5)GDP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6)注意GDP与GNP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 Gross National product) 。
可编辑ppt
12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 1978年以后
❖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 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
❖ 统计范围既包括物质生产领域,又包括非物质生产领
域。只统计最终产品和劳务。
可编辑ppt
2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SNA体系:是由不同涵义,不同名称的指标所构成的 体系。具体为: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2)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 ,NDP); (3)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4)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 (5)狭义的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 (6)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 (7)可支配的个人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三、国民收入核算(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理论与方法
※两套核算体系:
其一,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aterial product system,简
称MPS)
其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简称SNA)
可编辑ppt
7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4)30元布制成服装卖给售衣商为45元, 于是制衣厂生产的价值为15元; 5)售衣商卖给消费者为50元, 于是售衣商在售卖中增值5元。
※价值增值为15+5+10+15+5=50元,正好等 于这件上衣的售价50元。
可编辑ppt
8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从种植小麦到零售面包
小麦 面粉 面包 零售 总计
售价 中间产品价格 增值
100
0
100
150
100
50
250
150
100
300
250
50
800
500
300
可编辑ppt
9
※相关概念:
第一讲 导论(1—2008 fall)
价值增值:企业产品价值与生产该种产品所 需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 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