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分析(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张,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
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备受关注,就业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1.1 就业率普遍较高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整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找到工作,就业率普遍较高。
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其就业率更是高达九成以上。
1.2 就业结构不够合理尽管整体就业率较高,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毕业生找到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不太相关,存在“人海战术”现象;另一方面,一些新兴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供给不足,导致一些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
1.3 就业质量有待提升除了关注就业率外,还应该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低薪、无保障、缺乏晋升空间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2.1 教育质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密切相关。
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2 专业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而一些冷门专业的就业形势则较为严峻。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合理设置专业,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2.3 实习实践经验毕业生的实习实践经验对其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习,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情况,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4 就业指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的就业至关重要。
通过就业指导,毕业生能够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提升求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分析各种外部及内部因素,搞清楚大学生所面临的现状的优势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等问题。
首先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此进行探讨。
一、优势1、文化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广大学生同社会上的其他人相比,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事物的领悟能力较高,有些东西一点就通。
2、国家政策国家就业政策越来越开放,每个人都存在着自我的发展机会3、学校后盾的支持一方面,我校与社会联系广泛,学校本身的名誉的影响力,可以受到社会的公认,借助学校的影响力,大学生的发展也可以得到保障。
4、年轻活跃,有颗奋斗的心我们大学生年纪轻,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俱进,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敢想敢做,敢于竞争、敢于追求,这有助于在求职时给用人单位留下较好的印象。
5、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是网络的天下,我们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
比如58同城的全职兼职招聘信息等。
并且善于分析信息,对信息的应用能力较强。
6、我校注重“两强”人才培养我校已形成“培养奉献和创新精神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特色。
全面的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考虑,坚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
有助于我校学生发展为社会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劣势1、一直在学校,缺少社会经验由于自己刚进入大三,还有一年才毕业,也没有进入社会,不懂社会的复杂性,缺少社会经验。
2、大学生心思单纯,容易轻信他人3、教育模式老套,知识更新较快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块,而我们的教育模式比较僵化,教材更新不及,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基本,培育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4、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我们在校学的知识有很多是过时的,且偏重理论方面,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
这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三、机会1、毕业前很多公司会来我校进行招聘比如链家地产这对在校大学生是个很大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3、社会方面
政府应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同时,企业也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更 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此外,媒体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和支 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4、个人方面
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目标。他 们也应该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增强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此 外,大学生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念,避免盲目追求高薪职位或热门 行业而忽视自身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状况、行业发展等。政府的就业政策、人 才引进政策等会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同时,经济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就业市 场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此外,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毕业生专业背景的 相关性也会影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薪资期望。
4、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职业规划等。毕业生的个人 兴趣爱好会直接影响其职业选择,而其能力水平则决定了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 力。同时,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是否清晰也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一些职业规划清 晰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而一些缺乏职业规划的毕业生则容易陷入 迷茫和困惑。
三、对策建议
1、家庭方面
家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多尝试不同的职业方 向,增强其就业信心和自我认知。同时,家长也应该对大学生的薪资期望进行合 理引导,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其就业选择。
2、学校方面
学校应加强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的管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此外,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职 业世界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及对策分析
2008.01(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及对策分析吴开胜张翠萍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中带有战略性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制度改革正在进行等大的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我们应该用多维视角和科学发展观来思考和审视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不利因素,并努力寻找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不利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1-227-02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影响大学就业的不利因素很多,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大学生本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一个根本的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地区不平衡、行业不平衡、部门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
例如: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企、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因收入高、地位高而被大学生情有独钟。
近八成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但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因为西部大开发,这些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来讲,学生更愿意到沿海地区就业,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这些趋势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学校因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要当前,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人才培养仍不太适应市场需要。
首先是专业设置不对路,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这表现在专业的设置口径、设置方向等方面比较僵化、缺少弹性,不适合于复合型人才和贯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引起政府、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重点关注。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相比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大学生更愿意去大城市,二是大城市的需求逐渐饱和。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困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也逐渐由原来的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大幅增加,大量毕业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涌入社会。
这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使得企业招聘的门槛随之提高,导致人才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地区不均衡、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等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以及如何帮助大学生有效就业等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找到改善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需要先了解探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帮助高校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一)社会因素1.从社会经济角度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多数学生的就业预期越来越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正在寻找更高的薪水、发展机会和更稳定的工作;加上成功的学习,在还没有付出劳动时,已经产生了丰硕的期望,然而雇主的实际要求和期望比自己的能力高,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期望产生了落差感。
其次,社会环境竞争非常激烈,每个行业都充满了竞争,就业市场又呈现出高学历人才饱和的状态。
同时,大多数学生风险意识太强,不愿意去冒险,缺乏创业的勇气,从调查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会选择创业。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因素分析论文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的因素分析【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
这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为例,分析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特征,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引导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引导机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
目前“市场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基本形成。
然而,由于大学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而社会提供的岗位又很有限,供给大于有效需求,使得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这里的就业难是指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些东部发达的区域呈现“人满为患”的情况,而另外一些西部较落后省市的就业岗位却“无人问津”。
如果这种不合理的就业选择长期持续下去的话,会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差距,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文在问卷调查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主要是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特征和影响本校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可行性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和特征分析(一)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我们把全国分成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经济地区。
四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
西部地区则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和内蒙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并不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这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高校教育中,加强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且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大学生就业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解决策略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就业能力欠缺。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普遍欠缺,实际上,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没有步入过社会,因此,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而且很多大学生对工作方面存在有很大的幻想,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够匹配一个很好的工作,并且拿到较高的待遇,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所取得的薪资往往与理想中有较大的落差,会感觉到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存在欠缺,对于自身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因此,提高就业能力对于帮助大学生优质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找工作所需的素质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然而他们却不能够完全具备这些素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学生没有突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应聘者无法察觉到大学生中的特质,这对于找工作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或者说必要的社会关系,那么就能够更好地求职和应聘,从而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2、缺乏相关实习经历。
很多大学生的实习经历比较少,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与专业相关或者与申请工作岗位相关的实习经历才能够起到提高就业率的作用,那些无关的实习经历无法起到显著的作用。
就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实际现状来看,很多学生虽然有一些实习经历,但是与专业不对口,因此,大学生应当认清自身所处的专业,并且了解对于岗位的学习需求,从而增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从而促进就业。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一、弱势因素分析1.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就业地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多年来,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市,表现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经济发达城市人才缺口总量减少,而边远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中小企业受制于福利待遇、交通、教育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存有着结构性矛盾。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相对较高,过度考虑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岗位性质等因素,导致择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
三是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硬件投入、学生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存有薄弱环节,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造成学生职业水平素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无法胜任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形成毕业生水平素质与岗位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
2.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升黑龙江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他们之中系统地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人员相对匮乏,并且普遍缺乏企业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服务领域窄,服务形式单调,服务水准浅等,导致在展开就业指导工作时针对性弱化。
另外,因缺乏社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而不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在一定水准上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学生就业观点需要转变虽然我国已迈入大众化就业时代,但是毕业生中普遍存有就业观点陈旧,求稳求利心态较重,热衷于就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大众化”的就业观点还没有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另外,因为传统观点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主动思考并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
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与策略分析
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与策略分析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关乎千千万万名年轻人和整个国家未来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然而,大学生就业选择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因此,探究其影响因素和合理的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一、影响因素分析1.1 就业市场需求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决定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不同行业和职位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
就业市场对于特定专业和技能的需求程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选择的范围和机会。
1.2 个人能力和背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和背景也是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学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以及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往往成为企业进行筛选的重要参考指标。
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1.3 就业政策和指导政府的就业政策和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特定领域的经济发展和招聘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创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机会。
政府还通过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规划职业发展。
二、策略分析2.1 深入了解就业市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前,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趋势和发展前景。
通过掌握就业市场信息,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行业,并提前做好准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和特长。
2.2 提升专业能力大学生应该重视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通过参加实习、实践、社团活动等,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
此外,可以通过参加相关学术研究、行业讲座等方式,拓宽视野,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2.3 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和职业,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做出明晰的判断。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大学生就业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有些会起到正面影响-鼓励就业,有些会起到负面影响-让学生更加的不愿意就业,不求上进。
那么提早认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于大学生健康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0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大学生整体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1.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
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致使按计划招生和培养的大学生在学科和专业培养结构上难以跟得上这种变化,加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2.企业门槛高:①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
②只录用名牌大学毕业生,不要一般高校毕业生。
③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不少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过分强调大学生的工作经验,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02高校因素1.高校扩招致使人才供需失衡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而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毕业生数量的增幅却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发展速度,社会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这就导致了人才的需求失衡,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高等教育高增长率反映的是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适度的超前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超速只会得不偿失。
2.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机会少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
其次,学校市场信息灵敏性不够。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一些学校追求短期效应,不顾本校自身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人才过剩.还有一些学校对一些冷门专业不及时减少招生人数,导致部分大学生未毕业就先失业的状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心理、挫折心理、自卑心理、依靠心理等不良心理状态。
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态,以健康的身心求职择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调试。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以及心理误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宣泄,则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择业的心理障碍。
这种不良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困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乃至择业。
一般地说,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1)急功近利。
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
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
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
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
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是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加之特别是, 经济转型, 对人才的需要随之改变, 加之 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
企业经济状况不理想, 需要人员少,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三是家庭因素, 农村受信息、经济及思想发展阶段影响, 家长对子女的就业观念存在严重影响; 四是学校教育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严重差距。
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严重障碍。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各项综合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五, 政府因素, 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极大, 国家的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因素难以得到落实。
六是人才结构不合理, 理论人才过多,高级技术人才紧缺。
(一自身因素其实大学生就业难从自身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学四年荒废;2. 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3. 期望值过高,不愿从事基层工作;4. 对自身认识不足。
5. 不少学生依赖心太强。
6. 多数学生缺乏危机观念(二社会因素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2、新增就业岗位不足以解决迅速增加的就业压力(三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一、家长存在学而优则仕观念;二、家长对孩子的呵护让孩子在大学毕业前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
三,一般的家长不支持学生创业。
(四学校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学校因素主要有: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二、多数大学只重理论,很少甚至没有与就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五政府因素现行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国家鼓励学生考研无疑是饮鸩止渴; 二、支持大学生创业力度不足, 相关政策形同虚设。
三、推动企业解决大学生就业举步维艰。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题目: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大学为例/学号*****/****专业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9-2 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年6月5日经济管理学院2013年6月目录1 绪论1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1.1 选题的背景11.1.2 研究的意义11.2 国外研究现状21.2.1 国外研究现状21.2.2 国研究现状31.3 研究基本思路、主要框架及主要容42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52.1 调查问卷的设计52.2 问卷的调查实施63问卷的效度分析63.1 因子分析63.1.1 因子分析概念介绍63.1.2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63.1.3 因子分析的注意事项73.2 效度分析83.2.1 球形检验和KMO检验83.2.2 确定因子数目83.2.3因子的命名解释94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104.1 样本结构分析104.2 就业现状分析114.3 就业影响因素分析134.3.1 各个因子对就业影响程度分析134.3.2 家庭因素对就业的影响144.3.3 择业意向对就业的影响164.3.4 学习能力对就业的影响164.3.5 社会政策对就业的影响174.4总结185促进就业的建议19结论20参考文献21附件1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21附件2 外文原文26附件A 调查问卷32附件B 调查数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变成“大众化”教育模式,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远远高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加上以前未就业的人群,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的转移,大学生就业难毋庸置疑。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1选题的背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近几年来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一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随着我国大学本科生扩招,研究生扩招,海外留学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入“大众教育”时代。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育研究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5-06-21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五’期间(某校或某地区)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研究与对策的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付永昌,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付永昌(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南阳 473061)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要加强人才市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5)08-0129-04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而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期,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等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社会因素分析11大学毕业生总量与就业岗位需求总数不平衡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总量在不断增加,而社会经济发展又处于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相对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使过去作为接受大学毕业生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精简分流,更使大学毕业生通常选择的就业主方向的进入机会大大减少,而且门槛越来越高。
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制约了全社会吸纳就业的岗位数量。
这些问题就使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供给”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压力。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商科、物流、经管类专业为例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 2022.02键的前提和条件在于事业单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树立、培育及强化。
进一步清理和消除当前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各种不合时宜的思想与观念,正确看待人力资源在事业单位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
在把人力资源放在更为突出的战略性位置的基础上,全面把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重视人力资源与培训对于职工才能和潜能发挥的重要性,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单位环境,为每一个职工提供更好更多的机会,使得职工能在更为公平、广阔的平台中实现自我发展,人尽其才。
尤其是事业单位的领导管理层要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积极主动学习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要把职工培训与开发作为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最重要的途径,高度重视培训与开发工作。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对单位现有人员缺乏合理充分的使用,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有待提高的问题,都更加凸显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前对单位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的重要性。
而职工现有能力的最大发挥,需单位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对单位现有人力资源做好全面盘点,准确把握职工的特点及个性化需要,提高职业与岗位的匹配度、加强绩效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建设等。
换而言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力资源其他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与支持,要全面把握和推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改进单位选人、用人机制,从体制上保障和更有效地推进培训与开发工作的进行,实现提高单位绩效和实现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加快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刘劲哲、郎咸平、邹恒甫都认为:在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完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职工的立场出发,对于培训与开发工作的目标、环节、流程等各个方面进行详实明确的规定,以有效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提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分析
其择 业观 念主要 受 自身主观 思想倾 向的制 约 , 往 来源 于 理想 化 往
的意 识 和追 求 , 不是 建 立 在客 观 现实 的基 础 之 上 , 往 随着 外 界 往
环境 和舆论 导 向的变化 而变化 。校 园 中先后 出现 的 出国热 、 务 公 员热、 考研热 等 , 是 例 证 实践 证 明 , 会舆 论 明确 , 育 导 向 就 社 教
跨世纪
20 0 8年 1 1月 第 1 6卷第 1 期 1
CosCnuyN vmbr 0 8 V l 6 o 1 rs etr, oe e 2 0 , o 1 ,N . 1
・6 7・
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 因素分析
牛 莉
( 京师 范大学 管理 学 院 , 北 北京 ,0 85 107 )
随着我 国经济 社会 的不断 发展 和高 等教 育 改革 的不 断深 化 , 当代 大学 生 的择 业 观发 生 了显 著 变化 , 现 出 多样 化 、 呈 多元 化 和 复杂化 的特点 。本次调 查通 过 “ 于北 京地 区大学 生毕 业选 择 情 关 况调查 问卷 ” 的研 究 ( 据来 源 于管 理 学 院周 亚老 师 提供 的 20 数 04 年人事局 对北 京高校 29 85个学 生 的调查 结 果 )运 用 社会 统 计学 , 原理进行 系统 分析 , 以得 到影 响 大 学 生毕 业 选 择 的各 方 面 因 素 , 为引导大学 生树 立正 确的择业 观提 供科 学依据 。
正确 , 大学生 的择业 取 向就会 明朗 正确 , 成风 气 。因 此 , 校应 形 高 着力强 化大 学生择 业观教 育 的正 确导 向。其 次 , 积极 开 展合 作 办 学 , 强高等 教育 的社 会 适 应性 。在市 场 经 济条 件 下 , 校要 突 增 高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t 模型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5级刘小润指导教师王莉莉讲师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重点之一。
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出发,对我校05级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搜集数据,建立Logit模型,并通过模型估计和检验,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发现大学生的性别特征、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社会实践和兼职经验等因素对就业机会比率的影响作用大.关键词:logit模型,回归,就业Survey Analysis to Factors Influencing Employment--- based on Logit ModelLiu Xiao-Run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Grade 2005Directed by Wang Li-li(Lecturer)Abstract:At presen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of employment in China. From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graduates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grade 2005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o collect data and establish a Logit model. Then by model estimation and test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relevant to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gles and finds that such factors as graduates' gender, English level, Computer level, social activities, and part-time work experience play a relatively greater role in their job opportunities.Key words: Logit model, Return, Employment1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快速增长[1],据了解,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往年增加52万人。
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
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一、影响因素(一)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这三者都不是同步发展。
2007年GDP增长率为11.4%,我国失业率下降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与上年持平,2008年GDP增长率为9%,失业率上升0.2%,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5%;2009年GDP增长率为8.7%,失业率上升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3%。
如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影响深远,一些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将未来就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他们会选择容易就业的专业。
根据《2010年度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调查显示,从专业来看,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工学为90.2%,最低的是法学为82.3%;2013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比上年减少10%左右。
据统计,2012年本科毕业生中工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5.09%;其次是经济学类,为94.77%;第三是教育类,为94.43%。
哲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82.64%;第二低是法学类,为89.26%;第三低是医学类,为92.64%。
专业的不同也意味着不同的就业率。
通过对2004―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劳动就业弹性及第二、三次产业用人需求比例的统计分析(见表1、表2)得出: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如2012年,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8.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5.6%,而第一产业贡献率只有5.7%。
2.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相差不大,如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3.6%,第二产业为30.3%,第三产业为36.1%,同时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均在上升,但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大于第二产业。
3.三次产业劳动就业弹性不同,第一产业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正,但是不稳定,近三年来呈现下趋势,可以看出就业难度在加大。
4.三次产业用人需求变化与优化产业结构背道而驰。
优化产业结构应当是第三产业的就业需求以及弹性高于第二产业,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
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与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与指导对策一、概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而就业市场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岗位需求不足、竞争激烈、职业选择多样化等。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众多,既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也包括个人能力、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内部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复杂局面。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指导对策。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高校则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则通过校园招聘、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社会各界也通过举办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等方式,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
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和焦虑,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定位;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歧视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公平和机会。
1.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重要性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速,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庞大,其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困难,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存在就业观念陈旧、职业技能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与指导对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详细的阐述。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政治因素:法律、法规、法令、政策、政府教育规划以及政府
重大战略决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关注“十二五”
规划,因为它对国家未来五年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二)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队伍规模的影响;2、经
济发展影响社会对大学生毕业层次要求;3、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向;4、经济发展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范围。
(三)社会因素 1.国家层面:国家政策决定社会的就业率的高低。
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环境制约发展,实习机会少,造成部分专业与实际需求不相符,致使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扩招,早成过多大学生流向社会。
2企业方面:企业制度不合理,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身体歧视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再一次拉高。
(四)技术因素: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技能替代型技术进
步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并存、并以前者为主的独特态势,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2、而劳动密集型技术和产业发展政策、分割的市场体系及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分析(一)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毕业选择;影响因素【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国内升学、就业和出国留学。
本文分析了影响毕业生选择的诸多因素,并为大学生提出可行性建议。
1引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本次调查通过“关于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选择情况调查问卷”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管理学院周亚老师提供的2004年人事局对北京高校2895个学生的调查结果),运用社会统计学原理进行系统分析,以得到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各方面因素,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北京地区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院校共289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此论文采用其中30%的数据,共849个样本,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对毕业生选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
目前,大学生毕业主要有三种选择——国内升学、就业、出国留学。
我们可以得出,本次调查777个有效样本中,超过半数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占有效百分比的54.2%,37.6%的毕业生选择就业,5.0%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
此外,还有3.2%的学生对毕业选择不确定。
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从以下家庭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其中家庭社会因素又可分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所在学校等,个人因素可分为以性别、性格为代表的先天因素和以学历、成绩、综合能力为代表的后天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和软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选择收到家庭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从家庭、社会因素来看,是否独生子(女)对毕业选择造成一定影响,独生子女的出国概率显然要高于非独生子女。
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最为直接,这点与我们预期相符。
学生在毕业后选择问题上,经济问题显然是最为直接的。
所在学校的不同,也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再加之各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使毕业选择产生很大差异。
此外,有可能影响到毕业选择的家庭、社会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考虑了集中有代表性的因素,诸如,父母和亲友期望、周围同学等生活环境、社会舆论与评价、国家政策、学校老师的就业指导、学校的教育培养。
其中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周围同学的生活环境对毕业选择的影响比较大,而其他因素则不明显。
从个人因素来看,根据调查结果,先天因素中的性别和性格对毕业选择并未造成影响。
这与我们的假设并不相符。
可见,一个人先天并不影响发展方向。
而与之相对,后天因素对毕业选择有很大影响。
首先,学历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研究生有更大的倾向进一步学习研究。
个人成绩和综合能力均对选择造成很大影响,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3结论及建议
既然大学生毕业选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那么要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协作,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坚持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未跨入社会,缺乏实际生活的切身体验,社会阅历浅。
其择业观念主要受自身主观思想倾向的制约,往往来源于理想化的意识和追求,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往往随着外界环境和舆论导向的变化而变化。
校园中先后出现的出国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例证。
实践证明,社会舆论明确,教育导向正确,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就会明朗正确,形成风气。
因此,高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正确导向。
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面向人才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
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
要根据实际
情况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
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
最后,大学生要确立大众化就业观,提高创新能力,积极迎接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基层工作岗位也对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关键。
大学毕业生要有意识地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要走出课堂的局限,加强实践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要对一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
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出分析和判断,确定择业取向。
大学毕业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个性品格,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特征,实现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