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合集下载

乳腺癌her2基因fish检测判读标准

乳腺癌her2基因fish检测判读标准

HER2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是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

HER2基因在某些乳腺癌患者中会发生扩增,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强。

FISH检测可以检测HER2基因是否存在扩增,从而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

HER2基因FISH检测的判读标准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HER2基因信号数:在FISH图像中,HER2基因通常呈现为成簇的红色信号和一个绿色的对照信号。

根据判读标准,红色信号的数量应该与绿色信号的数量相等或更多。

如果红色信号的数量少于绿色信号的数量,则可能表示HER2基因没有扩增或扩增程度较低。

2. HER2/CEP17比值:FISH图像中,HER2基因和CEP17(17号染色体的特定区域)通常会同时呈现为红色和绿色信号。

通过计算HER2信号和CEP17信号的比值,可以估算出肿瘤细胞中HER2基因的拷贝数。

如果比值大于等于2.0,则通常表示HER2基因存在扩增;如果比值小于2.0,则通常表示HER2基因没有扩增或扩增程度较低。

3. 平均HER2信号强度:除了计算HER2/CEP17比值之外,还可以单独评估HER2基因的平均信号强度。

如果平均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背景噪声,则可能表示HER2基因存在扩增;如果平均信号强度与背景噪声相当或较低,则可能表示HER2基因没有扩增或扩增程度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FISH检测结果的判读应由经验丰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并结合其他临床和病理学信息来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

此外,不同的实验室和检测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判读标准,因此在比较不同实验室的结果时需要谨慎。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目的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目的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目的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在细胞或组织的原位上检测特定的DNA序列。

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FISH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诊断、染色体分析和肿瘤研究等领域。

FISH检测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因诊断:通过FISH技术可以检测基因的异常表达、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等,用于诊断遗传性疾病、罕见病和癌症等疾病。

例如,针对乳腺癌的HER-2基因扩增检测,有助于指导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

染色体分析:FISH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对于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染色体异常,可以预测胎儿是否存在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肿瘤研究:FISH技术在肿瘤学研究中主要用于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基因扩增和染色体异常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病因、发展机制和耐药性等方面,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靶向治疗:在靶向治疗中,FISH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细胞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变异,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例如,肺癌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选择靶向EGFR的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FISH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FISH检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基因、染色体和肿瘤等方面的信息,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类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待许多领域。

1实验方法原理: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类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待许多领域。

FISH 的基本原理是用已知的标记单链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待检材料中未知的单链核酸进行异性结合,形成可被检测的杂交双链核酸。

由于DNA分子在染色体上是沿着染色体纵轴呈线性排列,因而可以探针直接与染色体进行杂交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与传统的放射性标记原位杂交相比,荧光原位杂交具有快速、检测信号强、杂交特异性高和可以多重染色等特点,因此在分子细胞遗传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

杂交所用的探针大致可以分类三类:1)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例如α卫星、卫星III类的探针,其杂交靶位常大于1Mb,不含散在重复序列,与靶位结合紧密,杂交信号强,易于检测;2)全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特异性探针,其由一条染色体或染色体上某一区段上极端不同的核苷酸片段所组成,可由克隆到噬菌体和质粒中的染色体特异大片段获得;3)特异性位置探针,由一个或几个克隆序列组成。

探针的荧光素标记可以采用直接和间接标记的方法。

间接标记是采用生物素标记DNA探针,杂交之后用藕联有荧光素亲和素或者链霉亲和素进行检测,同时还可以利用亲和素-生物素-荧光素复合物,将荧光信号进行放大,从而可以检测500bp的片段。

组织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

组织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

组织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组织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新时代肿瘤诊疗的重要手段组织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FISH)是一种现代肿瘤检测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等方面。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技术原理FISH技术首先需要获得肿瘤组织标本,并进行脱水、固定和切片等预处理。

随后,通过特定的探针标记DNA部位,FISH技术可以准确地检测染色体异常、基因拷贝数变异和染色体重排等基因结构异常。

同时,FISH技术能够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直接定位到细胞核内某个部位,提高了细胞水平的检测精度。

临床应用FISH技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癌症检测和治疗决策。

例如,FISH技术可以检测HER2基因的扩增情况,预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对赫赛汀治疗的敏感性和疗效。

此外,FISH技术还可以检测多种癌症患者的病理类型、亚型和分级等信息,有助于个体化治疗的制定和预后评估的精准性提高。

FISH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遗传学疾病的诊断和预测等方面。

未来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FISH技术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例如,利用荧光标记的超高分辨率探针,可以实现单基因级别的检测。

此外,结合缺损补偿系统、多肽分子探针等新技术,FISH技术将更加高效、快速、精确地检测细胞内的基因变化和功能异常。

同时,在分子分型、免疫分析、仿生工程等多领域的应用下,FISH技术的潜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前的肿瘤诊疗范畴。

总之,FISH技术作为一种现代肿瘤检测手段,具有高度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为癌症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范围的扩展,FISH技术的发展将为肿瘤诊疗带来新的突破和希望。

(注:本文700字)。

FISH检测标本要求

FISH检测标本要求

FISH检测标本要求FISH(荧光原位杂交)是一种基因诊断技术,可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或一些基因的扩增、缺失或重排等变异。

在进行FISH检测时,标本的质量和处理方法对检测结果至关重要。

下面是FISH检测标本所需的一些要求:1.标本类型:FISH检测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标本,包括固定组织切片、细胞悬液或细胞块等。

标本的选择取决于要检测的疾病类型和目标基因。

2.标本采集:标本采集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对于组织切片标本,应按照标准的组织取样技术采集。

对于细胞悬液或细胞块标本,应使用无菌工具采集,并避免污染或损伤细胞。

3.标本固定:标本固定是指使用合适的固定剂将标本中的细胞或组织固定在载玻片上,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4%的甲醛和乙酸乙酯等。

固定必须足够强度以保持细胞形态和染色质结构的完整性。

4.标本处理:标本处理是指对固定的标本进行前处理步骤,以去除固定剂、蛋白质等,以提高FISH信号的强度和清晰度。

标本处理涉及细胞膜的渗透性改变、DNA的变性和解聚,以及FISH探针结合的条件等。

标本处理通常包括脱水、去脂、裂解和蛋白酶消化等步骤。

5.FISH探针:FISH探针是用于与目标DNA序列特异性结合的荧光标记探针。

对于不同的FISH应用,需要选择不同的探针,如诊断性FISH探针、定量FISH探针和断裂FISH探针等。

探针的选择应根据需要检测的基因、染色体和疾病类型进行。

6.标本稳定性:标本的稳定性是指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标本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是否保持良好,以确保准确的FISH结果。

标本应在适当的温度下存储,并且在处理之前应避免冻结和解冻的过程。

7.检测结果的解读:FISH检测结果的解读应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因为FISH结果的解读涉及对不同信号模式、缺失或重排等变异类型的鉴别。

除了以上的要求,FISH检测标本还应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和检测需求,进行其他特定的处理步骤和质量控制。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报告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报告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报告
一、检测目的
本次检测旨在探究目标基因在细胞核内的位置以及其存在的数量,以确保基因研究可靠性及准确性。

二、检测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检测。

首先,获取样本组织切片并制备。

然后,利用荧光信号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技术,将采集的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用血白进行标本制备,完成荧光原位杂交,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目标基因信号。

三、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存在于细胞核的特定区域且数量适当,未出现缺失或多余现象。

具体细节如下:
1. 细胞核内目标基因存在的数量为正常情况下的1个;
2. 目标基因位于常染色体的20号染色体的长臂上;
3. 目标基因信号强度适中,无杂乱信号干扰;
4. 目标基因存在于所有观察到的核中,未出现缺失现象。

四、检测结论
本次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存在于样本组织细胞核内且数量适当,位置确定,验证了该基因在实验研究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鉴于本次检测结果,应确保实验人员、化学品、仪器设备、试卡等相关实验材料的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提高实验质量及结果准确率。

五、附注
1. 此次检测的基因为【填写基因名称】;
2. 本次检测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相关信息或进一步检测,请再次联系本实验室。

荧光原位杂交 FISH 实验操作步骤

荧光原位杂交 FISH 实验操作步骤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操作步骤FISH(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技术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在原来的同位素原位杂交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原理是,按照两个核酸的碱基序列互补原则,用特殊修饰的核苷酸分子标记DNA探针,然后将标记的探针直接原位杂交到染色体或DNA 纤维切片上,再与荧光素分子偶联的单克隆抗体和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经荧光检测系统和图形分析技术对染色体或DNA纤维上的DNA序列定位、定性和相对定量。

试验方法如下:1)玻片处理(a)玻片清洗:热肥皂水刷洗,1%盐酸浸泡24h,再在0.1%焦炭酸二乙酯(DEPC)中浸泡24h。

(b)硅化处理:玻片和盖玻片1%(质量分数)盐酸煮沸10min,烘干,锡纸包好4℃保存备用。

(c)明胶涂片制备:将烘干的玻片放入明胶中10min,然后60℃烘干过夜备用。

(d)试剂瓶、塑料器皿及组织匀浆器的处理试剂瓶、组织匀浆器先清洗干净,用1 mL/LDEPC (Diethyl Pyrocarbonate)水溶液浸泡处理(37℃、2h,室温过夜),高压消毒去除DEPC,然后250℃烘干4h以上或200℃过夜。

称量试剂勺也要干烤。

塑料器皿最好用灭菌的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前进行高压消毒,为保证质量,凡使用的枪头、试管等均经0. 5mL/L DEPC水溶液处理3h以上,然后再高压灭菌,烘干。

若为进口已处理的无RNase和DNase的枪头、试管可不必处理直接使用。

(e)各种溶液的配制:凡是水溶性液体均用1mL/L DEPC水配制。

2)样品制备及其所涉及的试剂包括:(a)缓冲溶液1×PBS缓冲溶液:NaCl 8g,Na2HPO4 2.9g,KCl 0.2g,KH2PO4 0.2g,溶入1000mL超纯水;3×PBS缓冲溶液:NaCl 24g,Na2HPO4 8.7g,KCl 0.6g,KH2PO4 0.6g,溶入1000mL超纯水;通常配制成10×PBS的储备液,3×PBS和1×PBS可用DEPC水稀释获得。

荧光原位杂交法 pcr-荧光对比

荧光原位杂交法 pcr-荧光对比

荧光原位杂交法 pcr-荧光对比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和PCR-荧光对比(PCR-FLP)都是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技术,可以用于基因定位、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一、荧光原位杂交法1.基本原理荧光原位杂交法是一种基于DNA序列互补碱基配对原理的技术,利用荧光探针对染色体上的特定区域进行标记,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制备探针:将已知序列的DNA片段与荧光标记分子连接,生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

(2)加热解离:将待检样品中的DNA加热,使其解离成两条单链DNA。

(4)荧光显色: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上的荧光标记,并确定标记位置及数目。

2.应用场景荧光原位杂交法可用于以下方面的研究:(1)核型分析:检测染色体数目、大小和形态等信息。

(2)染色体重排:观察染色体间的换位、倒位等结构改变。

(3)基因定位:确定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4)肿瘤诊断:检测肿瘤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变化。

3.优缺点(1)高灵敏度:能够检测到细胞核中的单个分子。

(2)高特异性:探针与目标序列可以实现完全互补。

(3)数据可视化:能够直观地呈现染色体结构及荧光信号大小。

而其缺点主要包括:(1)长时间实验:需要多个步骤和时间,且荧光信号非常容易被淬灭。

(2)需要DNA标记:需要荧光标记作为探针,费用较高。

二、PCR-荧光对比PCR-荧光对比(PCR-FLP)是一种应用荧光标记测量PCR产物数量的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可靠地检测和测量DNA的含量和变异。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样品制备:将待测DNA标记荧光标记,与另一非标记探针PCR反应。

(2)荧光PCR扩增:通过PCR反应增生DNA分子。

(3)荧光观察:利用荧光标记观察PCR产物。

(1)定量PCR:准确检测PCR反应中模板DNA的数目。

(2)基因表达:测量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3)点突变检测:定性判断DNA中的单个碱基是否发生变异。

202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规范(全文)

202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规范(全文)

202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规范(全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基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利用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对待测标本DNA序列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是遗传学异常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

相较于核型分析,FISH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及特异性强的优势,是血液肿瘤诊断和预后判定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规范FISH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病理学分会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组织国内血液学、病理学和检验学专家,制定了FISH 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规范。

1 FISH在血液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1.1 诊断分型遗传学改变是血液肿瘤诊断分型的主要依据。

急性白血病(A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酪氨酸激酶基因融合的髓系/淋系肿瘤(MLN-TK)、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大B 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伯基特淋巴瘤(BL)、边缘区淋巴瘤(MZL)、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等均需要借助FISH检测关键的遗传学异常才能精准分型。

1.2 预后分层目前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MDS、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多发性骨髓瘤(MM)等血液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已提出了基于遗传学异常的预后分层/评分体系。

FISH检测在血液肿瘤的预后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指导治疗CML患者中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或BCR::ABL1融合基因的发现开启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此外,针对PML::RARA融合基因或其他RARA重排的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ABL信号通路(ABL1、ABL2、PDGFRA、PDGFRB重排)的TKI药物、JAK-STAT信号通路(CRLF2、JAK1/2/3重排)的JAK抑制剂、FLT3重排的FLT3抑制剂、ALK重排的ALK抑制剂等均已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的基本原理和应用_理论说明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的基本原理和应用_理论说明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FISH)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它通过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定位和检测特定DNA或RNA序列的分布情况,可以提供关于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表达的有价值信息。

该技术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被开发出来,并且经过不断改进与扩展,如今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DNA探针的选择与设计、杂交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检测与可视化方法。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植物遗传研究领域和动物进化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接下来,我们将评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包括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势以及对样本处理要求高、无法确定基因功能等局限性。

最后,我们将给出结论并展望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技术。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对该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有所了解。

此外,本文也将探讨该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展望与思考。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本原理:2.1 DNA探针的选择与设计: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利用DNA或RNA分子作为探针,通过特异性互补配对识别和定位目标序列的方法。

在进行FISH实验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DNA探针。

DNA探针通常由由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oligonucleotide)或从天然来源提取得到的全长DNA片段构建而成。

选择DNA探针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目标序列的特异性,即该序列在待检测样品中是否具有较高的丰度,并且只存在于感兴趣的目标区域中。

其次是探针长度和两个主要互补区域之间核苷酸序列的碱基组成比例。

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

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

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
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内基因组序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它通过将特定的DNA或RNA探针与目标序列杂交,并用荧光素标记探针,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杂交信号,从而确定目标序列的位置和数量。

FISH检查可用于研究细胞中基因组序列的改变,如染色体异常、基因扩增、基因缺失等。

它也可用于检测某些基因在特定组织或细胞类型中的表达情况。

下面是FISH检查的一般步骤:
1. 准备探针:根据需要,设计并制备特异性探针,通常为DNA或RNA探针。

2. 制备细胞样品:从组织或细胞培养物中制备样品,一般需要用胰蛋白酶消化、固定等步骤处理细胞。

3. 杂交:将探针与样品中的目标序列进行杂交,一般需要在一定温度和离子强度下进行。

4. 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探针,减少背景干扰。

5. 荧光素标记:用特定的荧光素标记探针,以便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6. 观察: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杂交信号,并记录目标序列的数量和位置。

FISH检查的优点包括高特异性、高灵敏度、能够准确定位目标序列的位置。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试剂、需要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等。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类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待许多领域。

1实验方法原理: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类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待许多领域。

FISH 的基本原理是用已知的标记单链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待检材料中未知的单链核酸进行异性结合,形成可被检测的杂交双链核酸。

由于DNA分子在染色体上是沿着染色体纵轴呈线性排列,因而可以探针直接与染色体进行杂交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与传统的放射性标记原位杂交相比,荧光原位杂交具有快速、检测信号强、杂交特异性高和可以多重染色等特点,因此在分子细胞遗传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

杂交所用的探针大致可以分类三类:1)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例如α卫星、卫星III类的探针,其杂交靶位常大于1Mb,不含散在重复序列,与靶位结合紧密,杂交信号强,易于检测;2)全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特异性探针,其由一条染色体或染色体上某一区段上极端不同的核苷酸片段所组成,可由克隆到噬菌体和质粒中的染色体特异大片段获得;3)特异性位置探针,由一个或几个克隆序列组成。

探针的荧光素标记可以采用直接和间接标记的方法。

间接标记是采用生物素标记DNA探针,杂交之后用藕联有荧光素亲和素或者链霉亲和素进行检测,同时还可以利用亲和素-生物素-荧光素复合物,将荧光信号进行放大,从而可以检测500bp的片段。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步骤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步骤

FISH(原位杂交)SOP流程------探针直接带荧光标记一、FISH实验步骤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将挑选好的组织切片置于切片架上放入烘箱中65℃烤片2-3h(观察组织周围石蜡是否被熔化流至切片边缘),烤片完成后将组织切片放入脱蜡机中脱蜡。

脱蜡完成后取出切片,进行抗原修复。

2、抗原修复:脱蜡完成后取出切片,进行酶修复。

稍甩净切片上水分,水平放置在孵育盒,用组化笔在组织周围画圈(过程中组织不能干片,组化笔不能碰到组织,否则会损坏组织或使抗体无法孵育到组织;不可用力按压组化笔以免笔内液体流出覆盖组织),蛋白酶K(PK)37度孵育15-20min,修复完后用PBS冲洗,再将玻片置于PBS(PH7.4)中在脱色摇床上晃动洗涤3次,每次5min。

3、固定:甩去残留在片子上的PBS,滴加4%多聚甲醛,室温孵育5min。

用PBS冲洗。

再将玻片置于PBS(PH7.4)中在脱色摇床上晃动洗涤3次,每次5min。

4、预杂交:滴加Hyb buffer(预杂交液)55度避光预杂交2小时。

5、准备探针:将探针原液与Hyb buffer按比例稀释,混合均匀后85℃变性3min,37℃平衡2min。

6、杂交:预杂交结束后,吸去Hyb buffer,滴加平衡后的杂交工作液,切片平放于湿盒内,37-42°C(杂交温度依据探针TM值确定)孵育过夜(湿盒内加少量水防止杂交液蒸发)。

7、洗涤:用1XSSC冲洗,浸泡2min。

(洗涤时间不宜过长,可能会洗掉表达)。

8、DAPI复染细胞核:切片稍甩干后在圈内滴加DAPI染液,避光室温孵育20min。

9、封片:PBS冲掉DAPI,切片稍甩干后用WGA封片剂封片(封片时应避免组织上出现气泡)。

10、镜检拍照:切片于尼康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采集图像。

(蓝光紫外激发波长330-380nm,发射波长420nm;FITC绿光激发波长465-495nm,发射波长515-555 nm;CY3红光激发波长510-560,发射波长590nm)二、荧光结果判读DAPI染出来的细胞核在紫外的激发下为蓝色,阳性表达为相应荧光素标记的红光或者绿光。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01
从遗传学角度检测染色体和基因的异常
02
辅助血液疾病的诊断,判断预后,疗效检测及微小残留检测
03
应用:
骨髓移植术后(性别不同的移植献者)、 性别鉴定、CMPD和ALL初诊、CML末次化 疗结束两周以上、AML-M3/M2等疾病
பைடு நூலகம்技术特点
1
可分析间期细胞,不需培养;操作简单、检测快速重复性好、空间定位精确;灵敏性和特异性高
单击添加副标题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康圣环球医学特检集团
概述 FISH-目前新兴的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是采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利用探针与检测样本中DNA碱基对的互补性,在探针与标本的DNA杂交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荧光信号而得出结果,从而检测细胞、组织样本中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
临床意义
2
当染色体核型分析不成功或不明确时,可利用FISH检测弥补不足,并可发现复杂易位
探针种类
01
双色单融合探针 双色分离探针
01
ES探针 双色双融合探针 每类探针的检测和适用范围不同,决定其用处不同
01
标本要求 送检标本:骨髓3ml(CML和CLL患者可直接用外周血2ml) 保存条件:肝素钠抗凝,4摄氏度,24h送检 禁忌:冰冻或凝块 注意:建议做FISH的同时做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若只要求做FISH,请转交一份近期的细胞遗传学报告。如果无细胞形态学或遗传学的检查,建议作进一步检查!!
报告时间:周一至周五,7个工作日
报告示例:略 结果判读:每个探针检测镜下分析200个细胞核。20例没有造血系统疾病且核型正常的骨髓标本作为正常对照,以此计算分裂信号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果有异常杂交信号的细胞百分比超过正常标准差的3倍,结果将被认为异常。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CONTENCT

•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概述 • FISH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流程 • FISH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FISH检测的优势与局限性 • FISH检测的实际案例分析
01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基于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目标DNA 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检测细胞内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的 技术。
FISH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样本类型,如细胞、 组织切片、石蜡包埋组织等。
直接观察
FISH技术可以直接在细胞或组织的显微镜下观 察杂交信号,无需进行额外的染色或标记。
灵敏度高
FISH技术能够检测单个基因拷贝数的变化,灵 敏度较高。
局限性
成本高
FISH技术需要使用特殊的探针和 荧光染料,因此成本较高。
80%
基因突变
FISH技术可以检测基因突变,如 抑癌基因突变、致癌基因突变等 。
基因表达分析
基因表达水平
FISH技术可以检测基因表达水 平,了解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 情况。
基因定位
FISH技术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 体上的位置,了解基因的染色 体定位。
基因互作
FISH技术可以检测基因间的相 互作用,了解基因间的关系。
细胞或组织的通透性处理
使用适当的试剂使细胞或组织的膜通透性增加,以便探针能 够进入。
杂交反应
探针与靶DNA的杂交
将制备好的探针与固定在样本上的靶 DNA进行杂交,形成探针-靶DNA复 合物。
去除未结合的探针
通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游离探针,提 高杂交信号的特异性。
信号检测与图像分析

DNA荧光原位杂交(FISH)简要综述

DNA荧光原位杂交(FISH)简要综述

DNA荧光原位杂交(FISH)简要综述DNA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将DNA探针用特殊修饰的核苷酸分子标记(如biotin-dUTP或digoxigenin-dUTP),然后将标记的探针直接原位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偶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上的定位。

利用FISH进行DNA序列的定位具有实验周期短、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直观可见等优点。

总的说来,FISH技术的发展沿着两条路线前进:一方面是采用不同的探针,从而衍生出许多FISH新技术,如Muticolor-FISH、CGH、GISH、CISS、BAC-FISH、Chromosome Painting、Rreverse Chromosome Painting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努力提高FISH技术的分辨率,将靶目标从中期染色体发展到DNA纤维,使其分辨率由1Mb发展到1kb,这更进一步拓展了FISH技术的应用领域,成为分子细胞遗传学的一项代表技术。

A.不同探针的应用:1.以基因组为探针的GISH技术可以定位外源DNA片段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大小、插入点等。

Durnam(1985)首先将GISH应用于体细胞杂种的异源染色体检测。

本实验室采用GISH方法在小麦中成功定位了许多外源染色体、染色体片段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

2.以不同的荧光素标记探针的Muticolor-FISH,可以同时定位不同探针序列的分布。

1990年Nederlof等创建了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他们用生物素、AAF(氨基乙酰荧光素)和CP三种半抗原对不同探针作单、双、三标记,再用这三种半抗原相应的分别标记了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绿色)、氨甲香豆素乙酸(AMCA,蓝色)和碱性蕊香红(TRITC,红色)的抗体来检测荧光,该技术最多可同时观察7个靶染色体。

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原理

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原理

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原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该技术通过将荧光标记的探针与目标DNA序列进行特异性杂交,并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度和位置来确定目标DNA的存在和位置。

本文将详细介绍FISH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FISH技术的原理基于DNA互补配对的原理。

DNA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分子组成的,其中包含了遗传信息。

DNA的互补性决定了两条DNA链之间的配对方式。

在FISH中,需要合成一种探针,这种探针与目标DNA序列互补配对。

探针通常由一段标记有荧光染料的DNA序列构成。

荧光染料将会发出荧光信号,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信号来确定目标DNA的存在和位置。

探针的制备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或使用PCR扩增的方式进行。

FISH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多种生物学问题。

一种常见的应用是检测染色体的异常。

例如,通过使用指定的探针,可以确定染色体上是否有缺失、重复或转座等变异。

这对于遗传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FISH还可用于确定基因的位置和拷贝数。

通过使用互补的探针,我们可以确定目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拷贝数。

这对于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进化和遗传变异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FISH技术在癌症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特异性的探针,可以检测癌细胞中特定的突变或基因重排事件。

这有助于了解癌细胞的致病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在实验操作上,FISH技术分为两个主要步骤:探针制备和杂交反应。

对于探针的制备,我们需要使用一段与目标DNA互补的DNA序列,并在其中加入荧光标记。

这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或PCR扩增的方法实现。

在杂交反应中,我们需要将探针与待测样品中的DNA进行杂交反应。

这通常需要将样品固定在载玻片上,并与探针一起进行荧光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步骤与方法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步骤与方法

FISH实验步骤一、实验仪器:荧光显微镜:高速离心机:可达12000r/min高压灭菌锅:160℃以上杀菌恒温箱:为杂交提供恒定温度恒温水浴锅照相机(与荧光显微镜配套):荧光捕捉图片二、试剂的配制:1、0.2mol/ L (pH7.4磷酸缓冲溶液(PB试剂为NaH2P04·2H20和Na2HP04·12H2O。

-----0.2M的NaH2P04溶液: 31.2g NaH2P04·2H20,加蒸馏水1000mL溶解-----0.2M的Na2HP04溶液: 71.632g Na2HP04·12H2O 加蒸馏水至1000ml溶解----0.2M (pH7.4磷酸缓冲溶液(PB : 19ml的NaH2P04溶液和81ml的Na2HP04溶液充分混合高压灭菌,常温保存。

2、0.03 mol/ 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试剂为NaCl和磷酸缓冲溶液PB------0.03MPBS溶液:22.8gNaCl ,150ml磷酸缓冲溶液(PB ,加蒸馏水至1000ml,混匀------0.02 MPBS溶液:取100ml 0.03MPBS溶液至1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150ml------0.01 MPBS溶液:取50ml 0.03MPBS溶液至1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150ml高压灭菌,常温保存。

3、4%多聚甲醛溶液(1000ml)(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将略小于2/3体积的水(660ml)加热到50℃,------40g多聚甲醛PFA,边搅拌边加入到水中,继续保持60℃-------1滴2mol/LNaOH溶液,立即澄清,但仍有小颗粒。

-------1/3体积的PBS溶液,-------用Hcl将pH调至7.2,定容,-------用孔径为0.22μm的滤膜过滤,----4℃保存最多保存两天,或者取少量保存在-20℃。

(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为60℃-65℃,否则PFA容易降解,配置好后应尽快使用,否则固定效果较差)。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步骤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步骤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步骤仪器设备1.医用微波炉;2.水浴锅;3、olympusbx51荧光显微镜;4.奥林巴斯dp11数字显微镜摄像头。

fish试剂(1)1×PBS:用10×PBS稀释溶液,4℃保存;(2)20×ssc(ph7.0)(3)2×ssc,由20×ssc溶液稀释而成;(4)25mg/ml蛋白酶k消化液。

(5)变性溶液(70%甲酰胺+2×ssc,ph7.0):4ml20×ssc;8ml蒸馏水;28毫升甲酰胺。

每次都是新鲜的。

(6)杂交后洗涤液:20×ssc4ml;蒸馏水16ml;甲酰胺20ml。

每次新鲜配制。

调节ph前升至室温。

实验步骤1、脱蜡:1)二甲苯脱蜡3次,每次5min;2) 100%酒精两次,每次2min;3)移出酒精,斜置切片,标记末段向下,空气干燥。

2、蛋白酶处理:1)每个染色槽中40ml蛋白酶K消化液的配制如下:2×s sc40ml倒入facal管中,水浴预热。

将消化酶溶液加入试管中,摇匀,直到酶溶解。

2)37℃水浴槽中预热染色缸和蛋白酶k溶液。

37℃孵育20min。

3)×ssc在室温下漂洗切片3次,每次1min。

4)梯度酒精脱水(-20℃预冷)。

3、变性:1)每个立式染色缸配40ml变性溶液;2)在78℃水浴中平衡预热混合液染色缸;3)78℃孵育8分钟;4)即移入-20℃预冷70%酒精的染色缸内2min,再依次移入80%、90%和100%的-20℃预冷酒精内,每缸2min;5)空气干燥。

4、杂交:1)准备探针;2)取一个较大的湿盒,交叉放置切片;3)滴入10μL,将探针置于切片组织上,盖住载玻片;4)盖上湿箱,37℃孵育12h~16h。

杂交后的洗涤:5)镊子小心去除盖玻片;6)43℃预热后,洗涤40ml杂交液,切片洗涤15min;7)2×SSC(37℃)洗涤两次,每次10min;8)切片放人染色缸的1×pbs内待检测,勿使切片干燥。

【高中生物】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详解

【高中生物】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详解

【高中生物】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详解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是一种物理图谱绘制方法,使用荧光素标记探针,以检测探针和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或分裂间期的染色质的杂交。

1974年Evans首次将染色体显带技术和染色体原位杂交联合应用,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即FISH技术。

1981年Harper成功地将单拷贝的DNA序列定位到G显带标本上,标志着染色体定位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由于绘制高分辨人类基因组图谱的需要,FISH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原理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如果被检测的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靶DNA与所用的核酸探针是同源互补的,二者经变性-退火-复性,即可形成靶DNA与核酸探针的杂交体。

将核酸探针的某一种核苷酸标记上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可利用该报告分子与荧光素标记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检测体系在镜下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实验流程FISH样本的制备→探针的制备→探针标记→杂交→(染色体显带)→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分析。

特点原位杂交的探针按标记分子类型分为放射性标记和非放射性标记。

用同位素标记的放射性探针优势在于对制备样品的要求不高,可以通过延长曝光时间加强信号强度,故较灵敏。

缺点是探针不稳定、自显影时间长、放射线的散射使得空间分辨率不高、及同位素操作较繁琐等。

采用荧光标记系统则可克服这些不足,这就是FISH技术。

FISH技术作为非放射性检测体系,有以下特点。

六大优点:1、荧光试剂和探针经济、安全;2、探针稳定,一次标记后可在两年内使用;3、实验周期短、能迅速得到结果、特异性好、定位准确;4、FISH可定位长度在1kb的DNA序列,其灵敏度与放射性探针相当;5、多色FISH通过在同一个核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同时检测多种序列;6、既可以在玻片上显示中期染色体数量或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在悬液中显示间期染色体DNA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原位杂交(FISH)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康圣环球医学特检集团

概述 FISH原理是采用荧 FISH-目前新兴的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是采用荧 光标记的DNA探针,利用探针与检测样本中DNA DNA探针 DNA碱基 光标记的DNA探针,利用探针与检测样本中DNA碱基 对的互补性,在探针与标本的DNA杂交后, DNA杂交后 对的互补性,在探针与标本的DNA杂交后,通过荧光 显微镜检测荧光信号而得出结果,从而检测细胞、 显微镜检测荧光信号而得出结果,从而检测细胞、 组织样本中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 组织样本中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
报告时间:周一至周五,7个工作日
报告示例:略 结果判读:每个探针检测镜下分析200个细胞核。 20例没有造血系统疾病且核型正常的骨髓标本作为 正常对照,以此计算分裂信号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如果有异常杂交信号的细胞百分比超过正常标准差 的3倍,结果将被认为异常。
探针种类 双色单融合探针 ES探针 双色分离探针 双色双融合探针
每类探针的检测和适用范围不同,决定其用处不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本要求 送检标本:骨髓3ml(CML和CLL患者可直接用外周 血2ml) 保存条件:肝素钠抗凝,4摄氏度,24h送检 禁忌:冰冻或凝块 注意:建议做FISH的同时做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若 只要求做FISH,请转交一份近期的细胞遗传学报告 。如果无细胞形态学或遗传学的检查,建议作进一 步检查!!
临床意义 从遗传学角度检测染色体和基因的异常 辅助血液疾病的诊断,判断预后,疗效检测及
微小残留检测
应用: 骨髓移植术后(性别不同的移植献者)、 性别鉴 定、CMPD和ALL初诊、CML末次化 疗结束两 周以上、AML-M3/M2等疾病
技术特点 可分析间期细胞,不需培养;操作简单、检测快速 重复性好、空间定位精确;灵敏性和特异性高 当染色体核型分析不成功或不明确时,可利用FISH 检测弥补不足,并可发现复杂易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