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word】

合集下载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1、实施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如患感冒、手部皮肤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2、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

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3、凡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做到一人一证、一卡,每个出生年份装订一册。

本辖区管理儿童由本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规定时间进行预防接种,每次接种后将各种接种信息完整无误的登记在卡、证、册上,并由专业人员将接种信息录入电脑进行管理。

4、凡在当地出生的6岁及6岁以内的儿童,不论有无户口或户籍是否在当地,均应于出生后1个月内,由儿童户口所在地的接种单位负责建卡、建证,预防接种册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消手续;外地寄居在本地时间3个月以上的适龄儿童也应建卡、建证;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5、接种人员应积极、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

6、接种完毕后,必须及时上卡、上证,并按时上报预防接种有关报表。

产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产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产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规范地接受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产房设立预防接种小组,由产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产房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2. 预防接种小组成员包括产科医生、护士、预防接种人员等,负责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三、预防接种工作流程1. 产房医护人员在产妇分娩前,了解产妇及新生儿的基本情况,评估预防接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 预防接种人员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等。

3. 预防接种后,对新生儿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4. 填写预防接种记录,包括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接种时间等信息。

5. 定期对预防接种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四、预防接种工作规范1. 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

2. 疫苗的储存、运输和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预防接种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人员应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佩戴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

4. 预防接种前,应核对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等信息,确保接种的疫苗符合要求。

5. 预防接种时,应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确保疫苗的剂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 预防接种后,应对新生儿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7. 预防接种记录应填写清晰、完整,确保可追溯性。

五、不良反应的处理1. 预防接种后,如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预防接种小组,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2. 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新生儿,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医疗救治,并做好相关记录。

3. 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新生儿,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科和区疾控中心。

六、资料管理1. 预防接种资料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整理、归档,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一、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童监护人,儿童出生1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
二、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经严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三、、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管有专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四、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24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五、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六、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无误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七、及时准确完成(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
填写并存根备查。

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文

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文

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文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第一章总则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预防儿童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接种机构第一节接种医院1. 所有接种新生儿疫苗的医院必须是具备接种新生儿疫苗资质的医疗机构;2. 接种医院应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设备,以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3. 接种医院应具备充足的疫苗供应,保证每位新生儿都能按时接种所需的疫苗。

第二节接种点1. 接种点包括医院的预防接种门诊和社区的预防接种站;2. 接种点应在易于公众前往的地方设立,方便家长前往接种婴儿疫苗;3. 接种点应有充足的疫苗储备,保证所有新生儿都能及时接种所需的疫苗。

第三章新生儿疫苗接种计划第一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间1. 出生即可接种乙肝疫苗;2. 出生后24小时内,应接种百日咳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A型肝炎疫苗;3. 出生后30天内,应接种卡介苗;4. 出生后60天内,应接种百日咳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A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和卡介苗;5. 出生后90天内,应接种百日咳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A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和卡介苗、麻风疫苗。

第二节新生儿疫苗种类和途径1. 乙肝疫苗:新生儿应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乙肝疫苗;2. 百日咳疫苗:新生儿应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百日咳疫苗;3. 脊髓灰质炎疫苗:新生儿应采用口服的方式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4. A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应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A型肝炎疫苗;5. 卡介苗:新生儿应采用皮内注射的方式接种卡介苗;6. 麻风疫苗:新生儿应采用皮内注射的方式接种麻风疫苗。

第三节疫苗副作用和应对办法1. 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些许副作用,如接种部位红肿、发热等症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一般会在几天内自行消失;2. 如果接种后出现严重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医院将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3. 接种医院和接种点将建立健全的副作用监测报告机制,及时了解并上报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情况。

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准确、高效,防止疫苗接种差错,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开展的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

三、查对内容1. 疫苗品种、规格、剂量、生产企业等信息是否与疫苗批签发证明文件相符。

2. 疫苗储存、运输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冷链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3. 接种人员资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4. 接种部位、接种剂量、接种途径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重复接种、超剂量接种等情况。

5. 接种记录是否完整、准确,是否按照规定保存。

6.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处理是否到位。

四、查对流程1. 接种前,由接种人员对疫苗进行外观性状检查,确认疫苗无异常后,进行接种。

2. 接种过程中,由接种人员对接种部位、剂量、途径等进行再次核对,确保无误。

3. 接种后,由接种人员对接种记录进行填写和保存,确保记录完整、准确。

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预防接种单位应定期对接种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5.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预防接种单位应建立健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处理制度,确保疑似异常反应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五、查对措施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应设立疫苗接种查对小组,负责对本单位疫苗接种工作进行定期查对和指导。

2. 疫苗接种查对小组应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定期对接种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和技能。

3. 疫苗接种查对小组应定期对疫苗储存、运输、接种等环节进行查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疫苗接种工作安全、准确、高效。

4. 疫苗接种查对小组应定期对疫苗接种记录进行抽查,确保记录完整、准确。

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以下八项工作制度。

1、出生登记报告制度:预防接种人员每周必须深入责任区域进行调查了解,全面掌握新生儿出生情况(包括流动人口),并登记造册,及时建证、建卡,并按疫苗接种程序实施预防接种。

2、布告公示制度:将疫苗接种的有关信息及时制作布告,在社区和乡村的显著位置张贴公示,告知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3、询问制度:在实施接种前,询问受种儿童的健康状况及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情况:对有接种禁忌不能接种者提出医学建议,并在预防接种证相应位置注明。

4、告知制度:在实施接种前,应当以口头或文字方式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其他疫苗时,还应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等。

并在实行接种的过程中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宣讲免疫规划相关知识。

5、查验接种证制度:实施预防接种前须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接种后应当及时填写预防接种记录;督促、指导所辖区域托幼机构、学校对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对无接种证或未按程序预防接种的儿童,在入托、入学后及时进行补证或补种。

6、安全注射制度:保证预防接种安全注射,为儿童预防接种必须使用自毁型注射器;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7、预防接种报告制度:预防接种门诊在每次接种结束后5天内,根据实际接种人数,按各种疫苗不同剂次统计受种人数,计算接种率;同时统计累计应种人数、累计受种人数,计算累计接种率,逐级上报。

8、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登记报告制度:预防接种人员对预防接种后出现的异常反应或事故要详细登记,并在做一般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

预防接种人员工作职责1、根据上级要求,按照各项技术规范,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安全注射;2、收集、完善与免疫规划有关的基础资料;3、制定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做好疫苗使用管理;4、及时搜索和发现新生儿(包括流动人口),并做好新生儿登记,及时建(补)证、建(补)卡;5、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报告工作;6、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7、定期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宣传活动。

新生儿的工作制度

新生儿的工作制度

新生儿工作制度一、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1. 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

2. 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有记录。

3. 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

5. 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 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 接种后观察30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 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 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二、新生儿病室工作制度1. 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必须更衣、更鞋、戴帽、戴口罩。

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并经常保持手的清洁。

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内。

2. 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无尘、整齐、布局合理。

每周三大清洁一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拖地两次。

3. 新生儿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日空气消毒。

4. 新生儿病室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新生儿的人身安全。

5. 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6. 新生儿室交接班制度,确保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7. 设备管理制度,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8. 新生儿病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确保医疗质量的可追溯性。

9.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0. 新生儿病室质量标准,提高新生儿病室的服务质量。

11. 新生儿室探视规定,保障新生儿休息和康复的环境。

12. 新生儿窒息复苏制度,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

13. 新生儿抢救制度,确保新生儿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

三、新生儿室沐浴间工作制度1. 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非沐浴用物不得放入沐浴间。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一、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操作中衣帽整洁,严格无菌操作。

二、做到有专室、专人、分台操作。

三、严格执行冷链管理制度,冰箱温度记录齐全,账苗相符。

四、接种前严格履行登记、询问、检查和接种前告知程序,发现有禁忌症和当前健康状况异常的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

五、预防接种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前检查失效期、包装有无破损。

六、接种时,严格按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卡介苗皮内接种,乙肝疫苗肌肉注射。

七、操作前一天做好一切用物的消毒及准备工作。

八、每天操作完后必须进行清洁、消毒,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毁形处理。

九、按照免疫程序,完善各类登记、统计、上报等工作。

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制度Microsoft Word 文档

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制度Microsoft Word 文档

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制度
一、疫苗的保存应有专人负责,不能与其他疫苗、药物混放。

使用前核对品名、批号和失效期。

安瓿破裂或者有摇不散的颗粒均不能使用。

二、卡介苗与乙肝疫苗贮藏温度要求在2-8摄氏度。

疫苗稀释液在常温下保存防止冻结。

三、疫苗在8摄氏度暴露时间长,或反复冷溶,疫苗开启后超过半小时应废弃。

四、使用疫苗应注意避光。

并备有1:1000肾上腺素,遇到过敏反应时用。

五、要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技术,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

避免使用碘酊消毒皮肤。

六、接种疫苗人员应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七、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对接种对象,凡禁忌对象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及新生儿入室登记本上做好暂缓记录。

八、接种后立即在接种证、卡及新生儿入室登记本上完整记录接种时间、批号及接种者签名以备查询。

九、对接种后废弃的注射器和安瓿要正确妥善处理。

2024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

2024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

2024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篇1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日或每月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的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需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且经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接种时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带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得从事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

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

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

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脊灰液体疫苗24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的疫苗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卡介苗接种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

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疫苗的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

预防接种门诊每月5日前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我们该怎么拟定制度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篇1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日或每月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的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需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且经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接种时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带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得从事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

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

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

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脊灰液体疫苗24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的疫苗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卡介苗接种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

小儿接种管理制度

小儿接种管理制度

小儿接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小儿接种工作的科学、规范进行,减少疫苗接种过程中的风险并提高接种效果,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健康部门的要求,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的小儿接种工作,包含儿科、防备接种门诊等相关部门。

第三条接种宗旨小儿接种旨在有效防备和掌控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并提高免疫力。

本医院将乐观推行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全面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

第二章接种预约第四条预约方式家长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预约,也可以直接到接种门诊办理预约手续。

预约时应当供应儿童的相关信息,如姓名、性别、降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等,以便医务人员进行接种记录和管理。

第五条预约时间接种预约办理时间为工作日上午9:00至下午16:00,家长应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提前预约,以保证接种服务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预约取消如因特殊情况需取消预约,请提前至少1个工作日进行取消。

若当日无故不来预约接种,将计入违约记录。

第三章接种流程第七条儿童登记家长携带儿童到接种门诊时,应供应有效的身份证明,并填写儿童基本信息登记表,以便进行管理和跟踪。

第八条接种次序依照疫苗接种计划和接种优先级,医务人员将依照先来先服务的原则进行接种。

第九条环境乾净接种区域及设备应保持干净乾净,确保接种环境符合卫生要求。

第十条医务人员要求接种医务人员应持有效的《执业医师证书》和接种资格证书,具备专业的接种技术和实践经验,并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第十一条疫苗管理医务人员必需依据生产厂家的规定,正确储存、运输、使用疫苗。

定期对疫苗进行验收、检查、登记等工作,并确保疫苗的有效期和存储条件符合要求。

第十二条注射器针头管理医务人员必需使用新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并在接种后立刻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严禁重复使用。

第四章接种后事项第十三条接种后察看家长在接种后应待在接种区域进行肯定时间的察看,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第十四条接种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将接种情况记录在儿童档案上,并向家长供应接种证明和疫苗说明书等相关资料。

婴儿疫苗接种管理制度范文

婴儿疫苗接种管理制度范文

婴儿疫苗接种管理制度范文一、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疫苗接种已成为预防婴幼儿多种传染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确保婴幼儿群体的健康和公共卫生的稳定,建立健全的婴儿疫苗接种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确保婴幼儿疫苗接种的全覆盖率,减少传染病发病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三、管理机构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品质监管、信息发布等工作。

2.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疫苗接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3.医疗机构:负责婴幼儿疫苗接种服务的提供。

四、管理流程1.疫苗接种日程表根据国家疾控中心的推荐,制定婴儿疫苗接种日程表,明确不同时期婴幼儿接种的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和剂次。

2.接种登记对每位婴幼儿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基本信息、家族病史、接种情况等内容。

接种医生应向家长介绍接种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并征得家长的同意。

3.接种场所设施医疗机构应提供适当的接种场所和设施,确保卫生环境和接种安全。

4.接种医生培训医疗机构应对接种医生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熟悉疫苗的种类、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处理等知识。

5.疫苗供应和储存医疗机构应建立疫苗的供应和储存管理机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期。

6.疫苗接种预约和提醒7.接种记录和监测医疗机构应及时记录每位婴幼儿的接种情况,并报告给地方卫生行政部门。

同时,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8.接种宣传和教育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婴儿疫苗接种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向家长普及疫苗的安全性和重要性,解答常见问题和疑虑。

五、质量控制1.疫苗生产和质量监管国家疾控中心应加强对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

2.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医疗机构应及时监测婴幼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妥善处理,报告给国家疾控中心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

3.疫苗接种技术训练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接种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和评估,确保接种技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六、评估与考核1.接种覆盖率评估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进行婴幼儿疫苗接种覆盖率的评估,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覆盖率。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2023.9
一、办新生入园手续时,托幼机构要查幼儿的预防接种证并按要求登记,家长要妥善保存,如有损坏或遗失应及时到发证、免疫接种的医院办理补证手续。

二、采取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等综合措施,督促家长按儿童年龄及季节完成防疫部门规定的免疫接种。

三、对于托幼机构非本市户口的幼儿也要按防疫部门规定的及时完成免疫接种。

四、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做好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季节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五、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预防接种卡的登记,对漏种幼儿及时通知家长补种疫苗。

- 1 -。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本文档旨在建立完善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确保儿童接种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类儿童预防接种机构及相关人员。

2·定义和缩写词2·1 预防接种:指按照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程序和时间,将疫苗注射给儿童的预防措施。

2·2 接种机构:指经相关部门批准的具备儿童预防接种资质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

2·3 注射途径:指接种疫苗时使用的途径,包括注射、口服、皮下注射等。

2·4 疫苗保管:指对疫苗进行储存、保管和运输的过程。

2·5 疫苗供应:指从供应商处获取所需的疫苗,并进行入库、验收等工作。

2·6 接种记录:指对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的文件。

3·接种计划3·1 接种时间表:详细列出儿童预防接种的时间节点及疫苗种类。

3·2 接种途径要求:明确不同疫苗的接种途径要求,如皮下注射、口服等。

4·疫苗保管和供应4·1 疫苗存储条件:规定疫苗的存储温度、湿度和光照要求。

4·2 疫苗入库和验收:明确疫苗的入库流程,并规定验收标准。

4·3 疫苗运输:规定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和要求。

4·4 疫苗报废处理:明确疫苗报废的程序和责任。

5·接种工作流程5·1 儿童登记:规定在接种前需要进行儿童登记,并记录相关信息。

5·2 评估与咨询:明确进行接种前的评估和咨询工作,包括了解儿童的疾病史和过敏史等。

5·3 疫苗接种:详细描述疫苗接种的步骤和要求。

5·4 接种纪录和统计:记录儿童的接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5·5 不良反应处理:明确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目的1.1.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遏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制定本管理制度。

1.2.旨在规范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确保疫苗接种的全面、规范和安全可靠。

2.适用范围2.1.本文档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所有社区、医疗机构及其他涉及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2.2.所有儿童预防接种相关工作均必须依据本管理制度执行。

3.基本原则3.1.免费接种原则:所有儿童均享受免费接种服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3.2.安全原则: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加强疫苗接种后的观察和监测。

3.3.健康教育原则:加强儿童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对疫苗接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接种率。

4.疫苗接种计划4.1.制定儿童疫苗接种计划,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疾病流行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4.2.发布疫苗接种计划,通知相关机构和个人,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5.疫苗接种管理5.1.设立儿童预防接种服务点,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

5.2.对接种点进行资质认定和管理,并制定接种点评估标准。

5.3.对疫苗采购、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确保疫苗的安全和质量。

6.接种人员管理6.1.严格控制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资质,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6.2.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相关工作人员的档案,包括资质证书、培训记录等。

6.3.加强对接种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进行合法合规的工作。

7.接种信息管理7.1.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对儿童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和统计。

7.2.对儿童疫苗接种信息进行保密处理,确保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7.3.对儿童疫苗接种信息进行定期检查和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附件:1.儿童疫苗接种计划表2.儿童预防接种服务点评估标准3.儿童疫苗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用于管理和防控传染病的法律依据。

2.《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用于管理和监管疫苗的生产、流通和接种等相关环节。

新生儿接种管理制度范文

新生儿接种管理制度范文

新生儿接种管理制度范文新生儿接种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新生儿接种管理制度是我国政府为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疫苗接种成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新生儿在出生后能够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建立一套完善的新生儿接种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新生儿接种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新生儿及时接种相关疫苗,保障其健康成长。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便捷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接种率,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同时,新生儿接种管理制度的建立还可以为新生儿健康档案的建立提供便利,为公共卫生管理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第二章新生儿接种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接种对象和接种时间1. 接种对象:所有出生后的新生儿都应该按照规定的接种方案进行疫苗接种。

新生儿接种对象包括在我国出生的所有新生儿,无论是本地户籍还是外地户籍。

2. 接种时间:新生儿的接种时间应根据接种方案进行确定,通常是在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或几天内进行第一次接种。

接种时间的具体安排需根据当地的接种服务能力和规定进行调整。

第二节接种方案和疫苗种类1. 接种方案:新生儿的接种方案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南进行确定,其中包括了各个疫苗接种的时间点和剂次。

接种方案应根据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情况进行更新和调整。

2. 疫苗种类:新生儿接种的疫苗种类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南进行确定,其中包括了各类常见传染病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疫苗的选择应根据疾病的流行情况、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第三节接种场所和接种人员1. 接种场所:新生儿的疫苗接种可以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等专业机构进行。

接种场所应具备相关的设施和设备,保证接种的安全和卫生。

2. 接种人员:新生儿的疫苗接种应由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

接种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接种操作的规范要求,能够保证接种的安全和有效性。

免疫接种工作制度

免疫接种工作制度

免疫接种工作制度
1、按照免疫程序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开展产科新生儿的预防接种工作,实施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2、规范产科接种管理,健全规章制度。

3、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做好“三查八对”。

4、做好常规疫苗接种疑似接种异常反应登记。

5、加强消毒管理,消毒记录清楚,紫外线灯管及时更换。

6、严格遵守疫苗储存、使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护冷链设备,检查疫苗有效期、确保疫苗质量。

各类疫苗做到“日清月结”、“账物相符”。

7、医护人员在接种前应告知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质、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接种者的健康状况等注意事项。

8、严格执行消毒管理相关规定。

一次性注射器及时毁形、医疗垃圾分类存放、及时处理。

9、提出疫苗需求计划,每月接种针次总结,按规定上报县疾控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新生儿预防接种
工作制度word】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1、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

2、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有记录。

3、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
5、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接种后观察 30 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产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对医院产房提出以下要求:1、每月 25 日前报下月用卡介苗、乙肝疫苗计划,一周内由盐湖区疾控中心取回备用。

2、产房建立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领取登记制度,乙肝疫苗有损耗也必须登记清楚,损耗数只能控制在 100 支少于 5 支。

3、产房接生后承担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
针接种,同时填疫苗转诊单上下两联,一联留产房随后领取疫苗,一联转诊单给病人交所在管辖内的医院办接种本,打以后免疫接种。

4、乙肝疫苗接种器材一律使用统一配发的 0.5mlCDC 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

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时,应检查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使用包装破坏或已超过有效期产品。

完成接种后,不必把针头帽套回针头,应直接将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放入安全盒内集中处理,在统一配发安全盒前,接种单位自己准备一个安全盒。

五、产房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应登记清回收数,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1、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童监护人,儿童出生 1 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

2、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经严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3、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管有专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4、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 24 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5、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6、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无误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7、及时准确完成(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填写并存根备查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1、妇产科医生开医嘱,预防接种人员严格按照接种规范要求,向受
种者监护人做好接种前告知。

2、注射前严格进行三查一问一观察才,(即:查对疫苗名称、剂量和失效期,查对受种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查对受种者健康状况,询问疾病史,观察接种后是否出现接种反应)。

3、取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注射时,如受种者家属提出疑问应及时,解释后方可执行。

新生儿接种两苗注意事项1、首针乙肝和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1、乙肝接种,出生 24 小时内必须完成首针乙肝接种,接种部位是右手臂三角肌,注射方法是肌内注射,1 人份/支,接种剂量是0.5ml。

(洗完澡再打),如果新生儿母亲是乙肝阳性,新生儿需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开处方(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备药,可以打大腿外侧或左臂三角肌,肌内注射,1 人份/支,接种剂量是100IU。

2、卡介苗接种,新生儿体重必须满 2.5kg 才能接种卡介苗,不满者满月后再去防保科补打。

打卡介苗的接种部位是左手臂三角肌外缘,注射方法是皮内注射,5 人份/支(用稀释水 0.5ml 稀释),接种剂量是 0.1ml,能打出一个豆大的皮丘为好(注意一般情况下,是抽取 0.2ml 来注射,免得打的过程中药水流失,未能打到一个皮丘)。

剩下的药水放置于冰箱,等待下一个接种,半小时内用完,超过时间可以废弃。

接种后 3 周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脓汁排出,经过 1-2 周才结痂,愈合后可留有圆形瘢痕。

这是属于正常现象,可以告知家长这些接种后的反应,免得不必要的担心,洗澡的时候要注意别碰到水,免得不必要的发炎。

二、接种后注意事项接种完毕,必须把接种记录做好,按照《儿童保健手
册》上面项目要求对号入座,填写齐全;
需接种免疫球蛋白的可以备注写到旁边,记录完后,就交代家属持保健手册到防保科办公室办理建卡手续,发放预防接种证。

三、冰箱温度登记注意事项冰箱存放疫苗冷藏标准温度是 2~8℃之间,冷冻温度记录是零下26~28℃.每天值班护士必须注意监测冰箱温度,一天记录两次,分别是上午、下午,记录间隔时间不能超过 6 小时,并做好签字。

产科接种人员的职责1、产科接种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医院感染和差错事故。

2、接种时要做好查对工作查生物制品、查姓名、查应接种疫苗名称、质量、剂量等。

三、由专人负责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疫苗出入库、数字统计报告工作每月定期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4、接种前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如发现有接种禁忌症要暂缓接种并及时告知家长以后接种疫苗的办法。

5、执行“接种告知与家长签字”制度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接种时使用接种转移卡并将接种信息填写完整。

6、实施安全接种。

接种要使用质量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实施一人一苗一注射器接种后应密切观察 30 分钟防止出现异常情况
接种时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记录并上报区疾控中心。

7、接种后及时告知婴儿家长乙肝疫苗第二针接种时间及儿童预防接种证办理事宜。

八、加强冷链管理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记录保证冷链质量。

九、资料保存。

要妥善保存报表、接种等相关资料以备核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