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1(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墨子《公输》)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陈寿《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司马光《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二)【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林嗣环《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2(一)介词。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于”的基本用法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种无实际意义的词语,主要用来构建句子结构或表达语境。
在汉语中,虚词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于”。
本文将重点讨论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1. 介词之一: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于”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某个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 我们约定好在图书馆见面,但他未能如约而至,“于”是指出了约定好的见面地点。
- 她独自坐在凉亭里读书,“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2. 转折副词:但是、然而在古代文言文中,“于”也有表示转折关系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
例如:- 你很努力工作,可惜结果并不理想。
“于是”,这使得你感到很沮丧。
-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于今日”仍然没有解决方案。
3. 动态助词:表达行为体验另外,在特定情况下,“于”还可以作为动态助词使用,表达行为体验。
例如:- 在那个魔幻的故事中,她遇见了许多困难,“于”是战胜了他们。
- 他投入了很多心血,“于”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虚词“于”的意义1. 表示目的或归属在一些句子中,“于”可以用来表示目的或归属关系。
例如:- 他们每天早晨都去公园晨练,“于此”舒展筋骨。
- 这些书籍皆出自名家之手,“于是”读者可以放心购买。
2. 表示抽象概念虚词“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抽象概念,起到强调或修饰作用。
例如:- 掌声响起,“于此刻”,我们感受到了观众对我们演出的认可和支持。
- 每当我看到星空,“于繁星点缀中”,我便感到宇宙的无限浩瀚。
3. 口语中用作停顿填充语在现代口语中,《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于(yú)可常见用作停顿填充字。
”这种使用方式并无严格解释,是一种口语习惯。
例如:- 这件事情我还没有决定,呃... “于是”我需要更多时间考虑。
综上所述,“于”的用法包括介词、转折副词、动态助词等。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和方式,也可表示目的、归属和抽象概念。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及例句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及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如下:
1.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
2. 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3.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组成“甚、足、太、益、凡”等词。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
4. 放在动词之后,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索敝邑所受于庶民之苦难。
”
5. 表被动。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6. 表修饰,不译。
《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7. 连接形容词和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很”,《隆中对》:“将军在故国一方有可横行天下之人马。
”
例句中“于”的用法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以上就是“于”在
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和例句。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归纳,实际
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于的虚词用法
于的虚词用法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比如说“他于早上出门”。
这就好像我们走路要踩在路上一样自然,时间就是那条路,我们的动作就在那个时间点上发生。
2. “于”能用来指出地点呢,像“她出生于那个小山村”。
哎呀,这不就像是给事情找一个家一样嘛,让我们知道事情是在哪里发生的。
3. “于”还能表示范围哦,“这件事于我们而言很重要”。
这就如同在我们的小圈子里划了一个特别的区域,表明这件事在这个区域里很特别呀。
4. 你们看啊,“于”可以表示对象呀,好比“他把书送给了于她”。
这不就像箭找到靶子一样嘛,指出了动作针对的是谁。
5. “于”也能够表示原因呢,例如“他由于生病没来上学”。
哇,这原因就像是推动事情发展的那股力量一样,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6. 还有呀,“于”在某些情况下表示比较呢,“他的成绩优于其他人”。
这不就跟比赛一样嘛,谁好谁坏一下就看出来了。
7. “于”能表示关于呀,“关于这个问题于我有些想法”。
这就好像是找到了一个入口,让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某个方面。
8. 最后呀,“于”还可以连接两个事物呢,比如“他热衷于绘画于书法”。
就好像把两个宝贝串在一起一样,展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我觉得“于”这个虚词真的太有意思了,用处可多啦,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扇门呢!。
初中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一、表示时间,用于句首或句中
1. 于是大家开始拍手喝彩。
2. 于昨晚八点,他到达了机场。
3. 于是,比赛开始了。
二、表示目的,常用于“为什么”之后
1. 于是我们来到此地,是为了探访祖国的山河。
2. 于是我开始认真学习,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
三、表示处所,常用于地点名词后面
1. 此处于山顶,视野十分开阔。
2. 我们约定于七点在学校门口集合。
四、表示在某个时刻、某个范围、某状态等
1. 于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 于他的年龄而言,这个成就是不可思议的。
五、表示介绍对象的来源
1. 该款式于今年的时装展上首次展示。
2. 该车型于去年推出,备受好评。
六、表示动作始末
1. 于她说出这句话时,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
2. 于教练的指导下,他的球技得到了明显的进步。
七、表示费用的支付方式
1. 于这家店购物,可用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方式付款。
2. 于货到后,再行支付也可以。
文言重要虚词——于的用法
⽂⾔重要虚词——于的⽤法于:介词。
(1),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交代与动作发⽣相关的时间、地点、范围、对象、内容等。
可以翻译成“从”“在”“到”“向”等。
狼径去,其⼀⽝坐于前。
(《狼》)于厅事之东北⾓,施⼋尺屏障。
(《⼝技》)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醉翁亭记》)于时冰⽪始解,波⾊乍明。
(《满井游记》)迁客骚⼈,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胶⿀举于鱼盐之中。
(《⽣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发于声,⽽后喻。
(《⽣于忧患,死于安乐》)然侍卫之⾂不懈于内。
(《出师表》)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墨⼦闻之,起于鲁。
(《公输》)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渐闻⽔声潺潺⽽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序》)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积于今六⼗岁矣。
《捕蛇者说》樊哙覆其盾于地。
《鸿门宴》(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
)长安君何以⾃托于赵?(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谓少时⽤⼼于学甚劳。
(《送东阳马⽣序》)(2),放在形容词后边,介绍⽐较的对象,可以翻译成“⽐”,“胜过”等,也可不译。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伤仲永》)(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我所追求的东西还有⽐⽣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得到⽣命的事情。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蜀地道路艰难险阻,⽐登上青天还难。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苛酷的统治⽐⽼虎还要凶啊!)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颜⾊⽐兰草深。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于的基本用法与含义文言文中的"于"字作为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语境中,它既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位置、手段、原因等概念,还可以充当动词或副词,表达一种动作或状态。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于"的几个主要用法,并附上相应的例句说明。
二、介词"于"1. 表示位置在某地、某方位,在…之内。
例句:余居陆沉之中 (《左传·庄公十七年》)。
2. 表示手段通过、以及。
例句:事者必先利其器 (《晋书·王强传》)。
3. 表示时间在……时候,在……期间。
例句:纣三十岁而立贰虻吴故松駮反不备因得宝玼斩毛骊为猎贿赂故卫人尤赞稷服食均衡量卜牛登山大相关不能生楚人闻其行螳蔓武城仆淫滋动己减视长安豪弗戾没荣校掠至皇后二奸证亶姣以往馆车束帛酬前心妄秦府上京出巡天子犀收神之用保 (《史记·卫康叔世家》)。
4.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以。
例句:使坚胜怯 (《晋书·谢晦传》)。
三、动词"于"1. 表示存在或具备条件有,是。
例句:余音皆入乎吕声 (《礼记·乐记》)。
2. 表示行动到,至。
例句:不应暗中小破节制陷阵最多原则故非深修恣淫荒游私 yo ,常岁千万马足无淹留猪种些许喧音也故使驱兽而舍田土沃及草木香径何胜寝肉明王夫不妄埶曾袭战勇以上乘至义非朝盈隅暮溢寇虏攻匈葱雠凶弗顺道之役样都要在线微调共事爵赏陆续分别内外不延商曲折言辞 ,即耕读不治国事硕学老师艺涂先时成纪思议令仍未实彻春秋是法允范万方理见守故可坚李谁能洗时候对 ( 《韩非子·喻老》 ) 。
四、副词"于"1.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其"。
例句:之后何异日辙 (《孟子·告子下》)。
2. 表示结果以至于,致使。
例句:夫妇失和而以搏刺吏 (《史记·世家·项羽本纪》)。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概述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作为介词,它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关系;作为动词,它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作为助词,它则可以构成补语和状语等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并附以例句进行说明。
二、 "于"作为时间介词1. 表示在某个时间点或时刻:例句1:公元前194年长平之战中,楚军困于武关。
例句2:曹操生于东汉末年政治动荡的时期。
2. 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例句1:汉武帝时期,在东汉历经逾百年的岁月间,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例句2: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国语》,记载了百余年间各国之事。
3. 表示频繁重复的行为或状态:例句1:孔子往伯安父家见孔鲤公。
例句2:从前,苏轼与欧阳修在宋朝时相交甚深。
三、 "于"作为地点介词1. 表示在某个地方:例句1:齐国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例句2:故宫庄严肃穆,位于北京市中心。
2. 表示到达或从属于某个地方:例句1:明代南京成为首都,政治中心由北京迁居南方。
例句2:汉代洛阳是帝王陵寝所在地。
四、 "于"作为方式介词1. 表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实现:例句1: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走向了繁荣和进步。
例句2:释迦牟尼通过修行得到了悟道的智慧。
2. 表示按照某种标准或规范:例句1:《礼记》中描述了周礼和乐制度的安排和仪式。
例句2: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成为当代年轻人思考的问题。
五、 "于"作为动词1. 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例句1:百年沧桑,唯有青山不老。
例句2:墙角下坐着一个老人,目光凝滞。
2. 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具备某个品质或特征:例句1:英雄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例句2:美丽的风景常常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六、 "于"作为助词1. 构成补语结构:例句1:佛家言义以通其教法-----铺张文采而借巧取胜者多皆在使人得皈依耶!(韩愈《师说》)例句2:屡陈周易稷黍之祭,论曾子詹何庆云乎?(朱熹《五经正义》)2. 构成状语结构:例句1:谦虚者,逢著日月,指万象时事以效果,击竖垂匷之危顶拳手。
文言中于的用法与意义
文言中于的用法与意义一、介绍文言中“于”的基本用法及意义在文言文中,词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用法多样,含有丰富而复杂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与意义,并探讨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二、“于”作为介词的用法与意义1. 表示位置或方向:如“守于门者”(守在门口)、“入于堂”(进入大厅)等。
2. 表示时间:如“公元年十月乙未日,具书之乎兹葬矣”(公元年份是乙未年十月),其中“乎兹葬矣”的“乎兹”表示时间点。
3. 表示动作目标或倾向:如“取于国家无数之藏”(从国家里取出无数珍宝)、“逐人以至山谷之上者”(追赶人到山谷上)。
三、“于”的连词用法及意义1. 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如“…士有闻于诸侯者”(士人被众侯国所知晓)、“司马季主啮臂贾黄耳以归少吏夸良入朝对曰…”(司马季的主人被啃伤了胳膊,将之卖给买儿童奴隶的贾黄耳,少吏夸良进宫向皇帝禀报说…)等。
2. 表示原因、结果或条件:如“臣闻两处戎兵,寇城于江者”(我听说有两个地方出现了敌军,攻打江城的)、“泽利于民”(惠及于人民)。
四、“于”的动词用法与意义1. 作为谓语动词本身可以表示行为:如“己思而言”(自己思考后说出来)、“公众囚於狱者无间五日五夜不食”(囚禁在监牢里的人已经五天五夜没吃东西了)。
2. 与其他动词连用表示方式、状态或程度:如“寒若伤于衣服则加站之”(如果感到冷就多加一件衣服)、“苟穷其心者,既辞於天下志也”(只要竭尽全力展现心中追求,即使放弃了名利)。
五、“于”的常见搭配及意义1. “惟有”,表示唯一、只有之意。
如“虽明於心,犹恐其惟有外貌而无知也”(即使内心明白,还是担心只有外表而没有真知灼见)。
2. “从于”,表示随从、跟随之意。
如“与兄弟共游,不离左右者”(与兄弟一起游玩,不分开左右)。
3. “致于”,表示导致、达到之意。
如“仕终致乎贤相者罪己长”(致力于成为贤相的人自我约束严格)。
六、总结文言文中的“于”作为一个多义词,在句子中承担着位置、时间、动作目标、连词、谓语动词等多重角色。
虚词于的用法整理
虚词于的用法整理一、虚词于的基本用法虚词“于”是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字,它起到连接作用,在句子中主要用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方式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整理和详细解释虚词“于”的常见用法。
1. 表示所在位置虚词“于”常常被用来表示某事或某人所处的位置,强调其所在的范围或区域。
例如:(1)他的办公室位于二楼。
(2)她正在图书馆内以温故知新。
2. 表示时间虚词“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动作发生的时间点或者持续的时间段。
例如:(1)我们预计明天上午9点于会议室开会。
(2)这部电影定档于今年夏天。
3. 表示方式或手段当描述某种行为或动作时,虚词“于”也可以表达其实施的方式或手段。
例如:(1)他们通过减少开支来应对经济危机。
(2)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4. 表示原因或理由有时候,虚词“于”还可表示某个动作或情况发生的原因、理由等。
例如:(1)我于心不忍看到他遭受如此困扰。
(2)环境的污染问题于全球变暖是密切相关的。
二、虚词“于”的常见搭配和用法除了基本用法之外,虚词“于”还常常与其他成分搭配使用,以表达更加精确的意思。
接下来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虚词“于”的搭配和特殊用法。
1. 于是“于是”在句子中是一个副词性成分,表示因果关系,引导结果状语从句。
例如:他听到远处传来巨响,于是立即往窗户跑去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2. 还是...(者)这种结构中,“或者”也可以替换为“还是”,表示两个或多个选择之间的转折关系。
例如:你喜欢红茶还是绿茶?3. 对...来说表达对某个人或群体而言,在某种情况下所持的态度或看法。
例如:就我来说,你应该尽快采取行动解决这个问题。
4. 在...光景、之际、时候表示某一情境或时间点下所进行的动作。
例如: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光景,人们都会回家过年。
5. 对于引导宾语从句时的介词,表示观点、态度或者看法。
例如:对于这个问题,我持保留态度。
三、虚词“于”的注意事项1. 不适用于所有情况虽然虚词“于”有着多种用法和搭配,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使用。
于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七种
于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七种
“于”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以下七种:
1. 表示时间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例如:“于今天晚上八点我会到达。
”、“于明年我将会毕业。
”
2. 表示地点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具体的地点或位置。
例如:“于中国北京市有很多著名的景点。
”、“于大厅内有一张桌子。
”
3. 表示原因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事件或情况的原因。
例如:“于他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于天气原因,比赛被取消了。
”
4. 表示目的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行动或计划的目的或目标。
例如:“于促进交流,我们举办了一场座谈会。
”、“于提高效率,我决定使用新的工具。
”
5. 表示方式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行动或方法的方式或手段。
例如:“于书中,他详细解释了这个概念。
”、“于慢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
”
6. 表示比较的虚词:用于表示两者之间的比较关系。
例如:“于他的兄弟,他更加聪明。
”、“于这个城市,那个城市更繁华。
”
7. 表示条件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行动或情况发生的条件。
例如:“于他来的话,我们就会开始。
”、“于天气好的话,我们可以去爬山。
于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汉字】于
【拼音】yú
【部首】二
【释义】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
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
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于”的基本用法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多功能的介词,用法非常广泛。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方式等不同的语义,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表示时间:在文言文中,“于”常常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例如:“于是乎传天子之假位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句话中,“于”表示发生动作“传天子之假位”的具体时间。
2. 表示地点:有时候,“于”也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地点。
例如:“夫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览阅遐观,而游无穷也。
”(《齐桓公》)这里,“于”表示了动作“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的地点。
3. 表示目的: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外,文言文中的“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目的或属意。
例如:“民闻水之害也,望风自靡。
”(《国语·晋语四》)这个例子中,“于”表示民众望风而逃离水患的目的。
4. 表示原因:有时候,“于”也被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原因。
例如:“尝使人语官善于马,对曰:‘吾所以善者,何事哉?’对曰:‘临精戮者善之’。
”(《史记·代世通书》)这里,“于”表示主体对官方讲解自己善于马术的原因。
5. 表示方式:文言文中,“于”有时候也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方式、手段等。
例如:“舜燔五谷九畎,明堂鸣乐,童子负纁剑舞翟,百工聚观。
”(《史记·夏本纪》)这个例子中,“于”表示了祭祀活动中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
二、文言文中“于”的特殊用法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几种特殊的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1. “於”与“於衡”在一些古文字形式中,我们会见到“於”的变体形式“於衡”。
例如:“天纵爽明而昏暗洞迅雷电而鸣忽大与盈又四之渊鱼焉可坠霜中糇?”(《孟子·梁惠王下》)这个例子中,“於”表示程度的加深,与“大与盈”的词语形成了对仗。
2. “于乎”和“於底”在句尾的位置,“于乎”和“於底”也是常见的用法。
古汉语虚词“于(於)”用法讲解
古汉语虚词“于(於)”用法讲解1. 介词(1)"于"做介词时,可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等。
可译作"到""在""从""向""对"等。
例如∶①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自从我们这一家三代住在这个乡以来,算到现在共有六十年了。
②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长勺作战。
③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请您下令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救。
⑤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触警说赵太后》)——可是又不趁着这个时候让他对国家有所贡献。
⑥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良,由于玩乐而荒废。
(2)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作"比"。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原本是要死的,有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轻。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苟子·劝学》)——冰是水结成的,可是比水要凉。
(3)在被动句里介绍主动者。
例如∶①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谊传》)——军队被陈涉打垮,土地被刘邦夺去。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我不能拿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被别人控制。
2."于是"(1)古汉语中的"于是",有时和现代汉语中的"于是"相当。
例如∶①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叶公好龙》)——于是天龙听说就下来了。
②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鸿门宴》)——于是张良就到军营外去见樊哙。
(2)古汉语中的"于是",更经常的是由介词"手"和代词"是"组成介宾结构,这是和现代汉语不同的。
初中语文于的用法加例句
初中语文于的用法加例句
"于"在句子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 表示动作的时间或地点,相当于"在"、"在于"等词:
例句:他于昨天离开了学校。
(相当于他昨天在学校离开了。
)
2. 表示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相当于"为了"、"以"等词:
例句:她努力学习,于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相当于她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努力学习。
)
3. 表示选择或比较:
例句:于他而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享受过程。
(相当于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享受过程。
)
4. 表示具体的时间、地点、方位等概念,在古文中常常使用:
例句:雨水临于四月。
(指雨水在四月降临。
)
5. 作为姓氏或名字的一部分:
例句:他的名字是刘于琛。
(刘于琛作为姓名中的"于"字。
)。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仅供参考!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
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于作为动词的用法1.往;去 [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2.取 [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3.如;好像 [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4.又如:于何(如何)文言文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捐金于野。
——《后汉书·列女传》2.又成于机杼射于家圃。
——宋· 欧阳修《归田录》3.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何有于我。
——《论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唐· 韩愈《师说》言于李愬。
——《资治通鉴·唐纪》语于富者。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4.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不拘于时。
——唐· 韩愈《师说》苦于多疾。
——宋· 苏轼《教战守》伤于缚者。
——清· 方苞《狱中杂记》择于自然。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仅供参考!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
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良曰:”长于臣。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