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合集下载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答: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两次变法相同的地方:
历史背景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双重革命任务;美国培里叩关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使日本面临民族和民主革命双重任务。

宗旨目的
走日本式道路,通过改良手段,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在推翻幕府的统治后,维护天皇的统治进行资本主义改革。

领导阶级
维新派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维新三杰”等领导人大都是出生在幕府时代,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

列强态度
英、日两国对维新运动有试探性的支持和帮助;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倒幕派有扶植和援助。

两次变法不同之处:
革命大势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社会相对稳定;诸藩割据,革命处于高潮,社会相对动荡。

文化差异
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之邦,鄙夷其文化;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

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仅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而中国国土面积大,占全国比重小;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在京畿地区,而日本面积狭小,故占全国比重大。

变法阻力
受社会各种顽固势力的阻扰;主要阻力来源与幕府。

推进方法
操之过急,急功冒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改革侧重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涉及面广;主要是政权建设。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分别发生在日本的明治时代和清末时期。

这两个事件在改革思想、政治影响力、社会动员和历史背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成败原因也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治维新的理念与实际相符。

明治维新的核心思想是实行民主政治、尊重人权和实现现代化,这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发展需求相吻合。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和制度,充分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在政策和制度改革上实现了积极的创新。

第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统一了行动。

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当时的日本国内存在着诸多冲突和对立,包括封建主义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各种地方势力的争斗等。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成功地进行了联合,共同推进了改革,这为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实行了积极的外交政策。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的步伐,通过与外国的接触和交往,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日本还成功地以军事手段保卫了自己的利益,如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朝,成功夺取了台湾。

第一,戊戌变法的理念与实际脱节。

戊戌变法尽管也有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宪政、建立警察机构等,但其改革思路主要基于保守派官僚的观点,与当时国内的现实需求相脱节。

戊戌变法也未能引入西方的成功经验,从而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改革方案。

第二,戊戌变法遭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

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所触及的利益集团庞大而强大,如地主、官僚、军队等,他们对改革充满了敌意,甚至采取了明显的对抗措施。

而且,这些反对力量在清末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格局,包括各种政治派系、军阀势力等,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戊戌变法的外交政策不利。

戊戌变法发生在晚清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的困境中,政府的实力已经大幅削弱。

与此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已经迫在眉睫,戊戌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难以突破列强的压力和影响。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110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

14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

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

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

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

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变法和戊戌变法的异同介绍

维新变法和戊戌变法的异同介绍

维新变法和戊戌变法的异同介绍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等的政治改良运动,那么你了解戊戌变法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的异同,希望能帮到你。

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的异同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对于它们,有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那么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首先对于相同点,它们的背景相同,都是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末期,国家正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当时很多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关系刚刚发展,面临着西方殖民的威胁,除此之外它们的性质也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重大的措施。

其实是它们的不同点,它们的不同点主要有三点,可以概括为结果不同、前提不同、力量对比不同。

首先,结果不同,维新变法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但是戊戌变法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维新变法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戊戌变法没能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其次,它们的前提不同,明治维新的前提是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扫清了改革的最大障碍,但是戊戌变法是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戊戌变法在进行的过程中,有着没有实权的皇帝的阻力,并且这个阻力很大。

最后,它们的力量对比不同,维新变法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但是戊戌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只得到了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目的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历程的发展。

纵观戊戌变法的目的和背景,这与晚清社会的现状密不可分。

戊戌变法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末期,晚清社会进入了瓶颈期,因为清政府的夜郎自大而让外来列强有机可乘。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维新派认识到只有在全国实行变法,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

在戊戌六君子的倡导下,光绪皇帝萌发了变法的决心以及信心。

微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微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背景①幕府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②倒幕力量推翻幕府统治;③改革派掌权,力量强大。

①19世纪末,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

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③改革派无权,力量弱小。

领导者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参加者强藩、农民、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维新派和没有实权的皇帝目的富国强兵救亡图存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措施清朝光绪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颁布诏书,颁布措施,但没有实施。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成、败的原因日本胜利的原因:①改革前,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改革派掌权。

②当时,西方列强忙于入侵中国,日本外来压力小。

③.根据本国实际需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注重科教兴国。

中国失败的原因:①改革前,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扫除改革的障碍(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大),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②当时,西方列强把中国作为瓜分的对象,外来压力大。

结果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近代化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①要想改革成功,必须在改革前扫除改革的障碍,改革派掌握实权。

②根据本国需要,学习外国长处,进行改革是强国之路。

③国家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

易错微析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性质易错: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例题1 归类法是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不属于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是()A.美国南北战争B.俄国农奴制改革C.日本明治维新D.戊戌变法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它们都属于19世纪60年代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异同比较总结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相似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从背景上看,两次改革都是在本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社会面临殖民化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

第二,从性质上看,两者都具有资产阶级维新的性质。

第三,从目的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

从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变法维新之前,中国和日本都在遭受外来势力的践踏,国内都有改变当时状况的强烈呼声。

在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就提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以期振兴中华。

戊戌变法更是从制度层面上提出变革要求。

同样,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尊王攘夷”为精神,天皇成为了民族团结、抵御外来入侵的精神中心,于是天皇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求促进日本各个方面的进步。

第四,从作用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两者在各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鼓励工商业发展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对政治方面的改革使民众获得一定权力,并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对军事的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对文教方面的改革培养了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和技艺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有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使日本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军事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可以说有了明治维新,才有了现在的日本。

然而,上述这些相同点并没有使两者“同归”,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以下几方面上:从变革的经济条件上看,日本是优于中国的。

变革之前,虽然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绝对的优势,力量十分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只是一个生长在封建经济夹缝之中的弱苗,中国根本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在幕府统治后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些大名与各藩的大商人相勾结,发展藩营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鼓励了工商业,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是优于中国的。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

3.资产阶级领导力量强弱的不同
日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维新领导骨干这些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向往社会改革,同时对藩内政治有较多的发言权,并比较充实的掌握了藩 内实权,充实了政治才干。 中国: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大都缺乏政治实践锻炼,整个维新派没有同任何 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地方建立起如明治维新和强藩之间建立那样密切的一体关 系。且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夹缝中产生的,具 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不可能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也不可能充分的发动 群众,这就决定戊戌变法的结果必然戌变法的相似点
1、背景: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面临内 忧外患; 2、目的:两者都是希望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 家; 3、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行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4、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 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代 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6、影响:促进了本国的近现代化进程。
4.变革过程中遭遇的国际环境与形势的不同,也是成 功与失败不同结果的重要因素。
日本:此时世界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后期阶段,列强正陷入错综复杂的国际 国内矛盾之中,无暇顾及日本,日本乘此机会取得了明治维新的成功。 中国:此时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时期,即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为争夺资 本输出场所,展开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激烈争夺。这使得中国自身的发 展处于重重困难之中。列强处于瓜分中国的目的,他们不允许中国实行资本 主义性质的改革,更不允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资本主义国 家。因此,戊戌维新要取得胜利是相当困难的。
1.思想启蒙运动觉悟程度上的差异,是导致两者结果不 同的首要原因。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的重要事件,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化基础;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两个事件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在国家危机时期进行的。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面临着外来侵略以及社会分裂的问题。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入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

其次,两个事件都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他们采用了西方的制度、科技、文化等,使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改革。

通过政治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也试图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动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思想的接受和研究。

第三,两个事件都涉及到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摒弃了传统的武士道,取消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同时,传统的宗教、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者试图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动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先进思想。

不同之处首先,两个事件的社会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是在幕府时期进行的,幕府时期的日本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刚性化,千年不变。

戊戌变法则是在晚清时期进行的。

尽管晚清时期中国存在封建社会的残余,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两个事件的改革领域以及力度也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试图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其力度及广度都非常大,而在戊戌变法中,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同时改革力度有所不足。

第三,两个事件的改革策略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借鉴了西方的制度、科技等,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

在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改革派倾向于直接引入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日本,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背景、目标、实施方式以及后果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发生背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是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发生的。

明治维新是在19世纪的幕末时期,日本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特别是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修·佩里的“黑船”事件,使日本政府意识到与西方国家平等对话的重要性。

戊戌变法则是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压迫,包括英国的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使得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实施改革的迫切性。

其次,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通过模仿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制度,提高日本国家的实力,保护日本的独立和国家利益。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强中国的国力,以抵御外来侵略。

再次,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实施方式存在一些不同。

明治维新是从上而下的改革,由明治天皇领导,与幕府和大名等统治阶级合作,最终推翻了幕府制度,建立了天皇制度。

明治维新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藩制,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推行教育普及等。

戊戌变法则是从下而上的改革,由一些进步的士人和政治家发起,力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

戊戌变法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包括兴学、变法、废科举等。

最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后果也有一些不同。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地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亚洲的第一个现代化强国。

而戊戌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其改革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后来又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列强的干预,最终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思考 (3)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思考 (3)

三、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 启示 •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
• •
• • •
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 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 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发动 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的权力资 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候, 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盾的基础 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必须 跟上。
目录

一、明与戊戌变法的对比
三、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 败的历史启示
一、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似点
• 1.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 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 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丌断。外来侵略导致被 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丌断上升。西方侵略 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 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 2.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 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 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领导力 量
具体措 施 国际环 境 思想文 化传统
•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 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 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经过: 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结果:都有利亍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丌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 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 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 大起来。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封建领主经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政治
1.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2.民主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迫切要求变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3.爱国官员的推动
1.幕府封建统治没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2.倒幕运动推翻幕府,成立明治政府
二.主观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2.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3.没有得到人民群众支持,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
4.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5.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至上而下的改革
6.措施不当,打击面宽,树敌太多,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改革中善后措施未跟上,有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2.经济上:殖产兴业,币制改革,地税改革,土地制度改革
3.文化上:文明开化。原则:和魂洋才
4.军事上:建立新军队(武士道精神,忠君思想)
改革影响
1.推动中国近代化
政治上:试图变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上: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道路
2.经济上: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
3.文明上:近代文明的传播改变了日本文化落后的风貌
4.军事上:建立近代化军队
5.国际地位:半殖民国家转为主权完整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崛起为东方强国
成败原因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一.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 的历史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 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 创新相结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 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 的权力资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 5. 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 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 必须跟上。
(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 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 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 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 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 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 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装备新式兵 按新法练兵。 器,按新法练兵。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 设立译书局。 会;设立译书局。
文化上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
4.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免 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成功地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 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 它在封建 顽固势力的镇压下, 最终归于失败。

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

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

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几近之,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日本经过变法国力愈强;中国经过变法,国力愈衰。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多多:第一,治维新接近于全民运动,社会各阶层都被发动了起来,德川幕府的守旧势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已经失去了藏身之所,不让它覆灭都难。

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

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第二,日本的明治维新,力量来自于政权难以涉及的周边地域,他们在维新之前就已经脱离德川幕府管束,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秘密筹集资金与军火,培训各方面人才。

这一切德川幕府不是不知道,是无能为力。

干柴一旦遇到火星,燎原之势就难以阻遏了。

变法的力量全部集中京畿之地,偌大中国周边地区几乎与变法无关。

如此变法,要成功何其难也。

第三,日本有一个可资利用的王牌--天皇,明治维新是打着明治天皇旗号的,所有维新志士都麇集在天皇麾下。

天皇具有无可限量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天皇已经名存实亡,打出天皇这张牌,多少有些复古意味,日本人是个怀旧意识强烈的民族,天皇发布诏谕,无不响应。

可以说,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是强有力的。

中国戊戌变法的情形大相径庭,光绪皇帝几乎等于傀儡,毫无作为。

作为满族皇帝,也难以乞求他具有什么了不起的感召力或凝聚力。

他自身难保,遑论策划变法。

谭嗣同与虎谋皮,劝袁世凯杀荣禄,谋皮不成反而丧命。

第四,明治维新聚拢了一大批能人,包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这些人绝非康梁可比,他们都是实干家,做事周密,组织能力强。

德川幕府耍“奉还大政”鬼把戏(为的是延缓时间,以行反扑)时,维新志士们及时戳穿了阴谋,把兵力集中到京都,准备起事。

1868年1月3日,维新武装力量包围住皇宫,提出“王政复古”这一深得民心的政治口号。

戊戌变法志士的智商不一定低,但他们多为白面书生,仅依靠袁世凯这一事就足以说明能力上的不足。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和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两次改革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日本进行的这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且使其一跃成为近代的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但是,19世纪末中国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却并未扭转中国每况愈下的情况,也没有摆脱民族危机。

相同点:1. 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时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戊戌变法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和民主的双重革命任务。

美国的佩里叩关、黑船来航事件打开了日本紧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着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中日两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下进行了改革。

2. 目的相同:二者都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形态,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

明治维新希望建立起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 性质相同:二者都是在最高统治者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 改革内容大致相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提倡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提倡科学,兴办新式教育等。

二者的改革措施都不是局部性的,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

5. 列强态度相似: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变法的推动起到了不小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康梁等人得到了列强的保护。

英美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提供资金等,帮助日本训练军队等。

不同点:1. 社会基础不同:戊戌变法时,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础,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

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摘要]近代中日两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相似之处。

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也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而出现的。

它们在两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它们对两国历史的实际影响,却不可同日而语。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两者有类似起因,戊戌变法仿效了明治维新的变法内容,性质均为流血但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但是结果大相径庭,一个改变了国家命运,另一个却被顽固派镇压失败。

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在唤醒国民独立、自强意识等方面仍具有积极意义。

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但却为日本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伏笔。

[关键词] 维新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

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二、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四、列强态度相似: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源源提供工业品和武器,并帮助培养人才、训练军队、改善军备。

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维新的兴起有不小推动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援救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

政变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继续为维新派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部分经费。

五、政策措施雷同: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

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日本和中国所进行的大规模现代化进程。

尽管两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有所不同,但是他们进行现代化的原因和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明治维新的时期,日本国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西方列强对它的侵略和压迫。

这迫使日本政府必须采取一些激进且迅速的手段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明治政府采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宪政、开放海岸、创立银行和实行义务教育等。

这些政策的推行加速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地位,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内部的反对和阻力。

类似地,戊戌变法也是中国面临外部侵略和国内落后的情况下,必需追求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改革派的人士,试图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设立议院、增加官员的薪俸、解除科举制度的限制和强调人权等。

然而,他们的提议受到了权贵、保守派和帝国主义的反对,在仅仅上百天的时间内,就被迫结束了。

这次失败的改革尝试,使得中国社会无法跨越向现代化的道路迈进,深化了中国的落后。

两者的成败原因也有明显的不同。

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由于政府高度的集权和全面的现代化思想,使得政策的推行和控制更加容易。

同时,在日本国内也没有出现反对政府的大规模抗议和暴力行为,使得明治维新得以成功推行。

相反的,戊戌变法在中国没有成功,除了康梁的思想不能与中国社会大众理解的原因外,还有清政府的软弱和内忧外患、帝国主义的干涉、以及文化因素的不利影响。

这些因素导致了康梁所提倡的改革不能够得到各个不同政治社会阶层的广泛支持。

总体而言,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意在改变国家逐渐地陷入落后的局面,走向现代化的尝试,因为两国的改革志在必求,只不过面对的难题和成败不同。

尽管两个国家走过的道路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注定要经过种种疼痛的困难和挑战,才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他们的异同点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他们的异同点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改革的国情不同从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

明治维新前,全日本大小诸侯有三百个左右,其中最大的诸侯是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为官职,挟天皇以令诸侯。

所以明治维新的第一步,就是要结束这种军阀割据的状态,建立全日本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的清朝,除了其中有短暂的分裂状态,绝大多数时间一直都处于统一状态。

可是戊戌变法的第一步,却是从分裂中央集权内部开始,将原本统一的国家统治集团,分裂为“后党”和“帝党”这两大政治集团,最后甚至发展到要用武装政变来彼此消灭对方。

从分裂走向统一符合正义期待和历史潮流,从统一走向分裂,则注定要失败。

二,改革前的准备不同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层武士阶层和地方诸侯为主的意在恢复日本天皇实际统治权的“尊王攘夷”活动风起云涌连续几十年,不但在思想上、军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经济实力上等都为明治维新做了充分的准备。

戊戌变法从共车上书开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前后一共只有三年时间,除了在全国一些地方组织了强学会和出版了一些报纸为变法做宣传外,既无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准备,也没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尤其是作为发动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也完全不具备成熟的变法思想和能力,只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激于义愤而突然产生了上书变法的冲动,对于究竟应该怎样变法等,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准备越充分的改革越容易获得成功,缺乏必要准备的改革难免失败。

三,改革的领导者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与火的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比如说坂本龙马是武士出生,眼见着许多武士为了推翻幕府被屠杀,多少次地方诸侯的反抗被镇压,他自己也一直被追杀,终于领悟到只通过盲目的暗杀行动来推翻幕府是行不通的。

他通过海运知识的学习和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长期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他创办了从事国际贸易的“海援会”,这不但为推翻幕府培训了海军人才,还为推翻幕府积累了资金,帮助与幕府分庭抗礼的诸侯从国外秘密购买了大批先进的武器,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让不同的诸侯入股“海援会”的方式将原本分裂各自为阵的地方各大诸侯联合起来。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只是一个脆弱无能的皇帝和几个没有丝毫从政经验的热血文人,他们既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一套可行的改革方案,甚至不了解基本的国家管理的常识。

没有成熟领导者的乌合之众,是不可能让主宰数亿人命运的大国改革获得成功的。

四,改革的策略不同围绕怎样推翻幕府的问题,一直以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非法地进行武装讨伐和暗杀,一种是合法地进行武装讨伐。

所谓合法地讨伐,就是要有天皇的许可,可是天皇一直都在德川幕府的监控之下,根本不可能公开发出讨伐令。

当时的日本天皇,就像当年被曹操控制的汉献帝。

所以推翻幕府的革命一直都是非法的,也一再以流血失败告终。

正是在吸收了这些经验教训之后,坂本龙马提出了“大政奉还”的策略。

也就是说不通过武装流血斗争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而是让德川幕府自己主动将统治权交还给天皇,然后组成新的全日本真正统一的新政府,德川幕府也像其他诸侯一样平等地参与新政府的管理。

这样一来,国家达到了统一的目的,德川幕府也避免了被消灭的命运,是一个多赢的结局。

为了让德川幕府主动交出正确,各诸侯同时加强军备,以武逼和。

坂本龙马提出的“大政奉还”的策略得到了各大诸侯的赞同,并且在他的联络下,展开了游说工作,最后终于在1867年迫使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代征夷大德川庆喜主动向天皇提出辞呈,使“大政奉还”从理论变成现实。

戊戌变法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策略,反而从一开始就与依然拥有强大能力的“后党”争权夺利,最后甚至想通过买通“后党”的军人来搞政变吃掉“后党”,实在是愚不可及!正确的策略能保证改革的成功,没有正确可行的策略即使不将改革引向失败,也往往会让改革走上弯路或误入歧途。

五,改革的方案不同明治维新不但有“大政奉还”的高明策略,而且有具体可行简明扼要的方案,这就是坂本龙马提出的“船中八策”,其内容如下:1,将天下的政权奉还给朝廷,一切政令应该由朝廷来发布。

2,朝廷要设立上下议政局,设置议员,讨论决定朝政,决定朝政的根据必须是公义。

3,召集全国有才能的公卿、诸侯、及平民百姓中的人才,聘用他们为顾问,并赐给相应的官爵,将原来朝中有爵无能的官员辞退。

4,外交必须经过广泛的公议之后,才能缔结新的条约。

5,参照原来的旧法,建立一套新法大典。

6,必须大力扩展海军。

7,必须建立属于天皇和日本的全新陆军。

8,根据法律,平等地与海外各国进行金银货物贸易。

从《船中八策》到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主要内容基本相同,而且几十年始终如一。

戊戌变法完全没有一个主要明确的改革方案,在短短的103天内颁布了180余道新政上谕,不但毫无轻重缓急之分,也让地方官无所适从,疲于奔命。

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的贯彻实施和坚持是保证改革成功的关键。

六,改革的重点不同明治维新的主要工作,是从无到有,重点是建立原来没有的东西,比如具有现代民主体制的议政制、建立现代国防、对外开放引进西方的科技、开办现代教育等。

做起来阻力就比较小。

戊戌变法则是从旧到新,重点首先是要将原来的否定,然后另外搞一套新的,这样阻力就很大。

任何社会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关键是怎样因势利导,抓重点进行改革突破,通过点的突破来带动面的改变。

七,改革的获利者不同明治维新的获利者是全体日本国民。

正如司马辽太郎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没有“日本国”的概念,只有藩王和天皇的概念。

明治维新之后,打破了国民原来的等级制度,才有了“日本国”和所有国民平等的“日本人”的概念。

以《五条誓文》中关于教育的内容来说,日本在当时就开始了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

与此相比,戊戌变法虽然提出了废除科举的制度,却没有在全国同时推行义务教育,在这样大的一个中国,只兴办了一座京师大学堂。

说来惭愧,直到今天,在中国也还没有完全实现全民免费的义务教育!戊戌变法的获利者是极少数,但却是以剥夺极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为前提,对于更广大的普通国民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获利可言。

不能使绝大多数国民获利的改革就无法得到绝大多数国民的支持,也是不能长久和成功的。

八,国民对改革的态度不同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拥护和赞同,尤其是在的德川幕府的顽固派的叛乱被评定后,几乎得到了全体国民一致的支持,国家在这样的改革下迅速强盛起来,国民也从这样的改革中很快富裕起来,真正实现了民富国强。

戊戌变法除了颁布了一大堆没有来得及实施的新政,和建立起了许多书生论政的报刊社团之外,国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实惠,所以改革基本上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同。

不能得到绝大多数国民认可的改革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