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1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历史

1.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法兰克福学派

①形成时间:1923年。

②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

③历程

a.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社会研究所的专刊《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名望日渐兴起。

b.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创办了有名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

c.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马尔库塞一夜之间成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正是由于马尔库塞的这种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才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在学术思想上,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霍克海默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下两方面:

①传统理论

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是以肯定的面目而盛行。拉扎斯菲尔德是位典型的经验型、应用型学者,他在研究中特别注重“测量”。

②批判理论

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是以否定的姿态而出现。

2.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欧洲批判学派崛起的原因如下:

(1)这是传播学研究与欧洲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2)欧洲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是同欧洲传播的实践所决定的。

(3)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

如今,批判学派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传播学的一大流派,同“主流”势力即经验学派昂然抗衡。

二、政治·经济·文化

在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可以大致分出三个研究方面,即政治、经济与文化。

1.传播与意识形态

关于批判学派的“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英国批判学者N·加纳姆归纳出5个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2)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媒介所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出来。

(3)大众传播媒介所设定的“议程”是一种高度人工合成物,它经过传播者的新闻价值标准过滤筛选,一般采取支持现存制度的立场。

(4)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依存于其“非党派性”和“中立”的招牌,这些招牌给人一种可信赖感,从而使媒介设定和提示的“议程”能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

(5)资产阶级媒介在立场和价值观方面基本是与人民对立的。

2.传播与垄断控制

(1)经验学派尽力抹煞传播者一方对传播的制约包括意识上的操纵和经济上的控制,同时又尽力强调受传者一方在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经验学派也把“消费主权”奉为王牌,以图消解“控制”这一重要命题。

(2)批判学派从媒介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广告主而非来自于一般受众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认为对传播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告主的意志,而所谓受众主权乃形同虚设。

(3)总之,批判学派的政治经济学探讨表明,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媒介与从事着物质产品生产的企业一样,在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起着重要作用。传播并不是一种满足受众需要的自发行为,而是一种受到操纵、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自觉活动,归根结底受制于经济基础。

3.传播与大众文化

(1)异化

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2)大众文化

按照批判学派理论,大众文化既不是大众创造的,也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

①形式上,大众文化包括流行歌曲、畅销书、娱乐性电影、肥皂剧、喜剧连环画、卡拉OK、体育大赛、时装表演以及所谓歌星、影星、球星之类被制造出来的偶像。

②历史上,大众文化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衍生物,属于特定时代,而非由来已久。

③本质上,大众文化同整个社会的异化秩序相一致,构成异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④大众文化既迥异于禀有贵族气质的“精英文化”,也不同于植根生活传统的“民间文化”,如果它能称做文化,也多属米兰·昆德拉所指斥的“媚俗(Kitsch)文化”。这种文化不

仅使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状况永恒化、合理化,而且本身也是压抑人、欺骗人、操纵人的社会镣铐,它越是让人“自由”地拥有,人也就越是丧失自由。

(3)批判学派认为,媒介一方面对大众文化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不仅在政治上担当意识形态的操纵工具,而且也在文化上扮演异化潮流的吹鼓手。

三、差异与比较

1.概述

(1)批判学派的“批判”,有以下两个指向:

①对奴役人、操纵人、控制人的传播现象进行批判性的揭露和分析。

②对商业化、实用化、经验化的传统理论进行否定性的抨击与扬弃。

(2)加拿大批判学者D·W·司迈斯,对两大学派的差异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概括:

①研究的问题不同。

②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同。

③他们各自表现出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不同。

2.立场:“肯定”VS“否定"

(1)经验学派:对既定的传播现状持肯定的态度。

所谓肯定,不一定体现为“歌功颂德”,它更多地是指一种认同,具体说就是把现状视为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事实,并以接受这一事实为研究前提。马尔库塞:《单面人》。

(2)批判学派:对既定的传播秩序持否定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