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精)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属于“黄疸”、“湿温”、“疫毒”等范畴。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调理阴阳、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
以下为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论治1. 湿热蕴结证症状:发热,恶寒,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皮肤瘙痒,小便黄赤,大便溏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黄柏、黄芩、白术、茯苓、泽泻、甘草。
2. 肝郁脾虚证症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3. 瘀血阻络证症状:胁下痞块,刺痛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4. 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健脾,益肾利湿。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茯苓、泽泻。
5. 气阴两虚证症状:乏力,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目眩,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甘草。
三、中医外治法1. 针灸疗法(1)体针: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穴位,采用泻法。
(2)耳针:取肝、胆、脾、肾、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采用埋针法。
2. 拔罐疗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走罐法。
3. 灸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法。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一、关幼波辨证治疗乙肝经验关教授系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擅长内科及妇、儿科,自1956年始就已从事肝病的临床研究,1978年首创《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独树一帜。
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不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其致病因素都是以湿热为主,其中黄疸型湿热较重,无黄疸型湿热较轻,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肝病犯脾”,均以中州失运为主证。
故在治疗时治理中州、清利肝胆湿热的原则应贯穿于整个过程。
关氏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主张辨证施治,根据证型灵活用药,其特色概括起来为“三辨”、“三要”、“三原则”、“两重视”:(一)三辨1.首辨湿热轻重湿热证见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发热心烦,尿黄尿少。
若湿重于热,兼见头身困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当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若热重于湿,兼见口渴、烦躁、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当以清热利湿,兼以解毒泻火,方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
2.二辨在气在血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有黄湿热较重,无黄湿热较轻”,有黄是湿热入于血分,淤阻血脉,蕴毒生痰,淤阻血络,熏蒸肌肤而发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重,偏于治血;无黄是湿热入于气分,胆汁尚能循常道而泄利,故不出现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轻,偏于治气。
实际上气与血互相关联,难以截然分开,无黄只是偏于气分,并非完全不入血,故仍稍佐治血。
在临床上常可见到开始为无黄,由于治疗不及时,正气虚衰,正不抗邪或复感外邪,湿热久蕴而入血,淤阻血分,仍可出现黄疸,相反如果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正胜邪却,湿热由血透气病情减轻,疾病自愈。
3.三辨三焦部位湿热侵入三焦,一般以偏于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弥漫三焦为多见。
湿热偏于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如苔白、黄或黄腻,并以恶心、厌油腻、纳呆、身重乏力为主要表现,其治疗以芳香化浊为主,药选藿香、佩兰、金银花、杏仁、橘红等;湿热偏于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如黄短少、大便燥结,随证选用茵陈蒿汤化裁;若湿热下注膀胱证见尿黄赤、尿频、少腹急痛、尿道灼痛等,可用八正散化裁;若湿热下注大肠,见腹痛、泄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化裁;若湿热弥漫三焦,则为病情危重之象。
治疗乙肝的几个中医药方
治疗乙肝的几个中医药方治疗乙肝的几个中医药方。
以下是从本人下载的几个药房,请版主给评论一下。
柴胡解毒汤(刘渡舟教授)组成:柴胡,黄芩,半夏各10克,茵陈18克,土茯苓,风尾草,草河车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利尿渗湿。
主治:胁痛,厌油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鸡平合剂(任侠民教授)组成:鸡骨柴,平地木炭柏,马兰青,酢浆草。
功效:清热解毒.宣郁化湿.活血消肿。
主治:急性肝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
慢肝六味饮(邓铁涛教授)组成: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甘草5克,川草解10克,黄皮树叶15克(无黄皮叶亦可用)。
功效:健脾益气。
主治:慢性肝炎。
用法:先将上药国水,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煮30分钟,将2次煎煮药液混合。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迁肝方(李克绍教授)组成:生山楂30克,生白扁豆12克,生麦芽9克,刺蒺藜12克,龙胆草6克,青蒿9克,甘草豹子克,玉竹9克,木瓜9克。
功效:疏肝和胃,清热化痰。
主治:迁延性肝炎。
用法:上药用水800毫升,慢火煎取300毫升,滤出。
渣再入水600毫升,慢火煎取200毫升,两煎合在一起。
每日1剂,早晚饭前分服。
清胆解毒方(印会河教授)组成:水牛角15克,广郁金9克,黄连而3克(冲服),黄芩15克,栀子9克,丹参15克,蒲公英30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根,蚤休9克。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乙型肝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清肝解毒方(印会河教授)组成:柴胡9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半夏9克,黄芩15克,生牡蛎30克(先下),板蓝根15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克,蚤休9克,蒲公英30克。
功效:舒肝清热,养血柔肝。
主治:乙型肝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清肝凉胆汤(吴少杯主任医师)组成:当归,川芎,白芍,柴胡,丹皮,山栀,胆草,枳壳,麦芽。
功效:行气调肝。
主治:传染性肝炎,右胁胀满,烦躁,口苦,四肢倦怠,大便干,小便黄。
中医医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治疗乙型肝炎合并经闭病案:周某,女,34岁,2014年10月29日。
主诉:乙肝病史10年,闭经半年。
病史: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0年,曾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与保肝药。
肝功能时好时坏。
后经中药治疗,更医数人亦无明显效果,近半年月经闭止。
经妇科用黄体酮等药物治疗,月经仍未来潮。
初诊:体瘦颧红右肋隐痛腰膝酸软无力。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
失眠多梦劳累后加重。
平时眼目干涩。
舌嫩红舌体瘦,脉沉细。
化验单肝功:ALT84IU/L;二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HBV-DNA定量≤105。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中医诊断:肝肾阴虚,肝郁络伤。
辨证审机:肝病日久,肝阴暗耗,肾阴亦伤,肝络失荣,滞而不畅。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和营通络。
方药: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牡丹皮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泽泻1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二诊:2014年11月5日。
患者服药七剂,无明显好转与不适感觉。
唯觉服药后腹胀,纳食不佳,体瘦颧红,舌嫩红体瘦少苔,脉沉弦细。
肝肾阴虚未复,络脉滞而未畅,胃纳脾运馁而未健。
治法:柔肝滋肾,益胃运脾,和营通络。
原方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佛手、谷芽、鸡内金。
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佛手15克谷芽20克鸡内金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煎两次,早晚温服。
三诊:2014年11月12日。
患者服药七剂后感觉右肋隐痛消失,腰酸腿软亦有明显改善,腹胀减轻,较以前有食欲。
汪达成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
桑寄生 1 5
,
9
,
当 归 尾 1 勺 猪 等 1 59 鹤 草 芽
, ,
20 9
白 扁豆 2 5 9 谷 芽 1 5 9
,
日 1 荆 水煎 服
,
.
服
药 半 月 后 即 感精 神 好 转 纳食 增 加 后 以 上 方 加
,
,
熟 女 贞子 3 鲍 调 治
,
、
3
月 诸症 俱 消
,
,
复查肝 功能
。
中为 主 勤 求 古 训 博 采 众 方 师古 而 不 泥 古 且
, , , ,
,
胡索
10 9
,
当归 尾
,
,
159
、
,
石见 穿
159
9
, ,
,
马 鞭草
9
1 59
.
治 疗立 法
,
。
鹤草芽 2 0 9
,
屯 梨根 茵 陈各 3 0
。
猪等 2 0
、
上
时 汪 老认 为 患 者 盛 不 受 补 先 宜 祛 盛 化 积 邪 祛则 正 安 但 要 攻 而 有 度 祛 邪 而 不 伤 正
而 致 病位 在 肝 但 肝 病 日 久 硫 泄 不 利 则 脾 胃 运 化 功 能 紊乱 即 木 旺 克 土 故 乙 肝 患 者 临 床 常
以 脾 气 不 振 邪 湿 内阻 为 主 要 表 现 常 见 倦怠 乏
, ,
。
肝截 血 肾 旅 精 肝 肾 同 撅 ; 肾 者 水 脏 为 肝
,
,
,
,
,
之母 虚 则 补 其母 滋 水 能 描 木 故 常 以 一 贯 煎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复杂而多变,缠绵而难愈,且易进展至肝硬化,并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结合近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及个人体会,提出一下几点方略,供临证参考。
一、谨守病机,审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为邪实正虚并见,湿热瘀毒互结,肝脾两伤,但在临证之时,须分辨虚实,辨气血,辨主邪,观进退。
1.辨虚实主次一般而言,慢乙肝初起以邪实为主,进一步发展则见邪实正虚,后期以虚为主,兼有邪实。
全国肝病专业委员会曾定慢性肝炎常见证型,其中亦可见此变化,而在临床之时,解辨证型,细分类别,循规蹈矩,亦较繁琐,或被称作“学院派”理论滔滔,见效不高。
根据慢乙肝病机特点,结合临床体会,可较简捷地分虚实两端,实证为主者,以柴胡疏肝散、茵陈蒿汤加减,虚证为主者,气虚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阴虚以归芍地黄汤加减,虚实夹杂则当兼顾。
如此可以执简驭繁,提纲挈领,有一定实用价值。
2.分气血所在慢乙肝临证首辨虚实,次应分气血。
病在气分者,多属脾胃受累,肝气不舒,如肝郁脾虚之类,治当疏肝理气健脾为主,常以逍遥散、四逆散加减;病在血分,分为病程较久,病情进展,胁痛固定或胁下癥积,多属瘀血留于肝脾络脉,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金铃子散等;瘀血重者可用王清任之血府、膈下、少腹逐瘀汤类,尤应注意病人出现黄疸,或黄疸较深者,多系病在血分,张仲景早已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时多用凉血化瘀疏肝利胆之品。
3.观病情进退仲景论黄疸,早就提出“黄疸之为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后瘥,反剧者为难治”,此亦提示有观进退,明预后之理。
慢性乙肝有轻、中、重度之分,且可进展至肝硬、,肝细胞癌,部分病人在病情急剧进展而成为重型肝炎,故在临证必须明察病情进退,如肝功基本正常,临床症状不重,尚属稳定;转氨酶高,病人出现胁痛、乏力、纳差,则系病情活动;如转氨酶高,又见黄疸或球蛋白升高、肝纤指标及凝血指标高于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则示病情进展,或向肝硬化移行;若见身热、重度黄疸或迅速加深、胆酶分离、胆碱酯酶、总胆固醇酯明显下降,则应高度警惕重型肝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
包括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抗病毒作用、改善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有了不少进展,现综术文献资料如下。
1 对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效果慢乙肝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纳差、腹胀满、便溏、胁痛等,常见体征为肝区叩痛、肝脾肿大。
中医药在改善这类症状方面有明显作用。
罗氏[1]以柴胡疏肝散配合六君子汤治疗时症状改善率达91%以上,体征改善率70.0%以上。
张氏[2]疏肝健脾活血汤、苗氏[3]复方当归愈肝散、胡氏[4]加味丹栀逍遥散、钟氏[5]当飞利肝宁胶囊、郝氏[6]加味甘露消毒丹、齐氏[7]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等均显示能有效治疗慢乙肝,对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均在85%以上,对体征的改善率为70~90%,说明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相比西药而言,有改善症状体征的明显优势。
2 对化验指标的治疗效果中药有健脾养肝、清热化湿、化瘀解毒的功效,在治疗慢乙肝时常用汤剂、散剂、口服液、或静脉注射治疗。
唐氏[8]自拟白叶柴虎汤、封氏病毒消、罗氏[1]柴胡疏肝散、胡氏加味丹栀逍遥散、胡氏[9]自拟方归芍复肝煎、郭氏[10]肝泰丸、焦氏[11]苦参碱与丹参注射液、金氏[12]芪苓柴虎汤、覃氏[13]复方黄根液治疗慢乙肝时,TBIL、ALT、AST、A/G均有明显效果,有效率在80~96%之间,甚至有报道100%的患者ALT及AST恢复正常。
3 抗病毒的效果乙肝病毒清除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由于难以有效清除病毒,导致乙肝慢性化,引起肝硬化等。
有不少学者的中药治疗慢性乙肝时,经过3个月左右治疗,能使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
唐氏白叶柴虎汤使HbeAg和HBV-DNA转阴率达57.0%和43.1%。
封氏病毒消HBsAg转阴率13.3%(8/60),抗-HBs转阳率15%(9/60),HBeAg转阴率23.3%(14/60),抗-HBe转阳率13.3%(8/6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近况
为肝 郁脾 虚、脾 胃气 虚 、肝 肾 阴虚 、气 滞 血瘀 4型 加 以论
治 ,并 根 据 西 医 辨 病 加 入 经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证 实 确 有 针 对 作 用 ( 抗 病 毒 、 免 疫 调 节 等 ) 的 中 草 药 物 。结 果 总 有 效 率 达 如
9 .O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意 义 ( <0 0 ) 吴 25 % P .5 。
经 成 为 世 界 流 行 的 免 疫 性 疾 病 。近 几 年 来 ,广 大 中 医 药 工 作
3 专 方 专 药 治 疗
专 方 专 药 治疗 多 根 据 基 本 病 机 或 针 对 某 一 证 候 而 立 法 组
者 充 分 发 挥 中 医 药 的治 疗 优 势 ,在 慢 乙 肝 的 治 疗 方 面 取 得 了 可 喜 的 成 绩 ,现 将 主 要 的有 关 I 报 道 综 述 如 下 。 临床 1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异 ( P<00 ) .5 。实 验 研 究 表 明 , 黄 芪 冲 剂 能 有 效 地 提 高 鸭 肝 病 毒 D B —N 的 阴转 率 ,治 疗 前 后 比 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H VD A P
< .0 ) 0 0 1 ;对 鸭 肝 组 织 的 病 理 改 变 亦 有 显 著 的 改 善 作 用 (P J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体 现 了 中 医 辨 证 施 治 、理 法 方 药 的 完 整
方 。药 物 组 成 及 用 量 固定 ,常 制 成 丸 、膏 、丹 、针 剂 等 剂 型
以方便临床 使用 ,是近年来发 展较 快 的一 种 治疗 方法 。乐敏
等 n 采 用 强 肝 液 治 疗 慢 乙 肝 15例 , 结 果 表 明 :治 疗 组 H — 0 B sg 阴 率 1 .4 ,}B缸 转 阴 率 3 .3 ,H V D A转 阴 A 转 7 1% 玎e 33 % B —N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ZHONG YI ZHONG YAO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而致脾肾阳虚;或湿热蓄积日久,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医证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入血入络,出现气滞血瘀或瘀血阻型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
络,最终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价,结果显示出现频次居于前8位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阴阳失调。
湿、热、毒、瘀、痰等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病理产物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医的“疫毒”、“黄疸”、“胁为因果,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和迁延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其痛”等病证范畴。
不愈。
中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在一、病因病机二、常见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证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机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
肝为五和临床症状基础上,根据1991年最常见相兼证型。
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三、辨证施治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
乙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鉴于慢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标准(试行)》,慢性迁延性肝炎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和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五个证型:肝郁脾虚两种证型为主要证型,我失调,气机郁滞,横逆犯脾;脾失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们提出以“清热利湿”、“疏肝实健运,易生痰湿,湿邪再困脾土,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脾”为主线,再根据不同证型的兼呈脾虚肝旺之象;久病累及于肾,有学者对国内外近40年来有关中挟症候,虚实轻重,适当加减,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李芹(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主任医师) 钟琳(医师)53. All Rights Reserved.而达到治疗目的。
如辨湿热轻重、辨三焦部位,灵活脾……。
中医化湿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
用 补 益 药 [ ] 治 疗 应 用 剂 /
临床 资料 本 组 1 O例 , 本 院 中医 科 1 9 6 为 98 治疗方 法 对照组 , 常规 应 用 口服 维 生 素 C、
年 1月 ~ 2 0 0 1年 1 1月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住 院 病 人 ,
复 合 维 生 素 B、 泰 乐 , 次 各 2片 , 日 3次 , 肝 每 每 静 脉 点 滴 1 5 萄 糖 加 维 生 素 C3 肌 苷 0 4 每 O/ 9葡 g, . g,
类 药 以搜 剔 络 道 时 , 用 蜜虫 , , 宜 等 因其 善 入 血 , 破
血 , 坚 。 软
活 血 化瘀 法针 对肝 硬变腹 水病 机要 点 , 证 药
相 符 , 根 据 不 同证 型 进 行 加 减 , 到标 本 兼 治 , 再 做
故 疗 效 较 好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一 派 活 血 化 瘀 药 在
2 健 脾 化 湿 法 : 用 于 脾 虚湿 阻 型 。 、 适 主要 脉证
其 中男 3 7例 , 2 女 3例 ; 龄 1  ̄ 6 年 7 3岁 , 均 年 龄 平
3. 7 9岁 ; 程 最 长 1 病 8年 , 短 1 最 O个 月 , 均 4 9 平 .
年 。 组 病 例 在 性 别 、 龄 、 情 、 程 及 发 病 次 数 两 年 病 病 等 方 面 , 统计学 处 理 , 异 无显 著 性 。( 经 差 P> 0 .
病 理 特 征 是 肝 细 胞 变 性 坏 死 , 内纤 维 化 , 内假 肝 肝 小 叶形 成 肝 内循 环 障 碍 。而 丹 参 对 肝 细 胞 损 伤 有
脾 化 湿 , 中化 湿 法 治 疗 慢 性 乙型 肝 炎 1 0例 。结 果 :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 。 温 0 治 6/ 9 6 对 照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6 . 7 , 组 疗 效 比较 , 显 著 性 差 异 。提 示 : 方 法 治 疗 7 6 两 有 本
李普老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李普老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李素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摘 要 目的:介绍李普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方法:跟师学习,总结所长。
结论:老师从气血辨证立论,认为早期以肝郁气滞为主,进而出现瘀血内结。
临床上可分为气滞和血瘀两个基本证型,其治疗经验可概括为,疏肝不忘理血,化瘀必兼益气;驱邪不忘扶正,尤需顾及脾肾;湿热偏重不同,巧用化湿五法;苦寒谨防伤胃,养阴勿令腻脾;重视合病治疗,细分标本缓急;中西合参,证症灵活变通。
主题词 3中医师 @李普(河南) 病毒性肝炎,乙型�中医药疗法 李普,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临床治疗50余载,悉心研究肝胆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硬化合并腹水、肝癌等诸多疾病有较深的造诣,兹介绍如下。
1 疏肝不忘理血化瘀必兼益气 慢性乙型肝炎初期多由湿热毒邪侵袭机体,加之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临床表现为右胁疼痛或胀闷不适,每遇情志变化或劳累而增减,或伴有脘腹痞满、纳差、口苦,四肢乏力,面色正常或淡黄,苔薄,脉弦等。
肝脏触诊正常或肝大而软,脾脏不能触及。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蛋白比例多正常。
B超示肝脏轻度弥漫性损伤,包膜光滑,回声致密,门静脉正常(≤13mm),脾脏不厚(≤35mm)。
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治疗选柴胡、枳壳、佛手、延胡索疏肝理气解郁、行气止痛,配郁金行气解郁,活血化瘀,能行血中之气,伍丹参活血养血,功同四物,性平和而走血分。
诸药合用,气血同调,气行血行,血畅气通。
慢肝气滞日久、失治误治或驱邪不利,邪入血分,渐致气滞血瘀,肝脏血流迟缓,络脉阻塞。
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滞、血瘀互为因果,加之各脏腑功能亏虚,脉络阻塞,导致瘀血内结。
临床症见两胁疼痛(多先右胁后左胁),少数仅右胁痛,腹胀纳差,四肢倦怠,或有红纹、斑块,或蜘蛛痣、肝掌,或男子乳房发育,女子月经不调,鼻齿衄血,面色晦暗、淡黄或萎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脉弦细而涩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
金、 香附 ; 心呕吐加竹茹 、 恶 代赭石 ; 脾肿 大加丹 肝 参、 益母 草 。水煎 温服 , 2天 1 ,0剂 为 1 疗 程 , 剂 1 个
共服 3个 疗程 , 疗程 间 隔 1 每 0天 , 药期 间戒 酒 , 服 戒 生 冷和刺 激 食物 。② 西 医 抗病 毒 治疗 : 组 干 扰 重 素 (F 一 1天 5 IN ) mU, 肉注 射 , 肌 1周 3次 , 同时 给 拉
疗效观 察
显, 大多面色晦暗而无 明显黄疸 , 多有腹胀便溏 、 神 疲乏力 、 食欲不振等表现 , 右上腹胁肋隐痛或刺痛 ,
查体 肝 区压痛 (+)肝 肋缘 下 可触 及 轻 、 , 中度肿 大 , 部 分伴 有脾 脏肿 大 , 质 暗 , 苔 白厚 或浊 腻 , 舌 舌 脉濡
细 或 弦 涩 。实 验 室 检 查 : V D A(+) H s g HB — N , BA (+) H c b , B A (+) H e g , B A (一) 。血 清 A T A T多 L 、S
第一 阶段 : 程在 1 以内 , 数患 者伴 有 黄疸 病 年 多
程3 个月 。②西医治疗 : 苦参素注射液 10 l静脉 0m , 滴注 , 甘利欣 10 l加入 5 5m , %葡萄糖注射液 20 l 5m,
中静 脉 滴 注 。1天 1次 , 月 后 酌情 减 量 , 给 阿 1个 另 德 福 韦酯 1 1m , 天 0 g 口服 , 疗程 3个 月 。
2 治 疗方 法
参 、 甲 、 豆 、 盆 草 、 锦 草 各 3g 苡 仁 、 参 、 鳖 扁 垂 地 0, 丹 白芍 各 2g 白 术 、 苓 、 香 、 山 楂 、 麦 芽 各 0, 茯 藿 生 生 1g 杏仁 、 5, 桃仁 、 白蔻 仁 、 胡 、 枝 、 柴 桂 地鳖 虫 、 草各 甘 1g 0 。大便 溏泄 甚 者 加 肉豆 蔻 、 骨 脂 ; 疸 者 加 茵 补 黄 陈 、 盆 草利 湿退 黄 ; 垂 胁肋 刺 痛 加乳 香 、 没药 活血 止 痛; 神疲 体倦 甚者 酌 加鹿 角 、 胡桃 肉 ; 肋 隐痛 , 胁 遇劳 加重 者 酌加 当归 、 杞滋 补肝 阴 。服用 方法 如前 , 枸 疗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几点思路
宜 伐 。 肝 5 易 动 而 肝 阴 易 损 ,肝 病 的 迁 延 必 然 引 起 肝 阴 的 不 1 3
足。
首 先 肝 病 多 郁 。 有 因 郁 致 病 , 亦 有 因 病 而 郁 。 肝 郁 气 滞 , 气郁 日久 必 化 火 伤 阴 ;其 次 ,慢 性 乙 肝 多 为 湿 热 内 居 , 热 为 5 邪 , 久 羁 则 化 燥 伤 阴 。 再 则 为 医 者 之 误 , 医 生 不 明 3 1 “ 胡 劫 肝 阴 ” 之 古 训 ,疏 伐 太 过 , 清 利 失 度 , 日复 一 日 , 柴
院 治 疗 8天 后 仍 感 心 悸 、心 慌 、胸 痛 、听 诊 可 闻 及 心 包 摩 擦
音 。 转 我 院 后 血 清 酶 增 高 ,诊 断 为 心 脏 挫 伤 ,经 保 守 治疗 治 愈。 在 4例 死 亡 的严 重 胸 部 损 伤 病 例 中 , 多 并 发 多 根 多 处 骨 折 ,肺 严 重 挫 伤 , 血 气 胸 ,经 闭 式 引 流 、胸 廓 固 定 等 效 果 均
维普资讯
第 9卷 第 6期 20 0 2年 1 1月
井 冈 山 医 专 学 报
J RNA OU L OF I J NGG ANG HA MEDI A L EGE S N C L CO L
Vo . N 6 19 o
N0V . O 2 2 O
作 者 简 介 : 伟 刚 (9 5)男 , 曾 16 一, 江西 吉 安 人 , 士 , 学 主治 医 师
2例 患 者 因 怕 痛 , 拒 绝 咳 嗽 , 5天 后 查 胸 片 ,肺 仍 未 张 开 , 后 行 支 气 管 镜 吸 痰 治 愈 。 因此 , 我 们 认 为 胸 部 损 伤 病 例 中 , 保 持 呼 吸 道 通 畅 ,促 使 分 泌 排 出 ,仍 是 关 键 。 理 论 上 胸 段 气 管 深 在 纵 隔 内 , 当胸 部 受 到 猛 烈 冲击 时 , 间 接 地 震 破 气 管 和 支 气 管 很 少 见 , 同 时 ,若 胸 段 气 管 破 裂 口 小 ,行 闲 式 引 流 后 ,广 泛 纵 隔 及 皮 下 气 肿 可 不 出 现 。 这 时 宜 与 轻 度 肺 损 伤 所 致 气 胸 鉴 别 , 一 般 气 管 破 裂 时 ,闭 式 引 流 气 体 较 多 且 无 减 少 趋 势 ,宜 急 诊 剖 胸 探 查 。 我 科 曾 收 治 3例 气 管 破 裂 ,均 为 胸 段 气 管 闭 合 伤 ,均 I期 修 补 成 功 。
杨大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浅析
杨大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浅析标签:名医经验;杨大国;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杨大国主任医师是深圳市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肝病临床工作40余年,长期研究慢性肝炎中西医结合治法,在肝病领域造诣颇高。
笔者有幸随侍左右,受益匪浅,现将杨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经验介绍如下。
1中西互补,病证结合杨师认为,乙肝病机复杂,必须坚持中西互用、病证结合的治疗原则,充分发挥核苷类药抗病毒和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
另外,为保证疗效,须对每位患者进行个体评估,采取个体化方案,且定期随访、长期跟踪。
根据制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规定3个月为1个疗程,动态观察、及时调整。
2扶正祛邪,平调阴阳杨师认为,乙肝多因失治误治,日久导致湿热邪毒内盛,正气虚弱,最终形成正虚邪恋。
正虚多为肝血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邪恋多为湿热内蕴、痰湿困阻、气滞血瘀。
据此,杨师自拟正肝方。
方中黄芪、白术、党参、枸杞子、女贞子、鳖甲等益气健脾、补血养肝、育阴滋肾,以达扶正目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板蓝根、丹参、川芎、赤芍、茜草、穿山甲、鳖甲、土鳖虫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以达祛邪目的。
全方补而不助邪,攻而不伤正,使邪去正安,则阴阳自调,疾病自愈。
3调理脏腑,疏通气血乙肝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
其发病不论外感或内伤,均涉及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体宜柔,肝气宜疏。
正如叶天士所云:“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
”杨师遵《金匮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常用芍药甘草汤柔肝化阴之意,佐以枸杞子、郁金、川楝子、荷叶等柔肝而不过燥之品,适当配合凉血生津之生地黄、熟地黄防止疏泄太过。
肝主藏血,脾主生血,肝肾同源,精血同源;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杨师认为,气血运行正常依赖于脏腑功能调和,临床治疗气血失常宜从调理脏腑功能入手。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及辩证施治
明显 高 于对 照 组 的 3. ~ 7 . 3 ; T 恢 复 率 分 别 为 9. 7 及 33 1 4 % AL 6 9 6 ( < 00 ) HbA 8 P . 1 ; e g阴转率 为 1. 8 及 2 9 ( <0 0 )抗 一Hb 8 6 . P . 1 ; e 阳转 率为 2 . l 及 8 1 ( 4 6 . 6 P<O O ) . 5 。治 疗组 临床 显效 率 3. , 96 有 效率 5. , 7 1 总有 效 率 9 . % , 显 著 高 于对 照组 的 2. 、 7 5 及 67 均 32 2 . 5. ( O7 P<O 0 ) . 1 。示 紫 兰益 肝 丸 具 有 较 好 保 肝 和一 定 抑 制 清 除 肝 炎 病毒 及调 整机 体异 常免 疫 的作 用 ] 。 1 2 5 复 方甘 草 甜素 : 7 . . 将 O例 患 者随 机分 为 治疗 组 和对 照组 各 3 5 例, 治疗 组应 用 复方甘 草 甜素 ( 美能 ) 注射 剂 4 ~ 1 0 加 入 5 Gs 5 ml O 0 ml 20 中静 滴 ,d连 续 4 , 后改 为美 能 片剂 , q, 周 之 每次 3片 ,d连 续 8周 。对 照 t , i 组应 用 门冬氨 酸钾 镁 ( 南金 ) 0 加 入 5 G¥ 5 ml 潘 3 ml 2 0 中静 滴 ,d 连 续 4 q, 周, 之后 改为 潘南 金片 剂 , 次 2片 , d 连续 8周 。两 组均加 用 维生 素辅 每 r , i 助治疗 。结 果 : 两组 病 例 纳差 、 力 、 心 、 乏 恶 呕吐 、 胀 、 区不 适 、 黄 、 腹 肝 尿 肝 肿 大等 症状 及体 征 大多 消 失 或 好转 , 以治 疗 组 明显 ; 疗 组 降低 AL 尤 治 T 及 T B总有效 率 分 别 为 9 . 3 和 9 . 9 , 照 组 分 别 为 7 . 3 和 1 4 4 2 对 1 4 7 . 9 P均< 0 0 ) 4 2 %( . 5 。两 组病 例 治疗 前 、 乙肝 病 毒标 志 HB M 、 V 后 V HB D NA均无 显 著性 变化 。均 未 出现 严 重 毒 副作 用 。 提 示美 能 治 疗此 病 具 有较 好 的临床 疗效 , 且较 安全 L 。 7 ]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病治疗
参、 生地 各 1g 孺 莶草 3 g 甘 草 5 。② 5, 0, g
肝 肾阴虚、 水湿 内停证 : 症见腹胀 、 下肢水 肿、 小便短 少 不 利 、 口干 不 思 饮 、 五心 烦 热、 失眠少寐 、 舌红 无苔、 脉沉 细。治宜滋 阴利水 、 清热消肿 、 方用猪苓汤加减 : 猪苓 1g泽 泻 2 g 茯 苓 3 g 滑 石 3 g 阿 胶 5, 0, 0, 0, 1 g 烊化 ) 车前 草 3 g菌 陈 1 g旱 莲草 0( , 0, 5,
22 0 山东 临 朐 县 中 医 院 6 60 关键 词 慢 性 乙型 肝 炎 中 医 药 疗 法
根 据 19 9 1年 中 国 中医 药 学 会 内科 肝
病专业 委 员会 天 津会 议 《 毒 性 肝 炎 中 病
医辨证标 准》 , … 结合慢 乙肝 的临床 证候
特点 , 分型论治如下 。 湿 热蕴 结型 : 乙肝 活动期 由于湿热 慢 羁留, 余毒难 清 , 气耗 伤 , 虚 为本 , 正 正 邪 毒 为标 。根 据临 床湿热 孰轻 孰重 比例可 分 以下 2型 : ①热 毒炽 盛 ( 重于湿 ) : 热 证 低热 、 目俱 黄、 身 恶心厌 油 、 口干 口苦 、 心
示 我 国 1 9岁 人 群 乙肝 表 面 抗 原 携 带 —5
主 。常用茵 陈蒿 汤合 柴胡解毒汤加减 : 柴
胡 9 , 芪 9 , 陈 1 g 栀 子 1 g 大 黄 g黄 g茵 5, 2,
9 , 茯 苓 3 g 草 河 车 1 g 白 花 蛇 舌 草 g土 0, 0,
大 , 中医瘾积 、 属 血臌范 畴。症 见朱砂掌 , 蜘蛛痣 , 面色晦暗 , 牙龈 出血 , 舌质紫 暗或 有瘀点 、 斑 等 血瘀 征象 。此 因病 久 邪 瘀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第二阶段 : 湿热疫毒的持续感染 , 病毒 的复制
是慢 性 乙型 肝 炎 的主要 病 理 因素 。毒 邪不 清 则病 不 除 , 清 热 利湿 解 毒 乃 是 治 本 大 法 。常 用 的 药 故 物有 板 蓝根 、 茯苓 、 土 蒲公 英 、 柏 、 众 、 黄 贯 半枝 莲 、
的肝脾大 , 的 A T增 高 , 的蛋 白( / ) 置。 有 L 有 AG 倒
的脏腑就越多 , 治疗难度就越大 , 疗程就越长。慢 性 乙型肝炎纵然千头万绪 , 复杂多变 , 在治疗过程
当 中要 掌 握 其 基 本 规 律 , 段 调 理 , 本兼 顾 , 分 标 用 药应 有先 后 。《 匮要 略》 :夫 治 未 病 者 , 肝 金 云 “ 见 之病 , 肝传 脾 , 知 当先 实脾 。 在 临床 实 践 中常 收 到 ” 理想 的效 果 。
难度 大 , 复 慢 , 程长 , 在 治疗 过 程 中 , 康 疗 且 因受各 种 因素 的 影 响往 往难 以达 到预 期 的效 果 。我们 仅 就 中 医治疗 慢 性 乙 型肝 炎 的体 会 浅谈 如 次 。
1 突 出 中 医特点 辨证 施 治
发 病 时 间越 长 , 就是 携 带病 毒 的 时 间越 长 , 损 也 受
【 关键词 】 慢性 乙型肝炎; 中医药疗法
慢性 乙型 肝 炎 ( 括 慢 性 迁 延 性 乙型 肝 炎 和 包 慢性 活 动 性 乙型 肝 炎 ) 机 复 杂 , 型 多 样 , 疗 病 类 治 水 枯竭 , 不 涵 木 , 水 劫灼 肝 阴 。这 样 就形 成 一 个 肝 犯脾 、 脾及 肾 、 肾劫 肝 的病 理循 环 。慢 性 乙 型肝 炎
散等。
难 。我们 曾将 10 ” 0 例慢 性乙型肝炎 的临床症状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
重型肝 炎 而病毒性 载量持 续在较 高水平 , F AP
渐次 增高 . 应 注意 排 除原 发性 肝 细胞 癌 。因 则
挈领 . 有一定 实用价值 。 1 分气 血 所在 :慢 性 乙型 肝 炎 临证 首 辨 虚 . 2 实 . 应分 气血 。病 在气 分 者 , 次 多属 脾 胃受 累 ,
慢 性 乙型 肝 炎 的基 本 病 机 为 邪 实 正 虚 并 见, 湿热 瘀 毒互 结 , 脾 两伤 , 肝 但在 临证 之 时 ,
须分 辨虚实 , 辨气血 . 主邪 , 辨 观进退 。
1 . 辨 虚实 主 次 : 般 而言 , 性 乙型 肝炎 初 . 1 一 慢 起 以邪实 为主 .进 一步 发展 则 见邪 实 正虚 , 后 期 以虚为 主 . 有 邪实 全 国肝病 专业 委 员会 兼 曾定 慢性 肝炎 常 见证 型 .其 中亦 可见 此 变化 , 而 在 临床 之 时 . 辨 证 型 , 分 类 别 , 规 蹈 解 细 循 矩. 亦较 繁琐 . 被称 作 “ 院派 ” 或 学 理论 , 见效 不 高 根 据慢 性 乙型 肝炎 病机 特 点 , 合 临 床体 结 会 . 较简 捷地 分虚 实两 端 , 证 为主者 , 可 实 以柴 胡疏 肝散 、 陈蒿汤 加减 , 茵 虚证 为 主者 , 虚 以 气 归芍 六君 子汤 加减 .阴虚 以归 芍 地黄 汤 加减 ,
汤之 类 : 祛瘀 破 血则 用 桃 仁 、 花 、 红 三棱 、 莪术 、 乳香 、 没药 等 。使用 时应 注意祛瘀 而不 动血 、 耗 血 阻络 伤 出血则 要配 合化瘀 止血 药如 三七 、 瘀
本 病病 理 性质 虽 属邪 实正 虚 并见 , 应 注 但
作 者 简介 : 薛博 瑜 (9 7 , , 15 一) 男 医学 博 士 , 主任 医师 、 士 研 究 生 导师 。 博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4例
慢 性肝炎 是 由病 毒 、药物 或其 它原 因引起 的肝脏炎 症 。
易疲懒言 , 面色无华 , 舌质暗淡 , 苔薄 白或无 苔 , 脉沉细无 力。
主要包括慢 性迁延性 肝炎和慢性 活动性肝 炎两大类 , 属 中医 治 以气 养血 法 。药 用 : 人参 营养 汤。人参 1 0 g 、白术 1 0 g 、 的 “ 黄疸 … ‘ 胁痛 ”病 证范 畴 ¨] 。作者 多年来 辨证 论治 1 8 4 茯苓 1 0 g 、甘草 6 g 、当归 1 0 g 、白芍 l 5 g 、生地 1 3 g 、五味 例慢性肝炎 , 疗效满意 , 现介绍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子9 g 、陈皮 1 0 g 、远志 6 g 、大枣 1 0 g 、生姜 1 0 g 。每 日 1 剂水煎 服 , 分早 、中、晚服。
随症加减 : 伴黄疸者加龙胆 草 9 g 、山栀 1 0 g 、田基黄 9 1 8 4 例患者 中 , 男1 1 3 例, 女7 1 例, 年龄最 g 、赤芍 1 5 g; 腹胀甚者加大腹皮 9 g 、菜菔子 9 g 、谷芽 9 g 、 小 4岁 , 最大 7 6岁 , 其中1 6 岁 以下 2 0例 , 1 6 ~ 5 0 岁5 2例 , 麦芽 9 g ; 胁痛甚者加 青皮 9 g 、元 胡 9 g 、川楝子 6 g 、郁金 5 O岁 以下 1 2例 。病程 最短半 年 , 最 长达 1 5年 。其 中 O . 5 — 1 9 g; 体肥兼痰浊壅盛者 加山楂 1 8 g; 泽泻 9 g 、白芥子 9 g; 年者 8 1 例, 1 — 5年 者 7 2例 , 6 1 O年 者 l 7例 , 1 O年 以上 者 伴胆 系病 者加海金沙 l 0 g 、 大黄 6 g 、 黄芩 1 0 g 、 鸡 内金 1 O g ; 1 4例。慢性迁延性肝 炎 9 7便 , 慢性活动性 肝炎 8 7例 。 伴齿衄 、鼻衄者加 白茅根 1 0 g 、三七 1 0 g 、茜 草 1 0 g 、肝脾 1 . 2 治 疗方 法 根 据 临 床 表现 , 结 合 舌 脉 辨证 分 为 6型 大加红 花 1 0 山甲 1 0 g 、地龙 1 0 g 、鸡 内金 1 0 g; 失 眠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日永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
由于病毒的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导致慢性化感染,致成慢性乙型肝炎(CHB。
目前西医尚未能找到理想药物,疗效没有突破进展。
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各地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本文用中医理论,根据其发病特点,认为本病病因病机是湿热为患,湿阻脾运;湿热相搏,耗伤肝气、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致脾运再损,常见肝郁脾虚之候,外病及肾,脾肾阳虚。
经研究,本病证型基本归纳为湿热、脾虚、肝郁、阴虚、血瘀五个证型,对指导治疗本病有较好参考意义。
证型本质研究认为,各证型的变化与现代医学化验检查有相关性。
治法上,本病表现出脾肾不足,湿热内蕴,故确立“健脾、补肾、清余邪”之法。
健脾重在实脾,用健脾化湿与运脾消导;补肾重在温补肾阳,注意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余邪”包括湿热、血瘀,清湿热不宜过于寒凉,活血祛瘀不宜过于破败。
用此法,基本方用茵陈四苓散加黄芪、桑寄生、仙灵脾、半枝莲(或苦味叶下珠、白背叶根、丹参、山楂子等,治疗e-抗原阳性95例乙型肝炎患者,半年至一年,疗效较好,且有33例e-抗原转阴,转阴率34·7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
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约有3亿,其中大部分在亚洲地区。
我国人群中慢性HBV携带者约占10%~15%。
而慢性乙型肝炎(CHB迁延不愈,又可发展为肝硬变甚至肝细胞癌。
显然,积极治疗HBV感染,阻抑其向肝硬变和肝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的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众多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其外周血中NK细胞活性↓,CD3,CD4,CD4/CD8比值下降,IL-2(白介素-2下降,sIL-2R(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升高等,且HBVDNA(+者较HBVDNA (-者变化更显著。
亦有医家认为慢活肝的发病机制除与细胞免疫低下有关外,还与体液免疫亢进有关。
此外,一些免疫调节物质,如RIF(花环形成抑制因子、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肝性免疫调节蛋白、SIF(血清抑制因子、TNF等的功能失调亦可导致肝细胞的破坏及HBV感染的发展。
而上述的免疫功能失调亦很难用单纯的免疫抑制剂或增强剂来治疗。
在病毒自身方面,目前认为HBV突变引起的免疫逃避是其所以能持续复制的主要内部原因。
现已发现HBV4个开放阅读框架(ORF中C区、X区、S区、P区均可发生变异,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前C区突变和S区突变。
前C区突变一般分为四种(M1-M4[1],而最重要的是M2,它使前C区蛋白翻译中断,HBeAg合成阻断,而逃避免疫增强压力对HBeAg的作用;S区突变[2]可影响S蛋白的抗原性,从而影响其临床检测。
但这两种突变并不代表病毒复制的停止或消失,而且这些突变对病情的影响尚有争议。
因此,目前主张不能单凭HBsAg、HBeAg的阴转来作为疗效判断,而应同时检测HBV-DNA。
在治疗方面,目前对于CHB的治疗原则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还应抗坏死—炎症纤维化,阻止向进行性肝病发展。
一系列抗HBV药物,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机制:(1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清除被感染肝细胞的HBV;(2直接抑制病毒复制,阻止感染健康肝细胞。
目前除干扰素α、胸腺肽和新的核苷类似物外,大多数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未得到证实[3]。
干扰素是公认的治疗CHB的一线药物,但价格昂贵,应答率低,且副作用大;拉米夫丁虽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有希望的药物,但停药后易复发,并可引起HBV突变,产生耐药性。
而在调节机体免疫力及防止肝纤维化方面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且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确切。
迄今国外尚无一种被注册的抗纤维化药[3]。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流行病学、自然病程、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方面均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仍未能找到彻底治疗HBV感染的药物。
中医的辨证论治,着眼于人体的全面功能状态加以调节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节机体免疫以及防止纤维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一下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一、病因病机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更无“慢性乙型肝炎”之称谓,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应属中医的“疫毒”、“胁痛”、“症瘕”、“肝郁”、“湿阻”、“黄疸”等病证范畴。
现代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目前中医界对其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湿热毒邪侵袭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
在这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发展为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如毒邪学说、肝郁学说、正虚学说(主要指肝、脾、肾、瘀血学说、以及风邪学说等[4]。
虽然上述各学说偏重点不同,但均一致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肝,先传脾,后及肾,最后导致正虚邪实或气血两虚,符合中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肝肾同源”、“久病及肾”之说。
本人在总结已故肝病名医钟耀奎教授治疗肝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因素可大致归纳为六点:1.湿热;2.肝气郁结;3.气滞血瘀;4.肝脾不调;5.肝阴亏损;6.脾肾阳虚。
在这六点因素中,湿热是构成本病的主要病因,并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故本病虽有虚证,但大多数同时伴有湿热之证存在,即虚实夹杂,这是本病的特点,而其他五点实属病理变化。
因为本病的发生过程,是湿热内侵,结于胁下,湿热相搏,耗伤肝气,导致肝气郁结,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如肝气郁结,不得疏泄,肝血运行障碍,会导致气滞血瘀;肝气不得疏泄,进而横逆犯脾,即肝木乘脾土,可导致肝脾失调,脾失健运;又如余邪久羁,或气郁化火,则可出现肝阴亏损之候;久病及肾,阴损及阳,又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证。
上述几点因素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为因果,并往往有两点以上因素共同存在,随着病程的不同阶段,邪正的盛衰,体质的差异,各点因素可有所偏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体质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乙肝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但感染后的转归与结局却有很大的差别,部分正气虚弱特别是脾肾不足之人,极易使湿邪停聚,若复外邪相侵,则可内外相召,湿热合邪,造成发病且缠绵难愈;若脾肾功能健旺,卫气巩固,腠理致密,则外邪不易侵入,即使侵入亦或不发病,或发病后呈良性转归。
可见,之所以湿热毒邪侵入人体后发展为慢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人体正气已虚之故。
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有关的观点相一致。
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提到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二、辨证分型慢性乙型肝炎由于急性期失治与误治演变而成,而造成正不胜邪,湿热毒邪滞留体内,病程长,证型较多。
据湖北中医学院综合文献报道,其证型竟多达46种[5],更有人把这所有的46种证型,如湿热俱盛、湿热内蕴、肝胆湿热、痰热结胸、肝热脾湿、脾虚、气虚、脾虚湿困、肝郁脾虚、脾阳不足与肝郁、肝郁气滞、肝失疏泄、肝肾阴虚、肝阴内伤、心阴不足、阴虚火旺……等等,归纳2121例,其中发现湿热134例占6.32%、脾虚597例占28.15%、肝郁785例占37.01%、阴虚179例占8.44%、血瘀426例占20.1%;亦有报道归纳30篇慢性乙肝资料总计4028例,34个证型,也与这五个证型相符,且肝郁脾虚型居多,湿热蕴结型次之,从虚实上看,属虚证者占63.2%,实证只占36.8%。
以上五个证型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
可见,这五个证型及其治疗方法基本包括了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点,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将慢性肝炎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五种证型。
此与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分型基本一致,从而使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有了较统一的标准。
三、常见证型实质的研究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是使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对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病理生理研究较多。
下面就常见湿热留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四个证型病理研究归纳,以作辨证治疗的参考。
1、湿热留滞该型病理多见于慢迁肝,表现肝细胞变性与轻度炎症改变。
以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证, GPT多长期不降或易复发,病程较短,细胞免疫功能与其它证型相比,相对地为高,IgG、IgA、IgM:CIC(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C3正常,血脂也常偏高,有报告PHA皮试示功能低下,红斑均值17.7mm。
2、肝郁脾虚本型病理特点“虚实错杂,以虚为主”,多见于慢活肝,病理多表现肝细胞变性及轻度炎症,常合并肠炎,以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为突出,GPT呈波动性升高,浊絮稍呈升高,病人可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唾液酶活性增高,表现流涎及大量清稀唾液。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PHA皮试低下,红斑均值17.8mm,有见虚证IgG、IgA、IgM升高明显多于实证。
部分病人Hb可降低,TTT增高,白蛋白(A降低,球蛋白(G升高,A/G 倒置,血清胆酸升高(肝郁>脾虚>阴虚。
有研究135例用蛋白竞争结合法测定(CAMP 为19.76±7.17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3.50±3.23血浆,CGMP为13.18±6.09,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5.43±2.70,CAMP/CGMP比值显著降低,说明肝郁脾虚病人环核苷酸平衡失调。
3、肝肾阴虚湿热久蕴肝脾,必耗肝肾之阴,多见于慢活肝,病理示肝细胞变性、炎症、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浊絮多明显正常,若表现阴虚火旺者,则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肝脏灭活功能降低,微血管功能下降,致血管扩张、增多、伸长、渗出增加,另外可见甲状腺功能偏亢,求偶素偏高,本型病人常见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亢进,PHA皮试升高,红斑均值23.35mm,IgM、IgA、IgG均有较明显增高,补体C3降低,CGMP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
4、气滞血瘀近年来愈来愈多人研究发现,气滞血瘀为慢肝病变中心,各型慢肝均有微循环障碍及瘀血,活血化瘀疗效显著,前苏联学者对214例各型各期肝炎应用显微镜及粘度计,对眼结膜等毛细血管血流(620例次和血液流变学(780例次观测发现,肝炎病人有程度不同的微循环障碍,且同病情相平行,并可作为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
日本学者发现重症肝炎病人肾、胰、胃肠、脾的病理改变,酷似休克时之变化,本型病理示肝细胞变性、炎症和坏死,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