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考题 1】 (安徽高考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乃.乃不.敢敢上引璧疾
B.御日制削诗月割以.纪,其以.事趋于亡
C.非四蛇海鳝好之学穴能无文可者.寄托者.
D.去临清而.流人爱而.思赋之诗
【解析】 A:副词,才。B: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从而”。C:助词,“…… 的人”/“……的地方”。D:连词,表承接/表修饰。
2.精美语段 中国人一向以“中庸”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讲究“与世无争”。因此,“韬光养晦” 也成了无数人立身处世的原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餐文化的冲击,时间观念的加深, 许多人都希望能更快地崭露锋芒,更快地成就自己的事业。于是,韬光养晦和崭露锋芒 似乎成为了一对矛盾的事物,各有拥护者。 诸葛孔明躬耕南阳,二十七岁的时候才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最终成就了诸葛孔明在历史上传奇的人生;北宋的苏洵,二十七岁发愤读书,四十七岁 才得到文豪欧阳修的赏识走上仕途,但年龄并不能阻挡苏洵闪亮的文采,最终他成为了 北宋最有名的策论家之一;曹雪芹更是韬光养晦的典范,正是有了他的“披阅十载,增 删五次”,才有了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问世。
【答案】 A 同类比较 2: 本题 A 项对照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出自本单元课文《伶官传序》。
【考题 3】 (浙江高考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 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 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 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5)______________,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理解本单元所选各篇散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重点分析“自主赏析”中三篇散文的艺术特点,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5.掌握本单元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

〔内容概说〕这个单元共选六篇古代散文,从时代上说,唐宋元明清都有。

之所以选到一个单元里来,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和文气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赏析示例”选的是苏洵的《六国论》。

这篇议论文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

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古讽今,给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自主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自己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用后唐庄宗的兴亡历史,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他早逝的侄儿写的祭文,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风格较特别的文章,以乐景写哀情,对亡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

“推荐作品”是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从思想上、内容上、表达上说,都是很丰富的,应该认真阅读鉴赏。

〔赏析指导〕1.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维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祭十二郎文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祭十二郎文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ɡ)所怙.(hù)B.衔.哀致诚(xián) 万乘.之公相(shènɡ) 丞相薨.(hōnɡ)C.其余奴婢.(bì) 冀.其成立(jì) 兄殁.南方(mò)D.令守汝丧.(sànɡ) 丧.之七日(sānɡ) 辍.汝而就(chuò)解析:D.“令守汝丧”应读sānɡ。

答案: D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解析:A.“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应”解释为“应付”;D.“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C.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的、他们”。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双音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吾与汝俱少年..不从汝而死也..B.几何C.又可冀其成立..之戚..邪D.而汝报无涯解析:A.“少年”古义为“年轻”,今义为“人生一年龄段”;B.“几何”古义为“多少”,今义为“几何学的简称”;C.“成立”古义为“成长立业”,今义为(组织、机构等)的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资料助读 走近作者
苏洵(1009 年~1066 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 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苏轼和苏辙 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 家”。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长于散文, 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背景解读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 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的是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 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 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庆历三年(1043),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 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茶叶 3 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 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灭亡亦不可避免。这同六国 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 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
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译文:有__这__样__的__有__利__形__势__,__却__被___秦__国__积__久__的__威__势__所__胁__迫_____ 3.举以予人(省略)句 译文:__拿__它__(_土__地__)来___送__给__别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使__…__…__退_ 却,击退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小__的__战__果_ ;大的战果 (2)形容词用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保__全____
三、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古义:__它__的__实__际__数__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思厥先祖.父.。 古义:__祖__辈__和__父__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_这__样__以__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接着要干什么或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以__至__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学年高中语文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学年高中语文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课时作业14一、知能稳固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比.得软脚病(近来) 少而强者..不可保(身体好的人)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创业)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C.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忧伤) 那么待终丧而取.以来(接)D.如我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才)解析:业,动词,继承……的事业。

答案:B2.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然:这样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C.如兔起鹘落,少.纵那么逝矣少:数量不多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解析:少通“稍〞。

答案:C3.以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C.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解析:“籍〞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D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举天下之.豪杰抑本其成败之.迹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家祭无忘告乃.翁C.请.其矢,盛以锦囊王好战,请.以战喻D.梁,吾仇.也乃仇.雠已灭解析:C项中“请〞为取出/请允许我。

答案:C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B.所谓天者诚.难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是疾.也,江南之人常有之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解析:B项中的“诚〞都是“实在〞的意思。

答案:B6.以下省略句补充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之)为口实B.吾将以(之)为袜C.投(之)诸地而骂曰D.?筼筜谷?(为)其一也解析:C项不是省略句。

答案:C二、文段选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第五单元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与可没.于陈州(mò)与可以书遗.余曰(wèi)B.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hú) 斤斧何曾赦箨.龙(tuò) C.予在湖州曝.书画(pù) 近语.士大夫(yù)D.而临事忽焉丧.之(sànɡ) 吾将以为.袜(wèi)解析:D.“为”读wéi。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落庭空影许.长许:也许B.余因而实.之实:证实C.而读书者与.之与:许可D.予不能然.也然:这样解析:A.许:如此。

答案:A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错误!B。

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C.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像剑从鞘中抽出一样B.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贵重:使动用法,使……变得贵重C.余因而实.之实:用作动词,证实D.南.取汉中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解析:B.意动用法,以……为贵重。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六国论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C)A.赂.(lù)秦暴.(bào)霜露弥.(mí)繁B.与.(yǔ)嬴厥.(quē)先祖父日削.(xuē)月割C.殆.(dài)尽洎.(jì)牧以谗诛率.(shuài)赂秦D.为.(wéi)国者当.(dānɡ)与秦相较荆棘.(jí)【解析】A.暴pù;B.厥jué;D.当tǎnɡ,同“倘”。

2.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解析】A.灭亡;B.逃亡的人;C.逃走;例句及D,损失。

3.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B)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解析】B是修饰关系.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⑥思厥先祖父..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⑥B.①⑤⑦C.②③⑤D.③⑤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解析】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渴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三字经》对其描述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的政论文写得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权书》《衡论》等。

[知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知常识]1.六国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

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三苏皆作有《六国论》。

2.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课时作业6:六国论

课时作业6:六国论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洎.(jì)下咽.(yàn)弥.繁(mí)B.赂.秦(lù) 草芥.(ɡài) 率.赂秦(shuài)C.殆.尽(dài) 获邑.(yì) 暴.霜露(bào)D.思厥.(jué) 与.嬴(yǔ) 胜负之数.(sh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曰此鹳鹤也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⑤⑥D.③④⑤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4.对下列句子中的“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②③④读音相同,③④意义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默写(4分)6.默写课内名句。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________________,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六国论[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赂.秦(lù) 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ínɡ)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邯郸..(Hán)(dān) 草芥.(jiè) 日削.月割(xuē) 为.国者(wéi) 胜负之数.(shù) 下咽.(yàn) 殆.尽(dài) 二、一词多义(1)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兵贵神速.〔快,迅速〕不速.之客〔邀请〕 (2)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3)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 (4)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心得,收获〕 (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那么与.斗卮酒〔给予,授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 表比拟 对象,跟、同〕(6)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表否认,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副词,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并力西向.〔对,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朝向,对着〕 (8)以⎩⎪⎨⎪⎧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 三、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4)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5)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7)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 (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四、古今异义(1)至于..颠覆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B.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错误!B。

错误!C.错误!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可谓智力..孤危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分)译文:(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分)译文:(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分)译文: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

赏析示例 六国论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六国互.丧②盖.失强援互:交互、相继盖:因为 B.⎩⎪⎨⎪⎧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暴秦之欲无厌. 与:亲附、亲近厌:讨厌C.⎩⎪⎨⎪⎧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②终继五国迁.灭 判:确定,断定迁:改变 D.⎩⎪⎨⎪⎧ ①此言得.之②苟.以天下之大 得:适宜、得当苟:如果【解析】 厌:满足。

【答案】 B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A .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 .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 .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 .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代词,有人。

②副词,或许。

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

④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土地”。

【答案】 D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解析】 D 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A 、B 、C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可谓智力..孤危 ④思厥先祖父..⑤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 .③④ B.①⑥C.②⑤ D.①⑤【解析】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⑤胜负:胜利和失败。

存亡:存续和灭亡。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

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六国论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六国论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yuán)日削.月割(xiāo)金块珠砾.(lì)贿赂.(lù)B.抱薪.救火(xīn)廊腰缦.回(màn)瓦缝参差.(cī)锱铢.(zhū)C.剽.掠其人(piāo)架梁之椽.(yuán)不得下咽.(yān) 暴.霜露(pù)D.斩荆.棘(jīng)不霁.何虹(jì)奢侈浪费(shě)谗.言(chǎn)解析:A项,“削”应读“xuē”;C项,“椽”应读“chuán”;D项,“奢”应读“shē”,“谗”应读“chán”。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估量)B.六国互.(相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C.洎.(及,等到)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思厥〔其,他(或者他们)的〕先祖父,暴.(暴露在……之中)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解析:A项,“数”,天数、命运;B项,“互”,交互、相继;C项,“谗”,别人的谗言。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也不同。

解析:①有的人,②或许,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④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答案:D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项,都是使动用法。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六国论课件 新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六国论课件 新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先__例__,__旧__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义:___可__以__凭__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至.于.颠覆 古义:_表__示__由__于__上__文__所__说__的__情__况__,__引__出__下__文__的__结__果__。______ __相__当__于__现__代__汉__语__的__“__以__至__”__“__以__至__于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始速.祸焉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___使__退__却__,__打__败________
_______招__致____________ _____使__…__…__保__全________
五、特殊句式 (1)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以上句子都是__判__断____句。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 下矣 以上句子是__定__语__后__置__型倒装句。 (3)齐人勿附于秦 以上句子是__状__语__后__置__型倒装句。 动词,邀请 形容词,快,迅速 名词,兵器,武器 动词,战争 名词,士兵 名词,军队
形容词,旧的,原有的 连词,所以,因此
名词,老交情,旧交 形容词,衰老的
名词,缘故,原因
副词,仍然,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六国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思厥.先祖父(jué)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解析:A.赂读“lù”;B.暴读“pù”;D.为读“wéi”。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解析: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A.以:因为,介词/凭,用,介词。

B.之:代词,指土地/助词,的。

C.则:副词,就/连词,那么。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D两项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A
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③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⑧吞二周而亡.诸侯⑨今殴民而归.之农⑩而秦兵已西.矣A.①⑥⑦⑩B.③④⑧⑨
C.①④⑦D.③⑤
解析:①④⑦名词作状语,②⑧⑨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名词作动词,⑩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六国论(节选)
□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
..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
..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
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
..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
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
..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
四国休息
..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窃: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过失
C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
秦 摈:排斥,抵御 D .而天下诸侯已自困.
矣 困:困窘
解析: B .咎:责怪。

答案: B 7.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 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郡 C.⎩⎪⎨⎪⎧ 未可专以.罪秦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D.⎩⎪⎨⎪⎧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
解析: A .连词,却,但,表转折。

B 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了,作为;C 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 项,助词,的/代词,它。

答案: 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是( )
A.⎩
⎪⎨⎪⎧
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 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
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
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
复增一秦也 解析: A 项②没有写明具体原因,只是说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之事。

B 项①是结果,并非原因。

C 项①和②都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D 项①写的是秦国,②是假设的情况,亦非六国灭亡原因。

答案: C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解析:A.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答案: A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

(4)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参考译文:
六国论(节选)
□ 苏辙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
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
六国论(节选)
□ 李桢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

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

假使据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意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