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治理新动向与中国应对

全球气候治理新动向与中国应对

85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多边气候治理主渠道进入低潮期。

随着碳中和在全球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各国围绕绿色科技和产业、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

大国博弈从多年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渠道下争夺碳排放空间和发展权,转向争夺经济、科技、贸易等领域中的气候规则、绿色标准制定以及绿色产业链的主导权。

温室气体减排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际航空与航运业,非国家行为体在气候治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未来中国应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积极参与并主动引领绿色规则制定,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与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与各方携手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 键 词〕全球气候治理、气候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简介〕胡 彬,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董文娟,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图分类号〕P467;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3)6《国际问题研究》2023年第6期经过30多年的谈判,全球已经形成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框架下《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为主渠道的多边治理机制,推动各方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习近平主席2015年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1]气候变化既是全球现实危机又是长期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和大国竞争的焦点。

因此,掌握全球气候治理的最新进展,分析其现实困境,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困境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仍持续恶化,安全、发展和气候治理赤字更加凸显。

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

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

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碳中和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

本文旨在探讨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以及中国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回顾碳中和的概念和意义,阐述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然后,分析当前全球气候治理的形势和挑战,包括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的认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接着,探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和经验。

提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包括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政策法规、创新技术和模式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问题,认识到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性和责任,同时也能够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现状与挑战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着诸多现状和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经超出了许多国家的应对能力,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这使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潜在威胁。

全球气候治理的进展仍然远远不足以应对气候危机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尽管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如签署《巴黎协定》等,但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不足以及执行不力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在推动气候变化议程方面缺乏必要的政治意愿和经济支持,这也限制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有效推进。

在面临这些挑战的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采取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

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合作,还在国内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际“碳政治”博弈与中国的对策

国际“碳政治”博弈与中国的对策

“ 政 治” 碳 又称 “ 候 政 治 ” 是 指 各 国 围绕 温 室 气 , 气 体排 放形 成 的 国际政 治 。 由于 国际上 对 温室 气体 的排放 以二 氧化 碳 为准 , 故称 之 为“ 政 治 ” 碳 。 “ 政 治” 端 于一 套环 保 理念 以及 由此形 成 的 碳 发 政 治环 境 , 这与 整个 2 0世 纪 6 0年 代 的全 球 青 年 造 反 运 动 密切 相 关 。 场 运 动 虽 然 在 各 国表现 形 式 l这 1 不 同 , 都关 注 如何 冲破 现代 性 的“ 但 铁牢 笼 ” 塑 造一 , 个“ 美丽 新 世界 ” 。这 场 运 动 提 出 了许 多 临 时 性 、 局 部性 的“ 现代解 决 方 案 ” 不 仅 加 速 了欧 洲 后 现 代 后 ,
排放 总量 在 19 9 0年 基 础 上 减 少 8 , 国 应 减 少 美
7 , 日本 和加拿 大 应减 少 6 等 。2 0 0 7年底 在 印尼
巴厘 岛举 行 了公约 第 1 3次 缔 约 方 大 会 暨 议 定 书第 3次缔 约 方 会 议 。经 过 艰 苦谈 判 , 议 最 终 达 成 关 会
国际 “ 政 治 " 弈 与 中 国 的对 策 碳 博
孔 凡 立 , 月娥 罗
( 州大 学 政 治与 公共 管 理学 院 , 苏 苏州 2 5 2 ) 苏 江 11 3①
【 摘 要】 作 为 一 种 新 型 国 际政 治 ,碳 政 治 ” 词 伴 随 全 球 变 暖 问题 而 出现 , 国 际 政 治 舞 台 增 添 了 新 的 博 弈 因 素 。 需 “ 一 为
于加 强 应对 气候 变 化 国际 合 作 的 一 系列 决 定 , 称 统
春 天 》 “ 马俱 乐 部 ” 和 罗 的著 名 报 告 《 长 的极 限 》 增 中 对 现代 工业 经济 发展 模 式 的批判 , 而预 示 着“ 工 从 后

低碳经济全球博弈视角下的中国战略和竞争策略

低碳经济全球博弈视角下的中国战略和竞争策略

低碳经济全球博弈视角下的中国战略和竞争策略陈志恒1 纪希春1,2(1.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2.吉林工商学院 经贸学院,长春 130000)提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治理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治理问题之一。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理念和行动,国际社会已形成普遍的共识。

由于这一过程涉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代价和发展权益,所以围绕着权利、责任和义务划分的低碳经济全球博弈正在悄然展开,世界各国意在争夺未来全球“低碳经济”话语权。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要参与全球低碳经济博弈,一方面,要化解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面临的低碳压力,继续保持与世界市场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将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清晰的战略取向来协调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合理的战略措施塑造对我国有利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气候治理;绿色转型;全球博弈视角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9)04-0209-07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与此同时,建设美丽家园还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使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实际上,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是最为重要的全球治理问题之一,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理念和行动,国际社会已有一定的科学认知、政治意愿和集体共识,但由于这一过程涉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代价和发展权益,因此围绕权利、责任和义务划分的低碳经济全球博弈也在悄然展开。

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

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

收稿日期:2006-03-07作者简介:李海涛,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开发与环境管理。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KZCX1-SW-01-18)资助,特此致谢。

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李海涛1,2 许学工1,2 刘文政3(11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北京100871;21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3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博弈论能够解释许多经济活动和国际关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利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对5京都议定书6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争斗进行了分析,指出各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内在原因,并对中国在新一轮谈判中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由于5京都议定书6生效,而美国仍拒绝批准5京都议定书6,并同时抛出自己的减排方案,这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减排博弈。

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施加的压力,中国在这场新的博弈中要有所准备,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既要维护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又要有助于减排。

关键词 博弈论;碳减排;5京都议定书6;对策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6)05-0093-0520世纪后叶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的极度膨胀和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有直接的密切关系。

所以,5京都议定书6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所有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5%。

但并非所有国家对减排工作都齐心协力。

为了在国际事务中为本国谋取最大的利益,各成员国之间针锋相对。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对减排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的相应对策。

1 全球各排放利益集团的分化全球环境问题一方面存在着区域差异,另外一方面又有不同的利益取向,所以在减排博弈中逐渐形成几个重要的利益集团(见表1)。

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与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与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与机遇作为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责无旁贷,并已积极开展行动。

文 / 本刊记者 罗先勇 王芳环球9月下旬,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发表了新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引发国内外的热烈关注。

新声明使气候变化又一次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也为11月30日至12月11日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新气候协议注入新动力。

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应对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不过,几十年来,关于气候变化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在科学上一直争论不断。

目前为止,很多问题仍未厘清。

科学上的争议由来已久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就意识到要科学地认识气候变化问题。

然而,在百年的发展中,对于气候变化科学性的纷争却没有停止,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全球气候是否在变暖?气候变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还是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坦言:“气候变化有观察以来,用一个确定的东西描述几乎不可能。

”他解释说,200年前的温度计和现在相比精度肯定不一样,而且也找不到任何的科学依据来证明中国那时候对气候的变化进行了科学的观察和纪录。

“所以长期以来,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直到1988年,联合国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成立,国际上才有了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依据。

IPCC先后发布了五份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均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他说:“尽管气候科学的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正年复一年地增加。

”无论气候变化在科学上的纷争能否达成一致,至少当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已达成一个共识,即“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碳中和,全球新博弈开始

碳中和,全球新博弈开始

/ 王文碳中和,全球新博弈开始碳中和,俨然成为当下全球最热门的话题,一些国家更是刮起了碳减排之风。

比如,美国在做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承诺和2万亿美元涉及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新基建计划基础上,再次承诺2030年温室气体相比于2005年降低50%-52%;日本提出2030年碳排放相比于2013年降低46%(此前是26%);加拿大将2030年减排力度比此前设定的目标再提升10%-15%;英国更是计划将在2035年之前减少78%的碳排放量并实现碳中和(比此前目标提前15年)等。

这些国家制定减排新目标,背后折射的是围绕碳中和展开的新一轮全球博弈。

全球四大之争当下,约130个国家都作出在21世纪中叶或之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发展战略承诺,试图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抵消目前被视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因素——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是难得的全球共识,但问题随之也来了:共识兑现的路径怎样?减排背后的矛盾怎么解决?再出现像特朗普那样退出“巴黎协议”的重大变数怎么办?如何注资?谁来注资?通过怎样的规则、技术、标准来实现?这些问题都将涉及到未来残酷且激烈的国际政治博弈。

大体来讲,碳中和将至少面临四大全球新博弈。

一是标准之争。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各许多国家的碳减排目标合盘而出,既是难得的全球共识,又是大国雄心之志。

但在碳中和目标影响下,关乎新兴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标准、技术、资金等的竞争陆续凸显,新一轮全球博弈刚刚开始。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纷纷进入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快车道”,但国际社会对新兴绿色低碳产业的行业认定、标准制定、规则约定、市场准入门槛等都缺乏共识,有的分歧还相当大。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各类低碳标准,将面临相当严峻的国际谈判。

谁能占据先机,谁就有可能掌握全球低碳发展领导权。

二是技术之争。

围绕新兴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发竞赛在全球早已展开。

以前沿减排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为例,欧盟、美国早已提前部署技术研发。

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国际合作的博弈论分析

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国际合作的博弈论分析

题 。由于该 问题直接涉及各 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方
式 和 能 源 发 展 战 略 ,因 而 日益 成 为 深 刻 影 响 2 世 l
纪 全球 发展 的一 个重 大 国际问题 。 】 。 ’
目前最 受 关 注 的 气 候 变化 问题 是 指 由于人 类
天的艰难谈 判 , 世 瞩 目的哥本 哈根会 议 仅达成 了 举
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地球平均气温升高 。科 学
家 已证 实 ,二 氧化 碳 是 引起 全 球 变 暖 的最 主要 原
4 3
不具法律约束力 的《 哥本哈根协议 )应对气候变化 ) o
因。
同时 ,温 室气 体还 包括 :甲烷 、氧化 亚
达 国家与发 展 中国家共 同但 有 区别 的责 任原则 ,规
近年来 ,国际气 候变 化 的迹 象 日益 明显 , 害 危
形 势依 然 紧迫 ,国 际气候 合 作仍 然 任重 道 远 。 为何 有 关 合作 如 此艰 难 ? 本 文 试 用 集 体 行 动 理论 和有
日益突 出 ,已经 引起 国际社 会 的广 泛关 注 。 联合 在 国相关 机 构 的大 力 倡 导 和 推 动 下 ,各 国开 始 寻求 就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问 题 展 开 国 际 合 作 。 其 中最 为 这 关 键 的是 由温 室气 体 排 放 增 加 所 引 发 的全 球 变 暖
年将 其 温 室气 体排 放 稳定 在 19 的 水平 上 ,而 90年 发展 中国家 的首 要 任务 是发 展 经济 和消 除贫 困。 最 终 实 现将 大 气 中温 室气 体 的浓 度 稳 定 在可该公 约 没有 硬性 规 但 定发 达 国家减排 的具体 指标 。
只取得 了有限成功 。…( 52 0 年 1 月 , 联合国 P ’09 . 8 2 《

气候变化_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

气候变化_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

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潘家华摘要:由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由技术、经济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地缘政治问题。

中美欧,是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角。

欧美均希望联盟中国,获取全球气候问题主导权,中国是决定走向的砝码。

相比在欧美间不偏不倚、倾向美国或自立山头,选择倾向欧盟,对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发展空间,更可行、更有益。

一、气候变化已进入地缘政治的诸强博弈阶段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大致包含科学认知、经济评估和政治角逐的内容。

从总体上看,1997年以前的讨论多集中在科学认知层面——尽管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介入——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究竟是否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

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遂促成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形成《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工业化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

1998年到2005年,气候变化的焦点似乎在经济层面——温室气体减排的代价有多大、技术上是否可行,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理由也是经济代价太高。

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此为转折,气候变化的国际争论逐步转向地缘政治大国(或集团)的博弈。

2005年,在英国举办的西方八国首脑加五个发展中大国首脑(G8+5)会议上,气候变化第一次作为主要议题列入诸强议程。

2006年,美国发起亚太清洁发展伙伴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国际政治考虑。

2007年5月,美国国务院出资邀请中、美、欧三方的智库就能源与气候变化举办三方论坛,中方主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欧洲主要是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资深外交官员和德国国会、英国、瑞士的高级顾问以及战略研究人员,美国的与会者来自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情报委员会等战略决策层面,却没有能源部、环保署等部门和技术层面的官员和学者,就连美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资深官员都没有参加。

碳中和下的大国博弈及中国突围

碳中和下的大国博弈及中国突围

2021.5 EPEM21智库见解Vision碳中和下的大国博弈及中国突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林伯强全球性的气候治理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有极广的跨度,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各国长期不懈协同合作是必要的基本条件之一。

就时间维度而言,温室气体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消除,还应考虑其代际影响。

另一方面,目前全球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4%。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要变革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再造一个清洁低碳的能源系统,绝非一日之功。

就空间维度而言,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气候影响是全球性的,并不分国界。

但在贸易全球化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下,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呈现出空间上的差异性。

在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缺少一个超越各个国家主权的统一权力机构来主导全球性的气候问题治理,因此在解决跨国的气候问题时,各个国家的决策很难超越自身国家的视野局限。

在此背景下,跨区域、跨国、跨政府、跨组织间的谈判和博弈成为当下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碳中和背景下的大国博弈主要有两大核心议题,一是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的公平性,二是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的有效性。

在公平性方面,由于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家主体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科技水平和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因此各国在全球性气候问题治理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划定标准上难免存在争议。

而碳减排责任的划分,在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有可能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权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利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治理有效性方面,由于对公平性难以形成共识,以及超越国家主权的统一气候治理权力机构的缺位,使得“自上而下”式的跨国气候治理模式几乎无法实现。

但采取“自下而上”的跨国气候治理模式同样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缺乏约束,各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仍不确定。

不同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各自为政,最终能否能达成协调一致的全球减排目标?没有实现自主减排义务的国家是否会受到惩罚?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全球气候治理有效性的根本问题。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气候治理,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1.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全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能力和意愿存在明显差异。

发达国家有更强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来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 国际合作困难: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各国在减排目标、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国际合作困难。

此外,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影响着国际合作的进程。

3. 科技研发与推广滞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持,但目前全球在清洁能源、碳捕获和储存、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滞后,制约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机遇1. 绿色经济发展:随着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提高,绿色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国际合作深化: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各国间的合作不断深化。

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各国可以共享技术、资金和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深化国际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稳定。

3. 科技创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减排、适应、能源转型等方面,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全球气候治理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4. 政策激励增加: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减排目标、推广清洁能源、提供税收优惠等。

全球化时代国际“碳政治”博弈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全球化时代国际“碳政治”博弈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年后的减排指标 。 联 国气候变化、俄罗斯等)和 本 发展中国家 ( 通常为 7 国集团加中国) 7 。三大阵营 之 间斗 争激 烈 ,各 自争取 利益 最大 化 ,部分 国家甚
至寄希 望 于 “ 便 车 ” 搭 ,放 弃 自 己 的 减 排 义 务 , “ 猎鹿 困境 ”便 不 可避 免 ,使 得 国际 “ 政 治 ”博 碳
认 发 展 中 国家有 消 除贫 困 、发 展 经济 的优 先 需要 。为加 强公 约 的实施 ,19 97年在 日本 京 都举 办
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
都议定书》 。议定书确立 了国家整体减排指标 ,即在 2 0一 08
[ 收稿 日期]2 1 — 4 2 000—4
[ 作者简介]孔凡立(9 3 ) 男,山东曲阜人 ,苏州大学政 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 究生。 1 8一 ,
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坚守猎鹿承诺 ,他放弃去猎捕能 满足全体需要的鹿 ,破坏 了猎鹿包围圈,从而使其
他 几 个 猎 人 被 迫 继 续 忍 受 饥 饿 口。 在 这 一 困境 当 ]
中,保持合作、捕获一头鹿是对所有参与博弈者来
说 最好 的结 果 ( 设一 定 捕 得 到) 假 ;但 出于 自私 与 对他 人 的不 信任— — 因为 缺乏任 何 确保别 人也 忠实 合作 的机制— — 而追求 更 为短暂 、更 小 的利益— — 捕兔 以实现 自己的生存 ,也不失 为次 佳结 果 ;最坏 的结 果是 所有 其他 人都 追求 自利 而 自己还 在忠 实于 合作 。 目前 ,在 国际 “ 碳政 治 ” 问题 上 世界形 成 三大 阵营 :欧 盟 、美 国为首 的 “ 形 ” 国家集 团 ( 括 伞 包
印尼 巴厘 岛举行 了公约第 1 次缔约方大会 暨议定 3

低碳经济战略性思考:世界与中国

低碳经济战略性思考:世界与中国

悲惨增长”的贸易局面。 其在 《 京都 议定书 》中承诺 的 8 的减 排 目标 。 高的我国 ,将重新面临 “ %
20 0 5年 1 1 月 日,欧 盟正式启动了排放权交 易体
与此 同时,应该看到我 国与 美国、与欧盟 进
系 ( mi in rdn ytm) E s o s a ig S s ,试图用市场这只 行合作的可能。 s T e 在争夺低碳经济发展控制权方面 ,
“ 无形 的手”来促使欧洲企 业参与温 室气体 的减 或者说是在减排国际谈判中,我国的原则和立场 排过程。欧 盟委 员会根据 “ 总量控制 、负担均分” 对欧盟与美国而言都有重要意义 。哥本哈根会议
的原则 , 首先确定了各个成 员国的二氧化碳排放 前 美国一直试图促 成一个 取代 《 都议定书 》 京
中 图分 类号 : 2 6 F0
作者简介
唐 方 方 ,教授 ,博 士 生
导 师 ,北京 大 学 国 家发
展研 究 院 国 家政 策 实验 室主任 。
宗计 川 ,博 士 , 东北 财 经 大 学金 融 学 院硕 士 生 导师 。


世界 各 国之 间 的博 弈
会上 (日本京都 会议 ) 过了 《 都议定书 》 通 京 ,规 定 所有发达 国家应在 2 1 00年把 主要 的 6种 温室
“ 低碳经 济”提 出的 大背景 是全 球气候 变暖 气体 ( 二氧化碳 、氧化亚氮 、甲烷 、氢氯碳化物 、
对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严 峻挑战。全球气候变化一 全氟 碳化 物和六 氟化硫 )的排 放 量比 19 9 0年的
直是 国际可持续发 展领域的一个 焦点问题 ,围绕 7 平 减 少 52 。 K % 气候变化 的争 论和谈判从表面上看是气候 变化问

全球碳中和博弈:中国的地位、挑战与选择

全球碳中和博弈:中国的地位、挑战与选择

准,目前全球有31个发达国家,总人口数约10.4亿,占比全球总人口的13.7%,GDP约占全球总量的61%,人均GDP超过4.7万美元/人。

31个国家中,除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西班牙等少数国家人口超过3000万外,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不如中国一个中等大小的省。

然而,当前气候变化后果却主要是这些相当于中国人口70%的发达国家历史累计排放造成的。

从排放现状看,2020年全球总排放量约320亿吨。

其中,中国约100亿吨,占比31%;第2到第10名,包括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德国等主要经济体,合计约100亿吨,全球其他190个国家排放约120亿吨,呈现出三分天下的格局。

按照远景规划, 中国2035年和2049年将分别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仍然以化石能源作为主要支撑实现上述目标,再加上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均已进入下降通道,未来全球碳排放将形成中国和外国各占半壁江山的态势。

还有众多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的地位。

其一,中国是最大制造业国,制造业占比全球约30%。

尤其最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产品供应更加倚重中国,进一步推高碳排放。

其二,中国煤炭消费量占比全球50%以上,煤电占全国总发电量70%,并且煤炭作为中国主力能源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也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量仍将随着经济增长而有所增加。

其三,中国的钢铁、水泥、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生产量,粮食、原油、铁矿石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进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继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2013年又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21年中国是全球13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其四,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 “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发起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着巨大影响。

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带头实现碳中和目标,能为后续致力于脱贫致富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良好榜样。

反之亦然。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具有一国定乾坤的重要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

环境问题的南北博弈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环境问题的南北博弈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环境问题的南北博弈及中国的应对策略摘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世界各国至今已形成共识,但由于受到国家利益驱使,各国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对于环保问题仍然分歧严重。

本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利益冲突进行了分析,揭示其内在原因,并针对中国的应对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环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绿色壁垒环保产业前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物质文明取得了极大进步,但这种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为代价的。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环境的产权缺失、污染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环境污染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我修复。

同时,环境问题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紧密相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环境问题也日益具有了跨国属性。

在这一背景下,环境治理不再是单个国家的能力范畴之内的事,而是需要一个超主权治理机构来协调各方利益。

而现实中超主权治理主体的缺失,使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一、文献综述各国学者关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

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以“零增长”为其核心发展观,提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

虽然“零增长”理论在基本经济关系的选择和参数的估计都存在缺陷,但仍不失为环境保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当前这一思想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从理论方面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被很多学者用来解释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克罗斯曼和克鲁格(1991)提出一个假说,环境破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倒u 型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环境恶化;到达一定的发展水平(人均4000~5000美元)以后,各种综合因素将导致环境质量逐渐好转。

挑战与应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思考

挑战与应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思考

国际观察OBSERVATION91摘要: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且无法避免的挑战。

近年来,全球气候危机不断加深,气候问题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通过梳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角色不断转变的过程,针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展现出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下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挑战;对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作为当前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具有长期性、全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各国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观点基本达成共识。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者和参与者,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在近几十年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并且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面临的挑战(一)全球气候治理缔约方博弈性加剧随着气候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主体也不断丰富。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格局下受到来自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压力。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广度与深度严重受到发达国家的限制,部分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实力和话语权优势,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从自身利益出发,刻意回避历史排放问题,且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的资金和技术支援等承诺迟迟不肯兑现等,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绿色低碳建设受到限制,这都不利于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治理气候问题。

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存在的立场差异和分歧也在逐渐扩大。

虽然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原则性问题上仍能保持一致,但由于各个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情、地域等有所差异,一旦涉及到某一具体利益,彼此间的分歧也难以调和。

这使得全球气候治理的效率和强度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力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交锋博弈加剧,逐渐与联合国主导的多边主义治理格局产生间隙,阻碍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1]。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国际合作与博弈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国际合作与博弈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国际合作与博弈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因此,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博弈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合作的意义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行动都会对全球产生影响。

因此,国际合作成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分享技术和经验,推动全球气候行动的进程。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呈现出一种跨国性的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技术的共享和创新,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减排选择,提升整体的应对能力。

国际合作的挑战虽然国际合作对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状况,一些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责任和义务更大,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种利益分歧会影响到国际气候谈判的进程。

其次,国际合作还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

各国在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一些国家可能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采取保守态度,导致国际合作的困难。

国际博弈的现实除了国际合作,气候变化谈判中还存在着国际博弈的现实。

一些国家可能会利用气候变化议题来达成自身的政治目的,通过博弈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各国会争取自己的利益,提出不同的主张和要求。

另外,国际博弈还体现在气候资金的募集和分配上。

发达国家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但具体的资金来源、分配标准等问题仍存在争议,这也成为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博弈点。

结语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国际合作和博弈并存。

国际合作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但同时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博弈。

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实现气候行动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南北博弈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环境问题的南北博弈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环境问题的南北博弈及中国的应对策略摘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世界各国至今已形成共识,但由于受到国家利益驱使,各国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对于环保问题仍然分歧严重。

本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利益冲突进行了分析,揭示其内在原因,并针对中国的应对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环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绿色壁垒环保产业前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物质文明取得了极大进步,但这种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为代价的。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环境的产权缺失、污染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环境污染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我修复。

同时,环境问题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紧密相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环境问题也日益具有了跨国属性。

在这一背景下,环境治理不再是单个国家的能力范畴之内的事,而是需要一个超主权治理机构来协调各方利益。

而现实中超主权治理主体的缺失,使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一、文献综述各国学者关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

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以“零增长”为其核心发展观,提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

虽然“零增长”理论在基本经济关系的选择和参数的估计都存在缺陷,但仍不失为环境保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当前这一思想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从理论方面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被很多学者用来解释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克罗斯曼和克鲁格(1991)提出一个假说,环境破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倒u 型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环境恶化;到达一定的发展水平(人均4000~5000美元)以后,各种综合因素将导致环境质量逐渐好转。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生态利益博弈与中国对策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生态利益博弈与中国对策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生态利益博弈与中国对策
韩跃民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1
【摘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生态利益冲突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集中表现为碳排放、污染转移、绿色技术流通和全球生态公共产品等方面的利益博弈。

全球生态利益冲突主要是西方生态价值理念偏见、气候治理韧性和能力不均衡、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球气候治理中愈演愈烈的“生态利益博弈”困境,中国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变革以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增强国家自主贡献力,践行“双碳”目标国际承诺以塑造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形象。

【总页数】11页(P38-48)
【作者】韩跃民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组织与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角色
2.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欧盟——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一
3.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国
——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三4.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利益博弈与应对机制研究5.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助推全球气候治理--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1、选题背景和意义1.1选题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有一半的人口正在或者差不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密集的资源要求对传统的资源环境体系产生了严峻的冲击,最直截了当和明显的后果即资源短缺危机和冲突,进一步阻碍整个地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

全球范畴内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恶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机构和组织认识到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在全球化议程种的地位也日渐凸显。

由于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紧密相关的,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进展时期,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阻碍。

专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制造能力,也有庞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而诸多生态灾难也证实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展是灾难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幸免,因为生态环境系统是全球性的,它不以政治地缘为界,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蝴蝶效应”特点,表现出空间上的连续性和互动性。

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都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只有落实到国际合作才能共同缓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在国际环保问题上,大国具有表率作用,不管是在制度方面或是技术保证方面,然而在环境爱护的责任、资金和技术的共享、环境与进展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大国存在许多实质上的分歧亟待解决,美国和欧洲各国领先承担责任事关国际环境行动的成败。

曾经在防止臭氧层空泛的国际合作方面,各大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地成就。

然而在气候变暖方面,美国和欧洲不同的态度使成效甚微。

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一直不愿削减排放量,而欧洲最早开始着手温室气体排放的烟研究,在技术和制度方面都专门成熟,在推动环境爱护方面表现积极。

大国在各自利益上的不同分歧难以将限排履约推向一个实质性的高度。

长远看,各国都期望爱护环境,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近期看,各国都不愿减排限排限制本国经济的进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期望从别国的行动中受益,因此在合作中存在着逆境。

1.2选题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连续进展,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都迅速增加,所面临的世界范畴内的环保压力更加明显,中国在气候领域的参与度和阻碍力正不断提升。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应加强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爱护全球气候做出奉献……相互关心,协力推进,共同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传递出中国政府关于以后国际气候爱护的美好愿景和强烈信号。

本文期望通过对世界各要紧经济体的博弈的分析,使我国看清当今世界在环保方面的格局和进展趋向,在环境爱护的国际制度建设中占有重要的话语权,能够在环境外交和博弈中爱护国家利益,争取最大的碳排放权,保证经济连续稳固进展,在以低碳经济主旨的新的经济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

2、国内外研究现状或国内外研究综述20世纪70年代后,环境差不多越来越多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国外学者研究环境安全的理论著作专门多。

在环境外交方面,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外交都要紧通过主导国际制度建设和环境谈判来爱护其全球利益和以后资源的主导权,遏制并延缓新兴进展中大国的工业化和资源开发的进程。

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在环境爱护方面承担的责任的态度是迥异的:美国在环境爱护和方面表现为“语言巨人,行动矮子”;欧盟将环境爱护作为欧洲共同政策的一部分;日本因其在资源供应方面核心利益的限制也表现为行动和形象不符;处于工业进程中的金砖国家主张发达国家应该先承担历史环境责任,同时反对以“环境干涉维和”的行为,并要求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以爱护环境。

2.1气候环境治理研究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

奥兰杨认为减排空间的竞争是大国处理环境问题的要紧关怀点,因为减排空间是世界各国“分享的资源”和“共同的财产”。

减排空间稀缺性是气候变化、气候博弈的最重要缘由。

迪克逊从供给、需求和环境结构稀缺性三个角度,建议要从环境容量入手限制稀缺资源的无序竞争。

各个国家必须在考虑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可连续进展的基础上对各国的碳排放量加以限制,因此产生了对排放容量和进展空间的竞争,从而演化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出不同态度的两种主张:一种主张认为应尽早在全球范畴内界定温室气体的减排限排目标,并通过各国定量的减排义务来实现使以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稳固在一个水平上。

另一种不鼓舞在联合国框架下为各国制定约束性的减排限排目标,而主张通过进展新技术来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使用替代能源。

这两派的代表是欧盟、伞形集团、“77国集团”与中国等谈判联盟。

欧盟积极推动气候变化治理,强调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限排;“77国集团”和中国主张只为发达,国家规定进一步减排目标,而不应该为进展中国家规定减排指标,强调发达国家应该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的义务。

亨利舒提出气候变化博弈的四个关键领域,即成本分摊、缺失补偿、财宝技术转移以及碳排放权界定问题,这些问题都和以后经济体系变革息息相关。

气候变化危机为权力竞争带来了新的特点。

戈卢布等指出欧盟推动气候变化谈判,不仅让其在全球治理中占据了主动,提升了创新优势,也为日后主导政治经济奠定了基础。

《全球温室机制:谁来承担》第一拉开了研究气候变暖中各国的不同收益和缺失、立场、政策和不同的序幕。

OPEC担忧温室气体的行动方案对石油消费构成阻碍,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强硬反对者;小岛屿国家则担忧国家生存问题,积极呼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全球变暖危及低碳经济最发达的欧洲,因此其对气候不变化治理十分积极;金砖国家人均资源匮乏,而且技术水平和治理水平都比较薄弱,一方面对气候变化的不利阻碍抗击能力较差,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快速增长;美国的能源消费模式一直是白费型的,强制性的减排指标会伤及到石油企业和中西部农业进展。

可见,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的重点不是让谁付出代价或者谁在其中搭便车,而是如何建立共识,通过共同规范和标准,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进行合作共同缓建全球变暖的趋势。

2.2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阻碍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要紧集中在以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为核心的少数人中:基欧汉和米尔娜曾经指出国际化进程中必定会阻碍和改变国内的决策;用心于研究国际因素对国内政治的阻碍;奈还提出复杂学习过程的模式,他认为国际制度显现会让决策者通过学习来认知新的国家利益。

德雷兹纳则在Locating the Proper Authorities一书中从合约,强制,说服等角度探讨了国际制度和国内制度的互动途径:第一,国际关系新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制度能够通过以下几种因素改变国内决策:利益分配;制度设计(监督、奖惩机制等);信息流通;成员国对以后的预期(shadow of the future);降低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促进国际合作从一种领域进入另一种领域。

比如欧洲各国从钢铁、原子能联营到经济共同体一直到现在有27国的欧盟,在外交、环境、经济等有共同政策的超级国家行为体(super-state)。

其次,结构主义学派强调国家行为体与国际制度的互动,这种互动第一表现在国际制度如何塑造国家的身份认同(identity),国家规范(norms)等方面。

如玛莎费内摩尔(Martha Fennimore)认为国家的利益会被他们所荣辱的国际制度塑造。

而温特(Wendt)则认为国际制度培养了共同的信念和集体认同。

而集体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认为能够提升不同行为体的合作联系。

国家行为体与国际制度的互动还表现在国家如何阻碍国际制度的演进。

斯特恩(Stein),加内特(Garnett)认为人类思想、观念、信念以及知识的演进就会促进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制度的进展,而温特(Wendt)也认为集体身份认同感也会促进国际制度的产生。

与新自由主义、结构主义关怀国际合作、减少国际无政府的现象不同,新现实主义者则怀疑合作实现的可能性。

他们更多的关注国际制度中参与各方比较权力的大小以及权力结构问题。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在国家政府组织、国际制度或者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将决定该国的政策制定和国家利益。

金德尔伯(Kindleberger)则将全球权力分配与国际经济制度建立运行相挂钩。

除此之外,另外还有社会制度主义和认知理论也对国际制度的阻碍做了各自的判定。

社会制度主义(social institutionalism)从全球文化模式来探讨一国政策制定的合法性。

他们认为国际制度有许多普遍被同意的观念如男女平等、大众教育等。

这些观念差不多深深地阻碍了政府的相关政策。

认知理论强调国家利益是一种主观认识,它受到误判、意识形状、认知观的阻碍。

国际制度会促使决策者学习的过程进展,并导致决策者的认识和观念的变化。

奈(Nye)提出了复杂学习过程的模式(complex learning),他认为国际制度显现会让决策者力图通过学习来定义新的国家利益。

2.3低碳经济和权力转移关于权力转移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以霸权变迁范式,沃尔兹的相对权力和均势,金德尔伯格的霸权稳固,基欧汉的霸权合作,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大国体系,吉尔平的威望等级等;而阿特的战略集聚、伊肯伯里的霸权反制衡、米德尔的外交哲学融合则反映美国坚持霸权的种种力量之源。

其次是价值理念的层面。

英国学派强调国际体系的社会意涵,亨廷顿探讨文明体系,鲁杰阐述了国际集体理念体系等。

国内,一方面王在邦、秦亚青等人将霸权稳固论、制度合作等西方学术本土化,另一方面叶自成从大国关系、王正毅从体系论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和国际体系的内在逻辑。

当前低碳经济创新是下一代能源的核心,国际体系重大结构性变化的前提和条件是能源权力结构的变化即显现了下一代能源的主导国。

乔治·莫德尔斯基、康德拉季耶夫等认为要紧大国均重视创新优势的竞争,丹尼尔·耶金认为技术和制度创新对能源权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危机为权力竞争带来了新的机会和特点,格莱布把麦斯纳把国家竞争力变迁和技术投资与减轻气候变化成本联系起来。

乔纳森·戈卢布和尼古拉斯·斯特恩指出欧盟推动气候变化谈判不仅让其在全球治理中占据主动地位也为提升创新优势奠定了基础。

也有学者从经济角度对气候变化对经济进展的阻碍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模型,指出不同的气候变化政策对经济的进展的阻碍,认为世界要紧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对世界气候变化的阻碍不容忽视,在保持经济稳固进展的同时,承担适当的气候任务爱护是应尽的责任。

在实行减排政策时,增加碳汇和能源替代与新能源的开发明显要比单纯操纵碳排放量具有市场效率。

因此世界要紧大国都把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缓解气候变化的优选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