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沧浪亭记课文翻译

沧浪亭记课文翻译

沧浪亭记课文翻译沧浪亭记课文翻译《沧浪亭记》是宋代文人苏舜钦于庆历四年(104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记述了作者发现佳地、建亭、游玩的过程,抒发了作者官场失意的愤懑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沧浪亭记课文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沧浪亭记宋代: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译文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沧浪亭记》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沧浪亭记》翻译: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沧浪亭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沧浪亭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沧浪亭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沧浪亭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译文】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沧浪亭记》苏舜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篇)

《沧浪亭记》苏舜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篇)

《沧浪亭记》苏舜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篇)《沧浪亭记》苏舜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1作品原文沧浪亭1记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2,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3郡学4,东顾5草树郁然,崇阜6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7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8,三向皆水也。

杠9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10,近戚孙承右11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2,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13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14小舟,幅巾15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__之场,日与锱铢16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17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18。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19。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20。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21,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__22。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23!词句注释1、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

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

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

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2、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3、过:拜访。

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5、顾:看。

6、崇阜:高山。

7、并(bàng)水:沿水而行。

《汉书·武帝纪》“并,通“傍”。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注释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广陵王元璙的花园,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

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庆历年间为人苏舜钦购得。

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

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2]租赁[3]过:拜访[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5]崇阜:高山[6]并(bàng):通“傍”[7]杠:独木桥[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10]北碕:北边曲岸上[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12]闵:同“悯”,悲悯。

《沧浪亭记》文言文诗词鉴赏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文言文诗词鉴赏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文言文诗词鉴赏原文及翻译《沧浪亭记》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

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

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原文】沧浪亭记①作者:归有光浮图文瑛②,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③。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④”余曰:“昔吴越有国时⑤,广陵王镇吴中⑥,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⑦,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⑧,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⑨。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⑩。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⑾。

尝登姑苏之台⑿,望五湖之渺茫⒀,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⒁,阖闾、夫差之所争⒂,子胥、种、蠡之所经营⒃,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⒄,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释】①作者的这篇文章记述了沦浪亭的演变过程,并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赞美了苏舜卿的沧浪亭;而那些盛极一时的宫馆园囿,却早已不存在了。

作者的寄寓是很深的。

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能于平淡直朴中见出深意,这正是作者散文的特点。

②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

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文瑛,生平不详。

庵:小庙,多为女尼所居。

③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诗歌奔放豪健,风格清新,与梅圣俞齐名,世称“苏梅”。

为权臣忌恨而被贬逐,后退居苏州,营作沧浪亭(1045年建),并作文为记。

该亭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④亟(qì),多次,屡次。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沧浪亭记》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沧浪亭记》翻译: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水调歌头·沧浪亭》诗词原文及译文

《水调歌头·沧浪亭》诗词原文及译文

《水调歌头·沧浪亭》诗词原文及译文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译文]大丈夫应有远大抱负,就像那正午的太阳,光芒照人间,令人羞耻的是一事无成,疏放轻闲。

[出自]北宋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注释:沧浪亭:据《宋史·苏舜钦传》:苏舜钦因为坐自盗除名。

寓于吴中,在苏州买水石做沧浪亭。

此词即为苏舜钦谪居苏州所作。

淡伫:清新明净之意。

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

鱼龙:用张衡《西京赋》“鱼鳞变而为龙”的典故,比喻自己能化成鱼,又能变成龙,有所作为。

渺弥:浩渺弥漫。

陶朱:即范蠡,为逃避勾践*,变名易姓,之陶为朱公,在陶经商,大富。

张翰:《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在洛阳见秋风起,隧命驾便归。

汀:水边平地。

译文:潇洒脱俗的太湖岸,清新明净的洞庭山。

鱼龙潜藏水底,浩渺弥漫的太湖笼罩着迷雾云*。

正想起曾经隐居在太湖的范蠡和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而弃职的张翰,那扁舟冒着傍晚的暴风雨,绕过沙汀和水湾。

大丈夫应有远大抱负,就像那正午的太阳,光芒照人间,令人羞耻的是一事无成,疏放轻闲。

我正是年富力强,可为什么变得这么憔悴,早生的华发代替了昔日的朱颜?我打算借这寒潭垂钓,又恐怕有人猜忌,使人们不敢同我交往。

我还是把船摇到芦花深处,彻底地做个隐士,默默地坐看水面起波澜。

苏词仅存此一首,作于被迫闲居期间。

词人壮年被斥退出官场,个人志向不得施展,内心的愤慨可想而知。

词的上片写隐逸之乐。

在湖山之间潇洒度日,与“鱼龙”为伍,追慕陶朱、张翰之为人,扁舟垂钓,载鲈归来。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都不置心中,它们也不可能象官场中的暴风雨那样伤害词人了。

下片才写出被迫过这种生活的痛苦。

宋代文人士大夫皆有“先忧后乐”的济世精神,轻易不言退隐。

苏舜钦《沧浪亭记》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苏舜钦《沧浪亭记》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苏舜钦《沧浪亭记》的原文注释及赏析苏舜钦《沧浪亭记》的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1]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

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注释: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

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

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

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2]租赁[3]过:拜访[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5]崇阜:高山[6]并(bàng):通“傍”[7]杠:独木桥[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10]北碕:北边曲岸上[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12]闵:同“悯”,悲悯。

《沧浪亭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沧浪亭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沧浪亭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①。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②,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南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④,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⑤,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释】①浮图:梵语的音译,这里指和尚。

苏子美:即北宋文学家苏舜卿的字,他曾修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

②吴越:五代十国之五。

广陵王:钱元瓘,吴越王钱镠的儿子。

吴中: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孙承佑:钱镠的孙子钱俶的岳父。

③淮南纳土:指吴越国降宋,献出淮南一带的土地。

④姑苏台:在今江苏西南的姑苏山上,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

五湖:泛指太湖带所有湖泊。

太伯、虞仲: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次子,传说是吴国的开创者。

阖闾、夫差:春秋时相继就任的两代吴王,夫差为阖闾之子。

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人,曾辅佐吴王夫差伐越。

种:即文种,春秋时越国大夫。

蠡:即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

⑤澌(si) 然:冰快融化的样子。

【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四周环水,这里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的故地。

文瑛多次请我写一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写的只是亭子的胜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内城的西南面修建南园,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那旁边修了一座园子。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初晴游沧浪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⑴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镠的花园。

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

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

春水:春天的河水。

⑵连明:直至天明。

⑶娇云:彩云,又云的美称。

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

阴晴:时阴时晴。

⑷帘虚:帘内无人。

日薄:日色暗淡。

“娇云”句:娇美可爱的云既浓密又浓和,以时晴时阴作游戏。

参考译文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简析庆历五年(1045)至庆历八年(1048),苏舜钦因赋闲而旅居苏州近四年,其间定居沧浪亭也超过三年,诗作甚多。

此诗写景清新明快,精心炼字,一“弄”字赋予云以灵动之美,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

后两句以静衬动,景之清新,物之鲜嫩,情之明快融为一体。

兴趣天然,意味隽永。

赏析《初晴游沧浪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沧浪亭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恬静安逸的心情。

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

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

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

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

沧浪亭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沧浪亭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沧浪亭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沧浪亭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沧浪亭记明代: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第一篇:《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沧浪亭记宋代: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翻译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朝代:宋代作者:苏舜钦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译文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沧浪亭记》是宋代文人苏舜钦于庆历四年(104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记述了作者发现佳地、建亭、游玩的过程,抒发了作者官场失意的愤懑之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沧浪亭记》作者:归有光浮图[1]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2]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3]有国时,广陵王[4]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5],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6],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7],望五湖[8]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9]、虞仲之所建,阖闾[10]、夫差之所争,子胥[11]、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12]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震川先生集》【注释】[1]浮图:僧人。

[2]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后移居开封。

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因故除名,隐居苏州,建沧浪亭。

今集中有《沧浪亭记》。

[3]吴越: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立,占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

传五主。

[4]广陵王:钱元璙,字德辉,钱镠子。

曾为苏州刺史。

元瓘时进检校太师中书令。

后封广陵郡王。

[5]孙承祐:钱塘人。

吴越主钱俶纳其姊为妃,因擢处要职,曾为中吴军节度使。

后随钱俶归宋。

[6]淮海纳士:指吴越国主钱俶献其地于宋。

[7]姑苏之台:姑苏台,在今苏州城西南。

苏舜钦《沧浪亭记》

苏舜钦《沧浪亭记》

《沧浪亭记》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

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函五十寻,三向皆水也。

矼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裴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构亭北埼,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

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笑。

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反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直趣,不亦鄙哉。

[注释]1.僦:(jiù)2.燠:(yù)3.锱:(zī)4.矼:(gāng)[作者介绍]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南)人,后移居开封(今属河南)。

是北宋文学家。

青年时即有文名。

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临进奏院。

后受李定等诬陷,被捕入狱,旋削籍为民。

他文笔犀利,思想敏捷,平时爱好喝酒,酒名和文名齐等。

他酒后所写的作品,飘逸狂放,独具风神。

欧阳修评论说;子美笔力豪依,以超迈横绝为奇。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沧浪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沧浪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沧浪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沧浪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沧浪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沧浪亭记明代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

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

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

沧浪亭怀贯之的翻译

沧浪亭怀贯之的翻译

沧浪亭怀贯之的翻译
沧浪亭怀贯之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写的诗,是一首怀念朋友的诗。

原文:
沧浪亭怀贯之
宋·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译文:
独自漫步在沧浪园内,曾有的欢乐已无影无踪。

无聊和寂寞笼罩心头,姑且登高四望,只见一片清空。

那深秋的霜林黯淡无光,虽然树叶还是那样的火红;淡淡的阳光穿过竹林,丛竹却依然青翠玲珑。

昔日的酒友离散分手,如同秋风中的燕子飘落西东;当年的诗社也已不可找寻,像那凋零的霜后梧桐。

你是忽来忽去,说走就走,可又有谁能再陪伴我这醉吟的衰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广陵王元璙的花园,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

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庆历年间为人苏舜钦购得。

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

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2]租赁
[3]过:拜访
[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
[5]崇阜:高山
[6]并(bàng):通“傍”
[7]杠:独木桥
[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10]北碕:北边曲岸上
[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12]闵:同“悯”,悲悯。

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

起初租房子住。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
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南面是竹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

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

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

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