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

合集下载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作者:马奥来源:《大观》2015年第11期摘要:350年前,原郑成功部下,黄廷将军归顺清朝朝廷。

率5600名亲兵到河南邓州落籍屯垦,随军而来的有一些台湾籍将士及家属,黄廷带领他们以此为家建“闽营”。

为了生存,这些台湾籍将士均改汉姓、起汉名,与汉族通婚;他们很快融合于汉族。

但是,在家族内部却世代相传称自己是台湾人,并保留自己的风俗。

350年来,他们千方百计跟亲人保持往来与联系;令人惋惜的是,内忧外患的国运迫使他们中断了与亲人的联系,给他们造成内心世界的巨大痛苦。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了寻亲、民族文化修复、乃至建设台湾风情园、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

关键词:邓州;台湾村;高山族一、南明降清将军黄廷率部屯垦邓州建“闽营”黄廷(公元1620~1717年),字华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西十八里锦里村(今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人。

明末拥兵海上,“善战,持重,百战不败”。

1646年率领家族兵约十万人投郑成功麾下,官拜水师提督,右先锋。

被南明唐王封为“永安伯”。

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奉郑成功之命,率一支军队回厦门防清。

1662年郑成功去世后,郑氏家族内讧,郑成功之弟郑袭与郑成功之子郑经,为了争夺权位相互残杀。

加上他与郑成功的另一位大将周全斌有隙,双方部队摩擦不断。

最终,黄廷选择了归清。

清敕封他为慕义伯。

公元1668年腊月24日,黄廷率5600名亲兵屯垦邓州城城西。

落籍邓州之后,一边务农桑,一边练武功,以备国家征调。

由于众垦兵多来自福建沿海,故地方人称他们为“闽营”。

黄廷在邓州期间曾六次奉召率部出征,立下赫赫战功。

黄廷将军来到邓州后,在训练部队的同时还进行基础建设。

在邓州城西十八里处建帅府,随后又建议事厅、天后宫(奉祀妈祖,俗称福建会馆)、兵营和花园。

黄廷手下各都督也在自己的领地开展建设。

闽营人在邓州屯垦定居后,与本地居民和睦相处。

他们把台湾的佛手瓜引种到邓州,还把邓州的绿豆、芝麻引种到福建、台湾。

许氏家谱家史研究报告总结

许氏家谱家史研究报告总结

许氏家谱家史研究报告总结
许氏家谱家史研究报告总结
该报告主要研究了许氏家族的家谱和家史。

经过对许氏家族历代家谱和家史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许氏家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明代。

家谱中记载了许氏家族的祖先是怀仁许氏先祖,由于其勇敢善战,在当时的战争中取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声望。

2. 家谱中记载了许氏家族的后代人数众多,世世代代延续至今。

逐渐有分支家族的形成,包括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不同支系。

3. 家谱中还记载了许氏家族的产业和财富积累。

许氏家族在明清时期从事地产和商业,通过经商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许氏家族还在某某年创立了某某公司,成为该地区的知名企业家族。

4. 家史中还记载了许氏家族的重要人物和事迹。

许氏家族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人员的突出贡献。

并且许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有人员参加,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通过对家谱和家史的整理和研究,也发现了许氏家族的一些风俗和传统。

例如,许氏家族男子多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女子多从事家族管理和传统家庭事务。

总的来说,该研究报告提供了有关许氏家族的详细家谱和家史,
为研究许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该报告还揭示了许氏家族在地产、商业和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对于了解中国家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许氏族谱

许氏族谱

许氏族谱谱由江南迁贵州之始祖始祖—许圭圭祖次子—许旺旺祖三子—许绅绅祖长子—许继龙龙祖次子—许仲举举祖长子—许政宦宦公次子—许启文许氏族谱序盖闻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孝弟从何而来耶?无他民族为本。

然有民族必须有谱。

故一姓之宜谱者必也。

有谱者方可以上溯祖也。

使之其所自出,下庇云,使不失其所依。

否则,其族何存?族之不存何为孝弟。

则其与禽兽何别焉。

是以人之有异于禽兽者,在能亲亲,尊祖敬宗是也。

吾许氏出自炎农,本太岳伯夷的胤。

为甫侯所,封于颖川(即今凤阳府)故居凤阳历虞,夏、商、周、秦、汉以及唐、宋、元、明、清,蔓延天下,人发无数。

其间文明达士,道德循良,天下皆是,至此,年湮代远,无法稽考,江之西南,河之东北,谁亲谁疏,姑且不述,惟是明末清初战乱之后。

我许氏先祖政宦公奉清康熙诏令补川,公命次子启文,携家由黔入蜀,乃玉德初惠四人,当分四照,置业于乐邑仁义乡,鸡公山,何家湾、复兴汫、窨坟沟等处披荆斩棘,垦荒种植以生以养子孙繁衍,始回黔省亲,清取谱牌、但代远支分,星散派别,诚难总集。

惟由近代自江南圭祖号怀远,洪武勑获国将军一脉,经先人盛禄公继述未完,世珍公再述已久,至光绪间名儒虽多,有志未成,有玩山以翱游,或抱明月而长终,斯文既丧,谱事难题。

迄今民国文明道学逝尽,若再延不理,则亲亲尊祖全失,既不知亲亲尊祖何以。

异于禽兽,而我等难忘木本水潺籍以示睦族之义,俾不忘孝弟而重人伦联小族以合大宗,合大宗而合民族,宏胞与之量,合天下之人如同谱也,岂非由斯道而合乎尧舜之道也。

聊是序。

民国己丑岁三十八年仲夏月第十四世裔孙洪彦序原前许氏族谱序余生康照之末年,诵读之暇,发筐检阅书帙,得王父手书宗支一帙,初祖圭濠之怀远人也,因此以为号。

壮年从义,镇守豫章,拒陈兵以功没,洪武初追封高阳侯,肖像而庙祀焉。

长子祥、次子旺一同行征十五年,平镇段世雄。

是年八月后剿普平定诸蛮,置各位指挥使司,子孙世袭,祥得扁桥五之指挥,旺居本卫中所耶,上翁烧幻,背汗庄过水江。

关于许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许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许姓的研究报告《许姓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姓氏是一个家族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象征,研究姓氏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还可以探究人口迁徙和亲属关系等问题。

而本次研究报告将聚焦于"许姓",探究其起源、分布和文化含义等方面。

二、许氏的起源与分布据研究,许姓源于中国,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

关于许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许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许氏起源于汉族。

许姓在中国的分布相对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福建等地。

然而,由于人口迁徙和历史变迁等原因,许姓也分散到了其他地区,如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社群等。

三、许氏的文化含义1. 家族文化许氏是中国姓氏中属于中等规模的姓氏之一,他们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在家族文化方面,许家人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团结,通常会举办隆重的祭祖仪式,以此来表达对先祖的尊重。

2. 德行文化许氏有着儒家文化的熏陶,注重德行教育,强调品德和道德修养。

历史上有不少许氏的代表人物,如许多威、许广平等,他们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而闻名。

3. 贤良文化许氏也有着贤良的文化含义,在古代社会中,许姓多有文学才华,有不少人成为了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等,留下了许多卓越的作品。

四、许姓的名人与传承1. 历史名人许姓历史上有不少杰出的名人,如许多威、许广平、许贞、许浑等,他们在政治、文学、军事等领域有出众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

2. 文化传承许姓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

许姓世系文化是许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许姓家族的世系、家族成员的事迹和宗谱。

此外,许氏的家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通过家训的宣扬,许家人可以在道德和品德上有所坚守。

五、许氏的现状与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许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许氏的家族意识和传承面临挑战,家族组织的建设和家族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许氏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维护家族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加强族谱和家训的编纂,开展许氏家族的返乡活动,组织家族成员进行文化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许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朱熹
族谱名者,所以谱吾族之人以尊吾之亲也。

不谱,则祖先存没之日莫之知,葬埋之地不之认,则吾身之所自出将馁乘,而不享尊尊之道乖矣。

族属亲疏之名分不明,远近降杀之纪泽不识,而吾族之一体如分者,将有同路之人,亲亲之道废矣,此族之所以不可不谱也。

见许氏诗礼传家,簪缨继世,而尤族之表表者,又可无谱牒以会聚之。

今学士以南渡之谱,绘图烈传,实谱三卷,计六十条,庶可以享祀先祖,登拜坟茔,叙昭穆,通庆吊,昭扬先德,告诫后人其子亲亲尊尊之义,非为小补也!爱书以为序。

大宋淳熙壬寅(1182年)秋九月吉日宣教郎直徽犹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新安朱熹拜撰
【朱熹】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朱熹
族谱名者,所以谱吾族之人以尊吾之亲也。

不谱,则祖先存没之日莫之知,葬埋之地不之认,则吾身之所自出将馁乘,而不享尊尊之道乖矣。

族属亲疏之名分不明,远近降杀之纪泽不识,而吾族之一体如分者,将有同路之人,亲亲之道废矣,此族之所以不可不谱也。

见许氏诗礼传家,簪缨继世,而尤族之表表者,又可无谱牒以会聚之。

今学士以南渡之谱,绘图烈传,实谱三卷,计六十条,庶可以享祀先祖,登拜坟茔,叙昭穆,通庆吊,昭扬先德,告诫后人其子亲亲尊尊之义,非为小补也!爱书以为序。

大宋淳熙壬寅(1182年)秋九月吉日宣教郎直徽犹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新安朱熹拜撰。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作为一个潮汕人,你从哪里来?你为何会生在潮汕?你的祖先们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光辉历史?相信许多潮汕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

今天,“潮汕水”将为你一一解答:潮汕人的祖先多来自中原一带汉人,千百年来,先民们在历代战乱中一路南迁,最终定居潮汕地区,世代繁衍生自息。

那么,潮汕先民的迁徙史,究竟历经了多长的漫漫时光?又有多少曲折故事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潮汕民居“四点金”通过梳理潮汕各姓氏的南迁路线,基本可以得出大同小异的迁徙路径。

潮汕水以潮汕许氏的迁徙史为范例,来看潮汕先民波澜壮阔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我们以时间为序,每个重要的节点和开基始祖均予以记述。

许氏在潮汕姓氏中排名第12,现有人口约30多万。

潮汕前十大姓氏分别为:陈、林、黄、吴、郑、李、张、王、蔡、刘。

说到潮汕许氏的由来,首先要从许氏的起源说起。

许由故里许氏始祖:“三代宗师”许由现今普遍认为,生活在迄今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的许由,是许氏的“开姓始祖”。

许由(约前2323~前2244年),河北省行唐县人(也有一说河南登封人),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

据传他曾为尧、舜、禹的老师,被后人尊称为“三代宗师”。

相传尧帝年老时,因儿子丹朱不肖,不愿因爱子而误天下,听说许由清高大志,便欲禅让帝位。

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固辞不受,隐居在箕山颍水(今河北省行唐县)一带,农耕而食。

尧得知许由去处后,又派人请他做九州长,并打算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同嫁给他。

许由听后顿感蒙受了奇耻大辱,跑到颖水边掏水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遂隐居深山,躬耕而食。

许由终身不为名利,逝后葬于箕山之巅。

今河北省行唐县上方乡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村南有河名颍水,村西有山名箕山。

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

许由画像“开国始祖”:许国国君许文叔西周初年(前1120年前后),许文叔(姜姓,许氏,名丁,字文叔)于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

许氏家谱大全!许家人必看

许氏家谱大全!许家人必看

许氏家谱大全!许家人必看❈❈一、许氏简介许姓,中华姓氏,属颛顼帝姬姓子孙衍生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

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这七个省的许氏约占中国汉族许氏人口的55%。

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许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

唐以后许姓大举南迁繁衍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

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广东。

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移居海外。

迁至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二、许氏来源...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二、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

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

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三、许氏郡望、堂号许氏郡望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

【家训家规】许氏家训家规及渊源

【家训家规】许氏家训家规及渊源

【家训家规】许氏家训家规及渊源百家姓姓氏起源-许许氏族规和家训族训十则(一)、培植心田:一生吃着不尽,只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不堪欺瞒等辈,将来坠海沉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

(二)、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丧尽;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些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

(三)、孝养父母:终身报答不尽,唯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鸟鹊尚知报本,人子应念逮存,若还忤逆悖天伦,只恐将来雷震。

(四)、友爱兄弟:兄弟分形连气,天生羽冀是他,只因娶妇便参差,弄出许多古怪;酒饭交接异姓,无端骨肉喧哗,莫为些小兢分家,百忍千秋佳话。

(五)、和瞳乡邻:风俗何以近古?总在和族睦邻,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是非与他拆散,结好不啻朱陈,莫恃富豪莫欺贫,有事常相问讯。

(六)、教训子孙:子孙何为贤知,父母教训有方,朴归陇田秀归庠,不许闲游放荡。

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为慈祥,教子须如窦十郎,舐犊养成无状(七)、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沉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饘,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

(八)、婚姻随宜:儿女前生之债,也宜随分还他,一时逞兴务繁华,曾见繁华品谢,韩候方歌百两,齐姜始永六珈,大家从俭莫从奢,彼此永称烟娅。

(九)、奋志芸窗:坐我明窗讲习,几曾挥汉荷锄,驱蚊呵练志不休,诵读不分昼夜,任他数伏数九,我只索典报图,桂花不上懒人头,刻苦便居人右。

(十)、勤劳本业:天下有本有末,还须务本为高。

百般做作尽糠糟,纵有便宜休讨,有田且勤尔业,一艺亦足自豪,栉风沐雨莫乱劳,安用许多技巧。

家戒六条(一)、戒游荡:人有耳目,能听能睹,人有手足,能蹈能舞,具此官休,不农不贾,饱食暖衣,逍遥过午,弃尔诗书,荒尔田圃,家计萧条,基业易主,自此嬉游,有玷尔祖。

(二)、戒赌博:人惟懒情,逐交赌友,赌尽家资,一无所有、三五成群,将为盗薮,且引匪徒,钻墙窥牖,非盗即奸,中莆亦丑,博棋好饮,不顾父母,不此之戒,祖且尔佑?(三)戒争论:争长竞短,都是客气,论到公庭,大爹小的,出于人言,扬扬得意,不知当官,呼天抱地,受刑杀累,纵而胜焉,也要破费,莫逞雄心,免贻后悔。

略论邓州七族八姓高山族与台湾之渊源

略论邓州七族八姓高山族与台湾之渊源

略论邓州七族八姓高山族与台湾之渊源作者:霍清廉陈向伟来源:《大观》2015年第10期公元2009年12月18日,台湾阿里山特富野社区家家张灯结彩,人们身穿华丽的民族服饰,唱歌跳舞迎接来自河南邓州台湾村的族人。

台湾村邹族(内地统称高山族)后裔陈相富、陈朝虎和布农族周姓后裔周庆选作为邓州高山族代表走进阿里山认祖归宗。

2011年,邓州台湾村的陈、周、林、蔡、黄、谢、张、许八姓都选派代表组成访亲团,再次走进阿里山。

据有关人士研究,台湾村高山族在邓州已有350年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历史事实,2015年7月,河南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7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台湾村。

运用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风物测量等方法,进行多角度探究。

现将我们考察的台湾村高山族与台湾高山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情况报告如下:一、陈氏家族7月13日笔者一行拜访了台湾村陈氏族长陈相富,了解陈氏家族与台湾村陈氏的联系。

老人非常热情,但老先生记忆和表达都不太清楚。

在知情人的帮助下,我们了解到陈氏家族的历史。

陈氏的始祖叫依那思罗,系台湾诸罗县(今嘉义县)阿里山猫地干社人(在台湾叫邹族)。

依那思罗之父在抗击荷兰侵略者时阵亡。

郑成功攻打台湾时,依那思罗和哥哥依那吐拉为报父仇,参加了战斗。

台湾光复以后,依那思罗成为黄廷将军的马夫,哥哥依那吐拉由于非常挂念老母亲,商议之后,哥哥决定回家赡养母亲,依那思罗留军队;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1663年,郑氏集团发生内讧;是年3月,黄廷将军率军归附清廷。

1668年,康熙下旨令黄廷从卢沟桥向南沿途疏散屯兵,腊月24日,黄廷率众到邓州落籍屯垦。

这一年依那思罗22岁,黄廷将军给他娶了一位岑姓女子为妻。

依那思罗以妻姓谐音改名陈年。

依那思罗夫妇生四子,依次为元珍,元勋,元杰,元珠。

十四年后即康熙二十一(1682)年,黄廷将军奉调率众参加收复台湾,出征时依那思罗带上二子元勋、三子元杰。

收复台湾后,他带着两个儿子拜见了族中长老,依族礼让两个儿子入了吐蕃籍;拜托母亲与兄长照顾。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省略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_陈建樾教程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省略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_陈建樾教程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 、构建与认同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建与认同
———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
陈建樾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 18. 61 %的大陆高山族人口聚居在河南省邓州市 。作为一个 移民群体 ,邓州的高山族在近三百年的落籍垦邓期间经历了一个“闽营化”、“邓州化”乃至“大陆 化”的多重本地化过程 。这样一个深具涵化意义的历史过程使得邓州高山族在风俗习惯 、宗教信 仰等诸多方面日渐迷失民族的文化表征 。它在 1983 年以来的族群性重建 , 又验证了一个弱势移 民群体经由想像 、认同而得以重新构建的图式 。
关键词 :邓州 高山族 “台湾村” 作者陈建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 27 号 ,邮编 100081 。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大陆高山族人口有 4461 人 ,其中 946 人 (约 21. 2 %) 分布在河南省 ,该省已经成为大陆高山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在河南省内 ,邓州市的高山族人口 最为集中 ,有 830 人 ,占该省高山族人口的 87. 74 % ,占中国大陆高山族人口的 18. 61 % ,由此 成为大陆高山族第一市 (县) 。河南邓州高山族的人口聚居程度远远超出了“大陆高山族基本 聚居在福建”的经验性判断。为此 ,我们于 2005 年 4 月 14 - 30 日对邓州高山族进行了调查 。①
① 本次调查得到、档案局 、民政局 、方志办 、公安局 、张村镇党委 、文渠 乡党委) 以及涂征同志的支持和协助 ,特别是得到统战部王杰敏 、沙海波两位部长和武福生 、丁英浩等人的很多具体帮助 ,在 此谨致谢忱 。
37
《民族研究》2005 年第 5 期
一 、邓州高山族的人口分布与聚居情况

许姓家谱家史研究报告

许姓家谱家史研究报告

许姓家谱家史研究报告[标题]许姓家谱家史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对许姓家族的家谱和家史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了许姓家族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及其贡献,并对传承、文化传统和家族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许姓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引言]许姓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的大姓之一,许姓家族有着众多的分支和支派,遍布全国各地。

许多许氏后裔通过家谱的记载,不仅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源流,还能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报告旨在系统地研究许姓家族的家谱和家史,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和采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搜集各地区的许姓家谱和家史,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同时,我们还对许姓家族的后代进行了深入采访,收集了他们的口述历史和家族传统。

[研究结果](1)许姓家族的起源与发展:根据研究资料显示,许姓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贵族阶层,后来逐渐分布到各地,并形成了多个支派和分支。

许多许姓家族在历史上享有显赫的地位和声望。

(2)许姓家族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通过对许姓家谱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姓家族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例如,许姓家族在宋代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许由,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重要影响。

(3)许姓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族价值观:家谱和家史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记载,也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许姓家族的家谱,我们发现许多家族都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族文化的发展,弘扬着一系列正面的家族价值观。

[讨论与展望]本报告对许姓家族的家谱和家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资料的有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并深入挖掘许姓家族的各个分支和支派,以完善对许姓家族的研究。

[结论]通过对许姓家族的家谱和家史的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姓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并探讨了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许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许氏家族族谱【完整版】

许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许氏家族族谱【完整版】

许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许氏家族族谱【完整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许氏宗族,是其中一大支系。

据统计,在全国姓氏中排列第35位,且人才辈出。

远古时代的许由(即许鲧),与尧齐名。

西周时,周武王把炎帝裔孙孙伯夷的后代封于许由曾居住过的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国许,形成一批许氏居民。

后许国灭亡,许姓就分散到全国各地。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

相传,我们近代的祖先是由苏州经扬州迁来。

苏州阊门附近许氏祠堂尚在,里面供有祖先相片。

我们在天长的前人曾打着写有本堂名的灯笼在苏州街上行走,寻祖追宗。

当时许氏族人接待了他们。

祖先们相见,悲喜交集。

可惜的是,与苏州族人失去联系,家谱统统失落,很多史实无法考证。

来天长的许姓已历十几世,我们把“景”字辈作为第一世,以后类推。

“明”字后再排十六字,希望各户班辈排行起名以此为准。

我们许氏家族,应班辈有序,孝行天下,精诚团结,互通信息,互相照顾,真正体现手足同胞之情。

”第6页是编委主任许贞国作的“家谱序”。

说汊涧是皖东重镇,许姓是汊涧的大户之家。

可未建祠堂,未叙家谱。

“现在国泰民安,社会和谐。

国有史,人有传,家有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我们的口号是‘许氏家谱许氏修,修好家谱为后人。

’”编委会历经辛苦,“现基本上粗线条地编纂成册。

因条件有限,不够完善,不足之处,有待后人补充。

”7到25页是编委顾问、正副主任、委员、编辑的姓名、照片、简介,一页一人,计19人。

含“茂、贞、嗣、启”四代,而以十三世“贞”辈为多。

作为从头新编的家谱,这册子里不仅凝聚着他们殷红的热血,也汇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

26、27页是“训诫八条”:一、遵祖训祖训以良谋教导百世,劝孝劝忠,劝读劝耕。

以先人之典范,训诫之下而不忘,抄录于下,人人遵守。

二、重宗祠宗祠是祖宗神灵之所聚,每年四时祭祀,不忘祖宗。

三、辑谱系明白本族支脉上下情况,做到居住分散而心一致。

四、勤生理承家守业,托业谋生。

勤者兴,惰者败,子孙必铭记。

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民俗现象调查

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民俗现象调查

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民俗现象调查作者:吕德满来源:《卷宗》2015年第09期摘要:清康熙年间,有5位来自台湾籍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

他们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

35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几百年过去了,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居民与台湾高山族有怎样的渊源?他们在邓州市如何生活生存的?如此等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关键词: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民俗调查;台湾原住居民家谱在河南邓州张村镇上营村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长相具有典型的高山族的特征,然而当他们开口谈到高山族民族习俗的继承时,他们的口音却是地道的邓州方言。

众所周知,高山族的居民都生活在台湾的阿里山之中,那么为什么在大陆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上营村聚居着高山族居民呢?1 台湾村高山族渊源在上营村的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有5位来自台湾籍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

他们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

35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多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村民们对外一直以汉人自称。

但是,在他们灵魂深处却牢牢记得他们是台湾人,是高山族。

1983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依那思罗的后人陈朝虎不顾家人反对,在民族栏目里,毅然填报“高山族”。

他便是邓州市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的“高山族”。

在经过32年之后的2015年7月20号,陈朝虎还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我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的,家里人为此担心,极力反对。

”2002年,村民陈堂三家的老房屋倒塌,其妻在清理房内物品时,发现了编纂于清同治六年的陈氏台湾原住民家谱。

随后,周、林、黄、蔡四姓也先后找到了各自的家谱。

传说变成了史实,村民们台湾原住民的身份最终有了依据。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

知识文库 第08期13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李湖江2004年3月,于河南邓州张村镇冠军村发现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以下简称《许氏家谱》,收录于《台湾文献汇刊续编》第36册,九州出版社2016年),解开了一断不为人知的历史。

《许氏家谱》的内容并不完整,从其目录可以看出,家谱原本包含如下内容:《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皇清勅封骁骑将军从四品官衔台湾土番冠军尖兵营张许二姓太始祖公传、伯始祖公神主奉祀家祠、始祖公墓碑记奉祀家谱、冠军尖兵营许氏原籍台湾昭穆、冠军尖兵营许氏邓州垦兵籍列祖列宗、邓州冠军尖兵营许氏分支宗派、张许二姓历代同辈辈字、家族轶事等内容。

而现存的《许氏家谱》只留存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以及家族轶事三则:《神灵钢叉祛邪纳吉》、《孩童惧怕黑老牦》、《冠军烟王云香草》。

一、家谱序言中的阿美族远祖《许氏家谱》序言的落款显示记录者为许氏九世孙许秀亭,时间为1941年。

在家谱的开头这样写道:“吾台湾土番阿美族实乃炎帝神农裔孙,战神蚩尤孑遗也。

远古涿鹿之战蚩尤为黄帝所败,殆之解肢身首,葬于异处。

则其所遗三苗族南迁分支百越族。

洪荒初辟,为谋生计。

有勇者刳木为舟,漂泊台湾孤岛,云游玉山东麓聚落。

密林幽谷、斩木辟径,构木为巢,与野兽为伍。

刀耕火种,胼手砥足,茹毛饮血,垦荒拓野,创建家园历千百载,繁衍发展。

因承远祖蚩尤崇蛇重祀之遗风,勿忘中原故土。

殚精竭虑,代代铭志复仇崛起振兴焉。

渐称为阿美族且自称班遮人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记录者追溯台湾阿美族的最初远祖系战神蚩尤,说明他们也认同是华夏民族子孙的一脉。

在宗教信仰方面,蚩尤崇蛇重祀,这在如今台湾阿美族的神话传说中也能找到例证,1925年9月的《人类学杂志》上刊登了佐山融吉的文章《高砂族の雷神と蛇》,后来收录于达西乌拉弯•毕马的专著《阿美族族神话与传说》中,故事说到:“从前,有一位叫chiyaudai 的男孩,每天只知捻线。

姓氏联典·许

姓氏联典·许

姓氏联典·许姓氏联典系承炎帝;源出许昌。

•指许氏源起万卷毕览;五经无双。

•上联:隋许善心,字务本,少孤而聪慧,徐陵称为神童。

累迁通议大夫,博学多闻,遍览万卷藏书。

下联: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字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

博学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汝南世泽;二龙家声。

•汉许劭与兄虔齐名,时称“二龙”孝宣求剑;•起源: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姜姓,炎帝后裔,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商纣王,建立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为楚国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②许由后代,以祖名讳为氏。

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

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许由也成为许姓始祖。

③出自少数民族。

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始祖:许由。

迁徙:飞琼鼓簧。

•上联:《汉书》载,孝宣帝与许后(昌邑人)起自微贱,及即位,公卿议立后,帝诏求故剑,大臣因奏立许后。

下联:传王母常令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彻钟泰岱;绪衍箕山。

•传尧让位于高士许由,许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

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滨冼耳,表示不愿听到。

传箕山有许由塚评推月旦;绪衍箕山。

•上联:东汉许劭,汝南平舆人,字子将,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其品题,俗称月旦评。

下联:尧时高士许由耕于箕山忠孝世泽;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许昌东。

晋江许姓源流

晋江许姓源流

晋江许姓源流晋江许姓源流吴绵普传说中许氏始祖为尧帝时贤士许由,后人以许为姓。

又一支为炎帝之裔孙伯夷佐帝尧为典之官,使掌四岳。

周武王有天下,始封四岳之裔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故子孙以许为姓。

战国初,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仍以国为姓。

全国许姓分有高阳许氏、安陆许氏、汝阳许氏、太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六大支,其发祥地都在河南许昌。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

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

后唐天成四年(929),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

许督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

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黄巢起义,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

但据考证,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台湾,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

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

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漳州至潮汕之间。

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分居晋江的记载。

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各县也所剩无几。

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关系密切。

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

此支属高阳许氏,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实为河南许州人。

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2004年3月,于河南邓州张村镇冠军村发现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
兵营许氏家谱》(以下简称《许氏家谱》,收录于《台湾文献汇刊续编》第36册,九州出版社2016年),解开了一断不为人知的历史。

《许氏家谱》的内容并不完整,从其目录可以看出,家谱原本包含如下内容:《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皇清勅封骁骑将军从四品官衔台湾土番冠军尖兵营张许二姓太始祖公传、伯始祖公神主奉祀家祠、始祖公墓碑记奉祀家谱、冠军尖兵营许氏原籍台湾昭穆、冠军尖兵营许氏邓州垦兵籍列祖列宗、邓州冠军尖兵营许氏分支宗派、张许二姓历代同辈辈字、家族轶事等内容。

而现存的《许氏家谱》只留存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以及家族轶事三则:《神灵钢叉祛邪纳吉》、《孩童惧怕黑老牦》、《冠军烟王云香草》。

一、家谱序言中的阿美族远祖
《许氏家谱》序言的落款显示记录者为许氏九世孙许秀亭,时间为1941年。

在家谱的开头这样写道:“吾台湾土番阿美族实乃炎帝神农裔孙,战神蚩尤孑遗也。

远古涿鹿之战蚩尤为黄帝所败,殆之解肢身首,葬于异处。

则其所遗三苗族南迁分支百越族。

洪荒初辟,为谋生计。

有勇者刳木为舟,漂泊台湾孤岛,云游玉山东麓聚落。

密林幽谷、斩木辟径,构木为巢,与野兽为伍。

刀耕火种,胼手砥足,茹毛饮血,垦荒拓野,创建家园历千百载,繁衍发展。

因承远祖蚩尤崇蛇重祀之遗风,勿忘中原故土。

殚精竭虑,代代铭志复仇崛起振兴焉。

渐称为阿美族且自称班遮人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记录者追溯台湾阿美族的最初远祖系战神蚩尤,说明他们也认同是华夏民族子孙的一脉。

在宗教信仰方面,蚩尤崇蛇重祀,这在如今台湾阿美族的神话传说中也能找到例证,1925年9月的《人类学杂志》上刊登了佐山融吉的文章《高砂族の雷神と蛇》,后来收录于达西乌拉弯·毕马的专著《阿美族族神话与传说》中,故事说到:“从前,有一位叫chiyaudai 的男孩,每天只知捻线。

他用这线转陀螺,不一会儿功夫就耕好了一大片田地,种了南瓜与竹,等到南瓜与竹成熟后,由南瓜里生出了米,而竹子里则跑出了猪,于是他成了族里的首富。

不久,妻子怀孕竟产下蛇。

”达西乌拉弯·毕马在他的这部专著中还提到阿美族禁食蛇肉,他们认为如果阿美族妇女在怀孕与生育期间杀蛇,婴儿会得吐舌头的习惯。

《许氏家谱》认为崇蛇重祀的蚩尤是阿美族的远祖。

二、家谱序言中的许氏近祖
在《许氏家谱》中被称为太始祖公奇瓦毛苏,其出生番社为台湾花莲县南部玉山东麓阿美族哈喇八湾社。

“体躯雄伟,性介寡言,勇敢剽悍,为族社酿酒能手。

”奇瓦毛苏生活时代的台湾正处于荷据时期(1622--1660年),谢必震主编《台湾历史与文化》指出,这一时期荷兰人统治台湾人民的侧重点在于原住民,除了血腥镇压之外,还建立纳贡制度,禁止原住民迁徙与外出狩猎,禁止原住民与汉人交往等。

奇瓦毛苏和两个儿子毛苏达拉、毛苏达丹参与了郑芝龙之旧部郭怀一反抗荷兰人的斗争。

《许氏家谱》载奇瓦毛苏“早年丧妻。

所遗二子长讳毛苏达拉,次讳毛苏达丹为谋生计,携二子出逃至台南赤嵌城,旋被荷兰军头目挟持充以伙
夫焉。

迨永历六年,国姓爷令尊郑芝龙之旧部郭怀一者举义驱红毛,公姑且为荷兰佣役,实因生计所迫而无奈也,毕竟系华夏子孙;台湾土番骨肉之同胞。

屡遭荷虏欺辱盘剥,怒火满腔、同仇敌忾,遂纵火焚烧敌火药库,襄义军里应外合奋勇参战,终遭惨败。

公携二子星夜潜渡厦门投奔郑成功军,入黄廷将军麾下继充伙夫矣。

其二子随眷属苦练武功,日月如梭,年长成人,蒙黄元帅撮合长子与都督佥事张旻之女合卺,遂赐其汉姓。

名张伯春者即吾尖兵营张姓先始祖也。

次子入左都督许胜麾下,遂赐其汉姓,名许仲春者,乃吾尖兵营许姓始祖也。

”由此认定,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的始祖是许仲春,其土番族名字为毛苏达丹。

据许秀亭《许氏家譜》序介绍,阿美族原来采用父子连名制,父亲名字四字的后两字,为儿子名字的前两字,这是他们在获汉姓名之前的命名规则。

三、许氏始祖跟随黄廷将军屯垦邓州
许氏始祖既为台湾阿美族人又如何来到河南定居邓州?这与黄廷将军投诚有关。

姚子琅纂、蒋光祖修《邓州志》卷十三载:“黄廷,字华明,福建人。

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

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

康熙七年,迁廷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

”黄廷原为郑成功手猛将,曾被南明永历皇帝封为永安伯,也为收复台湾打败荷兰侵略者立下汗马功劳。

据涂征、涂重航《闽台垦兵屯中原:邓州台湾村史话》介绍:郑成功去世之后郑氏集团内讧,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位割据台湾,与清王朝分庭抗礼;黄廷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采用了分兵投主的策略,下令由其长子黄尔道率领1240余名兵丁眷属赴台追随郑经,黄廷将军亲率主力献铜山岛投诚;康熙皇帝御赠“表率元勲”匾额,并封黄廷将军为“慕义伯”。

黄廷率十万将士北上向康熙皇帝请旨分拨,行至卢沟桥时得到康熙的旨意:“自卢沟桥南下,疏散屯垦寓兵于农,设立官兵里,且务农桑且练武功,惟纳钱粮正供,杂派徭役概行蠲免之,以待国家战时征调。

”《许氏家谱》记载:“是年腊月廿四日,黄廷率五营亲兵,计五千六百余名,抵达邓州自州城西北四十五里至冠军故城遗址,湍刁二水间官道两侧肥沃之土地,设立五个行政官兵里,计四十八村,分垦兵屯居之。

因众垦兵多来自福建沿海,故地方称之为闽营人也。

”而来自台湾土番族的将士则组成一镇分为上营、下营与尖兵营。

尖兵营即后来的张许村,如今的邓州张许村人就是尖兵营张姓始祖张伯春、许姓始祖许仲春的后裔,而他们的共同先祖即太始祖公是台湾阿美族人奇瓦毛苏。

奇瓦毛苏的后裔一部分定居于河南邓州繁衍生息,另一部分至今还留在宝岛台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