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起源只是分享
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
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在中国,姓氏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本文将带你了解一些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
一、张姓张姓是中国第三大姓氏,其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黄帝的后代,最早的张姓人氏名叫张挥,是古代著名的发明家和军事家。
另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古时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些士大夫以“张”为氏,因为“张”在当时是一种尊贵的称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来源说法,如来自铁姓、来自古代的官名等等。
二、王姓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起源也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贵族以“王”为氏,因为他们的祖先曾担任过“王”的官职。
另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王子家族,王子晋的后代以“王”为氏。
此外,王姓还与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有密切关系,如王翦、王安石等。
三、嬴姓嬴姓是中国古代皇帝嬴政的姓氏。
据传说,嬴姓家族最初起源于少昊氏,是黄帝的子孙。
后来,嬴姓后人在商朝时期成为贵族,负责管理天文和祭祀。
再后来,周朝取代商朝,一部分嬴姓后人迁往山东地区,形成了后来的嬴姓家族。
四、刘姓刘姓是汉朝皇室的姓氏,也是中国四大姓氏之一。
关于刘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刘姓源于祁姓,是尧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刘姓的始祖是咎繇,是一位古代传说中的神祇。
刘姓的发展与汉朝的兴衰紧密相连,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刘姓家族。
五、李姓李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来源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姓源于理姓,是皋陶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李姓的始祖是老聃,也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随着历史的演进,李姓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的李姓大家族。
六、陈姓陈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陈国。
据史书记载,陈国的国君妫满建立了陈国,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姓陈。
陈姓的后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繁衍至今,形成了今天的陈姓家族。
这些姓氏的来源故事只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一小部分。
每个姓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当时
人们以父系为血缘关系的核心,以家族、亲族、部落为单位生活和工作,因此人们在取名时通常以父亲的名字作为姓氏。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人口的增长和迁移,这些家族、亲族和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社会结构,姓氏也随之演变和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那时
贵族们已经有了明显的姓氏,如姬、姜、姚等,但这些姓氏仅流传于少数民族或部落中,还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姓氏。
汉代以前,姓氏基本上只有单姓,通常由一个汉字构成,如赵、钱、孙、李等。
到了隋唐时期,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促进了姓氏的多样化,许多人开始使用复姓,如欧阳、司马、上官、诸葛等复姓也逐渐流行起来。
姓氏的演变和发展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姓氏与某个地区或民族息息相关,如岳阳、苏州、汉族等,这些姓氏多与人们所居住的地方或族群有关。
另外,一些姓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被视为一种象征或意义的符号。
例如姬姓据说是黄帝的后代,司马姓则与春秋时期的诸侯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姓氏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如
今已经有数万个姓氏。
其中,一些姓氏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或族群特征,如哈尼族的兰姓、藏族的达娃姓、维吾尔族的吾买
尔姓等。
其他一些姓氏则与某些职业或行业相关,如医生常用的王、李、张姓、律师常用的黄、郭、陈姓等。
总之,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姓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财富之一。
中华姓氏树姓氏的来源(太全了,收藏没商量)
中华姓氏树姓氏的来源(太全了,收藏没商量)中华姓氏树,看看你是谁的后裔?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
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八姓。
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
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
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
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
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初分赏给鲁卫等国君主。
有关周代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
周王为姬姓,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
到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
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
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
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
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以国名为氏。
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邑名为氏。
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
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
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
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
中国百家姓的由来
李姓图腾,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
皋陶是李姓的始祖。
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
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
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
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
史载皋陶为大理;又传皋陶裔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
蒋姓图腾,蒋姓是掌握建木天桿刻度的氏族。
“蒋”,由甾木、寸、爿合成。
甫木设在中,筑坛台需要把土加高夯实,于是发明了版筑垒壁的筑墙技术,“爿”即版筑的“版”。
坛与版筑合文为蒋。
蔡姓图腾,蔡姓是炎帝氏中的以长尾鸟为图腾的氏族的族称。
因为这种鸟好杀好斗,直到斗死才肯罢休,在甲骨文中作“杀”解,这种长尾鸟是山雉。
这个字后来又衍化为“刈”。
蔡图腾由两个鸟的图形组成,右面的鸟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鸟代表炎帝的丹凤,即山雉。
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权的氏族,同样也是炎帝族的别称。
周公封文王孙胡于蔡,称蔡钟(一作仲),子孙以国为姓。
贾姓图腾,贾姓图腾.贾姓是源于炎帝氏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集市。
所以贾由“西”、“鸟”、“贝”、“基”组成。
鸟代表日,“西”、“鸟”合文代表炎帝,发祥于西华,陈于“基”上,以待交易。
可作商人解。
倾向作解凤凰作歌乐,为崇凤之族。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贾伯之后。
②出自狐偃之后,以邑为氏。
③出自少数民族。
始祖:贾公明。
丁姓图腾,丁是炎帝第五世祝融氏一支的族称。
丁为金属楔子。
丁的图腾由金属楔子和祝融氏的图腾火龙组成。
祝融氏为火正,世代掌管“铸融”,即金属冶炼,冶炼出的像丁字形的金属楔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用来做契刻的刀,也称为治,同时又是刑具,用来行刑的。
作刑具时又写作“辛”,同时还代表权杖,所以在图腾的上方加“辛”字符号的都为帝。
为崇龙之族。
得姓始祖:丁公伋。
魏姓图腾,魏姓是以委蛇肥遗龙虺为图腾的炎帝支鬼姓的苗裔,其始祖是共工氏与蚩尤氏,两族为世代郎舅亲,共同以肥遗龙(一头双身龙)为图腾。
中华姓氏起源及名人大全【推荐收藏】
中华姓氏起源及名人大全【推荐收藏】中华姓氏起源及名人大全(一)(最新最全版)1《姓氏起源总(一)》《姓氏起源总(二)》《姓氏起源总(三)》《姓氏起源总(四)》(以上为各姓氏总起源,各分姓氏起源资料请点击以下链接,打开姓氏资料说明页面)1、赵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孙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4、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5、周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周姓历史上名人6、吴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8、王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王姓历史名人9、冯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0、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1、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2、卫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3、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4、韩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5、杨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6、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7、秦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8、尤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19、许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0、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1、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2、施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3、张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张姓历史名人24、孔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5、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6、严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7、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8、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29、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0、陶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1、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2、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3、谢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4、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邹姓历史名人35、喻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6、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7、水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8、窦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39、章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40、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41、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42、潘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43、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葛姓历史名人44、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45、范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范姓历史名人46、彭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47、郞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48、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49、韦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50、昌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昌姓历史名人51、马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52、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苗姓历史名人53、凤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54、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55、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方氏历史名人56、俞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57、任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58、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袁姓历史名人59、柳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60、酆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61、鲍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62、史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63、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唐氏历史名人64、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65、廉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66、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67、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68、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69、雷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0、贺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1、倪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2、汤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3、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4、殷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5、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6、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7、郝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8、邬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79、安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安姓历史名人80、常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中国36大姓氏起源及始祖,看看你的姓氏在里面吗?
中国36大姓氏起源及始祖,看看你的姓氏在里面吗?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
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
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戴姓正宗始祖——戴撝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
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
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
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
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
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
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
中国姓氏起源
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 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 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 环境的居住地点.
六,以技艺为氏.如巫、卜、 陶、匠、屠等.
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 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 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 司马、司空、司士、司 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 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 以分辨出来,如籍、谏、 库、仓、军、厨等.
2007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 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 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 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史省为中书省
B、唐初改内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 改大都为北平
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 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 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 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 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 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 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 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 存在.
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 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 等
九、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 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 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 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 和神圣.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 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 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 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 国姓"朱"赐给了郑成 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 为"国姓爷".又如汉文 帝名恒,恒氏因而改为 常氏.
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
社时期权制氏族社会以母 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 女字旁.如:姬、姜、姒、姚 等.
中华姓氏起源
中华姓氏起源目录连屈柯洪侯金焦方卢罗贺季纪简霍江郭何胡蒋耿段傅关谷独孤管范公孙房冯巩杜刘狄姓东方程柴氏戴崔连氏起源【连】 1、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
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2、从官职而得来。
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
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3、出自姜姓。
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
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 屈氏起源【屈】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
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
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
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
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ZYB煤焦油泵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
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 柯氏起源【柯】 1、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
吴国有个叫柯虏(卢)的人,是吴王的儿子。
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
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4、古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 洪氏起源【洪】 1、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
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
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
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重油煤焦油泵不周山。
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2、以国为姓。
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 侯氏起源【侯】 1、出自姒姓。
百家姓中国姓氏起源的故事
百家姓中国姓氏起源的故事百家姓中国姓氏起源的故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百家姓更是代表了中国人的姓氏文化。
百家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文集,收集了中国常用的姓氏达到了百余个。
那么,百家姓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一、姓氏起源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姓氏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最早的姓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人们用姓氏来区分不同的家族和血缘关系。
姓氏一般源于人名、地名、官职、族称、行业、物品等不同的来源。
中国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秦朝和周代。
当时,贵族子弟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如“姬”姓、“嬴”姓等。
而普通百姓则以其父亲的名字加上“氏”字作为姓氏,如“张氏”、“李氏”等。
这种以父系血统为主要依据的姓氏系统称为“氏族制”。
二、百家姓的编纂和历史意义百家姓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凌濛初,他将中国所有的姓氏按照韵字编成了一句诗:“百家姓故有八八。
”此后,陆续有人对这个编纂进行增补、修订和出版。
最具影响力的版本是清代末年的《百家姓校勘考略》。
该版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百家姓的内容,使之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百家姓文集。
百家姓的编纂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姓氏学的研究以及历史记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最常见的姓氏,还传承了中国人的家族文化和血统观念。
通过百家姓,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和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三、百家姓中的故事和传说百家姓中的每个姓氏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传说,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赵”姓源自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据说晋国君主赵胜曾杀死了商代的末代君主。
而“钱”姓则与商代商纣王贪婪的故事有关,商纣王非常喜欢收藏贵重的金钱和宝物。
此外,“孙”姓源于“让孙庞”的故事,孙庞居住在鲁国的春秋时期,为了让位给懦弱的公子重耳,孙庞选择离开鲁国去避祸。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仁爱”的重要价值观。
还有一些姓氏与历史上的名人、传奇故事相关,如“曹”姓和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等。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一、“姓”和“氏”最初有别“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二、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三、姓氏祖先是伏羲氏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
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四、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
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五、一入佛门本无姓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
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六、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中国姓氏起源
4、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5、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大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姓氏:孙
祖宗:惠孙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郡望:
1、汲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2、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中国姓氏起源
中国姓氏起源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
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
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
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
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的1万多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个,在当今中国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在海外有"陈林半边天,黄郑排满街"之美称的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中国汉族姓氏的来源有哪些
中国汉族姓氏的来源有哪些在中国,我们每一个汉族人都还有自己的姓氏。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吗?它最早起源于哪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汉族姓氏的来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汉族姓氏的来源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
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
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
氏是姓的分支。
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姓氏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以官职为姓,以职业和技艺为姓,以祖先的名字、爵位为姓,以封国、封地为姓,以原始崇拜物为姓,以居住地方的特征为姓,以数字为姓,此外还有些复姓如长孙、贺兰、呼延,则是由少数民族语音译而成。
姓氏的定义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
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姓与氏的不同点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
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
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
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看看你的姓是从哪里来的
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看看你的姓是从哪里来的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兴熠嘉名馆: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看看你的姓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姓氏的由来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姓氏在最早期,其‘姓’与‘氏’有着不同的意义。
‘姓’如字面所示,是指女人生的子女,原义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
随着社会由母系发展成父系社会,姓则由随母姓转为随父亲。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而开始分散居各处后,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会保留姓以外,还往往以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官职等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在当时一个家族的姓是永恒的,而氏却会时常变化。
名字有很多奥秘,测字更是乐趣多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关注兴熠嘉名馆!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中国姓氏来源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
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
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
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
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出现了氏。
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关于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关于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中国的姓氏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图腾姓氏,到现在的百家姓,许多姓氏都经历了不尽相同的变化,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欢迎阅读! 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一、以氏族图腾为姓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物体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能够保护自己,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图腾是氏族的象征,它具有区分群体、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的作用,因而成为了本氏族的徽号和标志,直至后来演化成氏族全体成员的姓氏。
原始人将图腾视为自己的祖先,也被视作氏族始祖的名号,以始祖名号为姓氏是古人广为遵循的方法。
现在的马、牛、羊、熊、鹿、龙、凤、山、水、花、叶等姓,都与古代的图腾信仰有关。
二、以封地住地为姓①以封国为姓这一类姓氏起源很早,夏朝实行分封制,因而以封赏国为姓氏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并流传至今。
周文王的第三子管叔鲜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即以国为氏,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二姓的开氏始祖。
鲁姓是周公(姓姬名旦)之子伯禽的后人。
周成王封伯禽在鲁地,所以后人便以鲁为姓氏。
战国时的纵横家鲁仲连,三国时的吴国名臣鲁肃都是伯禽的后人。
曹姓是周武王兄弟叔铎的后人,苏铎被分封于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附近),其后人以曹为姓氏。
以国为姓的还有卫、韩、祝、吕、杞、雷、薛、杨、魏、秦、楚、宋、郑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都成为了今天的姓。
②以封邑为姓邑,又叫采邑,是一国君主分封给贵族的田地。
这些贵族的后裔有的便以邑名为姓。
以这种方式取得的姓在汉族姓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例如,周代统治者虽然姓姬,但周文王之子季载受封的采邑叫冉(湖北荆口),所以季载的后人便以冉为姓氏。
周昭王之子的采邑在翁(广东翁源)这个地方,其后人就以翁为姓。
梁文王之子在卜梁(山西河曲)这块采邑生活,后代便以卜梁为姓。
楚武王之子食采邑于屈地(湖北子秭),因此就以屈为姓氏,诗人屈原就是其后裔。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起源1、中国最古老的姓氏起源原始人肯定是聚集在有水的地方的,因为没水会被渴死。
这条河叫什么,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家商定成俗的喊法。
有的部落住在姜水旁边,有的部落住在ji水旁边,还有的住在妫水旁边。
那年头生产力不发达,智商也比较可怜。
一群男屌丝拿着棒子去插小动物,一天下来还不够塞牙缝的,遭到了大家的嘲讽。
女性呢,因为手艺比男的好,能缝能补能摘能收,执掌财政大权。
你也知道,这叫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里,男的从别的部落来,跟女的交配后就走了,由女性抚养孩子长大。
这倒不是因为男的没良心啥的,毕竟生活所迫,多一张嘴就得多弄一碗饭,干完就滚,别给家里添负担。
所以,母系社会,只2、知其母,不知其父,俗称没爹。
生出来的孩子,当然随母姓,这可以把各部落系统地区分开来。
毕竟你不区分,万一弄混了,那就是亲近交配。
而那个时候,大家已经经过漫长的肉体试验,得出了亲近结婚简单畸形的结论。
后来文字出现,那些姓也因此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姜姬妫这些姓都带有女系社会的特征。
那时,部落交配的快乐之声此起彼伏,因此孩子也越来越多。
她说,麻痹,住不开了。
于是拓展。
多出去的人口弄个新部落,也姓姬。
只是,你姓姬,我姓姬,大家都姓姬,不简单区分诶!她说,我知道怎么解决!解决方案是这样的:你姓姬,是高阳氏。
我姓姬,是轩辕氏。
氏可以是职业或地点,比方说上面的3、高阳氏就是高大上的氏,高阳府邸,奢华品质。
轩辕氏也很厉害,待会儿跟你说。
总之姓和氏就是这么来的,一般来讲,姓指一直源,氏指向去向。
后来的时候,大家的生产力已经大大提高了。
为了争夺资源,各部落已经开始撕逼了。
既然撕逼,那就得打仗。
既然打仗,确定是男的上。
男的能主导社会和人民币了,那么世界就翻转了。
我们迎来了父系社会。
此时,部落之间的撕逼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黄帝和炎帝打起来了。
黄帝,姓姬,轩辕氏。
炎帝,姓姜,神农氏。
炎帝败了,最终他们在一起了。
黄帝轩辕氏,轩辕其实就是轱辘,也就是说其实黄帝原来是搞车饰装潢的,设计学毕业。
姓氏起源演讲稿
姓氏起源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姓氏起源的一些知识。
姓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重要符号,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个家族、一个血脉的象征。
每个人的姓氏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起源和演变也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姓氏的起源。
姓氏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人们通常以父亲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这种姓氏的传承方式被称为“家族姓”。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的来源逐渐多样化,有的是以祖先的名字命名,有的是以家族所在地或者职业特点来命名,还有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命名。
这些不同的起源方式,使得每一个姓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其次,我们来谈谈姓氏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有的姓氏因为家族的兴衰而逐渐消失,有的姓氏因为迁徙和移民而传播到各个地方,有的姓氏因为历史事件或者名人的影响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这种演变不仅仅是姓氏本身的变化,更是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姓氏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族谱文化、家族观念和社会制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来谈谈姓氏的意义。
姓氏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个家族的象征。
它承载着家族的荣誉和历史,也传承着祖先的文化和智慧。
在中国传统社会,姓氏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是家族观念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身份标识,更是一个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
在当今社会,姓氏也是一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家族情感的纽带和象征。
总而言之,姓氏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姓氏的起源、演变和意义,都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通过对姓氏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和传统文化,也可以感受到家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珍惜自己的姓氏,传承家族的文化,也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姓氏起源中国姓氏起源、查询、由来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
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
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
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
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
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
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幹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幹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
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
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
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
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
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
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这几个贬义的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
《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
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
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
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
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
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四、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
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
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小谢。
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
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
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
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
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
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
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
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
我们今天直接以姓名作为古人的代号就行了,已不再需要这些东西。
但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
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详、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他的著作也分别题名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国公集》、《文信公题杜诗》等。
又如《四库全书》中以“王”为首字题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字号或其他代称题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明王达的号)、《王阳明集》(明王守仁的尊号)、《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的谥号)、《王荆公诗注》(宋王安石的封号)、《王右丞集》(唐王维的官职)等。
还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题目上根本无姓名,如《临川集》(宋王安石原籍临川)、《凤洲笔记》、《弇州山人题跋》(明王世贞,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渔阳文录》(清王世祯,号渔洋山人)、《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尊称船山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