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十七年文学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159b7e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c.png)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首先,“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前三十年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了新的文学形态和运作机制,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机构和体制对作家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十七年文学”时期,作家们被归入了体制,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于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虽然“十七年文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艺术性上的简陋,但它仍然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柳青、赵树理、周立波等作家的作品,对于在商业化和全球化时代成长的作家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经验和价值。
综上所述,“十七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学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8eebff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3.png)
十七年文学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概念"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几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作家作品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山乡巨变》《小城春秋》《三里湾》《茫茫的草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大波》《战斗的青春》《苦斗》《平原枪声》《逐鹿中原》《艳阳天》《风云初记》《陶渊明写挽歌》《改选》等。
还涌现出如赵树理、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刘绍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文学特点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680d59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a.png)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要求,使得文学创作具有一般的政治思想属性。
“艺术性第二”作为政治性的辅助要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典具有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长。
在这一时期,主流文学作品被推崇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从思想内容来看,作品能够体现坚定的阶级立场和崇高的思想性,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精神的弘扬、正面人物的塑造,因而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从艺术角度来看,作品必有过硬的艺术技巧,是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产物。
然而,在当时很多批评家看来,这些符合创作规范的主流作品,也并非没有瑕疵和局限。
例如,审美性要素的“过度”追求,容易造成作品比例失衡,进而对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读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https://img.taocdn.com/s3/m/b5b8d3bcf705cc17552709a9.png)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
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
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
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
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
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
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
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
并且在60年代,“左”倾思潮的急剧膨胀给文学的创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批判了一些不该批判的作家和作品。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https://img.taocdn.com/s3/m/2223bc2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f.png)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
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
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
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
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
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
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
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
结合作品谈谈对十七年文学的总体特征的认识
![结合作品谈谈对十七年文学的总体特征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196a843e518964bcf847c86.png)
十七年文学特征当代文学史复习2015十七年文学之概括及论述五六十年段中国文坛,受到政治的压迫“强奸”,而不得不服从于政治,以政治的要求作为文学创作的动因。
政治气息充斥于文学作品之中.。
十七年文学作品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集中体现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其作品都体现着如下的特点。
一、史诗创作情结。
写作类容都为有关新中国的重大历史或者有特别意义的事件为落点,用极大的篇幅笔墨去渲染。
营造史诗性的效果。
如《红日》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林海雪原》描写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红旗谱》将故事背景置于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红岩》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统一起来。
《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
二、英雄崇拜心理。
《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是聪明,机智勇敢的化身,上演了一场绝妙的“无间道”,为了进一步了解威虎山匪帮的情况,提出打入匪帮的内部,乔装成成土匪,只身来到威虎山,机智的回答了“八大金刚”盘问;在座山雕精心布置的“与来袭共军激战”的战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识破诡计,将计就计乘机送出所摸清楚的情报,并且打入敌人内部。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cc84f2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d.png)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年文学是指1976年至1984年间在中国大陆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一系列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
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1. 反映社会变革:十七年文学是在中国大陆进行改革开放的重
要时期创作的,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如思想、文化、经济等。
这些作品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真实的反映,成为了解当时中国的重要窗口。
2. 塑造人物形象:十七年文学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
这些人物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代表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代表形象,具有深远
的影响。
3. 推动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作品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素材,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4. 传承中华文化:十七年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在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和弘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十七年文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对当时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同时也为后来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素材,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c6d760f4a7302768e993999.png)
十七年的散文在整体上超过了40年代解放 十七年的散文在整体上超过了40年代解放 区的散文创作,揭开了社会主义时期散文 史的新篇章。 形成一个以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中年散 文家为骨干的散文作家群,推动散文走向 繁荣。
十七年的戏剧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解放区戏 剧的现实主义传统,成绩较为显著。 这一时期戏剧创作题材广泛、品种繁多, 有话剧、歌剧、戏曲和改编的传统剧,其 中话剧成就最大。 如:老舍的《龙须沟》《茶馆》 如:老舍的《龙须沟》《茶馆》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
十七年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 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 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 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如:《保卫延安》《青春之歌》 如:《保卫延安》《青春之歌》
十七年的诗歌与时代和现实紧密联系,一 各种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自由诗、格 律诗、自然风景诗、历史神话诗、爱情诗、 政治讽刺诗等反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伟大斗争,热情赞颂祖国的新时代新生活。
谈“十七年文学”
![谈“十七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7a6215e804d2b160b4ec095.png)
谈“十七年文学”内容摘要:“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
本文着重探讨了“十七年文学”中“战争文化”的印迹和“英雄崇拜”两个方面,认为我们的文学作品应该多关注人性,体现人文。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战争文化英雄崇拜人文“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令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如《红岩》《红日》《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创业史》等等。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有个重要特点,那就是战争文化印迹深重。
战争文化要求把文学创作纳入军事轨道,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一种动力。
战争结束后,随着全国革命的胜利,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必须用极大地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但从历史发展来看,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要比人们所估计的长久得多,也深远得多。
当带着满身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事业以后,文化心理上依然保留着战争时代的印记:实用理性与狂热非理性的奇特结合,民族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对外来文化的本能排斥,以及因战争的胜利而陶醉于军事生活、把战士军队生活方式视作最完美的理想境界,等等。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1e566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7.png)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十七年文学是指2000年至2017年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探讨。
首先,十七年文学在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和写作风格。
传统的长篇小说依然存在,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形式的作品。
此外,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群众化。
通过网络平台,大众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与作家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些新的形式和渠道为文学的传播和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其次,十七年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关注和表达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一些作品关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等关系的变化。
另一些作品则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此外,十七年文学中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独特的视角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赢得了读者的关注和赞誉。
这些作家和作品代表了当代文学的先锋力量和创新精神,对于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作家和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创作风格。
然而,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评价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十七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商业化和浅薄化的倾向。
随着文学市场的扩大和商业利益的影响,一些作品追求畅销和流行,而忽视了文学的深度和内涵。
此外,一些作品和作家被批评为迎合市场需求、模仿他人作品、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
这些问题使得十七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和批评。
总的来说,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应该是全面和客观的。
十七年文学名词解释
![十七年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54b6d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0b.png)
十七年文学名词解释
咱来说说“十七年文学”哈。
这“十七年文学”呢,指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这十七年里的文学创作。
这期间的文学作品啊,那可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那个时候,作家们都怀着满腔的热情,歌颂新中国,赞美劳动人民,作品充满了正能量。
比如说,很多小说都写工农兵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在新社会里的成长和贡献。
这十七年的文学作品,风格上比较朴实,主题明确,就是要激励大家一起建设新中国,为美好的未来努力拼搏。
不过呢,也因为时代的特点,有些作品可能在艺术形式上相对单一,但是它们的精神内涵可是相当丰富的。
“十七年文学”是新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您觉得我讲得够清楚不?。
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0d46e0b6aef8941ea76e058a.png)
十七年文学时期(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
○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17年文学
![17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3162d5b14e852458fb57e1.png)
十七年文学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当然,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便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74ac97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e.png)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过去的十七年,文学界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在这个时期,众多作家通过他们的笔端,揭示了社会的真相,反映了人民的命运,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本文将对这十七年来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第一部分:现实主义之兴起在过去的十七年里,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它以真实的社会环境为背景,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基础,深入剖析了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作家们通过描写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社会底层人士以及被边缘化的群体,展示了现实生活的百态,并通过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揭露出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矛盾和冲突。
第二部分:个体与自我除了对社会的反思,文学作品也开始更加关注个体与自我。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将镜头对准了个人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人生哲学。
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和对情感细腻的刻画,这些作家成功地展现了人们的矛盾心理和生命困境,让读者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
第三部分:文学与历史在过去的十七年里,文学作品与历史联系紧密。
一方面,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再现,重新审视历史,挖掘了历史中的种种故事和思考;另一方面,作家们用文学作品记录下了当代社会的变迁和巨大发展。
这些作品有力地唤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增加了对历史记忆的认识和珍惜。
第四部分:文学与未来在文学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文学使命。
在未来的岁月里,文学将继续担当着发声的使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文学将如何发展和变革,令人信服,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在何时何地,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都能引领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结语通过对十七年来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它们以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社会问题、个体人生和历史沿革。
在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充满创造力和独特视角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启迪我们的思考。
文学将继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希望,为读者带来美和启示。
十七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
![十七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6af2b0c9b89680202d82524.png)
十七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十七年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高度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大家难免不自觉地戴起有色眼镜来评判它。
事实上,每一种文学的诞生都有其相应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回到历史中审视它们,才能做到准确公平。
短篇作为小说的一种,具有反映社会、作家思想的“短、平、快”的特征。
本文主要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短篇小说的分析来获得对这时期文学话语特征的了解。
一、坚强的政治壁垒如果把十七年文学比喻为一座城池的话,那么高高的政治城墙就是它固若金汤的保障。
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们,只能通过这一隅天空来获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他们看到的天空只有一个颜色,那就是关于政治的浓郁革命色彩。
这是十七年文学话语的第一个特征。
在《短篇小说选》的“编选说明”里写道:“……报刊发表和出版的大量短篇小说,题材广阔,风格和手法丰富多彩,其中许多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配合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三大革命运动,有力地发挥了‘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作用。
”实际上,所谓“题材广阔”都是清一色描写建国以来人们破除封建社会旧思想,翻身做主人,反映社会主义大好形势。
其中的革命战争题材占了很大比重。
如王愿坚的《党费》、茹志鹃的《百合花》、王世阁的《在师指挥所里》等。
这些小说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背景,刻画了一系列思想先进,为了人民、社会的前途奋不顾身的人物形象。
《党费》里的黄新大嫂一角,以腌咸菜的稀缺资源作为她上交的党费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和她作为一名党员的机智。
《百合花》里则写一个青春可爱的通讯员奋不顾身扑手榴弹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
除此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描写党员干部带头建设社会主义的作品,如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无私奉献的老党员干部形象。
这类短篇都是为了达到宣扬在革命战争中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拥护社会主义的目的。
作品中时不时会出现主人公桌上摆着的《毛泽东选集》以及建设时期的大跃进的口号等等。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b43351d59eef8c75fbfb324.png)
十七年文学十七年文学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当然,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赵树理小说为例
![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赵树理小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4cbc1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e.png)
如果单纯地将这一现象视为作品的弱点,无异于建议作者去走那种主流的“标 准化”创作风格。
通过深入研究和解析可以发现,十七年文学批评在弘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也 存在着视界不够开阔、思想深度不够等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当代文学 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创作模式 和审美标准,为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赵树理笔下的妇女解放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这种解放面临着重重困 境。在《李有才板话》中,喜梅嫂子的命运就是典型的例证。她受到婆婆的压 制,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而当她有机会争取自己的权利时,却受到了社 会的冷遇和压力。这一现象揭示了妇女解放的内在矛盾和限制。
赵树理以他独特的笔触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同时也展示了劳动 在推动妇女解放中的重要作用。劳动不仅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也为她们提供了自我实现的可能。然而,这种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 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推动。
总的来说,汪曾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在十七年文学时期内,以自己独 特的风格和主题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充满了美的力量,让人们在阅读 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他也尊重传统文化,注重细节描写,让人 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平淡而真 实的写作风格,也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 赵树理小说为例
标题:"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 反思:以赵树理小说为例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对“十七年”文学的探讨一直具有重要意义。这一 时期,文学被高度政治化和一体化,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然而,这种 总体性的特征并不能完全涵盖“十七年”文学的多样性。本次演示将以赵树理 的小说为例,对“十七年”文学的多层次性进行深入探讨。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c4b6a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0.png)
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十七年来,文学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净化剂,能够帮助人们远离浮躁和虚无,找到心灵的安宁和舒适。
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探讨人生命题的媒介,具有批判性和启发性。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反思人类的行为和选择。
同时,文学也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理想。
文学还具有审美和享受的价值。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和情感的渲染,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在繁忙的生活中,文学作为一种休憩和放松的方式,能够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总的来说,文学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文学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作品实际谈一谈你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认识。
十七年文学指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即1949年~1966年间的文学创作。
十七年——这是文学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人们歌颂祖国,歌颂党,文艺作品多有歌颂的色彩。
十七年文学时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周立波、等优秀作家,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十七年文学的特征:
首先,十七年文学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政治色彩的。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
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揭示了在阶级斗争、名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表明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的道路。
《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的。
主人公林道静是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她曾经是一个有着小资产情调的知识分子,但在后来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她蜕变,一步步的蜕变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小说歌颂的是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和人们对革命力量的追求。
然后,十七年文学创作普遍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追求文学的史诗效果,也就是表现大的历史进程,和对英雄人物的壮美性格的崇高,在题材内容上拓展较宽,开掘较深,且多重视影响社会生活的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
十七年文学的题材极具多样性,有对革命历史在现的题材,有农村题材的,有描写革命战争的,不论是《青春之歌》还是其他作品,都表现了一个大的进程,《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以林道静的思想飞跃为进程,以此也表现了社会的每一进程。
说到人物崇拜——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
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
如:和平英雄:阶级英雄,政治道德英雄,生产英雄等等。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就是这样的阶级英雄,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林道静依然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在狱中,她经受住毒刑拷打,用坚定地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
她就是一个坚定地英雄,不屈,坚强,向着革命,向着党。
当然,除了林道静外,还有很多这样的阶级英雄,政治英雄人物,像卢嘉川,林红。
林红对林道静无疑是对林道静产生重要影响的,她在狱中的言传身教,她的共产党人的爱心和坚韧的人格力量,感召着林道静,使他最终完成了人
生的重大转折。
这些英雄他们"无我"地为集体而存在,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即使成为阶下囚,仍气贯长虹高高在上;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仍是由崇高的信仰激励着,没有半丝半毫的退缩之意。
这就是《青春之歌》中的英雄,也是十七年文学中其他作品中塑造出的英雄形象。
其次作品遵循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原则,把塑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新人形象放在典型人物的第一位,多数人物具有明确的阶级属性,性格类型化,单型化的特点。
主人公林道静的父亲是一个地主,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林道静成了一位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但是,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她寻找个人出路,她流亡到了农村,在农村的所见所闻,使她接受了阶级革命的洗礼,第一次“为了别人而仇恨起自己的父母”,“恨起地主阶级和一切压迫阶级”,塑造了林道静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书中有这样的描写,她在农村看到穷人没的吃,病了没钱看医生,看到地主剥削农民的土地,这也使得她更坚定了自己的无产阶级属性。
而且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漩涡中加以刻画,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用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的性格变化与命运遭遇变化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描写,是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林红、江华、于永泽等个个显得活泼生动,虽然人物性格类型化,单型化,但依然能感染读者。
最后,在艺术上,作品多采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讲究真实的艺术描写,在艺术的格调上,追求明丽昂扬,奋发向上的格调。
作者将细腻的笔触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是刻画人物心理,极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49年以后,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它被要求能阐释新中国“新”之所在。
世俗的日常生活场景因其乏新、平庸而被拒绝。
“十七年文学”语境将对日常生活的疏离推到了极端,连日常生活中人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关系——爱情和亲情都遭到排斥。
爱情和亲情本是世界各民族文学创作的母题,但在1949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作家们创作的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