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发展简述
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一种控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计算机程序运行环境的系统软件,它负责管理和协调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分配,如内存、磁盘空间、CPU 时间等,以及处理各种输入输出请求。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没有操作系统,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是通过计算机本身的开关、按键等物理设备完成的。
这些计算机内部只有一组简单的开关和电磁继电器来控制数据流,而且每次操作都需要重新连接硬件,十分繁琐。
因此,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使用更加友好、高效、稳定。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操作系统第一代操作系统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这时计算机只有很少的功能,几乎没有内存保护和作业管理机制。
计算任务由操作员负责调度和加载程序,程序执行发生错误时就需要重新启动系统。
最著名的第一代操作系统是IBM公司的S/360操作系统(System/360 Operating System)。
第二代操作系统第二代操作系统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时计算机能够使用较多的存储器,操作系统加入了编程语言处理、分时系统、批处理等新功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使用效率。
最著名的第二代操作系统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UNIX操作系统。
第三代操作系统第三代操作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时计算机硬件更加强大,内存、I/O设备等硬件资源也更为丰富。
第三代操作系统采用了多任务、虚拟存储、分布式系统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
最著名的第三代操作系统是Apple公司的Mac OS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
第四代操作系统第四代操作系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用于工业生产控制、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
第四代操作系统主要采用了并行处理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最著名的第四代操作系统是Sun公司的Solaris操作系统和IBM公司的OS/2操作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史
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史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史1.Windows 1.0(1985年)1.1 特点-以图形用户界面(GUI)为特色-支持多任务处理能力1.2 功能- 文件管理- 支持文字处理、图形绘制等基本应用程序 1.3 注记-首次引入了Windows的界面设计风格2.Windows 2.0(1987年)2.1 特点-改进的用户界面,支持重叠的窗口-引入了面向对象编程概念2.2 功能-增强了文本处理和图形处理功能2.3 注记-实现了多任务处理和虚拟内存管理功能3.Windows 3.0(1990年)3.1 特点-全面改进的用户界面-引入了多媒体功能3.2 功能-支持TrueType字体和256色图形显示 3.3 注记-Windows开始成为主流操作系统4.Windows 95(1995年)4.1 特点-全面重新设计的用户界面-引入了开始菜单和任务栏4.2 功能-支持32位应用程序-内置了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4.3 注记-开启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新篇章5.Windows 98(1998年)5.1 特点-改进的用户界面-增强了多媒体功能和网络支持5.2 功能-支持大容量硬盘和USB设备-引入了Windows Update功能5.3 注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Windows操作系统6.Windows XP(2001年)6.1 特点-全面重新设计的用户界面-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改进6.2 功能-引入了用户账户控制(UAC)功能-支持多用户登录6.3 注记-成为Windows操作系统最成功的版本之一7.Windows Vista(2007年)7.1 特点-全面改进的用户界面-增强了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7.2 功能-引入了Windows Aero界面风格-支持Windows Sidebar和Gadgets7.3 注记-但用户体验不够理想,成为较为失败的版本之一8.Windows 7(2009年)8.1 特点-稳定的用户界面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优化了硬件兼容性和性能8.2 功能-引入了任务栏预览和库功能-支持多点触控技术8.3 注记-成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经典版本之一9.Windows 8(2012年)9.1 特点-全面重新设计的用户界面,引入新的Metro风格 -主要面向触摸屏设备9.2 功能-引入了Windows Store应用商店-增强了云服务和安全功能9.3 注记-但引起了用户和业界的争议10.Windows 10(2015年)10.1 特点-整合了Windows 7和Windows 8的优点-全球通用的操作系统10.2 功能-恢复了开始菜单-支持虚拟桌面、Cortana语音等新特性10.3 注记-成为最新的、最受欢迎的Windows操作系统版本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GUI:图形用户界面,即通过图形元素(如窗口、按钮等)进行操作与交互的计算机用户界面。
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国产CPU和操作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探索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一、国产CPU的起源与发展国产CPU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起步阶段,外国厂商垄断了CPU市场。
为了摆脱对外依赖,我国开始了自主研发的探索。
在这一背景下,中科院计算所于2001年研发出了我国第一颗自主设计的32位CPU——龙芯1号。
龙芯1号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CPU的开端,为后续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国的CPU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2年,中科院计算所推出了龙芯2号,进一步提升了性能。
2008年,龙芯3号发布,性能更加强大,可与当时国际主流CPU媲美。
2011年,龙芯3A发布,首次实现了64位架构,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64位CPU。
此后,龙芯系列不断升级,性能不断提升,成为我国自主研发CPU的代表。
二、国产操作系统的起源与发展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探索。
1999年,中科院计算所推出了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中科院操作系统(COS)。
COS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我国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开端。
随后,我国的操作系统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00年,中科院计算所发布了COSⅡ,进一步提升了性能和功能。
2007年,中科院计算所发布了COSⅢ,首次实现了与国际主流操作系统的兼容。
2012年,我国推出了麒麟操作系统,该系统基于Linux内核开发,具有较高的性能和稳定性,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应用国产CPU和操作系统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政府机关、军队、科研院所等领域,国产CPU和操作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
操作系统发展历程
操作系统发展历程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它负责管理和分配计算机的硬件资源,提供简化的用户界面,并支持各种应用程序的运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1. 手工操作阶段在计算机发明之初,计算机是以机械装置进行操作的。
人们通过手工设置装置的参数和切换装置的功能来控制计算机的运行。
这是操作系统的起源阶段,人工操作的方式非常繁琐,而且容易出错。
2. 单道批处理阶段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人们开始致力于更高效的计算机操作方式。
单道批处理系统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
它允许用户一次提交一批任务,然后交由操作系统按照先后次序执行。
这种方式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但是用户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3. 多道批处理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和效率,多道批处理系统应运而生。
它允许多个任务同时进入计算机系统,并按照一定的调度算法分时执行。
这种方式减少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了计算机的吞吐量。
4. 分时系统阶段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计算机的操作需求越来越高。
分时系统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
它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与计算机交互,并且提供良好的响应时间。
这种方式大大方便了人们与计算机的交互,使得计算机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5. 个人计算机时代随着个人电脑的出现和普及,操作系统进入了个人计算机时代。
Windows、Mac、Linux等操作系统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主要选择。
这些操作系统提供了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应用软件,大大降低了使用计算机的门槛,使得计算机更加普及。
6. 分布式计算时代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分布式计算成为了新的趋势。
操作系统也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转变为分布式架构。
分布式操作系统可以管理和协调多个计算节点,提供高性能和高可用性的计算服务。
这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够应对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服务需求。
7. 移动计算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计算成为了新的主流。
操作系统发展的现状论文
操作系统发展的现状论文操作系统发展的现状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提供各种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本论文将探讨操作系统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发展历程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
早期的操作系统主要是为单台机器设计,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用户和分布式计算成为主流,操作系统也逐渐演变为支持这些需求的形式。
二、目前的状态1. 多任务处理能力现代操作系统具备强大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并在它们之间进行切换和调度。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
2. 图形用户界面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和拖放操作进行各种操作,而无需记忆复杂的命令和参数。
3. 多用户支持现代操作系统可以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计算机系统,每个用户都可以独立地运行程序和操作文件。
这为大型组织和企业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 虚拟内存管理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内存管理技术,将物理内存与逻辑地址进行映射,使得每个进程都认为自己拥有独立的连续内存空间。
这样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内存管理和资源利用。
5. 分布式计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分布式计算成为热门领域。
分布式操作系统可以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通过共享资源和协同处理,实现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靠性。
三、发展趋势1. 虚拟化技术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虚拟化技术越来越重要。
操作系统需要支持虚拟机和容器等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灵活调度和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利用率和可扩展性。
2. 实时性和可靠性实时性和可靠性是一些特定领域(如工业控制、交通系统等)操作系统的重要要求。
将来的操作系统需要更好地支持实时任务的及时响应和可靠性保证。
3. 安全性随着网络攻击的不断增加,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上完成特定任务的程序集合。
它是计算机系统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赋予了计算机系统能够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
世界上
第一个操作系统是在1961年由IBM的John McCarthy提出的,它的功能
是从电脑网络上的远程计算机上调出程序和数据,由此开始了操作系统的
发展史。
下面我们将介绍操作系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计算机技术的影响。
操作系统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是Unix。
1969年,由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的 Bell 研究所研发出的 Unix 系统,是个半成品,由 Dennis Ritchie 和 Ken Thompson 设计出它的核心架构。
1973 年,Unix 在阿罗
的 PDP-11 机器上的运行,崭露头角,这也是操作系统的改变开始。
它的
出现使得程序员可以以统一的方式编写程序,兼容不同机型,从而减少不
必要的代码重复,大大提高了效率。
早期的 Unix 系统被很多法国企业用来作为内部系统,因为它很容易
使用,很好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资源,提高了利用率。
Unix 系统也支持
分布式处理,使得有多台计算机可以同时使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加强大的操作系统也应运而生。
1982年,英特尔推出了支持8086微处理器的MS-DOS。
它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出现使
得个人电脑可以使用应用程序,而不必连接到大型计算机网络。
操作系统发展简史
操作系统发展简史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操作系统,其中最为常用的有:DOS、Mac OS、Windows、Linux、Free BSD、Unix/Xenix、OS/2等等。
纵观电脑之历史,操作系统与电脑硬件的发展息息相关。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操作系统发展简史,希望能帮到大家。
操作系统发展简史1. 20世纪80年代以前第一部个人电脑并没有操作系统,这是由于早期个人电脑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机械算盘)与效能不足以执行如此程序。
1947年,随着晶体管的发明以及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发明的微程序方法,使得电脑不再是机械设备,而成为电子产品。
系统管理工具以及简化硬件操作流程的程序很快就出现了,且成为操作系统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早期,商用电脑制造商制造了批次处理系统,此系统叮将工作的建置、调度以及执行序列化。
此时,厂商为每一台不同型号的电脑创造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为某电脑而写的程序无法移植到其他电脑上执行,即使是同型号的电脑也不行。
1964年,IBM推出了一系列用途与价位都不同的大型电脑IBM System/360,这是火型主机的经典之作。
而它们都共享代号为OS/360的操作系统(而非每种产品都用量袅定做的操作系统)。
让单一操作系统适用于整个系列的产品是System/360成功的关键,且实际上IBM R 前的人型系统便是此系统的后裔,为System/360所写的应用程序依然可以在现代的IBM 机器上执行。
1963年,奇异公司与贝尔实验室合作以PL/I语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发70年代众多操作系统建立的灵感来源,尤其是由AT&T贝尔实验室的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所建立的UNIX系统。
为了实践平台移植能力,此操作系统在1969年由C语言重写。
另一个广为市场采用的小型电脑操作系统是 VMS。
2. 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并不像大型电脑或小型电脑,没有装设操作系统的需求或能力,它们只需要最基本的操作系统,通常这种操作系统都是从ROM读取的,此种程序被称为监视程序(Monitor)。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从计算机的问世以来,操作系统一直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给用户和应用程序一个简单友好的接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为您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1. 早期计算机系统在计算机刚刚诞生的初期,操作系统的概念还未成形。
这些早期的计算机系统完全依赖人工操作来配置和管理硬件和软件资源。
一旦出现问题,用户需要手动调整计算机设置,这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非常繁琐。
2. 批处理系统时代195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批处理系统开始出现。
批处理系统能自动地按照预定程序处理作业,无需人工干预。
该时期最为著名的操作系统是IBM的OS/360。
它引入了作业控制语言(Job Control Language)和分时操作系统(Time-Sharing System)的概念,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和效率。
3. 分时操作系统的崛起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分时操作系统开始崭露头角。
这种操作系统可以同时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终端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分时操作系统的代表是Multics和UNIX。
UNIX操作系统的设计理念简洁灵活,成为后来各种操作系统的基础。
4. 个人计算机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引领了操作系统的新一波发展。
微软的DOS(Disk Operating System)和苹果的Mac OS在个人计算机领域崭露头角。
这些操作系统为个人计算机提供了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极大地简化了计算机的使用。
5. 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操作系统迎来了新的挑战。
1991年,Linus Torvalds发布了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开源的特性为操作系统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推动力。
同时,微软推出了Windows NT操作系统,支持网络功能,为个人计算机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便利。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一、手工操作无操作系统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还未出现操作系统,计算机工作采用手工操作方式。
程序员将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已穿孔的纸带或卡片装入输入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内存,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序针对数据运行;计算完毕,打印机输出计算结果;用户取走结果并卸下纸带或卡片后,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
手工操作方式两个特点:1用户独占全机。
不会出现因资源已被其他用户占用而等待的现象,但资源的利用率低。
2CPU 等待手工操作。
CPU的利用不充分。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人机矛盾:手工操作的慢速度和计算机的高速度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手工操作方式已严重损害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利用率降为百分之几,甚至更低,不能容忍。
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摆脱人的手工操作,实现作业的自动过渡。
这样就出现了成批处理。
二、批处理系统批处理系统:加载在计算机上的一个系统软件,在它的控制下,计算机能够自动地、成批地处理一个或多个用户的作业这作业包括程序、数据和命令。
联机批处理系统首先出现的是联机批处理系统,即作业的输入/输出由CPU来处理。
主机与输入机之间增加一个存储设备——磁带,在运行于主机上的监督程序的自动控制下,计算机可自动完成:成批地把输入机上的用户作业读入磁带,依次把磁带上的用户作业读入主机内存并执行并把计算结果向输出机输出。
完成了上一批作业后,监督程序又从输入机上输入另一批作业,保存在磁带上,并按上述步骤重复处理。
监督程序不停地处理各个作业,从而实现了作业到作业的自动转接,减少了作业建立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有效克服了人机矛盾,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但是,在作业输入和结果输出时,主机的高速CPU仍处于空闲状态,等待慢速的输入/输出设备完成工作:主机处于“忙等”状态。
脱机批处理系统为克服与缓解:高速主机与慢速外设的矛盾,提高CPU的利用率,又引入了脱机批处理系统,即输入/输出脱离主机控制。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操作系统是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中介,负责管理和协调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分配和调度,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无操作系统时代早期的电子计算机并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用户需要直接操作硬件来执行指令。
这种方式复杂且效率低下,用户需要了解底层硬件的细节才能使用计算机,限制了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
由于缺乏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这个时期的计算机只能在单个任务之间切换。
第二阶段:批处理操作系统时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批处理操作系统应运而生。
批处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可以连续处理一系列的任务,无需用户手动干预。
用户将一系列任务提交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按照预定顺序逐一执行。
这种方式使得计算机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但仍然存在问题,如一旦出现错误,整个程序都会中断。
第三阶段:分时操作系统时代20世纪60年代晚期,分时操作系统开创了多用户同时访问计算机的时代。
分时操作系统允许多个用户通过终端同时访问计算机,并且每个用户都可以独立地运行程序和进行操作。
分时操作系统实现了公平的资源共享,使得计算机可以满足多个用户同时的需求。
第四阶段: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时代20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得到普及,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迅速崛起。
这一时期的操作系统注重用户友好性和易用性,例如微软公司推出的MS-DOS操作系统。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图形界面和鼠标操作等功能,使得计算机的使用更加简单和便捷。
第五阶段:网络操作系统时代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操作系统成为新的趋势。
网络操作系统允许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例如UNIX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的出现促进了计算机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使得计算机应用更加广泛和便捷。
第六阶段:分布式操作系统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分布式计算的兴起,分布式操作系统成为新的趋势。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Linux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UNIX操作系统内核的自由软件。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1. 诞生与发展初期:Linux操作系统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91年,当时芬兰大学生Linus Torvalds开发了一个基于Minix操作系统内核的原型。
他发布了这个原型的代码,并邀请其他开发者一同参与,这标志着Linux的开始。
在此后的几年里,Linux社区不断扩大,开发者们致力于不断改进和完善Linux操作系统。
2. 核心技术的发展: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受益于一些重要的核心技术的引入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Linux在1992年采纳了GNU项目的代码,形成了GNU/Linux操作系统。
GNU是一个自由软件运动,将自由软件的理念融入操作系统开发。
此外,Linux还采用了虚拟内存管理、多任务处理和多用户支持等关键技术,使得其在功能和性能上得以大幅提升。
3. 商业应用与市场影响:Linux操作系统在商业应用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大型企业开始使用Linux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并且许多公司开始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Linux逐渐在商业市场站稳脚跟。
此外,开源模式的采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Linux进行定制和优化,进一步增加了Linux操作系统的商业竞争力。
4. Linux在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盛行,Linux操作系统也逐渐应用于这些设备中。
与此同时,Linux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
由于Linux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它成为了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的首选操作系统之一。
例如,Android系统就是基于Linux内核开发的。
5. 社区发展与开源文化: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得益于庞大而活跃的开源社区。
开发者和用户能够共同参与到Linux的开发与改进中,并且分享他们的贡献和经验。
这种开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Linux操作系统的创新和稳定性,使得Linux能够持续不断地迭代和演进。
操作系统发展历程
操作系统发展历程1. 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操作系统是为批处理计算机设计的。
这些操作系统通过一系列的作业队列来自动处理多个程序,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的效率。
2. 20世纪60年代,分时操作系统开始出现。
这些操作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一台计算机,并有效地共享计算资源。
3. 20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出现推动了操作系统的发展。
微软的DOS操作系统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主要操作系统,并且开启了PC领域的操作系统竞争。
4. 20世纪80年代,图形用户界面(GUI)开始流行。
苹果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引入了图形化操作环境,使用户更加直观地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5.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促使操作系统加强了网络功能。
UNIX和Linux操作系统变得更加流行,并成为服务器领域的主要操作系统。
6. 进入21世纪,移动计算逐渐成为主流。
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不断更新和改进以满足移动设备的需求。
7. 云计算的兴起推动了操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云操作系统(如Windows Azure和Google Cloud Platform)不仅可以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还可以在远程服务器上提供各种服务。
8. 当前,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操作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操作系统需要支持更多种类的设备和更复杂的计算任务,并保证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9.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操作系统将继续演化。
可能会出现更智能、更高效的操作系统,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
同时,随着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熟,操作系统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核和分布式处理:近年来,计算机硬件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多核和分布式处理器发展。
这要求操作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持多核处理和分布式处理,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
2. 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当前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等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虚拟化技术能够将一台物理机划分为多台虚拟机,并能够在不同虚拟机之间动态分配计算资源。
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在支持虚拟化技术的同时,提高虚拟机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3. 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操作系统需要能够提供安全的计算环境,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同时,操作系统还需要具备高可靠性,能够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恢复或切换,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4. 移动化和无线化: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发展使得移动操作系统的需求迅速增长。
移动操作系统需要能够支持移动硬件,并提供丰富的移动应用程序接口(API),方便开发人员进行应用开发。
与此同时,无线化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操作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持无线通信,提供更好的无线网络连接和管理功能。
5. 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操作系统需要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需要一个可以按需定制、具备高可扩展性的操作系统,能够满足其特定的业务需求。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需要一个简单易用、个性化定制的操作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总之,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开放化和智能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操作系统将继续发展壮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计算体验和服务。
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史
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史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史1: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是由微软公司推出的一套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
它于1985年首次发布,并迅速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操作系统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2: Windows 1:0(1985):第一个发布的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了基本的图形用户界面和一些应用程序。
2.1 特点:- 基于MS-DOS操作系统,仅能运行在MS-DOS操作系统上。
- 窗口化界面:用户可以同时打开多个应用程序窗口,并在窗口之间切换。
- 图标和鼠标支持:用户可以使用鼠标图标来直接运行应用程序。
3: Windows 2:0(1987):Windows 2:0在Windows 1:0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增强,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应用程序。
3.1 特点:- 增加了支持IBM PC兼容机的能力。
- 引入了多任务处理功能,允许用户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
- 提供了更多的应用程序,如画图工具、剪贴板等。
4: Windows 3:0(1990):Windows 3:0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次重大升级,为后来的Windows版本提供了基础。
4.1 特点:- 引入了虚拟内存和多线程支持,提升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 提供了更丰富的应用程序和游戏,如Minesweeper和Solitre。
- 引入了协作功能,允许多用户在网络上共享文件和打印机。
5: Windows 95(1995):Windows 95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次重大改革,带来了许多新功能和改进。
5.1 特点:- 引入了开始菜单和任务栏,使用户更方便地访问应用程序和文件。
- 提供了更强大的网络支持,包括TCP/IP协议。
- 引入了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打开了互联网时代。
6: Windows XP(2001):Windows XP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里程碑版本,它融合了Windows NT和Windows 9x系列的特点。
操作系统发展过程表格
操作系统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机械式操作系统(1940s-1960s):最早的操作系统是机械式的,主要用于控制机器的运行。
这些操作系统非常简单,只能执行基本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2. 批处理操作系统(1960s-1970s):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批量数据处理。
批处理操作系统应运而生,它们可以实现多任务处理和作业管理等功能。
3. 分时操作系统(1970s-1980s):在批处理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分时操作系统开始出现。
分时操作系统可以将一台计算机分成多个虚拟终端,每个终端都可以独立运行程序,实现多人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
4. 分布式操作系统(1980s-至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分布式操作系统开始受到重视。
分布式操作系统可以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分布式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任务分发等功能。
总之,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机械式到批处理、分时、分布式等多个阶段,不断适应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
的变化。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操作系统当前的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移动操作系统的崛起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操作系统迅速崛起并成为主流。
例如,安卓和iOS等操作系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主导力量。
移动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对移动设备的优化、多任务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用户体验的全面改善。
未来,移动操作系统有望继续发展,并推出更多创新的功能和服务。
二、云操作系统的兴起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云操作系统逐渐兴起。
云操作系统以提供高度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可以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从本地设备转移到云端。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降低硬件成本,还可以提供更便捷的用户体验。
未来,云操作系统有望在企业和个人用户之间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三、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发展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操作系统也逐渐受到关注。
物联网操作系统主要用于连接和管理物联网设备,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未来,物联网操作系统将扮演着连接各种智能设备的重要角色,为用户提供更智能、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分布式操作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分布式操作系统是指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分布式系统中的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扩展性和性能。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优化有助于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并提供更好的计算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能力。
未来,分布式操作系统在大规模计算、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领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五、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操作系统需要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的场景,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
未来,操作系统将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并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
六、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加强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日益增加,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史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史Windows操作系统是美国的微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一套操作系统,它诞生于1985年,起初仅仅是Microsoft-DOS模拟环境,后续的系统版本由于微软不断的更新升级,不但易用,也慢慢的成为家家户户人们最喜爱的操作系统。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985年11月20日,在美国的微软公司的发布会上,Windows1.0操作系统诞生了,这个基于MS-DOS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初次对个人电脑操作平台进行用户界面的尝试。
在Windows1.0中,鼠标作用得到了特别的重视,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完成大部分的操作。
这个系统允许用户同时执行多个程序,并在各个程序之间进行切换,这是DOS系统所不能及的!1987年12月9日,Windows 2.0发布了,在这个版本中,用户不但可以缩放窗口,而且可以在桌面上同时显示多个窗口(也就是现在的层叠模式),但这个看似Mac OS的微软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版本,依然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同。
在这之后,微软公司又推出了windows386和windows 286版本,有所改进,并为之后的Windows3.0的成功作好了技术铺垫。
1990年5月22日,Windows 3.0正式发布,由于在界面、人性化、内存管理多方面的巨大改进,终于获得用户的认同。
1991年10月微软发布了windows 3.0的多语版本,为windows 在其他国家的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Windows 3.0系列成为Windows 在桌面PC市场开疆扩土的头号功臣,20世纪90年代微软的飞黄腾达完全仰仗Windows 3.0的汗马功劳。
1992年3月18日,第一版Windows3.1系统发布,从这个版本开始可以播放音频、视频、屏幕保护程序。
1993年11月Windows 3.11发布,革命性的加入了网络功能、即插即用技术和局域网功能。
操作系统发展史
操作系统发展史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从1946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计算机的每一代进化都以减少成本、缩小体积、降低功耗、增大容量和提高性能为目标,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最初的计算机并没有操作系统,人们通过各种操作按钮来控制计算机。
随后为了提高效率而出现了汇编语言,操作人员通过有孔的纸带将程序输入计算机进行编译。
这些将语言内置的计算机只能由操作人员自己编写程序来运行,不利于设备、程序的共用。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出现了现代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的界面,是各种应用程序共同的平台。
有了操作系统,一方面很好地实现了程序的共用,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管理。
随着计算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起来。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
1976年,美国DIGITAL RESEARCH软件公司研制出8位的CP/M操作系统。
这个系统允许用户通过控制台的键盘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对文件信息进行管理,以实现硬盘文件或其他设备文件的自动存取。
此后出现的一些8位操作系统多采用CP/M结构。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继CP/M 操作系统之后,还出现了C-DOS、M-DOS、TRS-DOS、S-DOS和MS-DOS等磁盘操作系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MS-DOS,它是在IBM-PC及其兼容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它起源于 SCP86-DOS,是1980年基于8086微处理器而设计的单用户操作系统。
后来,微软公司获得了该操作系统的专利权,配备在IBM-PC机上,并命名为PC-DOS。
1981年,微软的MS-DOS 1.0版与IBM的PC面世,这是第一个实际应用的16位操作系统。
从此,微型计算机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987年,微软发布的MS-DOS 3.3版本是非常成熟可靠的DOS版本,微软据此取得个人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
浅谈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
浅谈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概述:国产操作系统是指由中国企业或者机构研发和生产的操作系统。
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国产操作系统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将对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进行浅谈,包括其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软件的核心,对于整个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在操作系统领域向来依赖于国外产品,这不仅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也制约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因此,自主研发和生产国产操作系统成为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产操作系统的研发上。
例如,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麒麟操作系统”是一款基于Linux内核的国产操作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中国还有其他一些企业和机构也在积极研发国产操作系统,如“中标麒麟操作系统”、“红旗操作系统”等。
这些国产操作系统在政府、军队、金融、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与国外操作系统相比,国产操作系统在功能完善性、兼容性和软件生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主要是由于国外操作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成熟,拥有庞大的软件生态系统和广泛的应用支持。
因此,国产操作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和创新,提高其功能和性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国产操作系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下是国产操作系统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1. 加强创新和研发能力:国产操作系统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其功能和性能。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优化和升级操作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2. 打造完善的软件生态系统:国产操作系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软件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开辟者和厂商参预到国产操作系统的开辟和应用中来。
通过与开辟者和厂商的合作,提供丰富的应用程序和工具,提升国产操作系统的用户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代前
第一部计算机并没有操作系统。这是由于早期个人电脑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机械算盘)与效能不足以执行如此程序。 但在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以及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发明的微程序方法,使得电脑不再是机械设备,而是电子产品。系统管理工具以及简化硬件操作流程的程序很快就出现了,且成为操作系统的基础。 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电脑制造商制造了批次处理系统,此系统可将工作的建置、调度以及执行序列化。此时,厂商为每一台不同型号的电脑创造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为某电脑而写的程序无法移植到其他电脑上执行,即使是同型号的电脑也不行。 到了1964年,IBM推出了一系列用途与价位都不同的大型电脑IBM System/360,大型主机的经典之作。而它们都共享代号为OS/360的操作系统(而非每种产品都用量身订做的操作系统)。让单一操作系统适用于整个系列的产品是System/360成功的关键,且实际上IBM目前的大型系统便是此系统的后裔;为System/360所写的应用程序依然可以在现代的IBM机器上执行! OS/360也包含另一个优点:永久贮存设备—硬盘驱动器的面世(IBM称为DASD(Direct access storage device))。另一个关键是分时概念的建立:将大型电脑珍贵的时间资源适当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时也让使用者有独占整部机器的感觉;而Multics的分时系统是此时众多新操作系统中实践此观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异公司与贝尔实验室合作以PL/I语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发1970年代众多操作系统建立的灵感来源,尤其是由AT&T贝尔实验室的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所建立的Unix系统,为了实践平台移植能力,此操作系统在1969年由C语言重写;另一个广为市场采用的小型电脑操作系统是VMS。
20世纪90年代
Apple I电脑,苹果电脑的第一代产品。延续80年代的竞争,1990年代出现了许多影响未来个人电脑市场深厚的操作系统。由于图形化使用者界面日趋繁复,操作系统的能力也越来越复杂与巨大,因此强韧且具有弹性的操作系统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许多套装类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互相竞争的时代。 上一年代于市场崛起的苹果电脑,由于旧系统的设计不良,使得其后继发展不力,苹果电脑决定重新设计操作系统。经过许多失败的项目后,苹果于1997年释出新操作系统——MacOS的测试版,而后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原先失意离开苹果的Steve Jobs风光再现。 除了商业主流的操作系统外,从1980年代起在开放原码的世界中,BSD系统也发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时间,但在1990年代由于与AT&T的法律争端,使得远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另一股开源操作系统——Linux兴起。Linux内核是一个标准POSIX内核,其血缘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与BSD家族都搭配GNU计划所发展的应用程序,但是由于使用的许可证以及历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开源操作系统市占率,而BSD则小得多。 相较于MS-DOS的架构,Linux除了拥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较于Linux,MS-DOS只能运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个分时多进程内核,以及良好的内存空间管理(普通的进程不能存取内核区域的内存)。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内存空间的进程只能通过系统调用来达成。一般进程是处于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会被切换成内核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只能在内核模式执行,此措施让内核可以完美管理系统内部与外部设备,并且拒绝无权限的进程提出的请求。因此理论上任何应用程序执行时的错误,都不可能让系统崩溃(Crash)。 另一方面,微软对于更强力的操作系统呼声的回应便是Windows NT于1993年的面世。 1983年开始微软就想要为MS-DOS建构一个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称为Windows(有人说这是比尔·盖茨被苹果的Lisa电脑上市所刺激)。 一开始Windows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只是一个应用程序,其背景还是纯MS-DOS系统,这是因为当时的BIOS设计以及MS-DOS的架构不甚良好之故。 在1990年代初,微软与IBM的合作破裂,微软从OS/2(早期为命令行模式,后来成为一个很成功但是曲高和寡的图形化操作系统)项目中抽身,并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NT 3.1,一个以OS/2为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并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 直到这时,Windows系统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础上,因此消费者莫不期待微软在2000年所推出的Windows 2000上,因为它才算是第一个脱离MS-DOS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Windows NT系统的架构为:在硬件阶层之上,有一个由微内核直接接触的硬件抽象层(HAL),而不同的驱动程序以模块的形式挂载在内核上执行。因此微内核可以使用诸如输入输出、文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机制与虚拟内存等功能。而系统服务层提供所有统一规格的函数调用库,可以统一所有副系统的实作方法。例如尽管POSIX与OS/2对于同一件服务的名称与调用方法差异甚大,它们一样可以无碍地实作于系统服务层上。在系统服务层之上的副系统,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序执行非法行动。 DOS副系统将每个DOS程序当成一进程执行,并以个别独立的MS-DOS虚拟机器承载其运行环境。另外一个是Windows 3.1 NT 模拟系统,实际上是在Win32副系统下执行Win16程序。因此达到了安全掌控为MS-DOS与早期Windows系统所撰写之旧版程序的能力。然而此架构只在Intel 80386处理器及后继机型上实作。且某些会直接读取硬件的程序,例如大部分的Win16游戏,就无法套用这套系统,因此很多早期游戏便无法在Windows NT上执行。 Windows NT有3.1.3.5.3.51与4.0版。 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进系列(事实上是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Windows 7(Windows NT 6.1)也都是立基于Windows NT的架构上。 而本年代渐渐增长并越趋复杂的嵌入式设备市场也促使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成长。 现代操作系统通常都有一个使用的绘图设备的图形化使用者界面,并附加如鼠标或触控面版等有别于键盘的输入设备。旧的OS或效能导向的服务器通常不会有如此亲切的接口,而是以命令行接口(CLI)加上键盘为输入设备。以上两种接口其实都是所谓的壳,其功能为接受并处理使用者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钮,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键入指令)。 选择要安装的操作系统通常与其硬件架构有很大关系,只有Linux与BSD几乎可在所有硬件架构上执行,而Windows NT仅移植到了DEC Alpha与MIPS Magnum。 在1990年代早期,个人电脑的选择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类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为最主要的另类选择,直至今日。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大型主机近期有许多开始支持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台的资源。嵌入式系统近期百家争鸣,从给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操作系统发展简史
操作系统是管理电脑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操作系统是控制其他程序运行,管理系统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的系统软件的集合。操作系统身负诸如管理与配置内存、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入与输出设备、操作网络与管理文件系统等基本事务。操作系统的型态非常多样,不同机器安装的OS可从简单到复杂,可从手机的嵌入式系统到超级电脑的大型操作系统。目前微机上常见的操作系统有DOS、OS/2、UNIX、XENIX、LINUX、Wind计算机并不像大型电脑或小型电脑,没有装设操作系统的需求或能力;它们只需要最基本的操作系统,通常这种操作系统都是从ROM读取的,此种程序被称为监视程序(Monitor)。 1980年代,家用电脑开始普及。通常此时的电脑拥有8-bit处理器加上64KB内存、屏幕、键盘以及低音质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装电脑为使用微处理器6510(6502芯片特别版)的Commodore C64。此电脑没有操作系统,而是以一8KB只读内存BIOS初始化彩色屏幕、键盘以及软驱和打印机。它可用8KB只读内存BASIC语言来直接操作BIOS,并依此撰写程序,大部分是游戏。此BASIC语言的解释器勉强可算是此电脑的操作系统,当然就没有内核或软硬件保护机制了。此电脑上的游戏大多跳过BIOS层次,直接控制硬件。 早期最著名的磁盘启动型操作系统是CP/M,它支持许多早期的微电脑,且被MS-DOS大量抄袭其功能。 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构类似C64。当然它们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与抽象化硬件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个BASIC解释器!但是它的BASIC优于其他公司产品的原因在于他有可携性,并且兼容于任何符合IBM PC架构的机器上。这样的PC可利用Intel-8088处理器(16-bit寄存器)寻址,并最多可有1MB的内存,然而最初只有640KB。软式磁盘机取代了过去的磁带机,成为新一代的储存设备,并可在他512KB的空间上读写。为了支持更进一步的文件读写概念,磁盘操作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诞生。此操作系统可以合并任意数量的磁区,因此可以在一张磁盘片上放置任意数量与大小的文件。文件之间以档名区别。IBM并没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购买的方式取得操作系统。 1980年微软公司利用骗术取得了与IBM的合约,并且收购了一家公司出产的操作系统,在将之修改后以MS-DOS的名义出品,此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让程序操作BIOS与文件系统。到了Intel-80286处理器的时代,才开始实作基本的储存设备保护措施。MS-DOS的架构并不足以满足所有需求,因为它同时只能执行最多一个程序(如果想要同时执行程式,只能使用TSR的方式来跳过OS而由程序自行处理多任务的部份),且没有任何内存保护措施。对驱动程序的支持也不够完整,因此导致诸如音效设备必须由程序自行设置的状况,造成不兼容的情况所在多有。某些操作的效能也是可怕地糟糕。许多应用程序因此跳过MS-DOS的服务程序,而直接存取硬件设备以取得较好的效能。虽然如此,但MS-DOS还是变成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操作系统(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称为IBM-DOS或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软成为地球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而1980年代另一个崛起的操作系统异数是Mac OS,此操作系统紧紧与麦金塔电脑捆绑在一起。此时一位施乐帕罗奥托研究中心员工Dominik Hagen访问了苹果电脑的史蒂夫·乔布斯,并且向他展示了此时施乐发展的图形化使用者界面。苹果电脑惊为天人,并打算向施乐购买此技术,但因帕罗奥托研究中心并非商业单位而是研究单位,因此施乐回绝了这项买卖。在此之后苹果一致认为个人电脑的未来必定属于图形使用者界面,因此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图形化操作系统。现今许多我们认为是基本要件的图形化接口技术与规则,都是由苹果电脑打下的基础(例如下拉式菜单、桌面图标、拖曳式操作与双点击等)。但正确来说,图形化使用者界面的确是施乐创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