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OLR异常-中国地震

合集下载

玉树7.1级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

玉树7.1级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

1 e a r t h q u a k e . Pr o g r e s s i n G e o p h y s .( i n C h i n e s e ) , 2 0 1 3 , 2 8 ( 5 ) : 2 4 4 4 — 2 4 5 2 , d o i : 1 0 . 6 0 3 8 / p g 2 0 1 3 0 5 2 3 .
射, 长波辐射异常更接近于震 中附近且相对集中, 而亮温异常在 时间方面的指 示作 用优 于长波辐射. 也研究 了中国
大 陆 3次 7级 以 上地 震 热异 常异 同. 关 键 词 玉 树 7 . 1 级 地震 , 亮温 , 射 出长 波 辐 射 , 小 波 变换 , 相 对 功 率谱
第2 8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O月 ( 页码 : 2 4 4 4 — 2 4 5 2 )








P ROGRES S I N GE OPHYS I CS
Vo 1 . 2 8,No . 5 Oc t .,2 0 1 3
魏从信 , 张元 生 , 郭
p g2 01 3 05 23 .
玉树 7 . 1级 地 震 热 红外 与长 波辐 射 异 常
魏从信 一 , 张元生 , , 郭 晓 , 秦满忠 , 宁亚灵。 , 高 见
( 1 .中国地震 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兰州 7 3 0 0 0 0 ; 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创新基地 , 兰州 7 3 0 0 0 0
晓, 等. 玉树 7 . 1 级地震热红外与长波 辐射异常. 地球 物理学进展 , 2 0 1 3 , 2 8 ( 5 ) : 2 4 4 4 — 2 4 5 2 , d o i : 1 0 . 6 0 3 8 /

地震的预测

地震的预测
地震监测
手段方法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
,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数据分类
地震科学数据按照其获取途径可以划分为五大类:
观测数据:包括:地震、地磁、重力、地形变、地电、地下流体、强震动、现今地壳运动等观测数据。这是地震科学数据中数量最大的一类数据。
探测数据:包括:人工地震、大地电磁、地震流动台阵等数据。
调查数据:包括:地震地质、地震灾害、地震现场科考、工程震害、震害预测、地震遥感等数据。
地震预报
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是指地震中期预报和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个月至几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中期预报。对某地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短期预报。对某地几小时至几天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临震预报。
地震中长期预报,特别是地震长期预报,主要目的是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地区、时间范围和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并作出某一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

强震前的地磁异常现象

强震前的地磁异常现象

T t ( 低点位移日期) + 27( 或 41) 天 = T e( 发震日期)
( 2)
地震发生地区在突变分界线附近。经过 60 多次 6 级以上地震统计检验( 图 1) , 此方法预测
6 级以上特别是 6. 6 级以上大震效果较好, 其预测发震时间较准, 但地区预测范围较大,
并存在虚报和漏报。
1. 2. 1 玛尼 7. 5 级大震前地磁低点位移异常
1. 2. 2 江西九江 5. 7 级地震前地磁低点位移异常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地震台站分布密集, 监测能力较强, 所以在我国东部地区中强地震
前/ 低点位移现象0也可能出现明显的异常。2005 年 11 月 26 日 8 时 49 分九江- 瑞昌发生 MS5. 7 地震, 这次地震宏观上在郯庐断裂带南端田家垄断层。处于华南块体和华北块体的 交接带上。自古至今, 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 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 郯庐 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发生多次 7 级以上地震, 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 是一条地震活 动带。九江地震前( 2005 年 10 月 29 日) 出现地磁低点位移, 全国的正常低点时间为 12~ 13 h, 异常区域为 16 h 左右, 分界线两侧相差 4 h, 是比较明显的地磁低点异常。突变分界线 从我国东北经华北东部延伸至我国华东南。由于我国东北地区于 2005 年 7 月 25 日发生了 林甸 5. 1 级地震, 所以在大庆周围布设了 4 个临时的地磁台站( 分别为大庆、富裕、泰来和 望奎台) 。而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从长春和上述 4 个台站之间穿过, 大连、 长春和通化台处于异常区。在华北地区处于异常区域的台站有北京、平谷、静海、昌黎、大 山、郯城和金寨台。突变分界线的整体走向与郯庐 断裂带一致, 呈北北东向。在郯庐断裂

解读大地震地心引力异常

解读大地震地心引力异常

解读大地震地心引力异常日本大地震中国测到地心引力异常信号, 或带来预警地震革命性转折大鱼号龙科前沿 2018-3-52011年日本发生9.1级大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在地震P波和S波之间的速度差上,危害较小的P波仅比主要破坏的S波快一倍,难以准确知道地震的烈度。

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专家马丁·瓦莱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当地地心引力的改变,使光速传播的重力异常信号,更快速地预警地震的发生,并准确测得地震的严重程度!这项研究是前几年探索地震对欧洲处女座引力波干涉仪和美国LIGO引力波干涉仪影响时附带开展的,为保障干涉仪的正常运行,开始研究地震是否会造成地心引力的扰动,如何检测到这些扰动。

结果表明,任何大地震都可能造成几米高的断层移动,地震结束之前,该地地层的质量也会被重新分配,P波穿过岩石的时候,会压缩和扩张,瞬间扰动岩石的密度,从而造成重力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以光速传播的!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和韩国的地震仪采集了重力信号,信号在地震记录设备上为微小的加速度,出现在地震波之前一分多钟。

观测站都在离震中1000到2000公里之间,获得的信号最为明显。

在这个距离上,以光速传播的重力信号有足够的时间到达,在被地震波淹没之前清晰地记录到。

这种方法用于测量8.5级以上的地震,这种震级可以产生能够检测到的重力信号。

(地震波165秒到达中国监测仪,重力信号是即时的)通过重力仪和地震仪记录的重力加速度和地面加速度之间的差异,找到了在地震发生后三分钟内,精确将类似日本大地震定位在9级或以上级别的方法,速度提高了几十倍,或带来预警地震的革命性转折。

文章中:1、地震P波和S波之间的速度差上,危害较小的P波仅比带来主要破坏的S波快一倍。

S波是体波(体波是会穿越地球内部,相对于体波的是表面波)中之一。

它是在地震时产生的,被地震仪记录下来。

S波的速度仅次于P波(最快的地震波),S波的S是代表剪力波,是横波,地球内部粒子的震动方向与震波能量传递方向是垂直的。

地震的实质和预报

地震的实质和预报

地震的实质和预报/来自中华网社区 /作者:季东/来自中华网社区 /【摘要】地球电磁场是一个多量级层次的复杂的自组织巨系统,且最高量级次在壳层中。

相对于太阳电磁场的变化,地球电磁场不断地进行着变换与调整。

地球电磁场俘获的太阳馈能的电荷(粒子),不断地从外空间场和核心场两个方向向壳层高能电场层次累积,会同地球物质衰变的电荷,在壳层逐渐形成一些高能、高密的等离子腔。

地震及火山爆发的实质是:地球电磁场变换过程中切换电场所激发的高能、高密等离子体(腔)的聚变性爆发效应。

卫星遥感地面热(红外)异常,是大震、强震的短临预报方法之一;静电异常测试法是预报中、小地震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电磁场变换;高能电场;等离子活动;高能腔;聚变爆发;卫星遥感地面热异常;静电异常测试法地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灾害,人类自古至今都在研究和探讨着它。

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怎样正确地预知和控制地震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从表面现象去认识它,亦积累了一些识别前兆现象的宝贵经验。

作者认为,攻克地震预报的关键是攻克地震的成因,既攻克地震产生的物理机制。

从1910年至今,里德(Reid)的弹性回跳说或岩石破裂说一直处于地震学界的支配地位。

事实证明,它只是表象性的理论。

因为它不能正确解释前震与主震、主震与余震的物理机制,也不能正确解释地温、地电、地磁异常及动物反常等前兆规律;为什么在没有脆性岩石的热地幔中仍有地震发生?为什么地震多在已经断裂的岩石及地壳裂缝中发生?总之,它把地震的结果之一的岩石断裂,片面的理解为地震的成因,把实验室里的小块岩石样品错误地等同于四分五裂的地壳结构。

因为对地震的成因认识错误,所以对准确预报地震的研究进展缓慢。

一、地震及火山爆发的物理实质我们从对电磁荷的多种量级层次的分析认识中,从对星体及地球的电磁场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辨证认识中,从地震及火山爆发的各种前兆现象的物理机制可能性地探讨中,从前震、余震与主震的关系,及地下核爆炸、蓄水注液引发地震的机理分析中,认识到:地震及火山爆发是地球电磁场变换中切换电场放电所激发的高能电场中的高能、高密等离子体介质的聚变性(及燃烧性)爆发效应。

云南省姚安县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NCEP的异常现象

云南省姚安县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NCEP的异常现象
垫!

Sci ence an Techn o Inovaton d ol gy n i Her d al
环 境 科 学
云南省姚安县地震前天体引潮 力和 N E C P的异常现象
胡刚强 诸 一行 马未 宇 应宁宸 ( 浙江 师范大学 浙 江金华 3 1 0 2 4) 0 摘 要: 本文采 用天体 引潮 力对地 震诱发作 用计算模 型和N E 数据提 取异 常增温信 息, cP 分析2 0 . . 发生在我 国云 南省楚 雄彝 族 自治州 0 97 9 撬 安- M 6 0  ̄ s . 级地震 。 - 分析表 明 : C P N E 异常增 温图像 可以较好 的反映地 震构造活 动时 空演变过程 , 并且 天体 引潮 力对地 应 力处 于临界状 态的活 动断层 具有 明显 的诱 发作 用 。 两者的 相互 结合分 析对 于地 震的 预报 具有指 导作 用 。 关键词 : 姚安 天体 引潮力 异常增温 N E CP 中图 分 类号 : 3 . 2 P 1 78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4 0 8 ( 0 o 0 () 0 1 — 2 l 7 — 9 X 2 1 ) 2a一 l 1 0 6
Ab ta t Th a n r l e e a u e ie n t e e e ta td s r s t i g r n a e wo a c n t n t i g i e r h u k f r c s . h s r c : e b o ma t mp r t r r s a d h c l s i l i e t e s r g e i g r t f s i a i g h n s n a t q a e o e a t T e
te h M s . e r h u k t a o c r e i Yn a Yu n n r v n e f 6 0 atq a e ht curd n o’ n. n a p o i c o Ch n o J l 9. 0 9. s l i i a e t a t e e e t a td ia n uy 2 0 Re u t nd c t d h t h c l s i l i e s r s t i g r n h s t i g r ng fe t n t e c i iy f f ul n y t h tme wh n he e r s r s i i c i i a sa u a d t e s r g e i g a a r g e i e f c o h a tv t o a a t o l a t e i e t t r a t e s s n r t c l t t s n NCEP t m p r t e i a e c n s w t e p o e s o s a i ~t mp r l d v l p n o Ya a e r hq a t c o i a t vi i s. e e a ur m g s a ho h r c s f p t o e 0 a e e o me t f o’ n a t u ke eo t e n l s s o t e r d c i n f a t q a e h s a u d n r l o i a i n f h a a y i f r h p e i t o o e r h u k s a g i i g o e.

文安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NCEP的异常现象

文安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NCEP的异常现象

文安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NCEP的异常现象周波;张正煜;瞿有田;马未宇【期刊名称】《地理信息世界》【年(卷),期】2009(007)001【摘要】利用天体引潮力对地震诱发作用计算模型和NCEP遥感数据提取异常增温信息,分析2006.7.4发生在我国河北文安Ms5.1级的地震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天体引潮力达到峰值时段,天体引潮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增温异常图像呈现出震前异常增温经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平静的演变过程,该过程反映地震构造由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积聚→地震爆发→平静的一般过程.【总页数】4页(P67-70)【作者】周波;张正煜;瞿有田;马未宇【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浙江,金华,321004;甘肃省环境保护局,甘肃,兰州,730030;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2.4【相关文献】1.地球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九江地震NCEP异常增温和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初步研究 [J], 马未宇;徐秀登;徐保华;郑栋;卢福水2.甘肃岷县Ms6.6地震前天体引潮力与OLR异常间关系的研究 [J], 魏志恒;康春丽;马未宇3.NCEP温度图像与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结合作地震短临预测初探——以2003年7-8月3次西藏地震为例 [J], 马未宇;徐秀登;张行才;吴华锋;徐保华4.云南省姚安县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NCEP的异常现象 [J], 胡刚强;诸一行;马未宇;应宁宸5.九江地震NCEP异常增温和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初步研究 [J], 马未宇;徐秀登;徐保华;郑栋;卢福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潮汐对地震的影响

潮汐对地震的影响

潮汐对地震的影响作者:王秀娟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7期摘要:潮汐激发地震的现象非常明显,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利用M7.0级以上全球地震目录,分析7.0级以上地震和潮汐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7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之内即日月大潮或日月小潮。

利用潮汐组合激发地震双周循环,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

关键词:地震,潮汐,双周循环引言地震的形成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从天体物理学上看,太阳系其他天体产生的引力可作用于地球,即天文潮汐,相比较于其他行星而言,月球对地球产生的引潮力较大,有研究表明大地震与天体引潮力的变化存在关系。

从表面上看,地震的发生是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转向心力、地幔热液对流作用下发生了运动,但实质上板块运动与天体引潮力、太阳黑子活动等事件存在关联,在这些外部因素的诱导下,引发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化,导致地震的发生{1}。

1.数据来源2015年-2018年7级以上地震目录(如下表))。

2015-2018年地震目录2.研究方法与手段为探究潮汐因子对地震的影响,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利用2015年-2018年7级以上地震目录,选用地震频率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相关领域应用效果良好。

因而,在本文中的应用结果也是可靠的。

2. 2 潮汐影响分析2. 2. 1 统计分析组合激发地震双周循环,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

固体潮对地下水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1)月亮、太阳等天体引潮力使地壳含水层的疏密程度发生变化,影响到含水层的孔隙度,从而使地下水发生变化,引起井水位的波动;(2)天体引潮力使断裂层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对出于断裂带的水井水位产生影响。

同时考虑月球和太阳潮汐椭球,则在每月朔、望月(即农历初一、十五),月球和太阳潮汐椭球长轴方向相同,月球和太阳潮汐相互叠加,形成朔、望大潮;上、下弦之日,月球和太阳潮汐椭球长轴相互垂直,月球和太阳潮汐部分相互抵消,形成上、下弦小潮。

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前OLR涡度场异常分析

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前OLR涡度场异常分析

125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前OLR 涡度场异常分析陶月潮 李军辉 王 俊 何 康 郑海刚 王雪莹 陶 媛 方 震(安徽省地震局,合肥 230031)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地震科学家相继开始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尝试。

我国地震学家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探索地震热红外辐射前兆领域,也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

地震发生和孕育过程中,伴随许多与电磁辐射相关联的“震兆”现象。

卫星遥测长波辐射通量即“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作为反映地-气系统电磁辐射能量的一部分,有可能是监视和预报地震的一种新途径。

因此,笔者将卫星遥测长波辐射通量变化的分析,应用于震情跟踪工作,分析了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前长波辐射通量涡度场异常特征。

(1)资料选取及处理方法。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 系列极轨卫星遥感的“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数据资料,截取出以我国为中心的矩形区域范围数值作为分析数据。

为避开太阳辐射的影响,采用夜间的观测数据,处理成可用于mapsis 软件绘制等值线图的GRD 格式文件,将OLR 数据与地理经纬度通过软件进行关联。

处理得到长波辐射月均值和月均值涡度场资料,主要研究区域为华东地区(113°~124°E ,29°~37°N )。

月均值涡度场分析:“涡度”是指OLR 经纬网格数据中任一网格点位的辐射强度与其相邻网格点位辐射强度的差值,表达式为:式中,),(,,j i j i m y x S ∗ 为某一网格点位每月涡度值;),(,,j i j i y x S 为该网格点位每月OLR 平均值;x 为纬度,y 为经度;i ,j 为任意网格点位。

(2)资料分析。

华东地区,1979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分析发现,9次地震发生前1~3个月OLR 月均值涡度场出现高值或显著增大,对应率达81.8%。

由于逐月涡度场计算结果中高值的出现率较大,因此,存在严重的虚报问题。

2018年乌鲁木齐MW5.1地震前地磁异常分析

2018年乌鲁木齐MW5.1地震前地磁异常分析

Ⅱ-142018年乌鲁木齐M W 5.1地震前地磁异常分析艾萨•伊斯马伊力※ 高丽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 830011)中图分类号:P315.72+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0332018年1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发生M W 5.1(43.57°N ,87.42°E )地震,发震构造为柴窝铺南缘断裂,断错性质为逆冲类型。

利用P 波初动方法计算得到本次地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与发震构造断错性质不一致。

地震发生后,乌鲁木齐、昌吉等地区均有强烈震感。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场及较大范围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可能伴随着地下电导率的某种变化,从而使变化磁场的感应场产生一定的异常并反应到地磁日变化上来。

这种日变化在地磁垂直分量Z 上反映最为显著。

本次地震前,震中周围位于北天山断裂上的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台地磁测项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地磁场异常变化主要在地磁垂直分量Z 日变幅逐日比、加卸载响应比、低点位移以及日变化空间相关法等地磁分析算法上更为突出。

加卸载响应比法是利用地磁扰动场作为探测信号,应用能反映地震磁效应的Z 分量作为响应函数,以正常情况下的介质响应作为背景,提取因地震引起介质电导率变化而产生的响应比异常来预测地震。

地磁逐日比方法是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地磁分析方法,是地磁垂直分量前后两天日变幅度比值。

加卸载响应比、逐日比异常特征为单天多台准同步超阈值异常。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是基于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磁静日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形态是基本一致的,有明显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地震地磁异常可导致地磁日变化形态畸变,这种畸变将导致日变化相关系数R 下降。

地磁低点位移方法即日变极小值出现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

近些年的震例研究表明,以上震磁异常提取方法在中强地震前均有一定的异常反映。

莎车Ms5.2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异常初探

莎车Ms5.2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异常初探

0 引言
地 震是 地球 内部 的一种 力学 过程 , 其力 源来 自地球 内部 , 当震 源 系统岩 石 中的构 造应 力达 到或接 近 临界状 态时 , 外界 因素 , 如天 体 引潮力 等 的影 响 , 在一定 条件 下可 能诱 发地震 ( 延兴 李 等 ,0 1 。地震 过程 和地 震 的发 生 过 程 复杂 , 震前 无 法 预 知 震源 处 介 质状 况 和构 造 特 征 。 20) 地 很难认 定 引潮力 是 引起地震 的主要原 因 , 是 当地震 孕育 达到 临震 阶段 , 源 区及 附近应 变 能 但 震
峰 一 衰 减 一 平 静 的演 化 过 程 ; 现温 度 异 常位 置 与震 中位 置 有 较 好 的 空 间对 应 关 系 ; C P温 度 异 出 N E
常 研 究 在 地 震 前 兆 研 究 中有 较 好 的实 用 价 值 。
关 键 词 莎 车 Ms . 2地 震 ; 5 天体 引潮 力 ; 度 异 常 ; E 温 NC P资 料
地应 力 达到 临界状 态是 一个 关键性 的问题 ( 陈荣华 等 ,0 6 。 2 0 ) 自2 0世 纪 8 O年代 末 , 随着卫 星遥感 技 术 的迅 速发 展 , 在地震 预测 研究 中提 出 了新 的预测
方法 和 手段 , 即卫 星红 外遥感 技 术在地 震预 测 中的应 用 ( 元生 等 ,0 4 。大震前 出现热 红外 张 2 0) 异 常变 化 已经被 国内外 学 者所接 受 。1 8 9 8年 前 苏 联 科 学家 Gon 在研 究 中亚 地 区 地震 r yV I 时 , 现许 多 中强震 前 出现卫 星热 红外 ( 0 5 1 . m) 常波动 现象 , 发 1 . — 2 5t 异 t 引起 地 震学 界 和遥感

天体潮汐力触发地震

天体潮汐力触发地震

天体潮汐力触发地震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3年第6期地震的形成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从天体物理学上看,太阳系其他天体产生的引力可作用于地球,即天文潮汐,相较于其他行星而言,月球对地球产生的引潮力较大,有研究表明大地震与天体引潮力的变化存在关系。

从表面上看,地震的发生是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转向心力、地幔热液对流作用下发生了运动,但实质上板块运动与天体引潮力、太阳黑子活动等事件存在关联———在这些外部因素的诱导下,引发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化,导致地震的发生。

对地球产生作用最大的天体引潮力来自月球和太阳,两者处于同一数量级上,月球引潮力大约是太阳引潮力的2.2 倍,至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产生的引潮力几乎可忽略不计,即便八大行星连成线产生的引潮力也只有日月系引潮力的1/26 000,相差多个数量级。

从国内外的多个研究结果可知,科学家们对天体引潮力与地震的关系十分感兴趣,认为大地震与天体引潮力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比如意大利亚平宁山脉地震统计结果显示,地震频率随着半日潮东西分量的增大而增加,而且在不同构造带上发生的地震与引潮力东西向的水平分量存在相关性,可以认为由天体引潮力触发地震的诱因是水平分量。

当板块边缘或者断裂带的构造应力逐渐积累增大,并处于临界状态时,天体潮汐力对地震的触发机制就显得尤为明显。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处于临界状态的构造应力非常容易受到潮汐应力的干扰,当后者超过前者两个数量级时,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并形成地震。

在对中国70 多个断层面强震的调查显示,当潮汐剪应力沿着断层错动方向作用时,可触发地震形成,潮汐剪应力对前缘斜滑型地震和走滑型地震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发作用。

由于月球引潮力的作用,使得科学家们开始探讨月相与地震之间是否存在规律。

传统经验认为,朔、望时引潮力对地壳浅源地震的发生概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在满月和新月时分,太阳、月球和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叠加的合力将达到最大值。

研究结果认为,满月和新月时段对地震的触发深度为5~20 km,在小于5 km 时触发作用较为明显。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l潮汐调温说 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
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
收稿日期:2007—07—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774228)和吉林大学社 会科学精品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杨冬红(1979一),女,博士研究生,计算地球物理专业。 E-mail:yangxx@jlu.edu.cn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强潮汐不仅影响大气潮、海 洋潮,而且影响地球固体潮和岩浆潮。大气环流、海 洋环流、地震火山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嗍。3个月亮赤 纬角变化周期,对应3个黄河枯水期与丰水期转换 期,对应一个拉马德雷冷暖位相交替周期,对应一个 8.5级以上大震强烈与减弱变化周期。这种55.8a的 一一对应关系,表明天文变化、气象变化与地质变化 的一一对应性,以及准60a变化周期中月亮赤纬角 变化所起的主要作用。
图1潮汐强度变化的1800年周期
2潮汐调制降水说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
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
亥水文站1920--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
此间数十个气象站40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
论,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
了5个枯水期和4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
年、194卜1951年、1968--1970年,地球平均扁率变
小,地球自转变快。8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a变化周期:1897—1906—1914一1923—1932—
(28.6。),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最大,海洋深部冷水 上翻,冷却了其上方大气,阻碍全球气候进一步变 暖。全球最热年的排序:1998、2005、2002、2003、 2004,2006年,已经表明强潮汐对全球变暖的遏制 作用。2007年能否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是 对“温室效应说”和“潮汐调温说””的检验。让我们详 细记录,客观分析,拭目以待:气温是波动变化,还是 直线上升旧?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 年后气温可能相对升高。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预测地震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预测地震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预测地震(来源:科技日报)核心提示: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的天体,它受宇宙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月亮引力、太阳引力等,那么地震活动与这些天外因素有关系吗?本版从《天文学进展》、《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杂志摘编了两篇论文,分别从天文潮汐如何影响地震发生、如何利用潮汐形变资料获得地震信息等角度,对地震预测方法进行阐述。

名词解释天文潮汐主要指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对地球也有引潮力,但是,它们非常小,即使九个行星排列成一行时对地球的引潮力也只有日月引潮力的1/26000。

天文潮汐与地震吴小平(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冒蔚(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黄雍(云南省地震局)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的一种力学过程,然而地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天体,它受宇宙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天文潮汐就是一种力学因素。

天文潮汐主要指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对地球也有引潮力,但是,它们非常小,即使九个行星排列成一行时对地球的引潮力也只有日月引潮力的1/26000。

天文潮汐不仅从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对整个地球的运动产生影响,也从地质学的角度对局部地壳运动产生影响。

虽然地震的力源来自地球内部,但是,当震源系统岩石中的应力达到临界状态时,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系统的突变而发生地震。

基于这样的物理思想,国内外天文地震研究者们对天文潮汐与地震关系的问题一直兴趣不减。

然而由于地震过程和地震发生本身是一个复杂问题,关于天文潮汐与地震关系研究,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不同地震样本,所得结论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早期主要在地震的发生时间是否受天文潮汐的影响,后来多集中于地震与天文潮汐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日、月、地球的相对位置与地震从已有的研究看,天文潮汐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日、月、地球的相对位置与地震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月相、月黄经、日月高度、日月时角等位置参数分布与地震发生时间及频度之间的关系;(2)天文潮汐的周期与地震,这类研究往往先计算日月引潮力的某一周期分量的时间函数曲线,然后统计发震时间所对应的优势相位,或者直接从地震序列中提取潮汐周期成分;(3)天文潮汐应力与地震,主要研究日月引潮力在地球内部产生的潮汐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此方面研究主要针对大地震。

基于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的 OLR 异常初探

基于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的 OLR 异常初探

基于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的 OLR 异常初探尼鲁帕尔·买买吐孙;马未宇【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采用 NOAA 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1°、覆盖全球共360×181个格点,时间分辨率为1 d,时间起止为1954年至今。

计算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6.6级地震天体引潮力变化和 OLR 逐日时空演化背景图像。

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发生在天体引潮力由高峰(6月20日)→低谷(6月30日)→高峰(7月5日)的周期变化过程由低谷向高峰时段,可能显示引潮力对发震构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加速断面的滑动。

②+新源6.6级地震前后,亮温区域出现: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平静→发震→小范围增温的变化过程,即6月25日在震中东北出现小范围的亮温现象,6月26日起亮温区域范围增大,强度增强,6月28日亮温异常范围和幅度减弱,6月29日亮温异常消失。

6月30日发生了新源6.6级地震。

而7月1日又出现亮温,可能与6月30日的6.6级地震及其后面余震的发生有关。

该过程与岩石在受力破裂过程具有相似性,即岩石挤压→岩石微破裂→岩石破裂扩展→破裂终止等。

%Earthquakes are definitely a mechan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str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Many researchers have conducted statistical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estialtide forces (CTF)and earthquakes that prove that CTF may trigger earthquakes when the tectonic stress of the focal zone is at a critical stage. However,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he critical stage point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thus far.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signals have beenobserved prior to strong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OLR data describe the radia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which is believed to reflect energy changes in the earth-atmos-phere system that occurs prior to earthquakes. OLR has characteristics of a large coverage range. Because earthquake-related anomaly information of OLR is extracted and applied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OLR anomalies are highly useful for areas that are out of the monitoring range of the current precursory seismic networks. Moreover, these anomalies are helpful for monitoring the stress stage of tectonics. In this study, we us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satellite data to observe OLR data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with 1°× 1°resolution and attempt to analyze the OLR anomal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Xinyuan Ms6.6 earthquake through the periodic variation effect of CTF.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at a relativity high value of CTF, which it indicates that the CTF had a trigger effect on the earthquake.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one month before the earthquake, no OLR anomalies were noted near the Xinyuan area.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figures o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OLR increase were noted as initial rising on June 25 → continued rising on June 26 →reaching the peak on June 27 → weakening from June 28 to 29 → earthquake occurring on June 30. This evolution reflects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of the seismic fault under tectonic stress:micro breaking-rupture strengthening → accumulating energy (the decrease of stress)→ releasing ener-gy → shaking. These abnormal areas moved and expanded, and the earthquakeoccurred at north-east edge of the anomaly;the epicenter of this earthquake was not at the area of maximum abnor-mality. This result may be related to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underground environment of the epicent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can provide some clues for determining future seismogenetic times and for tracking the locations of the epicenters.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study of CTF with that of OLR anomalies to explore the catastrophic events of seismic faults under tectonic stress and to reveal the complex processes of the energy accumulated and released during an earthquake. We should emphasize that only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of CTF and OLR anomalies according to rel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insufficient for launching a theoretical model to predict the time and magnitude of future earthquakes in a particular region.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anomalies for earthquakes is not complete;therefore, additional case studies are needed.【总页数】7页(P682-687,704)【作者】尼鲁帕尔·买买吐孙;马未宇【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甘肃岷县Ms6.6地震前天体引潮力与OLR异常间关系的研究 [J], 魏志恒;康春丽;马未宇2.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OLR异常 [J], 任静;康春丽;马未宇;杨天青;林向洋3.莎车Ms5.2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异常初探 [J],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张永仙;马未宇;阿里木江·亚力坤4.基于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的 OLR 异常初探 [J],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马未宇;5.云南省姚安县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NCEP的异常现象 [J], 胡刚强;诸一行;马未宇;应宁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震前地气系统长波辐射(OLR)异常的成因

强震前地气系统长波辐射(OLR)异常的成因

强震前地气系统长波辐射(OLR)异常的成因
康春丽;韩延本;刘德富;曹忠权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2008(23)6
【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1月9日发生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改则6.9级地震,分析了卫星遥感我国西部地区长波辐射(OLR)信息场的月际和日际变化特征,研究了临震前震中区附近长波辐射的显著增强与其所处大气压力变化的同步关联现象,认为震前长波辐射异常征象的成因可能源自大气而非地热,临震前的大气压力增强是改则6.9级地震发生的诱触发因素,而长波辐射变化信息可作为表征大气诱触发地震动力的一个重要指征物理量.
【总页数】6页(P1703-1708)
【关键词】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临震辐射异常成因;大气压力诱触发地震
【作者】康春丽;韩延本;刘德富;曹忠权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OLR异常 [J], 任静;康春丽;马未宇;杨天青;林向洋
2.青藏高原云对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强迫的气候研究 [J], 刘艳;翁笃鸣
3.中国地区云对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强迫的气候研 [J], 刘艳;翁笃鸣
4.中国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的气候特征 [J], 翁笃鸣
5.新疆OLR基本特征及强震前的异常现象 [J], 郭卫英;王琼;高歌;高小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芦山7.0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芦山7.0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芦山7.0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戴勇;高立新;王树波;赵铁锁【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年(卷),期】2014(35)1【摘要】The characteristic of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eddy fieldfrom February 2013 to May 2013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there exist th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omalies of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eddy field before Lushan7. 0 earthquake,which did not occurre in the same period from 2009 to 2013. It is proved that OLR increase before some large earthquakes by this earthquake case.%分析2013年2-5月芦山地震震中区域长波辐射涡度场空间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芦山7.0级地震前存在涡度场明显增强的异常现象,2009-2013年同期并未出现。

这一震例再次证明,在部分大震前OLR存在异常增强的变化。

【总页数】3页(P27-29)【作者】戴勇;高立新;王树波;赵铁锁【作者单位】中国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中国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中国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中国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芦山Ms7.0地震长波辐射异常现象 [J], 郭晓;张元生;魏从信;钟美娇;张璇2.岷县、漳县交界6.6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J], 戴勇;高立新;张延芹;陆颖哲3.岷县、漳县交界6.6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J], 戴勇;高立新;张延芹;陆颖哲;4.中国大陆几次强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J], 郭晓;邹锐;张璇;王莹5.中国大陆几次强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J], 郭晓; 邹锐; 张璇; 王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电磁波观测手册

地震电磁波观测手册

地震电磁波前兆台站观测知识手册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2007-10-9第一章地震电磁辐射现象及我国研究工作概况第一节我国历史上对地震电磁辐射现象的观察及古人震兆经验的记载根据《地震光》一书中所收集的资料表明,早在我国两千七百多年前的周幽王二年间,陕西岐山曾发生大地震。

《诗经》记述了这次地震前大气中的发光现象:当年的十月“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白川沸腾,山冢萃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描述震前发生地光似如震电。

继后发生地震,大地剧烈颠簸,山体骤然崩塌。

高岸移为谷地,深谷变成了丘陵。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宁夏隆德县县志还记述了我国古人将这种现象作为震兆经验,曰:“夜半晦黑,天忽然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

”根据这一经验说:深夜,天很黑暗的情况下,忽然发起光来,就象中午的日光那样明亮,看样子定会发生地震。

类似的历史记载,真实地描述了我国历史上一些大地震前的异常发光现象。

而且这种震前发光现象有一定的重复性,因此才能在古人的长期遭遇中形成震兆经验。

这种伴随地震而产生的大气发光现象也是由于电磁效应所引起的。

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的实验研究结果已初步揭示了它的奥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岩石破裂时产生电子发射,此时外逸电子激发震中区周围的气体而产生光辐射。

我国有关震前地光的文字记载比国外最早期的历史上的发现还要早半个多世纪。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讫今为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记载地震电磁辐射现象及其震兆经验的国家。

但由于震前发光现象的“时间提前量”甚短,而且很不容易被记录下来。

因此,具体应用现今的地震预报是比较困难的。

第二节近代新发现和十几年来我国所进行的观测及研究工作概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电器及电子设备在世界各地普遍使用。

而且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覆盖范围越来越宽阔,对外界电磁信号的感受能力也越来越灵敏。

这些电子设备的放大器输入端的外接天线或金属导体处于地震电磁辐射场内便接收到。

“异常信号”,这些“异常信号”会对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造成干扰,于是就会表现出“非正常的情况”。

中国大陆地壳地震震中分布的卫星磁异常约束

中国大陆地壳地震震中分布的卫星磁异常约束

中国大陆地壳地震震中分布的卫星磁异常约束魏荣强;于磊【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2(055)008【摘要】Earthquakes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 are more dangerous, but they are distributed diffusely, especially in China. Therefore available and reliable earthquake risk information is very important. At present the risk information of earthquake is mainly from instrumental and historical catalogs, geodesy or tectonics, which needs more data or constraints from other geo-scientific data. Here we presented such a constraint from satellite geo-magnetic field. For epicenters of the earthquakes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 of China, study here shows that most of them 080%) are at or near the zero-contours of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crustal magnetic induction at the surface observed by the satellite,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magnetic induction from a line concentrated force (earthquake) in a magnetized half plane.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 factors, such a constraint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raditional data provides more detailed risk information on the seismicity in the crust. This constraint can also be used as an early and rough monitor for the shallow earthquakes before the further work of instrument, geodesy and tectonics.%陆壳中的地震更危险,但其分布更具有弥散性,尤其在中国大陆地区;因此可靠且易用的地震警示信息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这类信息主要来自历史地震目录,大地测量及构造等资料,还需要补充其它的地学资料.本文提出一种来自卫星地壳磁场的约束.对于中国大陆的壳内地震(Ms≥5.0),研究表明其大都(80%以上)位于卫星地壳磁场的垂向磁感应强度分量的零等值线上或附近,并且理论上可以用一作用于半无限磁弹性平面中的集中力所产生的磁场分布来进行相应解释.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种新的独立于传统资料的约束,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地震警示性信息.同时,在缺少历史地震目录,大地测量及构造资料的地区,这种约束可作为一种先导性的监测信息加以使用.【总页数】8页(P2643-2650)【作者】魏荣强;于磊【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中国大陆走滑断层段强震非均匀分布特性及其在工程地震中的应用 [J], 周本刚;冉洪流;宋新初;周庆2.利用地震矩张量与GPS资料推算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能量分布特征 [J], 荆燕;李宏;熊玉珍;范良龙;张世中;孙起伟;董建业;刘凤秋;王海忠3.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与中强震震中分布关系 [J], 顾春雷;张毅;顾左文;王行舟;王雷;徐如刚;朱志春4.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地震分布规律(一) [J], 徐常芳5.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地震分布规律(一) [J], 徐常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8
中国地震
31 卷
不仅在时间域上具有一定指示作用,还为热异常表 现 的 构 造 运 动 和 地 应 力 强 度 判 识 提 供 支 持( 马未宇等,2006a) ,本文选择我 国 地 形 地 貌 复 杂 的 云 南、西 藏 地 区 4 次 地 震 前 的 长 波 辐 射 OLR 异常增强特征对引潮力变化 进 行 性 探 索,对 检 验 这 一 方 法 的 有 效 性、丰 富 技 术 手 段 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 31 卷 第 2 期(447 ~ 455) 2015 年 6 月
中国地震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Vol. 31 No. 2 Jun. 2015
任静、康春丽、马未宇等,2015,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 OLR 异常,中国地震,31(2) ,447 ~ 455。
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 OLR 异常
任静 康春丽 马未宇 杨天青 林向洋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 5 号 100045
摘要 利用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模型 和 地 面 长 波 辐 射 ( OLR) 数 据 资 料,分 析 2010 ~ 2011 年 云南、西藏地区的 4 次 M5. 0 以上地震震前 OLR 异常,探讨了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即天体引潮力 周期与红外异常发展的关联特征。结果显示:以临近发震时刻所在周期引潮力值最低点日期为 OLR 参照背景,获取的地震前后 NOAA 长 波 辐 射 OLR 日 增 量 分 布 图 像 显 示:震 中 附 近 热 异 常 明 显 ,异 常 受 构 造 控 制 ,且 其 分 布 与 断 裂 关 系 密 切 ;异 常 演 化 经 历 起 始 -加 强 -高 峰 -衰 减 -再 增 强 -发 震 平 静 的 过 程 ,符 合 岩 石 因 应 力 增 加 而 破 裂 的 规 律 。 一 方 面 表 明 地 应 力 的 临 界 状 态 演 化 过 程 可 通 过 OLR 辐射变化来反映。另一方面表明引潮力可以改变构造内部地应力的状态。
目前提出的热红外异常信息识别方法主要 有 图 像 解 译、差 值 分 析、透 热 指 数、亮 温 增 温 异常点对比等,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叶秀 薇 等,2010) 。研究 显示,正常背景 选择的 差 异 性 对研究结果有较大影响,这主要由于基于统计原理 的 多 年 平 均 算 法 消 除 了 由 短 期 构 造 快 速 变化造成的热辐射波动。地震是地球构造应力 积 累 达 到 一 定 强 度 后,突 破 了 岩 石 弹 性 破 裂 临界值,快速释放的过程,故而探 索 地 震 学 与 力 学 相 关 联 的 算 法,具 有 一 定 的 价 值 ( 李 延 兴 等,2001) 。天体引潮力是诱发地应力累计到临界状态 发生 地 震 的 重 要 外 部 诱 因 之 一,而 探 究震前增温与天体引潮力变化,与地震活动表 现 出 的 增 温 异 常 现 象,在 本 质 上 是 一 致 的,反 映的都是构造运 动 达 到 一 定 程度 发 生 突 变即 短临地震 活动发生 在 临 界 点 的 判 定 问 题 ( Matthew et al,2011) 。另外,天体引潮力作为目前唯一能够预先计算出地球形变的物理量,
震中位置 (°)
32. 4°N,93. 0°E 31. 3° N,103. 7° E 31. 3° N,100. 9° E 25. 0°N,98. 7°E
震级
5. 7 5. 0 5. 3 5. 2
震中所在 断裂带
巴 青 -类 鸟 齐 映 秀 -北 川 鲜水河 龙门江
图 1 给出了这 4 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与震区活动断裂分布。
[收稿日期] 2014-06-19;[修定日期] 2015-04-10 [项目类别] 星火项目“基于大气温度垂直分层三维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XH153704) 资助 [作者简介] 任静,女,1987 年生,主要从事地震应急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地震热红外卫星遥感应用研究。
E-mail:renjing19870824@ seis. ac. cn
图 1 震中与震区活动断裂(发震断层)分布图 ① http: / / www. ceic. ac. cn /
2期
任静等: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 OLR 异常
449
2 潮汐计算及地面长波辐射数据处理
2. 1 潮汐的计算
月球和太阳引潮力引起的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变形称为固体潮。对地震具有触发作用的
天体引潮力主要是日、月潮汐引力( 张晶等,2007) ,固体潮汐 应力是固体潮在地 球内部 引 起
1 发震构造及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
1. 1 发震构造
发震构造的资料(表 1)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①。
表1
4 次地震地点
西藏聂荣县 四 川 都 江 堰 、彭 州 交 界
四川炉霍 云 南 腾 冲 、隆 阳 区 交 界
发震时刻 ( 年-月-日,时:分) 2010-03-24 10:06 2010-05-25 14 :11 2011-04-10 17:02 2011-08-09 19:50
关键词: 云南 西藏 地震 天体引潮力 长波辐射 OLR [文章编号] 1001-4683(2015)02-0447-09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科学家利 用 NOAA 气 象 卫 星 热 红 外 波 段 的 资 料 研 究 了 多 个 强 震 震例,进一步证实了震前热红外异常现象的存在。其中利用卫星遥 感地-气系统 射出的长波 辐射( OLR) 信息月平均数据,检 测 地 震 前 震 中 区 附 近 长 波 辐 射 异 常 特 征,取 得 了 许 多 有 应 用价值的成果( 叶秀薇等,2010) 。这些成果表明,地震 孕育 发生区 不仅可能有热现 象,而 且 有 以 辐 射 为 表 征 的 能 量 流 ,在 地 — 气 系 统 内 传 播 直 至 外 层 空 间 被 卫 星 遥 感 器 接 收 到 ,进 而 形 成了利用卫星对地遥感获取地震短期征兆信息的新技术途径( 康春丽等,200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