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澄明、发展取向与优化路径

“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澄明、发展取向与优化路径

“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澄明、发展取向与优化路径作者:宁启扬何健标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3期摘要高职产业学院是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实践载体,也是落实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社会多元力量协同参与办学的重要抓手。

在“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澄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困境,包括统筹与依赖的政校协同关系、松散与疏离的行企协同关系、传统与局限的校企协同关系等,为其发挥多元协同合作整体效能,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发展提供前提。

未来,高职产业学院的发展将以“三教”协同创新引领资源协同、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主体协同、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目标协同、以数字化转型达成治理协同为路径,推动实现多元主体资源的创新整合与育人成效的深层跨越。

关键词“三教”协同创新;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发展取向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28-07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系统谋划了我国教育体系中三种教育类型的一体化改革。

“三教”协同创新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新赛道。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以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为主要特征,汇聚了信息、人才、技术和物质资源,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多元力量协同参与办学的重要实践载体。

在“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探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困境和发展取向,对着力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协同矛盾,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职产业学院的实践发展与理论诉求(一)高职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产业学院是伴随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并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一、“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涵义解读“协同创新”的最早定义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中心的研究员彼得?凯莱( Peter Gloor )提出的,他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中介机构和用户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和融合,开展大跨度创新的理想组织模式,通过有效引导和制度安排,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融合,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加快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归趋。

[1]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概念也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被明确提出。

由此可知,“协同创新”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要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合作,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3]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协同创新就是打破封闭的科技创新实体间界限、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第四类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网络作用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科技规划纲要》的提出,彰显了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的几个重要方向: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多方参与协同创新 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高职纺织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方参与协同创新 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高职纺织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文|本刊记者 梁龙高职教育不仅是要培养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企业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共同探讨、相互渗透,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对接关系。

由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所创建的“高职纺织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通过多方参与构建“企业实训”课程教学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以企业所需岗位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和学习,开创了高职纺织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是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物质保障。

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亲自体验生产实践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参加企业管理。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又可以增强其岗位意识、组织纪律性和协作精神,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是不同于传统校园的教学模式。

”项目负责人刘建平介绍, 校企组建 “企业课堂”,不仅教学成果累累,还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该项目先后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江苏省特色专业、校重点教改专业;江苏省精品教材1本、教育部轻化教指委精品教材1本、校精品课程3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5本;常州市校各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8篇以及企业奖学金30余万元。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当今高职教育的趋势和难点,如何能找到合适的课题,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不仅可以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校企双方还可以签订横向合作项目,企业向学校支付研究经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进而申报纵向项目,争取国家财政资助,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该项目自实施以来,通过开展技能大赛和实践创新活动,成绩喜人。

其中,近五届学生取得高级工80%和中级工20%;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挑战杯”全国竟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三等奖、常州市首届创意思维大赛一等奖、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项、“大金杯”常州纺院与大金公司联办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以及指导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指导发表省级期刊论文3篇、江苏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4篇。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考

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考

( 一) 我 国经济社会 文化发展要 求高等职业 院
促 进企 业 、 大学 、 研究 机 构发 挥 各 自的能 力优 势 、 整 校 推进 协 同创 新
作 者简介 :陈志新( 1 9 7 6 一) , 男, 宁夏职业技 术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 向: 区域 经济 、 职业教育。
41
职 业 教 育
产机构 ( 大学 、 研究机构 ) 、 中介 机构和用户等为 了 进社 会 和谐 的重 要政 策选 择 和必 由之 路 。 实 现 重 大科 技 创 新 而开 展 的大 跨 度 整 合 的 创 新 组
织模 式 。 二、 推 进 高职 院校 协 同创 新 能 力的 战略 意义
协同创新是通过 国家意志 的引导和机制安排 ,
教 育 协 同创 新 , 对 提 高职 业 教 育 发 展 质 量 , 实 现 高 作 和资 源整 合 , 产 生 系统叠 加 的非 线性 效用 。 等 职业 教育 跨越 式发 展 目标有 着 重要 的意 义 。
协 同创 新 的 内涵
胡 锦 涛 同志论 述 协 同创 新 问题 , 是 从 研判 国际 国 内宏 观 形 势 出发 的 ,他 深 刻 地 提 出 , “ 世 界 多 极
教 师论坛
职 业 教 育
2 0 1 3年 1 月下
推进 高等职 业院校 协 同创 新能 力的思考
陈志新

要: 本 文 通过 对 协 同创新 内涵 的理 解 , 阐 明 了推进 高 职 院校 协 同创 新 能力 的战 略 意义 , 并 从 观念
创新 、 校 企合 作 、 校校 联合 和制 度创 新 四个 方面研 究 探讨 推进 高职 院校协 同创 新 能力 的路径 选择 问题 。 关 键词 : 高 职 院校 ; 协 同创 新 ; 路径 选择

高职护理专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护理专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护理专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带着极为相似的教育理念和使命,有着得天独厚的契合关系。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课程结合体系研究,如何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力度,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创业无缝衔接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护理专业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一)破解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基础依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逐步转变,从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教育培养向应用型人才教育过渡,成为新时代人才教育培养新方向。

为此,高校必须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进行充分融合,进一步建立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以双创教育为核心开展教育拓展,使现阶段高校人才教育培养能与时代发展充分对接,提升高校人才教育综合能力,为其更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环境夯实基础。

从而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实效性、有效性,减少冗余复杂教育内容,促使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从重视教育数量向注重教育质量转变,为后续阶段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人才培养多元化,促进高质量就业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进行双向融合,是在提升大学生学习成绩之外,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及专业特点等,充分发挥各方面专业优势,以创新、创业发展为载体,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及文化素养,以健全大学生思想人格、道德品质及岗位创业、创新能力为基础,推进多元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推进,是为学习成绩尚未达到标准指标学生开辟另一条教育发展路径,让高校大学生无论学习成绩优异与否均能拥有美好未来。

(三)引领教育实践态势,深化协同育人注重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显性作用,教育效果是可视化的,而以思想为主的思政教育是隐性作用,教育效果是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的。

显性和隐性两种作用的相互结合,引领着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解析与制度思考

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解析与制度思考

关键 词 : 高职教 育 ; 协 同创 新 ; 价 值解 析 ; 制 度 思 考 作者 简介 : 易小芳 ( 1 9 8 2 -) , 女 , 湖北公 安人 , 武 汉 软 件 工程 职 业 学 院 助 理 研 究 员 . 研 究 方 向 为 高 等 教 育
行 政 管理 。
基金 项 目: 本 文 系湖 北 省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一 般 课 题 “ 高职 教 育 与 区 域 经 济 协 同 创 新 策 略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2 0 1 3 B2 5 7) 阶 段 性 研 究成 果 , 主持人 : 易小芳。
同创 新 前 范 式 基 础 上 , 对 高 职 教 育 协 同创 新 进 行 了 内 涵 界 定 和 理 念 凝 练 , 从 文 化 和 实 践 两 个 维 度 深 化 其 价 值 剖 析 , 提 出 了 高 职 教 育 协 同 创 新 的 路 径 选 择 , 即 高 职 教 育 协 同 创 新 的 内 在 基 础 — — 文 化 转 型 . 根 本 关 键— — 组 机调 理 . 重 要 保 障— — 政 策 制 度
的 战略 联 盟 . 促 进 资 源共 享 . 联 合 开 展 重 大 科 研 项

致地行动 , 但 又不 同于 合作 。 其 更 强 调 在 风 险 共
担、 利 益 共 享 的基 础 上 为 实 现 同 一 个 目标 而 通 力 协
作 ,以及 公平 诚 信 的合 作 环 境 。熊 彼 特 ( S c h u m. p e t e r )提 出 , “ 创新” 是将 “ 支 配 的 原 材 料 与 力 量 组
目攻 关 , 在关键 领 域取得 实 质性 成果 ” 协 同 创 新 计 划是 我 国在加 快经 济发 展方 式转 变 . 提 速 产 业 升 级 的 关 键 时 期 作 出 的 重 大 决 策 通 过 协 同 创 新 . 促 进 教育 与科 技 、 经济 、 文化 事业 的融 合 发展 , 提 高 国 家 整 体 创 新 能 力 和 竞 争 实 力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是 高 等 教 育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是 培养 生产 、 建设、 管 理 和 服 务 第一 线需 要 的高技 术应 用 型人 才 . 对 加 快 人 力 资 源 开发 , 落 实科 教 兴 国战 略 和人 才 强 国 战略 . 推 进 我 国走 新 型_ q 2 业 化道 路具 有重 要作 用l 1 高 职 院 校 要 1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

080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第9期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关深化产教融合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层出不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多主体性、多类型性、多层次性和多维度性等特征。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实现高职院校创新自身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创新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人才引领、产业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服务当地经济区域发展提质增效的有力保障[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对产教融合的机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双高计划”要求在全面提升高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社会需求、技能高超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要加强紧密合作,通过整合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多主体的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从而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在科技研发、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各主体间的合作多赢及社会共赢,保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继续向深层次推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作用。

在深入学习国家文件精神、理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改革,规划设计职教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建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应用科研体制,创新了“教学工场”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能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得到充分体现[2]。

1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1.1 制度体系不健全,未能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虽然国家对校企间的产教融合制动的政策文件较多,但在现实产教融合中缺少实际操作性、针对性及实践性。

从内容上看,大多政策属于原则性的宏观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政策的可行性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3],当前的政策明确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杜月云 陈 磊 周子平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及行业企业的支持和配合。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究①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究①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究①谭函梅,黄梦(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61)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多元主体协同这一理念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基于此,文章将从多元主体协同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以此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背景(一)时代的要求时代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变革,高职院校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创新已然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这意味着学生需具备不畏艰难、善于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未知的领域中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

(二)国家创新驱动的刚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被寄予厚望,要求成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

高职院校在这一背景下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刚需,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更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一环[1]。

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将会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时需要更贴近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多元协同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链构建研究”(编号:2022SJYB1874);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审计全覆盖背景下乡镇审计人员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编号:D/2021/03/2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编号:2023SJYB1850)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多元协同实践育人机制构建探索——以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为例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多元协同实践育人机制构建探索——以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为例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全面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不仅有技术特长,还要具备敬业精神。

因此,建设政行企校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确立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育人目标,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对职业教育不断得到赋能与强化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思政体系,促进协作创新,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

本文立足创新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机制,探索互联网+行业趋势下如何培养财经类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课程思政概述关于课程思政的定义,李慧玲、孟亚等指出课程思政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通过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大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

郑佳然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也就是说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都包含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保持一致[3]。

邱伟光指出,与大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有自身特殊的价值范畴,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的道德因素、人文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在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研究方面,孙杰认为要“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出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落实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上,要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就要打造德技兼修的专业课程体系平台[5]。

高国希等认为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6]。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在顶层设计之后,具体实施的关键步骤。

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适合的教学方法,从细节设计,让学生学习体验,并且领悟其中的精髓,是课程思政取得效果的关键。

高职教育中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思考与研究

高职教育中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思考与研究

高职教育中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思考与研究作者:王丽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期王丽华(东营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与传媒学院,山东东营257091)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体制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为了改革高校传统的办学模式,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机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因此,笔者提出高职教育中的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突出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机制,努力推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育人;四方联动;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59-02“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是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的,该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1]。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已远非某个单一主体所能承担,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具有学科综集、技术型人才密集等优势,在协同创新链条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一、传统的校企合作单一机制存在瓶颈纵观我国近些年来,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讲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并未建立起可行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1.政府虽然从法律层面上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但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转换力度不够,有关合作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渠道不够通畅,政府为校企合作建立的中介机构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据对168项科技成果转让的调查,其中通过中介机构转让的仅25项,占总数的14.88%,通过中介渠道获得科技信息的仅9项,占总数的5.36%,与国外相比,我国政府的作为已经对校企合作形成瓶颈制约[2]。

基于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邮政快递类专业为例

基于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邮政快递类专业为例
83
·2021年第 3期
四、复合型邮政快递类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2019年 6月, 教育部职成司出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规范人才培养 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最贴近产业需求的类型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满 足产业需求为目标。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应结合产业融合现状,以专业渗透等方式尝试从产业链的 视角为新的零售业态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产业培育复合型邮政快递技能人才。
(一)新零售企业跨界布局物流快递业 2019年 6月 21日,小米公司申请 提 交 的 “小 米 快 递”商 标 通 过 审 核。作 为 一 家 线 上 线 下 布 局 融 合 发 展 的 新 零 售 企 业 ,小 米 布 局 物 流 快 递 是 以 提 高 自 己 商 品 物 流 配 送 时 效 为 目 标 。 小 米 公 司 早 期 的 物流快递需求通过与如风达快递进行合作完成,但是第三 方 快 递 配 送 时 效 却 却 差 强 人 意。此 后,小 米逐渐将订单转向顺丰、圆通等快 递 公 司。物流快递业是商贸业和制造业的服务者,关乎着商品和服 务的交付和履约,各大新零售企业布局物流快递业,不论是以企业物流变身物流企业为代表的基于业务 的拆分合并,还是已有物流布局企业的生态边界拓展,或是企业基于资源的再创造,这种跨界将进一步推 动产业的融合。 (二)快递企业跨界入局新零售领域 线上零售业的高速发展成了近几年推动我国快递物流业迅猛发展的最大推手,在很多快递公司,网 购邮件占业务总量的 60%以上。随着快递企业数量的增加,快递业务的利润也被逐渐摊薄,随着线上交 易的发展,电商交易规模和用户增长速度均已放缓,利润的下降成为快递企业寻求新业务的最主要动力。 越来越多的快递企业进军“硝烟滚滚”的零售业,成为了商品的销售者。2017年,作为顺丰速运集团跨入 零售领域的标志———“顺丰优选”平台正式上线。同年,凭借丰巢职能快递柜布局社区写字楼,顺丰推出 了新的线上零售平台“丰 e足食”,圆通速递将快递配送点“妈妈驿站”升级为便利店“妈妈菁选”,出售果 蔬等约 600个品类的商品,同时还为社区居民提供快件代收寄递服务。物流快递对零售业线下线上的融 合起着支撑作用,从供应链优化、仓储布局、配送网络的角度,[3]物流是快递企业最大的优势。但快递企 业入局新零售也缺乏网上商城搭建运营经验,缺少品类管理、数字营销、社群运营的专业化人才,产业的 融合为邮政快递类技能人才培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

“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

“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作者:宋歌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05期摘要:创新与探索“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经济学理论入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理论与现实诉求,构建学校与企业间的长效运行机制,将教育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在人才培養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双向结构要素中有效促进全面深度融合。

关键词:四链协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引言产教融合的内涵是逐步演变逐步丰富的过程,起初只是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后来逐渐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则日渐被作为一种系统的制度安排,至2013年左右产教融合概念开始正式进入教育话语体系[1]。

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经济学理论视域下,探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人才和创新两个视角,改变过去单一地从校企两个方面来研究人才培养,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新形式。

一、文献综述产教融合起源于美国合作教育,该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发起,并在辛辛那提大学实施。

美国认为“合作教育”是将理论学习与职业相结合,旨在培养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为了让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用人需求,提高职业教育针对性[2]。

国外的产教融合主要是符合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

以德国与日本为例,两国作为二战后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崛起依赖于大量熟练产业工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两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工程实践技能不足的问题,发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优势,推动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该模式随后被各国学者所研究,并根据本国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适当改革。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因此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自90年代才有相关学者涉足其中。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职教师资:依据、实践与改进建议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职教师资:依据、实践与改进建议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职教师资:依据、实践与改进建议摘要:高职与本科院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是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的一种新探索、新模式。

该模式有其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现实依据。

合作院校以跨校协同为引领,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能产生“1+1>2”的协同育人效应。

建议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一模式,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制度,支持更多高水平本科院校参与协同培养。

关键词:高本衔接协同育人职教师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是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的一种新探索。

近年,广东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以协同创新理念构建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打通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培养通道,着力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职教教师。

一、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职教师资的主要依据(一)理论依据协同理论是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职教师资的直接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最初是由德国学者里尔曼·哈肯提出的,其主旨思想包含协同效应、支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目的是寻找组织的最优状态,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

其中,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系统中的两个及以上因素产生协同作用,发挥大于因素简单加和的效果。

协同理论的研究方法跨越了学科,为研究事物的发展、系统资源优化供了新的解决思路[[1]]。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结对合作,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双方共同围绕培养卓越职教师资的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二)政策依据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协同培养卓越职教师资得到中央及地方的政策的支持。

在中央层面,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2]]。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 步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的机制 和原理,探讨如何更好地发 挥协同创新在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中的作用,为高职教育 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 导。
THANKS
感谢观看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国内外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协同创新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 •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企 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发 展需求。
研究假设的验证与解释
假设提出
根据文献综述和实际调 查,提出关于协同创新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作 用的假设。
模型构建
采用适当的统计模型, 如结构方程模型或回归 模型等,对假设进行验 证和分析。
解释结果
根据模型分析结果,验 证协同创新对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的作用,并解 释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机 制。
05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化策 略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 的比重,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学习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 其更好地适应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鼓励教师参与协同创新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 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产教融合下的“1234”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以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为例

基于产教融合下的“1234”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以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为例

基于产教融合下的“1234”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以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为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是现代化建设大业,而“器”则是先进的检测手段。

我国检测事业是在五十年代与航空航天事业同时起步的。

当时的从业人员大都已届退休年龄。

许多单位的检测人员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象,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对检测人员的需求。

预计到2020年,机械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00万人,检测专业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属于小众学科,不会出现大热专业毕业生多而就业难的现象。

一、专业定位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成立于2008年,是江苏省焊接专业群主干专业,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家单独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是全国为数不多开设此专业的高职学校。

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既不属于大热专业又不属于机械制造领域重点专业,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且出特色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

依托我校企业办学优势,根据多方调研、走访、现场勘察等方式,我们将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定位为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为主体,主要面向高铁地铁等国有重大装备制造,辐射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压力管道安装等行业。

采用“三以三培养”模式—即以企业科学家为引领,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行业证书为抓手,培养从事“高大上”的设备操作工;培养能对产品进行理化测试工业技术分析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高认同企业文化的无损检测工程师。

致力于为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服务。

二、专业建设内容一句话:一个目标,两个突破,三项改革,四项重点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那就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突破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的瓶颈。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的改革;做好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工作。

三、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1)“433模式改革”—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经过调研和专家论证,立足“两个面向,三位一体”的中车职教办学理念,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从事产品检验及质量检测工作。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李栋(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89)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相比于高水平的大学,师资队伍较弱,缺乏教育资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为此,需要构建当地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协同育人体系,以有效应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真正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课程体系有待规范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刚刚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内容,不能有效地与社会经济主体进行互动。

同时,在学生学习方式、教授方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上,规范的、明确的范本缺失。

(二)专业师资匮乏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应运而生。

但目前还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是进行短时间、集中式培训。

而缺乏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主要是培训主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应加强系统化培训,培养“双创型”教师,使之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师生不具备较高的参与度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师生不具备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

同时因为缺乏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制约。

创业项目也主要是理论,含金量和技术性缺乏,创业计划也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四)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实践平台,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目前,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对顺利开展双创教育工作产生了制约。

二、协同育人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前,需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

与自身的办学定位相结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

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重点。

通过转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

(二)构建双创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构建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创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考

高职院校专创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考

- 287 -基金项目:2018年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策略研究”(编号:201709K18)。

作者简介:吴文彬,男,汉族,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高职院校专创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考吴文彬(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因此,实施高职院校专创结合育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专创结合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理念不先进、课程设置有缺陷、师资力量不足、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制约了专创结合的育人效果。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专创结合的师资队伍、改革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路径促进高职院校构建专创结合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模式2015年,袁贵仁指出,“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1]。

说明了现在国家高度重视高职的专创结合育人模式。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我国高职院校也开始探索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各高校开始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但是在进行专创结合育人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教育被弱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

一、高职院校专创结合的必要性(一)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国家也在极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创业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渠道。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使其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成功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
思考
【摘要】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校外政府、行业、企业等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育人;校内各职能部门、教学系部、专业教研室等之间的协同合作育人。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和设计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平台,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一、协同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理念的提出
现如今,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仍然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等问题。

使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等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培养目标。

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在协同创新理念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由不同主体参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实质是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在各主体之间整合不同的知识环境、不同的能力侧重、不同的
价值需求下,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协同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反馈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需要政、产、学、研、用等各方的通力合作,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对接平台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舞台。

二、协同创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1、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对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最真实反应是社会评价,这一评价并不是通过评价好坏起作用,而是借助于反馈机制做出相对准确的反应。

人才培养反馈机制需要结合校内与校外,协同建立。

通过深入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开展调研,获取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了解当前社会、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深入同类型大中专院校、在校生中开展调研,分析本校学生的优缺点以及竞争力,了解学生择业兴趣与意愿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分析专业对接产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专业职业岗位所面向的岗位素质和岗位知识能力结构,确定适应2-3个核心岗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求人文素质全、专业基础知识宽、专业核心知识精、岗位方向技能强。

3、明确职业资格证书。

充分利用反馈机制,分析专
业对接产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明确1-2个含金量高、能促进体面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业资格培养目标,实现“双证融合”,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

三、协同创新构建“点线面体”课程体系
1、“点线面体”课程体系的内涵。

“点线面体”课程体系是指以培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人”为目标,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等四大模块出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其中:“点”代表岗位方向课,培养学生面对岗位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岗位方向技能强;“线”代表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专业基础知识宽;“面”代表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满足行业需求时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深;“体”代表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文素质的,能够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人文素质全。

2、构建课程体系的三级协同创新机制。

课程体系的三级协同创新机制是指:1、构建院级协同创新机制,学院各教学职能部门与教学系部共同制订大学生素质培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体),为培养完整的人服务;2、构建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相关专业间共同制订以培养行业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面),为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服务;
3、构
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由专业与企业共同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方向课程(线、点),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

通过三级协同创新机制的,精细化构建“点线面体”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课程开设的时间、顺序上要考虑课程间的衔接,注意课程的前导与后置关系,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合理整合,避免专业知识体系中知识环节的缺失现象与课程间内容的重复现象。

3、开展课程标准建设。

围绕专业实施各类课程标准建设。

通过与校内外专家对课程内容的增减及前导、后续课程关系的协同研究和研讨论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解决教学内容重复、多余、缺失与衔接问题,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四、协同创新构建“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1、搭建技能实训平台。

搭建技能实训平台是要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点线面体”课程体系总体框架,构建适应学生专业认知、技能训练、综合实训为一体的创新型实训平台。

通过平台训练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强化技术技能,从而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的需求。

该实训平台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应用,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实训任务;又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校外实
训基地利用率;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支持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采取集训队模式的学生实践队措施,巩固技能实训平台,为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组建项目研发团队。

在技能实训平台的基础上组建项目研发团队。

发挥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成果以及科研团队的优势,将学生和老师、教学和科研、理论和实践有机协同。

高职院校应利用学校教师科研项目多,有在研项目教师多的优势开展项目研发团队学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中,通过在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业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3、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贯彻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技能实训平台和项目研发团队的基础上,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使创业教育引领专业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融入创新创业意识。

不断探索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专业教育方面的新途径新机制。

根据专业的特点,以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形式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类课程。

既进一步加强了创
业教育又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就业的机会,实现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学生创业典范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