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课制作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2、数一数
(1)指着数 (2)看着数
3、写一写
(1)数字1~10的笔顺 (2)照样子写
4、做一做
(1)上课常规要求 (2)将几何体图形描下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
《认识人民币》 《左与右》 《认识钟表》 《度量》
三、微视频资源介绍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系列微视频资源
1、说一说
3、写一写
2、数一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概念
平利路第一小学 汇报人:刘莉芸
目录
Contents
一 设计意图 二 设计内容 三 微视频资源介绍 四 制作方法 五 操作与应用 六 感悟与体会
一、 设计意图
二、设计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系列微视频资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
1、说一说
(1)听一听,说一说 (2)看一看,说一说
2 课后使用 微视频
微课为学生随时复习、 查阅提供了可能,更 好地消化重难点。在 学习过程中,学生若 遗忘了或没听懂知识 点,可以通过重新观 看微视频再现教师的 讲解过程。
六、感悟与体会
六、感悟与体会
(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促进老师自我学习和业务提升
感谢聆听
4、做一做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系列微视频资源
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模式
攻克教学重点、难点
四、制作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视频摄像工具拍摄——外拍式 (一 )
软件工具合成微课 (二 )
(三 ) 录屏软件录制——内录式
制作 方法
五、操作与应用
五、操作与应用
1 利用微课 导入新课
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 新颖的问题,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为新课 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 微视频。。

微型数学课程教案模板-小学版

微型数学课程教案模板-小学版

微型数学课程教案模板-小学版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数学内容:1. 数字与数的认识2. 加法与减法3. 乘法与除法4. 分数与小数5. 几何图形与空间关系三、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字的认知和理解。

-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概念。

- 帮助学生掌握分数与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转化方法。

-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板书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2. 游戏与活动法:利用数学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3. 问题解决法:通过提出问题和情景模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探究: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3. 练习: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或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练习成绩:通过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口头问答:随堂进行口头问答,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技能的理解程度。

4. 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准备相应的教案和教具。

2. 板书:用于呈现重点概念、公式和问题解决步骤等。

3. 数学游戏和活动材料: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准备相应的游戏和活动材料。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数字的认知和理解有待加强,他们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也存在一些困难。

小学数学优秀微课教案模板(多篇)

小学数学优秀微课教案模板(多篇)

小学数学优秀微课教案模板(多篇)第1篇:小学数学微课教案小学数学微课教案1、通过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不用测量如何求第三个内角2、从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让学生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用量角器量一量、计算得出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

4、用撕拼的方法得出各种三角形的内角。

5、用拼折的方法得出各三角形的内角和6、预习自测7、小结预习成果符宁舟20XX年-10-2第2篇:小学数学微格课教案小学数学微格课教案【篇1:四年级下册数学微格课教案】《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2、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提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分钟)出示本节课课题《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展示出本节课3个复习目标,并提出要求。

(二)复习(5分钟)1、复习除法的性质:2、复习乘法交换律:3、复习乘法结合律:3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1个数,积不变。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表示3 个数,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5、课堂练习= 3900 = 900(三)、及时训练、学生口答。

(1分钟)根据运算律,在里填适当的数。

42= 67(四)、老师小结简便运算的方法。

(1分钟)1、解题四步骤:(一看)看数据的特点,运算符号的特点,(二想)想用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三算)巧算、妙算;(四查)检计算是否正确。

2、养成自觉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习惯。

(五)开放与探究(2分钟)(六)想一想(3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课堂总结:(七)、拓展延伸。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八)、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4)

小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4)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方案《正方体的体积》设计主题:本节课是在学生把握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计算方法,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等基础上学习的。

在微课的设计上,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迁移到正方体体积公式方法总结,教学环节内容明确,环环相扣。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公式的“异”,到公式的“同”,也是为今后探究圆柱体积公式打下基础。

这节课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经历由长方体公式计算并总结正方体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把握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和字母表达式;二是理解并把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x高;三是会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问题。

设计主题鲜亮,学问点突出。

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统一公式的过程。

2.把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字母表达式,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在用已有的体积计算公式探究、总结新公式的过程中,感受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对象:五年级的学生教学流程:1.出示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图形,提出问题: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吗?为什么?2.学生尝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总结正方体体积公式。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

内容设计:同学们,你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并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正方体的体积。

瞧!这是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大头蛙提出一个问题: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吗?为什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学问,集合图清楚的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列示为3X3X3=27(立方厘米)。

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再计算3个正方体的体积。

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2X2X2=8 (立方厘米),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4X4X4=64 (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 X 1X1=1 (立方分米)。

小学阶段数学微课程教案模板

小学阶段数学微课程教案模板

小学阶段数学微课程教案模板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微课程1.2 课程主题(具体主题,例如:加减法运算)1.3 课时安排(总课时/单节时长)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例如: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具体能力,例如: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二、教学内容与过程2.1 导入部分- 教学活动:通过(具体方式,例如:故事、游戏、问题)导入课程-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建立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2.2 新课部分- 教学活动:讲解(具体知识点,例如: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展示(具体案例,例如:实际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3 练习与巩固部分- 教学活动:进行(具体形式的练习,例如:口算、笔算、应用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2.4 总结与反思部分-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反思能力三、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通过(具体方式,例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 评价标准: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教学资源:教材、PPT、练习题等-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等五、教学建议- 对学生的建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完成作业,主动请教问题- 对老师的建议: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 对家长的建议:鼓励孩子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保持沟通。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

汽车修理工作总结5篇篇1尊敬的领导:您好!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在汽车修理行业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以下是我对今年工作的总结,以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

一、工作经验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主要从事汽车维修工作,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等方面的维修。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汽车维修的核心技能,并能够独立完成各种维修任务。

在维修过程中,我注重细节和精度,确保每个维修项目都能够达到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二、专业技能在汽车维修工作中,我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和自学,我掌握了先进的汽车维修技术,如发动机故障诊断、底盘调校、电气系统维修等。

这些技能的提升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我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

三、团队协作在团队中,我始终与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我们共同完成各种维修任务,相互支持、互相学习。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满意。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团队建设活动,为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客户服务我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客户需求和反馈。

在接待客户时,我始终保持热情周到的态度,耐心听取客户需求,并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方案。

在维修过程中,我注重细节和精度,确保每个维修项目都能够达到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同时,我也积极与客户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维修进度和结果,让客户放心满意。

五、工作成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成功完成了多项汽车维修任务,涉及多个车型和品牌。

通过我的努力和专业技能,我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满意,并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公司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公司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工作展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服务客户。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此外,我还计划参加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以保持对最新汽车维修技术的了解和掌握。

七、总结与感悟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在汽车修理行业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和收获。

小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12)

小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12)

比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使学生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3.张老师买10kg苹果花了70元钱,每千克苹果多少钱?【设计意图:复习两数的倍数关系,意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学习比的意义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出“比”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教材情境图: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国旗问:这位航天英雄你们认识吗?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我国国旗。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展示的两面旗帜师:这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两面旗帜。

这两面旗帜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

你能用算式表示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1)长是宽的几倍?15÷10(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3.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还可以利用一种新的形式,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比(板书课题:比的意义)【设计意图:选举“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

通过两面长方形旗帜数据,引发学生提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同样为后面的选材作铺垫,凸显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三)探究新知,认识“比”1.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和后项顺序不能随便调换,并认识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小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33)

小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33)

《植树问题》微课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植树可以净化空气、美好环境,让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就是植树问题。

二、通过小研究一进行学习和探究。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小研究一(揭示问题,引起思考)。

1、学校计划在40米长的教学前中一排玉兰树,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呢?(1)教师分析:总长是40米的教学楼,每隔5米种一课,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树与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那么(讲解间隔数的含义)有几个5米的间隔米呢?就是有多少间隔数。

(2)那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

揭示思考提示2.方案一:(CAI依序演示40米的线段,从左到右依次每隔5米种一棵树。

)教师:这是一条40米长的线段,树与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如果是一头种一头不种,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我们仔细观察下,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对,此时的种树的棵树就等于间隔数。

40除以5等于8棵,即一头种另一头不种,需要8棵树苗。

3.方案二:教师:如果两头都种,需要多少棵树苗呢?(CAI依序演示40米的线段,从左到右依次每隔5米种一棵树。

)教师: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时的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是什么?对,棵树比间隔数多1,因此40除以5加1等于9棵,即两头都种树,需要9棵树苗。

4.方案四: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案吗?有,那就是两头都不种树,我们来看一下图解(CAI依序演示40米的线段,从左到右依次每隔5米种一棵树。

)。

教师:那么此时你又发现了什么呢?没错,此时的棵树比间隔数少1.列式:40÷5-1=7(棵)。

5.小结收获:教师:学习了小研究一,你有社么收获呢?(CAI教师边说边展示知识点,强调知识点)(知识点:一头种树时,种树的棵树等于间隔数,两头都种树时,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零头都不种树,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少1.)教师:相信通过摆一摆,又观察图解,你已经学会了植树问题当中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微课资料

微课资料

湖北省天门市多祥镇仙北中学小学五年级数学微课资料天门市多祥仙北中学马依娜“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一、学习指南设计意图1.课题名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可能性有大有小/2.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

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通过统计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不必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

3.学习方法建议: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推理一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感知可能性大小规律。

2,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逐步丰富对可能性事件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注意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动脑思考,经历“假设--假设--猜想--验证--推理--解释--应用”的过程,感知可能性大小的规律。

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

二、学习任务/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学(或阅读教材,或分析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通过复习回顾,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按一定方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自己总结可能性大小规律。

和判断,感知总结可能性大小规律,所以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问题一】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

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汽车刹车(坐公交车,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停下来的过程中动量变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时间长;急刹车阻力大,作用时间短。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二、新课教学(一)引导学生推导动量定理,并理解其特点〖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物体的加速度a=?〖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即:f合t=mv-mv=p`-p〖讨论〗在这个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新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通用6篇

新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通用6篇

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通用6篇5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第一篇1.导入环节:微课使用了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了一厘米的长度,然后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一厘米有多长。

这个环节相当细致,有理论有实践,几乎等同于讲新课了,不过设计者的精细用错了位置,3分钟的微课,导入环节用去了1分15秒,后面的讲授很显然要收到影响。

2.讲解新知环节:(1)微课通过测量一个不足厘米笔记本的厚度,启发学生探寻"比厘米还小的单位",通过数小格的个数,得知一厘米等于10毫米。

这一点是很巧妙的,问题从实践中来,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但是在数小格之前,就告诉学生"厘米包含了10个小格",然后再去煞有介事的数。

答案已经呈现,下面的实践还有意义吗?(2)知道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的之后,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去测量笔记本的厚度,全然忘掉了微课的学习任务"认识毫米",知道一个小格的长度是一厘米就算是认识了吗?在复习旧知环节,认识厘米的时候还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直观认识一厘米的长度,到了讲授新知环节,认识毫米的时候,就不能联系实际了,来个直观感受吗?除了直观感受,毫米在尺子上的刻度线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表示毫米的线都比较短,中间较长的是5毫米刻度线。

这样充分认识之后,后面的测量活动就非常好开展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定要把学生的刀磨快了,再去实践。

例如这个笔记本的厚度,知道了中间那个较长的刻度线是5毫米之后,根本不用数8个格,数三个就可以了。

3.练习环节:这一环节,测量的是蜜蜂的长度,根据情景设计还是一只活着的小蜜蜂。

既然是教学生测量,那么在案例上就要想想学生能不能有这个条件去实践。

对不起,这个环节学生是无法跟着参与的,总不能先暂停视频,然后到花丛中抓一个活着的小蜜蜂,再来测量吧。

不是我求全责备,制作微课时尽量想着学生跟着实践,不能想当然。

总评:从技术上来说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微课,教师语言、师生对话,设计得都非常出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系列微课名师优质资料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系列微课名师优质资料
解:
〔3,4,6〕=12
2
3
1
4
2 2
6
3 1
3 3
12+1 =13
答 : 10月13日
2×3×2=12
林東昱 製 許育瑋
例2、有一张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色纸,将它剪成 最大的正方形而不浪费纸,此正方形边长为几分米?
解:
(6,4) =2 6÷2 =3(长可剪成3个) 4÷2 =2(宽可剪成2 个) 答 : 此正方形边长是2分米。
已知每份数,求总数,应用公倍数的知 识。 求最大或最多的问题,多数是求它们的 最大公因数。 求至少或最少的问题,多数是求它们的 最小公倍数。
谢谢
宁都县黄陂中心小学黄荆花数学工作室
/gzndzsy/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 公倍数,一般都用两个数除以它们的公 因数,一直除到所得的两个商只有公因 数1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就得到这两 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 个商连乘起来,就得到这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 用:
已知总数、求每份数,应用最大公 因数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系列微课
李其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暑假期间,贝贝和明明去敬老院照顾老人。
7月7日她们都去了敬老院,并约定以后贝贝每
隔2天去一次,明明每隔3天去一次。
(1)两人下一次在敬老院相遇是几月几日?
(2)从7月7日到8月底,她们一起去敬老院的 日子有几次?
〖3、4〗=12 7+12=19 答:两人下一次在敬老院相遇是7月 19日。 A、可以用列举法解答 B、24+31=55(天) 55÷12=4 (次)……7(天) 4+1=5(次)

小学数学微课制作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微课制作教案模板

一、教案名称《小学数学微课制作:分数加减法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课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数加减法运算中的通分、化简和约分等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摄像机、麦克风等。

2. 教学资源:分数加减法相关图片、动画、习题等。

3. 教学时间: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现象,如水果分配、蛋糕切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为微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微课制作1. 分数加减法基本概念- 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 通过动画演示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2. 通分与化简- 介绍通分和化简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其必要性。

- 演示通分和化简的具体操作方法。

3. 约分- 介绍约分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其作用。

- 演示约分的具体操作方法。

4. 综合应用- 展示一些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 通过动画或板书形式,展示解题思路和步骤。

三、微课展示1. 教师播放微课,让学生观看并跟随操作。

2. 学生观看微课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习题,让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练习。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反馈。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看微课,复习所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微课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调整微课制作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1微课名称: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知识点名称:数线段的个数学科类型:小学数学教学环节类型:新课讲授教学活动类型:讲授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资源与环境:电子白板,录屏软件教学过程: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

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5分钟教学理念:创新。

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2、结合教学渗透理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汁图,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结合统汁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校运会中我们班好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的同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呢?班长来统计一下生1:我喜欢跳绳。

生2:我喜欢足球。

生3:我喜欢打乒乓球。

生4:我喜欢短跑。

……师:刚才班长已经把你们喜欢的体育项目都记下来了,那我们可以对这些原始数据做何处理呢?生1:制成统计表生2:制成条形统计图……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汁图,大家想从中学会些什么呢?2、提出学习目标(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巧算乘法》微课实录

小学数学教案:《巧算乘法》微课实录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巧算乘法》微课实录学科领域:小学数学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快速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提高运算效率。

教学重点:1. 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发现。

二、教学准备教学材料:1. PPT课件:《巧算乘法》微课实录2. 乘法口诀表3. 练习题教学工具:1. 投影仪2. 计算机3. 粉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巧算乘法》微课实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定义,复习乘法口诀。

2. 新课讲解(10分钟)讲解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乘法运算的过程。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快速计算,并通过例题演示。

3. 课堂练习(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乘法运算方法和乘法口诀的掌握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规律发现(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练习题中的数据,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总结乘法运算的技巧。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乘法运算方法和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乘法口诀,提高运算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熟记乘法口诀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乘法运算方法。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体会乘法运算的实用性。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课后作业评价内容:1. 学生对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快速计算的能力。

3. 学生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的能力。

七、教学难点突破策略1. 对于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发现,可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

视频教程
录制一些视频教程,供学生在 遇到问题时观看,自主学习和 解决问题。
网络互动平台
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供学生、 老师和家长之间交流学习心得 、解题方法等,形成良好的学
习氛围。
03
技术实现与平台选 择
制作工具与技术
01
录屏软件
使用专业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OBS等,可以录制高质量的微课
分层教学
0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长。
课程资源设计
课件制作
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结合图 文、动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练习题库
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库,包 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 供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所学知 识。
04
实施与评估
实施流程设计
01
02
03
04
05
1. 确定教学目标 2. 制作微课程 和内容
3. 发布微课程
4. 学生学习
5. 收集反馈
首先,需要明确微课程的 教学目标,以及要涵盖的 数学知识点。确保内容符 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 学课程标准。
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和内 容,制作微课程。微课程 可以包括视频、动画、互 动练习等多种形式,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制作好的微课程发布到 相应的在线学习平台,供 学生学习。同时,提供必 要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 过观看微课程、完成互动 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学 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 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 容和顺序。
在微课程实施过程中,定 期收集学生、教师、家长 等各方面的反馈,以了解 微课程的实际效果,并针 对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

小学数学微课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微课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运用。

- 通过具体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实物教具(如:分数卡片、正方体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准备好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入课题。

2. 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如何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讲解1. 介绍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 通过PPT展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3.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教具(如分数卡片、正方体等),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1. 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2. 题目包括: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等。

3.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分数,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分数实例,进行分析、总结。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6
直线
345
射线
2
7
线段
是非审判庭
判断:正确的打√,错的打×。
1、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1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 )
2、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长。
( √)
3、一条射线长5000米。
(× )
4、直线比射线长。
( ×)

线段、射线 和直线
——九江市浔阳区希望学校 朱文
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熟知的 金箍棒!


此时的金箍棒可以看做是一条线段:线段 有两个端点,有限长,能度量长度。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直线,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