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作文名师押题与评阅:命题解析
作文命题
2019年高考湖南某示范校模拟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现了“村村通”,脱贫致富的村民守护着绿水青山勤劳作,石桥河湾、稻田菜畦依旧,一派美好的田园风光里,他们编织着生活的梦想。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拥有了高速、便捷的生活,驱车驶过繁华的街道,留下一溜烟,又不把高楼大厦放在眼里了,时常回望能够安放心灵的田园。
请根据材料所示,对古往今来的生活方式有所思辨,谈出你的看法,帮助身边的人们对生活作出正确的选择。
要求确定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析
材料给出了两种相对性的生活方式取向,可以就这两种取向谈看法,当然“选择”不囿于这两种取向。但一定在对“生活方式”取向的“思辨”“谈看法”之内。
“古往今来”,只是做比照,落脚需在当下,需在“帮助身边的人们对生活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下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
在美好的田园编织生活的梦想;
走出大山,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城市是年轻人更为广阔的舞台;
身居闹市,心在自然;
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珍惜拥有,创造未来;
趁年轻到都市打拼积累物质财富,到年迈回乡村栖居安享精神家园;
此心安处是吾乡(生活取向的围城现象);
城乡一体化,处处好家园;
心灵净土最宜居;
……
材料中两种生活取向偏于乡村,相对“相反”性似嫌不够,让“思辨”打了折扣。且将展示的生活取向冠在了“脱贫致富的村民”“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整体上,事实并非如此(如农民工现象,大学生择业取向),以偏概全了。感觉命题材料有打磨空间。
这个题在认识上见高下,容易拉开距离,但也可能脱离就生活方式取向谈看法的任务,去谈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谈保命哲学与崇高理想,谈城市化进程的掠夺性等等。
主要问题
从阅卷情况看,不及格文章偏多,占到了21%,导致平均分也偏低了一点。
主要问题如下:
1. 大量铺陈城乡生活现象、场景,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洋洋洒洒,却无生活取向的实际内容。
2. 在“古往今来”人生态度上绕圈子,基本撇开了我们当今该如何选择。
3. 主题篇幅在例证革命先烈的生存状态生活取向,超出材料所划定“村民”与“都市人们”生活方式取向的定位。
4. 脱离生活方式取向而大谈生态文明建设之类,基本上与命题所提出的任务无干。
5. 离开材料所给生活方式取向的群体(人)而整体谈民族复兴。
6. 全文成为事例和名言的堆砌场(有的文章用到十多个事例),缺乏自己的“思辨”,自己的“看法”。
7. 所写只是旅游式的短暂体验,严格说来,还不是命题所划定的“生活方式”取向。
8. 写追随心灵的脚步,却离开城乡两个群体生活方式的取向,大谈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对心灵脚步的追随。
9. 古今中外引经据典谈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对命题要求的群体性生活方式取向没有实质性的回答。
佳作赏析
以中有足乐,不念归去来
[标题观点明确,且富文化意味。]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五柳先生含笑吟诗远去的背影,在中华文化血脉中种下一粒种子,当失意的文人劳形于案牍,郁愤于官场时,种子便悄然生长,牵动起愁绪和诗情。田园,仿佛成为了超脱世俗的精神家园。然而,千百年来,更多来自乡村的目光,也时时殷切地投向繁华。[概述两种生活取向,比原材料文字出彩。]不知这两种目光相遇,会有怎样的交集。[引发思考。]
对许多人来说,大城市似乎并不宜安居。这里的生活错综复杂,交织着利益与人情的博弈;钢筋水泥坚固而冰冷,却依然在夜半酒杯碰撞中响起梦破碎的声音。生活被无谓的忙碌吸干了水分,灰蒙蒙的天空也冲淡了对绿色遥远的回忆。不堪的现实充斥眼帘,思想的田园终于贫瘠至显出裂缝,终于有人写下“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般文艺的句子,放下肩上的琐碎,去看“那么大”的世界,“逃离不相信眼泪的北上广”,恰如那句概括《围城》的名言。[表达形象,言约意丰。]
乡村的确是美丽的,并且是愈发美的,所以它对“都市人”的吸引力,再大也不为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中,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已足够惬意,若是还有“绿蚁新醅酒”和一两位故人,基本上能满足“都市人”们的所有幻想。[文化积淀让表述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而如今的“美丽乡村”、“村村通”’又使农村摆脱了落后的一面,渴望回归“精神家园”的人们便不剩一丝顾忌。可是,“围城”外的人,却有自己的希冀。多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多少远走的游子将心底的梦想和家庭的未来装进行囊?如果有一天他们穿着过时而老旧的衣裳来到都市的大门却只见一座空城,如果有一天他们看见外表精致的知识人们居然对自己贫穷而落后的故乡趋之若鹜,他们的心中,会是怎样的失落和自卑?[连续反问,得劲。]
自古谋生皆不易!那位感慨“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诗人又是怎样在同是沦落人的琵琶声中湿透青衫。无论是在热土之上用汗水换来粮食,还是在喧嚣的俗世中艰难浮沉,都是在追寻自己心中的幸福。夏目漱石在《草枕》中写道,“难以安居的人世既然无法迁离,就要秉持宽容,让短暂的生命在短暂的岁月中过得更好。”我想,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理应更多一些宽容,对他人,对自己,还有对生活。因为所谓的精神追求,本身便来之不易。
如果能珍惜所拥有的、包容已失去的、期待想得到的,那么难以安居的人世,到处都是思想的家园。[概括精当。“思想的家园”改为“精神的家园”,如何?]以中有足乐者,不念归去来兮![建议单独成段。]
总评:
内容:;以中有足乐,是处皆家园,文章很好地完成了命题要求的任务,切合题意;作为城里孩子,在辨证思考的前提下,偏重于讨论城里人的生活取向,中心突出;善于形象说理,文字信息量大,内容充实;计20分。